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冲断带分段_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
川西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特征
建筑设计191产 城川西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特征邹媛1 王祥松2摘要: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西界,是构造活动较强的巴颜喀拉地块和较稳定的川滇块体之间的界线,同时也是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部,呈NE-SW向展布,构造位置非常重要。
龙门山断裂带具有长期活动性,张培震等在2008年通过GPS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在长达10年的时间内,它的构造变形的速度都非常的小(小于2mm/a )。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特征1 龙门山区域地质概况龙门山是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分界线,也是扬子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的分界线,还是中国中西部地质、地貌、气候的陡变带。
龙门山断裂带主要包括 3 条大断裂,自西向东分别是:龙门山后山大断裂:汶川-茂县-平武-青川; 龙门山主中央大断裂:映秀-北川-关庄,属于逆走滑断裂;龙门山主山前边界大断裂:都江堰-汉旺-安县,属于逆冲断层。
龙门山地区的构造位置属于扬子板块的西北部,其在羌塘板块和扬子板块相互的挤压的过程中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带,是中国大陆造山带的一个典型。
在龙门山地区内,它的地势西北部分较高,而东南部分较低。
在西北部分是山石青峰,山峦巍峨起伏的龙门山山脉,主要是要由变质岩,岩浆岩构成。
2 断裂活动性差异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特征明显,以往研究认为北(平武—青川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已不再活动(李传友等,2004;),最新的研究认为全新世是活动的(孙浩越,2015)。
中段在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而南段因为分支较多等因素活动性较中段弱(李传友等,2004;杨晓平等,1999;邓起东等,1994;赵小麟等,1994;李勇等,2006;周荣军等,2006;)。
由断裂活动引起的水系扭曲、断裂槽谷、阶地位错等现象充分验证了以上结论(唐荣昌等,1993; Densmore et al.,2007;陈国光等,2007;贾营营等,2010;陈立春等,2013)。
2008 年汶川 Ms8.0 地震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两条断裂发生地表破裂,表明了这两条断裂的最新活动性。
龙门山构造特征与演化
根据构造形变的不同,自西向东,把龙门山构造带相应地划分成 三个主要构造带(图2)。
(1)龙门山后山带---逆冲推覆构造带:指茂汶-汶川断裂与北 川 -映秀断裂带之间的长条状岩块,为一巨大的推覆体。北东段以茂 县群浅变质岩系为主,南西段主要由彭灌杂岩体及周围沉积岩层所组 成。以紧闭倒转褶皱伴随逆冲断层的褶皱 -冲断推覆体为特点。岩体 中存在剪切带,航磁资料证实该岩体并非整体,而是由多个断片组成 的一个无根大断片。
关键词 龙门山 叠合复合关系 逆冲推覆
1 区域背景
龙门山构造上位于上扬子地台西缘地区,构造单元包括了龙门山 逆冲推覆带和前陆盆地。其为一条NE-SW向的推覆与滑覆叠合构造 带,其北为昆仑-秦岭东西向构造带,南为康滇南北向构造带,东邻 包括四川盆地在内的扬子地台,西面为甘孜地槽褶皱带-特提斯东缘 构造带(图1)。
(1)晚三叠世秦岭海槽和甘孜-理塘海槽关闭,龙门山构造带形 成。晚三叠世,南北两支古特提斯洋分别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汇聚, 松潘-甘孜地块褶皱上升,并向塔里木-中朝板块和特提斯-喜马拉雅 板块之下俯冲-碰撞,受板块边界的控制,松潘-甘孜地块由北西向 南东向挤出,由于受到四川克拉通的阻挡,在扬子地块两缘形成了一 条特殊的陆内造山带-龙门山构造带。
扬子地台基底为前寒武纪的结晶变质岩系,具有三层结构特点, 即太古代灰色片麻岩或中度区 域变质岩及部分混合岩化的绿 岩组成的结晶基底;由浅变质 的沉积岩或火山岩组成的褶皱 基底和震旦系下统以下地层组 成的沉积基底。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平衡剖面分析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37209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创新基金项目和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01BA 605A 206201)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3210224;改回日期:2004205216;责任编辑:章雨旭。
作者简介:陈竹新,男,1979年生。
2001年获石油大学(华东)学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003级博士研究生。
通讯地址:210093,南京市汉口路22号;Em ail :czxin @sina .com 。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平衡剖面分析陈竹新1),贾东1),张惬1),魏国齐2),李本亮2),魏东涛1),沈扬1)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10093;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内容提要:对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有过许多分析,但明显缺乏直接的证据和定量的分析。
本文在地层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平衡剖面分析验证龙门山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志留纪至中三叠世受多条倾向北西的同沉积断裂控制;晚三叠世以来遭受北西—南东向挤压、抬升和剥蚀,形成逆冲推覆构造。
在晚三叠世和新生代的两期板块碰撞的影响下,龙门山产生了两期褶皱冲断作用,但在南、北两段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变形过程。
龙门山北段表现为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能明确划分出两期构造变形,晚三叠世的变形强烈,缩短率达3117%;而新生代的变形较弱,缩短率仅为1015%。
南段则表现出基底卷入的叠瓦状冲断的特点,主要体现新生代的构造变形,晚三叠世的构造变形基本上被改造,南段整体缩短率达2612%。
关键词:龙门山;平衡剖面;正反转构造;缩短率 对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文中简称龙门山)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构造变形特征、发育演化和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较为明确的认识(潘桂棠等,1983;金若谷,1987;卢华复等,1989;罗志立,1991;林茂炳等,1991;刘和甫等,1994;杨逢清等,1994;刘树根等,1995;曾允孚等,1995),而且对其形成的正反转过程也进行过许多分析(龙学明,1991;Chen et al .,1996),但直接的证据和定量的分析依然比较缺乏。
龙门山北段冲断前锋构造带特征
