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导学案
1《新闻两则》导学案(样例5)
1《新闻两则》导学案(样例5)第一篇:1《新闻两则》导学案1《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方法】默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学习重点】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1、学会对群体人物描写的分析,体会用词的准确精练。
2、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学习过程】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从对新闻的喜好上,也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两则新闻吧!模块一:预习反馈1、资料准备(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B.特点:C.要素:E.结构:(2)查阅有关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背景资料。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B.《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时代背景简介(3)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2、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3、字词积累(1)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芜()湖荻()港溃()退歼()灭杜聿()明锐不可当()......要塞()星宿()绥靖()阌()乡阻()遏()......(2)解释词语意思七年级语文(下)锐不可当:击溃:要塞:4、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并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一则:第二则:5、根据前面自己所查阅的新闻知识,在文中划出两则新闻的结构。
6、我的疑难:模块二:合作探究1、组内合作,交流疑难在组长的协调下,小组内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
1、新闻两则导学案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二、重点:1、把握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赏析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难点:赏析准确精练的语言。
四、知识链接◇新闻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真、快、简)◇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新闻结尾注: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交流学习【温馨提示】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就应该看看,增加知识嘛。
1,看新闻可以增长知识。
学到很多东西。
2,看新闻可以增广见闻。
3,看新闻可以使你在和别人的聊天中有话题可以聊,即使是陌生人。
4,看新闻可以了解世界动态,在政治学习中会觉得比较轻松。
5,看新闻可以了解党和国家的意向以及新的法规条令什么的,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6,看新闻可以增强自信心。
五、学习过程1、字词积累:鄂()豫()荻()港芜()湖溃()退歼()灭要塞()锐不可当()星宿()绥靖()阌()乡杜聿()明阻遏()(2)解释词语意思锐不可当:。
业已:。
绥靖:。
溃退:。
阻遏:。
要塞:。
排山倒海:。
气势磅礴:。
2、合作探究(学法指导: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然后针对疑点、难点讨论交流)(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2、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3、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新闻两则》 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一)课型:主题阅读主备:任道成授课人:序号: 1备课日期:2011.2.19 授课日期:一审:二审::导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导学重点难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预习案1、熟读课文,预习生字词:溃退()锐不可当()业已2.新闻的六要素:3.新闻的结构:月4.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三大战役5.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导学案一、导入: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朗读新闻)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三、合作探究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①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作用: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①划分层次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②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四、品味语言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
②“突破”表明。
③“渡至”:。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⑤“不料”有意味。
练习案一.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
新闻两则导学案
1.《新闻两则》导学案一、导入明确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达到如下目标:①能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写作背景。
②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
③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谈自己学文章之后的感受及体会。
④摘抄积累新闻的有关知识。
二、预习过程学习活动一:重点字词检测。
1,自读课文1至2遍,划出生字、生词,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在预习笔记本上。
学习活动二:整体把握,文体把握,结构把握。
2 了解写作背景:大声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
3. 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教师可强调如下问题:①课文内容a、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b. 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c、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②课文结构(两部分)。
③文体知识:参考课后习题一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学习活动三:问题的探究4、品析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习题二5、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新闻两则导学案(教师版)
1《新闻两则》第1课时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见学生案)【自主学习】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yú)顽抗撰.( zhuàn)写区域.( yù) 芜.(wú)湖锐不可当(dāng)歼.( jiān )灭要塞.( sài ) 溃.( kuì)退荻.( dí)港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负隅顽抗: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
凭借险阻,顽固抵抗。
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业已:已经绥靖:安抚,评定。
3、填写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内容:新闻结构包括(标题)、( 导语 )、( 主体 )、( 背景)和( 结语 )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
B、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C、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体,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4.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或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5. 回顾历史,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两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
新闻两则导学案(1)
新闻两则导学案引言在信息时代,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阅读新闻,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动态、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以及各种领域的最新进展。
本文将以两则新闻为例,通过分析新闻的要点和背后的深层含义,帮助读者培养新闻阅读的能力和批判思维。
第一则新闻:科技公司发布最新款智能手机新闻概述某科技公司近期发布了一款最新款的智能手机,该手机具备了较长的续航时间、更高清晰度的屏幕以及更快的处理速度等各种先进的功能。
要点分析•最新款智能手机具备了较长的续航时间:这一功能满足了用户对手机长时间使用的需求,可以减少因频繁充电导致的不便。
•更高清晰度的屏幕:高清晰度的屏幕可以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使用户能够更清晰地观看图片和视频等内容。
•更快的处理速度:快速的处理速度可以提高手机的运行效率,让用户在使用手机时更加流畅和高效。
背后含义这则新闻展示了科技公司在产品研发方面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手机作为当今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其功能的不断升级和改善有助于提高用户的生活质量和体验。
这也反映了科技行业的竞争激烈,各大公司都在不断努力推出更好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则新闻:环境保护组织发起全球树木种植计划新闻概述一家环境保护组织日前发起了一项全球树木种植计划,旨在通过种植树木来改善全球的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
要点分析•全球树木种植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种植树木来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改善全球的生态环境:树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通过种植树木可以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改善空气质量。
