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敷(穴位灸)、拔药罐--药液自制及用方(外用)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Γ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储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k1%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穴位贴敷是一种外治方法,在夏季三伏天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三伏灸”、“三伏贴”。
它主要适用于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和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来,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在施术前,需要准备好药物、选择相应的穴位、确定治疗体位和环境,并进行消毒。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和生姜为基本处方,可以根据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药材炮制要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在施术时,可以采用贴法、敷法、填法和熨贴法等方法。
穴位贴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规范操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在进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前,需要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进行常规消毒。
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的脱敏胶布固定,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治未病”方法,可以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
但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
在贴敷期间,患者的管理非常重要。
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患者应积极就医,并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
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
同时,在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者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并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办公室卫生管理制度规定了办公室卫生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及检查与考核,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办公室卫生的管理。
公共区域和个人区域都需要保持干净清洁,无污物、污水、浮土,无死角。
门窗、墙壁、卫生间、洗手池等都需要经常保持清洁,毛巾等卫生工具用后要及时清洁整理。
穴位敷贴的使用方法
穴位敷贴的使用方法一、穴位敷贴的适用方法:穴位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法方。
1、干贴是指用载体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载体上贴于患处的一种简单方法。
2、而湿贴是将消肿止痛合剂融于载体和中药粉末(醋调、蜜调、酒精调)等以西药直接同消肿止痛合剂混合贴于患处及穴位的一种常用方法。
二、穴位贴敷技术穴位贴(即内病外治)适应症状:儿科:1、发热: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
2、咳嗽:A:热咳: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共研末用3克至5克同消肿止痛液共敷于载体上贴于膻中,肺俞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
(其中药粉最好用蜂蜜调和)。
B、寒咳: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用3至5克用消肿止痛合剂混入贴于背部定喘、肺俞、前胸膻中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
妇科痛经:A在痛经发作期,用654~2注射液10毫升混合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上,贴敷入关元穴,30分钟缓解痛疼。
B山楂、葛茛、甘草、生白芍、乳香、没药、元胡各等份用醋或黄酒调和做成饼状,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将药饼放入上,贴肚脐(神厥)及关元穴,月经来潮前2天应用,或初感痛时应用,其主要功用是行气活血止痛。
屡用效佳,多次痛止。
骨伤科(康复理疗科、针灸推拿科)颈、肩、腰腿痛:①颈椎病:穿山甲、乳香、没药、葛根、透骨草各等份取3~5克调经糊状,先将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将药物敷入上,贴颈椎部位,一般当天显效,2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良好。
