京郊卫星城区域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北京城乡过渡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鉴 于 此,我们 以 北京 西 部 城乡 过 渡 带为 主 要研 究地区 ,试图通 过典 型 样 带 和 样点 相 结 合 的 研 究方 法,在多 时段遥 感数据 和实际 调查数 据的支 持下,开 展城乡过渡区的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研究,目的在于 系统揭 示北京 城 乡 过渡 区 的 土 地 利 用 /覆 盖 变 化驱 动机制 。
元 ,目前已 经成为 永 定 镇 的第 二 大 经 济 强 村和 门 头 沟 区的经 济“十 强村”之一②。对 上 岸村 的研 究是 建 立 在实地 调查的 基 础上 ,一方 面 可 以 弥 补 宏观 遥 感 数 据的局 限,另一 方 面 从 微观 层 次 揭 示 城 市化 过 程 中个体行为选择对城乡过渡区的土地利用 /覆盖变 化影响。对上岸村进行访谈和入户调查(2001 年 4 ~5 月),按照家户居住位置、户主年龄和收入具有 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原则,共选择访谈家户 52 户,得 到有效问卷 43 份。此外还通过上岸村村委会和永 定 镇有关 部门收 集了相 关背景 资料。 1.2 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信息获取
目前,城乡过渡区的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研究主 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土地利用 /覆盖变 化 的格局 特征,理 解其动 态变化 过程;二 是分析 土地 利用 /覆盖变化背后的各种驱动力,揭示土地利用 / 覆盖变化机制,从而模拟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及其在 不 同时空 尺度下 的 生 态 环境 影 响[5]。其 中 ,土 地 利 用 /覆盖变化研究的驱动力研究非常重要,它是认识 和理解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过程,揭示土地利用 /覆 盖 变化机 制,进而 模 拟 和 预测 土 地 利 用 未 来变 化 方 向 和后果 的重要 基 础[6]。 但 是,城 乡 过 渡 区土 地 利 用 /覆盖变化驱动过程中多因素影响的复杂性,驱动 力 作用的 层次性 和 尺度 性 ,已 经 成 为 目 前 进一 步 开 展城乡过渡区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研究的重要制约 因 素[7]。
基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
其次,从居民点用地基础设施来看,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水平差异 明显。东部地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普遍较 好。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点,道路不 通、供水供电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最后,从居民点用地环境状况来看,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点环境状况差异较大。 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点环境质量较高,环境污染问题相对较少。而西部地区农村居 民点环境状况相对较差,环境污染问题时有发生。
参考内容二
衡阳南岳区位于湖南省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布局成为了该地区发展的重要议 题。本次演示将分析南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 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需求分析
南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如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建设 不足等。为了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居民 点用地合理布局变得尤为重要。通过优化用地结构,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能够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人口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影响也不容忽 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产业的发 展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对农村人口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产生 影响。如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碰撞、价值观念的变化等都对农村人口和农村居民 点用地的变化产生了影响。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次演示所使用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统计年鉴、国土 资源公报等官方数据,包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面积、分布、人口等基本信息;二 是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的数据,包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基础设施、 环境状况等。
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研究
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研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各大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
根据统计数据,北京市的土地利用强度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趋势。
城市中心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商业、办公、住宅等功能区域;而城市外围地区的土地利用强度较低,主要以农业、生态用地为主。
这种分布特征与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交通、产业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城市规划的因素,城市规划的目标、原则和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是交通因素,交通网络的建设和交通拥堵程度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再次是产业分布的因素,不同产业的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有着直接影响。
此外,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因素也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最后,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市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这需要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上进行优化,加强土地利用的管理和监管。
同时,还需要加强交通规划和建设,提高交通网络的便捷性,减少交通拥堵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不同产业的均衡发展,避免过度集中和过度扩张。
