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实验报告(总共)
小学土壤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和组成成分;2. 探究土壤的肥力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由岩石风化、生物活动、有机质分解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土壤的基本特征包括颜色、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等。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的能力,主要包括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本实验通过观察土壤的基本特征和进行简单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和肥力。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新鲜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镜、烧杯、药匙、玻璃棒、水、牙签等;2. 实验工具:酒精灯、三脚架、铁片、玻璃片、试管夹、滴管、课件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土壤的基本特征:观察新鲜土壤和干燥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等,用放大镜观察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等成分。
2. 土壤肥力实验:(1)称取一定量的新鲜土壤,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用滴管吸取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3)将玻璃片上的溶液滴在干燥的纸上,观察纸上是否出现颜色变化。
3. 土壤pH值测定:(1)称取一定量的新鲜土壤,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用pH试纸测定土壤溶液的pH值。
4.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测定:(1)称取一定量的新鲜土壤,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用滴管吸取土壤溶液,滴在干燥的纸上,观察纸上是否出现颜色变化;(3)将干燥的纸上的颜色变化与标准色卡进行对比,确定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新鲜土壤颜色较深,质地较松散,有机质含量较多;干燥土壤颜色较浅,质地较紧实,有机质含量较少。
2. 土壤肥力实验结果:土壤溶液滴在干燥的纸上,出现颜色变化,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质。
3. 土壤pH值测定结果:土壤溶液的pH值约为7,说明土壤呈中性。
4.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测定结果:根据颜色变化与标准色卡对比,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约为5%。
土壤学实习实验报告

土壤学实习实验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土壤学实习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在初步掌握土壤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操作,进一步了解土壤的形成、分布规律以及土壤性质和林木生长的关系。
实习内容主要包括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了解各类土壤的剖面特征、学会观测分析土壤剖面的方法、熟悉土壤样品采集和测定土壤各项指标的方法。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7月10日至7月20日实习地点:某地区三、实习内容和过程1. 土壤剖面挖掘我们按照预先确定的调查剖面位置,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土壤剖面挖掘。
挖掘过程中,我们遵循了正确的操作步骤,使用罗盘、剖面刀等工具,详细观察并记录了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
2. 土壤样品采集在挖掘土壤剖面的过程中,我们按照不同土层采集了土壤样品,以便后续的实验分析。
采集的样品主要包括原状土壤、土壤溶液和土壤动物。
3. 土壤样品处理和分析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了以下处理和分析:(1)土壤容重和含水量测定:我们采用环刀取样的方法,对部分土层的原状土壤进行了容重和含水量的测定。
(2)土壤速效钾含量测定:我们采用醋酸铵浸提法,对土壤样品的速效钾含量进行了测定。
(3)土壤pH值测定:我们采用电位法,对土壤样品的pH值进行了测定。
(4)土壤肥力评价:我们综合分析了土壤样品中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对土壤肥力进行了评价。
四、实习成果和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和观测方法,掌握了土壤样品采集和处理技巧,并进行了土壤性质的分析。
我们认识到了土壤学在资源调查、环境评价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重要性,进一步巩固了土壤学基本理论的知识。
实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挖掘过程中遇到坚硬的岩石层,导致剖面挖掘困难;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等。
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克服了困难,取得了丰富的实习成果。
总之,本次土壤学实习使我们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加深了对土壤学理论知识的认识。
土壤学实验报告

土壤实验报告1土壤比重测定土壤容重、比重测定数据记录表(一)土壤容重的测定(1)取250mL烧杯一个,称量,记下质量,记为B0.(2)到野外实验点,用100cm3采土环刀采集自然状态下土壤样品,把环刀内样品小心转入250mL烧杯内。
(3)返回实验室,称量装有样品的烧杯+湿土质量,记为B1.(4)把湿土样品放入烘箱,在105~110℃下烘烤样品6~8小时。
(5)取出样品,放入干燥皿冷却20min左右,马上称量,此为烧杯+干土质量,记为B2。
(6)计算土壤容重土壤容重(BD, g/cm3)=MV =B2−B0V式中,M为干土重量(g),V为采土环刀容积(cm3).(7)将数据记录到表中。
(二)土壤比重的测定(1)记下容重测定时的获得的干土质量,记为M0.(2)取180mL塑料瓶瓶一个,小心注满自来水,拧紧瓶盖,用吸水毛巾吸干瓶外水滴,称量,记为M1.(3)把水倒掉约2/3,保留1/3,把容重测定完成后的干土样品倒入陶瓷研钵中,捣碎土块,研磨样品至细颗粒或粉状,把样品装入180mL塑料瓶中,再注入自来水至刚没过样品面,拧紧瓶盖,用力摇动塑料瓶,使全部被水饱和,最后加满水,拧紧瓶盖,吸干瓶外水滴,称量,记为M2。