②肩周炎(五十肩):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细辛、乳香、没药研末用75%的酒精调匀做成粉饼,待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放入上贴于肩关节局部,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5~7次效果良好,其功用为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穴位贴敷的制作与用法
寒贴
【制作方法】白芥子6克、延胡6克、细辛6克、制甘遂3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生姜调和,制成药饼。
贴于百劳、肺俞、膏盲。
大伏天开始贴治,隔7~10天贴一次,直至末伏结束,共贴3年。
【主治】用于寒性哮喘、咳嗽、喘证。
热贴
【组成】麻黄6克、生石膏20克、葶苈子10克、桑白皮10克、白果10克、甘草5克、苏子10克。
研末,醋调备用。
【用法】三伏天敷贴。
用时每次用醋将上药末调成糊状,用胶布固定穴位,可选用肺腧肾腧定喘大椎等,每穴用药末3克,每周贴一次,连贴7~8次。
虚贴
【组成】制附片10克、川乌10克、肉桂5克、桂枝10克、细辛5克、干姜6克、蜀椒6克、天南星10克、吴茱萸5克、补骨脂10克,上药洗净,麻油1000毫升浸1夜,煎熬去渣,入乳香、没药各10克,受膏成膏药。
【用法】伏天外贴,穴位取肺俞,每次2~3次。
【主治】温阳散寒,温肺化饮。
用于阳虚寒饮之寒哮。
肺脾两虚型喘证
【制作方法】五味子3g 白芥子4g 白术3g 半夏3g 当归3g 细辛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脾腧、中脘、命门
肾虚型喘证
【制作方法】五味子3g 淫羊藿3g 肉桂3g 甘遂1.5g 细辛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肾腧、命门
过敏性鼻炎
【制作方法】白芷3g 白芥子3g 荆芥3g 苍耳子3g 细辛1.5g 辛夷花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肾腧、命门
虚寒型胃脘痛
【制作方法】吴茱萸3g 高良姜3g 香附1.5g 山茱萸3g 枳实3g
【制作方法】酒调和,贴于中脘、天枢、足三里、胃腧。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中医各种外用敷法一、草药外敷法1.温敷法:将中药煎汤在适当温度下施行外敷,常用于肌肉骨伤、湿疹、瘀血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煎煮后,稍降温至体温左右,用纱布或棉布蘸取药汤,敷于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
2.熏敷法:将中药煮沸后,用药蒸汽或煮沸水蒸气使药性进入皮肤,常用于皮肤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加水煮沸,倒入盆中,患者将受药部位暴露在盆内,用毛巾将药气遮盖在患处,每次10-15分钟,每天1-2次。
3.泡浴法:将中药煎煮后加入浴缸中,患者全身浸泡于药汤中,常用于皮肤疾病、风湿痛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加水煮沸,将药汤倒入浴缸中,患者全身浸泡于药汤中,每次15-30分钟,每周2-3次。
二、外敷膏药法1.敷贴法:将中药研磨成粉末或细末,配合适当药材和药膏,敷贴于患处,常用于皮肤疾病、疮疡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粉末或细末与适量的药材和药膏混合均匀,将药糊敷贴于患处,每次6-12小时,每天1-2次。
2.热敷法:将中药研磨成粉末或细末,配合适当药材和药膏,加热后外敷于患处,常用于肌肉骨伤、瘀血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粉末或细末与适量的药材和药膏混合均匀,放入一个袋子中,放入加热器中加热后外敷于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
3.包扎法:将中药研磨成粉末或细末,配合适当药材和药膏,绑扎在患处,常用于骨折、扭伤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粉末或细末与适量的药材和药膏混合均匀,用一块布将药糊包扎在患处,每次6-12小时,每天1-2次。
三、石敷法1.熨敷法:将石药放入火中加热或烘烤后,将其外敷于患处,常用于关节炎、风湿痛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石药放入火中加热或烘烤至适当温度,外敷于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天2次。
2.捣敷法:将石药捣成粉末,加入适量药膏,将其外敷于患处,常用于骨折、扭伤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石药捣成粉末,加入适量药膏搅拌均匀,外敷于患处,每次6-12小时,每天1-2次。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感冒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穴位:神阙、大椎、涌泉;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
此治风寒感冒。
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穴位:风池、大椎;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
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穴位:肺俞、大杼、后溪;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
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穴位:肺俞、膻中、涌泉;办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牢固。
此用于寒咳。
哮喘处方:老姜9g,麻黄4.5g;穴位:膏肓、大杼;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