综上所述,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孔祥智 陈 炎 辛 毅 顾洪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 北京的卫星城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分担主城区功能的作用逐步提高,产业支撑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有所增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就此提出对策:构建参与区域中心城市大循环的“主题产业城区”;培植卫星城支柱产业体系,加快卫星城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适应逆城市化趋势,适当分散部分中心城区职能;创新卫星城组织模式和体制;把卫星城作为京郊城市化的龙头,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 北京;卫星城;城市化;集聚经济[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054(2005)0320009208[收稿日期]2005203220[作者简介]孔祥智(1963-),男,山东郯城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炎(1973-),男,江苏徐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辛毅(1971-),男,新疆伊犁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讲师;顾洪明(1981-),男,河南濮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卫星城是北京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本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卫星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早在1957年,北京市就提出了发展卫星城的思路。
当年制定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草案)》中提出,城市总体布局采取“子母城”的形式,在发展市区的同时,规划了昌平、顺义、门头沟、通县等40多个卫星镇。
1958年,北京市将城市布局的原则修改为“分散集团式”。
198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重点建设燕化、通县、黄村、昌平4个卫星城,并于1984年出台了《北京市加快卫星城建设的几项暂行规定》。
1993年,经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明确了建设14个卫星城的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
北京市郊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与功能演变研究共3篇
北京市郊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与功能演变研究共3篇北京市郊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与功能演变研究1北京市郊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与功能演变研究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郊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转型和功能的演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北京市延庆区的双旗村为例,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转型和功能演变。
一、双旗村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转型双旗村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居民点,2002年之前主要经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
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村庄逐渐向非农业发展。
2005年,官方将双旗村规划为旅游度假区,并开始引进旅游开发项目。
逐渐形成了宾馆饭店、旅游景区、高端民宿等一系列旅游产业。
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
从用地利用角度来看,双旗村在开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用地类型也随之改变。
2002年之前,农村居民点的用地主要为农业用地,如坡地、低洼地等;而到了旅游产业的引进后,土地用途则逐渐转化为旅游用地。
村内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度假别墅和高档民宿,同时也有一些传统的农家乐、民俗展示馆等。
这一系列的用地转型,带来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的收入提高。
二、双旗村农村居民点的功能演变随着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转型,双旗村在功能上也得到了不少改变。
如果说过去村庄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上,那么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一个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旅游产业的引进不仅改变了双旗村的用地性质,也带来了连锁效应,村庄内的各种服务和配套设施不断得到了提升。
如道路、供水、供电、废物处理等一系列设施的建设,为村庄发展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改善了居民的生活。
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双旗村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例如,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逐渐消失,土地资源也面临着日益紧缺,村庄环境的破坏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因此,在规划和开发旅游产业的同时,保护农村环境,维护农村生态,保障农民权益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课题。
三、结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转型和功能演变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如何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农村土地整治与集体经济发展
如何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农村土地整治与集体经济发展卫星定位系统在农村土地整治与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在农村土地整治与集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卫星定位系统来指导农村土地整治,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精确测绘农村土地精确测绘农村土地是进行农村土地整治的前提,也是实施精准农业的基础。
卫星定位系统通过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定位,可以实时获取地球上任何一个点的经纬度,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这使得农村土地的测绘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
借助卫星定位系统,农户的土地面积、边界以及地形等信息可以被高精度获取,为土地整治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优化土地配置与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需要对土地进行优化配置和规划,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合理发展。
通过卫星定位系统的高精度测绘数据,可以准确划定土地用途和界限,帮助政府科学合理地规划农田、工矿用地和生态保护用地等不同用地功能,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智能农业管理卫星定位系统在智能农业管理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
通过与传感器技术和无人机技术结合,可以实现农田的远程监测和智能调控。
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及时反馈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等有关农作物生长的数据,帮助农户合理施肥、浇水和防治病虫害。
这不仅提高了农田的管理效率,还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提升农业生产力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农村土地整治,可以提升农业的生产力。
