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桃花源记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桃花源记》 (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桃花源记》 (1)
老人和小孩, 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 看见打鱼人,(他们)竟然非常惊 异,问从什么地方来,打鱼人详 细地回答了他们。 (答他之们。)就便邀要请还(打家鱼,人设)酒到杀他鸡们作家食。 里,摆酒杀鸡热情款待。
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来打听 消村息中。闻(有他此们人)自,述咸说来他问们讯的。祖自先云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
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说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 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 “厌而远之”的态度。
5、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 叹惋”?
因为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 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叹 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
[点评]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 景色。语言准确精炼,优美动听,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八个宇,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图’,富有诗的
林 尽 水 源, 便 得 一 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光 。便舍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打鱼人在这里看到一座山,山有 船个,小从洞口口入,仿。佛初有极光狭亮,透才出通来人。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志向,名词)
④齐谐(书名)志怪者也 (记述,动词)
⑤《三国志》 (记事的书或文章,名词)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寻找,动词) (随即、不久,副词)
③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人寻常百姓家
(寻常,形容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其:这、那)
②既出,得其船 (其:他,代渔人)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 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职 忘业。路(之一远天近)沿。着忽溪逢流桃划花船林前,行夹,岸数百步 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突然遇到一片桃花 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长, 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 林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花草鲜嫩可爱,落花散乱繁多。捕鱼人 很为这里的美景惊奇。又继续前行,想走完这片桃林

初中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结构层次__

初中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结构层次__

《桃花源记》结构层次
《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

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

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

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篡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

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

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的。

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

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这结尾,也可能是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导语:《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这篇散文的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学习。

原文晋太元1中,武陵人2捕鱼为业3。

缘4溪行5,忘路之远近6。

忽逢7桃花林,夹岸8数百步,中无杂9树,芳草鲜美10,落英11缤纷12。

渔人甚异之13。

复14前15行,欲16穷17其林。

林尽水源18,便19得20一山,山有小口,仿佛21若22有光。

便舍23船,从口入。

初24极狭,才通人25。

复行26数十步,豁然开朗27。

土地平28旷29,屋舍30俨然3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32属33。

阡陌34交通,鸡犬相闻35。

其中往来种作36,男女衣着37,悉38如外人39。

黄发垂髫40,并41怡然42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43,问所从来44,具45答之46。

便要47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48来问讯49。

自云50先世51避秦时乱,率52妻子53邑人54来此绝境55,不复56出焉57,遂58与外人间隔59。

问今是何世60,乃61不知有汉,无论62魏晋。

此人一一为63具言64所闻65,皆叹惋66。

余67人各复延至68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69。

此中人语70云:“不足71为72外人道也。

”既73出,得其船,便扶向路74,处处志之75。

及郡下76,诣77太守,说如此78。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79,遂80迷,不复得81路。

南阳刘子骥,高82尚士83也84,闻之,欣然85规86往。

未果87,寻88病终89,后遂无问津90者。

[1-2]字词注释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答题时刻:30分钟)1. 《桃花源记》选自____,原是____中的____。

作者是____朝的____。

是闻名的____。

2. 渔人是怎么发觉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述的要紧用意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缘故是什么?4. 作者如何描述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5. 课文是如何交代发觉桃花源的缘故、时刻、地址、人物的?(用原文答)6.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如何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述?7. “豁然爽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此刻利用那个成语,除原先的意思外,还能够形容_____________。

8.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如何的社会风气?9. “便要还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___;本段中与“要”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10. 桃源人见渔人什么缘故“乃大惊”?11.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12.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什么缘故“皆叹惋”?13. 其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缘故是什么?14. 文中哪句话说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以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什么缘故为愿离开?15. 第3段中能够用来证明桃花源中人“与外人世隔”的语句是哪些?文中除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世隔”外,还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和如何的待人之道?16.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什么缘故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或问: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不是矛盾?作者如此写用意安在?)17.写高贵人士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有什么作用?18.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不是多余?19. 什么缘故说桃花源是那时的理想社会?咱们今天应当怎么评判?作者为何写它?20.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翻译及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翻译及注释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地上青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 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 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 (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 7、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 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 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 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 •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 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 类(的景物)。
• 1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 •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 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 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 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 叹惋惜。
• 2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 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 • 21、停数日,辞去。 • 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 • 2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 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原先。 名作动,做标记。 到。特指到尊长那去。 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 计划,打算。 没有实现。 随即,不久。 终于。 问路,访求。 整齐的样子
出自本文的成语 • • • • • • 怡然自乐、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不足为外人道、 与世隔绝、别有洞天、 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曲径通幽、不论魏晋。
26、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 之,欣然规往。 •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 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 27、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没有实现,不久因病而终。后来就 再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答题时间:30分钟)1. 《桃花源记》选自____,原是____中的____。

