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02-第二章 热力学
第02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2011-02-24
H2与N2以3:1的比例在绝热钢瓶中反应生成NH3,此过程:
(A) H = 0 (B) p = 0 (C) U = 0 (D) T = 0
3.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 焦耳实验(1845)图2.2.1
§2.4
热
容
或
δQV dU m
CV ,m
或
U m ( )V f (T ) T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之一:
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并可互相转 化,在转化过程中总值不变(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之二:
第一类永动机是造不成的。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述: 系统从状态 (1) 状态(2),与环境交换热Q,交换功W, 则有: U2 = U1 + Q + W, 或 U = Q +W dU = Q + W (封闭系统)
4. 过程与途径 系统的一切变化均称之为过程。 在相同的始终态间,可有不同的变化方式,称之为 途径 。状态函数的变化与途径无关!。 常见的过程有: 恒温过程:T2 = T1 = T (环) 恒压过程:p2 = p1 = p (环) 恒容过程:V = 0 绝热过程:无热交换,但可以有功的传递 循环过程:回到初始状态 5. 热力学平衡态(无环境影响下) (1) 热平衡 (2) 力平衡 (3) 相平衡 (4) 化学平衡 T (环)为环境温度 p (环)为环境压力
W 与途径有关,微小变化用W表示(不能用dW).
p(环)
p(环)
A
体积功的计算:
W = Fdl
= p(环) Adl
= p(环) dV
(能否用系统的压力p ?) dl
对于一有限过程:
若环境压力恒定, V1 = p(环)(V2 V1) = p(环)V (恒外压过程) 与恒压过程比较。 V2 V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主要内容1.热力学基本概念和术语(1)系统和环境:系统——热力学研究的对象。
系统与系统之外的周围部分存在边界。
环境——与系统密切相关、有相互作用或影响所能及的部分称为环境。
根据系统与环境之间发生物质的质量与能量的传递情况,系统分为三类: (Ⅰ)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通过界面既有物质的质量传递也有能量的传递。
(Ⅱ)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通过界面只有能量的传递,而无物质的质量传递。
(Ⅲ)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的质量传递亦无能量的传递。
(2)系统的宏观性质:热力学系统是大量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所表现出来的集体行为,如G A S H U T V p ,,,,,,,等叫热力学系统的宏观性质(或简称热力学性质)。
宏观性质分为两类:(Ⅰ)强度性质——与系统中所含物质的量无关,无加和性(如T p ,等); (Ⅱ)广度性质——与系统中所含物质的量有关,有加和性(如H U V ,,等)。
而强度性质另一种广度性质一种广度性质= n V V =m 如,等V m =ρ(3)相的定义:相的定义是:系统中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的部分。
(4)系统的状态和状态函数:系统的状态是指系统所处的样子。
热力学中采用系统的宏观性质来描述系统的状态,所以系统的宏观性质也称为系统的状态函数。
(Ⅰ) 当系统的状态变化时,状态函数的改变量只决定于系统的始态和终态,而与变化的过程或途径无关。
即系统变化时其状态函数的改变量=系统终态的函数值-系统始态的函数值。
(Ⅱ) 状态函数的微分为全微分,全微分的积分与积分途径无关。
即:2121X X X dX X X ∆==-⎰y yX x x X X x y d d d ⎪⎪⎭⎫⎝⎛∂∂+⎪⎭⎫⎝⎛∂∂=(5)热力学平衡态:系统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经足够长的时间,其各部分可观测到的宏观性质都不随时间而变,此后将系统隔离,系统的宏观性质仍不改变,此时系统所处的状态叫热力学平衡态。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令
u pv h
U pV H
,h 称为比焓。
, H 称为焓
焓的定义:焓=热力学能+推动功。
2-4 开口系统的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
由于p、v 、u都是状态参数,所以焓也是工质的一个
1 2 Ws m u2 cf2 gz2 mp2v2 2 1 2 Ws m u2 cf2 gz2 p2v2 2
2-4 开口系统的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
1 2 Q m u1 p1v1 2 cf1 gz1
本章主要内容
1 2 3 4 5
