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哥德巴赫猜想与n生素数猜想的分布规律
《关于素数公式素数定理哥德巴赫猜想的初等证明》
《关于素数公式素数定理哥德巴赫猜想的初等证明》素数公式是指对于给定的正整数n,小于等于n的素数的个数近似等于n/ln(n),其中ln(n)表示自然对数。
素数定理是指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小于等于n的素数的个数π(n)近似等于n/ln(n)。
公式中的π(n)表示小于等于n的素数的个数。
哥德巴赫猜想是指任意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首先证明素数公式。
定义函数S(n)为小于等于n的素数的个数。
我们需要证明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S(n)在数学意义下近似等于n/ln(n)。
我们知道,当n越趋近于无穷大时,自然对数ln(n)也趋近于无穷大。
设m为一个足够大的正整数,使得ln(n) >= m。
我们将区间[2,n]均分为m个子区间,每个子区间的长度为(L=n-2)/m。
对于每个子区间,我们选择一个整数ni作为代表,使得ni落在这个子区间内,并且ni是最接近该子区间中点的整数。
由于n趋向于无穷大,我们可以得到ni一定存在。
我们定义T(m)为小于等于n的素数中,满足ni是素数的个数。
显然T(m) <= S(n),因为ni只是小于等于n的素数中的一个子集。
我们对于每一个ni都检查它是否是素数,最简单的方法是对所有小于等于√ni的正整数k,检查ni是否能被k整除。
若存在整数k使得ni被k整除,则ni不是素数;若不存在这样的整数k,则ni是素数。
现在我们来估计T(m)的上界。
对于每个ni,我们需要进行√ni次的整除运算。
所以,总的运算次数为Sqrt(n1) + Sqrt(n2) + ... +Sqrt(nm)。
由于ni是区间中点附近的整数,所以我们可以将每个Sqrt(ni)近似为Sqrt(L/m) = Sqrt((n-2)/m)。
所以总的运算次数可以近似为m*Sqrt(L/m) = (n-2)*Sqrt(m/(n-2))。
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这个运算次数的上界也趋于无穷大。
所以S(n)在数学意义下近似等于n/ln(n)。
“素数的分布规律”与“哥德巴赫猜想”
科学 大众 ・ 科 学 教 育
2 0 1 7 年 第1 1 期
“ 素数 的分布规律 ’ ’ 与“ 哥德 巴赫猜想 "
于新 堂
( 莱州市文昌小学, 山东省 2 6 1 4 0 0 )
摘
要: 找到 了“ 素数倍数 的分布规律 ” , 推证 出了“ 素数 的分布规律” , 进 而对推证 “ 哥德 巴赫猜想” 的必要 条件进行 了分析。
素 数 的 分 布规 律 是推 证包 括 “ 哥德巴赫猜想” 在 内 的 一 系 列 至
今 未 能 解 决 的 素 数 问 题 的 必要 前提 , 这 几近 成 为共 识 。 因 此 人 们 普
x 以 内 的 所 有 素 数 的 多 倍 数 项 ,不 但 能 够 筛 除 所 有 的 合 遍认为 , 只 要 能 够 找 到 素 数 的分 布规 律 , 就 可以解决 “ 歌 德 巴赫 猜 除 素 数 P 数 , 而 且属 于超 量 筛 除 , 足 以保 证 n以 内 的所 有 合 数 全 部 被 筛 除 。 想” 。
却 有 着 严 格 的 分 布规 律 。 绕 开无 规 律 分 布 的素 数 , 从 素 数 的倍 数 的
分布人手 , “ 以素数倍数 的分布规律 ” 为前提 , 间接可 以推证 出“ 素 数 的分 布 规 律 ” 。 多 个 素数 ” 。 但它却不能作为证明“ 哥 德 巴赫 猜 想 ” 等 素 数 命 题 的 必 素 数 倍 数 的分 布 规 律 要 前提 。 素数的倍数 : 能 被 某 ~ 素数 整 除 的所 有 正 整 数 , 称 为 这 一 素 数 四 、 证明“ 哥 德 巴赫 猜 想 ” 必 要 条 件 分 析 的倍数。 证 明“ 哥德 巴赫 猜 想 ” 的 必要 条 件 是 什 么 呢 ? 素数 的倍数 包括 : 素数 的单倍数 ( 素数 ) 和 素 数 的 多倍 数 ( 合 这要从证明“ 哥 德 巴赫 猜 想 ” 等 素数 命 题所 采 用 的理 论方 法 来
双生素数对 N生素数对及哥德巴赫猜想论文
论双生素数对 N生素数对及哥德巴赫猜想摘要:论文运用数列思想论述了双生素数对及n生素数对的无限性,运用数列和数轴对折思想论述了每个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且随着偶数值的增大而表法数增多,既歌德巴赫猜想的正确。
关键词:素数对;数列;数轴对折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246-04我想先说一段话,茫茫之宇宙,它有没有边呢?若说有,则边那边又是什么呢?─还是宇宙─即宇宙之大给了我们一个无限大的概念,如果没宇宙会是什么呢?什么都没有,─但还会有一种状态的存在。
为什么会给人一种有的状态呢?宇宙的含量:空间、时间、物质。
自然数是无限的之如宇宙,其中素数是无限的,双生数对是无限的吗?n生素数对是无限的吗?无限的偶数都能表为两素数之和吗?诸如此类无限性问题,从人类发现至今,而困绕人们至今,难道这些无限性的问题超出了人类智能的极限,让人类的思维无能为力吗?本人多年来的思索得出结论:①双生素数对是无限的,设自然数为n,其内双生素数对个数为:tp(n)(tp表素数对),则tp(n)与n之比:n增大则其比值缩小,即:②n生素数对有无限之多哥德巴赫猜想表“1+1”成立,且随偶数值的增大而所表“1+1”的个数增多,设n为自然数,hp表“1+1”,hp(n)表n内hp之个数,则.................以下详细论述之:先引入几个新的概念:单元、双元、三元……n元数列:分别以1个数字,2个数字,3个数字……n个数字为1项的数列:如数轴上从3开始,连续3个奇数为一单元,则称为3元数列,如此,n 个连续奇数为一单元组成一项,称为n元数列。
连除:符号“”读作:“g,h”,如:{tn}表双元奇数数列,{tpn}表绝对剩余数列,符号“”表导出,p表素数,则:之存在先设一自然奇数数轴,如图(a)由3开始每3个连续自然奇数设为一组,称为:g,则其内的3个元素由小到大依次标为:ga、gb、gc,则所有的ga、gb、gc分别成单元等差数列:{gan}、{gbn}、{gcn}各公差分别为6,gan、gbn 、gcn分别为各数列通项。
“哥德巴赫猜想”及“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1
“哥德巴赫猜想”及“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1“哥德巴赫猜想”及“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1哥德巴赫猜想指的是一个数学问题,即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
这个猜想由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于18世纪提出,但至今仍未得到严格的证明。
尽管如此,这个猜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验证,且有许多重要的进展。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的一些特例。
对于一个大于2的偶数n,我们从最小的质数2开始进行尝试。
我们依次判断n-2,n-3,n-4,...,3,2是否为质数,如果找到了两个质数的和等于n,那么哥德巴赫猜想就得到了验证。
虽然这种方法可以找到很多数的质数之和,但并不是所有的偶数都可以这样表示。
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通用的方法,能够用来证明所有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哥德巴赫猜想的一些证明。
一种重要的证明思路是通过数学的递归性质来证明。
递归是一种常见的数学证明方法,它通过把问题分解为更小的子问题来进行证明。
我们可以使用递归的方法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证明。
假设我们已经知道对于任意小于n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