通过高精度测绘农田,可以科学划分耕地,实施集约化耕作管理,进一步提高农田的育种效果和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卫星定位系统能够提供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信息,帮助农户及时调整种植策略,降低农业风险。
五、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农业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从卫星定位系统中受益。
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帮助农村团体定位和管理土地资源,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营效率。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及整理模式探讨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及整理模式探讨
关小克 张凤荣 赵婷婷 方 磊 朱泰峰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 生活环境,农村居民点整理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 化空间布局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措施, 大都市区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 要途径之一。综合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和土地利 用规划等因素,围绕中心城区构建了城乡交错区、远 郊平原区和生态山区3 个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并根 据区位条件,确定了它们的功能定位,提出分区、分 模式的整理方案,该方案对于加快北京城乡一体化进 程,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55
平均分维数 (FRAC MN)
1.087 1.082 1.095
聚集度指数 (Al)
93.88 92.63 88.14
82 小城镇建设
Development & Management
城市社区化模式: 新城是中心城的职能疏解和产业 集聚的主要地区,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节点,对新 城规划区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按照城乡建设用地 增减挂钩的模式,缓解建设用地指标的不足。目前,纳 入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居民点面积为122km2。该类 居民点应按照公寓化或社区化的模式进行整理,将农民 转化为城市市民,将农村转化为城市。
小,该区居民点布局的散乱复杂程度是最高的,所以加 权平均值较高,同样城乡交错区由于平均斑块面积较 大,导致面积加权形状指数较高;分维数表征居民点周 长增加大于面积增加的程度,平均分维数在生态山区最 高,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山区居民点用地布局的凌乱; 同 时,越靠近城区居民点之间的连接度加大,因此聚集度 指数(AI)逐步提高,团聚趋势越强。从景观尺度上对 农村居民点进行分析,能够较好地反映大都市郊区不同 区域内居民点的分布现状。
北京市土地数据分析
北京市土地数据分析北京市土地数据分析一、介绍本文档旨在对北京市的土地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北京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发展趋势。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对北京市土地的分布、用途、价值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并提供相关建议。
二、背景与目的1、背景:北京市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其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了解北京市土地的利用情况和发展趋势,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目的:本文档旨在通过对北京市土地数据的分析,全面调查和研究北京市土地的现状和特点,为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数据来源与方法1、数据来源:本文档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及相关监测机构的官方统计数据,并结合其他权威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
2、数据方法:通过对现有的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和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北京市土地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结论。
四、土地分布情况分析1、土地类型分类:北京市的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建设用地、农用地、生态绿地等。
本文将对不同类型土地的分布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2、土地面积变化趋势:通过对过去几年的土地面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北京市土地面积变化的趋势,并对未来的土地利用做出预测。
五、土地利用状况分析1、建设用地利用情况:对北京市建设用地的分布、利用率和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评估当前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并对合理的土地利用提出建议。
2、农用地利用情况:分析北京市农用地的面积变化趋势、土地质量状况和农业生产情况,评估农用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3、生态绿地利用情况:研究北京市的生态绿地分布和保护情况,分析生态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绿地的建议。
六、土地价值评估分析1、土地价值评估方法:介绍不同的土地价值评估方法,并对北京市土地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土地的市场价值和潜在发展价值。
2、土地价值分布特点:分析不同地区土地价值的分布特点、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提供土地投资和开发的决策参考。
京西北山地乡村空间特征及问题解析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92京西北山地乡村空间特征及问题解析◎常宇佳摘要:京西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区域,属于生态过渡区。
目前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有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严重问题,生态压力已经非常明显。
由此,本文通过分析该区域内山地乡村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总结空间现状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京西北;山地乡村;空间特征一、京西北山地乡村范围本文研究的京西北地区是京津冀区域范围内与北京市区有较强的资源环境及发展关系并且在空间上集中连片的区域,其中包括北京的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延庆区、密云区、昌平区和房山区以及河北省的张家口、承德地区,该区域内山地面积占百分之七十以上。
二、综合发展条件分析通过对京西北部分山地乡村的走访调研,并结合相关资料整理总结出京西北山地乡村的自然生态现状、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截至2019年,京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为8.8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375.7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
农用地面积有56362.33平方千米,建设用地面积有3635.31平方千米。
全年京西北地区生产总值19557.0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8413.78元。
京西北地处燕山-太行山脉,西部为太行山脉,北部和东北部为燕山山脉,自然地理条件有显著的梯度分布差异。
