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合集下载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度申报指南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度申报指南

附件1“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精准医学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医学临床实践的交汇融合应用,是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

系统加强精准医学研究布局,对于加快重大疾病防控技术突破、占据未来医学及相关产业发展主导权、打造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新驱动力至关重要。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和《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部际联席会议审议,“精准医学研究”列为2016年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以我国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及若干流行率相对较高的罕见病为切入点,实施精准医学研究的全创新链协同攻关,构建百万人以上的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和重大疾病专病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学知识库体系和安全稳定可操作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突破新一代生命组学临床应用技术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创新性的大规模研发疾病预警、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1 / 35的实验和分析技术体系。

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形成重大疾病的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早期筛查、分型分类、个体化治疗、疗效和安全性预测及监控等精准防诊治方案和临床决策系统,形成可用于精准医学应用全过程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参考咨询、分析判断、快速计算和精准决策的系列分类应用技术平台,建设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学临床方案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体系,推动一批精准治疗药物和分子检测技术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为显著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避免有害医疗、遏制医疗费用支出快速增长提供科技支撑,使精准医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部署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研发,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精准医学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等5个主要任务。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6.03.07•【文号】国科发资〔2016〕69号•【施行日期】2016.03.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6〕6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各有关单位:《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以下简称国发64号文件)明确规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针对事关国计民生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按照重点专项的方式组织实施,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重点专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的载体,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围绕解决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和突出问题、以目标为导向的重大项目群。

重点专项按程序报批后,交由相关专业机构负责具体项目管理工作。

按照国发64号文件的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的项目形成机制,面向2016年凝练形成了若干重点专项并研究编制了各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已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以下简称“特邀咨评委”)和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并按程序报国务院批复同意。

根据“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现将“精准医学研究”等9个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

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组织申报要求及评审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根据项目不同特点可设任务(或课题)。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与干细胞”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与干细胞”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与干细胞”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申报单位申报单位主要为广东省内注册的创新主体,包括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等;鼓励港澳地区高校院所作为牵头单位或独立申报;欢迎全国具备相应条件和能力的企事业单位申报,项目评审与立项过程按照相关规定与广东省内单位平等对待。

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联合相关优势单位进行申报。

如企业作为牵头单位,必须是高新技术企业或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在本领域拥有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创新平台,且以本领域领军人物作为项目负责人,项目总投入中自筹经费一般不少于70%。

省外单位牵头申报的,与省内单位公平竞争,择优纳入科技计划项目库中管理;入库的项目在满足吸纳广东单位参与到项目研发中(承担的工作量不少于30%)、在广东注册落户或团队加入广东省内单位、科研成果向广东单位转移转化等条件之一后,正式列入省级科技计划,拨付项目资金。

不能进行项目申报情况:1.项目负责人或企业法人有广东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以上(含3项)未完成结题的或有项目逾期一年未结题的(平台类、普惠性政策类、后补助类项目除外);2.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违规行为的;3.同一项目通过变换课题名称等方式进行多头申报的;4.项目主要内容已由该单位单独或联合其他单位申报并已获得省科技计划立项的;5.省内单位项目未经主管部门组织推荐的;6.有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申报方式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通过“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或“省科技厅阳光政务平台”提交有关资料进行申报。

申报项目精准医学领域专题一:生命组学技术研发与应用(专题编号:0226)项目1:临床用单细胞组学技术研发与应用(一)研究内容单细胞基因组、转录组、表观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生命组学技术在单细胞及低起始量细胞中的研发和应用。

(二)考核指标建立单细胞快速分离、捕获、富集、提取及测序技术1-2 种;建立单细胞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蛋白质组等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方法1-2 种;研发相应的配套试剂或分析软件1-2 种,深入推进单细胞组学技术在肿瘤液体活检、无创产前筛查诊断(NIPT)、干细胞、特定功能细胞研究中的应用;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 项以上;发表高水平论文5 篇以上。