热力系统的储存能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闭口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开口系统的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 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的应用
2-1 热力系统的储存能
热力学能
热力学储存能
U
宏观动能与宏观位能
热力学能的定义:
Ek , E p
物体因热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是存储于物体内部的能量 。 内动能 内位能 原子能 化学能
对于单位质量工质的可逆过程 ,
q du pdv
q u pdv
1
2
2-3 闭口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适用条件:
闭口系;可逆、不可逆; 理想和实际气体;初、终态为平衡态
符号规定:
吸热q为正,放热为负 系统对外作功为正,反之为负
系统内能增大 U为正,反之为负
2-3 闭口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热力学能(内能)
2-3 闭口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Q ΔU
(4)热力学第二章1
W Q
循环过程闭口系能量方程式
在一个动力循环中,加入系统的净热量 等于输出的净功量;在一个逆向循环中,系 统放出的净热量等于输入的净功量。 Qnet = Wnet 或 qnet = wnet
特例闭口系能量方程式
Q = dU + W
Q=U+W 绝功系
闭口系统能量方程式
设闭口系统由于温差与 外界交换的热量为Q, 对外作功为W,系统从 状态1变化到状态2
闭口系统与外界无质量交 换;则系统的储存能的增 加为 TH
Q
1
热力系统 W
外界
EC
M1
2
边界 EC
M2
Q W ECM 离开系统的 ECM 2 ECM 1 U E k Ep 进入系统的 系统储存能量 = 能量 能量 的变化
2-2 热力学能和总能
内部储存能
系统储存的能量
外部储存能
内部储存能:只取决于系统本身(内部)的状态
外部储存能:与系统整体运动以及外界重力场有关
内 能
储存于系统内部的能量,称为内能。它与系 统内工质的内部粒子的微观运动和粒子空间位形 有关。 移动 内动能 转动 振动 内位能 内能 化学能 原子能
内能分析
可逆闭口系能量方程
简单可压缩系可逆过程
Q = TdS TdS = dU + pdV
TdS = U + pdV
q = Tds Tds = du + pdv Tds = u + pdv
循环过程闭口系能量方程式
Q = dU + W
p
4 3
1 2 v
∮δQ=∮dU+ ∮δW
第二章 热力学概论
返回
4.状态和状态函数(state function)
描述系统需要用到热力学性质,研究系统要涉及状态 描述系统需要用到热力学性质,研究系统要涉及状态 热力学性质 和状态变化。 和状态变化。 ) (1)状态 纯物质单相系统有各种宏观性质,如温度 ,压力p,体 纯物质单相系统有各种宏观性质,如温度T,压力 体 积V,热力学能 等等。 ,热力学能U 等等。 系统的状态是它所有性质的总体表现。状态确定以后, 系统的状态是它所有性质的总体表现。状态确定以后,系 统所有的性质也就确定了。 统所有的性质也就确定了。
We',1 = − p" (V " − V2 )
p1 , V1
− p (V − V ) ' − p1 (V1 − V )
' ' "
p′
p′′
p 2 , V2
V′ V′′
返回
整个过程所作的功 为三步加和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3)可逆压缩 压力缓慢增加,恢复到原状,所作的功为: 压力缓慢增加,恢复到原状,所作的功为:
热力学的局限性
不知道反应的机理、速率和微观性质。 不知道反应的机理、速率和微观性质。 只讲可能性,不讲现实性。 只讲可能性,不讲现实性。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二、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热、功和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 研究热、 研究热 转换及其转换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 转换及其转换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 •研究各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所 研究各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所 发生的能量效应; 发生的能量效应; •研究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 研究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 研究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
第02章--多相多组分系统热力学--教案.
第二章多相多组分系统热力学§2.1 均相多组分系统热力学混合物和溶液都是一种多组分均相系统。
混合物:用来描述多种物质的气态、液态或固态均相系统,系统中所有物质用不分彼此的方法处理。