那么我们来证明对于n这个偶数,也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的和。
我们假设n=p+q,其中p和q是两个质数。
如果n是质数,那么自然成立。
如果n不是质数,那么我们可以假设p是n的一个质因数。
如果p是n的质因数,那么q=n-p也是n的一个质因数,因为q=n-p。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n=p+q。
因此,通过递归的方式,我们可以证明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
尽管这种证明思路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它并没有得到严格的证明,因此仍然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
孪生素数猜想是指存在无限多个相邻的素数对(两个素数之间的差为2)。
这个猜想也是一个长期未解的问题,但有一些重要的结果和进展。
目前主要的证明方法是通过概率论和分析方法,构建一种概率模型,用来描述素数的分布特性。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
哥德巴赫1742年在给欧拉的信中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
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n>5:当n为偶数,n=2+(n-2),n-2也是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的和;当n 为奇数,n=3+(n-3),n-3也是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的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
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亦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推出:任何一个大于7的奇数都能被表示成三个奇质数的和。
后者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若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则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也会是对的。
2013年5月,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研究员哈洛德·贺欧夫各特发表了两篇论文,宣布彻底证明了弱哥德巴赫猜想。
猜想提出1742年,哥德巴赫给欧拉的信中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然而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
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哥德巴赫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n>5:当n为偶数,n=2+(n-2),n-2也是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的和;当n为奇数,n=3+(n-3),n-3也是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的和)。
“哥德巴赫猜想”及“孪生素数猜想”证明(精简版)
“哥德巴赫猜想”及“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王若仲 1 谭谟玉2贵州省务川自治县实验学校王若仲(王洪)贵州省务川自治县农业局谭谟玉摘要:我闲遐之余,喜好研究数学问题,我在一次偶然探究中,发现了“哥德巴赫猜想”的简捷证明方法,即就是不具体研究单个素数的位置如何,也不研究设定区域内素数的数量如何,而是利用集合的概念,设置一定的条件,在宽泛的前提下探讨整体情形,即假设偶数6,8,10,…,(2m-2),(2m)(m≧3);它们均可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设奇合数a1,a2,a 3,…,at均为不大于偶数2m的全体奇合数,(ai<aj,i<j,i、j=1,2,3,…,t),t∈N。
则集合{1,(2m-1)}∪{(2m-a1),(2m-a2),(2m-a3),…,(2m-at)}∪{a1,a2,a3,…,a t }有缺项。
利用前面已知情形,证明集合{(2m-a1),(2m-a2),(2m-a3),…,(2m-at)}∪{(a1+2),(a2+2),(a3+2),…,(at+2)}有缺项;利用该结论以及前面已知情形,证明集合{(2m-a1),(2m-a2),(2m-a3),…,(2m-at)}∪{(a1-2),(a2-2),(a3-2),…,(at-2)}也有缺项;假设偶数(2m+2)不能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设奇合数a1,a2,a3,…,ar均为不大于偶数(2m+2)的全体奇合数,(ai <aj,i<j,i、j=1,2,3,…,r),r∈N。
则集合{1,(2m+2-1)}∪{(2m+2-a1),(2m+2-a2),(2m+2-a3),…,(2m+2-at)}∪{a1,a2,a3,…,ar}没有缺项。
该集合中的元素均分别减去2后所得集合{(2m-a1),(2m-a2),(2m-a3),…,(2m-at)}∪{(a1-2),(a2-2),(a3-2),…,(at-2)}仍然没有缺项。
这与前面所得结论产生矛盾,说明偶数(2m+2)能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关于素数公式素数定理哥德巴赫猜想的初等证明》
《关于素数公式素数定理哥德巴赫猜想的初等证明》关于素数公式、素数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的初等证明首先,我们来阐述素数公式。
素数公式是指计算n以内素数个数的公式。
素数是指除了1和自身之外没有其他因数的自然数。
素数公式的一种常用表达式是欧拉公式:π(n)≈n/ln(n)其中π(n)表示不大于n的素数个数,ln(n)为n的自然对数。
这个公式是一种估计,它越随着n的增大趋于准确,但并不完全精确。
其次,我们来讨论素数定理。
素数定理是关于素数的分布规律的定理。
它的表述是:当n趋向无穷时,π(n)与n/ln(n)的比值趋于1我们首先定义M(n)为不大于n的最大素数。
根据素数定理,当n足够大时有π(n)≈n/ln(n),即π(n)和n/ln(n)之间的差异趋于0。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近似的等式:π(n)≈n/ln(n)≈(n−M(n))/ln(n)接下来,我们定义一个函数f(x)=(x−M(x))/ln(x),其中x为任意正整数。
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任意的x,f(x)的值都非负。
因为当x不小于M(x)时,分子大于等于0,分母大于0;而当x小于M(x)时,分子小于0,分母小于0,两者相除仍然非负。
然后,我们考虑函数f(x)在[x, x+1]上的变化。
首先,由于f(x)的非负性,我们可以推断f(x+1)≥f(x)。
其次,我们用斜率代替函数的导数,即f'(x)。
我们可以发现,当x足够大时,f'(x)始终小于等于0。
这是因为当x足够大时,分子(x−M(x))的增长速度远远小于分母ln(x)的增长速度。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f(x)在[x, x+1]上是单调递减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足够大的x,f(x)在[x,x+1]上是单调递减的。
且根据不等式π(n)≤n,可以得到对于足够大的n,f(n)≥0。
因此,当n足够大时,f(n)在闭区间[1,n]上的值始终大于等于0。