2021年度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精准医学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2021年度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精准医学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2021年度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精准医学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重点项目资助领域及方向:基于临床样本资料,利用生物组学和其他医学前沿技术,寻求介导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分子,关注疾病发生机制,寻找疾病诊断及治疗潜在靶点;结合临床资料信息,建立相应动物模型,对致病机制开展深入研究,明确疾病的精准治疗靶点,开展相关靶向药物和治疗新技术研发;通过对临床疾病队列研究、临床大数据整合分析,结合影像、电生理等检测结果,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诊疗效果开展综合性研究及评价,实现患者个性化精准预防和治疗。

(1)精神系统疾病发生机制研究针对精神疾病发病机制探讨的需要,结合临床样本资料,利用肠道微生物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分析技术,从HPA轴、肠-脑轴角度,阐明抑郁发生机制;从炎症反应和线粒体能量代谢角度,探讨术后认知障碍和糖尿病认知障碍等疾病发生中脑组织功能异常机制,寻找和明确介导疾病发生新靶点;为开发相关疾病防控和治疗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2)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和治疗新机制研究基于炎症反应与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密切相关,阐释炎症细胞因子诱导神经元坏死的作用机制,关注炎症反应介导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疾病的发病机制;以脑卒中预防和治疗为着眼点,结合临床样本资料,利用代谢组学等技术从氨基酸代谢角度揭示脑卒中发生的可能机制,探讨预防和治疗新策略;基于脑电信号异常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治中重要价值,利用膜片钳等技术,寻找和明确介导电信号异常的关键分子,寻求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新靶点,为神经系统疾病精准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3)缺血性疾病精准治疗新机制研究基于股骨头坏死、脑梗死等疾病出现血管供血不足的病理改变,运用电生理等技术筛选疾病相关离子通道,明确离子通道诱导疾病发生的作用机制,寻找和确定开发离子通道相关药物的新革巴点;针对脑缺血导致神经元损伤的病理改变,探讨电针干预或超声刺激等物理方法治疗效果,阐述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开发脑卒中治疗和康复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1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节

1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节

附件:“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节选)本专项以我国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及若干流行率相对较高的罕见病为切入点,构建百万级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和重大疾病专病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学知识库体系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突破新一代生命组学大数据分析和临床应用技术,建立大规模疾病预警、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的实验和分析技术体系,形成重大疾病的精准防诊治方案和临床决策系统,建设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疗临床方案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体系,为显著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避免有害医疗、遏制医疗费用支出快速增长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设置了生命组学技术研发,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精准医学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等个主要任务。

年启动的项目主要部署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研发,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个主要任务,拟启动个重点方向,拟支持项目个,国拨经费总概算约亿元。

实施周期为—年。

. 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精准医学大数据的有效挖掘与关键信息技术研发精准医学大数据的有效挖掘与关键信息技术研发研究内容: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及相对高频的罕见疾病的生命组学大数据,研发高灵敏度、高准确率、高精度、高分辨率、高通量发现重要疾病基因、关键简单类型和复杂类型变异位点和表观遗传信息的新技术、新方法;研发整合临床疾病表型信息与影像组学、遗传变异、基因表达与调控、表观遗传与微生物组信息等的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建立从大数据收集、处理、科研分析到临床诊疗应用的全链条技术方法体系。

研究新一代测序等高通量生物技术产出数据的高效并行计算技术、不同算法来源计算分析效果评估技术和大数据有效压缩和快速传输技术;研究生物医学大数据关联搜索方法和技术;研发生物医学大数据存储与分析的云计算和安全监管技术。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一、“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精准医学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医学临床实践的交汇融合应用,是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

系统加强精准医学研究布局,对于加快重大疾病防控技术突破、占据未来医学及相关产业发展主导权、打造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新驱动力至关重要。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和《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部际联席会议审议,“精准医学研究”列为2016年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以我国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及若干流行率相对较高的罕见病为切入点,实施精准医学研究的全创新链协同攻关,构建百万人以上的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和重大疾病专病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学知识库体系和安全稳—1—定可操作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突破新一代生命组学临床应用技术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创新性的大规模研发疾病预警、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的实验和分析技术体系。

