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学科育人教学案例
地理课堂教育综合育人案例
地理课堂教育综合育人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以“气候变化”为主题,通过地理课堂教育综合育人的方式,探讨如何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案例实施过程
1. 引入主题:教师通过展示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原因、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气候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气候变化对当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4. 实地考察: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公园或山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环境变化,了解当地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5.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考察结果,反思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和措施。
三、案例效果
通过本案例的实施,学生不仅掌握了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也认识到了气候变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增强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此外,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等形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案例总结与建议
本案例通过地理课堂教育综合育人的方式,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实践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美术教学育人案例
美术教学育人案例作为美术教师,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文化教育,并作了一些尝试。
一次,在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时,许多同学不能理解,有些同学甚至怀有抵触情绪。
这时,我就有意识地挑选出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你们能在这幅作品中发现些别的什么吗?”学生很快理智起来,从画面上寻找答案。
不多时,同学们抢着回答:“我看到了马、牛、人……”我趁机进一步提示同学们:“画面上的马、牛、人和现实中的有什么不同?”当同学们看到开肠破肚的马,冷漠的公牛,濒临死亡的士兵,悲痛哀伤的母亲,以及惊慌不定的市民,都感到困惑不解。
我抓住时机,介绍了毕加索其人和他创作此画时的社会背景,让同学们感知这种充满恐怖感、荒诞感、爆炸性的视觉冲击,与战争的创伤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随后,我启发学生感知大师敏感的文化情怀、人类忧患意识,思考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教育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自觉维护安定、幸福的生活环境。
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美术作品,容纳了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
我在教学中通过挖掘美术作品的文化意义,增加美术课的厚度。
比如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积淀的产物,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美学和社会历史,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我经常让学生观看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引导学生感受山水画的含蓄,工笔彩绘的精细,写意泼墨的奔放,花鸟画的灵动,人物画的逼真优雅,风俗画的民风民情。
并找一些有关画家当时的生活故事或时代背景,让学生在一种氛围中去感受大师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和文化精神。
在美术课上,我还联系其他学科,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了美术课的广度,使学生获得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启迪。
在欣赏课中,我一边引导学生听古筝弹奏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范宽、马远的文人山水;一边听着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一边品味着莫奈、雷诺阿流光溢彩的油画。
事实证明,美术和音乐的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感觉信息,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提高整体文化素质。
学科德育案例——调整心态,重塑自信
调整心态,重塑自信——学科育人案例小L是三年级从外地转学到上海,父母在外地工作,他和姑姑生活在一起。
由于教材的不同,学习英语成为他的苦恼。
为此我专程找孩子和他姑姑交流沟通,谈话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生活情况特殊,学习的愿望不强烈,能少学就少学,能不做就不做。
作为老师的我,有责任改变他、鼓励他。
为此,我尝试一些方式,逐一引导。
1、进行心理疏导,调整学生心态,重树自信。
外来学生对陌生环境有抵触意识,对熟悉环境的恋旧心理,以及对上海学生的优越意识,常常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因此学校老师要把爱心、友情播散在他们身上,要给外来学生真正“小市民”的待遇。
我国古代就有“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说法,如果我们教师能用满脸的阳光和灿烂面对每一个孩子,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尤其是“被爱遗忘的角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心中博大的爱,那么在课堂上就会不自觉地营造出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言心中之所言,敢问心中之所问。
调整心态,是帮助外来学生重树自信的途径之一。
作为教师的我,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和行为矫正。
课堂上我总是不失时机地表扬鼓励L同学,让同伴关注他的进步。
课后让L同学主动与伙伴交往,谈论各方面的信息,建立伙伴间的友谊。
放学后,我经常与他谈心聊天,到我办公室完成当天的作业,适时给一些小奖励---巧克力等,让他感受老师同学的关爱。
此外,定期与家长联系。
从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中,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发挥家校互动的效应。
2、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多一些表扬的机会。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好奇心、自尊心与思维的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专制式的教学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惰性,缺乏自信心,思维迟钝、僵化。
当学生发言时,我耐心地听、虚心地听,并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如我常问学生:“你有什么想法?”“你想说点什么?”“你想补充点什么?”……在英语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切不可轻易否定,因为这是一种语言的训练,让学生开口说、大胆说,是教学的一个目标。
信息技术教师育人案例
信息技术教师育人案例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的育人。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信息技术教师育人的案例。
王老师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他教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在教学工作中,王老师不仅致力于教授学科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下面以一次课堂教学为例来说明王老师是如何育人的。
一天,王老师决定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组项目,要求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手机应用程序。
在项目开始前,王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手机应用开发的基本知识,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以鼓励他们进行跨学科合作。
在项目过程中,王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做,而是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
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不断尝试、失败、再尝试,每当遇到问题时,王老师都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在项目结束后,每个小组展示了他们的应用程序设计成果。
王老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了认真的评价,并指出了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他并没有简单地奖励成功的小组,而是鼓励所有学生都应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