最后,我们来讨论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指的是任意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让我们来探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我们需要使用一些已知的数论定理和推理手法。
首先,我们需要使用素数分布定理和大素数定理。
素数分布定理表明,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不超过n的素数的个数近似等于n/ln(n),其中ln(n)是n的自然对数。
大素数定理表明素数的密度趋向于无穷大。
这两个定理为我们的证明提供了一些基础。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函数f(n),表示所有小于或等于n的素数之和。
根据素数分布定理,我们知道f(n)约等于n * ln(n),在n趋向于无穷大时成立。
我们还需要定义一个函数g(n),表示所有大于n且小于或等于2n的素数之和。
现在,我们来证明一个引理:对于任意正整数k,当k趋向于无穷大时,f(k)-g(k/2)趋向于无穷大。
证明这个引理需要使用大素数定理。
根据大素数定理,当k趋向于无穷大时,存在一个素数p,使得k/2< p < k。
所以在k趋向于无穷大时,g(k/2)约等于p,而f(k)约等于k* ln(k)。
因此,f(k) - g(k/2)约等于k * ln(k) - p。
根据大素数定理,我们知道素数p趋向于无穷大。
所以在k趋向于无穷大时,f(k)-g(k/2)趋向于无穷大成立。
现在,我们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假设n是一个大于2的偶数。
我们需要证明n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
我们可以将n分解为n=q+r,其中q和r是两个质数。
假设q和r都是小于或等于n的数字。
那么我们有q≤r≤n。
1.q=2,r=n-2;2.r=2,q=n-2这样,我们就将n表示成了两个质数之和。
但是,这些质数不一定是独立的。
也就是说,q和r可能是相同的质数。
我们需要证明这种情况不存在。
假设q=r=p,其中p是一个质数。
那么根据我们之前证明的引理,f(n)-g(n/2)趋向于无穷大。
所以,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足够大的k,使得f(k)-g(k/2)>n成立。
因此,我们可以找到两个质数q和r,使得q<r<k,并且q+r=n。
如何正确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如何正确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如何正确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答案是:给人们一个完全符合题意的,一目了然的稳定增长规律,其规律必须经得起检验和推敲。
因为,哥德巴赫猜想是:大于4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这里涉及三个方面:1,大于4的偶数是指大于4的所有偶数,缺一不可;2,奇素数,大于2的素数都是奇素数;3,和,指两个奇素数相加的意思。
必须解决的是:大于4的所有偶数无遗漏地都能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如何将这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的统一,是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关键。
一、有机统一1、素数素数的定义:只能被1和自身数整除的整数,叫素数。
(自然数1不是素数)。
与素数相对应的是合数,能够被1和自身数以外的整数整除的整数,叫合数。
如果,一个数能够被1和自身数以外的整数整除,那么,这个数至少能被它根号以下的一个素数整除。
反过来,大于4的任意整数,只要它不能被它根号以下的所有素数整除,那么,它就是素数。
这就是素数的推理,也可以用来检验素数。
从推理得知:令小素数为2,3,5,7,…,R,令仅大于R的素数为E,在大于R^2,小于E^2范围之内的数,它们根号以下的素数都是2,3,5,7,…,R,一方面在大于R^2,小于E^2范围之内的整数,只要不能被2,3,5,7,…,R整除,它就是素数。
另一方面根据素数的定义,可知:素数是不能被其它素数整除的整数。
那么,在大于R到R*R范围之内的素数,同样是不能被2,3,5,7,…,R整除的整数。
合起来就是:在大于R,小于E*E范围之内,不能被2,3,5,7,…,R整除的整数,就是素数。
2、偶数,当偶数存在于大于R^2,小于E^2时,它们根号以下的素数也都是2,3,5,7,…,R。
这里的偶数个数为(E^2-R^2)/2个;所有偶数除以2,3,5,7,…,R,不同的余数组合为(2*3*5*7*…*R)/2个。
当小素数为2,3,5,7,…,R 时,最大的小素数R大于2之后,3*5*7*…*R>(E^2-R^2)/2。
孪生素数猜想与哥德巴赫猜想
孪生素数猜想与哥德巴赫猜想说起“孪生素数猜想”跟“哥德巴赫猜想”,你可能会觉得这俩名词一听就像是啥复杂的数学难题,根本不适合咱普通人讨论。
但是,咱今天就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来聊聊这俩东西,保证你看完之后,觉得原来数学也可以这么有趣!啥是孪生素数呢?嗯,就是两个素数,它们之间差了2。
比如3和5,7和9(不对,是5和7!)。
这些数字它们长得不一样,但却有一种特别的亲密关系,仿佛就是一对双胞胎,怎么都分不开的那种。
对了,素数可不是普通的数字,它是只能被1和它自己整除的数字。
比如2、3、5、7这些,都是素数。
哦对,2是唯一一个偶数素数,咋听咋有点神奇吧?想想看,素数本来就少得可怜,咱还把它们凑成对儿,简直是给这些稀有物种起了个“夫妻名”——孪生素数。
那么孪生素数猜想到底是啥呢?猜想就是说,这样的孪生素数,好像一直在不断地冒出来,虽然目前没人能证明到底有多少对这样的孪生素数存在,但大家都信它,觉得这个猜想应该是真的。
就像是咱平常说的“天上掉馅饼”,大家都相信,虽然它掉下来得看运气,但总有那么一两块是真的!哎,我脑袋里想起了小时候家里老爸总说:“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是锅巴”,不过,他这话有点“愤青”了,意思是“没那么容易得来”。
但对于数学界来说,孪生素数猜想是挺让人兴奋的事,因为如果有一天被证明了,那可是数学史上的一大突破,能让人惊掉下巴。
说到哥德巴赫猜想,这个也是个超级有意思的事情。
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是: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那种无聊的纸上谈兵?但如果仔细想想,仿佛就像魔术一样,有些数字看起来完全不搭边,但通过一些巧妙的组合,它们居然能“凑在一起”。
比如6这个偶数,可以是3加3;8可以是3加5;10可以是5加5或者7加3,奇不奇怪?更奇怪的是,这个猜想虽然被很多聪明的大脑给推敲过,甚至无数次证明了它在小范围内是成立的,但要想从根本上证明它,依然让大多数数学家抓耳挠腮、捉襟见肘。
法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法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哥德巴赫猜想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数学难题,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法学界的关注和研究。
它最早出现在18世纪,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至今仍未被证明或证伪。
简而言之,哥德巴赫猜想认为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被分解为两个素数的和。