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形成重大疾病的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早期筛查、分型分类、个体化治疗、疗效和安全性预测及监控等精准防诊治方案和临床决策系统,形成可用于精准医学应用全过程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参考咨询、分析判断、快速计算和精准决策的系列分类应用技术平台,建设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学临床方案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体系,推动一批精准治疗药物和分子检测技术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为显著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避免有害医疗、遏制医疗费用支出快速增长提供科技支撑,使精准医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本专项以我国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及若干流行率相对较高的罕见病为切入点,构建百万级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和重大疾病专病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学知识库体系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突破新一代生命组学大数据分析和临床应用技术,建立大规模疾病预警、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的实验和分析技术体系,形成重大疾病的精准防诊治方案和临床决策系统,建设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疗临床方案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体系,为显著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避免有害医疗、遏制医疗费用支出快速增长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设置了生命组学技术研发,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精准医学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等5个主要任务。

2016年,专项首批立项项目涉及“生命组学研究”、“大型队列建设”、“精准医学大数据”和“疾病精准防诊治方案”这4个重点任务,共立项61项。

结合实施方案总体安排以及2016年立项情况,2017年将一方面重点支持为本专项的有效实施提供基础支撑、需长期持续开展的大平台、大队列和大数据等建设任务;另一方面,优先启动平台类项目中急需的前瞻性技术研发,并在部分优势领域继续开展“从大数据获取到临床诊疗应用”的精准医学全过程研究,为中国精准医学计划长远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2017年拟启动31个项目,具体内容如下:1.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的研发1. 1 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临床用测序设备及配套试剂的研发1. 1. 1 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临床用测序设备及配套试剂的研发研究内容:研发能用于临床的基因组DNA序列分析技术及临床用测序仪。

研制第二代与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及与测序技术配套的相关试剂和数据处理软件。

考核指标: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临床应用的第二代测序仪样机1-2种,具备可批量化生产的能力,研制配套的国产化试剂和数据处理软件,在序列读长、测序通量和数据质量等方面具有与进口设备竞争的实力。

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研究”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研究”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研究”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一、背景介绍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研究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课题。

在全球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新型病原体的出现和传播频率不断增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加强病原学的基础研究和防疫技术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

二、项目范围本项目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病原微生物的病因与免疫机制、疫情监测与预警技术、疾病防治技术与策略等内容。

同时,还可以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疾病传播途径的研究、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及毒力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三、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建立完善的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提高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具体目标包括:1.建立完整的病原微生物分类与鉴定体系,提高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能力;2.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病因与传播机制,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3.开发疾病的监测与预警技术,提前掌握疾病的传播趋势;4.探索新的疾病防治技术和策略,提高疾病的防控效果;5.推动病原学与防疫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应对新型疫情提供有力支持。

四、项目内容1.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研究人员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对已知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同时,也可以针对未知的病原微生物进行研究,提高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水平。

2.病原微生物的病因与传播机制通过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及传播途径,深入了解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3.疾病的监测与预警技术开发新的疾病监测与预警技术,提高对疾病传播趋势的预测能力,为防控工作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4.疾病防治技术和策略研究新的疾病防治技术和策略,包括疫苗研发、药物开发、传染病的控制策略等方面,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

五、研究方法在开展研究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实验研究、文献调研、野外观察、病原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疫情监测技术的开发等。

鼓励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促进病原学与防疫技术的创新。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工作规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工作规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工作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充分发挥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配合做好“重大新药创制”和“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两个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两专项”)组织实施工作,根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工作规则》(国办发〔2016〕105号)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管理规定》(国科发专〔2017〕145号)精神和要求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工作规则分别适用于两专项总体专家组的日常工作管理、保密、廉洁自律、考核和动态调整等。

第三条总体专家组受牵头组织单位的委托,坚持科学、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专家职责,为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总体专家组的咨询建议是牵头组织单位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总体专家组组成第四条两专项总体专家组分别设技术总师1人,技术副总师2-4人。

技术总师和技术副总师由专项牵头组织单位聘任,原则上从两院院士中产生,要求是本专项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物,能够集中精力从事本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

技术总师全面负责总体专家组工作,技术副总师协助技术总师工作。

第五条总体专家组成员原则上不超过20人,由技术总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推荐的基础上进行提名,由牵头组织单位批准后进行聘任。

