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制:让历史照亮未来

合集下载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王小娟德国自二战后经济稳定发展,同时德国制造业的精良品质和技术革新速度也成为德国制造业大国地位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而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关键就是“双轨制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下称“双轨制”,英文简称dual VETs)。

该模式有时也称为“双元制教育”,其核心是“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

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培养目标,教学做一体化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跨企业培训中心还为从业人员的继续发展提供在职培训,保障了德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为员工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1 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简介双轨制教育的双轨,是指学生必须参加学校的职业基本素养知识学习和企业的技能培养的双重培训:一是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教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二是企业或工商会、手工业协会等职业能力实践培训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实践能力培训。

双轨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商共建共育的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以企业为核心以职业为导向组织开展教学和岗位实践。

2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的启示2.1 企业角色转变,破解校企合作难题双轨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为核心,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

这种以企业为主实施的职业教育,与我国以学校为主实施的职业教育有着根本不同。

德国中学生在进入“双轨制”职业学校之前,必须首先找到企业,与企业签订职业教育合同,随后企业跟与其签订培养协议的职业学校共同承担培养责任,在学校学习基础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留在培训企业工作,既保证了学生的就业率,又保证了企业的回报率。

简言之,德国学生是“先入职,后入校”,而我国则是学生先入校学习,后求职就业。

在我国,企业不是主角而是配角,学生到企业实习往往被认为是对企业财力、人力的消耗,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

从市场经济概念及其地位表述的演变看中国改革的进程和轨迹

从市场经济概念及其地位表述的演变看中国改革的进程和轨迹

从市场经济概念及其地位表述的演变看中国改革的进程和轨迹从1978年末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与整体改革如影随形、亦步亦趋的中国经济的改革已经走过了35个年头。

在此期间,无论是在经济学科建设层面,还是在经济运行实践层面,都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

对于这些变化,固然可从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目的去总结和梳理,但是,倘若要从中提炼一个关键词,并以此揭示35 年来有关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最重要、最实质的发展轨迹,那可能非市场经济莫属。

与此类似,倘若也试图从中提炼一个关键词,并以此标识未来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最重要、最实质的发展取向,那同样非市场经济莫属。

事实上,作为一个35 年来使用频率颇高、对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影响颇深的新生概念,市场经济不仅主导了既有的中国经济学以及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进程,也承载了人们对于中国经济学以及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前景的期望。

可以说,在过去35 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有关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事项,都是在市场经济这条线索上进行的,几乎所有的有关中国经济学学科建设以及其他相关学术问题的讨论,都可以归结到市场经济这条主线上。

故而,在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5周年之际,以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的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线索,回顾中国经济学以及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脉络,评述当前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热点、焦点和难点,前瞻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显然是一个比较恰当的选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大陆地区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小农经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但也正因为如此,传统封建势力特别强大,使得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萌芽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了特别强大的阻力,因而迟迟未能实现封建小农经济向资本主义工业化市场经济的转变。

时至今日,在中国社会上,仍然普遍弥漫着浓厚的反市场,反商品的情绪,不时地以种种方式和借口阻挠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从1949年到1952年在短短三年内,迅速恢复了战争创伤,然后从1953年开始到1970年代,排除重重阻力,克服种种困难,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走计划经济道路,初步完成了工业化。

“双轨制”对接芬兰高等教育

“双轨制”对接芬兰高等教育

“双轨制”对接芬兰高等教育作者:孙爱民来源:《教育》2013年第20期与欧洲传统的工业强国不同,芬兰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富二代”,作为一个高福利、高收入的北欧小国,芬兰的“暴富”是从二战后开始的。

上世纪50年代末,还是一个农业国家的芬兰,90%的出口依赖林业和木材加工,但到上世纪90年代,它却已经成为世界高科技通信技术和信息经济的领头羊。

日前,笔者走访了多位在芬兰参与科研项目的学者、久居芬兰的华人、在芬留学的博士生,所有人的共识是:科技与创新在芬兰历史剧变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采用了“双轨制”的高等教育,其作用更是居功至伟。

无缝对接的双轨制在芬兰,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学生同中国的学生一样有两个选择:去大学深造成为学术型人才,或去技术院校成为技术型人才。

与中国不同的是,这两条道路在芬兰已经无缝对接:3年或4年的技术培训后仍然可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甚至到研究型大学继续深造;而研究型大学中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到技术院校接受技术培训。

