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不V1,晚不V1,‘偏偏’+时间词+V2”格式探析
时间词“晚”的语义分析
语 义特点
语 义结构
模糊 性
一
、
引言
涵 。她 认 为时 间词 的语 义 具 有 六个 特 性 ,表 示如 下 : / V程性 ( ,+ 2 运动外化 为过程 ,在过程 中产生时间的观念 )
时 间在 人们 的 生活 中起着 重 要 的作 用 ,它 附着 于运
动过程 之中 ,并 贯穿始终 ,同时对运 动也具有制约作 用 。
l+ 主观性 ( 类对时间的认识有 人 主观性,客观时间 也要
时间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用来描述时问的词语则是
经过主 观创造 的语 言,不可避 免地带有主 观性 。由于 人的
l 经主 观过滤才可表达)
+ 单向性 ( 时间只能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顺序做单向
( )这事瞒不 了人 ,旱晚大家都会知道的。 (《 3 现代
独 到 ,并 给 出 了 明确 的解 释 , 本 文 将 在 后 面 的叙 述 中详 细 汉 语词 典 》 [ 5 ] 第 版 )
阐述 。
而 与 “ ”相 对 应 的 是 “ ” , 如 “ 夕 ” ,意 思是 夕 朝 朝
以 往 对 时 间 词 的研 究 ,从 多 个 角 度 剖 析 了 时 间 词 的 语 天 天 ;也 可 以指 片 刻 ,如 “ 争朝 夕 ”。 只
]9 9 9
【] 1 黄伯荣,廖序 东 现代汉语 ( . 增订四版 )[] 北京:高等教育 出 M.
版 社 ,2 0 . 0 6
[】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 北京: z.
商 务 印 书馆 ,2 0 . 05
( 帆 杨
吉林四平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16 0 ) 00 3
“早不V1,晚不V1,‘偏偏’+时间词+V2”格式探析
“ 不 V,晚 不 V, ‘ 早 偏偏 ’+ 间 词 + 。 时 V ”格 式 是 现 代 汉语 中常 见 的 一种 形 式 。如 :
词为主 。
1 “V .
,
”/“ 的构 成 V”
早不回来 ,晚不回来 ,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 回来。
该 格 式 中 , “早 不 ” “ 不 ” “ 偏 ” 是 常 量 , 晚 偏
而复 上海 的早晨) ))
上 例 中 ,充 当 “ , 的 “ ”为 单音 节 动 词 。 V” 谈 2 )双 音节 动 词
“ “ V” 时间词”和 “ V ”是变量 。 “ V”分别 与 “ 早不 ”
“ 不V1 早 ,晚 不V1 ‘ 偏 ’ , 偏
+时 间词 + ” 格 式探 析 V2
口闰 真
摘 要: “ 早不V,晚 不V, ‘ 偏’+ 偏 时间词+ , V”是现代汉语 中一种 常用格 式。本文主要 对该格 式进行 句 法、语义 、语 用三方面的详 细描写和分析 ,以归纳其特点 ,总结其规律。
旬 式 掌 握 的偏 误 。 “ + 理 动 词 ” 的用 法 今 天 对 韩 国 学 生 [】 可 心 2 刘月华.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 . 北京:商务印书馆 ,2 0 . 01 来 说也 是 学 习 的难 点 。 以 上 分 析 了 《 语 大 全 》 中 的 语 法 偏 误 , 也 探 讨 了 中
( 6)找帽子又找 了半天 !真他妈 缺德 !他旱 不伐树 ,
晚不伐树 ,赶爷要找羊,他伐树 ! ( 汪曾祺 羊舍一夕》 )
( )句 法特 征 二 1该 格 式通 常 出现 在 多 重 复句 中。 如 : .
( )怎么就这 么巧 ,早 不停 电,晚不停 电,偏偏在那 3
不V
不与动词的组合一、不V不用在动词前,修饰动作,组成偏正性动词短语,差不多能与绝大多数的动词搭配,除了“有”“没有”“工业化”等少数词。
二、V不V1、表示疑问(1)居于句子的谓语或述语位置,构成选择疑问句。
(2)居于句子的谓语或述语位置,在V与不V之间加入“呀”“也”等词,构成选择问句。
(3)居于句子的谓语或述语位置,不构成疑问,强调肯定。
(例)给不给钱!(4)居于宾语位置,构成选择疑问句。
2、不表示疑问句(1)不表示疑问句的V不V,一般居于主语、定语,以及充当主语、定语、宾语的主谓词组中的谓语的位置时,只表示说话人列举出肯定和否定的两种现象,起叙述作用。
(2)V与不V中间加入“和”、“或”等。
3、V带宾语O,有V不VO,VO不V,VO不VO三种格式,三、不与助动词V11、“V1不V1”在状语位置有表示疑问句或不表示疑问句两种用法。
2、在谓语位置上表疑问。
3、在其他位置上,一般为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事实,不表疑问。
四、X不XYXY等同双音节动词V,不可与此类动词组成X不XY或XY不XY五、不V1不V21、联合式不V1不V2:V1和V2表示语义相近、相反、类同,作用是列举出不V1和不V2两项以概括群体。
2、偏正式不V1不V2:不V1是不V2出现的条件。
六、“不”不能和表示完成态、持续态、经历态的动词组合。
不与名词的组合一、否定副词“不”,一般不能单独和名词组合,但在特定语言格式中可以。
1、管他/什么N不N ,针对上文中内容,表示轻蔑,不满,不在乎。
2、N不N,语气较1弱。
3、“N不N,N1不N1”,N与N1是相对意义或相关的名次,表示说话人不满的情绪,“N不N”和“N1不N1”不能单独使用。
4、“不N不N1”等同于3不与形容词的组合一、不A.“不”只能用在性质形容词前面,不能用来修饰状态形容词。
二、A不AA和不A是联合关系,“A不A”有表示疑问与不表示疑问两种形式,与不与动词组合类似。
1、表示疑问:在A不A在谓语位置,构成选择疑问。
现代汉语“多/少/早/晚/快/慢”、数量成分、动词的组合情况考察
现代汉语“多/少/早/晚/快/慢”、数量成分、动词的组合情况考察本文考察由单音节形容词“多/少/早/晚/快/慢”(简称为“形”)、数量成分(简称为“量”)以及动词(简称为“动”)三者所构成的三种结构,即“形+动+量”“形+量+动”及“动+形+量”结构。
本文通过描写这三种结构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考察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标签:“多/少/早/晚/快/慢” 动词数量成分状中结构述补结构一、引言本文旨在考察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形容词“多/少/早/晚/快/慢”(以下简称为“形”)、数量成分(以下简称为“量”)以及动词(以下简称为“动”)三者的组合关系。