总体专家组成员要求是本专项相关领域技术、产业、管理和金融等方面的复合型优秀人才,能够将主要精力投入本专项的具体实施工作。

总体专家组成员原则上不得承担重大专项项目(课题)。

第六条总体专家组下设秘书处,成员由部分总体专家组专家和其他专家组成,协助技术总师、技术副总师承担总体专家组的日常工作。

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可根据需要在总体专家组基础上成立战略研究等临时工作小组,承担阶段性具体任务。

第三章总体专家组职责第七条总体专家组主要职责包括:(一)负责开展相关技术发展战略与预测研究,对重大专项主攻方向、技术路线和研发进度提出咨询意见;(二)负责对重大专项发展规划、阶段实施计划、年度指南、年度计划提出咨询建议;(三)对重大专项集成方案设计、项目(课题)衔接和协同攻关,促进重大专项成果的集成应用提出咨询建议;(四)参与对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的检查、评估和验收等工作。

医学科研项目申报指南需求

医学科研项目申报指南需求

医学科研项目申报指南需求一、前言医学科研项目的申报是从事医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准确无误地填写科研项目申报表是确保申报顺利通过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医学科研项目申报的一般要求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帮助申请人顺利通过项目申报。

二、申报表的填写要求申报表是科研项目申报的核心文件之一,填写申报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 项目基本信息填写项目的基本信息,包括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等。

确保所填写的信息准确无误,以免影响项目的评审和审批。

2. 项目背景和意义在项目背景和意义部分,要清晰地描述项目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说明该项目对于医学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突破。

3. 目标和研究内容准确地描述项目的研究目标和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方法的设计等。

确定研究的主要步骤和计划,以及可能的研究时间和投入。

4. 预期成果详细阐述项目的预期成果,包括科学研究成果和应用前景。

说明项目能够对医学领域产生的实际效益和应用前景,提高其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5. 组织机构及人员说明项目所属的组织机构和相关人员,包括研究团队的组成和分工。

介绍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的背景和资历,以证明项目团队的实力和能力。

6. 预算和经费使用计划列出项目所需的预算和经费使用计划。

详细说明所需经费的总量和各项具体用途,包括设备购置、材料费用、人员经费等。

计划合理,并确保经费使用得当。

三、注意事项在申报医学科研项目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1. 申报材料的准备和整理准备和整理好所需的申报材料,包括申报表、项目说明书、研究计划书等。

确保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便项目评审和审批的顺利进行。

2. 语言表达和逻辑严密性在申报材料的填写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严密性。

清晰地叙述项目的目标和内容,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语言,以便评审人员能够理解和评估。

3. 项目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在申报医学科研项目时,要强调项目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项目申报指南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项目申报指南一、引言医学创新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对于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和促进临床医疗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促进医学创新研究项目的申报和推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产出,特制定本指南,帮助申报人更好地了解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项目的申报要求和流程。

二、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项目的定义和意义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项目是指在医学领域开展前沿、创新性的科研课题,旨在解决临床医疗中的重大问题,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医学创新研究的意义在于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三、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项目申报流程1. 选题确定在申报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项目之前,申报人首先需要确定研究选题。

选题应当符合国家医学科研发展和临床医疗需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意义。

选题的研究内容应当能够解决当前医学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2. 研究方案设计申报人在确定研究选题之后,需要编写详细的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应当包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等内容。

研究方案的设计需要经过严格的论证和评审,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3. 申报材料准备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项目申报需要提交一系列的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研究方案、研究人员的简历和资格证明、研究经费预算等。

申报人需要认真准备这些申报材料,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 申报流程在申报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项目时,申报人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时间节点进行申报。

申报流程包括项目登记、网上申报、书面材料提交、专家评审等环节,申报人需要严格按照流程要求进行操作。

四、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项目申报的深度和广度要求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项目的申报不仅要求在研究内容上达到一定的深度,更要求在研究广度上具有一定的拓展性。

研究的深度要求申报人能够深入探讨研究课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能够解决实际临床问题。