可以选用相同的方法研究每一个组分的性质。
溶液:用来描述多种物质的液态或固态均相系统。
相对含量较少的叫溶质,较多的叫溶剂。
对于溶质的溶剂需建立不同的标准研究。
一组成标度(组成表示法)1 混合物常用的组成标度B的质量分数w B=m B/mB的摩尔分数x B=n B/∑BB nB的物质的量浓度c B=n B/V2 溶质B常用的组成标度质量摩尔浓度:b B= n B / m A溶质B的摩尔分数x B=n B/∑BB n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c B= n B/V不同浓度之间可以相互换算。
二偏摩尔量对于一定量的单组分单相封闭系统,一般只要两个状态变量就可以确定系统的状态。
而对与均相多组分系统大量实验事实说明:①均相多组分系统或均相敞开系统其容量性质如体积V ,热力学能U 等不仅是T ,p 的函数,还是系统中各组分物质的量n 的函数,因此要确定均相多组分系统的状态就必须考虑系统的组成。
②均相多组分系统的容量性质不具有简单的加和性,即V ≠∑B V (B)。
1 偏摩尔量的定义对于任一容量性质Z ,若系统中所含物质的量分别为n 1,n 2,…,则Z = f (T ,p ,n 1,n 2,…)Z 的微小变化d Z = n p T Z ,⎪⎭⎫⎝⎛∂∂d T +nT p Z ,⎪⎪⎭⎫ ⎝⎛∂∂d p + 1,,1dn n Z ncP T ⎪⎪⎭⎫⎝⎛∂∂ + 2,,2dn n Z ncP T ⎪⎪⎭⎫ ⎝⎛∂∂ +… =n p T Z ,⎪⎭⎫ ⎝⎛∂∂d T +nT p Z ,⎪⎪⎭⎫ ⎝⎛∂∂d p + c B B Z n ,p ,T n ∑⎪⎪⎭⎫ ⎝⎛∂∂d n B 等温、等压条件下d Z =cBBZ n ,p ,T n ∑⎪⎪⎭⎫⎝⎛∂∂d n B令: Z B =cB n ,p ,T n Z ⎪⎪⎭⎫ ⎝⎛∂∂Z B 表示系统中任意物质B 的偏摩尔量,Z 可为任一容量性质,例V B =c ,,B n p T n V ⎪⎪⎭⎫ ⎝⎛∂∂ G B =c ,,B n p T n G ⎪⎪⎭⎫ ⎝⎛∂∂ S B =c,,B np T n S ⎪⎪⎭⎫ ⎝⎛∂∂ 偏摩尔量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① 指定T 、p 、各组分浓度不变的条件下,,往无限大量的系统中加入1摩尔物质B 所引起的体积的改变,称为物质B 的偏摩尔体积。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第二章 热力学函数及关系
•两个重要的概念:热力学势,特性函数。
• 问题关键:可逆过程态的热一律和热二律(Q=TdS) 相结合的微分形式,找出二变量态函数全微分中的 偏导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2
• 焓的性质:
• 焓的应用:用它定义定压热容量
在可逆等压过程中,统系吸热等于它的焓增,加即
dHp Qp CpdT
dH
H T
p
dT
H p
T
dp
比较以上两时,:有Cp
H T
p
5
二、自由能
定义为:F=U-TS,在常温环境中,利用它计算功 是非常方便的。
可逆过程dU:TdSA,那么 dUd(TS) dFTdSAd(TS) SdTA
(3)S p ; VT TV
(4) S pT
V . Tp
记住麦氏关系的小窍门:
(1) 等式两边对角线上的量的乘积、分子与脚标的乘积应具 有能量量纲;
(2) 若分子分母性质(广延量或强度量)相同,则等号两边 取正号,性质不同,取负号;
(3) 若分式的分母乘以脚标具有能量量纲,需倒置到分母, 则可用麦氏关系。
第二章 热力学函数及关系
动机和目的 一、焓、自由能和吉布斯函数 二、特性函数与麦克斯韦关系 三、热均匀物质热力学 四、热辐射的热力学
小结和习题课
1
• 动机:前一章用到了内能U和熵S,但还不够用来 分析一些等值过程,本章引入另外三个态函数:焓 H、自由能F、吉布斯函数G。它们分别于等压、等 温、等压等温过程。
S V
V S
比较以上两个等式,有
T U , p U
第二章热力学基本详解
B
C
1
T2 T1
W Q1
热机A’:任意不可逆循环,任意工质
A'
W' Q1
取Q1相等,以便比较
定理2:即A ' B
§2.8 多热源可逆循环
1. 热源多于两个的可逆循环
任意可逆循环,如左图之1H2L1。
T
H
•
•2 1•
L• s
吸热过程: 1H2,工质温度变化,为可逆,
需热源温度时时与工质相等,这样就 要有无限多个热源。
AMNB逆行: Q Q
BNMA T
AMNB T
上已导出:
Q
APQB T
Q
BNMA T
0
显然, δQ/T 是一个状态参数。 1865年,克劳修斯引入entropy
Q
APQB T
Q
AMNB T
与路径无关, 满足积分特性
T
δPQ1 Q
1923年,I.R. Plank来华讲学,东南大
B
胡刚复教授根据entropie的定义“热 A
Q2
两式相加,得: Q1 Q2 0
T1 T2
S1
S2 S
∵ Q已作正负号规定, Q1、 Q2可统一写成Q;
T1、 T2可为热源温度(=工质温度),可统一写成T
∴ Q 0
T
2、任意可逆循环的Q/T
T
δPQ1 Q
B
过作P、Q等熵线PM、QN,构 成微元可逆循环PQNMP
A N
MδQ2
S
当P→Q时, T P→TQ , P-Q →等温过程。则PQNMP为微元
是循环净功之比,表示多热 源可逆循环接近同温限间卡诺循 环的程度。
卡诺定理的意义
大学物理化学 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学习指导及习题解答
3.熵可以合理地指定
Sm$
(0K)
0
,热力学能是否也可以指定
U
$ m
(0K)
0
呢?