京西北地区属于暖温带型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体来看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干燥,夏季炎热,秋季晴朗。
三、空间现状特征(1)区位分析京西北地区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用地布局差异较大。
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占很大面积,约占区域总面积的80%,主要分布在北京山区、承德全域和张家口中部。
生产空间的耕地约占区域总面积的15%,集中分布在张家口北部和南部。
生活空间的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约占总面积的5%,主要集中在市区和镇区,乡村空间占地面积小、分布散乱。
(2)土地利用现状京西北地区位于京津冀的西北部,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基于卫星影像的土地资源利用分析与规划
基于卫星影像的土地资源利用分析与规划在当今社会,土地资源的利用已成为各国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基于卫星影像的土地资源利用分析与规划正日益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本文将从卫星影像的获取与处理、土地资源利用分析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以及基于卫星影像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深入了解卫星影像在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应用。
首先,卫星影像的获取与处理是进行土地资源利用分析与规划的基础工作。
卫星通过搭载高分辨率的相机或传感器,能够实时获取地球表面的影像数据。
这些影像数据经过处理,可以反映不同地域的土地利用状况,如农田、城市、森林等。
卫星影像的处理包括图像增强、图像配准、图像分类等步骤,以提高影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其次,土地资源利用分析需要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土地资源利用的指标体系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强度、土地生态功能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在基于卫星影像的土地资源利用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影像分类与解译、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等。
通过对卫星影像进行分类与解译,可以将影像中的不同地物进行识别和分类,进而推测其土地利用类型。
而遥感与GIS相结合,可以将卫星影像的空间信息与地理信息进行整合,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定量分析。
基于卫星影像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的现状和需求,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卫星影像提供了大面积、连续性的土地资源信息,使规划人员能够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在制定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环境保护要求、生态功能保障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基于卫星影像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
基于卫星影像的土地资源利用分析与规划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以中国为例,卫星影像在国土资源的调查与监测、城市扩展与规划、农田管理与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星影像提供了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北京大兴区耕地质量评价
3、耕地保护意识: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兴区农户对耕地保护越 来越重视
3、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耕地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户应采 取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维护和改善大兴区的生态环境。为此,我们应农膜 使用情况、农药使用量等环境友好型农业活动的实施情况。
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与提升的研究
此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也是土地整治的重要环节,包括沟渠、灌溉系统和 排水系统的设计、建设和改造等,以提高农田的灌溉和排水能力,增加农田的生 产力。
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与提升的研究
通过土地整治,可以取得显著的成效。首先,整治后的耕地数量和质量得到 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也随之增强。其次,土地整治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通 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增加绿化覆盖率,减轻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此外,土 地整治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评价方法
为了准确评估鄱阳湖区耕地质量,我们采用了综合评价法。该方法考虑了土 壤质量、农田基础设施、环境条件等多个因素,能够全面反映耕地的综合利用价 值。
2、评价结果
2、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结果,鄱阳湖区的耕地质量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大部分耕地 属于一级和二级,这些耕地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然而,仍有部分耕地属于三级 和四级,这些耕地的生产能力相对较低,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改良。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鄱阳湖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大 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的耕地质量面临 着下降的威胁。因此,本次演示旨在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为鄱阳湖区的 耕地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卫星数据实现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利用卫星数据实现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随着人类不断发展,土地利用逐渐演变。
近些年来,不可避免的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经济变革等等诸多因素都正在影响着土地利用。
为保障我国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优化利用,利用遥感技术来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在可控范围内对土地进行合理分配和管理,成为一种必需的需求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卫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卫星数据的广泛应用,一方面使得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得以全面并快速地进行,同时也能够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基于卫星高级传感器(如遥感rSensors)可以收集每个时刻的照片,并通过一系列算法、软件和工具进行分析。
卫星数据可以直接用于分析土地的覆盖状况、变化情况以及利用情况等。
与传统技术相比,利用卫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速度更快,数据量更丰富,能够更准确的反映土地利用状况和变化。
