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教师版 修改稿

合集下载

导学案1:荆轲刺秦王(第1课时)

导学案1:荆轲刺秦王(第1课时)

第5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1.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

《荆轲刺秦王》修改教案(整理精校版)

《荆轲刺秦王》修改教案(整理精校版)

《荆轲刺秦王》修改教案必修教案0311 21:42::《荆轲刺秦王》修改教案小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习结合事件,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分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事件(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二课时)1、看注释,了解《战国策》2、朗读,初步感知,并正音正字。

3、自读,口译全文。

(课下预习,课堂口译,教师点评。

要求抓住知识点批注)4、齐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梗概,把握思路:(一课时)①写了什么?荆轲刺秦王②围绕“刺”理清思路,概括事件:概括段落:(1—1)行刺缘起(2—2)计议行刺(3—9)行刺准备(10—17) 廷刺秦王(18—18)刺败身亡问题讨论一: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拟小标题:秦军北略║——计议行刺——求取信物—购买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辞别║——计见秦王—顾笑舞阳—图穷匕见—廷刺秦王—倚柱笑骂║——刺败身亡二、分析讨论:5、问题讨论二:荆轲是怎样一个人?结合文本,紧扣事件,分析思考:荆轲是怎样一个人?(1、本课的教学,不要给人物帖标签,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点批画,自己得出结论,养成独立思考的读书习惯。

2、分析时要求学生先说表现了荆轲的什么特点,再说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

这样才可以强调学生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文本意识。

)提示:秦军压境荆轲的挺身而出,为国纾难。

计议行刺勇而多谋、城府很深准备信物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侠士风度怒叱太子士可杀而不可侮,性格中刚烈易水辞别重义轻生英雄气概廷刺秦王:计见秦王”,厚遗蒙嘉”,行事周密。

顾笑武阳显示了荆轲的沉着镇静,廷刺秦王英雄虎胆倚柱而笑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英雄虎胆。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识记《战国策》的相关知识2.学习1、2自然段,掌握重要实词(略、侍、谒、愿、更)的意义。

3.从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初次出场,概括荆轲的性格特点。

二.学习情境1.读下面的资料,勾画重点,了解《战国策》这本史书的相关知识。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他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入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古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

《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2.阅读《点金训练》P27~28“八、背景资料”的相关见容,勾画重点,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三.学习任务(一)通读全文,在文中为难认的字注音,完成下面的题目。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D.两个“闻”字相同,两个“顾”字不相同
3.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有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解释:知道荆轲出使目的的太子和他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丧服来给荆轲壮行。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解释:今天前去不讲信任,那么秦王就不可能亲近。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解释:今日前行却不能好好活着回来复命的人,是没用的无能鼠辈。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E.偏袒扼腕而进。F.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G.秦王必说见臣。
2.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仰天太息流涕B.持千金之资币物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荆轲(kē)拜谒(yè)督亢(háng)戮没(lù)谬误(miù)
D.箕踞(jījù)目眩(xuàn)贻笑大方(yí)
2.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臣拊心日夜切齿也,乃今得闻教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燕王拜送书于庭,使使以闻大王④荆轲顾笑武阳
A.两个“闻”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B.两个“闻”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相同
C.两个“闻”字相同,两个“顾”字相同
荆轲顾笑武阳上为谢者愿大王少假借之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自引而起,绝袖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惶无以击荆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
(1)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
(3)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4、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5、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课前预习一、【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chóu)(梁代以后“校雠”亦称“校勘”)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一共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战国”作为那段纷纭复杂的历史的名称正是由此书而来。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生动流畅,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个人,刺客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

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字音及相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知识导学】《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史书,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始定名《战国策》。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