这就是芬兰高等教育的双轨制,其中与众不同的“一轨”便是理工学院(亦称应用科技大学)。

这种灵活的双轨制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

上世纪80年代以前,芬兰为工业部门培养技术人员的职责一直由分布在各地的200多所职业技术学校承担。

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这种职业教育系统已经难以提供足够的高级职业技术人员。

因此,芬兰在上世纪90年代进行了高等教育改革,其中的重要举措便是设立29所理工学院,负责为劳动力市场以及地区发展所需领域培养输送大量专业人才。

“这不仅为更多高中毕业生提供了深造机会,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

”芬兰驻华大使馆科学与教育参赞狄明嘉说,这些院校很快发展成为芬兰研究型大学互为补充的独特部门,形成了双轨制的芬兰高等教育体制,即研究型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

洪堡式的学术自由坦佩雷大学管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蔡瑜琢说,“在传统上,芬兰高等教育是基于德国洪堡模式发展起来的。

双轨制产生的原因及优缺点

双轨制产生的原因及优缺点

双轨制的地方政府体制产生的原因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一、双轨制产生的原因双轨制是中国政府在“增量改革”阶段为改革价格体系而采用的一种过渡性定价方案。

双轨制的形成是总结前段实践经验的必然结论,是调和多方利益后的博弈均衡结果。

首先就政府方面来看,在计划经济体系运行了近三十年的中国,计划经济思维已经“深入人心”。

此时若要打破传统,引入市场体系,则有可能剥夺部分官员的权力,由此会给改革带来巨大的阻力。

而双轨制的实施不仅不会将各级官员的权力一夜之间剥夺,还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获利空间(利用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的价格差获利)。

因此官员不仅不会反对双轨制,还会积极推动它的实施。

其次从企业和居民来看,虽然他们可能会对由双轨制引发的腐败和投机行为不满,但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而言,双轨制给他们提供了更为灵活的选择空间和更多获利的可能(比如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获得了要素供给来源及产品销售渠道),从而他们也会支持而不是反对双轨制的推行。

二、双轨制的优点(一)双轨制使微观个体(企业和个人)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时间去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市场价格配置资源的方式。

制度变迁本身是一种“破坏性的建设”,剧烈的制度变革可能只有破坏而没有建设。

前苏联的剧烈政治和经济变革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二)双轨制为大部分既得利益群体(如政府官员)创造了一个寻租空间(通过价格差获利),使他们不至于因改革而失去自己原有的利益,从而得到了大部分当权者的支持,减少了改革的政治阻力。

(三)计划轨保证了国有部门现有生产能力的发挥和原有计划产量的执行。

而在市场轨上,通过引入非国有部门和国有部门进行竞争,既增加了产量,又逐步形成了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从而在不破坏原有国有部门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竞争性因素(以及发挥了非国有部门的示范效应)。

三、双轨制的缺点时至今日,双轨制虽然已经不再是主要机制(尤其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决定上),但其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档案“双轨制”管理的意义及对策

档案“双轨制”管理的意义及对策

同时根据现有科技水平 , 规 时, 随着 网络和数据库技术 的发展 , 从海量的信息 统纸质档案管理机制 , 范对 电子文件的管理 , 构建纸质 、 电子双套存储 、 中准确找到所需要的数据也成为可能。 、 “ 双轨制 ” 的产生并不是偶 然的现象 , 它是社 管理机制已经成为档案管理部门的共识。

所提供的电子文件的真实性、 完整性和可用性。 电子文件 的特点随着其 自身 的不断发展而丰 义上档案实体的过渡性文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 富和扩充 。而其 中的“ 可共享 性” “ 、存储的高密度 展, 出现 了无纸化办公 的情况 , 电子文件 的优势越 性 ” 以及“ 信息的可操作 性” 电子文件被大众认 是 来越 凸显 , 而对传统档案 的管理方式提 出新 的 可及迅速普及 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些特点 , 从 相对于 质疑和挑战。电子文件的出现 , 不仅是存储方式的 纸质档案而言 , 电子文件 的优势在于提供方便、 快 改变 , 更是档案管理范式的转变。 捷 的查询 、 复制及数据交换 、 挖掘等信息服务上 。 从形式上看 ,电子文件仅是形成最终传统意 总的来说 , 档案“ 双轨制” 管理 主要是指对档 这是信息社会或者说 网络社会对档案管理提出的 案的存储采取纸质与电子并存 的管理办法。“ 双轨 基本要求。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 如果不对电 制” 不但是管理方式 、 方法上 的调整或者说是某种 子文件施行有效 的管理 ,而 只是 固封于对纸质文 扩充 ,更重要 的在于它还从根本上改变 了传统档 件 的管理上 ,那么对海量 的信息进行纸质存储 以
档案“ 双轨制" 管理的意义及对策

