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区地质调查
地质勘探方法
地质勘探方法地质勘探是通过对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调查、钻探、坑探、采样测试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来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变历史,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和依据。
一、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通过研究地球物理场的变化规律,来推断地下岩层的分布、性质和状态的方法。
常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等。
这些方法可以利用各种物理参数(如岩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等)的差异,来识别地下的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
二、地球化学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是通过系统测量地球中元素的分布、含量和变化规律,来寻找矿床和指示地质信息的方法。
常见的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包括岩石测量、土壤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等。
这些方法可以利用元素在各种介质中的迁移和富集规律,来发现异常地段,进而寻找矿产资源。
三、地质调查地质调查是通过系统的野外实地勘查、采样和分析测试,来研究地质构造、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的分布、特征和演化历史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和矿产资源的形成条件,为进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四、钻探钻探是通过钻孔的方式直接获取地下岩芯样品,来研究地下岩层分布、岩性特征和含矿情况的方法。
钻探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岩层的地质特征和钻孔深度分为浅钻、中深钻和深钻等。
钻探是直接获取地下信息的重要手段,对于确定矿体形态、规模和产状具有重要意义。
五、坑探坑探是在地表或地下挖掘坑道或巷道,直接观察和研究地下岩层和矿体的方法。
坑探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矿体的形态、产状和规模,同时也可以为进一步的采矿工程提供基础资料。
常见的坑探方法包括平硐、竖井、斜井等。
六、采样测试采样测试是在野外或实验室对各种样品进行分析测试,以获取样品中的各种信息,包括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
采样测试是地质勘探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岩层和矿产资源的成分和性质,进而评估其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
沉积岩薄片鉴定报告
沉积岩薄片鉴定报告一、样品信息:样品名称:沉积岩样品编号:XXX-XXX采样地点:XXX采样时间:XXXX年X月X日二、鉴定目的:本次鉴定旨在通过对沉积岩薄片的观察、测量和分析,明确该沉积岩的岩石成分、岩石结构、岩石组织等性质,并据此判断其岩石类型、分析沉积环境等地质信息。
三、鉴定方法及仪器:鉴定方法:野外采样、薄片制备、显微镜观测、测量和分析鉴定仪器:显微镜、摄影设备、标本夹等四、鉴定结果:1.泥岩:该沉积岩薄片呈黄灰色,呈均质细粒质,颗粒间无孔隙。
显微镜下可见粒度细小的石英砂粒,呈无光泽。
岩石结构为层状结构,各层之间接触良好。
岩石组织为均质细粒质,微结构中包含的颗粒间无孔隙或孔隙极小。
根据显微镜下的观察,泥岩的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
2.砂岩:该沉积岩薄片呈灰黄色,呈均质颗粒状,颗粒间有少量孔隙。
显微镜下可见不同颜色的石英砂粒,部分砂粒呈圆形或半圆形,有少量角砾石粒。
岩石结构为层状结构,各层之间接触良好。
岩石组织为均质颗粒状,微结构中包含的颗粒间有少量孔隙。
根据显微镜下的观察,砂岩的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和长石。
3.石灰岩:该沉积岩薄片呈灰白色,呈均质细粒质,颗粒间无孔隙。
显微镜下可见颗粒细小、均匀分布的方解石晶体,呈无光泽。
岩石结构为均质细粒质,各颗粒之间接触良好。
岩石组织中无孔隙。
根据显微镜下的观察,石灰岩的主要矿物组成为方解石。
五、鉴定结论:根据对样品的观察、测量和分析,鉴定结果如下:1.泥岩:该沉积岩属于泥岩,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
2.砂岩:该沉积岩属于砂岩,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和长石。
3.石灰岩:该沉积岩属于石灰岩,主要矿物组成为方解石。
六、鉴定分析:1.根据鉴定结果,可以判断该地区存在泥岩、砂岩和石灰岩三种沉积岩类型。
不同类型的沉积岩可能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地质背景,有助于深入研究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
2.泥岩与砂岩可能存在着侵蚀过程,通过砂岩中的角砾石粒可以推测该地区可能存在着山地侵蚀作用。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612026课程名称:区域地质调查技术与方法英文名称:Technology and Method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开课学期:四学时/学分:48/3(其中实验学时:16)课程类型:选修开课专业: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理科学选用教材:自编主要参考书:1. 地矿部直管局. 沉积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2. 周维屏、陈克强等. 1:5万区调地质填图新方法.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3. 地矿部直管局. 花岗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4. 地矿部直管局. 变质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指南.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19915. 李超岭等.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操作指南. 地质出版社,2011一、课程简介区域地质调查传统上被称为区域地质测量或区域地质填图,是一项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并具有独特的技术方法的综合性基础地质研究工作。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与方法是每个从事地质学或与之相关专业学习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主要介绍区域地质调查的原理与方法,并重点介绍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新技术方法以及在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如何捕捉新的前缘课题。