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特尔菲法(Delphi)法,也称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P.71
专家咨询法是对市场法的一种模拟。它是将专家设定为市场潜在购买者,利用其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价格鉴证标的进行鉴证的一种方法。
34.
规划是通过可获得性资源的合理与有效利用以达到开发目标的一种过程,城市规划本质上是一种解决城市现实问题、预测未来发展的行为。P.80
指土地的水文、地理、地形、地质、生物、人文等特征所决定的土地对特定、持续的用途的固有适宜程度。P.102
③土地承载力(Land carrying capacity)是指土地在不损失或不降低其生态质量的情况下,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的可接受程度,即对人类活动的强度所能承受的限制。P.109
背景:工业文明引起近代城市本质的根本变化。自然环境被破坏,城乡之间旧的平衡被打破,建城实践活动表现为生态失落。工业革命结束了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那种田园诗式的时代。P.14-15
9.
美国马什(G.P.Marsh)提倡在美国城市开展保护自然,建设公园系统的运动,打破市区总是充满密集房屋的旧空间观念,从设置公园进而发展到用绿化系统分隔、“肢解”块状的市区,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空间概念。P.15
打破集中的城市市区,将其碎块化。
10.
城市要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要为后人考虑,城市要不断更新和为全体居民服务的思想。P.16
11.
带形城市(Linear City):是一种沿交通线以带状向外延伸发展布置工业与人口的规划组织形式。P.16
12.
现代聚居的生态觉醒
光明城(Radiant City):用全新的规划和建筑方式改造城市,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如通过高密度来解决城市拥挤问题。
自然资源中土地的重要性。所有事情的发生要依托土地。
46.
土地利用的生态整体规划P.98
①土地开发度分析:(Land developed level)是用于评价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标,可用区域内社会经济开发的多项指标进行衡量P.99
②土地适宜度:(麦克哈格L.McHarg教授)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
39.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威廉姆·瑞斯William Rees):他把供养特定数量的人口所必须的各种功能用地称之为相关社区在地球上的“生态足迹”。P.90
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6.
有的城市是在对外贸易的有利地点形成,有的则在同正在形成的国家首领和长官交换自己劳动收入的有利地点形成。这是马克思指出的“首批城市”的形成。
P.10
7.
古代、中古聚居的生态自发。自觉遵循生态学原则、朴素的生态思想。P.10
要与当时社会背景、经济背景相结合。
8.
近代聚落的生态失落,提出了带形城市(Linear City)、田园城市。
城市与乡村是一种共生关系,而不能一味削弱乡村而发展城市。
42.
生态城市城——乡网结构(Urban-rural Network Structure)是保护城乡发展环境,使其有充裕的“预留空间”,使生态城市发展具有灵活性,防止出现相互干扰。“生长时的灵活性和对生长的保护,是任何有生命和生长中的有机体的基本现象。(E.沙里宁,1943)”P.96-97
43.
网络结构:不仅是空间形态,也是一种具有立体信息联络的社会组织、联系方式。P.98
谈网络结构是要从两个维度谈起。
44.
城——乡网络结构既不同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也异于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是一种分散后的多中心集中发展模式,每一节点是高效且富有吸引力的单元。P.98
45.
土地是一切城乡活动的载体,城乡建设离不开土地。P.98
农业所占比重虽然降低了,但其优势依然存在。
24.
健康城市强调了城市居民的健康,而忽略了城市社会的经济模式、生产技术、文化以及其赖以生存的区域的健康性。P.43
健康性的片面性,没有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健康城市。
25.
“普世城”主要是从技术的观点出发的,实际上是超级大城市、城市地球,忽视了世界文化差异性,划零为整,带有技术乌托邦色彩。P.43
经济层次的观点:认为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物质财富的持续增加会带来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的幸福。P.53
但是我们知道只用GDP来衡量人们的生活带有片面性。
生态产业耦合的三大主要因素是人才、信息和资金,而传统的耦合三大主要因素是一般劳动力、机械设备和原材料及能源。P.54
28.
生态城市特征:和谐性、高效性、整体性、多样性、全球性。P.56-58
我国近现代聚居生态思想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50 ~ 70年代初的唯经济发展阶段(生态失落)
70 ~ 80年代的反思总结研究(生态觉醒)
90年代以来的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阶段P.31
18.
江西省宜春市是我国第一个生态市的试点,这里生态是是包括城市生态系统和乡村生态系统在内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P.33
学者在做相关研究时步入了误区
3.
应当把人类住区——城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自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P.5
把乡村与城市结合起来研究,做到融会贯通。
4.
人类住区主要有两种发展、建设方式:自发建设和规划建设。
自发建设是指城乡聚居点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人口、产业等自发集聚,没有人为的规则而自发生长、拓展、演变。
26.
“山水城市”最早由钱学森在1990年提出。P.50
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吴良镛认为“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
27.
生态城市的内涵:哲学层次、文化层次、经济层次、技术层次。P.51-55
规划建设是指城乡聚居点的形成、发展是根据规划来建设的。P.9
5.