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分别探讨过现代汉语中状语、补语和数量结构各自的特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很少有学者将三者结合起来,分析它们的成句条件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句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文重点考察由“形”“动”“量”所构成的状中、述补结构的成句条件和句法、语义、语用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二、“形”“动”“量”的组合情况分析现代汉语中的“形”“动”“量”在组合的时候,通常有三种搭配情况:一是形容词单独作状语,构成“形+动+量”结构(以下标记为[A式]),如下面表1中的口和口;二是形容词和数量成分整体做状语,构成“形+量+动”结构(以下标记为[B 式]),如表1中的口和口;三是形容词和数量成分整体做补语,构成“动+形+量”结构(以下标记为[C式]),如表1中的口和口。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本文所说的“量”是数量成分的简称,在现代汉语中,独用的量词往往是一个数量成分的省略或简缩形式,其中“数”往往省略,而“量”则保留,例如:“买本书”、“去趟北京”分别可看作是由“买一本书”“去一趟北京”省略数词“一”而来,因此本文用“量”指代“数量”。
本文中的数量成分,可以是动量(如“一次”“两回”等)、名量(如“一个”“两张”等)和时量(如“一天”“两分钟”等)。
“别V了”的意义是什么——兼论句子格式意义的概括
【地名】延吉
【期号】199604
【作者】王红旗
【标题】“别V了”的意义是什么——兼论句子格式意义的概括[*]
引言
句子格式(通常简称为“句式”)意义的概括,是句子格式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迄今为止,这方面仍无有效的理论可供借鉴,这恐怕也是“把”字句、“被”字句等疑难句式迟迟不能概括出令人满意的意义的一个原因。本文想从书面上“别V了”这个简单的句子格式入手,对句子格式意义概括中的理论做些探索。
什么不是“别V了”的意义句子格式的意义不等于句子的意义。句子格式的意义是抽象的,是一个“位”,它由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句子的意义来体现,而句子的意义则是句子格式意义的变体。位是从变体中概括出来的,因而,“别V了”这种句子格式的意义也应从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句子的意义之中来概括。下面我们先列举出属于“别V了”这种格式的句子(以下称“‘别V了’的句子”)在几种语言环境中所表达出的几种常用的意义。在这之前有必要先对“别”、“了”的意义加以说明。
句子格式是语言系统中的一种结构,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而句子格式的意义,是语言的内容方面的结构,是由虚词的意义、实词类的语法意义、实词的语义特征等语言内容方面的构成要素所构成的。因此,在“别V了”所表达的意义中,凡与语言内容方面的这几种构成要素相关的,才可看作“别V了”这种句子
格式的意义。相反,就应从“别V了”这种句子格式的意义中排除出去。
境、语调造成的。
由此可见,在这六种不同的语境中,“别”的意义并未发生变化,都表示“否定”,“劝阻或禁止”、
“提醒”、“揣测”等意义并不是“别”本身具有的,而是由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语调的“别V了”的
句子所表达出来的。长期以来,学术界把这三个意义当作“别”的三个词汇意义,显然是把“别V·了”的
“早不V1,晚不V1,‘偏偏’+时间词+V2”格式探析
“早不V1,晚不V1,‘偏偏’+时间词+V2”格式探析“早不V1,晚不V1,‘偏偏’+时间词+V2”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用格式。
本文主要对该格式进行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的详细描写和分析,以归纳其特点,总结其规律。
标签:早不晚不偏偏时间词“早不V1,晚不V1,‘偏偏’+时间词+V2”格式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如:早不回来,晚不回来,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回来。
日常交际中,该格式的个别词语会有一定变化,其中“晚”用“迟”,“偏偏”用“偏”,“单”用“单单”等,本文将一并考察分析。
一、格式的句法分析(一)句法结构该格式中,“早不”“晚不”“偏偏”是常量,“V1”“时间词”和“V2”是变量。
“V1”分别与“早不”“晚不”构成状中结构。
“V1”一般为谓词,如动词、动词性结构或形容词。
“V2”与“偏偏”“时间词”也构成状中结构,“V2”与“V1”的句法成分基本相同,一般以谓词为主。
1.“V1”/“V2”的构成格式中,“V1”和“V2”的句法成分基本一致,所以我们主要讨论“V1”。
1)单音节动词“V1”的句法成分由单音节动词充当最为常见,尤其在口语中,更为广泛。
如:(1)早不谈,晚不谈,偏偏要在请客的辰光谈?(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上例中,充当“V1”的“谈”为单音节动词。
2)双音节动词在格式中双音节动词充当“V1”的句法成分。
如:(2)早不出来,晚不出来,为何偏偏此时出来?(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例(2)中的“出来”为双音节动词。
3)动词性结构格式中,“V1”由动词性结构充当。
动词性结构主要是动词带宾语形成的述宾结构。
如:(3)怎么就这么巧,早不停电,晚不停电,偏偏在那关键一刻停了电。
如释重负的我,长长吁了一口气。
(田万生《停电》)例(3)中的“停电”是“停”和“电”组成的动词性结构,二者为动宾关系。
4)形容词在格式中,“V1”有时由形容词充当。
如:(4)真的急了!可早不急!晚不急!单现在急有何用?(第一财经论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进入“V1”,如通常情况下我们不说:*“早不高,晚不高”*“早不美好,晚不美好”。
不A不B格式探析
语言应圈研究“不A不B"格式探析口张丽萍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固定表达格式,“不A不B”格式是其中的一种。
它出现较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已大量应用,如不稼不穑、不丰不杀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固定副词格式,…直沿用至今。
“不A不B”格式的构成成分和内部语义关系都十分复杂,而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容易使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例如:(1)今天的天气不冷不热,很适合郊游。
(2)·今天的天气不冷不暖的,很适合郊游。
(3)这些饭莱不干不净的,吃了是妥生病的。