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穴位:足心;办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日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穴位:天突、肺俞;办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大批,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处方:鹅不食草适量;穴位:鼻孔;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
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
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穴位:脐下;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
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吐逆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穴位:涌泉;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
此治热性呕吐。
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穴位:脐腹;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
闪火灸-养生必备
闪火灸闪火灸法又称拍打灸、经穴扑火疗法、药火灸法、酒火灸法等,是以乙醇或药酒燃烧后,按照不同病证选用不同的经络穴位,进行直接扑打的一种灸法。
闪火灸法乃系民间“烧酒疗法”改进而成的一种灸法。
实践表明它具有温通气血,疏经活络的作用,早期主要用于肌表的一些疾病,近年来,随着方法的改进,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本法约于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临床报道。
在选用药酒及操作方法上各地有所不同,尚待进一步规范。
【操作方法】1.灸材制备: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四种。
(1)95%的乙醇或度数高(须超过50度)的白酒。
(2)血竭3g、当归10g、红花10g、桂技10g、甘松15g、田七5g、元胡10g、七叶一枝花15g、苏木15g、鸡血藤30g、川乌10g、土鳖虫10g,以50度以上白酒1000ml浸泡2周以上,过滤后备用。
(3)红花20g、甘松香20g,在95%医用乙醇1000ml中浸泡2周以上,过滤后备用。
(4)取山栀、白芷、续断、樟脑、田七、乳香、没药、苏木、两面针、丢了棒、了刁竹各等份,放入适量粮食酒中浸泡,7日后入蒸馏器中蒸馏后备用。
2.具体操作:有以下四种。
(1)将药酒或乙醇30ml左右置于搪瓷盆内,点火使燃,术者以手蘸酒液,在所选定的穴区或阿是穴(多为疼痛麻木处)进行快速拍打,手法由轻渐重,直至火焰熄灭为止。
如此反复进行。
操作时应轻重适宜,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术者蘸药酒即应迅速拍打,才不至烧伤。
每次每一部位可施灸15~20min。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用碗盛药酒或乙醇适量,点燃乙醇灯。
另备毛巾一条,浸湿拧干。
取灯心草适量,揉成团如鸭蛋大小,先放入药酒中浸泡后,取出放在操作者手中的湿毛巾上,再点燃毛巾中的灯心草;将点燃着的灯心草先直接扑打患者身上的穴区,此时火苗自灭,点燃后再扑打,反复进行,每处扑打15~20min,以皮肤有灼热感、出现红晕为度。
每日1次,7~10日为一疗程。
(3)以阿是穴(多为痛点)为主,将脱脂棉按痛点大小剪好;铺患处,倒上药水湿透药棉,用冷开水浸湿的绷带圈在药棉周围,点燃药棉;患者感到灼热后立即将火扑灭,待无热后又复燃,再熄再点,重复3~5次。
中药贴敷配方大全
中药贴敷配方大全中药贴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药物敷贴在患处,利用药物的渗透和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贴敷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如风湿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贴敷配方,供大家参考。
1. 阿胶贴敷。
将阿胶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鸡蛋清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适量的红花、艾叶、川芎粉末,搅拌成糊状。
将糊状物敷贴在患处,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更换一次。
适用于瘀血肿痛、跌打损伤等症状。
2. 当归贴敷。
取当归、川芎、红花各等份,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醋调成糊状。
将糊状物敷贴在患处,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更换一次。
适用于风湿痛、瘀血肿痛等症状。
3. 川芎贴敷。
将川芎、红花、艾叶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醋调成糊状。
将糊状物敷贴在患处,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更换一次。
适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等症状。
4. 红花贴敷。
将红花、艾叶、川芎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鸡蛋清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适量的醋调成糊状。
将糊状物敷贴在患处,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更换一次。