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并让每个学生学习一个地质工作者(包括生产、教学、科学研究)必须掌握的基本工作方法。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traditionally called 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is one involving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has a unique technical approach of integrated basic geological research work.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techniques and methods is a basic skill that each students engaged in geology or related professional learning must master.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and highlights the new technology and methods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as well as how to capture the leading edge of new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develop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nd ability and allow each student to learn a basic working methods that a geologist (including production,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must master.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课程性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所有地质工作的基础,通过这项工作的展开,方能建立测区的基本地质框架,了解测区的地层、构造形态、矿产资源分布的基本规律,为进一步开展更专业的普查(例如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等调查)提供基本研究背景。
沉积岩的深度解析
沉积岩的深度解析沉积岩是指由各种颗粒物质在水或风的作用下沉积而成的岩石。
它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海洋、湖泊、河流和陆地等地区。
沉积岩的深度是指岩石层在地下的深度,它对于地质学研究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岩石层的深度分布、探测方法等方面对沉积岩的深度进行解析。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首先,岩石层的形成源于河流、湖泊、海洋等地区的物质堆积。
河流中的泥沙、湖泊中的泥泞、海洋中的贝壳等物质在水的作用下沉积,经过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厚度不等的沉积层。
随着地壳的运动,这些沉积层逐渐埋藏在地下,形成了沉积岩。
沉积岩的深度分布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岩石层的分布特点,沉积岩的深度可以分为浅层和深层两个部分。
浅层沉积岩一般位于地表以下几十米到几百米的深度范围内。
这些岩石层通常由细粒颗粒物质(如泥沙、泥泞等)沉积而成,属于较为松散的沉积物。
浅层沉积岩主要分布于河流、湖泊和海洋沿岸等地区,对于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浅层沉积岩中的含水层可以作为地下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而其中的砂石层则可能富含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深层沉积岩一般位于地表以下几百米到几千米的深度范围内。
这些岩石层通常由较大颗粒物质(如砂石、碎屑岩等)沉积而成,属于较为致密的沉积物。
深层沉积岩主要分布于海洋盆地和陆地内部等地区,对于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资源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深层沉积岩中的页岩和煤层可以作为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来源,而其中的砂岩层则可能富含金属矿床等重要矿产资源。
为了研究沉积岩的深度分布和性质,地质学家采用了多种探测方法。
地震勘探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观测地震波在不同岩石层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特征,可以推断出岩石层的深度和性质。
此外,电磁勘探、重力勘探、地热勘探等方法也可以用于沉积岩的探测。
这些方法在石油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地下水资源调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地质勘查工作介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地质勘查工作介绍
地质勘查是地质勘查工作的简称。
广义地说,一般可理解为地质工作的同义词,是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
按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地质勘查工作。
例如,以寻找和评价矿产为主要目的的矿产地质勘查,以寻找和开发地下水为主要目的的水文地质勘查,以查明铁路、桥梁、水库、坝址等工程地区地质条件为目的的工程地质勘查等。
地质勘查还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地热调查与地热田勘探、地震地质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等。
地质勘查必须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根据任务要求,本着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工作量,获得较多、较好地质成果的原则,选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如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钻探、坑探、采样测试、地质遥感等等。
这些方法或手段的使用或施工过程,也属于地质勘查的范围。
狭义地说,在我国实际地质工作中,还把地质勘查工作划分为5 个阶段,即区域地质调查、普查、详查、勘探和开发勘探。
地质勘查资质业务范围:
(一)区域地质调查
本资质规定的区域地质调查, 是指通过地质填图和综合研究等方法,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
包括按标准图幅进行的区域地质调查和对选定区域进行的综合性或专项性区域地质调查。
(二)固体矿产勘查
本资质规定的固体矿产勘查,是指以调查评价区域矿产资源潜力和寻找及探明固体矿产资源为主要目的的地质工作。
包括各种工作程度的固体矿产资源调。
地质图岩层厚度计算及相关方法
2 野外作业野外作业阶段包括区域地质路线踏勘、地质剖面测制一、区域地质路线踏勘踏勘的主要目的是对测区地质状况有一个根本了解,统一生疏,明确填图单位及划分标志等。