d f r t n n teIaeTrasca d t eCe o ocp ro si hsfo tb l.Th a g h njn n a jn s a tu t rss o eo mai si h .t isi n h n zi eid nt i r n et o eKu n s a 1 g a dTinig h nsr cu e h w a
中 图分 类 号 :TEl 1 2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Ch r c e itc f t u ts r c u e n t e n r he n Lo m e s n f o e t a a t r s i so hr s t u t r s i h o t r ng n ha r ntb l
Ab ta t sr c :The n t r [on orhe n . gmen h n f o l x e sa on u n s a r ntbete t nd l g G a gyu n t n a n n l de het pia ntci ss c sK u n— a O A xin a d i c u st y c la i l ne u h a a
维普资讯
第 2 9卷
第 5期
石
油
学
报
V o12 No. .9 5 Se . pt 2 08 0
20 0 8年 9月
A CT A PET RO LEI S N I I CA
文章 编 号 :0 5 —6 7 2 0 ) 50 5 —6 2 3 2 9 ( 0 8 0 — 6 70
3 中国 石 油Βιβλιοθήκη 西南 油 气 田分 公 司J 西 北 气 矿
四川 江 油
6 10 ) 2 1 1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分段性与汶川地震的关系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分段性与汶川地震的关系王毛毛;贾东;李一泉;闫兵;罗良;李海滨;武龙;沈礼【期刊名称】《第四纪研究》【年(卷),期】2010(030)004【摘要】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之间,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和新生代两期重要的地壳缩短变形,形成了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带.龙门山的形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两段的差异性被众多学者所关注.文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从3个角度来阐述龙门山南北两段的差异性:1)地质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解释表明,晚三叠世龙门山北段变形强烈而南段变形不明显,南北分段格局就此形成;2)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的差异,北段以右旋斜向逆冲为主,南段则主要以逆冲为主.兼有少量的走滑分量;3)同震断裂的三维构造建模揭示出,同震断层的三维几何形态同样存在南北差异,北段同震断层只有一条且不能向下延伸至深部的主滑脱层,而南段同震断层有两条分支,二者在大约10km的深度合并成一条,并向下延伸至约17km深度与主滑脱层相连.因此,认为汶川地震同震破裂的南北分段性是由于晚三叠世龙门山先存的南北构造差异性所引发的.【总页数】10页(P711-720)【作者】王毛毛;贾东;李一泉;闫兵;罗良;李海滨;武龙;沈礼【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相关文献】1.从龙门山地质地貌分段性探讨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关系 [J], 颜照坤;李勇;赵国华;周荣军;李敬波;张威;郑立龙;李奋生;闫亮2.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 [J], 金文正;汤良杰;杨克明;万桂梅;吕志洲;余一欣3.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盐构造差异变形和分段性特征探讨 [J], 汤良杰;李京昌;余一欣;王清华;杨文静;谢会文;陈书平;彭更新4.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典型地震剖面平衡剖面恢复及构造演化分析 [J], 范增辉;刘树根;范存辉;胡林辉;李文佳;米鸿;韩翀;韩小俊5.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扩展生长过程——基于低温热年代学模型证据 [J], 邓宾;刘树根;何宇;黄家强;杨荣军;周政;赖冬;罗强;郑文鑫;李智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门山断裂映秀-北川断裂
映秀-北川断裂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龙门山发生了8. 0级特大地震。
此次地震不仅在震中区及其附近地区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大范围造成破坏,其影响更是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
汶川大地震发震断裂为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主断裂-映秀-北川断裂。
1映秀-北川断裂概况1.1地质背景映秀-北川断裂所在的龙门山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山脉,北起广元,南至天全,长约500 km,宽约30 km,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北东与大巴山相交,南西被鲜水河断裂相截。
龙门山式构造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叠瓦状冲断带构成,具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具有前展式发育模式,自西向东发育汉川-茂汉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和彭县一灌县断裂。
由于该地区地质过程仍处于活动状态,变形显著,露头极好,地貌和水系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地质纪录,因此龙门山不仅是研究青藏高原与周边盆地动力学(盆原动力学)的典型地区,而且是验证青藏高原是以地壳加厚还是左行挤出来吸收印亚大陆碰撞后印度大陆向北挤入作用的关键部位,同时也是研究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断层和潜在的地震灾害的关键地区。
2映秀-北川断裂特点及影响2.1映秀-北川断裂的断层类型、地表破裂、变形特征及活动方式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属于逆冲一走滑型地震。
结果表明映秀-北川断裂的地表破裂带从映秀向北东延伸达180- 190 km,走向介于NE30°-50°之间,倾向北西,地表平均垂向断距为2.9 m,平均水平断距为3.1 m;地表最大错动量的地点位于北川县擂鼓镇,垂直断错为6.2士0.1 m,水平断错为6.8士0.2 m,逆冲分量与右行走滑分量的比值为3:1-1:1,表明该断裂以逆冲-右行走滑为特点,逆冲运动分量略大于或等于右行走滑运动分量。
根据近南北向的分段断裂可将映秀-北川断层的地表破裂带划分为两个高值区和两个低值区,其中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南段的映秀-虹口一带和中北段的擂鼓-北川县城-邓家坝一带。
龙门山冲断带北段构造解析及有利区带预测