适用于瘀血肿痛、风湿痛等症状。
5. 艾叶贴敷。
将艾叶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醋调成糊状。
将糊状物敷贴在患处,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更换一次。
适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等症状。
总结,中药贴敷配方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症状和疾病选择不同的配方进行贴敷。
在使用中药贴敷时,应注意遵医嘱,避免过敏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希望以上介绍的中药贴敷配方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愿大家身体健康!。
穴位敷贴技术
临床应用—常用敷贴方法
敷法:较为常用,将生药剂或糊剂,直接敷在穴位上,其 范围可略大于穴区,上以塑料薄膜盖之,并以纱布、医用 胶布固定。每次敷药的时间宜据具体病症、所用药物而定, 一般来说,在所敷药物干燥后予以换敷较宜。
1/28/2024
临床应用—常用赋型剂
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 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现代 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
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 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 并能矫味。 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 矫味矫臭。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 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1/28/2024
概述—理论依据
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即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 由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 能治内。内服汤药与穴位敷贴同样的通过经络“内联脏腑、 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 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
《理瀹骈文》:“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 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 治之理。”
《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舍于皮毛。”
1/28/2024
概述—治疗作用
消瘀散结
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对局部的强烈刺激,达到活血化瘀、消 肿散结之效。
温经通络
穴位敷贴产生的灼热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之效。
防病保健
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外敷中药膏自制方法
外敷中药膏自制方法
制作外敷中药膏有多种方法,下面是一种常用的自制方法:
材料:
- 适量的中药材: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中药材,如黄连、白芷、黄柏等。
- 一小碗水
- 适量的基础膏方:如凡士林、白蜡等。
步骤:
1. 将选好的中药材洗净,放入锅中加入水,煮沸后转小火煎煮一段时间,根据中药材的性质和所需功效,一般煮10-30分钟不等。
2. 将煎煮好的中药汤液倒入另一个容器中,加入适量的基础膏方,搅拌均匀。
如果希望膏体更厚稠,可以加入更多的基础膏方。
3. 等待膏体冷却,倒入干净的容器中,封好盖子保存。
使用时,可以直接取适量的中药膏涂抹在患处,轻轻按摩至吸收即可。
如果需要,还可以在涂抹后用纱布覆盖,并用绷带固定住。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膏的配方和用量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建议来确定,以避免不适或副作用的发生。
另外,在配制和使用中药膏时要注意个人的卫生习惯,保持器具的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中药外用剂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中药外用剂的使用方法有哪些中药外用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简便易行、副作用小等优点。
正确使用中药外用剂对于发挥其疗效至关重要。
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外用剂使用方法。
一、敷贴法敷贴法是将中药制成膏剂、散剂等,直接敷贴于患处或特定穴位上。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且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例如,对于跌打损伤引起的局部肿痛,可将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如红花、乳香、没药等研成细末,用黄酒或蜂蜜调和成糊状,敷贴在肿痛处。
一般每天更换一次,直至症状缓解。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可选用具有温阳散寒、止咳平喘作用的中药,如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等,制成敷贴剂,在夏季三伏天敷贴于肺俞、定喘等穴位上,以预防冬季发病。