[ 摘

要 ] 文章通过分析档案“ 双轨制” 管理 方式的 实质与 内涵, 出“ 指 双轨制” 步提 出构建符合时代 特征 和现代科技 水平的档案“ 双轨” 管理机制。

高考 “双轨制”改革 任重而道远

高考 “双轨制”改革 任重而道远

高考“双轨制”改革任重而道远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近日表示,我国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一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现行高考,即学术型高考。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选拔性考试,高考改革的每一个动向都牵动整个社会的神经。

从“3+2”到“3+X”,从全国统一考试到各省自主命题,从统一招生到高校自主招生,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考试形式,抑或招生方式,高考改革的步伐一直都未停止。

但历来每次改革都受困于顶层设计,而未从根本上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窘境,反而使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进一步凸显。

此次教育部门推出的高考“双轨制”――“学术轨”与“职业轨”,是历年高考改革中相对较为彻底的方案。

以学术与职业为标准,根据学生的学历、兴趣、人生规划等,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此次“双轨制”高考改革方案,旨在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学生提供多次考试选择,以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方式增加学生成才概率。

其实,现行高考制度受诟病颇多,要完全破除应试教育之弊端,唯有触及问题根本。

对于一份积极的高考改革方案,我们可以粗线条地勾勒改革图景,但要将其付诸实践,如此素描式的概述却不足以囊括改革全部内容。

学术与职业如何区分,学生如何分流,高校如何定位……摆在改革面前亟须商榷的难题还有很多。

然而,无论新的改革方案选择哪一个环节作为突破口,都必须把握全局,长远规划;确保公平,合理配置;广泛参与,齐抓共管,这样才能减少方案推进过程中的阻力,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第一,把握全局,规划长远。

高考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它无法依靠考试内容或考试模式任一单方面改革来完成,而是需要打破现行考试招生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

欧洲双轨制存在根源

欧洲双轨制存在根源

英国双轨制探析(师大学教育学院明玉 200234)容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英国双轨制的历史发展,将其发展过程分为开始萌芽期、形成发展期和衰落瓦解期,并着重探究英国双轨制存在的根源,即有其深厚的思想渊源、阶级社会的存在以及高等教育收费。

关键词:双轨制历史发展根源双轨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一种类型,与单轨制相对,盛行于20世纪以前的欧洲[1]。

具体表现为,在小学和中学这两个教育阶段设立两种互不衔接的学校体系,来自社会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学生进入相应的学校学习。

一是由初级小学到高级学校或类似的学校,再升入职业学校即为结业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般劳动力,对象是社会下层阶级子女;二是由独立的小学或专门的家庭教育到中学,最后升入大学,目的是培养高级社会管理人员和科学技术人员,对象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子女。

这两种学校体系如同两条轨道,相互平行,互不相通[2]。

双轨制最为典型的国家是英国,接下来,笔者将对英国的双轨制进行探析。

一、英国双轨制的历史发展英国的双轨制源于英国社会和教育的历史传统[3]。

它的发展经过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从16世纪开始,英国就开始了双轨制的萌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鼎盛,20世纪之后开始走向末路,但直到今日为止,还能在英国的学制中看出双轨制的痕迹。

纵观英国双轨制的发展过程,可以成为三个时期,首先是16至17世纪的开始萌芽期,其次是18至19世纪的形成发展期,最后是20世纪至今的衰落瓦解期。

(一)开始萌芽期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16至17世纪的英国教育形成了事实上的双轨模式。

上层社会中的贵族士绅及逐渐形成的中间阶级,其子弟多数进入公学和文法学校,部分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到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里深造[4]。

这一轨主要为上[1]李友芝.中外师范教育词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61.[2]单中惠.外国中小学问题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3]奥尔德里奇著、诸惠芳等译.简明英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38.层社会服务,是属于统治阶级的教育。

对英国双轨制的评价和看法

对英国双轨制的评价和看法

对英国双轨制的评价和看法1.引言1.1 概述英国双轨制是一种教育制度安排,在该制度下,学生可以选择在11岁时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接受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

通常情况下,学生可以选择参加普通的国家学校,也可以选择进入更为精英的独立学校,如私立学校或公立文法学校。

这种双轨制的教育安排在英国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传统。

该制度的目的是通过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提供适合他们需求和能力的教育,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潜力。

双轨制的核心概念是提供不同水平和方法的教育,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然而,这种双轨制教育系统也面临着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种制度会产生阶级分化和不公平,因为进入精英学校的机会通常是通过考试和选拔过程来获得的,这可能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同时,一些人还质疑这种制度对学生发展的整体效果,担忧它可能限制了学生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在评价英国双轨制时,人们普遍认为,尽管存在一些缺点和争议,但该制度也有其优点。