地质路线踏勘的主要容包括:1.地形、地貌、地质体露头特征、河流、交通、人文活动等;2.主要地质体类型、时代、总体分布、主要岩性、构造样式、土壤、矿产和环境类型;3.选择实测剖面位置;4.选择重点工作和解剖的区域二、地质剖面测制以沉积岩区地层实测剖面为例赐予介绍:〔一〕实测剖面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实测地层剖面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地层的岩石组分、层序、厚度、沉积特点、含矿层位、赋存的生物化石准时代、地层间接触关系;合理划分地层层序并确定填图单位;系统采集各种标本、测试样品和化石;对沉积相和古地理进展争论,以提高地层争论的程度和精度;通过该项工作提高和统一全队地质人员的生疏水平,从而为地质填图工作打下良好的根底。
因此实测地层剖面是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不行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剖面选择原则及要求1.要尽可能选择露头良好且连续、穿越条件较为便利的区段。
在地质上则要求层序完整、顶底界面完全、构造简洁、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丰富、岩性组合和厚度具有代表性。
假设有可能则尽量避开侵入岩体和受其它破坏影响的地段。
2.实测剖面线的方位应根本上垂直于地层走向,二者之间的夹角不宜小于60°,尽量选择一条直线,避开拐折太多。
3.为使基岩露头连续程度良好,应充分利用沟谷自然切面和人工采掘的坑穴、壕堑或铁路、大路旁侧的崖壁等作为剖面通过的位置。
4.当基岩露头不连续时,应布置一些短剖面进展拼接,但需要留意层位拼按的准确性,防止重复和遗漏层位,最好确定明显的标志层作为拼接剖面的依据。
5.剖面的某一段因浮土掩盖,且在两侧确定围无明显标志层可进展比照,难以用短剖面拼接或平移剖面导线时应考虑到用槽探等工程予以揭露。
尤其是地质界限、接触关系、岩性或产状变化等因掩盖而不清时更应如此。
粉砂岩勘察报告范文
粉砂岩勘察报告范文1. 引言本次勘察报告是针对某地区的粉砂岩进行的详细调查和分析。
粉砂岩是一种常见的沉积岩,由细粒的砂颗粒和细粒的粉状物质组成。
粉砂岩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路基填料和园林景观等领域。
2. 勘察方法本次勘察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2.1 田野调查在勘察区域进行了详细的田野调查,包括地质地貌、岩层分布、地下水位等因素的实地观察和记录。
2.2 取样分析在勘察区域选取了多个标本点位进行了取样分析。
采用标准取样方法,将粉砂岩样本通过岩芯钻进行取样,保证了样本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2.3 实验室测试对取得的样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测试。
测试包括物理性质测试(密度、抗压强度、可塑性等)和化学成分分析(主要成分、矿物组成等)等。
3. 地质特征分析通过田野调查和实验室测试得到的数据,对勘察区域的粉砂岩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
以下是主要结果:3.1 岩层分布粉砂岩主要分布于xx山脉的东侧斜坡,以及某条河流沿岸地区。
岩层呈现倾斜状态,厚度约为xx米,由上至下分别为x岩层、y岩层和z岩层。
3.2 物理性质经实验室测试得知,粉砂岩的密度为x g/cm³,抗压强度为y MPa,可塑性较好。
这些物理性质使粉砂岩在建筑材料和路基填料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的潜力。
3.3 化学成分化学成分分析显示,粉砂岩主要由二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铝和氧化钙等成分组成。
此外,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也以微量存在于粉砂岩中。
4. 工程应用评价基于粉砂岩的地质特征和物理性质,进行了工程应用评价。
以下是评价结果:4.1 建筑材料粉砂岩密度适中,抗压强度较高,可塑性好,因此在建筑材料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的潜力。
可以作为砌块、砂浆和装饰材料等方面使用。
4.2 路基填料由于粉砂岩透水性和透气性较好,可以有效排水,具备了作为路基填料的条件。
其稳定性和耐腐蚀性也使得粉砂岩成为一种适合道路建设的材料。
4.3 园林景观粉砂岩质地细腻,颜色多样,可以制作出各种造型的雕塑和景观石。
沉积岩区的构造特点简介
沉积岩区的构造特点简介当我们在沉积岩发育地区作地质旅行时,并把地层的层序关系、地层的地质年代、地层的岩石性质及其名称等大体上搞清楚以后,紧接着就应该研究穿越剖面时所遇到的地质构造的特点了。
所谓地质构造,实际上就是观察褶皱、节理、断层这三项主要的项目。
不言而喻,这些构造现象在层状岩石中是表现得最为清楚的了。
(1)褶皱:岩层受力的挤压而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几乎在任何沉积岩区都能见到的一种极普通的构造地质现象,只是其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大者长达几十千米,甚至几百千米,小者在标本上就能观察到,甚至在显微镜下可见。
不过,在野外视野所及者,几百米、几千米的规模居多。
真正特大的褶皱,在距离较短的剖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必须通过长距离的剖面穿越,或通过填绘地质图以后才能分析出来,而本书所谈的褶皱,主要是指视野范围之内能观察到的褶皱。
研究褶皱的基本要点,不外乎褶皱的形态、产状、类型、形成的方式以及分布的特点。
①褶皱的基本形态,只有两种:背斜和向斜。
背斜的标志是岩层向上弯曲、核心部位是老岩层,两侧为新岩层。
向斜的标志是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为新地层,两侧翼部为老地层。
如果岩层被侵蚀风化,在地表暴露出来(以平面图形式表示的话)时,从中心到两侧,岩层的排列,由老到新,对称出现,是为背斜。
相反,从中心向两侧的岩层,自新到老,对称出现,则为向斜。
认识背斜和向斜构造以后,就可以按照褶皱要素——核部、翼部、转折端、轴向、倾伏等进行具体的描述了。
例如某背斜构造,核部由志留系地层构成,两侧由泥盆系至石炭系地层构成,轴向东北,向西南倾伏。
然后,再将观察的褶皱进行分类,最常用的褶皱分类是根据褶皱轴面的产状分为:直立褶皱、歪斜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
一般说来,这些褶皱的形态都反映了岩层受力程度的不同。
或者说,从直立褶皱到翻卷褶皱,受力越来越强,因两侧受力的程度不同,轴面向受力较弱的一侧倾斜。
另一种褶皱形态分类,根据岩层弯曲的形态而定,也是野外观察剖面时常用的,有圆弧褶皱、尖棱褶皱、箱状褶皱、扇形褶皱及挠曲。
区调
区调名词解释国土资源调查:是为了解国土资源的各种要素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他们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进行考察,为国土资源的开发,评价,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实现国土资源的科学管理服务自然资源:是一切能够为人类生存、发展、社会进步需要而被利用的,其概念和内涵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加深和拓宽的自然物质和能量。
生物地层单位: 是根据化石的类型、分布和化石的某些特征(富集程度、生态类型、演化阶段和其他特征)而统一在一起,并区别于相邻地层的四维时空岩层体。
年代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层序内存在的一系列特定时间间隔的等时面划分,由同一特定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全部岩层、岩体组成的地层单位。