在使用敷贴法时,要注意清洁皮肤,去除污垢和油脂,以增强药物的吸收。
同时,要观察皮肤的反应,如出现红肿、瘙痒、水疱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相应处理。
二、熏洗法熏洗法是利用中药煮沸后产生的蒸汽熏蒸,或用温热的药液浸泡、洗涤局部或全身。
对于皮肤病,如湿疹、瘙痒症等,可选用苦参、黄柏、蛇床子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中药煎汤熏洗。
先将药液煮沸,利用蒸汽熏蒸患处,待药液温度适宜后,再用毛巾蘸取药液擦洗或浸泡患处。
对于关节疼痛、风湿痹痛等病症,可用独活、威灵仙、伸筋草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中药煎汤熏洗患处或全身。
熏洗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皮肤。
熏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的新陈代谢,缓解症状。
但对于皮肤破损、感染严重的部位应慎用。
三、涂抹法涂抹法是将中药制成膏剂、油剂等,直接涂抹于患处。
比如,对于烧烫伤,可使用京万红软膏、紫草油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生肌敛疮作用的外用制剂,均匀涂抹在创面。
对于皮肤干裂、冻疮等,可选用凡士林、蛇油膏等滋润皮肤的制剂,涂抹在患处。
在涂抹药物时,要注意涂抹均匀,厚度适中,并轻轻按摩,以促进药物吸收。
四、吹敷法吹敷法是将中药粉末吹撒或敷布于患处。
教你如何配制穴位敷贴技术
教你如何配制穴位敷贴技术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
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1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药物选择临床有效的方剂,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1.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细辛、白芷等。
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
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2.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等。
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3.气味俱厚类: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等。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赋型剂的选择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
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鸡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1.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2.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3.酒:性大热、味甘、辛。
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4.醋:性味酸苦、温。
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中药敷贴制作
中药敷贴,又称中药外敷疗法,是中国传统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粉末或膏体直接敷贴在体表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敷贴制作的一般流程如下:
1. 选药: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常用的有薄荷、桂枝、白芷、川芎、当归、乳香、没药等。
2. 粉碎:将选好的中药材干燥后粉碎成粉末。
有的药材可以直接粉碎,有的则需要先煎煮后浓缩成膏体再进行粉碎。
3. 调配:按照处方比例将粉碎后的药材混合均匀。
有时还需加入一些辅料,如蜂蜜、米醋、水等,以增加敷贴的附着力和透皮吸收性能。
4. 制膏:将调配好的药材粉末与辅料混合,制成膏状。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加热、搅拌等方式完成。
5. 分剂:将制好的膏体均匀涂抹在敷贴布或模具上,制成一定大小和形状的敷贴剂。
6. 晾干:将制好的敷贴放置在通风处,使其自然晾干。
晾干过程中要注意防潮,避免霉变。
7. 包装:将晾干后的敷贴进行包装,标明品名、生产日期、使用方法等信息,以便储存和使用。
中药敷贴的使用方法多样,可以根据疾病部位、病种和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敷贴方式和时间。
在使用中药敷贴时,应注意避免敷贴部位与水接触,以免影响药效。
同时,过敏体质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药穴位敷贴的制作与应用
中药穴位敷贴的制作与应用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我科于2012年采用的中药外用配合治疗疾病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它是通过渗透作用,将中药之气味透过肌肤直达经脉,融化于津液之中,从而发挥中药“归经”之功效,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的目的。
开始使用时选用由某医药研究所研发生产的穴位敷贴进行穴位敷贴治疗,但在临床实践应用中发现很多不适。
为了使病人行敷贴治疗时感觉舒适,易于坚持,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改进中药穴位敷贴的制作与操作流程。