答:按能斯特热定理,当温度趋于0K,即绝对零度时,凝聚系统中等温变化过
程的熵变趋于零,即
, 只要满足此式,我们就可以任意
选取物质在0K时的任意摩尔熵值作为参考值,显然 Sm$ (0K) 0 是一种最方便的
选择。但0K时反应的热力学能变化并不等于零,
(2)变温过程
A.等压变温过程 始态 A(p1,V1,T1) 终态 B(p 1,V2,T2)
S
T2
δQ R
T T1
T2 Cp d T T T1
Cp
ln
T2 T1
B.等容变温过程 始态 A(p1,V1,T1) 终态 B(p2,V1,T2)
S
T2
δQ R
T T1
C.绝热过程
T2 CV d T T T1
,所以不
能指定
U
$ m
(0K)
0
。
4.孤立系统从始态不可逆进行至终态S>0,若从同一始态可逆进行至同
一终态时,则S=0。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答:不正确。熵是状态函数与变化的途径无关,故只要始态与终态一定S
必有定值,孤立系统中的不可逆过程S>0,而可逆过程S=0 是毋庸置疑的,
问题是孤立系统的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若从同一始态出发是不可能达到相同
4.熵 (1)熵的定义式
dS δ QR T
或
S SB SA
B δ QR AT
注意,上述过程的热不是任意过程发生时,系统与环境交换的热量,而必须是在
可逆过程中系统与环境交换的热。
02-物理化学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H
m
298
K
H1
H
2
r
H
m
298
K
298K
T
eCP,E fC P,F dT
T
298K gCP,G hCP,H dT
X = f(T,P)o=rf(T,V)… 双变量坐标
强度性质—— 与量n无关
整体 = 部分 (T、P)
广延性质—— 与量n成正比 整体 = ∑部分
强度量 = 广延量/广延量
本章任务:
计算能量变化:
状态函数 U、H + 过程量 Q、W 理想气体,纯物质的 U、H 性质
步骤: ㈠ 不需第一定律即能计算的Q和W ㈡ 第一定律及内能 ㈢ 用于计算过程热及焓 ㈣ 用于绝热功的计算
§2-1
热和功
过程量——计算时一定要看具体过程 2·1·1 热Q
显热的计算
用热容
QB n CB,mdT
利用手册中数据,只能计算恒压或恒容热
QP or V
n
C dT T2
T1
P or V ,m
2·1·2 功W
体积功的计算
2
W 1 PexdV
eg. 恒容过程 W = 0
等外压过程 Pex=constant
Ⅱ:192.5kPa
298.15K
352.15K
求:Q、W、△U、△H
解: Q=0
U n CV ,mdT
nCV ,m T2 T1 1.366kJ
H n CP,mdT
n CV ,m R T2 T1 1.814kJ
W U Q 1.366kJ
例2·5·2 1mol双原子理想气体于27℃, 101.325 kPa 状态下,受某恒定外压恒温 压缩到平衡,再由该状态恒容升温至 97 ℃,则压力升到 1013.25 kPa。求整个过 程的W、Q、 △U及△H。
热力学第二定律
3. 可逆过程的热温商与熵变是否相等,为什么? 不可过程的热温商与熵变是否相等? 答:可逆过程的热温商即等于熵变。即ΔS=QR/T (或ΔS=∫δQR/T)。不可逆过程热程的热温商的值就是一定的,因而
AT
ΔS 是一定的。 答:(1) 熵是状态函数,ΔS=SB-B SA 即体系由 A 态到 B 态其变化值 ΔS是一定的,与
过程的可逆与否无关;而热温商是过程量,由 A 态到 B 态过程的不可逆程度不同,则 其热温商值也不相同。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在于对熵的状态函数性质不理解,把熵变与
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1. 什么是自发过程?实际过程一定是自发过程? 答:体系不需要外界对其作非体积功就可能发生的过程叫自发性过程,或者体系在理论
上或实际上能向外界做非体积功的过程叫自发过程。实际过程不一定是自发性过程, 如电解水就是不具有自发性的过程。
2. 为什么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可表达为:“一切实际过程都是热力学不可逆的”? 答: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表述法,实际上涉及的是热与功转化的实际过程的不可逆性。
9. 如有一化学反应其等压热效应ΔH<0,则该反应发生时一定放热,且ΔS<0,对吗? 为什么?