龙门山冲断带北段构造解析及有利区带预测王丽宁;陈竹新;李本亮;雷永良;闫淑玉【摘要】结合最新油气勘探资料,解剖龙门山冲断带北段的构造几何学形态及其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龙门山北段地区经历中-新生代多期构造挤压的叠加改造作用:晚三叠世时期挤压逆冲作用形成主体冲断褶皱构造,强烈的褶皱和冲断变形在龙门山北段前缘均有发育;后期遭受以基底卷入的大型褶曲为特征的晚新生代构造改造.在两期构造变形作用下,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形成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的构造格局,由造山带向盆地方向依次发育逆冲推覆体、准原地冲断、原地隐伏冲断等构造单元,并在南北走向上表现出不同的剖面组合.在多个构造单元中,浅层推覆体之下,晚期形成的原地或准原地断块和褶皱构造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图8参30【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4(041)005【总页数】7页(P539-545)【关键词】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有利勘探目标【作者】王丽宁;陈竹新;李本亮;雷永良;闫淑玉【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被围限在华北、扬子和羌塘3大陆块之间,特殊的构造位置使其成为研究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重要地区[1-4]。
龙门山构造带的形成既受南秦岭造山带构造活动的控制,同时也受到青藏高原地区中—新生代板块碰撞的影响,构造上表现为由一系列运动方向为北西向南东的逆冲推覆体组成[2,5-10](见图1)。
近年来,汶川、芦山等地区地震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被认为是青藏高原挤压隆升效应造成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所致[11-13],因此,龙门山构造带成为研究的焦点。
国内外地质学家围绕这一地区展开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包括地表地质调查、活动断层研究、深部构造解析、三维可视化构造研究以及隆升机制研究等[11-15],贾东等[14,16]还详细讨论了龙门山冲断带构造演化过程和南北走向上的分段变形特征。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与强震稽少丞2008年5月12日8.0级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北段、今天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强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
下面,我就科普一下龙门山断裂带。
在中国地图上有一条由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先生提出的“胡焕庸线”。
这条直线,北起黑龙江爱珲县、西南达云南腾冲,它把中国大陆分成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线的东南侧,土地只占整个国土面积的36%,人口却是全国的96%。
线的西北侧,情况恰恰相反。
在四川省的地图中,也有这样一条人口分布疏密的对比线,它就是龙门山脉。
龙门山以东是称之为“天府”的成都平原,“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谓天府。
”龙门山以西是中、高山、极高山和高原的世界,遍布湍急的河流、深切河谷,自然环境注定这里不能像川东一样养活众多的人口,而只能是游牧民的天下。
龙门山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山脉,横亘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
龙门山脉北东-南西向长约500 千米,北西-南东向宽约40~50 千米,从东到西分别是山前冲积平原(海拔约500 米)、高山地貌(海拔2000~5000 米)和高原地貌(海拔4000~5000 米),为当今世界上坡度最陡的高原边界。
龙门山地区的地形坡度比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还大,这样的地貌特征本身就说明垂直龙门山方向上水平构造应力分量很大。
前人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古地磁资料都证明龙门山脉晚新生代以来经受了强烈的右旋斜冲。
但是,横跨龙门山布设的GPS区域观测网在5.12之前的近十年的测量结果却显示基本上没有位移,有些人据此推断龙门山断裂带不是活动地震构造,把该地区从全国强震重点防范区的名单上剔除。
在5.12地震发生在前,当地政府和民众都认为龙门山地区不会有大地震发生,因此也就没有采取任何应对地震灾害的策略与措施,更没有为应对可能的地震灾害而储备救援物资。
事实上,在GPS观测的时间段内,龙门山断裂带处于闭锁状态,并不证明龙门山断裂带是不活动的构造。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
第81卷 第8期2007年8月地 质 学 报 ACT A GEOLOGICA SINICAV ol.81 N o.8A ug . 2007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672143,40472107,40172076)、国家 973 计划项目(编号2005CB422107,G1999043305)、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2003 03)和中石化西南分公司项目(编号GJ 51 0602)联合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7 04 30;改回日期:2007 06 18;责任编辑:周健。
作者简介:金文正,男,1978年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和含油气盆地分析专业方向研究。
Email:jw z20@ 。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金文正1,2,3),汤良杰1,2,3),杨克明4),万桂梅1,2,3),吕志洲4),余一欣1,2,3)1)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2)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493)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4)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成都,610081内容提要: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和地震资料解释,将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划分为5个构造带,即青川 茂汶断裂以西为松潘 甘孜构造带,青川 茂汶断裂与北川 映秀断裂之间为韧性变形带,北川 映秀断裂与马角坝 通济场 双石断裂之间为基底卷入冲断带,马角坝 通济场 双石断裂与广元 关口 大邑断裂之间为前缘 褶皱冲断带,广元 关口 大邑断裂以东为前陆坳陷带,在构造变形特征上,各条断裂在演化上具有前展式特征,在松潘 甘孜构造带和韧性变形带构造变形强烈,形成推覆构造带等构造变形样式,在前缘 褶皱冲断带和前陆坳陷带,变形强度较弱,形成背冲断块或断层相关褶皱等构造,西北部区域的变形表现为塑性变形特征,向南东方向渐变为塑 脆性变形和脆性变形,在剖面上各条断裂所形成的深度向盆地方向逐渐递减。
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
度 渐 强 、 生 代 隆升 渐 快和 活 动 性增 强 的 变 化 趋 势 。 新 [ 键 词 ]龙 门 山 ;冲 断 带 ;构 造 分 带 性 ;构 造 分 段 性 ; 异 变 形 关 差 [ 类号 ]P 4 分 52 [ 献 标 识 码 ]A 文
龙 门 山地 处 青 藏 高 原 与 四 川 盆 地 的分 界线
活动 构造 正成 为龙 门 山构 造研 究 中 的一个 重要 方
面 。 。 卜:
延 入陕 西省后 止 于勉 县 , 长 约 5 0 k 东 西 宽 全 0 m,
3 ~5 m。 由于其关 键 的 构 造位 置 和 典 型 的前 0 0k
陆 冲 断 构 造 , 来 受 到 国 内外 学 者 的 高裂、 安县 一都 江堰 ( 称 “ 县 ” 一 双 石 断 裂 和 广 元 一 大 邑 一 雅 安 ( 原 灌 ) 隐伏 ) 裂 。 由这 断
些 主 干 断 裂 分 隔 , 门 山冲 断 带 沿 倾 向表 现 出 明显 的分 带 性 变形 特 征 , 龙 以其 典 型 构 造 特 征 自西
V oI35 NO. I 4
Au 2 8 g. 00
20 0 8年 8月
[ 章 编 号 ]17 -7 7 20 )40 4-5 文 6 19 2 ( 0 8 0—4 01
龙 门山冲断带分段一 分带性构造格 局 及其差异变 形特征
李 智 武 刘 树 根 陈洪 德 刘 顺 郭 兵 田 小彬
维普资讯
第 4期
李智 武等 : 门 山冲 断 带分 段一 带 性构造 格 局及其 差 异变 形特 征 龙 分
・4 1 ・ 4
遍 关注 的两个 核 心问题 。本 文 在 区域 地 质调查 和 前 人研 究成 果 的基 础 上 , 合 笔 者 近 年来 开展 的 结 龙 门山构造 研 究工 作 , 对龙 门 山 冲断 带 的 构造 分 带性 、 分段 性 及各分 段 、 分带 的差 异性变 形 特征进 行 初步探 讨 , 以期 为后续 研 究工作 提供 参考 。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是指一条大裂缝,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
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广元市、都江堰市之间,东北——西南走向,东北接摩天岭,西南止岷江边。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所致。
龙门山断裂带自东北向西南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分布,沿断裂带青藏高原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
这是一条特别要命的裂缝。
它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规模巨大,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位置十分特殊,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在其以西为60-70km,以东则在50km以下。
它的东部仅100公里外就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地区和大城市群。
龙门山断裂带 - 由来断裂带(fault zone)亦称“断层带”。
地壳运动产生压力和张力,压力常见于汇聚型板块,如:印度洋板块(前端带着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间的碰撞。
张力常见于分离型板块,如海底扩张、红海裂谷、东非大裂谷等。
在地壳运动中压力和张力是相辅相成的。
例如:内陆很多断裂带的产生并不是分离型板块的张力所致,而恰恰是汇聚型板块,如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产生的压力使陆块隆起,而隆起必然使薄弱环节产生张裂。
如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度带,地壳从平均35千米向65千米过度(在材料力学上叫应力集中点)的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 - 地质构造龙门山中段,主要分布于彭州和什邡境内。
此地岩层上古生界地质现象发育,厚度大,层层展现地球上古老地质的演变过程,为地球地质演化过程的活档案。
经同位素测定,此地闪长岩年龄为20.43 亿年,花岗岩年龄为10.27亿年,杂岩为6.54亿年——7.67亿年,奥陶系大理岩不整合地覆盖其表面上,在岩体边缘有白云母伟晶岩出露,晋宁中期花岗岩入侵于前震旦系变质岩中,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地质大观园。
2002年,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在彭州九陇镇正式挂牌。
龙门山东部迎风坡雨泽充沛,是四川著名的鹿头山暴雨区所在地。
西部背风311坡岷江河谷雨水稀少,气候十分干燥。
地震形成堰塞湖成因论文
地震形成堰塞湖成因论文摘要:堰塞湖形成多以地震为主,进行适当的山体治理以及地震监测是防治堰塞湖形成的首要手段,同时在进行堰塞湖灾害治理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防治再次造成次生灾害的可能性。
在进行地质活动或者科学研究时,一定要吸取教训以及经验,把地震堰塞湖的研究及意义推广。
一、绪论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堰塞湖是怎么形成的。
堰塞湖形成的前置条件有下列三项:1.有足够多的地震能量的释放,这也是形成堰塞湖的首要条件,即地震得发生,而且时间还持续比较长,一般为15秒以上。
2.在发生地震的断裂带或者震源有脆弱的山体可以提供足够多的固体物质,这些固体物质主要是用以滑坡,来形成较大的阻挡物,阻塞河流,以致于上游形成堰塞湖。
3.在发生地震的断裂带或者震源有一定流量的河流或水域,这也是形成堰塞湖不可或缺的条件,首先应该有前面两条,然后河流也是必须有的,只有蓄水到達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堰塞湖。
堰塞湖对于下游的危害极为重大,堰塞湖可能形成巨大的洪水,瞬间吞噬下游的一切。
当堰塞湖蓄水达到一定极限时候,水压力就可能破坏滑坡体堆砌起来的堰塞湖,堰塞湖就可能垮塌,从而对下游形成极为重大的威胁。
二、堰塞湖的分类堰塞湖可以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1.具有危害性的堰塞湖:首先该堰塞湖蓄水量巨大,为该河流百年难遇的蓄水量;其次,该堰塞湖的滑坡或者崩塌体的土质较为松散;一旦发生地震,往往会有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会进一步导致堰塞湖的滑坡或者崩塌体的土质被雨水侵蚀,导致堰塞湖的滑坡或者崩塌体的土质更容易被水压涨破,导致下游发生巨大规模的洪水,形成较大的次生灾害。
1933年8月25日,四川叠溪发生7.5级地震,地震造成的滑坡、山崩堵塞岷江,在银瓶崖、大桥、叠溪溪(小桥)三处崩下岩石将岷江堵塞,支流黑水入岷江处——两河口以上江水完全断流,顿时出现了三大堰坝,形成堰塞湖(当地人称为“海子”)。
岷江自银瓶崖堰坝以上江水挟砂石倒涌,一小时后即淹至上游沙湾,以致震后沿江乡村残迹荡涤殆尽,牛马牲畜、田园庐舍无一幸免。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
2 0 b Harw i de a. 2 0 ; 竹新 等 ,0 5 , 0 3 ; r f 1 t 1, 0 5 陈 o e 2 0 ) 取
得 了 许 多 重 要 观 点 和 认 识 , 中 主 要 有 : 志 立 其 罗
(9 1 称龙 门山地 区为 “ 19) 中国型 ( C型) 冲断带 ”Ja ;i 等
间属同心褶 皱一 瓦断 层带 , 叠 彭灌 断 裂 与广 元一 大邑 断 裂之间属 宽缓 褶皱 带 。分 割 各构 造带 的主 干 断裂 在 变形方 面 , 北西 到南 东韧性递 减 , 性增 强 , 映了 从 脆 反 它们形成 的深度逐 渐递减 ( 胡新伟 等 ,9 6 。刘树 根 19 ) 等 (0 3 ) 2 0 a通过 物理模拟 实验和 数值 模拟 实 验证实 了 龙 门山褶 皱冲 断带 由川 西前 陆 盆地 深 部岩 石 圈沿 相 I 对弱带 由东 向西 多级俯 冲潜滑 , 导致 龙 门山褶 皱冲断 带 由西向东 、 从深 部到浅部 多层次逆 冲 的前 展式 构造 变形模 式 。笔 者在前人研 究基础上 , 通过 野外地 质观 察 和地 震剖 面精 细解释 , 构造变 形样式 的角度 对龙 从 门山的分带性 变形进行分 析和构造 带 的厘定 。
维普资讯
l 8 地 质 学 报 AT OOI N A V828 0 8 曹 CA ELG A IC A.N7 G C SI o10 u O I g 0 . .