(4)·你要这些不美不丽的花儿干什么?上面的例子证明,“不A不B”格式对嵌入成分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即并不是所有的词语都能进入该格式。
“不冷不热”“不凉不热”“不千不净”为人们所常用,而“不冷不暖”“不美不丽”却是错误的表达。
这些例子对留学生都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也表明了对“不A不B”格式的描写与解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一、“不A不B”格式的语法和语义分析关于“不A不B”格式的分析,前人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考察:从结构关系角度,大家都认为此格式可分为两类,即并列关系和非并列关系;从语义关系角度,一般认为有三种类型,即表示否定的语义,表示中间状态的语义以及表示假设条件关系[“。
对于“不A不B',的类型分析,《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2】和《现代汉语虚词例释》[3】都分为四类,而《现代汉语词典》c4]则归总为三种。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的分类为基础,把“不A不B”格式分为三类并进行具体分析。
(一)A和B为意思相同或相关的词或语素,多为单音节的动词或形容词,整个格式的作用是表示否定并起强调作用,可以分为两个小类。
1.A和B为两个意义相近的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此时,不A不B=不A+不B,结构的否定意义可以表达为“既不A也不B”。
如:不争不抢不聋不瞎不痛不痒不知不觉不偏不倚不偷不摸在实际运用中,此类格式的语义往往大于各部分语义加合在一起的组合义,产生语义的增值,即会产生不A不B>不A+不B的结果。
“V1+着+V2”格式的性质和类型探究
假” “ 想着 回家” “ 等着看(” “ 筹划着上市” 等未作解释 。
四是 在第 三种 看法 的基础 之上 增加 了一类 , 即动宾结 构 , 主要是 李 向农 、 张军二 人 。但是 , 李 文 认 为
方式 序列 不能 构成 连动结 构 , 将“ 炖 着 吃” 与“ 笑 着说 ” 混 为一谈 , 而且 其划 分 的连动结 构 B类 : V1 _ + 催 例( 催
现代汉语》 举例“ 剑波微笑着启发大家多提意见 ” ; 邵敬敏《 现代汉语通论》 ( 第二版 ) 举例“ 笑着说” “ 躺
着看 书 ” 。该 说法 对 “ 藏着 不 肯拿 出来 、 这碗菜 留着 给爸 爸吃 ” 显然 解释不 通 。
三 是可 以分析 为连 动结 构 和偏 正 结 构 两种 , 持该 观点 的有 蒋 平⑨、 张琬 。但 对 语 料 库 中 的 “ 盼 着 放
摘要: “ V 1+着 + V 2 ” 格式是一个复杂结构 , 可分析成四种类型 : 偏正结构 、 连动结 构 、 动宾 结构和递 系结构 。其 中偏 正 结构最 多 , 动宾结构次之 , 连动结构再次 , 递系结构最少。结构划分分歧极大 , 方式序 列能否构成 连动结构是导 致分歧 的主 要原 因 , 时序原则是连动结构的结构原则 , 即满 足时序原则 的方式序列 可 以作 为连动结构处理 。但 语言又是一 个动态 的过
出三类 : V l 表示 V 2的方 式 ; V1 与V 2之 间有一 种手 段 和 目的的关 系 ; V 1正在 进行 中 出现 V 2的动作 。但 Vl 表示 V 2的方式 作为连 动式 略有 不妥 。
二 是单 纯作 为偏正 结构 ( 状 中结构 ) 。例 如沈 立新④、 宋 玉柱②、 邹 绍华 、 张 俊萍 @、 沈 家煊 ④; 张静 《 新 编
浅析“不 V了”句法格式
浅析“不 V了”句法格式作者:蒙思颖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19期摘要:“不 V了”是个多义格式,通常可表达三个格式义,因此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句法特点。
本文基于“不 V了”的语义差异,尝试性地分析了“不 V了”的句法差异,最后总结出此结构在句子运用中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不 V了”;多义格式;句法差异“不 V了”格式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句法现象,这里的“V”指的是广义的动词,如“去、吃、玩”等。
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将此码简化为“不 V了”,既包括动词词组,也包括形容词词组。
“不 V了”结构通常有三个语义,但这里的语义是指该格式自身具有的格式义,是独立于语义规则之外的语法事实,因此,它是高度抽象的。
在这里,我们首先分析“不 V了”的语义差异,再探讨它的句法差异和规律。
一、“不 V了”结构的语义差异“不 V了”格式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表示三种不同的语义,我们分别记作 M1、M2、M3。
(一)在日常交往中,我们一般会用否定形式表示礼貌的拒绝,自然就会用到“不 V了”格式。
此时,“不 V了”的格式义 M1记作[ M1:谢绝]。
(二)在表示对某种意愿持否定态度时,我们也会用到“不 V了”结构,它通常表示“不打算…了”。
据此,我们把 M2的格式义记作[M2:打算]。
(三)“不 V了”还可表示“新情况的出现”即“情况有了变化”之意。
此时,我们将 M3写作[M3:变化]。
二、“不 V了”结构的句法差异以上分析得出“不 V了”结构具有不同的语义表征,而这些语义表征势必会受到句法的影响和限制,下面我们探讨一下“不 V了”结构的句法差异:(一)成分的省略成分的省略指“不 V了”结构中某些成分缺省,但并不影响语义的完整和一致,在这里主要指“了”的省略。
如[ M1:谢绝]句式中的“了”可以省略,因为省略后语义基本没变,只是语气略有不同。
M2和 M3中的“了”不能省略,因为省略后句子要么不成立,要么意思大相径庭。
试析“V也不V”格式
试析“V也不V”格式现代汉语学界对于“V副VP”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对其下位格式“V也不V”研究却很少。
本文基于语料,试图从格式内部、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来分析现代汉语口语常用表达式“V也不V”。
标签:句法功能语义特征语用功能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或看到类似下面的句子:(1)他疲乏地闭着眼,动也不动地靠坐在后座上。
(2)他们看也不看望远镜,就肯定“这玩意儿并不十分可靠”。
(3)在入场和散会的时候,常恐得罪了朋友,怪我对人没有礼貌,见了面理也不理。
在这些句子中,“动也不动”“看也不看”“理也不理”有一个共同特点:动词“动”“看”“理”与它们的否定式“不动”“不看”“不理”分别分布在副词“也”的前面和后面。
据此我们将这种格式概括为“V也不V”,这类结构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频繁,因此,本文将从格式内部特征、句法、语义以及语用等方面,对此格式加以分析。