答:不对。因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ΔH是指在等温等压、无非体积功条件下,这时Qp= ΔH,当ΔH<0,Qp<0,反应发生时放热。如果反应不是在等温等压、无非体积 功的条件下,Q≠ΔH,ΔH<0,也不一定放热。例如:绝热容器中H2与O2燃烧 反应,反应的等压热效应ΔH<0,但该条件下 Q=0,不放热,也不吸热。再如等 温等压下在可逆电池发生的反应,虽然ΔH<0,但 Q 可能大于零。即使是放热反应, ΔS也不一定小于零,例如:浓 H2SO4 溶于水,放热,但 ΔS>0。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19
20
5)标准摩尔生成焓 在标准压力下,由最稳定相态的单质为原料,生成 1摩尔 某物质的反应的焓变,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H o
f m
298.15 K温度下的许多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数据可查附录。
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可以推算相关反应的焓变ΔrHo
例如, CO(g) + H2O(g) → CO2(g) + H2(g)
1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从给定的原料出发,能否生成期望的目标产物? 是否可能把原料全部转变成目标产物? 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目标:
判断化学反应能否发生。(自发过程进行的方向)
判断化学反应的最大限度。(化学反应的平衡原理)
自发过程的概念
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体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听其自然, 不去管它,这个体系会发生一些变化,这样的变化过程 称为自发(变化)过程。
2
传热: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热,直至温度相等 气体做功:高压力向低压力膨胀,直至压力相等 溶液扩散:溶质从浓溶液向稀溶液扩散,直至浓度相等 电流:电子从低电势向高电势流动,直至电势相等 化学反应:锌投入硫酸溶液产生氢气, 直至化学平衡。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不去管它就会发生;进行到平衡为止;不会“自动”反向进行。 (化学)热力学 从热和功入手,研究(化学)自发过程进行的方向、限度。
Q r Q ir
所以
Qr T
Q ir T
其中下标r、ir 分别表示可逆(reversible)和不可逆(irreversible)。 所以,热的数值能够反映过程是可逆的(平衡)或不可逆的(自发)。
2. 熵
1) 熵的定义
Entropy,用 S 表示 (可以证明熵是状态函数)
23
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物理化学)
精选可编辑ppt
31
克劳修斯不等式的意义
克劳修斯不等式引进的不等号,在热力学上可以
作为变化方向与限度的判据。
dS Q T
dSiso 0
“>” 号为不可逆过程 “=” 号为可逆过程
“>” 号为自发过程 “=” 号为处于平衡状态
I < 20% 1度电/1000g煤
高煤耗、高污染(S、N氧化物、粉尘和热污染)
精选可编辑ppt
16
火力发电厂的能量利用
400℃
550℃
ThTC67330055%
Th
673
I < 40% 1度电/500g煤
ThTC82330063%
Th
823
精选可编辑ppt
17
火力发电厂的改造利用
精选可编辑ppt
十九世纪,汤姆荪(Thomsom)和贝塞罗特(Berthlot) 就曾经企图用△H的符号作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他们认 为自发化学反应的方向总是与放热的方向一致,而吸热反应 是不能自动进行的。虽然这能符合一部分反应,但后来人们 发现有不少吸热反应也能自动进行,如众所周知的水煤气反 应就是一例。这就宣告了此结论的失败。可见,要判断化学 反应的方向,必须另外寻找新的判据。
精选可编辑ppt
4
2.2 自发变化不可逆症结
T1高温热源 Q1
M
W
Q2
T2低温热源
精选可编辑ppt
5
2.3 热力学第二定律(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开尔文(Kelvin)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出热使之完全 变为功,而不发生其它的变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
1、 气、液、固体的定p或定V的变T 过程
定压变温过程:由δQp=dH=nCp,mdT
得:S= 2 Qr T2 nC p,m dT ;
1T
T1 T
视C
为常
p,m
数
S
nC
p ,m n
T2 T1
(2-4-1)
定容变温过程:由δQV=dU=nCV,mdT
同理得:S
nCV ,mn
自发
S孤立 0 或 dS孤立 0平衡
(2-3-4) (2-3-5)
熵增加原理:系统经绝热过程由一状态到达另一状态, 熵值不减少;自发变化的结果,必使孤立系统的熵增加 (孤立系统中可以发生的实际过程都是自发过程)。
方向:孤立系统的熵增加
限度:孤立系统熵值达到最大——平衡态。
二、 熵增原理及平衡的熵判据
mix
S
SA nARn
S 1 yA
BnBnRARnny1VB AVAVnBRBnByRBnnyVBAV(B2V-4B-6)
∵yB < 1,∴ΔmixS > 0
结论:定T定p理气混 合过程系统熵增加
nA, V + nB, V 定温定容 nA+nB, V
AT
BT
BQir BQr S