通过这次小组项目,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手机应用程序的基本开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体验到了自主学习和实践的乐趣,认识到了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不断尝试、不断学习,总会取得成功。
除了课堂教学,王老师还积极参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编程比赛、科技创新展示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还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王老师的教育观念中,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他相信,一个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教师在育人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
学术学位授权点科教协同育人案例
学术学位授权点科教协同育人案例科教协同育人是指在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之间建立有机联系,通过科学研究的成果推动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同时通过教育教学的需求激发科学研究的动力。
下面是以学术学位授权点为题目的科教协同育人案例,旨在展示科教协同育人的实践和效果。
案例一:融合实验研究与教学实践某大学的物理学研究团队将最新的量子力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他们设计了一门名为“量子力学与光学应用”的课程,通过实验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光学领域的应用。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不仅在理论上掌握了量子力学的知识,还通过实验探究了光子的波粒二象性和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培养了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案例二:跨学科合作推进教育改革某高校的教育学院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合作开展了一项名为“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的项目。
教育学院的教育专家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人工智能专家共同研究和开发了一套针对高中生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工具。
通过这套工具,高中生可以学习和实践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一项目不仅促进了教育改革,也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案例三:学术导师引领学生开展研究某大学的生物学学院开设了“科研实践与创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这门课程中,学术导师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帮助他们选择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并指导他们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
通过与学术导师的密切合作,学生们在科研实践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同时也深入了解了学术研究的过程和要求。
案例四:社会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某大学的社会学系开设了“社会实践与研究方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社会分析和研究能力。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们通过参与社区调查、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并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通过社会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学生们既提升了学术能力,又深入了解了社会问题和现实挑战。
关爱学生、学科育人或管理育人方面的典型案例
关爱学生、学科育人或管理育人方面的典型案例在教育领域,关爱学生、学科育人和管理育人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重点。
在教育实践中,不乏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在学生身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下面将介绍一些在关爱学生、学科育人和管理育人方面的典型案例。
一、关爱学生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北京市某中学,教师黄老师因为他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而备受尊敬。
黄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思维激活和情感连接,关心学生的成长和生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他以自身为榜样,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尊重他人、团结合作。
这样的温馨育人模式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校的教育环境。
2. 尊重学生个性在广州某小学,教师姚老师在教育孩子时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
姚老师发现了学生小明对数学有特别突出的天赋,而小明在其他科目表现平平。
姚老师不仅鼓励小明在数学方面继续努力,还利用小明的数学特长帮助其他同学学习数学。
这种尊重学生个性的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
二、学科育人1. 激发学生学科兴趣在上海某中学,教师王老师在教授语文课程时,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王老师不仅融入了很多有趣的教学元素,还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教学设计。
在她的教学下,学生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大大增强,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 注重学科拓展在成都某高中,数学教师李老师开设了数学实验课,并鼓励学生进行数学项目研究。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李老师的学科育人实践得到了学校和家长们的一致认可和肯定。
三、管理育人1.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在杭州一所中学,校长刘校长注重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培育校园氛围,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校长努力加强师生互动,倡导和睦相处。
他实施了一系列关爱学生的活动,如学生心理辅导、爱心义卖等,使学生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怀,大大促进了学校的管理工作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典型案例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典型案例近年来,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课题。
这一举措旨在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下面,我将通过共享一些典型案例来探讨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与价值。
1. 案例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结合在某职业院校,为了增强学生的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学校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类专业课程中。
在职业技术课程中融入了伦理道德、社会责任等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实习实训环节,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2. 案例二:思政课程与实践育人结合另外,还有一些职业院校在思政课程中注重实践育人,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来锻炼自己,并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思政课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调研活动,让他们深入了解社会发展变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案例三:跨学科融合,思政育人还有一些职业院校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方式,促进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中,引入了一些技术创新、职业发展规划等内容,帮助学生综合发展。