川 西 龙 门 山褶 皱 冲 断带 分 带 性 变 形特 征
金 正 文 , 杰 汤良 , 克 , 桂 杨 明 万 梅 , 志 , 欣 , 吕 洲 余一 。
龙门山构造带的演化
四、构造反转-褶皱隆升期
3、陈社发
晚三叠系中晚期, 松潘-甘孜褶皱带东部首先收缩而形成一系列北西向构造; 其次,早期北西向构造因左旋剪切作用发生弧形弯转, 自北西向南东强烈挤压逆冲。 松潘-甘孜褶皱带主体部分转化为龙门山地区的南东向挤压, 使先存正断层反转为逆断层, 从而开始了逆冲推覆构造的发展阶段。 晚三叠系晚期汶川-茂县正断层首先发生构造反转, 变为自北西向南东逆冲的逆断层, 汶 川-茂县推覆体开始活动。 在南东向挤压力作用下, 映秀-北川断裂发生构造反转, 由倾向南东的正断层转变为北西 向倾斜、向南东逆冲的逆断层。一方面使彭灌杂岩逆冲于上古生界到上三叠统中部地层 之上, 并使后者发生褶皱;另一方面在泥盆系底部产生一条新的逆冲断裂, 使上古生界到 上三叠统中部地层发生褶皱并向南东逆冲。川西前陆盆地中须家河组厚度极大(大于 3000 m, 其他地方多为600 m左右), 岩石成熟度极低, 多为碎屑岩、砂岩,在其上段还出 现厚层砾岩。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构造略图(据朱爱斓, 2006,修改)
四、构造反转-褶皱隆升期
4、刘和甫
印支早期金沙江洋盆与理塘洋盆相继向西俯冲, 相应地形成推覆体向东仰冲;晚 二叠纪至三叠系, 金沙江及理塘洋盆相继闭合, 形成残留的蛇绿混杂岩带;当大洋 岩石圈向西俯冲到羌塘-昌都陆块之下时, 形成江达火山弧;随后俯冲作用呈后退 式向扬子地块方向移动, 在形成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的同时发育义敦火山弧, 在义 敦火山弧的岛弧火山岩层之下还发育有裂谷型“双峰式” 火山岩组合;随之在东 侧形成弧前复理石盆地, 在西侧形成弧后盆地, 以复理石沉积为主, 但富含凝灰质。 随着羌塘-昌都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 龙门山开始逆冲推覆褶皱造山, 先前的正断 层发生反转成为逆断层。在川西形成残留盆地, 并相继出现前陆盆地, 沉积巨厚 的西康群复理石沉积楔, 具有海底浊积扇性质, 来自被动大陆边缘。因此认为松 潘-甘孜盆地由被动大陆边缘逐渐转化为早期前陆复理石盆地,或残留盆地。随着 大陆地壳进一步收缩, 在被动大陆边缘的枢纽带附近形成龙门山叠瓦冲断带。燕 山运动进一步形成龙门山前陆薄皮构造带及前陆磨拉石盆地。
龙门山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
意义。
1 地 质 概 况
1 1 构 造 背景 .
龙 门 山冲 断带 位 于 四川 盆 地 西部 , 处在 扬 子 地
台与松 潘一 甘 孜地 槽 褶 皱 系 的分 界线 上 ( 1 , 图 ) 北
回顾 和分 析 总结 了龙 门 山冲 断带 的研究 进展 以及 下
一
冲断带 多 期构 造变 形 受 多 套 滑 脱 层 的影 响 , 成 现 形
今 的极 为 复杂 的地 质 构 造 , 据 不 同地 层 的 变 形特 根
步研究 方 向 , 望 对 日后 的研 究 工 作有 一 定 借 鉴 希
根 等 ,9 5 2 0 ) 比如 陶晓凤 (9 9 对 龙 门 山冲断 1 9 ,0 3 , 19 ) 带 南段 进行 了较 为 详 细 的构 造 亚段 划 分 ; 和甫 等 刘 ( 9 4 将龙 门山 冲断带 内 的构造 变形 样式按 卷 人深 19 ) 度 将其 划 分为基 底 冲断层 一 挤压 断块 与盖 层褶 皱一 冲断 系两 大类 ; 晓 慧 等 ( 9 6 认 为 在龙 门 山 冲 断 王 19 ) 带深 大断 裂 的不 同部 位 发 育 有 不 同类 型构 造 , 盘 多 为 隐伏 构 断 造 , 主要 分布 在 逆掩 断裂 带前 缘 , 并 断裂带 中多为 叠 瓦式 背斜 。这 些研 究使 该地 区油气勘 探 取得 了很 大 程度 的发 展 , 是 目前 主要 油气 田还 是 集 中分 布 在 但 靠 近 四JI l 盆地 的地 区 , 变形 强 烈 的 冲断 带 内部 进 在
志 留系龙 马溪群 ( ) S Z 和茂 县群 ( mx 、 S ) 中三叠 统 雷 口坡组 ( ) 下三 叠统 嘉 陵 江 组 ( ) , 门 山 T Z一 T J等 龙
四川盆地西缘龙门山冲断推覆构造带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吕志洲等 四川盆地西缘龙 门山冲断推覆构造带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29 0
育 的 台 阶状 断 层 所 控 制 的 一 系列 逆 掩 、 覆 构 造体 推
系( 2 。 图 )
支 期 古 构 造 ; 山 形 变 ( 皱 一 般 与 印 支 构 造 在 平 面 燕 褶 上 不 是 同 一 部 位 , 是 同 一 构 造 体 系 ) 喜 马 拉 雅 古 不 ; 生界 或 中生界 高 幅度 抬升 改造 , 成 紧 闭复 向斜 , 形 背 斜 轴部 被断 层取 代 。
中段 。
本 文 针对 地 腹 圈 闭 的复 杂性 , 用 构 造 地 质 应 的几 何 变 形解 析 方 法 , 取 重 点 剖面 搭 建 了研 究 选 地表至深部的构造变形类型及其 构造叠加组合 式 , 立 了 相 应 的 构 造 模 型 。 研 究 区 内进 行 构 造 建 在 式分 析 , 究并落 实 区 内重 点局 部构造 , 在 平面 研 并
摘 要 : 门 山 冲 断 推 覆 构 造 带 是 从 印 支 期 开 始 形 成 , 支 一 喜 马 拉 雅 期 自北 而 南依 次 发 展 起 来 。 龙 印 印 支 晚 期 呈 叠 瓦 状 逆 冲 推 覆 并 发 育 断 层 转 折 褶 皱 。 段 印 支 晚 期 构 造 呈 叠 瓦 状 逆 冲 推 覆 构 造 样 式 , 门 北 龙 山 前 南 段 尤 其 是 大 邑 地 区 则 转 换 为 生 长 的 断 层 转 折 褶 皱 。 燕 山 ~ 喜 马拉 雅 期 在 前 陆 方 向发 育 构 造 消减
维普资讯
28 0
内蒙 古 石 油化 工
2 0 年第 5 08 期
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以米仓山、龙门山前陆盆地及其褶皱带为例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以米仓山、龙门山前陆盆地及其褶皱带为例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构造地质学指导教师:***20070101第二章四川盆地及其周缘褶皱带区域地质特征第一节四川盆地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区位于米仓山前、大巴山前的通南巴构造带,以及龙门山前中段的安县构造、磁丰场构造、大邑构造,总体上属于扬子台地西缘、西北缘(圈2一1)。