作者是____朝的____。

是著名的____。

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4.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5.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6.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7. “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使用这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_____________。

8.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9. “便要还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___;本段中与“要”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10.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11.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12.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1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14.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为愿离开?15. 第3段中可以用来证实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语句是哪些?文中除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外,还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和怎样的待人之道?16.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或问: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17. 写高尚人士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有什么作用?18.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1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为何写它?20.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及赏析有关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及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jí)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2.武陵:郡名,1913年更名武陵县,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为:作为。

4.缘:沿着。

5.行: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

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坠落的花瓣。

12.缤纷:繁乱交杂。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

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上册(2014年修订)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章25课《桃花源记》PPT课件

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上册(2014年修订)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章25课《桃花源记》PPT课件

3.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课文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 削、没有战乱, 人民自食其力、自得 其乐,社会平等,和平安宁,民风淳朴 的社会。
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出这样一个理想 社会?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 会理想,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对现实社 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 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 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时我陶 颇国渊 有文明 壮学, 志史东 ,上晋 博第诗 学一人 能位。 文山名 ,水潜 任田, 性园字 不诗元 羁人亮 。。。 少是
生平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
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 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 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 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 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 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 世的因素。
(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 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离开、再寻桃花源 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无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深入研讨(合作交流)
读准下列注音:
huò 豁然开朗 qiānmò 阡陌交通 yāo 便要还家
kuàng yǎn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tiáo yí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yì jiàn 邑人 间隔
yù 此中人语云
yì 诣 jì 刘子骥
wèi 为外人道
jīn 无问津者
一词多义(学习小组讨论完成)

舍: ①
意思
舍弃
示例
“便舍船” (例题)
线 索:渔人的行踪—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25 桃花源记课后拓展训练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25 桃花源记课后拓展训练 (新版)语文版

25 桃花源记名校讲坛1.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文言知识归纳(1)古今异义①芳草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味道好)②阡陌交通(古义:互相通达;今义:运输事业)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④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⑤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⑥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2)一词多义【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舍】①便舍船(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名词,房屋)【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①处处志之(做标记)②寻向所志(标记)3.主题解说课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4.难点攻克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提示一: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提示二:这个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提示三: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5.结构图解桃林美——落英缤纷美土地美——土地平旷丽屋舍美——屋舍俨然桃田地美——良田美池源桑竹美——桑竹遍地阡陌美——阡陌交通世山洞神秘:有小口,若有外神光(形状奇特)桃秘桃源人神秘:不知有汉,无源桃论魏晋源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幸生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福劳动:往来种作(安居乐业)桃待客: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源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桃花源记课文及译文

桃花源记课文及译文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鲁教版语文初一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

鲁教版语文初一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

3 找出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解释: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4 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鲜美 鲜艳美丽
(味道)新鲜、可口
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妻子 妻方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间隔 间离断绝
事物在时空上的距离
在括号中填入省略的成分:
简答题:
1 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 用?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
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 《桃花源记》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 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请你说说它 “奇”在哪里景?奇 (桃林奇;山洞奇)
人奇(村人) 踪奇(志之,不复得路……)
3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 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 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 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复习课
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huò
kuàng yǎn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qiānmò
tiáo yí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yāo 便要还家
yì 邑人
jiàn 间隔
此中人y语ù云
为wè外i 人道