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术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通过课程的思政融合,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只有通过跨学科融合和实践育人,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总结: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重要且必要的。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各个学校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够更加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以上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论述,相信你已经对这一主题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科教融合育人案例集
科教融合育人案例集一、开篇:什么是科教融合育人。
你知道吗?现在教育界有个超酷的概念,叫科教融合育人。
简单来说呢,就是把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像巧克力和牛奶一样完美融合,让学生们既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又能感受到科研的魅力,就像超级英雄同时拥有了智慧和力量。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下面就给你讲几个超有趣的案例。
二、案例一:神奇的植物探索之旅。
在某所小学里,有一位特别的科学老师,他可不仅仅是在教室里对着书本给孩子们讲植物知识。
这位老师自己就是个植物迷,平时热衷于植物研究。
他带着一群小萝卜头(当然是可爱的学生们啦)开启了一场神奇的植物探索之旅。
他在校园里开辟了一块小小的植物园,这里面种满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植物。
从会“害羞”的含羞草,到能吃虫子的猪笼草,简直就是一个植物小王国。
然后呢,他把课堂搬到了这个植物园里。
他给每个孩子都分配了一株植物作为他们的“研究小对象”。
孩子们要像小科学家一样,观察植物的生长周期、记录它们每天的变化、研究它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才能茁壮成长。
有个叫小明的小朋友,他负责的是一株向日葵。
刚开始的时候,小明只是好奇向日葵为什么总是朝着太阳。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开始查阅资料,发现原来这和生长素有关。
接着,他每天都早早地来到植物园,测量向日葵的高度、茎的粗细,还仔细地记录下向日葵在不同时间段的朝向。
小明像个小专家一样,给全班同学做了一个关于向日葵生长秘密的报告。
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植物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思考、探究,这种探索精神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他们小小的心灵里。
三、案例二:机器人编程小达人。
在中学里,有一群对科技充满热情的学生,他们在学校的科教融合项目下,一头扎进了机器人编程的奇妙世界。
学校请来了一位在机器人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来做兼职老师。
这位老师带来了他的机器人宝贝们,那些小小的机器人就像来自未来的小伙伴。
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了机器人的基本原理,什么机械结构啦、电子元件啦,这些听起来很复杂的东西,在老师风趣的讲解下,变得像游戏规则一样简单易懂。
初中化学学科育人价值案例
初中化学学科育人价值案例(一)燃烧与灭火【案例导读】1.案例背景本课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
本单元属于“化学与生活”主题中的家用燃料部分,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意识、从化学科学角度认识燃料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密切联系的重要载体。
本案例片段力求呈现以下多元教育价值。
2.学科育人价值追溯燃烧理论的发展史,在感受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形成。
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落实情感目标于无痕。
教学活动过程育人价值解读片段一【师】你们知道最早使用火的中国古代先民是谁吗?【师】燧人氏。
人类开始驾驭火之后,出现了陶器、火药和冶金等很多发明。
人类逐渐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接着进入了铁器时代,人类对燃烧的利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也更加迫切地想知道燃烧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燃烧?【生】面露困惑,期待发现燃烧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的本质。
【师】在300多年前出现了一种解释燃烧现象的学说,燃素说。
它这样解释燃烧:可燃物中都含有燃素,燃烧是一种分解反应,分解的产物即为“燃素”和“灰”。
并且“灰”的质量远小于可燃物的质量;可燃物点燃=燃素(变为光和热)+灰【师】你们同意燃素说吗?为什么?你们能不能用学过的实验事实推翻燃素说?【生】铁丝燃烧质量会增加。
【师】燃素说最不能自圆其说的就是金属煅烧以后会增重的事实。
拉瓦锡的想法与大家是相同的,他做了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这个曾经一统天下近一百年之久的燃素说,燃素说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拉瓦锡提出了新的燃烧理论——氧化学说。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的实验【生】得知集气瓶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时,感到非常惊讶【视频】钠在氯气中燃烧【师】(呈现神七升空推进剂中的一个反应)与通常的燃烧相比,这三个燃烧反应哪里与众不同?人们发现能够支持燃烧的物质并非氧气一种。
2个学科育人教学案例
此处两则案例是由市教委教研室提供的典型实施案例,仅供组稿时参考之用。
由于这两篇案例皆是未发表的文章,还请您在组稿时注意保护作者的著作权益,尽量避免以直接下发案例的形式组稿。
品德与社会学科育人实施案例为什么奶奶不接受明明的孝心?——《百善孝为先》教学案例虹口区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小学杨健【案例背景】在我班有一本“烦恼”手册,上面记录了学生遇到的让人烦心的事情,或是让学生感到困惑的事情。
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任课老师,我努力将解决学生的“烦恼”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帮助他们释疑解惑,指导学生的行为。
有一天,手册中的这样一则记录引起了我的关注,班中的小李写道:今天是重阳节,老师给我们讲了孝敬老人的道理,放学回家后,我就帮外婆打扫房间,看到床底下有一个又破又脏的坐垫,我想,这样的垫子坐着多不舒服呀!于是,我把旧的坐垫扔了,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外婆买了个坐垫。
没想到,外婆看到那个崭新的坐垫,一点儿也不高兴,当她得知我把旧坐垫扔了,竟然哭了。
爸爸妈妈回家后,看到外婆非常伤心,得知事情的经过,也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我真弄不懂,明明我是在做好事,为什么大人要批评我,我到底错在哪里?平心而论,尽管小李在某些方面确实让人头疼,但在这件事中,他的出发点还是好的,他知道要孝敬老人,但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还不能理解老人的心情,因而做了好事反受批评。
而家长也没有理解小李的一片孝心,只是一味指责,这样使得小李更烦恼了。
正巧,在本学期品德与社会课中,有篇课文《百善孝为先》,讲的就是如何孝顺父母和老人,于是我将小李的烦恼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既能解决小李的烦恼,同时,也能使学生对“孝”有进一步的理解。
【案例实录】片段一:师述故事,初次选择1.师述明明的故事师:重阳节那天,明明趁奶奶不在家时,帮奶奶打扫房间,发现奶奶的藤椅垫很破旧,里面的棉絮都露了出来,便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为奶奶买了一个新的,将破旧的藤椅垫扔了。
谁知奶奶知道后非常生气,因为那个藤椅垫是爷爷送给奶奶的生日礼物,东西虽不值钱,但对奶奶来说具有纪念意义。
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典型案例
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典型案例1. 张老师:用心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张老师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准备教案,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将课堂变成一个互动探究的场所。
他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王老师:耐心倾听,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王老师是一位初中班主任,他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当学生面临困难或情绪波动时,他会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并提供积极的帮助和鼓励。
他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需求,用温暖的言语和举止来安慰和鼓励学生,使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3. 李老师:精心备课,个性化辅导李老师是一位高中数学教师,他精心备课,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和学习风格,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
他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解决方法。
他还经常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他们解决个别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4. 张老师: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张老师是一位高中化学教师,他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他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