【背景知识】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课堂导学】(一)听课文范读,学生在课文中标记难字的读音和难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节奏。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臣愿得谒.()之樊於.()期戮没..()()骨髓.()右手揕.( )其胸偏袒扼..腕()()切齿拊.()心收盛.()使工以药淬.()之人不敢与忤.()视士皆瞋.()目厚遗.()秦王宠臣卒.()起不意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箕.()踞.()以骂(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秦王必说见臣( ) (2)今日往而不反者( )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卒起不意( )【巩固达标】1、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 )A.拜谒(yè) 濡(rú)缕变徵(zhǐ)B.箕踞(jū) 忤(wǔ)视喝叱(chì)C.畸(jī)形揕(chèn)刺偏袒(tǎn)D.拊(fǔ)胸瞋(chēn)目樊於(yú)期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教师版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六十秒,回顾一下,在你的生活当中,有那些人和事在你的心灵深处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时时触动着你心灵的琴弦?六十秒后,请同学说出来让我们大家共同分享。
二、提出话题,进行探究。
1、引入
刚才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了同学们的最感动的人和事。其实克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大家作文时却常常感到生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这是什么原因?高一Fra bibliotek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
学习时间
第周第课2015年9月23日
学案编号
学习内容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主笔人
黄随枝
审核人
高珊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观察生活,精心选材,能够写出一篇触动心灵的记叙文。
2、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重点)(难点)
3、缺少观察与思考。
3、体味人间真情,珍惜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
1、观察生活,精心选材,能够写出一篇触动心灵的记叙文。
2、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
学习方法
先读材料,后讨论点评,再实际操练
学习过程——不看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
一、新课导入
人生是一条浪花飞溅的长河,时光的流逝淡化了过去的记忆,但总有一些人和事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时时触动我们心灵的琴弦,激起心灵的阵阵涟漪。
2、阅读教材57页,作出回答。
①我们之所以觉得没有东西可写的原因是缺少对生活的敏感。
②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缺少一种发现美的眼光。
③我们除了要对生活敏感外,还应该有一颗对生活感恩的心。我们有时候觉得没有东西可以写,可能是我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司空见惯了,正如书中说的一样“面对一个生活场景,一句真情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只要我们的心灵不麻木,就会激起涟漪。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2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2

通道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导学案课题荆轲刺秦王主备人戴隆武备课组成员学菊、掌兰、邦桂、丽群、学仙课型新授课时二总课时三授课人集体备课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3、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4、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5、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教法学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学案二次备课(修改)导入新课(略):新课讲授一、自主学习:朗读课文第三——十段,并梳理文意。

二、合作探究:学习第三——十段1、指定若干名学生朗读三——九段。

2、学生集体齐读第十段。

3、指定若干名学生翻译第三——十段。

4、其他学生质疑,教师正误,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通假字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词类活用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活用作动词,走上前。

函封之“函”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匣子。

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或用作名词,远方。

太子迟之“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迟。

发尽上指冠“上”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

(3)古今异议樊将军仰天叹息流涕曰“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有心意,此处引申为愿意同意;今义:有“故意”之意。

其人居远未来“未来”,古义:没有来;今义:将来。

终已不顾“不顾”,古义:没有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支肩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4)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②省略句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③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④倒装句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5、内容分析(1)这一部分是行刺的准备,它包括了哪些内容?哪些详写,哪些是一笔带过?包括: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属于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

荆轲刺秦王_导学案(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_导学案(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目标平台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3、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4、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5、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一)预习案二、预习检测1、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长侍()足下樊於()期骨髓()燕()国切齿拊()心匕()首忤()视厚遗()蒙嘉鄙()人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被八创()倚()柱箕()踞以骂目眩()2、注意下列加线字的古今异义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

今:鼻涕)②持千金之资币(古:礼物。

今:货币)物③樊将军以穷困(古:处境困难。

今:贫穷)来归丹④樊於期偏袒(古:袒露一只臂膀。

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扼腕而进⑤诸郎中(古:宫廷的侍卫。

今:称中医医生)执兵⑥乃引其匕首提(古:投击。

今:拿着)秦王⑦断其左股(古:大腿。

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3、一词多义①解A.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围B.庖丁为文惠君解牛C.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D.后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E.悉埋于地,解其综缚解A.解除B.解剖C.分开D.解释E.解开②还A.秦王还柱而走B.壮士一去兮不复还C.予羁縻不得还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E.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还A.环绕B.回来C.回D.旋转E.归还③振A.振长策而御宇内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大命将泛,莫之振救D.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E.且迁我如振落叶耳振A.举起B.震慑C.救D.震慑E.摇动④被A.秦王复击轲,被八创B.同舍生皆被绮绣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D.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E.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A.遭受B.穿着C.遭受D.表被动E.披散着4、找出文中活用的词、特殊句式,各不少于三个。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教师版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困。
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的人。今义:年长的人。
2、词类活用:进军北略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向北)
3、特殊句式: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以”)
翻译:秦王用一千斤金作奖赏重金征求樊於期的头颅。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秦王购之千斤金,万家邑”)
2、预习导引
(1)作家作品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在前人基础上辑录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楚辞》。还按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战国策》:汉代刘向整理编辑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散文集。全书共三十三篇,所记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
翻译原则:
1.忠于原文(不错译漏译,尤其是比较重要的字;尽量直译。)
2.文中如果出现特殊用法的词(如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译文中一定要体现出来。
3.文中如果出现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
教学之思
学习过程第一次评阅人:时间:
一、自主预习
1、引桥知识
史书体例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08《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08《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重点难点】被动句及词类活用的理解【知识链接】1、作品:《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约240年(460—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背景材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