利用卫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主要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
数据采集是指通过卫星系统收集地球表面的图像和数据。
而数据分析,则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将数据处理成现实中易于理解的形式,以发现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原因。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建立科学、全面、系统的土地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方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卫星数据分析的作用。
否则,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可能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准确性和价值。
卫星数据需要先经过处理,才能变成可视化的地图。
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更新改进,卫星数据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成熟。
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时序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同时可以通过遥感镶嵌技术将多时相的遥感影像拼接成一个摄影存储库。
这样,利用叠加影像来进行多波段遥感处理并生成影像分类结果,就成为了现在广泛采用的方法。
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卫星数据有很多不同的应用场景。
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农村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收集卫星数据,分析农村地区农业、林业、牧业和区域经济等方面的信息以及资源分布情况,为土地资源利用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收集卫星数据,分析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模式,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提高城市土地资源整合和利用效益;•矿区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卫星技术监测矿区的变化状况,对比分析土地利用情况、借签和历史变化信息,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矿区开发和恢复措施;•环境监测:通过卫星数据提供的遥感影像,监测土地覆盖变化和污染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生态保护:通过卫星技术监测生态环境变化,确保可持续利用建立基于数据的生态保护状况。
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及其调整措施
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及其调整措施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及其调整措施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北京是一个发达的城市,也是众多居民点用地的所在地,但是,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首先,由于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开发有限,存在着资源枯竭的情况,从而导致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结构性问题。
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结构性问题指的是,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使用和利用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且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了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经济价值,给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其次,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面临着资源剥夺、生态破坏、违法占用等问题。
近年来,由于房地产开发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资源的激烈竞争变得愈加激烈,而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就成为了开发者的垄断目标,使得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遭受着各种资源剥夺和生态破坏的行为,对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价值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此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部分农民在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上违法占用,从而影响了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正常使用和经济价值。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整和完善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
首先,要加强对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查研究,明确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性质和现状,为下一步的调整和利用奠定基础。
其次,应该加强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管理,健全行政管理制度,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行为,保护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完整性。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保护,减少资源剥夺和生态破坏,保护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应该加强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增长。
总之,要解决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
例如,要加强对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查研究、健全行政管理制度、减少资源剥夺和生态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以促进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价值的持续增长。
京郊农村土地调研报告
京郊农村土地调研报告京郊农村土地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京郊农村的土地利用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了解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进行了此次土地调研。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主要调研范围为北京市郊区农村地区。
三、调研结果1. 规模化种植占比增加: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需求,农户开始实施规模化种植,占地面积逐渐扩大,农田面积减少。
2. 林地减少:在农村地区,农民逐渐将林地改为农田,甚至一些村庄开始发展房地产,导致农地面积不断减少,林地资源日益匮乏。
3. 土地质量下降:由于长期的农业生产和不合理的农业评论管理,农村土地质量普遍下降,土壤的肥力丧失,垃圾和污水排放也进一步污染了土地。
4. 权属不明晰:部分农村土地权属不明晰,存在多头承包、违规占地等问题,带来了承包关系不稳定等问题。