(4)计算土壤比重土壤比重(PD, g/cm3)=M/[(M+M-M)/ρ水]式中,M为干土重量(g);M1,M2为操作步骤介绍;ρ水为水的密度,1g/cm3(mL).(三)其他土壤物理指标计算(1)土壤孔隙度f=VVt ×100%=(1-BDPD)×100%(2)土壤孔隙比e=VfVs =f 1−f(3)质量含水量(即土壤水分含水量)W=MwMs×100(4)容积含水量θ=VwVs=W×BD(%)(5)饱和度s=VwVf =θf2土壤机械组成测定(一)土壤机械组成测定(1)制备悬液柱。
将50g样品全部洗入1000 mL,为土壤悬液柱,用于测定悬液比重。
(2)搅拌样品。
土壤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2. 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方法;3. 学习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的测定方法;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
土壤学实验主要研究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
三、实验内容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1)采集地点:本实验选取校园内的一片草地作为采集地点。
(2)采集工具:土壤采样器、铲子、布袋、标签、米尺等。
(3)采集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5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采集土壤样品。
(4)样品制备: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放入布袋中,带回实验室。
2.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1)土壤容重测定:采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
(2)土壤孔隙度测定:采用比重法测定土壤孔隙度。
(3)土壤质地分析:采用比重法测定土壤质地。
3.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1)土壤pH值测定:采用pH计测定土壤pH值。
(2)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3)土壤全氮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全氮含量。
4. 土壤生物性质的测定(1)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
(2)土壤酶活性测定:采用酚红法测定土壤蛋白酶活性。
四、实验步骤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按照实验内容1中的步骤进行。
2.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1)土壤容重测定:将土壤样品放入环刀中,测量环刀体积,计算土壤容重。
(2)土壤孔隙度测定:将土壤样品放入比重瓶中,加入水,测定比重,计算土壤孔隙度。
(3)土壤质地分析:将土壤样品过筛,测定不同粒径的土壤含量。
3.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1)土壤pH值测定:将土壤样品与蒸馏水混合,测定土壤pH值。
(2)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将土壤样品与重铬酸钾混合,加热氧化,测定有机质含量。
土壤实验报告

土壤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类型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比较它们的水分含量、质地、酸碱度等指标,从而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1)样品,我们选取了田间常见的沙壤土、壤土和粘壤土作为实验样品。
(2)实验仪器,包括天平、pH试纸、试剂瓶、玻璃棒等。
2. 实验方法:(1)水分含量测试,取一定质量的土壤样品,放入烘箱中烘干,称重后计算水分含量。
(2)质地测试,利用手感和挤压试验,判断土壤的质地。
(3)酸碱度测试,用pH试纸测试土壤的酸碱度。
(4)其他指标测试,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颗粒组成等指标的测试。
三、实验结果。
1. 水分含量测试结果:沙壤土,15.2%。
壤土,22.5%。
粘壤土,31.8%。
2. 质地测试结果:沙壤土,砂质。
壤土,壤土质。
粘壤土,粘土质。
3. 酸碱度测试结果:沙壤土,pH值7.5。
壤土,pH值6.8。
粘壤土,pH值5.5。
四、实验分析。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土壤的水分含量、质地和酸碱度存在明显差异。
沙壤土水分含量最低,质地为砂质,酸碱度偏碱性;壤土水分含量适中,质地为壤土质,酸碱度接近中性;粘壤土水分含量最高,质地为粘土质,酸碱度偏酸性。
这些差异与土壤的成分、结构和环境有关。
五、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不同类型土壤的基本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不同类型土壤的水分含量、质地和酸碱度差异较大,这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壤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农田管理和土壤调理中,应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科学施肥、合理灌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改良土壤质量。
六、参考文献。
[1] 李华. 土壤理化性质测试与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 张明. 土壤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七、致谢。
感谢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本次实验中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也感谢参与本次实验的土壤样品提供者。
以上就是本次土壤实验的报告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验报告土壤实验报告范文3篇_0192

2020实验报告土壤实验报告范文3篇_0192EDUCATION WORD实验报告土壤实验报告范文3篇_0192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土壤容重指的是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或重量。
包括土壤孔隙在内,通常以(克/立方厘米)表示。
通过土壤容重测定可以大致估计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质地状况以及土壤结构好坏。