5. 王老师: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王老师是一位小学班主任,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教授学科知识,他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文艺演出、科技竞赛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和特长。
他还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6. 李老师:关注学生的思维习惯培养李老师是一位中学英语教师,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他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引导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他还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7. 张老师: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张老师是一位高中历史老师,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育人案例 (3)
育人案例引言育人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能力和素质。
在育人过程中,教育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良好习惯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深入了解育人的实践案例,本文将分享一位杰出教育者的育人案例,以启发读者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实践育人的方法。
育人案例:李老师的关爱之道李老师是一位多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她以其温暖的关怀和细心的教育方式而闻名。
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和责任感,以下是她的一些育人实践案例。
1. 私下辅导学生李老师注意到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名叫小明,他在学习上进步较慢,常常感到自卑和焦虑。
李老师决定给小明私下提供额外的辅导。
每天放学后,李老师与小明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他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在辅导过程中,李老师以耐心和鼓励为主导,不断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小明逐渐开始取得好成绩,恢复了自信。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李老师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小组活动。
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互相协作、分享知识,并共同完成任务。
李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并学会了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和职责。
他们的合作精神得到了有效培养和发展。
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李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并要求他们承担起课堂的一些管理任务。
李老师给每位学生分配特定的任务,如清扫课堂、整理书柜等,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渐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他们开始愿意承担起课堂的管理工作,并注意维护课堂秩序。
总结通过以上育人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李老师在实践中注重关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她以私下辅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的方式,有效地推动了学生成长和发展。
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心理育人实践案例
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心理育人实践案例1. 班级管理实践案例:在我的班级中,我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我会定期组织班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和决策。
通过这种方式,我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和积极性。
2. 学科教学实践案例: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我会设计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我也会组织写作比赛和分享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3. 班级管理实践案例:我会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如班级文艺演出、团队建设活动等,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班级氛围的融洽。
通过这些活动,我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4. 学科教学实践案例: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会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
同时,我也会组织数学竞赛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5. 班级管理实践案例:我会定期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我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建立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6. 学科教学实践案例:在我的英语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我会设计口语交流、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任务,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7. 班级管理实践案例:我会定期组织班级评优表彰活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与,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我会及时表扬优秀学生,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同时,我也会关爱落后学生,给予关心和帮助,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
8. 学科教学实践案例:在我的科学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育教学优秀实践案例
育教学优秀实践案例标题:优秀教学实践案例:寓教于乐,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模式一、引言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案例涌现出来,其中不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高效育人的优秀实例。
本文将以某小学的“生态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深入剖析其如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案例描述某小学在自然学科中开展了一项名为“生态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
该活动打破了传统授课方式,将教室转变为小型生态系统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参与植物种植、观察生长过程、记录数据、分析结果等各个环节。
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
三、实践策略与成效1. 寓教于乐:在“生态课堂”中,学生亲手播种、浇水、施肥,亲身体验生命的成长历程,让抽象的生物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尊重并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表达观点,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3. 实践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生们不仅对生物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在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此外,该项目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四、总结与启示本教学实践案例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寓教于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未来,我们应当进一步推广此类优秀的教学实践,倡导个性化、体验式、探究性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学科德育育人教学案例