由于城市是人类建设活动最集中、最频繁的聚居形式,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最为深刻。P.10
城市是世界文明的策源地,人类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P.36
城市是迄今人们所感知到的地球上最好的居住空间。因为城市内的不同场所能提供人们各种活动与行为“时-空”需求,提供不同民族、阶层与社群所依存的“亚文化”社区。所以城市生活是一个高自由选择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最佳空间形式。《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城市凭借生产周期短、产值高、利润大的大机器工业迅速崛起,这种工业是以剥夺农业资源为特征的,使得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农业经济雪上加霜,出现工业经济高度增长,而农业经济相对滞后的现象。最终会形成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特征的二元社会。P.38
乡村发展的恶性循环。
21.
有人讲工业文明称为黑色文明。因其是建立在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工业文明,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社会的主要价值方向,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与自然矛盾的消解是不可能在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中找到答案的。P.39
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不相容的。
22.
人与自然矛盾的实质是自然资源使用过度。P.39
23.
生态文明:在经济上,城乡形成统一的产业体系,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经营,产业划分不再带有城或乡地域特征,即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农业相对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虽然下降至最低,但生产效率高,并能与其共协调、稳定、健康发展。P.39
如再研究生态城市,可对此地进行跟踪调查,看看相关数据的变化,如绿植覆盖率、水源涵养等
19.
城市产生于农业文明时期。城市与乡村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文化上基本上是统一的。就城乡关系而言,城市在政治上统治着乡村,但在经济上却受制于乡村。P.37
农业文明时期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20.
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了世界。城市的数量、规模剧增,城市成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P.38
历史城区的保护,可结合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进行拓展。
14.
1976年联合国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一次人类住区大会上成立了“联合国人居中心”,开始关注包括从城镇到乡村的人类住区的发展,并认为“人类住区不仅仅是一群人、一群房屋和一批工作场所”。P.25
首次关注人类住区(Habitant I)
15.
美国麦克哈格(I. L. McHarg)教授不仅从生态学的外部因素去观察自然景观的多种变化,而且把自然环境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去观察研究,认为人与自然必须是伙伴关系,必须与大自然合作才能使两者共同繁荣。P.26
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6.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规划者的思想:
①竹菊清川的海上城市
②Cook的插入城市(Plug-in City)
③意大利建筑师索莱利(Paolo Soleri)设计出“仿生城市”以植物生态形象模拟城市的规划结构,把城市各组成要素置于一个庞然大物中。P.26
17.
读书笔记
书名
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作者
黄光宇,陈勇
类别
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黄光宇,陈勇.——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
城市的产生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城市是由于手工业与商业的产生和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分化出来的。城市形成后居民点也产生了分化,在人口的空间分布上呈现两种主要形态:人口集中的城市和人口分散的乡村。P.1
现有的城市规划思想是建立在掠夺式的基础上,目前要进行研究,需结合实际,开拓创新。
37.
整体规划就是将规划中最基本的四大要素,即空间、功能、时间、地域和部门以及有关的一切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来考虑。P.83
传统城市规划管理是行政,生态城市规划管理是法律。
38.
城市的形成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二是与区域发展相联系。P.90
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是个没有城市的城市,建议建立一种新的、半农田式、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城市。P.20
这些思想的提出主要集中在20世纪,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已达到非常尖锐的程度,大城市工业畸形发展,人口极度集中等等。
13.
二次大战后,面对被战争破坏的城市,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受到广泛重视,战后一些国家对于有历史意义的市区往往成片成区地保护起来,甚至整个城市,建设避开古城,另辟新城。P.25
40.
生态整体规划要求城市规划工作在空间上的外延扩大,工作范围不应局限于建设区或受行政边界限制,而应扩大到行政边界以外相关地区,即要求规划在空间上兼顾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利益,同时还要求在时间上兼顾不同代际之间的利益。P.91
41.
城市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就食物而言,为支持城市就要有与城市几倍的纯农田地区相互结合流通系统,可以说是城市更离不开乡村,但这又带有“侵略”性质。城乡本是一体的,同属一个大循环系统,两者应平等发展。P.95
城市是如何形成的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2.
纵观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大都局限于建立在传统价值观上的传统科学研究范式,并且未能将城与乡作为人类住区的一个整体,二是就城论城、就事论事的研究,是一种侧重于城市局部或某一问题的微观层次研究,缺乏从宏观、综合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和整体把握,而且其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也较模糊,多停留在表面的描述,缺乏深入剖析,造成人们认为“生态城市”就等同于“花园城市”的现象。P.4
而早期的规划思想是一种“修补匠”的思想。
35.
区域规划60年代以来受到重视,但它往往成为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建设系统的布局规划,亦即区域生产力空间配置,而自然乡村系统的发展仍从属于城市系统而存在,只要城市发展需要,良田好土都可占用。P.81
城乡二元结构出现的原因,规划不良,乡村的资源贡献给城市。

现在的城市规划学科知识对于“生态城市”功能概念的发展是不够的,因为它是建立在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观念和技术进步基础上的,是人们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城市问题的被动式反应,体现的是一种“扩张”或“掠夺”型的规划思想。P.82
29.
生态城市可看成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马世骏、王如松,1984)
30.
生态城市运行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P.60
31.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协调,使居民在其中幸福而安全地生活,达到人——自然地和谐与持续发展。P.62
32.
生态城市的综合指标体系:社会生态文明度指标、经济生态高效度指标、自然生态和谐度指标。P.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