在北大语料库①中使用“模式查询”检索“V也不V”,共出现1912条语料,其中,剔除了以下明显不正确以及不符合本文研究要求的。
如:(4)忽必烈道:“我既杀此人,却又赏他家属,你们不明白这中间的道理,是也不是?”诸将一齐躬身道:“请四大王赐示。
”(5)黄帮主带病在身,你乘危相逼,羞也不羞?(6)这是一个学究式的人,我心里想,对付这种人容易也不容易,他缺乏激情、缺乏活力和冲动。
(7)从这种意义上说,赛特的价格离谱也不离谱。
例(4)~例(7)中的“是也不是”“羞也不羞”“容易也不容易”“离谱也不离谱”都是同一个词在“也不”的前后分布着,我们暂且将其概括为“X也不X”,其中“X”可以是动词(以系动词“是”居多)、形容词、名词等,但是意义与本文所要研究的“V也不V”大相径庭。
如例(4)“是也不是”和例(5)中的“羞也不羞”意思是“是还是不是”“羞愧还是不羞愧”,即“X还是不X”,此类结构常出现在疑问句或否定句中。
例(6)则表示“既容易又不容易”,例(7)义为“从这种意义上说,赛特的价格不离谱”。
魏晋六朝时期“V1+О+V2”格式语法属性浅析
魏晋六朝时期“V1+О+V2”格式语法属性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绝大多数“V1+О+V2”格式还是不能看作动结式,至少不能是是典型的动结式;此期也出现了少数可视为动结式的“V1+О+V2”结构,主要是考虑到这类用例中,后项动词直接且只与前项动词发生关系,而与施事主语没有“支配——被支配”关系。
标签:汉语语法史动结式“V1+О+V2”格式一、“V1+О+V2”格式先秦已出现(《国语》《左传》《战国策》已见用例),魏晋六朝时期使用明显增多:(1)以瓯掷面破,曰“作破面鬼”。
(《南齐书·沈文季列传》)(2)箪捽其发落,伤其一乳。
(《魏书·奚斤列传》)(3)清明节前二日夜,鸡鸣时,炊黍熟,取釜汤遍洗井口、瓮边地,则无马蚿,百虫不近井、瓮矣。
(《齐民要术·飧饭》)(4)譬如野干,在于树上,风吹枝折,堕于脊上。
(《百喻经》,4/550b)(5)今当打汝前两齿折。
(《贤愚经》,4/429a)(6)鬼语云:“勿为骂我!当打汝口破。
”(《幽明录》)这种结构中,两个动词所表示的行为不是由同一对象发出,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结果,在语义表达上与使成式动补结构有相似之处。
蒋绍愚先生(2003)曾经认为“打头破”类结构“V1和V2是同时发生的,有了V1的动作,立即会产生V2的结果,V1和V2不是先后发生的两个动作”。
并据此将“打头破”类排除在兼语式之外。
我们认为蒋先生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有一些“V1+О+V2”结构中,V1和V2在时间序列上确实不是同时发生的,如:(7)夫人伺王不在时,遣人伐其树倒。
(《法显传·伽耶城贝多树下》)(8)是时色界净居诸天,即便化作大猛威风,吹彼树倒。
(《佛本行集经》)(9)谌恚曰:“见炊饭熟,推以与人。
”(《南齐书·萧谌列传》)例(7)与例(8)中,“伐、吹”动作发出后,似乎很难说“树”就立即产生“倒”的动作(或状态);例(9)可做同样分析。
(一)对于这种结构的语法性质学界是有争议的,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种结构是动补结构,包括王力(1958)、蒋绍愚(1994、1999、2003)①、赵长才(2000)等学者均持此见。
时间词“晚”的语义分析
时间词“晚”的语义分析作者:赵姝媛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4期摘要:由于表达时间的词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我们常常无法准确分析出其内涵。
本文基于前人对时间词的研究,针对时间词“晚”的语义进行了分析。
此外,还对与其意义相近的时间词进行了辨析,并阐述了“晚”在不同语义结构中的语义特点以及由于受到主观认知的影响而产生的语义变化,以期对“晚”的语义有更加准确的理解。
关键词:时间词晚语义特点语义结构模糊性一、引言时间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附着于运动过程之中,并贯穿始终,同时对运动也具有制约作用。
时间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用来描述时间的词语则是经过主观创造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由于人的主观认识千差万别,时间词的界定也因此带有很强的模糊性,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对时间词作了精确的研究。
刘艳茹在对时间词语义分析时,以哲学为研究基调,紧密结合运动过程,充分体现了时间词语最本质的语义内涵。
她认为时间词的语义具有六个特性,表示如下:+过程性(运动外化为过程,在过程中产生时间的观念)+主观性(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有主观性,客观时间也要时经主观过滤才可表达)间 +单向性(时间只能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顺序做单向词运动)+线性(时间点都出在同一条直线上)+有序性(运动是一个有序进行的过程)-可逆性(运动过程是不断向前的,不可逆转)时间词还具有模糊性和精确性的特征。
章婷(2006)描述了时间词的模糊性和准确性特点,并探讨了造成时间词语义模糊和精确的深层原因。
她认为时间是一个认知连续统,具有起点和终点,可以量化。
吴颖(2008)从使用计算机对时间词精确编程的角度,对时间形容词“早”的内涵语义和逻辑语义进行了分析。
认为“早”的时间坐标参照点可以分为“一天”“四季”“运动过程”和“说话的时间”。
她对“早”在不同语义结构中的语义分析见解独到,并给出了明确的解释,本文将在后面的叙述中详细阐述。
基于规则的双重否定识别——以“不V1不V2”为例
基于规则的双重否定识别——以“不V1不V2”为例
王昱;袁毓林
【期刊名称】《中文信息学报》
【年(卷),期】2022(36)4
【摘要】“不V1不V2”是汉语中典型的双重否定结构形式之一,其包括“不+助动词+不+V2”(不得不去)、“不+是+不+V2”(不是不好)、述宾结构“不
+V1+……+不+V2”(不认为他不去)等多种双重否定结构,情况复杂。
该文以“不V1不V2”为例,结合“元语否定”“动词叙实性”“否定焦点”等概念,对“不
V1不V2”进行了考察,制定了“不V1不V2”双重否定结构的识别策略。
根据识别策略,该文设计了双重否定自动识别程序,并在此过程中补充了助动词表、非叙实动词表等词库。
最终,对28033句语料进行了识别,识别正确率为98.21%,召回率约为93.10%。
【总页数】8页(P12-19)
【作者】王昱;袁毓林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教育部计算语言学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
【相关文献】
1.先秦汉语V1而不V2结构研究
2.不表示否定的否定句例释
3.成语“不A不B”是双重否定吗?