5.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农村土地流转难、流转价格不透明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使得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6. 农村土地规划缺失:部分农村地区缺乏规划管理,农户自由扩张种植面积,导致农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四、存在问题分析1.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农地面积减少。
2. 农村土地质量下降,肥力减少,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3. 农地权属不明晰,承包关系不稳定,阻碍了土地流转和农业发展。
4. 农村土地规划管理薄弱,地区规划建设混乱。
五、建议和对策1. 完善土地承包制度,明确土地权属,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
2. 加强农田环境保护,提高土地肥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大农田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切实解决农田水质及土壤污染问题。
3. 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力度,科学规划农村土地资源,确保土地利用合理、高效。
4. 加强对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种植技术和农业生产水平。
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辨析_以北京市郊区为例
中国农村经济 2007.3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辨析*——以北京市郊区为例张强内容提要:对村庄的尊重体现了对农民权利的尊重。
简单地批评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简单地拿城市用地方式类比农村,是以“城市偏向”考虑农村问题的表现。
在农村居民点调整中要注意协调好农民需求与城市需求之间的关系。
通过适度调整解决农村居民点布局中存在的生存性、功能性、规模性、体制性、结构性等不合理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布局新农村建设“布局合理”是各种文献经常用到的说法。
人们往往把“布局合理”作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一种目标或理想状态,把“布局不合理”作为农村居民点的一类缺陷,并以此为由,把撤并村庄、腾出农民的土地供给城市“集约化利用”作为解决“布局不合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笔者认为,泛泛地批评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简单地拿城市用地方式类比农村的方法,是以“城市偏向”来考虑农村问题的表现,在理论上缺乏依据,在观念上有失公允,在实践上非常有害。
为解决这类认识偏差,就需要认真研究何谓“布局合理”,什么是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的判据。
本文试以北京市农村居民点布局为例,探讨农村聚落布局合理性及其判据问题。
这种探讨只是初步的,以期引起规划、土地和农村等工作部门在新农村建设迅速发展时期对这些问题加以关注。
一、农村居民点布局是否合理的判据(一)判断农村居民点合理性的出发点是尊重农村居民的需要以村庄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
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是对村庄的第一位要求;村庄坐落是否能够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也是村庄布局是否合理的首要判据。
在现阶段,农村居民的主体是农民,农村居民点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农村集体土地既是农民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基本的生活资料,还是农民基本的保障手段。
农民作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和祖祖辈辈的居住者,其权益理应受到保护。
法国乡村社会学者孟德拉斯(1991)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乡村复兴时认为,乡镇的合法性体现了民主精神的根深蒂固,体现了一种尊重地方自治的明智。
北京市土地资源利用与特性分析
北京市土地资源利用与特性分析北京市土地资源利用与特性分析一、北京市概况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隅,四周与河北省、天津市相邻。
地理坐标为北纬39°38′—40°51′,东经115°25′—117°30′。
北京市总土地面积1.6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0.17%。
东西宽160km,南北长170km左右。
东南距渤海约150km。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向西北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北部系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山地面积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东南部为平原,面积约占三分之一。
按地貌成因及形态分类,北京地貌可分为山地、丘陵和台地、平原三种类型。
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较长。
年均太阳辐射量为562kj/cm?0?5 ,热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
全年日照时数春季最多,每月日照230—290/h,冬季最少,每月日照不足200h。
年平均气温为13.1°C。
1月最冷,平均气温—3.9°C;7 月最热,平均气温26.5°C。
年平均降水量430.9mm,年度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
北京市地貌类型复杂,植物多样,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
主要有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褐土、潮土、水稻土等。
北京市土壤质地较好,平原土壤耕层以轻壤为主,约占平原面积的53%,砂壤质地约为22%,中壤质约占15%,砂质约占8%,黏质约占2%。
土壤质地的不同适宜性对北京市土地利用布局有重要影响。
其中壤质土较疏松,保水保肥能力较好,适种性广,可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
砂壤质土较疏松,保水保肥能力较弱,适种性较广,可种植豆类作物、油料作物、粮食作物、果树等。
砂质土漏水漏肥且易脱肥,宜种植瓜类、果树和油料作物。
黏质土较紧实,保水肥能力强而通透性差,适种小麦、水稻、高粱和豆类。
二、北京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特征(一)土地利用结构复杂多样,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及其郊区用地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直接反映了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程度,是土地利用研究的核心内容。
土地利用的特征
土地利用的特征
土地利用是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和形式,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具体体现。
土地利用有其独特的特征:
1. 功能性强。
土地利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各种需要,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各项功能。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其功能也不同,如农业土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建设用地服务于房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2. 区域性强。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依据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其土地利用的配置和类型也有很大差异。
3. 稳定性强。
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土地利用一旦确定,改变起来较为困难,其变化速度较为缓慢。