例如,这种制度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同时,这种多元化的教育选择也有助于培养不同领域的专才和领导者,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多元化的能量。

总结来说,英国双轨制是一种具有历史背景和传统的教育制度安排。

它旨在为学生提供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教育选择。

尽管存在争议和缺点,但该制度也有其优点和意义。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评价英国双轨制的优点和缺点,并分享个人对这一制度的看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探讨对英国双轨制的评价和看法。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简要概述英国双轨制的背景和定义,并明确文章的目的。

通过这样的引言,读者能够对英国双轨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了解到本文旨在评价和探讨该体制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给出个人的观点。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英国双轨制的背景和定义。

这一部分将阐述该体制在英国政治和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说明其实施的目的和原则。

我国文化市场的兴起与双轨制的形成(19791991)

我国文化市场的兴起与双轨制的形成(19791991)

我国文化市场的兴起与双轨制的形成(1979~1991)文化市场是一古老而又现代的名词。

从历史的角度看,只有当艺术家能够通过市场这一精妙而奇特的价值交换机制向陌生的消费者自主出售自己的作品(或表演)而获利成为普遍的社会存在时,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市场才宣告产生。

近代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层次的文化市场,但这一市场的进程被计划经济的确立所打断。

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随之就建立起了党全面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体制,国家成为文化产品垄断性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供给制的文化生产体制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市场不复存在。

1978年起始的改革开放重新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也开始了我国文化生产领域市场化进程。

商品信息传播的需求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而媒体是现代传播的核心工具,因此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文化市场的破晓动力来自商品传播和高度意识形态化现代传媒的伟大共谋,这一共谋的直接产物就是商业广告重新出现在公共生活中,由此掀开了我国现代文化市场建构的历史大幕。

一商业广告的出现:我国文化市场的破晓记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一体化的文化生产与管理体制,文化生产高度意识形态化,由国家包揽,文化生产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一切由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安排,国家是全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社会文化生活高度政治化。

以表演艺术部门为例,国家统包统管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管理权高度集中于国家,艺术表演团体在业务活动和经营活动中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在分配关系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阻碍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表演人员优胜劣汰的竞争;在人事制度上没有形成艺术表演人员的流动制和淘汰制,使冗员不断增多,国家拨给艺术表演团体的事业经费只能主要用于养人,而不能用于发展事业;艺术表演团体的布局不够合理,对有些重复设置的、艺术力量薄弱的、不受观众欢迎的艺术表演团体,往往很难进行调整;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经常苦于处理艺术表演团体的具体事务,不能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

双轨制改革的历史回顾及评价

双轨制改革的历史回顾及评价

改革。联系当时关于改革方案的争论 , 双轨制思想 的提 出是有 其 特殊 背 景 的 , 是 中 国改 革 从 实 践 经 它 验 中得 出 的必 然 结 论 , 是 改 革 参 与 者 ( 府 、 也 政 企 业 、 民 ) 弈 的均衡 结 果 。 居 博
( ) 世纪 5 1上 O年 代 到 8 O年代 改 革 实践 经验 得
和壮大 市 场定 价机 制 ” 目标 的“ 轨 制 ” 为 双 就是 在 国

双轨 制改 革 的历史 回顾
双轨 制思 想 的正 式 提 出可 以追 溯 到 18 9 4年 的 浙江 “ 干 山会 议 ” ( 届 全 国 中青 年 经 济 科 学 工 莫 首 作 者讨 论会 )从 那 次会议 之 后 , 双轨 制 ” 一 思 路 , “ 这 成 为 中 国渐 进 改 革 的标 识 。其 终 结 大 约 可 以 划 定
l8 94年 9月 在 浙 江 举 行 的首 届 全 国 中青 年 经
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上 , 以社科 院的研究生华生为
代表的一批青年经济学者综合 了各方 的观点 , 向决 策层提出实行 “ 放调结合 ” 的双轨制改革 建议。他
路, 即维持计划经济体 制框架为 主导 的部分权力下
5 3
放 , 15 如 9 8年 到 17 98年 之 间 多 次 的 “ 制 下 放 ” 体 。 但结 果 却 出现 “ 放 就 乱 ” “ 管 就 死 ” 17 一 、一 。 96年
到亚洲 金融 危机 前后 的 1 9 9 7年 。 1 双轨 制思 想 的形成 . ’
企 改革 难 以推 行 , 需 培 育 市 场定 价机 制. 景 下 急 的背 形 成 的 , 是 国企改 革 失败 的 经验 总结 。 它 回顾 中 国 的改 革 历 程 , 上 世 纪 5 从 0年 代 到 7 O 年代 , 国的改 革基 本 上走 的是 “ 制 内改革 ” 道 中 体 的