4."早不V1,晚不V1,'偏偏'+时间词+V2"格式探析
5.意见谓词句谓词的否定分析——以否定副词“不”“没”“别”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V1着V1着……V2……”句式语法语义分析Ξ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V1着V1着……V2……”句式语法语义分析Ξ侯友兰 徐阳春提要 本文探讨了“V1着V1着……V2……”句式中V1及其后续动词V2在语形和语义上的特点,指出V1需由单音节动作性动词充当,是自主动词,V2的动作或状况是动作的主体无法控制的。
V2不限于单音节动词,往往不是光杆动词。
关键词 “V1着V1着……V2”;语义在现代汉语中,“V1着V1着……V2……”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句式,现有的语法著作对这一句式缺乏深入的讨论。
如陈建民(1986:245)只举了两个例句,认为“V1着V1着”是V2的动作方式。
吕叔湘(1984:594)在说明“着”的用法时注意到这种句式,但也没有详细分析。
武柏索等(1998:378)对这种句式的分析比较仔细,他们指出,时态助词“着”在两个相同的单音节动词后面叠用,表示某种动作在进行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另外一种状况或动作。
本文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V1着V1着……V2……”句式的语法结构入手,对其构成和语义特点进行分析,并阐释其语义特征及其制约因素。
一 “V1着V1着……V2……”句式的来源“着”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的用法,大约是从宋代才开始出现的,如“如战阵厮杀,擂着鼓,只是向前去,有死无二”(《朱子语类辑略》卷七)。
清代,《红楼梦》中一般用“V1着,V2”来表示某个动作正在进行时出现了第二个动作,例如:(1)说着,一阵心酸,叫凤姐儿说道:“你们娘儿两个也好了一场,明日大初一,过了明日,你后日再去看一看他去。
”(2)想着,便也走至宝玉案旁,悄问:“可都有了?”(3)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
或用“正V1着,V2”,例如:(4)正说着,只见秦业、秦钟并尤氏的几个眷属尤氏姊妹也都来了。
(5)正闹着,贾母遣人来叫他吃饭,方往前边来,胡乱吃了半碗,仍回自己房中。
“正”是时间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在这一时间范围内某动作正在进行。
现代汉语中_V_1着V_2_结构中V_1的考察与分析
断“这么”应该具有“这”的特点。Ross 认为汉语是冷 语言— ——需要读者、听者等另一方的参与[10], “这么” 充当 V1 作近指的描写, 其指称的距离远远小于“那 么”, 而这更容易使读者得到一种近距离的直观感 受。
( 二) V1 的构成特点分析 通过上述的考察, 我们不难发现: 1.充当 V1 的词语并不是单一的, V1 的开放程度 很大。 2.不同词语充当 V1 的能力是不同的, 具有极大 的不平衡性。我们选用的 752 个例子中, 动词充当 V1 的有 626 例, 约占 83.24%; 形容词充当 V1 的有 86 例 , 约 占 11.43%; 介 词 充 当 V1 的 有 29 例 , 约 占 3.86%; 短语充当 V1 的有 7 例, 约占 0.93%; 拟声词 充当 V1 的有 3 例, 约占 0.39%, 代词充当 V1 的有 2 例, 约占 0.27%。它们充当 V1 的能力大小依次是: 动 词>形容词>介词>短语( 谓词性) >拟声词>代词。 3.充当 V1 的词语在音节的数量上, 吕叔湘主编 的《现代汉语八百词》里认为: “动 1( V1) 多为单音节 动词, 有时是一个动词重叠或两个动词连用。”这种 说法是否全面? 就我们选用的 752 个例子来看: 单音节 V1 的数量( 613) 约占用例总数( 752) 的 81.51%, 其中单音节动词的数量 ( 518) 约占总数 ( 613) 的 84.50%。相形之下, 形容词、介词所占的比 例 要 少 得 多 , 它 们 所 占 的 比 例 分 别 为 10.92% 和 4.57%。《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观点还是可靠的。为什 么单音节动词充当 V1 会占如此大的比例? 最主要是 因为“着”字的动态( 表状态持续或动作进行) 功能, 最适合由表具体动作的动词充当 V1, 而汉语中单音 节动词大多是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 双音节动词大 多是表示抽象行为的动词[11], 所以这就形成了 V1 大 多由单音节动词充当的现象。 据 我 们 考 察 , 多 音 节 的 V1 虽 然 只 占 总 数 的 19%, 但并不仅仅“有时是一个动词的重叠或两个动 词的连用”, 其构成形式具体表现为: 1) 一部分 V1 为双音节的单纯词, 这部分单纯词 可以是动词、形容词、代词( 这么) 等, 例如: ( 20) 阿刘忽然进来, 哭丧着脸向他讨小费。( 围
“早不V”和“不早V”的语用差异
作者: 闫克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语言科学与语言规划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出版物刊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6-78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早不V;不早V;陈述句;疑问句
摘要:"早不V"和"不早V"都是汉语中的常见格式。
从功能上看,前者主要用于陈述句,用来给出相关的更为准确的信息,以纠正听者;后者主要用于疑问句,用来对V的不及时实施进行质问,以批评听者。
在说话人追求更大语言交际值的情况下,"早不V"格式可以与疑问句式糅合使用,从而形成有标记组配。
“V 是不V”构式探究
“V是不V”构式探究□田影摘要:“V是不V”构式由两个相对固定不变成分“是”“不”与一个可变成分“V”构成。
语义上,“V是不V”构式具有选择、让步等语义。
句法上,表选择义的“V是不V”构式可作谓语、充当分句,也可独立成句、作宾语和补语等;表让步义的“V是不V”构式可作谓语、充当分句。
语用上,表选择义的“V是不V”构式具有询问的功能;表让步义的“V是不V”构式具有延续话题、委婉等功能。