1 制作方法:将中药粉碎至细末。
取细末约5g,加清油 2ml、凡士林2g,调成糊状,摊置于备好的静脉留置针敷贴中央(揭掉保护膜),呈直径约2cm、厚约1.5cm的药饼,将4cm×4cm方纱覆盖于药饼之上,则一个完整的中药穴位敷贴制作完成。
2 操作方法: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做好解释。
核对医嘱,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暴露取穴部位,评估取穴部位皮肤;指按所取腧穴,询问病人有无酸、麻、胀、痛等感觉,以确保定穴准确;用干棉签擦净局部皮肤,观察贴药后的局部皮肤有无异常,先用生姜汁(起药物引经作用)涂于腧穴皮肤上,再将备好的中药穴位敷贴贴于腧穴部位,最后协助病人衣着,置于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及物品,做好记录。
3 治疗适应症与禁忌症。
3.1适应症: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选取相应的穴位,可配合治疗脑中风及后遗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肝炎;咽炎、支气管炎;肾炎、前列腺炎、糖尿病;肿瘤及肿瘤放化疗、介入治疗后反应;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神经痛;以及适宜进行穴位治疗的其他疾病。
3.2禁忌症:对胶布过敏者慎用,创伤性皮肤、孕妇禁用,出现皮肤过敏现象者停用。
4 应用穴位敷贴的护理:4.1敷贴前认真做好解释,正确评估病人皮肤情况及心理状况。
4.2敷贴时,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冬季注意保暖。
熟悉敷贴流程及相关腧穴的具体定位,帮助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敷贴部位,做到动作轻柔。
4.3敷贴完后,告知病人及家属敷贴期间忌食辛辣刺激、寒凉等食物,减少剧烈活动,询问有无身体不适;敷贴时间根据病人耐受情况而定,一般为6-8小时;告知病人及家属在贴敷处若出现热、凉、麻、痒、蚁行感或轻中度疼痛属于正常现象,一般无需处理,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疼痛,发红、起泡,无法忍受,可提前揭去药物。
中药敷贴的制作方法
中药敷贴的制作方法中药敷贴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外用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煎剂用于敷贴布上,并敷于患处,达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治疗效果。
下面是中药敷贴的制作方法。
首先,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包括中药材、敷贴布、热水、容器、毛刷等。
然后,将中药材煎制成煎剂。
根据所选用的中药材,将适量的药材加入到热水中,煮沸后转小火慢煎,煎至药液呈现出浅黄色,具有中药特有的香味为止。
煎煮的时间一般在30分钟到1小时之间,具体视药材而定。
接着,将煎制好的中药煎剂进行过滤。
用纱布包裹在容器边缘(或使用漏斗),倒入煎剂,用毛刷轻轻拂去滩渣,让药液留在容器里。
这样可以去除杂质,保证敷贴药液的纯净度。
之后,将药液倒入容器中浸泡敷贴布。
选择适当大小的容器,将药液倒入其中,然后将敷贴布放入药液中浸泡,使敷贴布充分吸湿。
根据具体需要,可以用多层敷贴布叠加在一起,以加强药效。
最后,取出浸泡好的敷贴布,轻轻拧干,贴于患处。
将浸泡好的敷贴布取出后,用手轻轻拧干多余的药液,以防止滴落。
然后将敷贴布贴于患处,注意避开伤口和过敏部位,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敷贴布。
敷贴的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具体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制作好的中药敷贴可以重复使用。
每次使用后,可以将敷贴布清洗干净,晾干后保存,以备下次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敷贴应遵循医嘱使用,不可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
敷贴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过敏症状应立即停用。
在使用前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因个体差异的原因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中药敷贴是一种方便实用、疗效显著的中医疗法,制作方法简单易行,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谨慎操作,以保证效果和安全。
中药外敷配方大全
中药外敷配方大全1. 痔疮外敷药膏配方:•马齿苋:50克•地榆:50克•紫草:30克•苍术:20克•冰片:适量制作方法:1.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末。
2.取适量药末,加入冰片,并混合均匀。
使用方法:1.将药膏涂抹在痔疮患处。
2.每日2-3次,坚持使用2-3周。
2. 湿疹外敷药水配方:•白蜜桃叶:100克•地肤子:50克•紫草:30克•明矾:适量•纯净水:适量制作方法:1.将白蜜桃叶和地肤子加入适量的纯净水中,煎煮20分钟。
2.过滤出药液,加入紫草和明矾,搅拌均匀。
使用方法:1.用药棉蘸取药水,轻轻擦拭湿疹患处。
2.每日2-3次,坚持使用1-2周。
3. 烧伤外敷药膏配方:•黄连:30克•黄柏:30克•金银花:30克•黄芩:30克•红花:10克•水蜜桃油:适量制作方法:1.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末。
2.取适量药末,加入水蜜桃油,并混合均匀。
使用方法:1.将药膏涂抹在烧伤患处。
2.每日2-3次,坚持使用2-3周。