基本层序: 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的,一般能在露头范围内观察到的、代表一定地层间隔发育特点的单层组合。
岩石谱系单位: 岩石谱系单位主要是由侵入、强烈变形和(或)高度变质的岩石组成的有边界的地质体,根据岩石的特征加以区分和圈定。
岩浆同源关系: 所有岩石构成单位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关系、矿物成分之间的关系,同时保持着相类似的结构特点。
矿点:经调查工作,确定有矿石品位达到工业要求,但规模小于小型矿床的成矿地段或模糊不清的成矿地段。
矿产:蕴藏地下为人类所能利用的物质,它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存在,固体者称为矿石简述题国土资源的基本特点?整体性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是作为系统存在的,各种资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
稀缺性虽然地球上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但它终究是一个有限的量。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的稀缺性就愈加明显。
层次性资源的层次性反映资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受地域分异规律、自然节律、自然演替与地质循环的制约。
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与演化,受制于生成它的环境条件-----地质、地理和人类活动,因此,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地域特点十分明显。
国际性有些自然资源是国际共享的(如公海中的自然资源),只有通过国际行动才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目的。
综合地质调查报告
综合地质调查报告综合地质调查报告一、引言地质调查是对地球表层及其下部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地质历史进行系统观测和研究的科学活动。
本次综合地质调查报告旨在全面了解研究区域的地质特征,为相关工程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质背景研究区域位于某省某市,地处某山脉腹地,地势起伏,山峦连绵。
根据前期资料和实地考察,该地区主要由变质岩、沉积岩和火成岩构成。
其中,变质岩主要由片麻岩、云母片岩和石英岩组成;沉积岩主要包括砂岩、泥岩和页岩;火成岩则以花岗岩和玄武岩为主。
三、地质构造研究区域位于某山脉的一条断裂带上,地质构造复杂多样。
在该断裂带上,存在着多个断层和褶皱,形成了一系列山脉和盆地。
通过对断层和褶皱的测量和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存在着一些活动断层,其中最显著的是某断层。
该断层具有较高的活动性,可能对周边地区造成地震灾害的风险。
四、地质资源研究区域具有丰富的地质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在矿产资源方面,该地区存在着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矿产。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水资源方面,研究区域拥有众多的山泉和河流,水质清洁,适合用于生活和农业用水。
五、地质灾害研究区域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频发,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因此,我们建议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六、环境保护研究区域的地质调查还涉及到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该区域存在着一些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土壤侵蚀、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呼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保护好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
七、结论通过本次综合地质调查,我们对研究区域的地质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着多个断层和褶皱,地质灾害风险较高。
4讲:地质填图概述(12.04己改)
雪线 J2L Qp3g D124 冰川--Qhg
D123
路线布置原则
如果航片的地质解译程度良好,其路线间距 仍可放稀20--30%。
填图的路线间距
•观察路线的密度视地质复杂程度和地形特点而定。 一般分三个等级:复杂区、中常区、简单区
以1:5万填图的路线间距为例: ●复杂区:500m ● 中常区:800一1000m ●简单区:1000—1200m
地 面 坡 向
岩层倾向
(2)当岩层倾角小于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也呈同向弯 曲,但弯曲程度要大于地形等高线,在沟谷处 “V” 字形尖 端指向上游,在山脊处则指向下坡方向: (图 9 — 9) ,
四 野外手图上的表示内容
1.地质点(直径1mm的小圆)及点号(一般标记在地质点的右 下方)。 2.地质点上所观测到的岩层产状和各种面理产状; 3.地质界线(地层单位的分界线、断层线、岩性岩相分界线、 侵入体界线、含矿层界线、地貌单元之间分界线等) ,勾 绘时需遵循“V”字形法则及野外实际展布情况; 4.地质体填图单位(各种正式和各种非正式填图单位)代号及 岩性岩相代号或花纹。 5.各类样品采集点及编号。 6.地质路线(用绿色虚线标绘)和实测剖面线 (用黑色实线标 绘)及剖面代号。
第三节 原始资料和阶段性资料整理
• 1
• ●重要性
• 1.是保证野外工作质量、及时指导野外工作和 提供验收时合格的全部野外工作成果不可缺少 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 2.是一项经常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工作步骤。 • 日常的资料整理 • 阶段性资料整理
一、日常的野外资料整理
1.检查和完善野外记录补充描述;对重要的数据和素描进 行着墨 2. 检查野外手图、记录内容是否一致,对无疑问的地质 界线上墨 3.检查各类样品、标本登录是否齐全、正确,并涂漆编号 4.地质路线小结 5.安排次日的工作路线,明确新路线要解决的重要地质课 题 6.进行连图,如发现连图出现问题,应及时在野外补充加 观察路线 7.选送急需的分析测试样品
地质填图记录要求
路线编号:路线名称:目的任务:记录人:点号点位:X= Y= (坐标) Z= (高程)位于方位米处(地理位臵)点性:地层分界点(xx与xx分界点)、岩性控制点、构造观察点、矿化点等,视具体情况而定露头:(天然、人工),(好、良好、较好,一般、差),沿(水沟、小路、陡坎、采石场等)出露描述内容:点处为xx岩、xx岩夹xx岩,xx岩与xx岩互层(岩性控制点);点北(东)为,点南(西)为(分界点)基本描述(必须有,如果不同岩性分开描述):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面、风化面),风化程度(强中弱),赋存状态(致密坚硬、松散、破碎),结构、构造,结晶程度(岩浆岩、变质岩),矿物成分(含量)、颗粒大小、形状(沉积岩颗粒磨圆度、变质岩与岩浆岩的等粒不等粒结晶或重结晶程度等)、矿物特征。
岩层组合特征(岩层组合、层厚/板理/片理等厚度,各层比例)产状。