AT
AT
得:S BQ
AT
或
dS
Q
T
不可逆 可逆
(2-3-3)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依具体情况方向判据的形式
二、 熵增原理及平衡的熵判据
绝热过程,δQ=0,则有
S绝热 0
或
不可逆
dS绝热 0 可逆
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章热⼒学第⼆定律第⼆章热⼒学第⼆定律引⾔⼀、热⼒学第⼀定律的局限性:凡是违背第⼀定律的过程⼀定不能实现,但是不违背第⼀定律的过程并不是都能⾃动实现的。
例如: 1.两块不同温度的铁相接触,究竟热从哪⼀块流向哪⼀块呢?按热⼒学第⼀定律,只要⼀块铁流出的热量等于另⼀块铁吸收的热量就可以了,但实际上,热必须温度从较⾼的⼀块流向温度较低的那块,最后两块温度相等,⾄于反过来的情况,热从较冷的⼀块流向热的⼀块,永远不会⾃动发⽣。
2.对于化学反应:以上化学反应计量⽅程告诉我们,在上述条件下,反应⽣成1mol NO 2,则放热57.0KJ,若1mol NO 2分解,吸热57.0KJ ,均未违反热⼒学第⼀定律,但热⼒学第⼀定律不能告诉我们,在上述条件下的混合物中,究竟是发⽣NO 2的分解反应,还是NO 2的⽣成反应?假定是⽣成NO 2的反应能⾃动进⾏,那么进⾏到什么程度呢?这些就是过程进⾏的⽅向和限度问题,第⼀定律⽆法解决,要由第⼆定律解决。
⼆、热⼒学第⼆定律的研究对象及其意义:1.研究对象:在指定条件下,过程⾃发进⾏的⽅向和限度:当条件改变后,⽅向和限度有何变化。
2.意义:过程⾃发进⾏的⽅向和限度是⽣产和科研中所关⼼和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例如:在化⼯及制药⽣产中,不断提出新⼯艺,或使⽤新材料,或合成新药品这⼀类的科学研究课题,有的为了综合利⽤,减少环境污染,有的为了改善劳动条件不使⽤剧毒药品,……等。
这些⽅法能否成功?也就是在指定条件下,所需要的化学反应能否⾃动进⾏?以及在什么条件下,能获得更多新产品的问题。
当然,我们可以进⾏各种实验来解决这⼀问题,但若能事先通过计算作出正确判断,就可以⼤⼤节省⼈⼒,物⼒。
理论计算认为某条件下根本不可能进⾏的反应,就不要在该条件下去进⾏实验了。
NO(g)+12O 2(g)2(g)KJH m r 0.57298..=?KJ H m r 0.57298..-=?NO(g)+12O 2(g)NO 2(g)§2–1 ⾃发过程的共同特征⼀、⾃发过程举例:1.理想⽓体⾃由膨胀2.热量由⾼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3.锌投⼊硫酸铜溶液中发⽣置换反应:Zn + CnSO4→ Cu + ZnSO4⼆、⾃发过程的共同特征:由上述例⼦可以分析,所有⾃发变化是否可逆的问题,最终都可归结为“热能否全部转变为功⽽没有其他变化”这样⼀个问题。
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高温热源
Q1>0
(T1)
W<0
Q2<0 低温热源 (T2)
U= Q1 +W+ Q2 =0
def W Q1 Q2 Q1 Q1
图 热转化为功的限度
问题:能否 Q2 =0,– W = Q1 ,
=100 ?
2、卡诺循环 卡诺(Carnot)循环是一个特殊的循环过程,它是以理想气体为
§3—1 热力学第二定律
1、自发过程 系统中无需环境施加影响就可以自动进
行的过程称为自发过程(spontaneous process) 。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 例如:热传递过程; 气体的膨胀过程; 化学反应过程; 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溶液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 在绝热条件下系统发生一个变化后系统
的熵值永不会减小,这个结论叫做熵增 原理(principle of entropy increasing)。 • 在绝热过程或孤立系统中熵永不减少。
根据熵增原理,对于绝热过程可以利用系统本
身熵变值的符号来判别过程的可逆性; 在孤立系统中可以用熵的增量来判断过程的自 发和平衡。
S
2
Q r
T
1
2
1
T2 C p , m dH dT T1 T T
S nC p , m ln
T2 T1
S (3 29.1 ln
300 )J K 1 25.1J K 1 400
• 由于等压热δQp与焓变dH相等,而dH与等压过程是否
可逆无关,即有δQp=dH=δQr, • 上式对理想气体的等压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都是适 用的。
高等工程热力学第2章
第一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 量;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并能从一种形式转化 为另一种形式;在转换中,能量的总数保持不变。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般表达式为: (2-1a) Q E W 式(2-1)中: Q表示热力系统与外界交换的热量, 习惯上系统吸热取正值,系统放热取负 值; ,表示热力系初、终态总能量的
第二章 第一定律 瞬变流动
对于闭口系统,系统是静止的,由略去位能 变化时,则得到
E U
故式(2-1)中各式可相应写成
Q U W
q u w
Q dU W
q du w
(2-2a) (2-2b) (2-2c) (2-2d)
第二章 第一定律 瞬变流动
( 2)
分别积分得
1 p2 kk T2 T1 ( ) p1
p1V m RT1
p2 1 k 1 ( ) p1
第二章 第一定律 瞬变流动
2. 刚性容器等温放气过程 与绝热放气不同,此条件是 dT 0, T1 T2 Tsur 及 Q 0 。求 Q 和 m 。 因为 dV 0 ,dT 0 ,所以状态方程的微分式应为