长期以来,数学家们围绕着这一猜想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尽管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有许多重要的数学难题被成功解决,如费马大定理和四色定理,但哥德巴赫猜想却一直困扰着数学界的精英们,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哥德巴赫猜想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难题,它的解答对整个数论领域甚至对其他学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它涉及到数学的基础理论,如素数的分布规律和数的因子问题等,因此其解答将对数学理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哥德巴赫猜想迄今尚未被证明,但许多数学家们致力于寻找证明或证伪的方法。
近年来,利用大数据和计算机算力的快速提升,一些研究者通过穷举法或数值计算等多种方法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然而,仍然没有一个完美的解答出现,这也让哥德巴赫猜想的魅力不断增加。
本文旨在通过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历史回顾和数学意义的探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同时,我们将通过对当前研究现状的介绍以及对哥德巴赫猜想启示与影响的分析,展示其在法学界的重要性和前景。
期望读者在阅读完本文后,能够对哥德巴赫猜想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该难题的解答做出自己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对"法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进行深入探讨: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1 概述: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概括性介绍,包括其基本概念、历史背景等。
1.2 文章结构:阐述本文的整体结构,即本大纲所示的目录结构,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1.3 目的: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即为何探讨法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对读者的预期效果。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2.1 哥德巴赫猜想的历史:详细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发展和重要里程碑,以及相关研究者的贡献。
哥德巴赫猜想求素数
哥德巴赫猜想求素数(实用版)目录1.哥德巴赫猜想的背景和意义2.素数的定义和性质3.哥德巴赫猜想与素数的关系4.求解素数的方法5.哥德巴赫猜想的现状和未来展望正文1.哥德巴赫猜想的背景和意义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未解问题之一,它由哥德巴赫于1742 年提出。
这个猜想的内容是:任何一个大于 2 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
例如,8=3+5,20=7+13 等等。
虽然这个猜想经过数学家们的验证已经成立了许多特定范围的偶数,但是要对所有大于 2 的偶数进行证明,还需要找到一个完整的数学证明方法。
因此,哥德巴赫猜想在数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2.素数的定义和性质素数,又称质数,是大于 1 的自然数中,除了 1 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因数的数。
例如,2、3、5、7 等都是素数。
素数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许多重要数学理论和猜想的基础。
素数具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例如:孪生素数猜想,即存在无穷多对相差为 2 的素数。
3.哥德巴赫猜想与素数的关系哥德巴赫猜想与素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哥德巴赫猜想成立,那么每个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这意味着素数在数轴上分布的规律与偶数的分布有着紧密的联系。
另一方面,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也可以为素数的分布规律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启示。
4.求解素数的方法由于素数的重要性和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寻找和求解素数的方法一直是数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数学家都对素数的求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欧几里得算法可以用来求解两个素数之积,而费马小定理则可以用来判断一个数是否为素数。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家们已经可以计算出非常大的素数,这些成果也为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5.哥德巴赫猜想的现状和未来展望尽管哥德巴赫猜想在许多特定范围内已经得到了验证,但是要对所有大于 2 的偶数进行证明,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完整的数学证明方法。
目前,哥德巴赫猜想仍然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未解问题之一。
哥德巴赫猜想求素数
哥德巴赫猜想求素数
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数论问题,提出者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
该猜想的内容是: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具体来说,假设我们有一个大于2的偶数n,我们要证明存在两个素数p和q,使得n = p + q。
举个例子,偶数10可以表示为5 + 5,这里5是素数。
或者,偶数16可以表示为11 + 5,这里11和5都是素数。
哥德巴赫猜想虽然很简洁,却一直没有被证明。
许多数学家都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尝试证明这个猜想,但至今仍然没有成功。
目前,已经证明了该猜想对于范围内的所有偶数成立,但对于更大的数字,仍然没有得到证实。
这个猜想在数论中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一些数学家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了一些限制,提出了一般化的哥德巴赫猜想,即任意大于2的整数都可以表示为至多k个素数之和,k 是一个固定的正整数。
这个更加一般化的猜想同样没有被证明。
虽然哥德巴赫猜想仍然未解决,但它在数论领域中引发了很多有趣的研究和讨论。
人们希望在未来能够找到证明这个猜想的方法,并揭开这个数学谜题的真相。
哥德巴赫猜想吧 素数间隔
哥德巴赫猜想吧素数间隔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一项备受关注的问题。
它的核心观点是:任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简言之,哥德巴赫猜想认为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素数的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来探讨哥德巴赫猜想,从简单的定义到更深入的数学推导,帮助读者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问题。