补充描述(视地质点情况补充,本次重点围岩蚀变与矿化):围岩蚀变:蚀变类型、蚀变矿物、组合特征、分布范围、蚀变强弱、重叠关系;蚀变与构造、蚀变与矿化的关系等。
矿化:分布范围、产状(产出形态)、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物组合关系、粒度变化、矿化强度,矿化与岩性、蚀变、构造间的关系。
构造:包括褶皱、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片理等。
主要描述其形态、性质、规模、产状、发育程度、空间关系、与岩性关系。
对断层破碎带要详细描述其结构面特征,破碎带的宽带、破碎程度、充填物性质,角砾成分(磨圆度、粒度大小)、断层性质等。
接触关系(岩体):接触带特征,侵入岩岩相变化、原生构造;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接触带产状变化接触关系(侵入、整合、不整合、断层):性质描述、依据描述;素描图及照片:素描图要有图名、线比例尺、方位、图例等,照片要有编号、照相方位、内容或现象描述等;各类样品:要有系统编号、岩性、采样位臵(米距);产状:地层、接触关系、构造等产状路线地质(必须有): 1)记录的地质现象要有准确位臵(对应某个地质点的方位和平距)。
野外岩性描述【范本模板】
泥质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1.颜色:常见灰白、灰绿、褐黄、紫红、黑等色.⑴影响因素:粘土含量和混入物成分;⑵据颜色判断粘土矿物和混入物成分:不含混入物:白色、灰白色含铁质氧化物:红色、紫红色含细分散黄铁矿或有机质:多呈黑色、黑灰色2.矿物成分:肉眼难以鉴定,因此只根据颜色、硬度、点酸起泡情况等判别混入物成分。
3。
结构:常见泥状结构、粉砂泥状结构、鲕状和豆状结构等。
野外鉴定依据: 泥状结构:具贝状断口、手捻有滑感、刀切面光滑平整。
粉砂泥状结构:断口粗糙、手捻有粗糙感、刀切面不光滑.砂泥状结构:则能肉眼分辨出碎屑颗粒。
4。
构造:水平层理、干裂、雨痕、页理(最常见,系成岩后生作用泥土矿物定向排列而致.页理发育的泥质岩称为页岩;页理不发育的泥质岩称为泥岩).5.生物化石:常含较多的生物化石,沿页理分布。
6.物理性质:注意断口、光泽、粘舌性、可塑性、以及吸水膨胀性等.7。
其他特征:岩层厚度、产状、与上下岩层的接触关系.8。
综合定名泥质岩的野外命名颜色+混入物成分+结构+页理发育情况如:黑色含粉砂质碳质页岩泥质岩描述举例1. 蒙脱石粘土岩:浅肉红色,泥状结构,块状构造。
硬度小,固结程度低,较疏松。
断口粗糙,略具滑感。
在水中易泡软并剧烈膨胀,膨胀后体积增大2~3倍。
含少量次生碳酸盐矿物和碎屑物质.2. 黄绿色粉砂质页岩:黄绿色,风化后呈褐黄色,粉砂泥状结构,页理发育,手捻有粗糙感,易破碎成碎片状,沿页理面有少量白云母分布,其他碎屑肉眼难以分辨。
碳酸盐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二)2.碳酸盐岩的命名野外碳酸盐岩命名时,以上述表中的名称作为基本名称,结合结构(粒度)特征进一步细分。
命名原则:颜色+层厚+特殊构造+颗粒类型(结构)+基本名特殊构造:为叠层构造、鸟眼构造、示底构造等化学构造如:浅灰色中层鸟眼状微晶白云岩如:灰黑色中厚层虫屑泥晶灰岩(三)碳酸盐岩野外观察描述的内容⑴颜色碳酸盐岩的颜色多为各种色调的灰色,色调的深浅主要与有机质含量有关.有机质含量高时,岩石可呈黑灰色或黑色;含铁质时可呈红或黄色;含泥质时多呈褐黄色。
地质勘查规范
地质规范目录国家标准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
3—1998)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13923—2006)行业标准1.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2.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3.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4.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6.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7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8.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0247-2006)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13.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固体矿产调查勘查国家标准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固体矿产普查总则(GB/T13687—92)行业标准1.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2.钨、锡、汞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3.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 4.铝土矿、冶金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2-2002)5.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6.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8—2002)7.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3-2002)8.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4—2002)9.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199—2002)10.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11.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6—2002) 12.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7-2002)13.磷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9—2002)14.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0-2002)15.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1—2002)16.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2—2002)17.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3-2002)18.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19.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20.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 21.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DZ/T0131-1994)22.地质矿产钻探岩矿芯管理通则(DZ/T0032—1992)23、《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227—201024.固体矿产勘查档案立卷归档规则(DZ/T0222—2004)25.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02)26.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0、1∶10000、1∶50000)(DZ/T0175-1997)2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年颁布实施)28.国土资源部发文矿区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29.岩石矿物鉴定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2-1994)30.岩矿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基本要求