表选择义的“V是不V”与表让步义“V是不V”是同形异构的两个构式。
关键词:“V是不V”构式;句法;语义;语用;同形异构“V是不V”表达式是指由“谓词性成分+是+不+同一谓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格式,以四字格为主。
结构中的“是”和“不”是固定词,也就是相对不变部分;结构中的前后两个“V”是可变部分,且“V”是谓词性的,包括动词和形容词两类,说话人可以对其进行自主选择,但前后词必须是一致的。
本文所论及的“V是不V”结构上是一个整体,并且其内部都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所以为了论说方便,下句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本文的语料来自于BCC 和CCL语料库,未标注来源的例句均为自拟语料):(1)树木、楼房、城市、频道、梦想都在拔地而起、见风生长,都在印证“变是不变”的真理。
(刘长乐等《传媒大亨与佛教宗师的对话:包容的智慧》)上例中“变是不变”内部各成分之间是分解的,不是本文所谈论的对象。
1.“V是不V”构式的鉴定Goldberg(1995)认为,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句式,当且仅当C是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成分推知。
从形式上看,“V是不V”的结构类型不能从其构成成分“V”“是”“不V”的特征中得到完全的预测,其组合后表面上形成的是主谓结构,而“V是不V”是“V还是不V”与“V虽然不V,但……”等的省缩与结构变换而来。
从语义上看,“V是不V”表达式的语义无法从其构成成分中完全推知,因为其选择义或让步义均不存在于其组成成分“V”“是”“不V”之中,很明显,其构式的整体意义大于其构成成分之和,构式本身的意义是独立于构式本身的组成成分而存在的。
词的平仄规律
词的平仄规律词的平仄规律词的平仄句法是有规律的,但是又比律诗复杂许多。
下面我们来仔细讲解。
(一)“句”与“豆”词的句法里有“句”和“豆(读)”。
句,大家都不难理解。
豆是什么呢?它是词的特点之一。
1、一字豆前面介绍词谱时,有的句子是上一下四,这第一个字就是一字豆!这种五字句相当于一字豆加上一个四字句,和律诗中的律句是不一样的。
例如:辛弃疾《沁园春》“正惊湍直下”应该读成“正——惊湍直下”而不能读成“正惊——湍直下”。
一字豆常用仄声,仄声中又常用去声,很少用平声。
2、三字豆还有的句子是上三下四、上三下五、上三下六等等。
例如:《满江红》“凭栏处、潇潇雨歇。
”就是上三下四,前三字就是三字豆!不能读成“凭栏——处潇——潇雨歇。
”三字豆常用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少用平仄平,禁止用平平平!切记!(二)律句和拗句;1~11字句的规律。
介绍诗律时我们谈论过律诗的句子有律句和拗句之分,同样,词的句子也有律句和拗句之分。
而且有许多相似点,此外,词的拗句还可以细分为常见拗句、少见拗句和罕见拗句!常见拗句使用频率高,接近某些律句。
少见拗句频率低,一般不用,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
罕见拗句很罕见,往往见于少见词牌(特别是长调),而且是该词调的特征性句子!下面我们根据句的字数来分别介绍:1、一字句律句:平仄一字句很罕见,《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平。
”《钗头凤》上下阕末句可以看作叠用的三个一字句“仄、仄、仄。
”除此以外,没有见到一字句。
2、二字句律句:平平、平仄。
少见拗句:仄仄。
罕见拗句:仄平“平平”、“平仄”常用,往往要入韵。
而“仄仄”很少见,“仄平”更罕见!(1)用“平平”的例如《南乡子》上下阕第四句:《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用“平仄”的例如《如梦令》第五、六句,而且常用叠句:《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晚的押韵词
晚的押韵词1. 晚与韵词的概念与定义1.1 晚的含义和概念晚,作为一个汉字,有多重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晚常指一天的最后一个时段,即夜晚。
此外,晚还可以指时间晚于预定时间或者延迟了,如晚到、晚点等。
在古诗词中,晚则可以寓意暮年、衰老等。
1.2 韵词的定义韵词是指同一首诗或歌曲中出现的具有相同韵母的词语。
在古代诗词中,韵词常被用于构成韵律和节奏。
2. 晚的押韵词的意义与应用2.1 押韵与诗歌的美押韵是指诗歌中多个词的韵脚相同,给人一种和谐、韵律感强的美感。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通过押韵可以增加其音乐性和美感,在听觉上给人以快乐、愉悦的感觉。
2.2 晚的押韵词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晚的押韵词在古诗词中是非常常见的。
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以写景、咏史等方式运用晚与其他韵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离骚》中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皎洁。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损蚀兮骊山北。
”中的“林”、“洁”就与晚押韵,增加了整首诗的韵律感。
3. 晚的押韵词在现代诗歌中的应用3.1 晚的押韵词体现情感现代诗歌中,晚的押韵词常被用来表达某种情感,特别是对于离别、失去等情感的描述。
晚与其他押韵词相连,形成了一种回环的节奏感,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3.2 晚的押韵词体现思考与哲理晚的押韵词不仅仅体现情感,也可以带来一些思考与哲理的思路。
晚的含义可以引申为暮年、衰老,通过与其他词的押韵,可以在诗歌中表达对生命、时间等主题的思考。
4. 晚的押韵词的例子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晚的押韵词的例子:1.丹:残、难2.寒:残、南3.脏:放、荡4.璫:荡、肠结语晚的押韵词在古代和现代的诗歌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古代的古诗词,还是现代的现代诗歌,晚的押韵词都可以带来丰富的美感和表现力。