一、哥德巴赫猜想的定义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者是17世纪的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
他认为,任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6可以表示为3+3,8可以表示为3+5,以此类推。
哥德巴赫猜想被广泛研究,并引起了数学界的浓厚兴趣。
然而,尽管人们在过去几百年里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至今仍未找到一个一般性的证明,使得哥德巴赫猜想成为一个定理。
二、素数的重要性在探讨哥德巴赫猜想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素数的概念和特性。
素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正整数。
2、3、5、7都是素数。
素数的性质十分重要,因为它们在数论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素数的无穷性是数论中一项重要的定理,它指出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这也为哥德巴赫猜想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背景。
三、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尝试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尝试可以追溯到18世纪。
许多数学家都试图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猜想。
其中一个著名的证明尝试是勒让德证明。
勒让德提出了一种思路,通过分析奇数和偶数之间的关系,说明可以将任意一个大于等于7的奇数分解为三个素数之和。
然而,尽管勒让德的证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启示性,但由于一些关键性的限制和缺陷,它并不能真正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四、素数间隔和相对素数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探讨素数之间的间隔和相对素数的概念。
素数间隔是指相邻素数之间的差值,从2到3的间隔是1,从3到5的间隔是2。
在这之中,素数间隔的小于等于2的情况为相邻素数,例如3和5。
相对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没有共同的素因子,例如4和9就是相对素数。
通过研究素数间隔和相对素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素数的分布和特性,为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哥德巴赫数学猜想
哥德巴赫数学猜想
哥德巴赫数学猜想是一个关于素数的问题,它由克里斯蒂安·戈
德巴赫在1742年提出。
该猜想表明,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
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具体来说,对于任意一个大于2的偶数n,我们可以找到两个素
数p和q,使得n = p + q。
例如,4可以表示为2+2,6可以表示为
3+3,8可以表示为3+5,以此类推。
尽管哥德巴赫数学猜想在数论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研究,但
其至今仍未被完全证明。
目前已经证明了猜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成立,但对于所有偶数都成立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许多数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证明哥德巴赫数学猜想的方法。
这个
猜想的证明对于素数分布和数论中其他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它仍然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需要深入的数论知识和高级
的数学技巧。
虽然人们尚未找到完整的证明,但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大规模数值
实验,可以发现哥德巴赫猜想在很大程度上成立。
这让人们相信这个
猜想是正确的,并且有可能在未来被证明。
哥德巴赫数学猜想是数论领域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它激发了数
学家们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无论最终是否能够得到证明,这个猜想与
素数之间的关系将继续为数学研究提供宝贵的启示。
哥德巴赫猜想意义
哥德巴赫猜想意义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备受数学界关注的难题,它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素数的分布规律,并且对于数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哥德巴赫猜想的意义。
哥德巴赫猜想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这个结论对于素数的分布规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素数是数论中一类特殊的数,它们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不能被其他数整除。
素数的分布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通过素数的求和关系来研究素数的分布规律。
哥德巴赫猜想对于数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数论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问题,如素数定理、费马大定理等。
哥德巴赫猜想作为数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吸引了众多数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虽然哥德巴赫猜想在数论领域中尚未得到证明,但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数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新的方法和理论,推动了数论的发展。
哥德巴赫猜想对于数学思维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需要运用到许多数学方法和技巧,如数论、代数、几何等。
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可以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
而这些数学思维的培养对于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还涉及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