成果编审
• 地质图件是区调成果的集中体现,要精心编绘,作到客 观准确、合理、清晰、美观。
• 说明书要全面反映地质调查与研究的资料。 • 内容要突出新成果、新认识、新技术方法,层次清楚、
观点明确,论证有据,要充分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 用性,表现形式上要做到图表化、数据化和标准化。 • 地质图与说明书一起按有关规定呈报评审验收和汇交。 • 完成评审之后对所有文、图的修改,要送交审定稿,进 行数字填图的数据库和图文数据库归档、各类测试分析 原本档案进行归档。
野外踏勘 立项论证 设计编审 地质填图 野外验收 成果编审 出版准备7个程序。
地质调查程序
野外踏勘\立项论证
接受任务后项目组(承担者)要做好资料收集、 遥感解译及野外踏勘和必要的试填图调查研究工作, 初步建立区内的填图单元、划分地层系统和地层构造 框架,为制定科学合理并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项目工 作设计提供技术准备。
对区内的遥感图象和已有的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 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地质填图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 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 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基本准则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地质填图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一比二万五千的数字地形图为底图。没
沉积岩剖面一般应分别选择在地层出露较完整,接触 关系与标志层、相带清晰,构造相对较简单的地段测 制;
地质填图精度要求
一个调查区应有1~2条横穿不同构造带详细路线地质剖面, 着重研究区域构造基本特征(如大型构造变形、主要断裂 带性质、规模、物质组成、结构,各种面理、线理的产状, 相互关系,活动时代等等),采集必要的构造岩测试样品, 为建立区域构造格架提供资料依据。一个图幅内的不同沉 积地层、不同时代和类型的火山岩侵入岩单元和变质岩填 图单位一般至少要有1~2条实测剖面控制,联测图幅可按 联测区布署,一般一个填图单位应有2~3条剖面控制,比 例尺一般不小于1∶5000。若已有符合质量要求的实测剖 面,也可部分或全部引用。
区域地质调查规范
资料收集与利用
4.4 地球物理资料的收集和利用
4.4.7
在对不同比例尺、不同精度的地球物 理资料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编制各 种1:50000地球物理基础图件:布格重力异 常图、航磁异常图、航空放射性异常图等。 在综合研究和解释推断的基础上,在覆盖区, 结合钻孔等地质资料编制推断解释成果图: 如推断地质构造格架图、控制剖面地质断面 图以及局部典型地段的立体(三维)地质 (构造)图。
3 总则
3.5 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必须以当代地球科学系统 观和国内外先进的地质理论为指导,运用行之有效的 新方法,以野外观察为主要手段, 客观准确地观察记 录野外地质现象,取全、取准野外的各项原始地质资 料。通过野外室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质 观察研究,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 变质岩、混杂岩)、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 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 境和发展历史等地质问题。 3.6 除进行详实的基础地质调查外,对调查区存在矿 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和城市地质等重大问题, 必须开展相应的专项调查内容,具体内容应在任务书 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资料收集与利用
4.2 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
4.2.1 收集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对 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 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 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明确本次工作主攻方向。 4.2.2收集调查区已有资料包括区域地质、矿产 地质、环境地质、物化遥等调查成果和所有的综 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如“地质志”, “地层典”等)、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 结性的资料以及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 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芯,各类岩石薄片等。
2024年区域地质调查总结范本
2024年区域地质调查总结范本____年区域地质调查总结一、调查目的本次地质调查旨在对某一特定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收集地质数据以及相关信息,为该地区的地质环境评价、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灾害防控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范围本次地质调查范围涵盖了X市Y区、Z县以及周边地区。
该地区地质形态复杂,包括山脉、河流、湖泊、高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同时,该地区也存在着多种岩石类型和矿产资源。
三、调查方法1.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本次地质调查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目标地区的实地调查,获得准确的地质数据。
我们组织了一支由地质学专家、测量人员和野外调查人员组成的队伍,分别负责不同的调查任务。
调查内容包括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岩石类型、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等方面。
2.采样与分析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不同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岩石类型等进行了采样,并进行了相应的样品分析。
采样主要包括土壤、岩石、矿石等方面。