教育学双轨制名词解释

教育学双轨制名词解释

教育学双轨制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教育学双轨制不?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玩意儿啊!就好比说,有两条路摆在面前,一条是为有钱人、贵族准备的,那叫一个高大上,啥都好;另一条呢,则是给普通老百姓的,条件啥的就差了些。

(就像去一个地方,一条路宽敞平坦有豪车接送,另一条路坑坑洼洼只能靠两条腿走。


在教育学双轨制里,一轨是自上而下的,贵族子女接受的教育,那是相当精致和高端啊,各种资源都往他们那倾斜。

(这不就像给他们准备了满汉全席,啥好吃的都有。

)另一轨自下而上,普通人家的孩子在这,接受的教育就比较基础和有限啦。

(就像只有粗茶淡饭可以吃。


你说这公平吗?肯定不公平啊!但这就是曾经存在的现实。

这教育学双轨制啊,就是这样一种划分明显、差距巨大的教育制度。

它在历史上存在过一段时间,对教育的发展有着复杂的影响呢!
我的观点就是:教育学双轨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什么是教育双轨制?

什么是教育双轨制?

什么是教育双轨制?(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什么是教育双轨制?到底什么是教育双轨制?双轨制实际上就是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划分的标准主要是种族与出身)规定了不同的受教育的权利。

“双轨制”办学,让城乡教育走向优质均衡

“双轨制”办学,让城乡教育走向优质均衡

53“双轨制”办学,让城乡教育走向优质均衡 文_蔡微波近年来,核心城区的区位优势逐渐凸显,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市聚集,如何办好家门口的乡村学校,缩小城乡之间的办学差异,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围绕“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通过“集团化+教共体”双轨制办学模式,进行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鄞州探索”。

探索“集团化+教共体”双轨制,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共融互动。

探索新模式,逐步推进“名校+新校”“名校+农村校”。

鄞州区启动集团化办学探索,组建了60个“一体式”教育集团和47个“联盟式”教育共同体,实现高覆盖率。

数字再赋能,城乡形成“互联网+义务教育”。

利用省级投资800万元,打造城乡网络教学联盟。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支持和服务,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线上共享。

区域体系化,城乡教共体全方位进行融合。

在集团化的基础上,通过同步课堂、教师研修、跟岗锻炼、教师交流(支教)、学生集体活动、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等7个方面,形成全方位帮扶的“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

构建“输入+输出”双向教学模式,实现优质资源多频次共享互补。

共建课程资源中心,共享课程资源。

教共体学校以学科组为单位,依托互联网技术手段,推出“1+1+N”课程模式,即:文化类课程+体育锻炼+N 类自主选择的兴趣发展拓展课程,“N”满足了学校薄弱学科建设、学生兴趣爱好等多重需求。

目前,各结对学校除了建立文化课资源库外,还开设了5大类近60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输入+输出”,教学建立双向可逆机制。

一方面,城市学校定期对支援学校进行授课,让受援方教师得到足够的教学锻炼和能力培养,增强乡村学校教师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另一方面,乡村学校一些好的经验和探索也可以输出到城市学校。

例如:塘溪镇第二中心小学将地方校本课程“竹编工艺”输出给江东实验小学,深受学生们喜爱。

开展“交流+联盟”强师工程,推行乡村教师队伍“输血补钙”共助互帮。

双轨制:让历史照亮未来

双轨制:让历史照亮未来

一、双轨制的内涵及由来通常人们谈及双轨制,往往直接将其与“价格双轨制”划等号。

在这个体制下,同一商品存在计划内与计划外价格之分。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内存在严重的隐性通货膨胀,通过降低市场价格,提高计划内价格,逐步实现两个价格的统一。

应当说,着眼于价格的双轨制是这个概念的一个最主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

作为双轨制的提出者之一的华生指出,“实际上价格双轨制仅仅是一个标志,双轨制的过渡是跟中国这种双重体制并存这种转换是互相适应的现象”,“双轨制实际是我们国家双重体制过渡的一种表现形式”。

华生的这段话表明,所谓的双轨制实际上是“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并存的一种经济社会形态;所谓的双轨并轨,实际上是通过增量改革,使得计划经济逐步减小,市场经济逐步扩张,最终全面完成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过度的这样一个过程。

显然,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双轨制的概念。

现代市场经济中不但有价格,有供求,有竞争,而且有上述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

倘若仅仅将双轨并轨理解成为价格、供求和竞争,只是做到了市场经济的表,而没有做到市场经济的里,改革就存在半途而废的可能性。

这也是为什么从2000年以来,建设“法治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越发重要的原因。