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3、写刺客的句子和咏荆轲的名句“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唐雎不辱使命》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1)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1)

2013——2014学年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一年段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荆轲刺秦》主备人:连向群牟榕生审核人:高一备课组成绩:(一)班级姓名座号组名第号组员学习目标与重难点:掌握1—8段字词句,翻译重点语句,理解概括文意。

学习方法:借助工具书和注解,自学1—8段,完成课前作业,课上讨论、展示、点评。

一、学习1—8段,解释下列词语:1段.破:收:略:2段.微:谒:信:购:诚:乃得:有以:以穷困:3段.遇:深:顾:揕:4段.驰:既已:5段.预:濡缕:淬:为装:6段.忤:7段.有所:俱:8段.顷之:二、找出1—8段的通假字。

答题格式: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返回复命。

1. 2. 3.三、从1—8段中找出三种不同的活用的词。

答题格式:进兵北略地。

北,名状用法,向北。

1. 2. 3.四、从1—8段中找出三种不同的句式。

答题格式:伏尸而哭。

省略句,“伏”后省“于”。

如是判断句或被动句,则分别指出什么词语表示判断或被动。

1.2.3.五、翻译下列句子。

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2.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3.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5.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6.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一、学习1—8段,解释下列词语:1段.破:攻破收:占领略:掠夺2段.微:没有,(即使)不谒:拜会,前往信:凭信之物购:重金征求诚:如果,果真乃得:就能够有以:有用来……的以穷困: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3段.遇:对待深:刻毒顾:不过,只是揕:刺4段.驰:乘马车飞奔既已:已经完了,指(事)已至此5段.预:预先濡缕:沾湿衣缕淬:把烧红了的铁器浸入水或其他液体中,急速冷却,使之硬化为装:准备行装6段.忤:逆7段.有所:有……的俱:一起去8段.顷之:(过了)一阵子二、找出1—8段的通假字。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一、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1.《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整理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迄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

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春秋四刺客专诸刺王僚——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

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

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

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聂政刺韩傀——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

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

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

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教师版)【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积累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案一、作者简介及文学常识填空1.《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按国别编辑。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古时候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其中,变徵是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3.“春秋四刺客”: 专诸、要离、聂政、荆轲。

4.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谐音记忆法:喊赵薇去演戏)二、解题并梳理文章脉络1. 本文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阅读时抓住“刺”,即可把握文章的脉络。

(一)(故事开端)刺之由: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二)(故事发展)刺之备: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三)(故事高潮)刺之时: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四)(故事结局)刺之果:末段2.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②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故振慑振,通“震”,震慑。

⑤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⑥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以及战国形势。

2、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自主学习】1、关于《战国策》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33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耻,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字音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jiǎn)臣愿得谒.之(yâ)秦王必说.见臣(yuâ)樊於.期(wū)右手揕.其胸(zhân)切齿拊.心(fǔ)遂自刎.(wěn)收盛.(chãng)使工以药淬.之(cuì)血濡.缕(rú)忤.视(wǔ)荆轲和.而歌(hâ)为变徵.之声(zhǐ)士皆瞋.目(chēn)厚遗.(wâi)给.贡职(jǐ)图穷而匕首见.(xiàn)还.柱而走(huán)卒.起不意(cù)侍医夏无且.(jū)以其所奉药囊提.轲(dǐ)被八创.(chuāng)【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以及线索。

文章以“刺秦”为线索,情节可分为:开端——行刺缘起发展——行刺准备、易水诀别高潮——廷刺秦王结局——荆轲被刺2、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描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分析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

全用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表现紧张的气氛。

答案: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写形势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全用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表现紧张的气氛。

3、荆轲关于刺杀秦王的谋划,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在太子“恐惧”之时,荆轲才提出这个计划以及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说明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在太子心急如焚时荆轲才提出相关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的智谋不凡。