第二章 第一定律 瞬变流动
下面分别讨论充气与放气: 一、充气 对刚性容器充气,控制容积不变,但对气缸充 气时体积要改变。而且,充气较快时,接近绝热充 气;如充气很慢,系统和外界随时保持热平衡,接 近等温充气。所以分析计算要求随充气的具体情况 而定。
第二章 第一定律 瞬变流动
1、刚性容器绝热充气 已知:充气前的压力 p1和温度 T1 ,高压管线 的 p0 和 T0 ,终了压力 p2。求充气终温 T2及充气量 m 取系统:取储气罐为开口系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公式2.2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它概括了热与功的等价性和孤立系统中内能是恒定的(q=0,w=0)。方程表述了封闭系统中的内能变化是通过能量在边界处以热或功的形式转化。若能量以热或者功的形式转移到系统中,则w>0或q>0,若能量以热或者功的形式从系统中失去,则w<0或q<0。换句话说,我们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能量的传递是以功或热的形式。
孤立系统的内能是恒定的。
我们不能利用系统来做功,将它隔离一个月,然后希望它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并再次做功。所以有证据表明该性质,“永动机”(不消耗燃料或其它能源的机器)是不可能造成的。
这些结论可以概括如下。如果我们用w表示系统做功,q表示能量以热的形式向系统转移,ΔU表示最后内能的变化,这样就可以表示为
图例2.1热力学公约符号
如果电机每秒产生15kJ的能量用于机械做功,其中又以热的形式失去2kJ的能量到环境中,则电机每秒内能的变化为:
ΔU=-2kJ-15kJ=-17kJ
假设,当一个弹簧被拉伸,100J用于做功,但15J以热的形式散失在环境中。弹簧内能的变化是:
ΔU= 100 kJ-15 kJ =+85 kJ
当气体是由多原子分子构成,我们就需要考虑转动和振动的影响。一个线性分子,例如N2和CO2,可以围绕原子所在的两个相互垂直的轴旋转(如图2.5),所以它具有两个转动模式,每种转动对内能的贡献是 kT。因此,转动能量是kT,振动对每摩尔的内能贡献是RT,通过平动和转动贡献能量相加,我们得到
Um=Um(0)+ RT(只考虑线性分子的转动和振动)
能量均分定理是经典力学的理论,只适用于量化影响可以忽略时(相见第16、17章)。实际上,它可以用来解释分子的转变和旋转,但不能解释分子振动。25℃时, kT=2 zJ(1zJ=10-21J),大约13 meV。
02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LY
J Z _ O A ZH J Z _ O A ZH
A与B热平衡
U N
§2.1.3 热力学方法的局限性
热力学方法是一种演绎的方法,研究对象为大 均行为,不适用于个别分子的行为。
数量分子的集合体,结论具有统计意义,只反映平
不考虑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反应进行的机理。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Y L
J Z _ O A ZH
第零定律和第三定律的提出,使得热力学理论更加严密。
第零定律:热平衡的互通性,并为温度建立了严格的科学定义。 第一定律:计算变化中的热效应。 第二定律:解决变化的方向及限度,以及相平衡和化学平衡问题。 第三定律:低温定律,阐明了规定熵的数值
LY
用热力学基本原理来研究化学现象以及与化学有关的 物理现象,称为化学热力学。
We.2 pe V pe (V2 V1 )
⑶. 多次等外压膨胀,设为2步
We.3 p V1 pe V2
We Fe dl Fe dl cos
F Fe dl e Adl pe dV A
⑴. 自由膨胀
p1V2
V2
p
p1
p1V1
J Z
p2
V
p
V1
U N
p2V2
V2 V
§2.5.3 可逆过程(reversible process)
某一系统经某一过程,由状态(1)变到状态(2)之后, 如果能使系统和环境都完全复原,即不留校任何痕迹, 这样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否则为不可逆过程。(p78)
⑴. We.4和W'e,3:可逆过程;
Y L
强度因素的大小决定了能量的传递方向,而广度因素变化 量则决定了功值的大小。通常系统抵抗外力所作的功可以 表示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基本热力学函数的确定
在所引进的热力学函数中,最基本的是:物态方 程、内能和熵。其它热力学函数均可由它们导出。
(u, v) ( v, u ) (2). ; ( x, y ) ( x, y )
(u, v) (u, v) (r , s) (u, v) ( x, y ) (3). ; (4). 1 ; (u, v) ( x, y) (r , s) ( x, y) ( x, y ) (u, v) (a, b) (u, v) (a, b) (5). . (r , s) ( x, y ) ( x, y ) (r , s)
n V
R dB p dT
dB T B dT
n Cp
在相同的压强降落下,气体在准静态绝热膨胀中的温度降落 大于节流过程中的温度降落:
T T TV V V p p C C T 1 C 0 S H p p p
(T ,V )
积分路径原则上可以任意选择,为了方便,作如下选择:
p U CV (T ,V0 )dT T p dV U 0 T V T0 V0
T V
T
(T ,V0 )
(T ,V )熵:(T0 ,V0 )
CV S S p dS dT dV dT dV T T V V T T V
G p V T
G S T p
T V
p S S V
T V p S S p
S p V T T V
dU = TdS – pdV
U T S V
U p V S
H p V S
同理:
H T S p
F S T V