精准医学研究项目申请书

精准医学研究项目申请书

精准医学研究项目申请书尊敬的评审专家:我写这封信是为了向您提交我们的精准医学研究项目申请书。

我们团队致力于利用最新的科技和医疗进展来提高个体化医疗的水平,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1. 项目背景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中,患者往往是按照相似症状进行治疗,而我们的研究致力于将重点转移到患者个体差异的观察和理解上。

我们相信,每个人的基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都会对其疾病的发展和治疗反应产生影响。

2. 研究目的我们的研究旨在通过整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基因组学等技术手段,建立一个全面而准确的个体化医疗模型。

该模型将根据患者的基因组信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防控和治疗方案。

3. 研究方法我们计划通过收集患者的基因组数据、临床资料和生活习惯等信息,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平台。

然后,我们将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分析这些数据,筛选出与疾病相关的关键基因和相关因素。

最后,我们将为每个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医疗方案。

4. 研究团队我们的团队由一群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组成,包括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的专家。

我们相信,这种多学科的合作将为精准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开辟新的途径。

5. 预期成果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够实现以下目标:- 建立一个庞大且精准的个体化医疗数据平台。

- 发现患者疾病发展和治疗反应的关键基因和相关因素。

- 提供个性化的防控和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6. 可行性分析我们认为,这项研究在技术、数据和专家团队方面都具备可行性。

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合作关系,获得了必要的研究设备和技术支持。

我们相信,在有效的项目管理和资源调配下,我们能够顺利完成这项研究。

7. 项目计划我们的项目计划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数据采集与整理:收集患者的基因组数据、临床资料和生活习惯等信息。

- 数据分析与筛选: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和筛选出与疾病相关的关键基因和相关因素。

精准医疗 重点研发计划 指南

精准医疗 重点研发计划 指南

精准医疗重点研发计划指南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精准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模式,正在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精准医疗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个体化、精准化的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全、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为了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关的重点研发计划,以加快精准医疗技术和应用的推广。

本文将针对精准医疗重点研发计划进行详细介绍和解析。

一、精准医疗重点研发计划的概念和背景1. 精准医疗的概念精准医疗是一种基于个体基因组信息和临床特征的医疗模式,旨在精确预测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实现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精准医疗将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医学影像学等多学科技术相结合,为个体患者提供更精准的医疗方案。

2. 精准医疗的背景随着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生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个体化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

传统的以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精准医疗应运而生,成为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二、精准医疗重点研发计划的意义和目标1. 意义精准医疗重点研发计划是政府部门为推动精准医疗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而制定的一项重要计划。

通过支持和资助相关的科研项目,推动精准医疗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加快精准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促进了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2. 目标精准医疗重点研发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推动相关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包括基因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生物标记物检测技术、个体化治疗技术等。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科研项目,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培养和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促进精准医疗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推动精准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最终实现对疾病的精准预测、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

三、精准医疗重点研发计划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领域1. 主要内容精准医疗重点研发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其中,基础研究是推动精准医疗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的基础,关键技术研发是实现精准医疗技术应用的关键,示范应用是将精准医疗技术推广到临床实践中,人才培养则是支持精准医疗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

形式审查条件要求-国家科技部

形式审查条件要求-国家科技部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形式审查条件要求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 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

(2)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3)项目申报书(包括预申报书和正式申报书,下同)内容与申报的指南方向基本相符。

(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

2. 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1)项目及下设课题负责人申报项目应为1957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2)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3)项目(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项目(课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参与申报项目(课题)。

(4)特邀咨评委委员不能申报项目(课题);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课题)。

(5)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6)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

3. 申报单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1)是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法人单位,政府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进行申报。

(2)注册时间在2016年6月30日前。

(3)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2020年度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

2020年度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

2020年度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
“精准医学研究”项目申报指南
为了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按照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协议要求,2020年度继续开展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资助工作。

本年度资助领域为:精准医学。

通过充分整合京津冀三地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的资源,进一步完善精准医学体系,协同发展,促进京津冀三地精准医学一体化,实现区域合理布局。