jīn
诣 刘子骥 无问津者
文学常识:
1 本文作者 陶渊明,字 元亮 , 名 潜 ,谥号 靖节先生 ,自 号 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东晋 (时期)伟大诗人,他开创了 田园 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 田园 诗人,代表作有《 归去来兮辞 》 《 五柳先生传 》《 饮酒 》等。 本文选自《 陶渊明集 》。
2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
的 序言 。本文以 武陵渔人进出 桃源的行踪 为线索,按 时间 顺序,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及答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及答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及答案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及答案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②俨然: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②林尽水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拓展训练]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详其姓字详:__________ 2既醉而退既:__________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 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13.“传文”中的“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1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15.翻译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翻译)及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翻译)及注释
•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 狗叫的声音。
•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
•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 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 1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 子。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九分。
• 1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 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 人世隔绝的地方。
• 17、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
人隔绝了。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九分。
• 1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
•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 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九分。
些情况。 • 2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 竟然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 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九分。
• 26、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规往。
•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 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 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 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 问津者。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九分。
•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

桃花源记译文-详解

桃花源记译文-详解

桃花源记译文-详解桃花源记译文-详解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注释1从:自,由。

2.小丘:小山,在小石潭东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4.行:走。

5.篁(huáng)竹:竹林。

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质装饰品。

鸣:发出声响。

7.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8.伐竹取道,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9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看见。

11.水尤清冽(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

尤:格外,特别。

清冽:清凉。

清,清澈。

冽:凉。

12.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

以:用。

为:作为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

近,靠近。

岸,岸边.14.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25 桃花源记_背景知识

25 桃花源记_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诗》的序言)。

《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没有赋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

《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人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

《诗》和《记》可谓珠联璧合。

因为这篇“记”写得脍炙人口,后来有的选家将“记”编入有关文集(如《古文观止》),《记》便独立出来了。

现将《桃花源诗》摘录如下: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⑴。

黄绮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

往迹浸复湮⑷,来径⑸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⑹,日入从所憩⑺。

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⑻,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⑼,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⑽。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⑾,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⑿。

淳薄既异源⒀,旋复还幽。

蔽⒁。

借问游方士⒂,焉测尘嚣外⒃?愿言⒄蹑轻风,高举寻吾契⒅【注释】⑴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

嬴氏,指秦王朝。

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

⑵黄,夏黄公。

绮,绮里季。

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

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

伊人,指桃源中人。

云,语助词,无义。

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

迹,足迹,代“路”。

⑸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

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

肆,尽力。

⑺憩,休息。

⑻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

靡,无。

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

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

⑽游诣,游玩。

⑾纪历志,岁时的记载。

⑿这两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

五百年,约数。

敞,开放。

神界,仙境。

⒀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风俗跟浇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

桃花源记课文、字数词翻译及全文翻译.docx

桃花源记课文、字数词翻译及全文翻译.docx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

溪行,忘路之近。

忽逢 7 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芳草美,落英。

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犬相。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垂髫,并怡然自。

人,乃大惊,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家,酒作食。

村中有此人,咸来。

自云先世避秦乱,率妻子邑人来此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无魏晋。

此人一一具言所,皆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云:“不足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志之。

及郡下,太守,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高尚士也,之,欣然往。

未果,病,后遂无津者。

字翻。

1、溪行着、沿着。

.2、岸数百步两岸。

..3、芳草美嫩美。

.4、落英落花。

..5、落英繁多的子。

..6、人甚异.之⋯⋯感到异。

(意用法)7、复前行又,再。

.8、复前行向前。

.9、欲其林走到⋯⋯的尽。

(形容作).10、便得一山于是,就。

.11、仿佛若有光,形容看得不真切的子。

..12、便舍船舍弃,弃。

.13、才通人。

.14、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得明亮的....子。

15、土地平平坦广。

..16、屋舍然整的子。

..1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8、阡陌交通田小路。

..19、阡陌交通交相通。

..20、犬相可以互相听到。

..21、悉如外人全,都。

.22、黄垂髫老人和小孩。

....23、黄垂髫旧是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24、黄垂髫垂下来的,用来指小孩。

..25、并怡然自全,全都。

.26、并怡然自愉快、高的子。

..27、具答之。

.28、便要家通“邀”,邀。

.29、咸来全。

都。

.30、妻子邑人妻子和孩子。

..31、来此境与人世隔的地方。

..32、乃不知有竟然。

.33、无魏晋不要,(更)不必。

..34、具言所地出。

桃花源记前两段翻译

桃花源记前两段翻译

桃花源记前两段翻译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流的两岸生长,有数百步宽。

其中没有其他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

渔人感到很惊奇。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就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渔人于是安置好船,从洞口进去。