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中,数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定理和结论,如二次互反律、勒让德符号等。
这些定理和结论不仅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为数论的其他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哥德巴赫猜想的解决将对数学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果哥德巴赫猜想得到证明,将会对数论和相关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它将为数学家们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思路,推动数学领域的发展。
而即使哥德巴赫猜想最终未能得到证明,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也将为数学领域带来许多新的发现和突破。
哥德巴赫猜想在数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素数的分布规律,推动了数论的发展,而且培养了人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素数分布的统计规律
素数一直以来都是数学界的重要研究对象,其分布规律一直是数学家们所关注和探索的话题之一。
素数是指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自然数,如2、3、5、7等。
在数轴上,我们会发现素数并不是均匀地分布,而是呈现一种随机的、无规律的分布。
虽然素数的分布规律尚未完全解开,但数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统计规律。
首先,素数的数量是无限的。
这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公元前300多年时证明的。
他利用了反证法,假设素数只有有限个,并通过构造一个新的数,使其既不是前面列举的素数,也不是它们的倍数,从而推导出矛盾,证明了素数是无穷的。
这一结论极大地推动了素数研究的发展。
其次,素数的大致分布可以由素数定理来描述。
素数定理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高斯提出,并由法国数学家黎曼进一步推广。
该定理表明,当n趋向无穷大时,小于n的素数个数大约为n/ln(n),其中ln(n)表示自然对数。
这意味着素数的个数并不是按照固定的比例递增,而是按照一个较慢的增长率递增。
也就是说,素数的分布相对于自然数的密度逐渐减小。
此外,数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关于素数分布的规律。
例如,素数随着数值的增大,越来越稀疏。
也就是说,相邻的素数之间的间隔会逐渐增大。
这个现象被称为素数间的“间隙问题”。
至今,数学家们还没有解决这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但已经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美国数学家哈德温在1923年证明了存在无穷多个素数间隔不大于246,而张益唐在2013年的一篇论文中证明,对于任意的N,存在一个足够大的整数n,使得n和n+N之间存在一个素数。
此外,素数的分布也与数论中的众多难题密切相关。
例如,哥德巴赫猜想认为,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虽然数学家们已经证明了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最多6个素数之和,但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确定的算法来找出所有可能的素数和。
这个问题也显示出了素数分布的复杂性和难以捉摸的特性。
总的来说,素数分布的统计规律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数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寻找和证明更多关于素数分布的定理。
哥德巴赫猜想的作用
哥德巴赫猜想的作用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数论问题,至今尚未被证明或推翻。
该猜想的内容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
这个猜想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18世纪提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哥德巴赫猜想在数论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数论中一个经典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吸引了众多数学家的注意。
许多数学家尝试证明这个猜想,但至今仍未找到确凿的证据。
这个猜想的困难性使得它成为数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推动了数论领域的发展。
哥德巴赫猜想在数论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很多人对这个猜想有所了解,甚至一些非数学专业的人也能够引用它。
这个猜想的广泛传播,使得数论这个相对冷门的学科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兴趣。
哥德巴赫猜想还为数学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虽然该猜想尚未被证明,但数学家们在尝试证明它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数论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在解决哥德巴赫猜想中有应用,还在其他数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哥德巴赫猜想还与其他数论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哥德巴赫猜想可以看作是素数分布问题的一个特例。
素数分布问题研究的是素数在正整数中的分布规律。
哥德巴赫猜想认为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而素数是质数的一种特殊情况。
因此,哥德巴赫猜想与素数分布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有助于深入理解素数分布问题。
哥德巴赫猜想在数论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一个经典的数论问题,也推动了数论领域的发展。
尽管该猜想尚未被证明,但它依然吸引着数学家们的关注和研究。
通过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数论理论和方法,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同时,哥德巴赫猜想还与其他数论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有助于深入理解其他数论问题。
虽然哥德巴赫猜想尚未被证明,但它的重要性和挑战性使得数学家们不断努力,相信有一天会找到解答。
哥德巴赫猜想是2n生素数猜想的部分形式
哥德巴赫猜想是2n生素数猜想的部分形式
邹山中
【期刊名称】《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将自然数分为两种不同的元素s元素和h元素,再将自然数中指定区域内的素数集组成"梳子",通过调整"梳齿"的不同位置来梳选自然数中指定区域的自然数集,从哥德巴赫猜想及2n生素数猜想各自所形成的"梳子"其结构具有相同的特征,从而得到"哥德巴赫猜想"是"2n生素数是否无穷存在猜想"的部分形式的结论.