努力形成资源集成、人才集成、临床样本集成的创新体系。

研究内容:
在京津冀高发、危害重大并具有研究优势和特色的疾病领域,鼓励有研究基础的团队,利用已有研究队列、生物样本库、数据库等,通过基因、蛋白质、代谢等多组学研究,分子、影像诊断技术研究等,开展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早期筛查、诊断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易感基因以及新药干预靶点,并组织开展临床验证,为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创新和发展新型药物提供研究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渐优化形成一批在重大疾病前沿领域稳定合作的京津冀三地研究团队,及可共享的生物样本库及数据库。

优先资助研究领域:
重大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和认知疾病;恶性肿瘤和难治性血液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精准医学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医学临床实践的交汇融合应用,是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

系统加强精准医学研究布局,对于加快重大疾病防控技术突破、占据未来医学及相关产业发展主导权、打造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新驱动力至关重要。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和《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部际联席会议审议,“精准医学研究”列为2016年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以我国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及若干流行率相对较高的罕见病为切入点,实施精准医学研究的全创新链协同攻关,构建百万人以上的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和重大疾病专病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学知识库体系和安全稳定可操作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突破新一代生命组学临床应用技术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创新性的大规模研发疾病预警、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的实验和分析技术体系。

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形成重大疾病的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早期筛查、分型分类、个体化治疗、疗效和安全性预测及监控等精准防诊治方案和临床决策系统,形成可用于精准医学应用全过程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参考咨询、分析判断、快速计算和精准决策的系列分类应用技术平台,建设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学临床方案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体系,推动一批精准治疗药物和分子检测技术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为显著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避免有害医疗、遏制医疗费用支出快速增长提供科技支撑,使精准医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部署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研发,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精准医学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等5个主要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2016-2020年。

1. 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的研发1.1 面向未来精准医学应用的其他组学技术研发1.1.1 临床用单细胞组学技术研发—2—研究内容:全面发展和完善单细胞基因组、转录组、表观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方法;建立单细胞的快速分离、捕获、提取、培养与精准表征系统;深入推进单细胞技术在癌症血液检测、肿瘤干细胞、肿瘤特定区域、特定功能细胞研究中的应用;深入推进单细胞技术在胚胎植入前诊断和筛查、生殖细胞研究中的应用。

考核指标:建成单细胞捕获或富集技术,单细胞基因组、转录组、表观基因组、蛋白质组等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方法;建成单个细胞基因组的均匀、无偏、精准扩增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建成整合的单细胞多组学高通量测序技术。

形成标准操作规范10-20项,申请发明专利5-10项。

支持年限:2016-2018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相关说明:本项目研发的技术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推广、开放、共享。

1.1.2 临床用表观基因组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内容:绘制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影响的人类正常细胞和组织表观基因组图谱;绘制复杂疾病的细胞和组织表观基因组图谱;绘制从胚胎到个体发育的各个阶段的细胞和组织表观基因组图谱;开发用于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创新型工具和技术,包括DNA/RNA甲基化修饰的全新测序方法、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

考核指标:获得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中国人正常细胞和组织的表观基因组图谱1套;获得多种复杂疾病的细胞和组织表观基因组图谱3-5套;获得从胚胎到个体发育各个阶段的细胞和组织表观基因组图谱2-3套。

上述图谱和数据必须提交本专项大数据平台,对外开放共享。

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面向临床应用的表观基因组技术2-3种,以及配套的试剂和分析软件。

申请发明专利3-5项。

支持年限:2016-2018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相关说明:本项目研发的技术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推广、开放、共享。

2. 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2.1 百万级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研究2.1.1 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示范研究研究内容:建立规范化操作流程,制定人群队列的建设标准,在统一标准与信息化共享的基础上,建立代表性人群的大型健康队列,长期随访,构建代表人群的全维度、动态、定量生命组学数据库和知识库框架体系,并建立样本和数据共享的机制。

考核指标:形成人群队列建设的行业标准,完成20万人群的自然人群队列建设,随访期超过5年,5年失访率不高于10%。

—4—建立可推广的技术、标准、规范,建立统一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高效的终点事件发生追踪系统。

队列所建立的样本和数据必须按照本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必须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