另外,双轨制、逐步并轨的概念后来不仅作为“增量改革”具体办法,也成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双轨制在当前不同经济社会领域的表现华生指出,“价格双轨制过渡时期并不长,从1985年到1993年前后。

”199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双轨制”范围显著缩小。

总体来说,目前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比重,已经由五年前的百分之五十左右扩大到百分之八十左右。

这似乎是在表明,双轨制或者其主要内容“价格双轨制”作为历史概念,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但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

在当前经济下行过程中,越来越多相互矛盾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

细致的分析表明,计划因素与市场因素并行的格局并没有完全消失,在许多方面还有比较重要的体现,成为定性当前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之一。

双轨制终将像粮票那样走进历史

双轨制终将像粮票那样走进历史

双轨制终将像粮票那样走进历史经济学家林毅夫日前在一论坛上表示,双轨制在中国已经走到了尽头,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很重要任务就是把双轨制消除掉。

林的讲话经媒体传播引来巨大反响,由于退休金双轨制问题已在社会上饱受诟病,林的讲话再次激活了这个热点话题。

正如林毅夫所说,双轨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维持了经济稳定,促进了发展,但也使社会产生很多不满情绪。

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相信,最终消除双轨制势在必行,目前难以预见的只是它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取消双轨制对于建立公平的好处是一目了然的,它对改革能够提供的新动力也不需要怀疑。

它的难点在于触动一些群体和企业、机构的利益,如果它不是像中国过去所做的那样通过利益增量来进行改革,而主要是对现有的利益存量重新分配调整,那么它差不多是一种“新的改革”。

舆论经常使用“利益集团”这个词,它已经具有了明显的贬义。

其实利益群体在很多时候就是某一相关领域的老百姓,比如户籍制度取消双轨制,两条轨上的都是普通人,双轨走向并轨必然让一部分人欢呼,也会让另一部分人感觉被“动了奶酪”。

不取消双轨制,社会的不满将越积越多。

取消某个领域的双轨制,则面临当下的社会风险。

中国经济和社会政策并轨的过程注定是充满纠结的。

然而我们坚决支持国家向取消双轨制的目标加速前进。

保持双轨制和并轨不能用“长痛”、“短痛”做简单对比,但中国现在的确越来越多面临在它们之间做出选择。

因为各领域双轨制对于稳定经济和社会情绪的好处已经逐渐小于它们所带来的问题,有些时候它们虽在小环境里仍发挥作用,但对于大环境却只剩下破坏力。

但也需要指出,取消双轨制决不是喊个口号那般容易,参与过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人都知道,当触动一些人具体利益时,推动改革是多么艰难。

很多这样的改革不得不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实际又是一种变相“双轨制”。

并轨改革需要尽可能做得平稳,这至少需要以下几方面的努力:第一,要多做加法,少做减法,从而增加改革的受益面,减少受损面。

什么是价格双轨制有哪些作用

什么是价格双轨制有哪些作用

什么是价格双轨制有哪些作用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

那么你对价格双轨制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价格双轨制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价格双轨制的概述是指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一种特殊的价格管理制度。

价格双轨制指的是对同值的标的物实行两种不同的定价机制,在中国一般系指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

这是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的特殊产物。

中国已经经历了三次价格双轨制向的单轨制的转变,第一次是生产资料,第二次是人民币对外币汇率(牌价),第三次就是现在面临的资本市场的价格双轨制--非流通股的场外转让价格与流通股的市场价格的并轨,也即非流通股在统一的市场上实现全流通。

双轨制是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是1979年至1993年间中国所实施的渐进式增量改革(体制外优先改革)战略的一个重要特征。

双轨制的特点是同时存在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价格体制。

随着体外价格机制的逐渐发育、壮大,最终让体制内价格丧失其显赫地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双轨制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双轨制类似于同一条道路上同时实施可以靠左行驶和靠右行驶的双重规则,这必然会导致撞车和混乱。

另一方面,双轨价格的并存必然会助长计划内外的倒买倒卖和权力寻租现象,造成腐败蔓延。

但是双轨制的实施是当时中国经济形势下所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它的存在有一定合理性。

虽然在其实施过程中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这种代价是转型过程所必需的,制度的变革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价格双轨制的主要内容价格双轨制是指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一种特殊的价格管理制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分配体制以行政区划为界,以行政指令为手段,通过层层申请、层层分配,并在此基础上有组织有限制地订货,价格完全由国家有关部门控制,结果是企业被管死,产品“多年一贯制”,物资和资金周转缓慢,各种浪费严重。

从1981年开始,国家允许在完成计划的前提下企业自销部分产品,其价格由市场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轨制:让历史照亮未来2012-10-30摘要:双轨制仍然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特征之一。