4. 关节炎外敷药水配方:•细辛:20克•防风:20克•当归:20克•苍耳子:20克•白芷:20克•纯净水:适量制作方法:1.将以上药材加入适量的纯净水中,煮沸10分钟。
2.过滤出药液,待其自然冷却。
使用方法:1.用药棉蘸取药水,轻轻擦拭关节炎患处。
2.每日2-3次,坚持使用1-2周。
5. 皮炎外敷药膏配方:•苦参:50克•地黄:30克•金银花:30克•白蜜桃叶:30克•板蓝根:20克•甘草:10克•洗净沙连宛子油:适量制作方法:1.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末。
2.取适量药末,加入洗净沙连宛子油,并混合均匀。
使用方法:1.将药膏涂抹在皮炎患处。
2.每日2-3次,坚持使用2-3周。
总结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外敷配方,适用于不同的皮肤疾病。
使用中药外敷时,需注意个人的过敏情况,避免不良反应。
如果症状严重或长时间没有好转,建议尽快就医。
同时,在使用中药外敷时,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清洁。
希望以上配方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龙牡各30山萸肉30首乌30枣仁20黄芪20金樱子15乌梅15本方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多汗盗汗均有良效,一般2付见效。
方法:取蒲公英10-20G泡水当茶喝,一日两次,连服数天.
鹿角霜30G , 白芷30G, 研细拌蛋黄油涂患处,治疗哺乳期乳裂,效果100%.
蛋黄油制法:取煮熟的蛋黄在铜锅内烧焦,即得蛋黄油.(忌铁).
处方;板蓝根10一30,柴胡10一15,石膏(先下)15—20,葛根、天花粉、黄芩、连翘、牛蒡子、桔梗、升麻、甘草各5—10。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适应证:腮腺炎。
安胎饮——防治流产卓效
组成:党参20克,炙黄芪20克,焦白术12克,炙草3e,阿胶末6克,(烊化)砂仁3克(后下),续断10克,黄芩10克,菟丝子10克,桑寄生6克,糯米、苎麻各一撮为引。
用法
上药温水浸泡一刻,文火煎两刻后下砂仁,再煎一刻,滤出为头汁,放凉服下,静卧休息,切戒房事。
二三汁,服、用法同上。
疗效
笔者数十年来临床运用本方保胎得心应手,疗效可靠。
因本方组成符合历代医家关于“安胎”的论述和实践。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外治法
一:中葯熱敷:
1.药用柴胡、白术、橘核、浙贝母各10g,白芍、全栝楼、夏枯草各15g。
先将上药煎汁内服,再将药渣装入布袋放醋中煮沸,趁热熨敷患处。
药袋冷即更换,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疗程。
一般用药2个疗程可有明显效果。
2.栝楼、连翘、川芎、红花、泽兰、桑寄生、大黄、芒硝、丝瓜络、鸡血藤各30g,分装两袋交替使用。
用时将药袋蒸热,洒酒精或烧酒少许,外敷乳房部,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1小时。
药袋可反复使用10次左右。
二:中葯外敷:
1.香附饼外敷:香附子120g,陈醋、酒各适量。
香附子研末,陈醋、酒酌量以拌湿为度,捣烂后制成饼蒸热,外敷患处。
药饼干燥后,可加酒、醋复蒸,每贴药可用5日。
2.化核膏外敷:药用穿山甲、全蝎、山慈姑、五倍子、白芥子、香附、大黄、莪术、乳香、冰片各等份,共研细末,加入山西米醋、冰糖各适量,调成药膏,敷于患处。
病程长、肿块硬于月经第6天开始敷药,病程短、肿块软者于月经第14天开始敷药,每天换药1次。
3.蒙药八味狼毒散外敷:取瑞香狼毒、酸模、多叶棘豆、黄精、天冬、菖蒲各15g,姜黄、生草乌各100g,共研细末,备用。
每用蛋清或陈醋将20g药末调成糊状,均匀涂于纱布上,厚0.5cm,外敷患处,每日1次,9次为1疗程。
猪胎治疗小儿喘病
方法:取猪胎或刚生下来尚未吸奶的猪仔一个,去毛及内脏后洗净、切碎、煮熟,加米粉及适量食盐再次煮熟成为糊状,l一2天内分次吃完。
效果:经给6例小儿气喘病患者试用此法,全部有效,其中2例已观察24年无复发,其余4例均已观察2年亦末见复发。
病例:徐x x,男性,患气喘病5年(发病作时阵发性喘息,气促,发绀,咳白色粘液痰、猫喘鸣音明显),于9岁时采用此法一次治愈,迄今已24年,末见复发。
贴敷(穴位灸)、拔药罐--药液自制及用方(外用)
贴敷(穴位灸)、拔药罐--药液自制及用方(外用)
(1)所泡制的药液只能外用,禁止口服,对抗生素、酒精、中药过敏者忌用;
(2)每方加50度以上白酒1市斤浸泡5天即可使用,如药液过浓防止皮肤过敏,可用纯净水或凉开水1:1稀释;药渣可重泡一次再用;
(3)灸贴自制及用法:风湿膏药或者象皮膏剪成风湿膏大小,用保鲜膜剪一片1/3大小贴于风湿膏正中,再剪同等大小的药棉(不能太厚)敷在保鲜膜上,把药水滴在药棉上贴于要贴的穴位即可,10分钟左右感觉发热最好,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揭掉!
(4)拔药罐法:将药水加到小喷瓶(美容店用小喷瓶),在要拔罐的地方喷上药水再拔,等药水渗完起罐一次再喷药加拔即可;特别是疼痛厉害的地方,效果更佳!
(5)烤疗法:把药水喷在要烤的地方,用热毛巾敷盖,用神灯或者用火疗的办法,疗45分钟以上!
(一)骨质增生综合症方(腰腿疼、颈椎病、肩周炎等都适用):
白芷8g、独活8g、草乌8g、川芎8g、甘草8g、防风8g、灵仙15g、老鹤草15g、希签草15g、桂枝8g、红花8g、土鳖虫8g、乳香8g、没药8g。
(二)舒服筋活血方(手脚麻木、关节炎、前列腺肥大等适用):川芎3白芷3独活3桂枝3红花5羌活3天麻3杜仲3
(三)糖尿病方:
生地8g、泽泻8g、地肤子10g、赤勺10g、黄连10g、红花10g、木瓜10g、鸡血腾10g、桂枝8g、川芎8g、党参8g.
(四)便秘方:
大黄2g、元明粉25g、生地25g、枳实25g、川朴13g、陈皮13g、木香13g、摈榔13g、桃仁13g、红花13g.
(五)乳腺增生方:
甲珠5g、川芎3g、白芷3g、威灵仙5g、川乌3g、灵芝3g、桂枝3g、红花5g、艾叶3g。
(六)静脉曲张:
红花5g、乳香5g、白芷8g、川芎5g、草乌3g、独活8g、桂枝5g、艾叶5g、肉桂8g、附子3g.
(七)胃炎方:
桂枝8g、干姜5g、陈皮8g、乌药8g、百部5g、苏梗8g、川椒3g.
(八)痛经方:
白胡椒8g、细辛13g、肉桂25g、乌药15g、元胡8g、当归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