刚开始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竹一类的东西。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之声。

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很悠闲和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经历过汉朝,更不必说三国和晋朝了。

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很惊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

渔人待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去了。

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人说啊!”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他高兴地计划前往。

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而死。

此后就再也没有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编辑本段解词译句句子翻译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打鱼为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开
为线索,写渔 、 寻找 桃花源的情形。
二、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成分。
( B )见渔人,乃大惊,问( A )所从来, ( )具答之。 A ( B)便要( A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 叹惋。余人各复
B )具言所闻,( A )皆
延( A )至其家,皆出酒食。( 辞去。 A、渔人 B、桃花源人
7.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 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 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 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 叹惋。
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 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 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 极端腐败。 • 在国家面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 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 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 长期隐居田园。 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 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国家这种现状,只好 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 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 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产生的。
感知探究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 索, • 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文章结构:
发现桃花源
为什么 寻不到?
再寻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段落层次
一(1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二(2、3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 及辞去的经过。
三(4、5段)渔人离开桃 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 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再寻桃源)
b.省略句: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村民)问(之)所从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词句难点
异:对……感到诧异。 一个意动用法:
老人 黄发 两个借代: 垂髫 小孩 同义词: 咸=悉=皆=并
沿着:缘溪行/便扶向路 都:悉如其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咸来问讯/ 皆叹惋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具:详尽地
要:通“邀” 咸:都 乃:竟然 延:邀请
语:告诉 足值得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规:计划。 扶:沿着,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问津:问路。津,渡口。 诣(yì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 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 九江市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 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陶渊明喜爱农村的田园躬耕生活,归
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
古今异义
1、缘溪行

古义:沿,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鲜美。
2、芳草鲜美 鲜美 3、说如此古义:像这样。 如此 今义:这样。
古今异义
4、阡陌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交通 今义: 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古义: 妻子, 绝境,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
“然”字是个语缀性的词
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 “……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 译)。 如本文中: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 “怡然”——高兴、满足的样子。 “欣然”——欣喜、乐意的样子。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 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 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末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作为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便舍船
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
shě
豁然开朗 huò
阡陌
yǎn tiá o
qiānmò
便要还家yāo huán
间隔 诣太守
jià n
及郡下 刘子骥
jù n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 不用说、更不用说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今异义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古义: 询问消息。 问讯 今义:询问
8、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 隔断,隔开。 间隔 今义: 距离
9、各人复延至其家

古义:邀请。 今义: 延长,延伸。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 (随即、不久,副词)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其:这、那) ②既出,得其船 (其:他的,代渔人的)
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 世外桃源 生活安逸的地方。 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 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豁 然 开 朗
1.形容环境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2.形容心胸突然转为开阔或情况、表情等 一下子转为明朗; 3.比喻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特殊句式:
a.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古今异义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说如此 4、阡陌交通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8、遂与外人间隔 9、各人复延至其家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沿着、循着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嫩美丽 落花 繁多的样子
shù
意动用法(以……为异)
感到惊奇、奇怪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走到尽头
很,非常 又,再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舍弃、放弃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作文,描绘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
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所做诗文,大 多描写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 素自然。以《归田园居》、《饮酒》、《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为代表作。
今存《陶渊明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 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 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 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A
)停数日,
美丽的桃花源至今流传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得、 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出自本文的成语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找出本文当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成 语,并理解其意思。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 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 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关键词:向往、不满。
一、填空: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是


陶渊明
东晋
著名诗人。 课文以 人 发现 、
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访问
品读课文
1、找出反映渔人 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缘溪行 逢桃林 穷其林 得一山 从口入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3、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 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吧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刚刚,仅
……的样子
土地平旷,屋舍 然 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


阡陌:田间小路
tiá o
阡陌交通,鸡犬 交通 : 交错相通 相闻。其中往来 古今异义 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 黄发: 指老人 垂髫,并怡然自 借代 垂髫:指小孩 然 乐。
乃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 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 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 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