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调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调查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学生为例
来源: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小类:
社会
大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本作品以北京交通大学学生为样本研究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地域选择倾向问题,并对目前的就业地域选择现象做出解释。
作品通过构建probit模型确定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主要因素,再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框架下,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结论,最终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状况为其未来发展的地域选择提出切实可行的差异化建议,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各线城市人才战略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详细介绍:
一、研究背景存在大学生就业难, 是政府早就认识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2002年3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19号文件,指出“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对此做出了基本判断。
2009年大学毕业生611万人,2010年达到了631万人。
大学生在毕业后都将面临着就业问题,这一问题日益被社会焦点关注。
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存在总量性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问题。
结构性矛盾包括专业结构失衡与地域结构失衡两个方面。
以北京为首的一线城市人才市场相对饱和,同时,二线城市近年来的发展很快,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本研究报告以大学生就业的地域选择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究。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一线城市的人才市场饱和与二线城市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大学生面临新的就业地域选择问题。
本作品通过使用Probit回归与层次分析法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因素,针对样本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关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决策影响的大小,据此分析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倾向与产生该倾向的具体原因。
通过对重要因素的深层次解析,达到为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提供合理建议和为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发展提供参考的目的。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研究可以成为各线城市制定吸引人才的战略的重要参考。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调查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探究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的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此外,本组研究的问题有助于讨论目前国家的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影响,验证政策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发现政策的不足之处。
同时对面临就业问题的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状况为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地域选择提出切实可行的差异化建议。
三、研究方法1.因素确定——小组座谈法本研究报告通过按学号随机抽取人群,组织了两次十人规模的小组座谈调查,经过总结归纳,确定了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部分因素。
此外,根据对文献的分析与研究进行了补充。
最终确定的影响因素为:预期消费、房价、工作稳定性、生活压力、是否拥有户口、生活环境、社会治安、情感因素、父母意愿、他人评价、社会地位、职业前景、预期收入。
2.收集数据——问卷调查法本研究报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以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为样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294份,抽样样本涉及全校经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软件学院、交通运输学院、机电学院、电信学院等七个学院,样本覆盖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
设计的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含定量内容与定性内容。
定量内容共有
3个问题,包括大学生的预期收入、平均月生活费、月伙食费等;定性内容共有8个问题,包括大学生的理想购房地段、理想购房面积、租房地段、出行主要方式、就业去向倾向、就业职业倾向,以上因素可以对于大学生就业去向选择做一个合理的推测第二部分是层次分析问卷。
将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因素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设置中间层,并将十五个因素分类置于各层,设计问卷收集数据。
3.模型构建——回归分析法应用Probit模型对性别、年级、预期收入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并剔除其中不显著的因素对模型进行优化。
4模型构建——.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地域选择时的主观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化分析。
四、研究程序1.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本报告的研究背景、调查方法与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的概述。
2.对问卷调查中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分布进行分析。
地域选择分为“北京、其余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以及只要发展前景好即可”四类。
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性别与分专业的统计,得出了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地域选择特点。
3.应用Probit模型对问卷结果进行回归,以模型验证影响因素与选择一线城市概率的相关性的正负。
此外,对其中的显著因素进行分析,包括预期收入与消费支出,房价因素与住房面积。
大学生预期收入与政府公布的大学生预期收入之间的差距、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消费观念、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买房地段、买房面积、租房地段的选择从各个角度体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
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态度也影响着他们对就业地域的选择。
理论经验、调查结果与回归分析的结果在此互相印证。
4.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主观因素,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因素对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结合理论与问卷调查进行解析。
对上文已分析的因素进行补充,包括职业前景、情感因素和父母意愿、生活便利性、他人评价以及预期的生活压力。
5.对报告的结论进行总结,并就前文分析中的重要因素对国家和大学生两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国家政策建议从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两个角度论述。
五、研究结论1、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1.通过回归分析的最终结果确定的变量有六个:预期收入、消费支出、预期房价、未来住房面积、他人评价以及国家政策。
其中前三者同因变量“选择一线城市就业”是正相关关系,而未来住房面积、他人评价是负相关。
这些变量的系数也同时体现了收入、消费和住房因素在大学生价值体系和幸福指数中的重要构成,是本文构建回归方程的重要考量。
2.通过以上分析,大学生对于自身实力的估计偏离了客观实际,预期收入远远高于相应城市的毕业生收入平均水平。
同时在一、二线城市消费指数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消费需求较大的大学生对一线城市有更加明显的偏好。
综合看来,在调查中表明了目前大学生的生活水平低于人均水平,而这与他们的预期未来生活水平高于人均水平形成了较大反差。
3.以生活舒适为目标的大学生很可能会选择二线城市进行就业。
住房面积需求越小、对可承受房价预期越高的学生选择留在一线城市的概率越大,与我国的社会现实相吻合。
但是,在绝大水平上大学生对住房的需求超过了他们的支付能力,在就业城市方面的不合理选择更加重了这一矛盾。