学科德育育人教学案例When it comes to educating students, incorporating moral and ethical values into the curriculum is essential. 学科德育育人,这通常被视为学生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们应该不仅仅传授学科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One way to integrate moral education into subject teaching is by incorporating real-life examples and case studies. 通过引入真实案例和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和伦理问题。
例如,在社会科学课程中,可以讨论历史上的道德决策,帮助学生了解各种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Furthermore, encouraging open discussions and debates in the classroom can help students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moral reasoning. 此外,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和辩论,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道德推理能力。
通过辩论,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伦理问题,并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
In addition, teachers can also use literature and arts to convey moral lessons and inspire students to reflect on their own values.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文学和艺术来传达道德教育,并激发学生对价值观的思考。
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道德与人性的关系,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
Moreover, it is important for educators to lead by example and demonstrate moral behavior in their own conduct. 此外,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在自己的行为中示范道德行为。
生物学科育人教学案例
生物学科育人教学案例生物学科育人教学案例 - 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知识和概念,还应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下面是一个生物学科育人教学案例,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案例名称:生命的奇迹案例背景:在课堂上,老师向学生展示了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个美丽的花朵。
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花朵会开放?”学生们沉思片刻后,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猜想,但没有得出确切答案。
案例过程:1. 学生提出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一起讨论为什么花朵会开放。
每个小组都需要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基于生物学知识进行解释。
2. 资源调查:学生们被鼓励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等资源,查找有关花朵开放的信息。
他们可以阅读相关的科学论文、杂志文章以及观察花朵开放的时间和条件。
3. 实地观察:学生们分成小组,前往校园或附近的公园进行实地观察。
他们需要仔细观察不同种类的花朵,记录它们开放的时间和环境条件,并与自己的猜想进行对比。
4. 分析结果:学生们回到课堂后,将自己的观察结果整理成报告,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他们需要分析不同花朵开放的共同特点和可能的原因。
5.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和思考过程。
同学们可以提问并进行讨论,以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
案例总结: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将不仅学到了关于花朵开放的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调研能力和分析能力。
此外,他们学会了合作和团队合作,提高了他们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
这个案例不仅仅是为了教授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他们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生物学科育人教学案例
生物学科育人教学案例
在生物学科育人教学案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
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生物学科育人教学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一个生物学科育人教学案例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生物学科育人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生物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此外,生物学科育人教学案例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生物学科育人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研究,探究生物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学到生物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
在生物学科育人教学案例的设计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
兴趣,合理安排案例教学的内容和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生物学科育人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知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数学学科育人案例
初中数学学科育人案例一、案例背景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仅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工具,更是塑造学生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的途径。
然而,许多初中生对数学感到困惑和畏惧,认为数学枯燥无味,难以理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以“数学之美”为主题的学科育人案例,旨在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非枯燥无味的公式和定理,而是充满美感的科学。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3.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案例实施1. 课堂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对称美、比例美、和谐美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魅力。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数学趣味活动,如数学建模、数学游戏、数学谜题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 课题探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与“数学之美”相关的课题进行探究,如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运用、几何图形的艺术美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4. 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心得分享,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5. 家校合作: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数学学科育人的理念,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数学学习,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探索数学的奥秘。
四、案例效果1. 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有所改变,开始认识到数学的美妙和魅力,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2. 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3. 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开始主动关注身边的数学现象,积极开展课题探究。
4. 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和有效,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增强。
5. 家校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家长对于孩子的数学学习更加关注和支持。
五、案例反思在实施这一学科育人案例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1. 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科教融合育人案例
科教融合育人案例
哇塞,咱今天就来讲讲这科教融合育人的精彩案例呀!