4. 值得保护。
良好的土地利用对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应予以恰当保护和科学利用。
5. 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量有限,因此土地利用应进行科学规划和高效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以上就是土地利用的一些主要特征,它既有功能性、区域性等硬性特征,也体现出其稳定性及保护价值等软性特征。
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与利用,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持续关注的问题,卫星遥感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效、准确的手段来分析这一变化过程。
本文将基于卫星遥感技术,从城市扩张、耕地转化和建设用地变化三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城市扩张的过程。
通过对时序遥感影像的比对与分析,可以了解城市边界的变化,并进一步研究城市扩张的速度、方向和规模。
例如,通过对不同年份的遥感影像进行比对,可以观察到城市边界的扩张情况,分析城市的蔓延模式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驱动因素。
同时,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提供有关城市绿地、湖泊和水系等自然环境变化的信息,进一步评估城市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次,卫星遥感技术可用于研究耕地转化的过程。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资源有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耕地被转化为建设用地,给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了挑战。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耕地的变化,并提供耕地转化的空间分布和趋势变化。
这为农业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此外,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帮助评估耕地转化对土壤质量、农作物产量和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过程。
建设用地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设施等,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建设用地的变化信息,比较不同时间段之间的建设用地分布和面积变化。
这可以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卫星遥感技术还能够提供建设用地变化对城市承载能力、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的评估,为城市发展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可从城市扩张、耕地转化和建设用地变化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获得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信息,并对城市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持,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面积之和。如果 Qi>1 说明该 种土地利用类型相对于高层次区域具有区位优势; 反之,不具备区位意义。 2.2.2 核密度估算分析 运 用 核 密 度 估 算 模 型 (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能够直观表达农村居民点空间布 局情况。 该模型原理为借助一个移动的单元格(相当 于窗口)对点或线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的密度进行 估计,采用复杂的距离衰减函数测度事件局部密度 的变化情况,以此探索事件分布的热点区域。一般 定义为:设 x1,…,xn 是从分布密度函数为 f 的总 体中抽取的独立同分布样本,估计 f 在某点 x 处的 值,通常有 Rosenblatt-Parzen 核估计[22] 1 n x xi (2) fn x k h nh i 1 式中,k( )称为核函数;(x-xi)表示估计点 x 到样本 xi 处的距离;h>0,为搜索带宽,h 的选择对于计 算结果影响很大,h 值增加,密度变化更为光滑,h 减小时,密度变化突兀不平。在具体的应用中,需 根据不同的 h 值进行试验,以探索能与实践情况较 吻合的核密度曲面。本文基于不同带宽试验效果, 确定以 2 500 m 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3-24], 带宽来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核密度。模型分析在 ArcGIS9.3 软件中的 Spatial Analysis 模块下进行。 2.2.3 多样化指数分析 采用吉布斯-马丁(Gibbs-Martin)多样化指数 能揭示出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的复杂程 度或多样化状况[21]。计算公式为
收稿日期:2013-01-07 作者简介:李 修订日期:2013-08-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111,41140013,41271535) 灿(1982-) ,男,湖南益阳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 3S 技术应用研究。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 环境学院,100193。Email:lcstudy@ ※通信作者:张凤荣(1957-) ,男,河北沧县人,博士,教授。主要 研究方向为土地评价、规划与可持续利用。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 环境学院,100193。Email:frzhang@
第 19 期
李
灿等:京郊卫星城区域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235
给前 2 种类型,那么这 2 种类型的假设分布各为 50%,其他类型的假设分布为 0;假设分布依此类 推。3)计算和比较每种假设分布与实际分布之差 的平方和(组合系数)。4)选择假设分布与实际 分布之差的平方和最小的假设分布类型为该区域 的土地利用组合类型。 2.2.5 分形维数分析 土地空间分布的复杂性与其斑块的面积大小 有密切关系, 通过斑块周长-面积关系构建土地空间 分布结构的分维模型,计算公式为[27]
0
引郊区城市 化的先导区,该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和土地利用变化 非常活跃,成为观察和研究城乡土地互动变化的天 城 然实验室[1-7]。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力推动下, 乡一体化发展态势日益明显,极大地促进了卫星城 区域农村产业非农化发展,带动了农村社区化建设 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农村人口空间集聚不断 加强。其结果一方面促进了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多 样化发展,各种用地类型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单一的 农村宅基地面貌,农村土地“城镇化”特征突出,
※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
2.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4.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 100875)