土壤比重是指单位体积内固体干土粒的重量与同体积水重之比,不包括土壤孔隙在内,决定土壤比重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矿物组成。
1.本实验要求学生学习土壤容重的测定方法,2.掌握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的原理及操作步骤,3.掌握用容重数值计算土壤孔隙度的方法。
直径为5cm,高为5cm的钢制环刀削土刀及小铁铲各一把天平烘箱、干燥器及小铝盒等。
1.用一定容积的钢制环刀切割自然状态下的土壤,使土壤恰好充满环刀容积。
环刀进入土层时勿左右摇摆,以免破坏土壤自然状态,影响容重。
2.将环刀内的土壤无损移入铝盒中,带回室内称重。
3.根据土壤自然含水率计算每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即土壤容重。
(1)在室内先称量环刀(连同底盘、垫底滤纸和顶盖)的重量(2)将已称量的环刀带至田间采样。
采样前,将采样点土面铲平,去除环刀两端的盖子,再将环刀(刀口端向下)平稳压入土壤中,切忌左右舞动,在土柱冒出环刀上端后,用铁铲挖周围土壤,取出充满土壤的环刀,用锋利的削土刀削去环两端多余的土壤,使环刀内的土壤体积恰为环刀的容积。
在环刀刀口垫上滤纸,并盖上底盖,环刀上端盖上顶盖。
擦去环刀外的泥土,立即带回实验称重。
(3)将大铝盒打开盖放入105℃烘箱中烘8小时,或取其中的土壤15―20克,放入小铝盒中,用酒精烧失法,求出土壤含水百分数。
土壤功能地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土壤功能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功能及其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土壤功能地理的基本调查方法和分析技术,提高学生对土壤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地点:XX地区2. 实验时间:2021年X月X日-2021年X月X日3. 实验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
4. 实验器材:土壤取样器、GPS定位仪、记录本、相机、土样袋、烘箱、天平、pH计、电导率仪等。
三、实验步骤1. 野外调查(1)选择实验地点:根据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进行野外调查。
(2)确定调查点:利用GPS定位仪确定调查点的经纬度坐标,记录相关信息。
(3)采集土壤样品:使用土壤取样器采集不同土层(0-20cm、20-40cm、40-60cm)的土壤样品,并记录样品的采集深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信息。
(4)观察土壤剖面:观察土壤剖面结构,记录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湿度等特征。
(5)植被调查:调查植被类型、生长状况、覆盖率等。
2. 室内分析(1)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
(2)土壤微生物活性分析:测定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等指标。
(3)土壤水分分析:测定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等指标。
(4)土壤养分有效性分析:测定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的有效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本地区土壤pH值范围为5.5-7.5,有机质含量在1.0-2.0%之间,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0.1-0.3%、0.1-0.3%、1.0-2.0%。
土壤质地以沙壤土为主,土壤结构较好,水分含量适中。
2. 土壤微生物活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地区土壤酶活性较高,其中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分别为0.5-1.5U/g、0.5-1.5U/g、0.5-1.5U/g。
探究土壤的成分实验报告(3篇)

一、实验背景土壤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不仅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
为了深入了解土壤的成分,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土壤中包含的各种物质,从而认识土壤的组成结构。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 掌握土壤中无机物和有机物的识别方法。
3. 理解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新鲜土壤样本2. 干燥土壤样本3. 放大镜4. 烧杯5. 药匙6. 玻璃棒7. 水8. 牙签9. 酒精灯10. 三脚架11. 铁片12. 玻璃片13. 试管夹14. 滴管四、实验步骤1. 观察与分类:观察新鲜土壤样本和干燥土壤样本,分别进行颗粒大小、颜色、质地等方面的分类。
2. 溶解与分离:将新鲜土壤样本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土壤成分的溶解和分离现象。
3. 物质识别:利用放大镜观察土壤中不同成分的形态,如沙粒、黏土、腐殖质等。
4. 燃烧试验:取少量干燥土壤样本,用牙签挑起,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灼烧,观察燃烧现象,并闻其气味。
5.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对土壤成分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与分类:新鲜土壤样本和干燥土壤样本在颗粒大小、颜色、质地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新鲜土壤样本颗粒较细,颜色较深,质地较湿润;干燥土壤样本颗粒较粗,颜色较浅,质地较干燥。
2. 溶解与分离:在加入水后,土壤样本中的沙粒、黏土、腐殖质等成分逐渐溶解并分离。
沙粒沉降到底部,黏土沉淀在中间层,腐殖质漂浮在水面上。
3. 物质识别:通过放大镜观察,我们发现土壤样本中存在沙粒、黏土、腐殖质、有机物残渣等成分。
沙粒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地坚硬;黏土呈片状,质地细腻;腐殖质呈黑色,质地柔软。
4. 燃烧试验:在灼烧过程中,干燥土壤样本出现燃烧现象,并有明显的焦糊气味。
这表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残渣,如植物根系、动物尸体等。
5.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土壤主要由无机物(如沙粒、黏土)和有机物(如腐殖质、有机物残渣)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精选 土壤学实验报告
学院:农业科学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年级:15级 班级:15级土管一班 .