•应对气候变化:树木的种植可以减少土壤侵蚀,稳定气候系统,降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背后含义这则新闻反映了环境保护组织对于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视和积极行动。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种植树木来增加森林面积和保护生态环境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此举也呼吁全球各国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共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1《新闻两则》导学案(共两课时)
《新闻两则》导学案编写人:周玉玲审核人:编写时间:2014-08-31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法指导】掌握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了解与新闻相关的知识。
【知识链接】1、关于新闻“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
一是事实说话。
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
三是高潮在前。
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四是简明扼要。
2、关于战争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只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宋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也表达了因长期戍边又毫无结果而产生的思乡之情。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些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
【学习过程】一、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新闻的特点:新闻的要素:新闻的基本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标题:导语:主体:二、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导学案
1. 《新闻两则》实验中学:杜娟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及新闻的六要素。
2、学习本文语言的简明准确精练的特点。
3、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1、新闻的概念: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
本文就是后一种。
2、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和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内容。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
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
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素经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3、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4、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第1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预习检测:1、加点字注音:荻.港溃.退要塞.阻遏.杜聿.明锐不可当.2、填空: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
三、依案自学,小组研学1、朗读课文,理清新闻中六要素和标题、导语、主体的内容2、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3、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4、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西路军?5、品味语言。
人教版语文八上《1 新闻两则》导学案(含参考答案)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1 新闻两则(导学案)
1 新闻两则毛泽东导学案教学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准备活动: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2、读谁字音溃〈kuì〉退要塞〈sài 〉阻遏〈è〉锐不可当〈dāng 〉歼〈jiān 〉灭3、理解词意业已:已经。
绥suí靖jìnɡ: 安抚,平定。
阻zǔ遏è: 阻止锐ruì不bù可kě当dānɡ: 锋利无比,不可阻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文体简介(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新闻两则》导学案1
《新闻两则》导学案知识准备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它可以是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包括:主标、引标、副标。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新闻的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教材助读走近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他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了解背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歼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
虽然国民党反动统治己经面临崩溃的局面,但国民党政府却一面展开“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时间,以便伺机反扑,一面积极部署所谓“千里江防”,企图以此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并且在对长江防线进行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4月22日,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阴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放、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同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4月23日晚间,解放军占领了蒋家王朝巢穴——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城,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彻底崩溃。
[Word]《新闻两则》导学案及参考答案.docx
XXX中学生本教育□主课堂暨“学议练思”学案模板编制人审核时间课题《新闻两则》(第一课时)主讲班级学生学习目标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來Z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难点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学习过程备注(-)依案自学,自主构建;(10分钟)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下发学案,学生自学。
3、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资料链接】1、简介“新闻”:(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苗景、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耍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下里江而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背景简介: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刀苦心经营Z后,于4刀20 LI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 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 LI 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戢新战况的新闻稿。
《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新闻背景在信息时代,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
新闻报道的内容多种多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通过两则新闻案例,从不同角度分析新闻报道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力。
二、新闻案例分析1、新闻案例一:中国常德现一座“东方太阳神殿”,世界最大“雕花砖”墙面震撼亮相中国湖南省常德市一个城中村旧址上,一座仿古砖木结构的园林—湖南东方太阳神殿,近日正式开放。
作为世界最大的“雕花砖”墙面,它的造型和图案堪称惊艳,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媒体的关注。
分析:这则新闻报道了一件以旧址为背景,借仿古砖木结构的园林打造出的建筑物的事情,传递给人们的是创意、美学,文化价值的无尽可能性。
这种美的表达,以及文化价值的传递,正是新闻的一个重要方向。
2、新闻案例二:全球首例!中国降低车载L5自动驾驶技术门槛人民网北京3月3日电 3月3日,中国自动化学会举办的2021年中国自动化大会上,全球首个L5级别车载自动驾驶标准发布并实施。
这一标准降低L5级别车截止车速、最小转弯半径以及识别和重构精度等关键技术的要求,有效降低L5级别车的研发、试验以及应用门槛。
分析:这则新闻报道了一项关键的技术突破——自动驾驶技术的L5级别车的标准被发布,并实施。
这意味着,中国自动驾驶技术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这一技术成果为中国汽车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这种具有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新闻,让人们了解到新技术、新成果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和市场前景,启示我们实现技术自主创新,提升国家自主品牌的竞争力。
三、结语新闻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它能及时传递重要信息,指导公众对社会大事、人生发展与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知。
两则新闻案例中,从美学和文化价值到技术突破,体现了新闻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新闻报道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传递和引导社会意识的作用,有利于加强人们的交流与了解,促进人类进步和发展。
导学案 1《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导学案侣俸中学陶鸿中导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等知识;2.训练迅速筛选主要信息和阅读新闻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2.通过体验阅读、对应摘读、比较阅读来阅读两则新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2.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导学重点:1.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2. 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导学难点:1. 新闻的结构知识,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2.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导学课时:3课时导学方法:综合运用朗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导学要点:1、激发阅读兴趣,自读课文;2、指导阅读,检查训练。