【总页数】2页(P95-96)
【作者】邹山中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数学系,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156
【相关文献】
1.关于每一个奇素数p都能组成不超过p长的素数等差数列的证明——兼证哥德巴赫猜想
2.关于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的新思路以及因数分解的一个多项式算法
3.因为"不甚谙数",哥德巴赫猜想无法破——以唯物论的"名副其实"的思想方法解读哥德巴赫猜想形式命题
4.二素数差二素数和(哥德巴赫猜想)及孪生素数的新发现
5.关于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和余新河猜想的若干新结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哥德巴赫猜想素数组
哥德巴赫猜想素数组哥德巴赫猜想,素数组的奇妙结构相传,17世纪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曾提出一道数论难题,现在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它声称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分解为两个素数之和。
这个猜想虽然看似简单,但至今未被证明。
在我小时候,数学课上老师曾和我们讨论过这个有趣的问题。
我们热烈地讨论着各种可能的情况,但如今回忆起来,那些讨论都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答案。
素数,是指除了1和它本身外没有其他因数的自然数。
它的神秘性和特殊性引发了无数数学家的兴趣和研究。
素数的分布规律一直是数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种数论定理也都与素数关系密切。
回到哥德巴赫猜想,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尽管我们可以通过穷举法找到一些偶数的素数分解,但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大数,也不能提供一个普遍的规律。
数学家们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和技巧来揭示素数的奥秘。
他们提出了各种假设和推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然而,至今仍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依然是一个迷。
我们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此难以解决?或许,素数的分布规律和组合方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它们可能隐藏着某种神秘的规律,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和理解。
哥德巴赫猜想背后蕴含着数学的无限魅力。
数学,作为一门精确而又抽象的学科,给我们提供了探索未知的机会。
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考的艺术。
当我们思考哥德巴赫猜想时,我们也在思考数学的本质。
素数和分解,代表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通过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内涵和深度。
尽管哥德巴赫猜想仍未被证明,但它激发了无数数学家的灵感和创造力。
他们不断探索、发现新的数学规律,希望能解开这个难题。
无论最终哥德巴赫猜想是否成立,它都是数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
它引发了无数学子的思考和探索,推动了数学的进步。
正是因为这样的挑战和困惑,数学才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哥德巴赫猜想,如同一道难题,等待着有志于数学的人们去攻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哥德巴赫猜想和 n 生素数猜想的分布问题,人们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 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由于对其本质和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全面的掌握,迄今为止,除
Hardy-Littlewood 猜想之外,还没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表述结果。本文以全新的思路尝试研究 并初步解决了上述问题。
2.等差级数的拆分问题
18+30M,20+30M,22+30M,24+30M,26+30M,28+30M,30+30M。
-2-
依此类推,当d=dk时,总共可得到dk个与 2+2M 等价的同次等差级数,即将全体偶数分成 了dk类。
3.偶数分拆问题
3.1 分拆定义
对于任一偶数 N,若 x+y=N,x、y 均为奇数,且 x≥3,y≥3,则(x,y)定义为该偶数的一个 哥德巴赫分拆,以下简称分拆。
(15, 5)、(11, 9)、(29,21) (27,23)
(25,25)
11 22+30M (29,23)
(11,11)
(19,3) (17,3)
(15, 7)、(13, 9)、(31,21)
(27,25)
(17,7)、(31,23) 12 24+30M (13,11)
(19,3) (21, 3)、(29,25)
(15, 9) (27,27)
13 26+30M (19, 7)
(13,13)
(23,3)
(21, 5)、(17, 9)、(15,11) (29,27)、(31,25)
14 28+30M (17,11)
(29,29)
(23,5)
(25, 3)、(21, 7)、(19, 9) (15,13)(31,27)
在各类偶数所对应的分拆中,首项不等的 2 个同次等差级数定义为全分拆,首项相等的 则定义为半分拆。就其包含的素数数目而言,表 1 中第Ⅰ、Ⅱ列中的分拆显然具有换算性, 即 1 个全分拆可以换算为 2 个半分拆,相应地,1 个半分拆可以换算为 0.5 个全分拆。一般地, 当d=dk时,如果从原级数 1+2m的拆分所得到的dk个等差级数中任取 2 个进行组合,总共可以
一般地,当 d = d k 时,总共可以得到 d k 个与 1+2m等价的同次等差级数。其中:首项与公 差互素的一类有ϕ (Dk)个,非互素的一类有[dk-ϕ (Dk)]个。