本文回顾双轨制的诞生和演进历史,阐述了双轨制在当前若干经济社会问题中的表现和相应的原因。

双轨制的普遍存在表明我国目前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

开弓没有回头箭,自满不前绝无出路。

必须坚定决心,将改革推向深入。

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划分。

比如,从传统的结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当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看,当前处于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阶段;从制度演进的角度来看,当前仍然处于计划与市场“双轨并行”的阶段。

在所有这些分类中,双轨制可能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分类。

一方面,对这种分类的重视回应了当前改革的重点。

在改革开放进入第三十三个年头的时候,在经济低位运行的时期,以“顶层设计”为代表的制度变革再一次成为整体经济社会改革的焦点;另一方面,双轨制分类与其他分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双轨制的并轨进度影响和制约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也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许多问题产生的体制基础。

本文回顾双轨制的诞生和演进历史,阐述双轨制衍变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双轨制与当前社会经济经验事实的关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对双轨制历史的回顾,可以为未来改革提供指引。

一、双轨制的内涵及由来通常人们谈及双轨制,往往直接将其与“价格双轨制”划等号。

在这个体制下,同一商品存在计划内与计划外价格之分。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内存在严重的隐性通货膨胀,通过降低市场价格,提高计划内价格,逐步实现两个价格的统一。

应当说,着眼于价格的双轨制是这个概念的一个最主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

作为双轨制的提出者之一的华生指出,“实际上价格双轨制仅仅是一个标志,双轨制的过渡是跟中国这种双重体制并存这种转换是互相适应的现象”,“双轨制实际是我们国家双重体制过渡的一种表现形式”。

华生的这段话表明,所谓的双轨制实际上是“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并存的一种经济社会形态;所谓的双轨并轨,实际上是通过增量改革,使得计划经济逐步减小,市场经济逐步扩张,最终全面完成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过度的这样一个过程。

显然,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双轨制的概念。

现代市场经济中不但有价格,有供求,有竞争,而且有上述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

倘若仅仅将双轨并轨理解成为价格、供求和竞争,只是做到了市场经济的表,而没有做到市场经济的里,改革就存在半途而废的可能性。

这也是为什么从2000年以来,建设“法治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越发重要的原因。

另外,双轨制、逐步并轨的概念后来不仅作为“增量改革”具体办法,也成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的重要指导思想。

回溯历史我们看到,双轨并行最初并非单指价格双轨制。

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这个概念突破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框架,是思想上的重大飞跃。

顺着这个思路,在有关部门的新闻媒体的组织下,1984年9月,一批中青年经济学者在浙江莫干山召开了著名的“莫干山会议”,讨论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

当时与会者分为7大小组,分别讨论价格、财政、金融等7个议题,价格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

双轨制以价格双轨制作为核心概念,并且为中央采纳成为改革先导主要是当时的中央财政形势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关。

198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目前国家负担的农产品价格补贴和其他补贴已经达到三百二十亿元,如不采取措施今后还会大幅度增加,这是国家财力无法承担的,因此必须加以控制。

”198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们还存在不少困难。

经济效益虽开始有所提高,但仍不理想。

至关重要的是经济关系没有很好理顺,特别是价格体系不合理,而短期内又不具备全面改革的条件,这对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影响极大,国家财政补贴负担很重,中央财政相当困难。

”通过理顺价格关系,有利于“对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正确评价”,有助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此外,从1985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企业自主权的扩大需要有价格体系作为配套,否则僵硬的价格体系无法真正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从这个角度来讲,价格双轨制成为了改革的主要抓手。

同时,由于价格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国家、企业和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双轨制在当前不同经济社会领域的表现华生指出,“价格双轨制过渡时期并不长,从1985年到1993年前后。

”199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双轨制”范围显著缩小。

总体来说,目前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比重,已经由五年前的百分之五十左右扩大到百分之八十左右。

这似乎是在表明,双轨制或者其主要内容“价格双轨制”作为历史概念,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但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

在当前经济下行过程中,越来越多相互矛盾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

细致的分析表明,计划因素与市场因素并行的格局并没有完全消失,在许多方面还有比较重要的体现,成为定性当前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之一。

1.资源性产品价格双轨制价格双轨制未能完成的主要证据之一,是未能完成油、电、水、气等基础资源价格并轨的扫尾工作。

时至今日,上述基础生产要素的价格仍有国家发改委规定或者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而未能形成富有弹性的市场定价机制。

此外,一部分资源产品,如煤炭,终端产品价格虽然遵循市场定价,但资源税却大幅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从而也在事实上形成原材料与终端产品的价格双轨制。