2、通过层次分析得出的结论:1.在本组统计的15个因素中,对是否在一线城市就业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职业前景与预期收入;预期消费与房价的影响其次;情感因素、生活便利性、他人评价、父母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大。
以上论述是经过层次分析法各个变量相对比较的结果。
但是从调查结果中其重要性的平均值以及众数等描述统计变量的角度来考量,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就业地域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上述结果可以为本文进行相关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2.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很强,表现在他们较为看重职业前景以及预期收入。
大学生理想的就职单位是国有企业,其次是外企,再次是政府机关。
其他职业的比重较小。
不可忽视的是排在第三位的房价因素,住房问题作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它的影响体现在了国民生活的各个层次和方面。
3. 在调查中揭示了大学生对感情的重视程度,父母以及情感的因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大学生的决策。
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强或者是依赖感强。
在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在不断提高,而有关调查和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家庭亲子间有着强烈的心理依附。
4.大学生就业地域的选择也与生活的便利性,他人的评价等因素有显著关系。
调查中女生对未来生
•
•
•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一线城市的人才市场饱和与二线城市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大学生面临新的就业地域选择问题。
本作品通过使用OLS多元非线性回归与层次分析法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因素,针对样
本的具体情况,确定作品分析的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决策影响的大小,来了解大学生就业
地域选择的倾向与产生该倾向的具体原因,达到为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提供合理建议和为大学生
就业政策的发展提供参考的目的。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第一手数据搜集,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
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有一定的科学性;在先进性方面,使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因素的权重,使用
probit回归模型确定主要定量影响因素,做到了针对模型中因素分别进行具体原因分析。
本作品
的独特之处在于着眼于大学生身边最热点的问题,经过实际调查及客观分析,为国家、社会、学
校及大学生本人提出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随着一线城市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以及房价、物价的居高不下,二线城市生活成本较低、环境好、
竞争压力较小等特点渐渐引起大学生的关注。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研究可以为各线城市
制定人才战略做参考。
本作品对面临就业问题的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状况
为其未来发展的地域选择提出切实可行的差异化建议,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品摘要
本作品通过对北京交通大学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综合运用OLS多元非线性回归、层次分析法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问题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消费支出因素与选择一线城市的概率正相关,一线城市的人均生活水平是显著高于二线城市的,居民的消费意识较强同时有着丰厚的储蓄,虽然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消费价格水平相差无几,但是消费量却有明显区别,大学生在选择是否在一线城市就业时,会考虑到一线城市的高收入情况。
但是就目前的消费倾向而言,大学生的消费相对简朴,对生活的适应能力较强,由于一、二线城市消费指数差异不大,因此在做城市选择决策时可能会在满足预期收入的引导下,选择消费较高的一线城市进行就业,从而引起了消费与选择一线城市就业概率的显著正相关性。
大学生为了更高的预期收入而选择更方便的生活地段,选择高价房的主要原因是获得较高的预期收入,而一线城市的预期收入远高于二线城市。
许多大学生为增加获得高薪的可能性而倾向与在一线城市的高房价地段买房或租房。
(收起)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度“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一等奖
参考文献
陈晓峰.职业地位及声望与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90-93. 奉海英.大学生就业政策及保障体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5) 韩经,尹兆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8,(4):35-38. 李树坤,王东.大学生就业选择与中小城市的发展[J].现代商业,2006,(9):198-199. 楼华梁,沈燎.大学生职业观现状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9):63-66. 梁冬梅.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人口学刊[J],2009(6)吴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 王洋.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解决方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9) 杨江涛.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2010,(8) 张萍.当前大学生就业地域去向及其思考[J].就业工作研究,2007,(3):31-32. (收起)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郑功成(2006)指出,就业难的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
周烁(2008)指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结构性失衡在地域上表现为大城市就业集中、人才过剩与欠发达地区人才相对稀缺之间的矛盾。
从大学生思想观念角度而言,李晓波(2004)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和就业形势已发生较大转变,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人才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滞后于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 造成其就业难。
吕东伟(2003)认为,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不充足甚至短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西部、制造业和农业部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是造成大学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矛盾现象并存的主要原因。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日趋实际化和高标准化,大学生择业更加注重事业发展及职业前景。
陈晓峰(2003)研究发现,大学生择业行为和流动趋向与职业地位及职业声望的正相关关系不断增强,大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总是喜欢选择职业地位高或职业声望高的职业,一些大学生宁可待业在家、在社会上漂流或做考研专业户也不愿意屈就职业声望较低的职业。
与之相对应,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对薪酬待遇有较高的期望,但这种要求在求职初期是很难实现的。
同时,
过多地关注物质条件亦导致劳动力市场上职位空缺与高校毕业生失业共存的现象(杨江涛,2010)。
黄敬宝(2009)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各地的工资水平和经济环境差异很大。
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还会影响到高素质劳动力的配置和流动状况、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周烁(2008)认为,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思想。
其因素在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就业市场的制度性障碍、大学生看重教育投入的收益率与个人本位的职业价值观导向等原因。
大学生就业地域的选择问题应当得到合理的解决,周烁(2008)认为原因是会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扩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影响社会稳定。
然而面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没有与之相应的完善对策,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问题的重要性也在于此。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