样品分析主要采用现代地球物理仪器和实验室分析仪器,包括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
3.数据分析与成果通过野外调查和样品分析,我们获得了大量的地质数据和相关信息。
我们将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地质调查报告和地质图册,为地质环境评价、资源开发利用和灾害防控等提供依据。
四、调查结果1.地质构造经过调查,发现该地区主要由断裂构造和复式构造所控制。
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断层和裂隙,复式构造主要表现为褶皱、推覆和滑脱。
这些地质构造对该地区的地貌发育和岩石类型具有重要影响。
2.地貌类型根据野外调查结果,该地区地貌类型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河谷和湖泊等。
山地占据了该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其中包括丘陵山地和高山地貌。
河谷地貌和湖泊地貌分布广泛,为水资源和景观资源提供了重要基础。
3.岩石类型经过采样与分析,发现该地区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包括砂岩、泥岩等,变质岩主要为片麻岩、云母片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岩区地质调查【沉积岩区填图方法体系】:运用现代地质学理论建立的在沉积岩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和填图的全套研究工作方法。
它以现代地层学、沉积学为理论依据,以沉积地层多重划分为基础,通过研究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较准确地描述沉积地层的组成、结构、变化和单位的识别特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填图,查明并具体标石其时-空存在状况(包括形态、几何关系与排列规律)、三维方向变化与年代单位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地层格架和模型;探讨或阐明和预测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形成环境、沉积作用、区域地质发展史与自然住院的分布规律。
【产状】地质学的通用术语:1构造地质中指构造面或构造线在空间的位态、线与水平参考面及地理方位的空间关系来表示,表示这种空间位态的数据称为产状要素;2泛指地质体如层状岩石、岩株、岩墙、矿床、矿体的形成环境、形状及其在空间中的产出状态。
【产状要素】平面的产状包含三要素,即走向、倾向和倾角。
直线的产状要素主要为指向和倾伏角当考虑其包含它的斜面的关系时,则可用侧向和侧伏角来描述。
【走向】构造倾斜面与水平参考面的交线称为走向线,走向线的延伸方向即为走向。
一个面的走向可用两个地理方位角数值表示,如NW282°或SE102°。
也有人习惯用象限角来表示,如N78°,或S78°E。
层状、似层状、长轴状地质体的延长方向也称走向。
【倾向】在某一倾斜构造面上,具有最大坡度的直线称倾斜线,它与倾斜面的走向线垂直。
倾斜线在水平参考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斜面倾斜的方向称为倾向。
倾向一般用地理方位角表示,数值与走向相差90°。
【倾角】某一倾斜构造面的倾斜线与其水平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即在垂直倾斜面走向的横剖面上测定的倾斜面与水平参考面之间的夹角,又称真倾角。
【视倾角】称假倾角。
在倾斜面上斜交走向线所引起的任一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如在任一斜交岩层走向的露头端面上所见),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参考面上的投影线的夹角,叫视倾角。
真倾角与视倾角之间的关系(见附图),可由下列公式表示和换算:tanβ=tanα·cosw。
其中β为视倾角,α为真倾角,w为剖面方向(即视倾向)与倾向之间夹角。
【指向】又称倾伏向。
表示线状构造的倾伏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参考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此倾斜线下端延伸的方向,一般用方位角表示。
【倾伏角】线状构造倾伏的角度,即在包含线状构造的铅垂参考面上此斜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在某一斜面内时,此线与其所在面走向线之间所夹锐角,称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侧伏角所朝的方位称为侧伏向。
侧伏角的记录方法如60°S,表示侧伏角为60°、侧伏向朝南。
【水平岩层】产状呈水平或近水平的岩层。
即同一层面上的各点大致具有相同的海拔高度,地质图上的地质界线大致平行于地形等高线。
水平岩层是沉积成岩后只有整体升降而未经倾伏和褶曲的原始水平产状的地层,也包括经过构造变动,但仍具有近水平产状的地层,如大型平卧褶皱两翼的岩层。
【倾斜岩层】层面和水平面有一定交角,且倾向基本一致的岩层。
倾斜岩层绝大多数是原始水平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变成的,是各种构造变形的组成部分。
根据组成倾斜岩层的岩层面向,可分为正常层序的倾斜岩层和倒装层序的倾斜岩层。
有些在沉积盆地边缘沉积的岩层具有原始倾斜产状。
【单斜岩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向同一方向倾斜而倾角大致均一的一套岩层。
在文献中曾有人指在水平岩层或缓倾斜岩层中出现的阶梯状挠曲。
【正常层序】水平岩层或倾斜岩层当期保持岩层顶面在上、底面在下,即新岩层在上、老岩层在下的地层顺序。
【倒转层序】因构造变动而造成的岩层底面在上、顶面在下、即老岩层在上、新岩层在下的反常顺序。
凡具有倒转层序的地层,其产状就是倒转产状,如倒转褶皱的倒转翼的产状等。
【整合接触】简称整合同一地区的上下两套岩层,若其产状一致,在沉积上和在生物演化上都是连续的,则这种关系就称整合接触。
它说明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相对平静且没有褶皱发生,所以上、下两套地层是沉积间断的构造运动。
【不整合接触】简称不整合。
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在同一地区的上线两套岩层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在古生物演化顺序上也不连续。
岩层的这种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
呈不整合接触的两套岩层的产状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不一致的,一致的称为平行不整合,不一致的称为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上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岩层的产状有明显差异的接触关系,代表下伏岩系形成后曾发生构造变动和剥蚀作用,不但出现沉积间断,而且岩层经构造变形产状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当剥蚀面上再度接受沉积时,上覆新岩层与下伏老岩层无论在产状上或构造特征上都有明显差异。
【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
具有明显沉积间断面的,上下两套产状一致的岩层的接触关系。
代表下伏岩系形成后,地壳均匀上升,发生较长时期剥蚀作用,致使地层缺失,其后再度均匀下降重新接受沉积。
【异岩不整合】是角度不整合的一种特殊类型。
新岩层直接覆盖在深成侵入体或结晶变质岩系的剥蚀面上,表明上覆岩系沉积前地壳经历了较大幅度的上升,被剥蚀的深度也较大,以致下伏岩石的盖层已完全剥去。