【当堂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D )A. 荆轲.(kē)拜谒.(yâ)督亢.(háng)戮.没(lù)谬.误(miù)B. 偏袒.(tǎn)扼.腕(â)厄.运(â)濡.染(rú)怯懦.(ruò)C. 淬.火(cù)猝.然(cù)忤.逆(wǔ)铁杵.(wǔ)拊.心(fǔ)D. 创.伤(chuāng)创.办(chuàng)瞋.目(chēn)箕.踞(jī)目眩.(xuàn)1、答案:D,分析:A. 亢kàng B. 懦 nuò C. 淬cuì,杵chǔ2、解释并积累下列加点词语。

①进兵北.(名词作状语,向北)略.(掠夺,夺取)地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渡易水②旦暮..(长久侍奉)④微.(假如没有)太子言③长侍..(⑤谒.(请)⑥购.(重金征求)之金.(古今异义,当时以铜为金)千斤⑦秦王必说.(同“悦”,喜欢,高兴)见臣走投无路,处境困窘)⑨更.(改变)虑之⑧穷困..(古今异义,3、翻译重点句子。

(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省略介词、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③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品德高尚之人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拓展延伸】1、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古文言中存在着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而这些句式也恰恰成为阅读、理解古文言的关键所在。

在这些句式中,需要我们着重掌握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形式与现代汉语正好相反,很少用判断词“是”,一般在句末用“也”;有的在宾语前面加上“为、(惟)维、乃、即、则、必”等词帮助判断,或者只是语意存在判断。

翻译时注意用判断词“是”。

下列句子与“是寡人之过也”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B.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C.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D.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答案】D。

被动句。

2、倒装句分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以”“于”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词结构,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如“我在教室看书。

”文言文常常写成“我看书于教室。

”理解翻译时应将介宾短语还原到谓语前。

指出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A. 嘉为先言于秦王B. 燕王拜送于庭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答案】C。

其它三项都是介宾短语后置。

《战国策》经典名句1、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4、狡兔三窟,高枕无忧5、舌以柔存,齿以刚亡6、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7、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创业的艰苦。

)8、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士为知己者死士为知己者死,语出《战国策·赵策》:“嗟呼!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矣。

”这句话,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昭示了一种古人与今人截然不同的待人处事态度,他们讲究道义,气节和忠义,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人民的传统信条,它反映了因为知音难得,人们为了报答知己,虽万死不辞的精神。

尤其是知识分子,一方面是洁身自好,“凤非梧桐不栖”;一方面是士为知己者死,如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辅佐后主,鞠躬尽瘁,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向往、倾慕的典范。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本文中“通假”现象和古今异义词。

2、体会易水送别包含的复杂感情并背诵默写这一自然段。

3、分析场面描写的妙处。

【自主学习】一、解释并积累下列加点的词语。

1、秦之遇.(对待)将军,可谓深.(刻毒)矣。

2、仰天太息流涕.(眼泪)3、可以..(可以用它来)解燕国之患 4、把.(握,抓住)其袖,揕.(刺)其胸5、然则..(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乎..(这样就)将军之仇报 6、将军岂有意7、见.(被)陵.(通“凌”,凌辱、欺侮)之耻 8、血濡.(浸湿,沾湿)缕9、人不敢与忤.(逆,意思是迎着眼光看)视10、今日往而不反.(通“返”)者11、樊於期乃前.(名作动,走上前)曰 12、函.(名作状,用匣子)封之13、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方)未来 14、太子迟.(意动,认为……迟了)之15、日以.(通“已”,已经)尽矣 16、请辞决..(“决”通“诀”,辞别,告别)矣17、皆白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以送之18、为.(发出)变徵之声19、发尽上.(名作状,向上)指冠 20、终.(始终)已不顾.(回头)二、积累并掌握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语。

1.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古:信物;今:书信)2.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生活贫穷,经济困难)3. 而伤长者..之意(古:品德高尚之人;今:年长之人)4.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今:鼻涕)5.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来;今:表可能、能够、许可)6. 将军岂有意..乎(古:同意,愿意;今:故意)7.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8.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在这时;今:表顺承)9. 终已不顾..(古:不回头;今:不照顾,不考虑)三、翻译下列语句。

(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为奴婢。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和他的那些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合作探究】1、荆轲私见樊於期,是如何使樊於期慷慨献身的?这一部分表现了两人怎样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2、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参考答案】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不可辱”,荆轲忍无可忍,怒斥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