四川盆地(台坳)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上偏西北一侧,是扬子准地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也是扬子台地上的最大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
四川盆地印支期时已具盆地雏形,后经喜山运动全面褶皱形成现今构造面貌。
盆地具明显的菱形边框,西北和东南晒条边界稍长,呈北东向延伸,相互平行、整齐;东北和西南边界略有弯曲,主要是北西向,但向东西方向偏转。
四条边界遥相对应,盆地轮廓清晰。
盆地靠西北是龙门山褶皱带,向外过渡到松潘一甘孜地槽褶皱系:东北一侧大巴山台缘断褶带,向外过渡到秦岭褶皱系;东南和西南一侧是滇黔川鄂台褶带(马力等进一步分为雪峰山构造带)(图2一1)。
扬子地块进一步可分为(马力,2004):图2-1四川盆地区域地质简图①龙门山前陆盆地:受三江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双重控制,中三叠纪形成的周缘前陆盆地,喜山期大规模逆冲,形成逆掩冲断带。
②大巴山前陆盆地,晚三叠纪大巴山核部由北向南推覆,下中侏罗统明显覆盖在褶皱冲断带上,中燕山运动强烈,喜山期全面褶皱。
③楚雄前陆盆地,晚三叠形成褶皱冲断,喜山期全面褶皱.④雪峰山类前陆盆地:中燕山运动形成侏罗山式褶皱,喜山期加强褶皱。
雪峰山类前陆盆地即川东高陡构造带,原来的命名描述的只是构造形态,没有描述构造带的性质。
⑤川中隆起:龙门山、大巴山、雪峰山三个前陆盆地的前陆盆地隆起。
12加里尔运动中表现为强烈的上升活动,志留系、奥陶系、甚至一部分下寒武统全被剥掉,形成天井山加里东期线形隆起。
其东侧与乐山一龙女寺隆起带间隔着一个狭长坳陷,西侧则呈斜坡向地槽区过渡。
龙门山冲断带滑脱构造变形样式
龙门山冲断带滑脱构造变形样式
龙门山冲断带滑脱构造变形样式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类型,也是冲断带滑脱构造
中一种较常见的变形样式之一。
它是由地层新陈代谢所构成的变形岩体,具有凹凸不平的表面,反映着下地壳对地层的大规模扭曲作用。
神农架构义成熟派出所,位于湖北省南部,是中国地质学家研究龙门山冲断带滑脱构造变形样式的实验场。
从龙门山构造来看,可分为六大部分:古碎屑岩尖、龙门海陆岛带滑脱变体、
褶皱、断裂、变形带、折翼变体。
研究发现,古碎屑岩尖位于洞庭山至漳平段围岩(须湖组)上部,下部与花桥变质岩(鸣谷组)相连,以其上下为主要界面,反映其古碎屑岩尖冲断带较小的构造活动。
龙门海陆岛带滑脱变体是由构造变形引起的完全侵蚀的一种滑脱变形类型,形成了滑脱构造,导致了河流挤压,岩石折叠,断层扩展,现处于“褶皱”状态。
断裂的位置主要沿龙门山折翼变体,折翼变体反映了龙门山变形历史记录,变形带也反映了龙门山在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复杂变形样式。
由此可见,形成龙门山冲断带滑脱构造变形样式的こ储因素显而易见,地壳的
扭曲以及岩石的折叠、挤压、断层扩展等都是变形的侧重地方。
而这些变形已经在龙门山构造结构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可以用来理解这一变形作用的样式及其形成机理。
多年来研究者们借助于龙门山冲断带滑脱构造变形样式,对构造变形作用机理、确定变形历史进行了深入探究,对岩石学及工程地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龙门山冲断带中北段断裂特征及其与汶川地震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龙门山冲断带中北段断裂特征及其与汶川地震的关系的开题报告题目:龙门山冲断带中北段断裂特征及其与汶川地震的关系摘要:龙门山冲断带是四川盆地与川西北地区的地质构造分界线,是汶川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之一。
本文研究冲断带中北段的断裂特征,对地震活动的影响以及与汶川地震的关系进行探讨。
研究采用露头调查、地质剖面观测、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结合实验室测试,对冲断带中北段的断裂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冲断带中北段存在多条断裂带,其中一些断裂具有显著的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
与汶川地震相关的断裂主要为岷江断裂和龙门山断裂,其活动性强,是该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龙门山冲断带;中北段;断裂特征;地震活动;汶川地震Introduction龙门山冲断带是四川盆地与川西北地区的地质构造分界线,是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区。
近年来,受到汶川地震的影响,对龙门山冲断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本研究旨在对冲断带中北段的断裂特征以及与汶川地震的关系进行探讨。
Methodology本研究采用露头调查、地质剖面观测和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对冲断带中北段的断裂特征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同时,在实验室也对地质样品进行了测试。
Results冲断带中北段存在多条断裂带,包括主要断裂带和次要断裂带。
其中一些断裂具有显著的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
与汶川地震相关的断裂主要为岷江断裂和龙门山断裂,其活动性强,是该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来源。
Conclusion通过对冲断带中北段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特征,进一步提高对地震活动的认识。
对于预测未来地震活动和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 第4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5No.4 2008年8月JOURNAL OF CHEN G DU UNIV ERSITY OF TECHNOLO GY (Science &Technology Edition )Aug.2008 [文章编号]167129727(2008)0420440215龙门山冲断带分段2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收稿日期]2008206229[作者简介]李智武(1976-),男,博士,讲师,从事油气地质和构造地质的教学与科研,E 2mail :lizhiwu06@ 。