现行定价机制的实施固然有助于在短期内抑制通胀,但其一未能充分反映出上述资源的稀缺性,与我国资源供应瓶颈日渐突出的现实不相协调,不可持续;其二扭曲了价格信号,落后产能大量存在,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这突出地体现在电力生产方面。

计划电与市场煤的矛盾使得国家每年需要付出数百亿元的补贴,而电力生产和供应行业是国民经济中职工工资最高的行业之一。

另一方面,低电价又成为高耗能产业逆势发展推波助澜。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2010年,我国工业电价平均为每千瓦时0.58元。

同期美国、日本等26个国家和地区平均约为每千瓦时0.120美元,我国工业电价约为上述国家平均值的75.5%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如果要素价格无法合理体现,成本压力无法顺利传导,势必阻碍我国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最终造成巨大的动态效率损失。

需要指出的是,与普遍的认识相反,生产资料价格体系的改革是与消费品价格改革同时提出的。

1985年《政府工作报告》是1979年以来第一份明确提出进行价格改革的《政府工作报告》。

在提出调整粮食价格、铁路运输价格、形成优劣产品差价的同时,《报告》指出要“对原材料、燃料等重要生产资料,计划分配部分的价格基本不动,按规定企业自销的部分,实行市场调节,推动生产资料进入市场”。

198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援引“七五”计划的内容指出,“七五”期间,价格改革的重点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资料计划价格偏低的问题,使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这两种价格的水平逐步趋于接近。

以上论述表明,生产资料和关键要素价格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整个改革的重中之重,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之间并不存在严重的偏颇。

油、电、水、气价格改革之所以滞后,之所以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技术层面的因素,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

林伯强认为,每次改革,政府都必须充分考虑所有的经济、社会、政治风险,才会确定改革和改革幅度。

所以“大多还是属于被动的渐进性改革,因为都是出现问题才去改,或者矛盾积累过多,或者已经到不改革不行了。

即使改革,常常是幅度尽量小或者比预期小。

”林伯强的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经济决策的复杂性以及改革本身的复杂性。

同时,这也表明:理论设计和实际操作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鸿沟。

理论设计可以辩证分析,一蹴而就,而现实的推进却只能按部就班,步步为营。

中国的经济改革经常伴随着“过快”和“过慢”的争论。

解决这一争论的关键在于采取一种辩证和务实的态度——既要看到双轨制的不足,从思想上、行动上强调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也要看到政策超调带来的负面冲击,找准时机,有所作为。

2.利率双轨制双轨制在金融领域的典型体现是利率双轨制。

在金融“二元主义”中,国有正规金融部门和民间非正规金融部门并行。

国有企业贷款享受优惠利率,部分企业大量流动资金闲置账面;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贷款困难。

IFC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小企业的贷款成功率为77%,显著低于大型企业88%的水平。

而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的调查显示,2012年5月,温州民间拆借利率接近21.5%,高出基准利率3倍以上。

在正规部门无法提供足够信贷的前提下,影子银行大量衍生。

据中金公司、央行和银监会估计,截至2011年中期我国民间融资规模总量约为3-5万亿元之间。

以利率双轨制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双轨制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民间金融机构供给不足,而这一现象在我国的产生和延续又有着很强的体制背景。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为了实施赶超战略,大力发展能源、钢铁、汽车等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重化工业。

国家通过财政税收进行资金强制集中,并不需要建立独立的银行体系,毋宁说中小金融机构。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步进行金融体制改革。

1984年先后建立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994年又建立了三家国有政策性银行。

但由于国有企业没有完成体制机制转换,国有企业承担的战略性、政策性负担尚未取消,国有企业竞争力弱、亏损严重的现象普遍存在。

单纯的“拨改贷”很难发挥作用,“三角债”大量衍生,企业运转仍然需要商业银行甚至中央银行的贷款和再贷款进行维持。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必要性也不迫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以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为代表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经营业绩较差,不良贷款率甚至高于国有商业银行,隐藏了较大的金融风险,城乡信用社、城市合作银行、农村合作基金会、信托公司组织机构被大量整顿、撤并,这既消除了金融风险,也在客观上限制了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

2003年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十年。

最初国家金融改革的重点在于国有大中型银行的改组上市,直到2004年8月亚太经合组织第八届中小企业部长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自此开始中国政府才通过立法和颁布相关政策的措施,将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问题提上日程。

从《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来看,2005年至2009年只是简单提及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服务,2010年首次提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的具体措施。

同年,银监会提出2010年中小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的数量标准,至此我国银行体系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才出现较快增长。

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余额约占全部贷款余额的60%左右,但与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量的99%仍有一定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