通过对晚的押韵词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不V1,晚不V1,‘偏偏’+时间词+V2”格式探析“早不V1,晚不V1,‘偏偏’+时间词+V2”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用格式。
本文主要对该格式进行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的详细描写和分析,以归纳其特点,总结其规律。
标签:早不晚不偏偏时间词“早不V1,晚不V1,‘偏偏’+时间词+V2”格式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如:早不回来,晚不回来,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回来。
日常交际中,该格式的个别词语会有一定变化,其中“晚”用“迟”,“偏偏”用“偏”,“单”用“单单”等,本文将一并考察分析。
一、格式的句法分析(一)句法结构该格式中,“早不”“晚不”“偏偏”是常量,“V1”“时间词”和“V2”是变量。
“V1”分别与“早不”“晚不”构成状中结构。
“V1”一般为谓词,如动词、动词性结构或形容词。
“V2”与“偏偏”“时间词”也构成状中结构,“V2”与“V1”的句法成分基本相同,一般以谓词为主。
1.“V1”/“V2”的构成格式中,“V1”和“V2”的句法成分基本一致,所以我们主要讨论“V1”。
1)单音节动词“V1”的句法成分由单音节动词充当最为常见,尤其在口语中,更为广泛。
如:(1)早不谈,晚不谈,偏偏要在请客的辰光谈?(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上例中,充当“V1”的“谈”为单音节动词。
2)双音节动词在格式中双音节动词充当“V1”的句法成分。
如:(2)早不出来,晚不出来,为何偏偏此时出来?(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例(2)中的“出来”为双音节动词。
3)动词性结构格式中,“V1”由动词性结构充当。
动词性结构主要是动词带宾语形成的述宾结构。
如:(3)怎么就这么巧,早不停电,晚不停电,偏偏在那关键一刻停了电。
如释重负的我,长长吁了一口气。
(田万生《停电》)例(3)中的“停电”是“停”和“电”组成的动词性结构,二者为动宾关系。
4)形容词在格式中,“V1”有时由形容词充当。
如:(4)真的急了!可早不急!晚不急!单现在急有何用?(第一财经论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进入“V1”,如通常情况下我们不说:*“早不高,晚不高”*“早不美好,晚不美好”。
至于哪些形容词能够进入该格式,哪些不能进入,本文暂不做讨论。
2.“V1”“V2”的共现格式中,“V1”和“V2”的句法成分基本相同,但并不共现,情况比较复杂。
1)“V1”“V2”完全一致“V1”“V2”位置上的句法成分完全一致,在例(1)中,“V1”/“V2”都是“谈”,“V1”=“V2”。
2)“V1”“V2”不完全一样“V1”“V2”位置上的句法成分不完全一致,但是中心词一定是相同或相似的。
如例(3)中“V1”是“停电”,而“V2”则成了“停了电”;例(5)中“V1”是“出”,而“V2”是“出了这样的大案”。
(5)吴淼水恼火不已:“早不出,晚不出,偏偏上面来查狱的时候出这样的大案。
”(影视剧《大宋提刑官》)这种情况,一般是“V2”在语义上对“V1”的同义复现或完整补充。
3.格式中的“时间词”该格式中,“时间词”作为变量,表示“V2”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是时间状语。
一般情况下由“在”“赶”等介词+“今天”“现在”“这会儿”等时间词来充当,或者直接由表示时间的短语充当。
1)时间词朱德熙的《语法讲义》中:“时间词是能做‘在’‘到’‘等到’的宾语,并且能用‘这个时候’‘那个时候’指称的体词”,例(4)中的“现在”就是时间词。
2)表示时间的短语通过指代词“在”+“这”/“这个”+“会儿”/“时刻”/“时候”或事件/动作/状态+“会儿”/“时刻”/“时候”形成表示时间的时间性短语,来充当格式中的“时间词”。
也有由“‘在’‘赶’等时间介词+事件/动作/状态”充当时间词的情况。
如:例(1)中的“请客的辰光”是“事件/动作/状态+会儿/时刻/时候”形成表示时间的时间性短语;例(3)“在那关键一刻”是指代词“在”+“这”/“这个”+“会儿”/“时刻”/“时候”的情况;而例(6)则是由“‘在’‘赶’等时间介词+事件/动作/状态”充当时间词的情况。
(6)找帽子又找了半天!真他妈缺德!他早不伐树,晚不伐树,赶爷要找羊,他伐树!(汪曾祺《羊舍一夕》)(二)句法特征1.该格式通常出现在多重复句中。
如:(7)他早不要这笔钱,晚不要这笔钱,偏偏现在要这笔钱,这里面一定有鬼!(周而复《上海的早晨》)2.在该格式所处的复句中,格式内部形成两层结构关系。
根据黄伯荣《现代汉语》对复句结构关系的论述,该格式第一层次的结构以“偏偏”为分界,前后的结构形成对举的并列关系;第二层次以“晚”为分界,前后形成平列的并列关系。
如例(7)的结构分析如下:并列并列他早不要这笔钱,‖晚不要这笔钱,|偏偏现在要这笔钱,这里面一定有鬼!该格式中包括三个分句,有两个层次,是多重复句。
分句和合成一个分句组,通过关联词“偏偏”与分句形成了对举的并列关系,这是第一个层次,用“|”表示。
分句和是并列关系,用意合法,这是第二个层次,用“‖”表示。
用框式图解法表示为:并列|————————‖————————|并列|————‖————|二、格式的语义分析该格式主要是以“V1”和“V2”为核心构成的双动核结构。
其施事和受事比较自由,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
格式的主要语义特征是:表示说话人主观的否定,即说话人认为施事的某一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发生出现是不恰当的、不合适的。
格式语义所否定的中心为:“‘时间词’+V2”。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该格式的表义功能也是多样的。
(一)表层语义和深层语义1.表层语义从句式的表面形式出发,格式的语义关系是:第一,说话人对施事发出“V1”(某一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双向否定,即:“早不V1”和“晚不V1”;第二,说话人对施事发出“V2”(某一动作行为或状态)的主观评述。