就说隔壁学校的王老师吧,他可是个中高手!在他的课堂上,科学知识不再是死板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故事。
比如有一次讲物理中的摩擦力,他直接拿出一些不同材质的物品,让学生们自己去感受摩擦力的大小。
他会问学生:“嘿,你们感觉到这差别没?就像我们走路,地面滑和地面糙是不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呀?”你看,这不就把复杂的知识一下子变得通俗易懂了嘛!学生们那可是兴趣盎然,一个个积极得不行。
还有呢,学校组织的一次科技小发明活动。
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着点子。
“我们要做个超级厉害的东西!”“对呀,要让大家都惊叹!”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尝试、改进。
这不就像搭积木嘛,一块一块地堆积出他们心中的梦想城堡。
最后展示的时候,看着自己的作品,那脸上的自豪简直没法形容!
再看看那些高校和企业合作的项目。
大学生们走进企业,实地了解科技的应用和创新。
“哇,原来这些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呀!”学生们惊叹连连。
企业的专家们也会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就像引路人一样,带着他们走进科学
的神秘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难道不是科教融合的完美体现吗?
我觉得呀,科教融合育人就像是给学生们装上了一双翅膀,让他们能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它让学习变得有趣、生动,不再枯燥乏味。
让学生们真正热爱上学习,追求自己的梦想,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材!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
教育教学育人改革案例
教育教学育人改革案例教育教学育人改革案例:1. 项目制教学改革:某高中实施了项目制教学改革,将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活动来学习。
这种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2. 创新教育模式:一所小学引入了创新教育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开展科学实验、设计作品等活动,获得了更深入的学习体验。
3. 个性化教育方案:一所中学推出了个性化教育方案,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这种改革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优势,提高学习效果。
4. 跨学科教学融合:一所大学开设了跨学科教学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5. 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某教育机构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提供各种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这种改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学质量。
6. 学校社区合作项目:一所小学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展了社区服务项目,让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种改革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7. 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一所中学引入了信息技术教学,利用电子教材、多媒体教具等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使用电子设备和互联网资源,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
8. 学生评价改革:某高中改革了学生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
这种改革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减轻了应试压力。
9. 学校开放日活动:一所小学定期举办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参观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这种改革增强了学校与家长的互动,促进了家校合作,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10. 学生自治管理:一所中学实行学生自治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领导能力。
这种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处两则案例是由市教委教研室提供的典型实施案例,仅供组稿时参考之用。
由于这两篇案例皆是未发表的文章,还请您在组稿时注意保护作者的著作权益,尽量避免以直接下发案例的形式组稿。
品德与社会学科育人实施案例为什么奶奶不接受明明的孝心?——《百善孝为先》教学案例虹口区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小学杨健【案例背景】在我班有一本“烦恼”手册,上面记录了学生遇到的让人烦心的事情,或是让学生感到困惑的事情。
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任课老师,我努力将解决学生的“烦恼”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帮助他们释疑解惑,指导学生的行为。
有一天,手册中的这样一则记录引起了我的关注,班中的小李写道:今天是重阳节,老师给我们讲了孝敬老人的道理,放学回家后,我就帮外婆打扫房间,看到床底下有一个又破又脏的坐垫,我想,这样的垫子坐着多不舒服呀!于是,我把旧的坐垫扔了,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外婆买了个坐垫。