精选 学号:1512040006
姓名:蒲家庆
土壤学实验报告(实验一) 填写日期:201604 教师评分 教师签名 日期 实验课名称:土壤学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学生班级:15级土地资源管理一班 学生姓名:蒲家庆 学号:1512040006
一、实验目的
通过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全磷含量的分析测定,了解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实验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的一般流程,领会控制测定精度的措施。
二、实验原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此外,应根据分析目的和要求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处理方法。
三、仪器与药品
仪器: 土钻、小土铲、米尺、布袋(盐碱土需用油布袋)、标签、铅笔、土筛、广口瓶、天平、胶塞(或圆木棍)、木板(或胶板)等。 小土铲:任何情况下都可应用,但比较费工,多点混合采样,往往嫌它费工而不用它。 管形土钻:下部系一圆形开口钢管,上部系柄架,根据工作需要可用不同管径的管形土 钻。将土钻钻入土中,在一定土层深度处,取出一均匀土柱。管形土钻取土速度快,又少混杂,特别适用于大面积多点混合样品的采取。但它不太是用于沙性大的土壤,或干硬的粘重土壤。 普通土钻:普通土钻使用起来也是比较方便的,但它一般只是用于湿润土壤,不适于很干的土壤,同样也不适用于砂土。另外普通土钻容易混杂,亦系其缺点。. 精选 药品:无药品 四、实验步骤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1、采样时间 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随季节的改变而有很大的变化。分析土壤养分供应情况时,一般都在晚秋或早春采样。同一时间内采取的土样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2、采样方法 采样方法因分析目的和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1)土壤剖面样品。 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 (2)土壤物理性质样品。 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须采原状样品。 (3)土壤盐分动态样品。 研究盐分在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取样,而自地表起每l0cm或20cm采集一个样品。 (4)耕层土壤混合样品 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用这种方法。 1)采样要求 在采样时,要求土样有代表性,因此需多点取样,充分混合,布点均匀,混合样品的取样数量应根据试验区的面积以及地力是否均匀而定,通常为5~20个点,采样深度只需耕作层土壤0~20cm,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2)采样方法 A、选点与布点 一般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地形、前茬以及肥力状况,分别选择典型地块采取混合土样,切不可在废料堆或路边选点。混合样品实际上相当于一平均数。借以减少土壤差异,提高样品的代表性。 混合样品的点数:从理论上讲,采样点愈多,构成混合样品的代表性愈高。但是实际上因为工作量的关系,不容易达到理论上的要求。一般小区试验可考虑3至5点混合。为制定大田合理施肥为目的的采样,地块面积小于10亩时,可取5点左右;面积10至40亩,取5至15点;面积大于40亩取15至20点混合构成混合样品,布点方法可用蛇形取样法。 面积不大,比较方正,可采用对角线取样法;面积较大,形状方正,肥力不匀的地块可采用棋盘式采样方法(方格取样法);面积较大,形状长条或复杂,肥力不匀的地块多采用蛇形取样法(折线取样法)见图1所示
对角线取样法 棋盘式取样法蛇形取样法法.
精选 图1 采样点分布 B、采土 采集混合样品时,每一点采取的土样,深度要一致,上下土体要一致;采土时应除去地面落叶杂物。采样深度一般取耕作层土壤20 cm左右,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土壤,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采土可用土钻或小土铲进行。用土钻时一定要垂直插入土内。如用小土铲取样,可用小土铲斜着向下切取一薄片的土壤样品(图2),然后将土样集中起来混合均匀。量多时可用四分法弃去,取土样1kg 装入布袋或塑料袋,袋内外各放一标签,上面用铅笔写明编号、采集地点、地形、土壤名称、时间、深度、作物、采集人等,采完后将坑或钻眼填平。
图2 小土铲采样图 C、采样数量 如果采来的土壤样品量太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一般1kg左右的土样即够化学、物理分析之用。四分法的方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弄碎混合并铺成四方形,划分对角分成四等份,取其对角的两份,其余两份弃去,如果所得的样品仍然很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到所需数量为止。见图3所示
(二)、土壤样品的处理 样品处理的目的是: (1)挑出植物残茬、石块、砖块等,以除去非土样的组成部分; (2)适当磨细、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称取的少量样品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以减少称样误差; (3)全量分析项目,样品需要磨细,以使分析样品的反应能够完全和一致;
铲子耕作层
犁底层
土块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图3 四分法取样 .