【嵌入不整合】由新沉积物充填于侵蚀凹地中形成的不整合,看起来好似新地层嵌入下伏老岩层中。
这时在嵌入地段的不整合面与上、线两套岩层都相斜交。
根据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又可把它分别为平行嵌入和不整合嵌入两类。
【毗连不整合】新岩层在横向上与不整合面接触。
对于毗连不整合,可由不整合面具有的风化、侵蚀特征与断层接触相区别。
毗连不整合多发生在某些同沉积断陷盆地的边缘。
【隐蔽不整合】角度不整合被强烈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得不整合现象不清楚,故称隐蔽不整合。
正确鉴别隐蔽不整合对于阐明构造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
【构造整合】不同时期岩层的构造形变彼此协调同步的现象。
即不仅构造方位相同,而且褶皱形态一致,中间又不存在“构造脱顶”或上下构造不符合现象。
它表明这些不同时期岩层的形变是同期的,同属于一个构造体系的构造成分。
构造整合是就构造形变而不是从地层接触的关系来说的,一般新、老岩层构造整合时未必地层整合,也可以代表为地层平行不整合式的构造不整合;反之,地层整合也不是一定是构造整合,因为后期构造形变中也可以使新、老岩层产生上下构造不符或“构造脱顶”现象。
【构造不整合】新、老岩层的形变彼此不协调,上下构造走向不同,褶皱形态不相一致的现象。
其形成原因可能为:①新老岩形变的时期不同,它们的构造应力场状态也不一样,各属不同的构造体系的组分;②在后期构造形变中,新、老岩层间产生的上下构造不符合,及“构造脱顶”现象。
构造不整合是从构造形变而言,不是指地层接触关系。
一般说来,前者地层不整合往往伴随着构造不整合发生;后者尽管构造不整合十分显著,却没有地层不整合存在。
【地层不连续】上下两组岩层之间出现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则两组岩层的层序关系为地层不连续,简称不连续。
【似整合】为假整合的一种不明显类型,与假整合不同之点是它没有清楚的侵蚀面,间断面之上和以下的岩层产状又都是平行的,因而较难鉴别,只有通过精细的区域地层工作,才能确定下来。
它所代表的沉积间断时限要比小不连续或小间断长的多,可达一个纪的延续时间,例如中国华北的青白口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连续(蓟县运动)关系应为似整合。
此名词现已不用。
【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可观察到并呈现总体一致的岩性(或岩性组合、变质程度)或结构特征,以及与相邻地层间关系所定义和识别的一个三维空间的岩石体,是地质填图的基本单位。
沉积岩层、喷出的层状火山岩层及其变质岩层,都可作为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由一种或多种沉积岩、喷出岩或变质岩组成。
单位的鉴别要求是区域、整体、宏观岩性特征的一致性,而不是以岩石为单位的地球物理性质(电性、磁性、放射性和其它物理性质)、时间属性、地质事件、成因等。
因此,在岩石地层单位的定义中不考虑时间、成因、气候、环境或事件等因素。
化石作为岩石的一种物质成分,对于识别一个岩石地层单位有时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一般情况下岩石地层单位不应根据其所含古生物化石的种类或名称定名。
【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严格遵循地层单位命名与修改程序划分、定义、命名与修改、出版的岩石地层单位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其等级单位术语为:群——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组的组合或行将划分为若干组的岩石地层序列;组——组内正式命名的岩石实体;层——组内或段内正式命名的标志层,或火山岩序列中最小的独特层状岩石体——岩流层。
【组】岩石地层划分的基本单位,用于地质填图、描述和阐明区域地质特征。
组是野外宏观岩类或岩类组合相同,结构类似,颜色相近,呈现整体岩性和变质程度特征一致,空间上有一定的延展性,并能据以填图的地层体。
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沉积岩、火山岩或变质岩)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间有重复出现的其它岩石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的互层所构成;还可能由很复杂的岩石组分或独特的结构所构成并与其它组相区别。
对于一个独立的组所要求的岩石变化程度,没有严格的规定,主要视一个地区的地质复杂程度,并能较为准确地描述其岩石组合特征和阐明地质历史为原则。
关于组级单位的厚度,无标准限制。
其厚度大小主要取决于能最好的阐述该地区岩石发育所需要的地层单位规模的大小。
【群】比组高一级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群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或相关的具有共同岩性(或岩性组合)特征的组组合而成;有时也可能是一套尚未经深入研究,暂未分组,一经详细研究后有可能划分成若干个岩石系列。
必要时,群可以再分成几个亚群,或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并具有共性岩性(岩性组合)特征的群组建成一个超群。
群的单位层型,就是它所包容的各个组的单位层型。
组不一定要合并为群,只是为了更有效的地在大范围内进行对比研究,或为编制小比例尺图件的需要可以并组为群。
【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未正式命名,或无需正式命名,并依附于某一正式单位的岩石地层单位。
其常用单位术语有:带、层(局部性标志层)、段(岩性段)、凸镜体、岩楔、岩舌、岩丘、礁、杂岩等。
这些术语之间无等级和大小之分。
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无统一规则可循,其划分目的主要是为了突出单位的特殊性,如特殊成分、形态、标志、成因、含义(如一定的年代、生物、事件地层含义等);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如划分含矿层、含水层、隔水层、地球化学或放射性异常层等。
在新区工作初期,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尚未确立前,划分临时性的非正式单位也很常见。
此外,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用于填图,还能有效地提高地质图的实用性和灵活、客观、具体地表现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研究,是对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必要的补充。
【特殊岩石地层单位】特殊岩石地层是相对于正常岩石地层提出的。
正常岩石地层的形成,符合地层学的地层叠覆律、化石层序律和瓦尔特相律,其岩石(或岩石组合)特征与结构、层序与地层关系在实地地层剖面上易于识别和纵、横向追索;而特殊岩石地层,主要是原始层状或非层状岩石体(地层)遭后期不同程度和其次的构造作用、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等的强烈影响与改造后形成的一套岩石体(地层)其原始地层的顺序受到严重破坏,岩石特性、结构与构造部分或全部遭受明显改造与重组,或发生大幅度构造推覆与位移,致使难以用正常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由一种或多种原始层状或非层状岩石(地层)体经构造、变质、岩浆活动等改造重组而成;也可以是由一种原始层状或非层状岩石(地层)体经构造、变质作用等改造重组成多个特殊岩石地层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