没想到,外婆看到那个崭新的坐垫,一点儿也不高兴,当她得知我把旧坐垫扔了,竟然哭了。
爸爸妈妈回家后,看到外婆非常伤心,得知事情的经过,也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我真弄不懂,明明我是在做好事,为什么大人要批评我,我到底错在哪里?平心而论,尽管小李在某些方面确实让人头疼,但在这件事中,他的出发点还是好的,他知道要孝敬老人,但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还不能理解老人的心情,因而做了好事反受批评。
而家长也没有理解小李的一片孝心,只是一味指责,这样使得小李更烦恼了。
正巧,在本学期品德与社会课中,有篇课文《百善孝为先》,讲的就是如何孝顺父母和老人,于是我将小李的烦恼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既能解决小李的烦恼,同时,也能使学生对“孝”有进一步的理解。
【案例实录】片段一:师述故事,初次选择1.师述明明的故事师:重阳节那天,明明趁奶奶不在家时,帮奶奶打扫房间,发现奶奶的藤椅垫很破旧,里面的棉絮都露了出来,便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为奶奶买了一个新的,将破旧的藤椅垫扔了。
谁知奶奶知道后非常生气,因为那个藤椅垫是爷爷送给奶奶的生日礼物,东西虽不值钱,但对奶奶来说具有纪念意义。
妈妈回家后也批评了明明,为此明明很苦恼。
2.出示问题:藤椅垫该不该扔?(媒体演示一个大大的问号)3.学生交流生1:我觉得藤椅垫应该扔掉,那么脏的东西,放在家里多不卫生。
(有同学边听边点头,表示认同)生2:我也觉得藤椅垫要扔掉,只不过,如果明明能事先和奶奶说一声就好了。
生3: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藤椅垫不该扔,因为藤椅垫上有奶奶的回忆。
(也有同学点头认可这样的看法)师: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当你的内心想法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时,你会怎样理解父母、与他们进行沟通呢?片段二:媒体演示,加深认识1.播放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广告内容:老人在厨房不停地忙碌着,精心准备菜肴,因为今天是周末。
老人一边忙着,一边露出欣慰的笑容,从她脸上的表情不难看出,虽然很累,但老人却乐在其中。
“叮铃铃”客厅传来一阵电话铃声,老人赶忙去接,电话那端子女却告知有事不来了,挂断电话,老人有些失望;接着又一次的电话铃声,告知的是另外一个子女也因为忙不来了,老人更失望了。
最后,老人放下手中的电话,喃喃自语道:“忙——都忙……”寂寞的老人只好坐在电视机前百无聊赖地看起电视,直至节目终止,电视画面出现雪花……2.师:看了这则短片,你想说什么?生1:我觉得这位老人挺可怜的,烧了一桌子菜肴,可大家都有事不回来。
生2:我也觉得老人很可怜,这么大的房间,就她一个人,孤零零的,晚上只能对着电视机。
生3:我有补充,我觉得这些儿女做得不对,工作再忙,也应该回来看看老人。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人虽然在物质上已经得到了满足,但她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如果你是广告中的子女,你会怎么做?生4:我会尽量早点回家陪妈妈。
生5:我也会这么做,有首歌唱得好《常回家看看》。
(大多数学生都赞许地点点头,有一位学生马上反驳)生6:那万一工作很忙呢,你不见得扔下工作去看妈妈,你如果这样做的话,妈妈会更不高兴。
生7:我有补充,我是这么想的,如果事先答应妈妈晚上回来吃饭,就绝不失约,万一碰到要紧的事,赶紧和妈妈说明,取得妈妈的谅解,或许答应妈妈明天来看她,这样妈妈就不会伤心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好,是呀,为人子女要设身处地为长辈着想,不仅从物质上关心老人,而且更要在精神上关爱老人,与老人多沟通,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片段三:再次选择,提高认识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你认为那个藤椅垫,还该不该扔?2.学生交流生1:不能扔,虽说明明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孝敬老人,但他事先应征求奶奶的意见。
生2:我想告诉明明,如果能把破旧的藤椅垫洗干净并缝补好,这样奶奶肯定会高兴的。
(此时,几乎班中所有的学生都点头认同这样的看法。
)生3:我觉得如果藤椅垫确实太破太脏,也可以去做奶奶的思想工作,得到奶奶同意后再处理掉。
如果奶奶坚持收藏,就应当尊重奶奶的想法。
师:同学们都认为明明的出发点是正确的,用自己的零花钱买藤椅垫来表达对奶奶的一片孝心,但他的方法欠妥当,而欠妥当的原因是对长辈的心情缺乏理解。
所以在表达孝心时要设身处地为长辈着想,这才是真正的“孝”。
【案例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简单地区分事情的是与非,而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渐渐明白,生活中的事情并非如童话世界中如此美好,不能简单的用是与非来表示,需要综合考虑,才能作出判断。
在这里,学生的道德认识会有冲突,本课所呈现的案例即如此。
本课通过给学生创设一个思辨的情境,使他们对“孝”的理解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一、首次选择,初步认识在教学时,我选取了学生生活中真实的事例作为辨析的材料,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提出的问题,先不急着解决,而是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议一议,让学生分别站在长辈和孩子的不同角度去分析情境中的故事,为故事中的人物出谋划策。
初次选择,班中有20位学生认为应该扔掉藤椅垫,有16位同学觉得藤椅垫不该扔。
在讲述道理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所积累的道德认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此时,学生的选择未必都正确,但让学生讲了真话,从而让教师能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二、媒体演示,加深认识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教师不忙着先去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而是通过公益广告的播放,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孝。