李智武 刘树根 陈洪德 刘 顺 郭 兵 田小彬(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摘要]龙门山冲断带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介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与四川盆地之间,由一系列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逆冲断层及其所夹的岩片组成。
分段2分带性构造格局是龙门山冲断带的基本特点和重要特色。
龙门山自西向东发育有4条主干断裂:茂县-汶川断裂、北川-映秀-五龙断裂、安县-都江堰(原称“灌县”)-双石断裂和广元-大邑-雅安(隐伏)断裂。
由这些主干断裂分隔,龙门山冲断带沿倾向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变形特征,以其典型构造特征自西向东称为弧形韧性变形带、基底冲断2同劈理褶皱带、同心褶皱2叠瓦冲断带、前陆扩展变形带和前陆坳陷带,它们自西向东显示层次渐浅、韧性递减、脆性渐强的变形特点。
龙门山冲断带沿走向以北川-安县与卧龙-怀远一线为界可三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北段以出露轿子顶基底杂岩和唐王寨向斜及其前缘叠瓦冲断系为主要特征,中段以出露彭灌基底杂岩及其前缘发育飞来峰为典型特征,南段以出露五龙、宝兴基底杂岩及其前缘发育飞来峰为典型特征。
自北东向南西,龙门山冲断带沿走向具有构造起始和定型时期渐晚、脆性渐强、前陆卷入变形的程度渐强、新生代隆升渐快和活动性增强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分带性;构造分段性;差异变形[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龙门山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上,呈SW -N E 向展布,主体位于四川省境内,南起泸定-天全一带,向北经宝兴-芦山、汶川-都江堰(原称“灌县”)、北川-江油、青川-广元等地延入陕西省后止于勉县,全长约500km ,东西宽30~50km 。
由于其关键的构造位置和典型的前陆冲断构造,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其一,龙门山冲断带位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交接转换部位,涉及印支期中国大陆主体拼合和新生代印2亚碰撞两次重大事件,其自身的动力学演化是研究中国南方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关键之一[1]~[11]。
其二,龙门山构造带及其东侧的四川盆地是中国中西部冲断构造和前陆盆地发育的典型地区,关于其结构构造特征及前陆盆地的发育一直是龙门山地质构造研究中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向[12]~[22]。
其三,龙门山构造带不仅是中国东西部地形分界线,同时处于贺兰-川滇重力梯度带上,是南北向地震带(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青藏高原东扩和活动构造正成为龙门山构造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23]~[28]。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的发生使龙门山构造带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孕震机制以及天然地震分布与地质构造间的关系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两个核心问题。
本文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近年来开展的龙门山构造研究工作,对龙门山冲断带的构造分带性、分段性及各分段、分带的差异性变形特征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1 区域地质格架龙门山冲断带位于华南地块西缘、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褶皱带之间的过渡带上,西以茂县-汶川断裂为界,东以安县-都江堰断裂为界,向北东延入秦岭造山带后为勉略断裂所截,向南西与康滇南北构造带相接(图1)。
龙门山自西向东发育有4条主干断裂:茂县-汶川断裂(后山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中央断裂)、安县-都江堰断裂(前山断裂)和广元-大邑(隐伏)断裂(山前断裂)。
习惯上,以北川-映秀断裂为界,将其以西的部分称为龙门山后山带(后龙门山),以东的部分称为龙门山前山带(前龙门山)。
沿走向大致以北川-安县一线和卧龙-怀远一线为界,可将龙门山冲断带由N E 向SW 分为三段,即龙门山北段、中段和南段。
它们在变形样式、演化历史及相关的前陆沉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龙门山及邻区自中-新元古代由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形成统一的基底以来,在显生宙期间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即震旦纪至中三叠世拉张背景下的差异升降和被动大陆边缘阶段与晚三叠世至今挤压背景下的冲断隆升和前陆盆地阶段[13],[17],[29];相应地发育两大地层序列,即震旦系-中三叠统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序列和上三叠统-第四系陆相碎屑岩序列(图2)。
大致始于志留纪中晚期,沿着龙门山发生了强烈的裂陷活动[13]~[15],[17],[18],[30],[31],到晚二叠世时,裂陷活动达到巅峰,并一直持续到中三叠世,罗志立等[31]称其为“峨眉地裂运动”。