F p V T
S V p T T p
§2-2 麦克斯韦关系的简单应用
一.能态方程和定容热容量
U p T p V T T V
S CV T T V
第一式给出了温度不变时, 系统内能随体积的变化率与物态方 程的关系,称为能态方程;第二式是定容热容量。 例2-1: (1) 对于理想气体, pV = nRT,显然有:
证明:
S 2S 2S p CV T T T T V T T V T T V T V T V
C p S 2S 2S V T T T T pT T p T T p T p T p
U 0 V T
这正是焦耳定律。
a (2) 对于范氏气体(1 mol), p 2 v b RT v a U 实际气体的内能不仅与温度 2 v T v 有关,而且与体积有关。
二.焓态方程和定压热容量
H V p V T T p T
简单系统的 热力学记忆 图
由 H = U + pV、 = U – TS 和 G = H – TS 易得: F dH = TdS + Vdp dF = – SdT – pdV dG = – SdT + Vdp
H
S
U (E )
p
G
V
T
F
二.麦克斯韦( Maxwell )关系
U=U(S, V) 比较
U U dU dS dV S V V S
例2-5:试证明,绝热压缩系数 S 和等温压缩系数 T 之比等于定容热容量和定压热容量之比。
1 V S ; V p S
证明:
1 V T V p T
1 V (V , S ) V p S ( p, S ) (V , S ) ( p, T ) S (V , T ) (V , T ) ( p, S ) T 1 V V p T ( p, T ) ( S ,V ) (T , p ) S (T , V ) ( S , p) T V CV S T p C p
C p CV nR
例2-3: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因此比体积(密度的倒 数,单位质量的体积)在摄氏4度的时候最小,故水在摄氏4 度时,有: Cp=CV
例2-4:试证明(习题2.8):
2V 2 p C p CV T 2 ; p T T 2 V T p T T V
以上讨论的这两个过程是获取低温的常用方法。 对于1K 以下的低温,则要用绝热去磁来获得。 (见第二章第七节)
说明
麦氏关系可以将一般不容易测量的物理量用物态方程 和热容量表达出来。这是麦氏关系重要的运用。 热力学中一般用偏导数表示一种物理效应。 准静态绝热膨胀、节流过程、绝热自由膨胀,数学上 如何表达它们的观测效应?
物态方程只能由实验确定(历史上称为测温学);热容 量也需要用实验确定(历史上称为量热学)。
一.以T,V 为状态参量
物态方程: p = p ( T, V ) (由实验得到) 内能:
p U CV (T , V )dT T p dV U 0 T V (T0 ,V0 )
§2-3 气体的绝热膨胀过程和节流过程 一.绝热膨胀
假设为准静态过程,因此是可逆过程,对绝热膨胀过程, 熵不变,温度随压强的变化率为:
T S p p T S S T p
T p S p S T 1 p S T
0 时的温度称为反转温度
1 称为反转曲线 T
例2-6:求昂尼斯物态方程的焦汤系数。
p
B(T )远小于1
nRT n 1 B(T ) V V
nRT p p 1 B(T ) V RT
RT V n B(T ) p
T Cp
S p T
T Cp
V T p
由Maxwell关系
T TV p C 0 S p
二.气体的节流过程
气体节流过程是1852年焦耳和汤姆孙所做的多孔塞实验中 所发生的过程。 实验表明:气体在节流过程前后,温度发生变化。此现象 称为焦耳—汤姆孙效应。 若节流后气体温度降低,称为正焦耳—汤姆孙效应; 若节流后气体温度升高,称为负焦耳—汤姆孙效应。
p V C p CV T T V T p
最后一步应用了关系式:
V T 2
T
T p
V T 2 p V C p CV T T T V T p
实验上,一般比较难以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定容热容量,由 上式,可以先测定定压热容量、体积膨胀系数以及等温压缩系 数,从而算出定容热容量。1818年,杜隆(Dulong)和珀蒂 (Petit)测定了常温范围的固体(金属)的热容量,发现为常 数。见第七章。 例2-2:对于理想气体, pV = nRT,故有
多孔塞实验:
多孔塞
V1 , p1
V2 , p2
节流过程中, 外界对这部分气体所作的功为:
W
0
V1
p1 dV (
V2
0
p2dV ) p1V1 p2V2
因过程是绝热的,Q = 0,所以,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
U2-U1= W+ Q = p1V1-p2V2 即: H2 = H1 焦 — 汤系数 节流过程是等焓过程
熵可写成 S ( T, p ) = S ( T, V( T, p ) ),利用复合函数求导法则, 可得:
S S S V T p T V V T T p
S V C p CV T V T T p
讨论:理想气体和范氏气体的定容热容量和体积的相关性
四.雅可比行列式(见附录A)
雅可比行列式是热力学中进行导数变换运算一个 很有用的工具。
u u( x, y), v v( x, y) (u, v) u v v u ( x, y ) x y x y
(u , y ) u (1). ; x y ( x, y )
T p H
V H H dH dT p dp C p dT V T T dp p T p T
V T 1 V T 1 V T p Cp T p Cp H
讨论:(1) 理想气体
pV = nRT
1 , 0 理想气体经节流过程后,温度不变。 T
(2) 实际气体 (T , p)
1 , 0 T 1 , 0 T 1 , 0 T
气体经节流过程后,温度降低。 气体经节流过程后,温度升高。 气体经节流过程后,温度不变。
S Cp T T p
第一式给出了温度不变时, 系统焓随压强的变化率与物态方程 的关系,称为焓态方程。 第二式是定压热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