精选 (4)使样品可以长期保存,不致因微生物活动而霉坏,引起性质的改变。 土壤样品的处理包括风干、去杂、磨细、过筛、混匀、装瓶保存和登记操作。 A、风干和去杂
从田间采回的土样,应及时进行风干。其方法是将土壤样品弄成碎块平铺在干净的纸上,摊成薄薄的一层放在即阴凉干燥通风,又无特殊的气体(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等)、无灰尘污染的室内风干,经常翻动,加速干燥。切忌阳光直接曝晒或烘烤。在土样半干时,须将大土块捏碎(尤其是粘性土壤),以免完全干后结成硬块,难以磨细。样品风干后,应拣出枯枝落叶、植物根、残茬等。若土壤中有铁锰结核、石灰结核或石子过多,应细心拣出称重,记下所占的百分数。 B、磨细和过筛
物理分析时,取风干土样100~200g,放在木板或胶板上用胶塞或圆木棍碾碎,放在有盖底的18号筛(孔径1mm)中,使之通过1mm的筛子,留在筛上的土块再倒在木板上重新碾碎,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全部通过为止。不得抛弃或遗漏,但石砾切勿压碎。留在筛上的石砾称重后须保存,以备石砾称重计算之用。用时将过筛的土样称重,以计算石砾重量百分数,然后将土样充分混合均匀后盛于广口瓶中,作为土壤颗粒分析及其它物理性质测定之用。 化学分析时,取风干土样100至200g,仔细挑去石块、根茎及各种新生体和侵入体,再用胶塞或圆木棍将土样辗碎,使全部通过18号筛(1mm)这种土样可供速效性养分及交换性能、PH等项目的测定。测定土壤全氮、有机质等项目的样品,可用通过1mm筛孔的土样,用四分法或多点取样法取出样品约50g,放入瓷研钵中进一步研磨,使其全部通过60号筛(孔径0.25mm)为止。如果需要测定全磷、全钾,还需1mm土样中同样取出约20g,磨细并使之全部通过100号筛(孔径0.15mm),分别混匀后,装入广口瓶中。
五、计算
本试实验无需计算 六、分析
附表 标准筛孔对照表
筛 号 筛孔直径(毫米) 筛 号 筛 孔 直 径(毫米) 2.5 8.00 35 0.50 3 6.72 40 0.42 3.5 5.66 45 0.35 . 精选 4 4.76 50 0.30 5 4.00 60 0.25 6 3.36 70 0.21 7 2.83 80 0.177 8 2.38 100 0.149 10 2.00 120 0.125 12 1.68 140 0.105 14 1.41 170 0.088 16 1.18 200 0.074 18 1.00 230 0.062 20 0.84 270 0.053 25 0.71 325 0.044 30 0.59 .
精选 土壤学实验报告(实验二) 填写日期:201605 教师评分 教师签名 日期 实验课名称:土壤学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学生班级:15级土地资源管理一班 学生姓名:蒲家庆 学号:1512040006
一、实验目的
进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解田间土壤的实际含水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播种、灌排、保墒措施,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或联系作物长相长势及耕作栽培措施,总结丰产的水肥条件。二是风干土样水分的测定,是各项分析结果计算的基础。
二、实验原理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方法很多,如烘干法、酒精燃烧法和中子测量法等,其中烘干法是目前国际上土壤水分测定的标准方法,虽然需要采集土样,并且干燥时间较长但是因为它比较准确,且便于大批测定,故为常用的方法。 (一)烘干法 方法原理 将土壤样品放在105℃±2℃的烘箱中烘至恒重,求出土壤失水重量占烘干重量的百分数。在此温度下,包括吸湿水(土粒表面从空气中吸取活动力强的水汽分子而成的一种水分)在内的所有水分烘掉,而一般土壤有机质不致分解。 (二)酒精燃烧法 方法原理 本方法主要是利用酒精和水互相溶解和酒精在土中燃烧,使其水分蒸发,由燃烧前后土样的减重算出土壤含水量。 酒精在土面上燃烧,在未达到燃点之前即将气化,使火焰与土面保持2~3cm的距离,此时土样温度约在70~80℃之间。但是,在火焰将熄灭前的几秒钟,火焰与土面接触,使土温上升到180~200℃以后温度很快地下降到85~90℃,并缓慢地冷却。即使再度燃烧,土样最高温度也不会超过200~220℃,并且高温阶段的时间甚短,所以土样中的有机质及盐类损失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