队列资源支撑不少于10项国家科研项目。

制定国家标准草案3-5项。

制定标准操作规程20-30项。

申请专利5-10项。

软件著作权3-5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优先支持已有良好工作基础的大型队列,要求具有专业的研究队伍,专门的数据与样本管理场地与专职工作人员队伍,且相对稳定,并已建立可推广的技术、标准、规范和统一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优先支持前期工作中有良好的地方政府支撑和群众基础的队列,并在项目执行期内能持续获得地方政府在政策、经费和人力上的支撑。

2.1.2 京津冀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研究内容:在统一标准与信息化共享的基础上,建设京津冀地区(覆盖北京、天津、河北两市一省)的区域自然人群队列,进行长期随访。

考核指标:完成10万人群的自然人群队列建设,随访期超过5年,5年失访率不高于10%。

所有队列要求统一采用示范队列提供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建立高效的终点事件发生追踪系统。

队列所建立的样本和数据必须按照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必须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

队列资源支撑不少于5项国家科研项目。

申请专利3-5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优先支持已有良好工作基础的大型队列,要求具有专业的研究队伍,专门的数据与样本管理场地与专职工作人员队伍,且相对稳定。

优先支持前期工作中有良好的地方政府支撑和群众基础的队列,并在项目执行期内能持续获得地方政府在政策、经费和人力上的支撑。

本项目要求与代表性示范自然人群队列使用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2.1.3 华中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研究内容:在统一标准与信息化共享的基础上,建设华中区域(覆盖河南、湖北、湖南三省)的自然人群队列,进行长期随访。

考核指标:完成10万人群的自然人群队列建设,随访期超过5年,5年失访率不高于10%。

要求统一采用示范队列提供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建立高效的终点事件发生追踪系统。

队列所建立的样本和数据必须按照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必须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

队列资源支撑不—6—少于5项国家科研项目。

申请专利3-5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优先支持已有良好工作基础的大型队列,要求具有专业的研究队伍,专门的数据与样本管理场地与专职工作人员队伍,且相对稳定。

优先支持前期工作中有良好的地方政府支撑和群众基础的队列,并在项目执行期内能持续获得地方政府在政策、经费和人力上的支撑。

本项目要求与代表性示范自然人群队列使用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2.2 重大疾病专病队列研究2.2.1 心血管疾病专病队列研究研究内容:统一标准和规范,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或疾病协同研究网络的基础上,针对心血管疾病,系统整合5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样本库,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5万人的心血管疾病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的系统整合及随访,随访期超过5年,5年失访率不高于10%。

完成可共享的队列样本库和临床诊疗信息库。

建立高效的心血管疾病发病追踪系统。

队列所建立的样本和数据必须按照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必须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建立队列资源开放应用机制,支撑不少于5项国家科研项目。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优先支持可同时支撑2个以上病种研究的队列,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建立了较好精细表型及相关数据的疾病队列。

要求具有专业的临床表型研究队伍,专门的数据与样本管理场地与专职工作人员队伍,且相对稳定。

本申报项目需承诺与相同病种的临床样本生命组学数据库、分子分型、临床诊疗方案精准化研究、个体化靶标发现、应用示范推广项目形成全链条创新联盟,促进资源和数据共享。

2.2.2 脑血管疾病专病队列研究研究内容:统一标准和规范,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或疾病协同研究网络的基础上,针对脑血管疾病,系统整合5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样本库,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5万人的脑血管疾病人群社区队列和—8—临床队列的系统整合及随访,随访期超过5年,5年失访率不高于10%。

完成可共享的队列样本库和临床诊疗信息库。

建立高效的脑血管疾病发病追踪系统。

队列所建立的样本和数据必须按照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必须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队列资源支撑不少于5项国家科研项目。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优先支持可同时支撑2个以上病种研究的队列,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建立了较好精细表型及相关数据的疾病队列。

要求具有专业的临床表型研究队伍,专门的数据与样本管理场地与专职工作人员队伍,且相对稳定。

本申报项目需承诺与相同病种的临床样本生命组学数据库、分子分型、临床诊疗方案精准化研究、个体化靶标发现、应用示范推广项目形成全链条创新联盟,促进资源和数据共享。

2.2.3 呼吸系统疾病专病队列研究研究内容:统一标准和规范,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或疾病协同研究网络的基础上,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系统整合5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样本库,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