公益广告的引入旨在为后续教学进行有效的铺垫。
在交流中,学生异口同声说这位老人很可怜,老人的喃喃自语中流露出对亲人温暖的渴望。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在回答中,学生都能站在老人的立场上,觉得为人子女应该多回家陪陪父母。
感恩是应该发自内心的。
在长辈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这些不经意的细微动作会让长辈深切感受到亲人的关爱。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明白金钱并不能买到亲情,更不能替代孝心。
孝,在于尊重,在于理解。
三、再次选择,提高认识当学生已建立起初步的道德认识后,让他们再次选择,此时的选择水平明显提高。
他们不再是简单地说说扔还是不扔,而是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扔,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扔,还能有别的更好的表达孝心的方法。
可见,学生从公益广告所引发的思考,懂得了孝敬长辈就要理解和体贴长辈,要理解和体贴就要学会沟通,从而使他们的实际行为得到指导。
当学生感同身受地站在长辈的立场考虑问题,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彼此间思想火花的碰撞时,使使学生对“孝”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点评本案例借助对一个生活中的两难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懂得孝心不只是表现在具体行为上,更表现在对长辈心情的理解上,孝敬长辈不能只从自己的想法出发,而是要考虑长辈自身的需要。
这就把孝敬长辈的教育提高了一个层次。
对这个道理,教师不是用直接灌输的方法,而是借用明明的孝心不为奶奶接受这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两次选择,第一次选择时,学生的认识还处在就事论事的水平,而就事论事是很难判断明明扔掉旧座垫对不对的;于是教师通过播放公益广告,分析短片中老人为什么失望,逐步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孝敬长辈、理解长辈的心情,满足长辈的精神需要的高度。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作第二次选择,学生就从就事论事提高到就事论理,不只是纠缠在该不该扔座垫,而是着重讨论孝敬长辈应当注意尊重长辈的想法,满足长辈的要求,及时与长辈沟通。
经过这样的教育,不但让学生对“孝”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也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判断的方法,提高行为选择能力。
语文育人价值教学案例寻找真实的落脚点——《“从现在开始……”》教学案例闸北区实验小学钱玉华【背景】《小学语文学科贯彻“两纲”教学指导意见》中指出,“语文学科贯彻落实‘两纲’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凸显语文的学科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丰富内涵,实现语文教学与‘两纲’教育的有机整合,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过程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可见,要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遵循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是重中之重。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进行教学思考;遵循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就需要教师立足语言文字本身,注重文本的研读,来实现育人目标。
《“从现在开始……”》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童话故事。
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它做万兽之王。
猫头鹰、袋鼠都命令动物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使动物们苦不堪言,而猴子却让动物们按照各自习惯的方式生活,得到了大家的拥戴。
课文蕴含着与人相处要尊重别人的道理。
故事情节简单却充满童趣,让人忍俊不禁又能引人思考。
【教学实录】教学片断一:(多媒体出示各种动物在森林嬉戏的图片)师:森林里真热闹,让我们也变成森林里的动物去参加他们的聚会吧。
用动作或者是叫声和大家打招呼。
(学生纷纷摆出各种动物造型或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
教室里热闹极了。
)教学片断二:师:听,万兽之王狮子在宣布他的命令。
(播放录音)师:万兽之王狮子宣布了什么命令呢?生:我听到狮子说:“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
”师:你听得仔细,说得完整。
于是,从现在开始,动物们轮流当一星期的万兽之王。
(结合板书,师生互动)第一个上任的是——(生:猫头鹰),紧接着是——(生:袋鼠),随后又轮到了——(生:小猴子),像这样按照次序,一个接着一个,就是轮流。
(板书:轮流)“轮”是一个生字,左右结构,左边是一个新的部首——车字旁,一起读。
师:仔细看一下,“车字旁”和“车”字有什么不一样?生:我发现“车”字下面是一横,“车字旁”是提了。
师:“车”和“车字旁”的笔划不一样,笔顺也不同,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
教学片断三:师:听了猫头鹰的命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生:小猪我最喜欢睡觉了,晚上让我出来做事,那我怎么受得了啊!生:我是小鸡,我晚上是看不见的,可怎么捉虫啊?师:看样子大家都有很多意见,和小组里的小伙伴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