3.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摘 要:分析大城市卫星城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特征及其空间布局,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农村居民点用地的 结构与功能变化。该文选择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卫星城顺义区为研究区,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 计量地理模型与 GIS 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及其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反映农村 产业经济活动的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成为农村居民点重要的用地组合类型,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类型丰富,部分 镇区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工业用地占据绝对优势。农村居民点利用空间差异显著,区位作用突出。中西部区域 的农村居民点平均规模偏大,区位指数和多样化指数较高;而稳定性指数表现出自西向东逐渐提升的格局,但在 空港物流经济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稳定性较高,用地形态相对规整。顺义区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在空间 上的分布明显脱节,大量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边缘地带,该区域农村工业化倾向突出,农村人口基本上已经脱离 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村居民点用地及其内部结构特征体现出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产业发展已成为推动农 村居住与生产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最直接的动力。研究结论表明,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特征及其空间格局,是对 农村居住与生产空间形态的直接反映,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越来越具有城镇用地的特征,因而在农村土 地管理和规划上也必然要求有相应的改革和发展。研究结果可为土地规划、整治、农村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提 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农村地区,模型,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卫星城区域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3.19.029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3)-19-0233-11 李 灿,张凤荣,姜广辉,等. 京郊卫星城区域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特征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9): 233-243. Li Can, Zhang Fengrong, Jiang Guanghui, et al. Analysis on uti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in satellite city area of Beijing[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3, 29(19): 233-24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34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年
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布局及其内部用地结构特征,以 期为土地规划、整治、农村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顺义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郊,地理位置处于 40°01′~40°18′N 和 116°28′~116°59′E, 全境土地面积 1019.37km2,约占北京市土地总面积的 6.22%,辖 19 个镇 (办事处) 建制, 其中 12 个建制镇, 7 个办事处, 426 个行政村 (实际保留农村建制的村庄为 390 个) 。 全区地处燕山山脉南麓,华北平原北端,属于潮白河 冲洪积扇平原的中下段,地势平坦开阔,平原面积占 总面积的 95.7%。境内水资源相对丰富,土层深厚, 具有较为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素有“京郊粮仓”之 称。顺义区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空间新格局中“东部发 展带”上的重要节点,受北京城市发展的辐射作用显 著,区内拥有环渤海地区最先进的国际空港,交通与 区位优势突出,经济极具活力。自 1990 年代以来, 顺义区在空港经济的强力带动下, 由传统的北京郊区 农业生产大县向工业化、 城镇化飞速发展的新城成功 转变;2009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90.18 亿元,三次 产业结构为 3.1:43.1:53.8,人均 GDP 超过 14000 美 元,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阶段。 与此同时,顺义区城镇建设扩张迅速,农村产业化特 征明显,土地利用经历着复杂而剧烈的变化,面临着 城乡转型、新型城镇化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大、布局 错乱和利用低效等问题。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而 言,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变迁、社会经济转型与 地域空间重构的过程,卫星城区域的土地利用特征 只是城市空间演进过程中地理空间形式与内容所 发生转化的反映[8];而在此过程中土地利用的空间 形式与内容转化则是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对于卫 星城区域的农村地区而言,该区域受城市扩展的影 响十分强烈,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农村人口就业和 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与形式呈现出明显的城镇化特 征。因此,探索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特征,对正 确把握城镇发展过程和研究城镇化问题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当前,有关农村居民点用地研究多集 空间布局优化[14-15]、 中在整治潜力测算与分区[9-13]、 集约利用评价[17]、 用地变化[18] 空心化演变规律[16]、 以及分布特征[19-20]等方面,而从中微观尺度对农村 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内部用地结构进行的研 究还不多见,亟待加强。本文选取京郊重点建设的 卫星城顺义区为研究区,全面深入剖析该区域农村
G 1
2
2.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矢量 数据(2009 年)。为使数据分析清晰,有效地窥探 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情况,农村居民点用地按照土 地规划分类所确定的范围,全区农村居民点面积为 12 071.72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11.84%;农村居民 点内部用地类型则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1010-2007)所确定的三级地类。社会经济资料来 源于顺义区统计年鉴(2009 年)。 2.2 研究方法 2.2.1 区位优势分析 区位指数旨在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相对于高层 次区域空间的相对集聚程度或区位优势, 公式如下[21] Qi ( si / si ) / ( Si / Si ) (1) 式中,Qi 为第 i 种地类的区位指数,本文只讨论农 村居民点的区位指数;si 表示区域内第 i 种土地的 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面积之和; Si 是高层次区
孙各庄等,其规模水平不足 20.00 hm2;其中,张镇 只相当于全 的农村居民点平均规模仅为 16.13 hm2, 区平均水平的一半。对照图 1 可知,越远离中心城 区,农村居民点的规模逐渐变小。
A kP (4) 对式(4)进行双对数变化,可得 2 log A log P C (5) D 式中,A 为某一斑块面积,m2;P 为同一斑块周长, m,D 为分维数,k 为待定常数,C 为待定常数。D 值越大,表示空间上的镶嵌结构越复杂。当 D=1.50 时,表示处于一种类似布朗运动的随机运动状态, 即空间结构最不稳定。D 值越接近 1.50,表示空间 结构越不稳定。 地类空间结构稳定性指数 SK 表示为 (6) SK 1.5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