此次裂陷活动是龙门山地质历史中的一次重要事件,对其印支期以来的演化和构造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裂陷活图1 龙门山及邻区地质简图及其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Fig.1 Tectonic setting and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the Longmen thrust belt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144・第4期李智武等:龙门山冲断带分段2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图2 龙门山冲断带及邻区地层发育史柱状图Fig.2 G eological lithostratigraphic column of the Longmen thrust belt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据文献[18]修改)动产生了一系列北东走向的同沉积断裂,形成后期龙门山主干断裂的雏形[19],[30],[31];另一方面,裂陷槽内堆积了数千米厚的志留系茂县群和泥盆系危关群(月里寨群)细屑岩,成为后期龙门山冲断带向松潘-甘孜褶皱带过渡的主要介质。
晚三叠世以来,受印支期中国大陆主体拼合和喜马拉雅期印2亚碰撞两大地质事件影响,龙门山及其以西的松潘-甘孜地区发生强烈变形2变质和冲断隆升,并在其东侧形成川西前陆盆地[7],[8],[13]~[18],[20]~[22]。
自北西向南东从青藏高原东部横穿龙门山至四川盆地,依次出现强烈褶皱2变质到褶皱冲断变形再到弱变形的构造特征,展现了一个从(松潘-甘孜)褶皱带到(龙门山)冲断带再到(川西)前陆盆地的完整变形序列[9],它・244・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由华北、华南和羌塘-昌都地块所围限的巨大三角形区域(图1),主体由复杂变形的中上三叠统复理石组成,仅在周边出露古生界,均已发生不同程度变质。
松潘-甘孜褶皱带主体形成于印支运动[3],[9],[11],在上述三大地块的围限挤压作用下,发育NW、N E、S-N和E-W多个方向构造,它们相互叠加或联合形成多个向南凸出的弧形构造[3],这在其东缘向龙门山冲断带过渡的区域表现尤为突出。
褶皱带内部总体以NW向为主,与龙门山构造带近于垂直,向南东逐渐转变为N E向与龙门山构造带平行。
这种构造线走向的明显变化和二者的极不协调关系常被认为是印支期龙门山左旋走滑的结果[6]~[11]。
1.2 龙门山冲断带龙门山冲断带是由一系列走向N E、倾向NW的逆冲断裂及其所夹的逆冲岩片组成,这些逆冲岩片主要由前震旦纪基底杂岩和震旦系至三叠系海相地层组成,自北向南分布有轿子顶杂岩、彭灌杂岩和宝兴杂岩(图1)。
龙门山褶皱2冲断变形始于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整个燕山运动期间均有持续但明显减弱,新生代再次复活发生强烈冲断隆升[6]~[11],[13]~[17],[26],[32],现今仍有活动[23]~[25],[28]。
龙门山褶皱2冲断变形总体表现为自北西向南东的挤压逆冲,同时叠置滑覆构造,变形由北西向南东呈前展式扩展,变形强度逐渐减弱,韧性递减,层次渐浅[5],[9],[12],[19]。
关于龙门山冲断带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一般认为是由松向扬子克拉通逆冲推覆的前缘过渡带[3],而其深部动力学背景则是华南地块向北西的陆内俯冲[1],[2],[4](图3),称为C型俯冲[1],[4]或L型俯冲[2]。
而对于龙门山现今陡峻地形和快速隆升,源于青藏高原内部的下地壳流动机制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8],[21],[33]。
1.3 川西前陆盆地四川盆地作为华南地块上最稳定的构造单元,晚三叠世以来随着龙门山的崛起,于其西部发生强烈沉降形成川西前陆盆地,沉积了厚度超过5km的陆相碎屑岩地层[13]~[18],[20]。
沿着龙门山前缘,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至第四系几乎每个层位均出现冲积扇砾岩,反映了龙门山在整个中-新生代期间的持续冲断活动[17],[32],[34],[35]。
但是这种冲断活动沿着龙门山走向是不均衡的,受其影响,前陆盆地的沉降中心在地史上发生过3次明显的迁移[17],[18],即从晚三叠世的龙门山中段前缘[13],[14],[20]向北迁移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龙门山北段前缘[21],于晚白垩世-新生代期间再次迁移到龙门山中-南段前缘[22]。
与此同时,东侧的前陆盆地沉积也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变形,成为龙门山前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14],[15],[36]。
2 龙门山冲断带的构造分带性构造分带是龙门山构造研究中一个基本内容,前人已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出现了众多划分方案和构造带称谓[3],[5],[7]~[9],[12]~[15],[19],[36],[37]。
图3 阿坝-资阳地球物理解释剖面Fig.3 Interpretation of geophysical information across the middle Longmen thrust belt between Aba and Ziyang(据文献[2]和[4]修改)龙门山深部高阻异常体呈舌状下插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之下这一方面是由于采用的划分标准和侧重点不同所致,同时也足见龙门山冲断带的构造复杂性和多样性。
另外,沿着龙门山走向,构造分带性特征具有不同的表现甚至差异显著。
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在此仅给出构造分带的总体变形特征,而对北段、中段和南段详细的构造分带性特征将在后面的构造分段性部分进行讨论。
2.1 主干断裂厘定及其变形特征龙门山冲断带由数条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逆冲断裂所分隔而显示出明显的分带性变形特征,自北西向南东依次有茂县-汶川断裂(F 1)、北川-映秀断裂(F 2)、安县-都江堰断裂(F 3)和广元-大邑(隐伏)断裂(F 4)(图1,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