2.3 原级数 2+2M 的拆分
与原级数 1+2m的拆分相对应,当 d = d k 时,原级数 2+2M也可拆分为dk个与之等价的同次
等差级数Lj+2dkM(Lj≤2dk)。这里Lj为首项,2dk为公差。
注意到首项不大于 2dk的偶数也为dk个,故当k=1 和k=2 时,其拆分结果分别为
2+6M, 4+6M, 6+6M。
和
2+30M, 4+30M, 6+30M, 8+30M,10+30M,12+30M,14+30M,16+30M,
得到[dk(dk+1)]/2 个分拆。其中,全分拆为[dk(dk—1)]/2 个,半分拆为dk个。如果将所有的
半分拆换算成全分拆,这dk类偶数对应的全分拆总数为dk2/2 个。其中,前两列为ϕ 2(Dk)/2 个,后三列为[dk2-ϕ 2(Dk)]/2 个。
如果将所有的全分拆换算成半分拆,这dk类偶数对应的半分拆总数为dk2个。其中,前两列 为ϕ 2(Dk)个,后三列为[dk2- ϕ 2(Dk)]个。
-3-
表 1 哥德巴赫分拆对应规律
类N
等差级数首项( li , li′ )
别
Ⅰ
Ⅱ
Ⅲ
Ⅳ
Ⅴ
M≥1
(k=1,公差为 6)
1 2+6M
( 7, 7) ( 5,3)
2 4+6M
( 5, 5) ( 7,3)
3 6+6M ( 7, 5)
( 3,3)
M≥1
(k=2,公差为 30)
当k=1 时,如果从原级数 1+2m的拆分所得到的 3 个等差级数中任取 2 个进行组合,共有 6 种结果;当k=2 时,从得到的 15 个等差级数中任取 2 个进行组合,共有 120 种结果。明显 地,这些等差级数之组合即为上述各类偶数所对应的分拆(见表 1)。注意到 1 不是素数,为 符合上述的拆分规律,表 1 中以Dk+1 补位。
(23, 7)、(19,11) 15 30+30M (1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3)、(31,29)
(27, 3)、(25, 5)
(21, 9) (15,15)
4.哥德巴赫猜想问题
4.1 命题
-4-
凡大于 4 之偶数必为二奇素数之和[1]。
4.2 P(1+1)(N)- N 之对应关系
(23,23)
(13,3) (11,5)
( 9, 7)、(31,15)、(27,19)
(25,21)
(31,17)、(11, 7) 9 18+30M (29,19)
(13,5) (15, 3)、(25,23)
( 9, 9) (27,21)
10 20+30M (31,19)、(13, 7)
(17,3)
当N不太大时,其所包含的素数对P(1+1)(N)是容易计算的。如果绘制出P(1+1)(N)‐N 的散点图,则从中至少可以看出:1、当偶数N连续变化时,与其对应的素数对的变化是极不 规则的,但总体上有随其增大而增大的趋势;2、对于相邻的 3 个偶数,被 3 整除的偶数包含 的素数对最多,而另外 2 个则相对较少;3、能被 15 整除的偶数,其包含的素数对相对则更 多。
(25,15)
(31,11)、(29,13) 6 12+30M (23,19)
( 7,5) ( 9, 3)、(25,17)
(27,15) (21,21)
7 14+30M (31,13)
( 7, 7)
(11,3)
( 9, 5)、(29,15)、(27,17) (25,19)、(23,21)
8 16+30M (29,17)
( 3,3) (31,5)
(25,11)
(21,15) (27, 9)
4 8+30M (31, 7)
(19,19)
( 5,3)
(29, 9)、(27,11)、(25,13) (23,15)、(21,17)
5 10+30M (29,11)、(23,17)
( 5,5)
( 7, 3)、(31, 9)、(27,13) (21,19)
(1)
-1-
7,37,67,… …;17,47,77,… …
13,43,73,… …;23,53,83,… …
19,49,79,… …;29,59,89,… …
依此类推,当一切pk的倍数分离出去后,余者均可排列为首项与公差Dk互素的等差级数, 其数目可由欧拉函数计算,即
若 d 取连续的奇素数之积,命
∏ d = d k = pk k ≥1
(3)
式中:p1=3,p2=5,p2=7,… …。
则当 k=1 和 k=2 时,按照 1.1,可直接得到原级数 1+2m 的同次等差级数:
1+6m,5+6m;3+6m。
和
1+30m,7+30m,13+30m,19+30m;11+30m,17+30m,23+30m,29+30m;
2.1 自然级数拆分问题
命Dk为连续的素数之积,即
∏ Dk = pk k≥0
式中:p0=2,p1=3,p2=5,… … 若 Dk ≤ N ≤ 2(Dk+1 − 1) ,先列下所有不大于偶数 N 之自然数:
1,2,3,4,5,6,… …N。 陆续分离:
(i) 2,4,6,8,10,… …即 2 起之一切偶数; (ii) 3,9,15,21,27,… …即 3 起之一切 3 的倍数; (iii) 5,25,35,55,65,… …即 5 起之一切 5 的倍数… … 注意到第一次分离后余者乃一公差为 2 的等差级数:
简论哥德巴赫猜想与 n 生素数猜想的分布规律
张春山
辽河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辽宁盘锦(124010)
E-mail:zcshan123@
摘 要:本文在自然级数拆分的基础上,研究了偶数的分类、分拆问题,揭示了各类偶数与其 分拆的对应规律,进而应用所定义的素数分布的均值公式和相关的整数恒等式,化求和为求 积,首次推导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及 n 生素数猜想分布的渐近式,准确地描述了其分布规律。 关键词:偶数,素数,级数,猜想,渐近式
等差级数。特别地,对于首项不同而公差相等的等差级数则称为同次等差级数。
一般地,原级数 1+2m可以拆分为d个与之等价的同次等差级数li+2dm(li<2d)。这里li为首 项,d称为拆分因子,任取大于 1 的自然数,2d为公差。在这d个同次等差级数中,首项与公 差互素的总是有ϕ (2d)个,非互素的总是有[d-ϕ (2d)]个。
4.3 P(1+1)(N)与分拆之对应关系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当 k=1 时,在原级数 2+2M 拆分成的 3 类偶数中,不能被 3 整除的 2 类偶数各对应 0.5 个全分拆或 1 个半分拆;而能被 3 整除的 1 类偶数对应 1 个全分拆或 2 个半分拆。当 k=2 时,在原级数 2+2M 拆分成的 15 类偶数中,不能被 3、5 整除的 8 类偶数 皆对应 1.5 个全分拆或 3 个半分拆;单纯被 5 整除的 2 类偶数皆对应.2 个全分拆或 4 个半分拆; 单纯被 3 整除的 4 类偶数皆对应 3 个全分拆或 6 个半分拆;而被 15 整除的 1 类偶数则对应 4 个全分拆或 8 个半分拆。 比较 3.2 可知,P(1+1)(N)与偶数N所对应的全分拆数或半分拆数成正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