这是该格式表层语义特征。
如在例(7)中,首先是说话人对施事“V1”(动作行为)即“要这笔钱”的双向否定:“早不要这笔钱”和“晚不要这笔钱”。
然后是对施事“V2”(动作行为)的主观评述:“偏偏现在要这笔钱”。
2.深层语义该格式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及特定的格式意义,综合形成了其深层的语义特征。
其中“不”和“偏偏”的语义对格式深层语义有很大影响。
第一,“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否定,同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在该格式中,“早不V1,晚不V1”是说话人对施事发出的“V1”持不赞同态度,而恰恰是对施事没有发出的“早V1”或“晚V1”的希望和肯定。
第二,在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偏偏”的解释为:“①同副词‘偏’。
②表示事实跟主观想法恰好相反。
③表示范围,仅仅;只有。
含有不满的口气。
”从中可以知道,“偏偏”是具有很强主观色彩的词语,并且表示否定。
在格式中,“‘偏偏’+时间词’+V2”表示了对“V2”的主观否定,同时“偏偏”的第三个释义有时也会起到作用,使句式含有说话人不满的意思。
在例(7)中,其深层次的含义为:说话人对施事没有发出的“早要”或“晚要”行为的肯定;并且通过“偏偏+现在+要这笔钱”表达出了说话人对施事“要这笔钱”这一行为的主观否定。
(二)表义功能根据收集到的语料,该格式在具体语境中则表达出了更加丰富的具体语义特征,如:不满、惊奇、疑问或怀疑、气愤和无奈等。
这主要是受说话人的情绪、所处的具体语境等影响的结果。
我们不再一一列举。
三、格式的语用分析(一)语用环境该格式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突显了说话人的情感因素,有很强的口语特点,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经常使用。
1.日常性交际口语该格式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经常被使用。
我们结合具体例子来说明,在所记录下来的日常口语语料中,有这样一例:(8)早不开,晚不开,偏这会儿开!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我们不一一列举。
2.在电视剧、电影、评书、相声、访谈类等节目中,使用频率也是较高的,这与此类节目的口语性较强的特点有关。
如:(9)他早不来,晚不来,单等我们准备出发的时候来,这里面一定有问题!(评书《三侠五义》)3.即使在书面材料中,该格式也是在对话中出现,具有典型的口语性特征。
如:(10)淑英听见这句话便也插嘴嘲笑道:“奇怪,早不痛,迟不痛,偏偏梅表姐来了,你的眼睛就痛了。
”(巴金《家》)4.另外一个现象也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论坛成了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渠道,是语言现象比较活跃的地方。
根据我们的考察,论坛中发言帖的主题以及文章标题大量采用该种格式。
如:(11)早不下,晚不下,偏偏今天下雨……(百度_独眼吧_)(12)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周末来(百度空间-“你我之间的事”的博客日志)(13)早不退,晚不退,胆怯了才退(杭州19楼»咖啡教室»咖啡大教室)网络中该语言现象的广泛使用,说明该格式的适用性很强,网络是一个开放自由的交流平台,人们往往采用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和感受,而该格式口语化的特点正好符合了网络语言的这一要求。
综上所述,该格式大多运用于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交际中,在正式的文件语体环境中使用并不广泛。
这是由其特定的语言风格所决定的。
该格式主观色彩较为浓重的特点适用于口语交际,在通俗的语言环境中有很大的优势,有着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语用价值在对该格式的句法结构、语法意义、语用环境的考察与分析后,我们知道该格式形式特点突出,表义明显,使用普遍,所以有其独特的语言作用和价值。
1.表达效果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不仅要把自己的意愿通过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更需要通过一种合适的语言形式使表达更为准确和易于接受,以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最终实现自己的意图。
“早不V1,晚不V1,‘偏偏’+时间词’+V2”格式主要表达说话人认为某一动作行为或状态的不恰当、不合适。
运用这一格式,说话人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从而达到合适的表达效果。
如:(14)七巧指着长安道:“早不嫁,迟不嫁,偏赶着这两年钱不凑手!明年若是田上收成好些,嫁妆也还整齐些。
”(张爱玲《金锁记》)例(14)中,说话人“七巧”认为长安出嫁的事情是不恰当的、不合适的。
该格式的运用准确地表达了对长安现在出嫁的不同意和否认态度,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2.简洁经济,重点突出语用学上有一条原则:经济性原则,即说话人用最简洁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最丰富的语言内容。
这是人们日常交际过程中追求的目标;也是经济省力原则的作用和结果。
该格式不仅形式简化经济,内容完整丰富,而且重点突出、表达效果良好,使听者印象深刻。
如:(15)第三回担出来的时候,有一个妇女出口了。
声音很大,是故意说给他听的:“早不担,迟不担,偏偏在这个时候担,臭死人了!”(路遥《人生》)例(15)中“妇女”用最简洁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提出了反对意见,效果非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