一、序曲: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新闻。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二、体验阅读(一)来当制片人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①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②小组讨论、交流。
地图绘制组: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
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
场景设置组: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镜头剪辑组: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江阴安庆芜湖九江江阴安庆芜湖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5万)(30万)(35万)(二)进入演播厅1、当当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方法:①学生自读、交流。
②抽读、互相评议。
重点指导: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1、新闻两则导学案
1、《新闻两则》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生字词:荻纷纷溃退泄气阻遏绥靖区域歼灭督战要塞鄂(湖北的别称)豫(河南的别称)皖(安徽的别称) 恭贺新禧阌乡装潢江淮管辖消耗聿(文言助词)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课文分析:一、摘读新闻的六要素:1、知识简介:新闻的六要素指的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与记叙的要素相同。
①人物有时是个体,有时是群体,这两则消息的人物可能都是群体。
②时间有时指具体的某一时间点,有时也指某一时间段。
③地点有时指具体的某一个点,有时也指一段距离,要注意分别。
④事件发生的原因要仔细阅读,查找文中隐含的信息。
⑤经过和结果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
2、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与结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与结果:二、摘读新闻结构的五部分1、知识简介。
①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有时还有引标、副标。
②导语: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③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④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⑤结语: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2、再次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背景和结语暗含在主体中。
1、《新闻两则》导学案
消息的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语内容的
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槁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学法指导
1. 自行查阅资料,了解新闻知识、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读课文,根据新闻的结构分析课文。 3. 自由朗读、合作释疑法、质疑交流。
步骤
问题设计、知识要点
点拨指导
一、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新闻: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来讲指消息。
二、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
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二、自主学习:
1、注音: 锐不可当( )歼灭( ) 要塞( ) 溃退( )
荻港( ) 绥靖(
)阻遏( )聿( )
自
2、解释:
主
锐不可当:
业已:
学
习
绥靖:
阻遏:
读文,借 助工具书 完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文,再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注意点明时间、人物、地点、事 件。) 2. 你认为文中的哪个段落能够起到点题的作用?
注意点明 时间、人 物、地点、 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法指导】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要素和记叙要素。
结构要素是指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记叙要素是指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战况,要分别把握这些要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要注意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要了解关于新闻的知识,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熟悉文章发表的背景资料,品味课文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在诵读中体验当年百万雄师过大江时的壮观场面,抓住本文主题;体会本文依时叙事、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学案】一、研读课本并解决下列问题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签订()取缔()对峙()要塞()2.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里采用了的修辞方法。
形象地表明了。
二、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三、关于新闻(消息)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事件本身不是新闻,一件有价值的事件,还必须通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
报道,指记者或其他新闻工作者,爱好者对有价值的事件进行采集、处理之后,再通过相应的新闻传播途径公之于世的手段和过程。
(4)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四、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我们每位同学对毛主席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这里老师不一一赘述,请同学们自己到书中、到网上查找资料,对这位伟大的人物了解得更清楚、更深入。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
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五、相关资料: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课内探究学案】六、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等句,回答问题。
5.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其作用是( ) (多项选择)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8.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9.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 ) (多项选择)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一流信息监控拦截系统提醒您:很抱歉,由于您提交的内容中或访问的内容中含有系统不允许的关键词或者您的IP受到了访问限制,本次操作无效,系统已记录您的IP及您提交的所有数据。
请注意,不要提交任何违反国家规定的内容!本次拦截的相关信息为:原子弹t" class=MsoNormal>11.关系复杂的长句,会使语意晦涩难懂。
读下面一句译文,完成⑴⑵两题。
(分)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作惊人的让步。
⑴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作出让步?⑵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不得改变原意。
七、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12.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13.“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15.“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1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17.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18.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训练学案】八、阅读选文,回答问题:英雄救人不留名受奖反遭人妒嫉本报讯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
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
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
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2000元,共计1.7万元。
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
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19.这是一篇() A.消息 B.通讯 C.小说 D.议论文20.“英雄救人不留名”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阅读下面新闻,并与课文作比较。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
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
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
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
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
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
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
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
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
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
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23.相同点:24.不同点:参考答案一、1.kuì jiān dū wú qiān dì zhì sài 2.B 3.D 4.比喻;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