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_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
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
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赖小琼;余玉平
【期刊名称】《当代经济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本文依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经验事实,对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的模型进行反思与拓展,认为农村劳动力是理性经济人,其迁移决策的依据是迁移的成本和收益.从而构建新的农村劳动力迁移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政策建议.
【总页数】5页(P22-26)
【作者】赖小琼;余玉平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厦门 361005;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6
【相关文献】
1.对托达罗模型解读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反思 [J], 张运清
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托达罗模型的反思 [J], 田朝辉
3.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基于托达罗模型的改进 [J], 荣弦;喻婵
4.否定之否定:刘易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比较与改进——兼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J], 楚永生; 王云云; 高頔
5.否定之否定:刘易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比较与改进——兼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J], 楚永生; 王云云; 高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由托达罗模型引发的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一
、
前 言
象 ,是一种合乎理性 的经济行 为。尽管城市 中存在失 业 ,流入城市的人们还是可以做 出合理决策 的,因为 他们所关心 的,与其说是城 乡现实 的收入差异 ,不如
动加快的转折点。中国 目前就处在这一阶段 。因此加 快农业劳动力 的转移已经成为下 一步经济发展和结构 调整的当务之急。在依靠增产增加农 民收入的思路 已
因素 :一是对城 乡实际工资 的差异 的估计 ,二是对在 城市求得工作机会 的可能性估计 。只要未来 的预期城
市收入的现值看起来要大于未来的预期农村收入 的现 值 ,人们就会 由农村 向城市流动 。归结起来 ,托达罗 人 口流动模式的基本思想有下 面几点 : 其一 ,促使人 口流动的基本力量 ,是 比较收益与 成本的理性的经济 考虑 ,这种考虑 还包 含心理因素。
・
1 6・ 4
商 业 研 究
托达罗模型对研究当前 中国农 民工流动和农业劳 动力转移的机理有一定借 鉴意义 ,但 应该注意 的是 , 托达罗模型也确实存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不相 符的假设和论点 。因此 ,政策的制定不能教条地照搬 照抄某些理论 ,特别是中国,其 国情与其他发展 中国 家又有比较 明显 的差异 ,更应该结合国情 ,汲取他人 研究成果 ,以寻求一条适合 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道 路。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和路径研究 众所周知 ,影 响农 业劳 动力转 移 的因素 固然 很
维普资讯
20 /8 总第 30期 0 61 5
文章编号 :10 —18 (O6 8 15 0 0 1 4X 2O )1 —04 — 4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
文 献标 识 码 A
在 中 央 倡导 “ 以人 为 本 . 面 、 调 、 全 协 可 持续 ” 的科 学 发 展 现 、 外 关 注 “ 农 ” 题 格 三 问
2 当前 我 国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他 老 我 国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产 生 .是 生 产 利 益 的驱 动 下 向收 入 较 高 的 地 区 或 部 门 流 的 中介 机 构 . 们 主 要 是 依 靠 亲 属 、 乡 关 系实 现就 业 :规 范 劳 动 力 交 易 行 为 的法 律 商 品 化 、 村工 业 化 、 会 现 代 化 进 程 的 必 动 的理 性 经 济 行 为 。 我 国 现 阶 段 正 处 于 加 农 社
农村 的发展无 法享 受与城市 平等 的待遇 。
剩余 劳动 力 的 转 移 既 是关 系农 民 增 加 收 入 21 托 达 罗模 型 的借 鉴 意义 .
关 于农 村 劳 动力 转 移 , 国 内外 学 者 作 目前 这 种 城 乡 分 割 的二 元 制 社 会 结构 虽有
现代化 目标的“ 国计” 。如何 实现农 村剩余 了不少理论 探讨 。其 中美 国发展经 济学 家 所改善 .但依然限制着农村 剩余 劳动力的
一
工 的 问题
兼 经 这 “ 问 种 : 村剩 余 劳 动 力 跨 区域 流 动 、 城 务 已经 存 在 失 业 的 条 件 下 继 续 向 城 市 流 动 。 选 择 “ 业 ” 营方 式 。 样 ,兼 业 ” 题 与 农 进 城 乡 之 间 实 际 工 资水 平 差 异 越 大 ,流 人 城 农 业 小 规 模 经 营势 必 长 期存 在 ,影 响 农 村
从托达罗模型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解决方案
一
金新 生代 民工更 注重 城市 的生活成 本 , 这包括 了食 宿、 消
费水平以及离乡距离等诸多方面。 以深圳市为例, 深圳市 普工的月工资为 90 10 元 ,但在劳动力输出大省四 0—50
川 , 工 的月工 资 已达到 10 元左 右 , 量农 民工选 择 普 00 大
一
托达罗在上 世纪 6 年代末 7 年 代初 为发展 中国家 0 0 产业间设计 的人 口流动模 型具有 重要 的指导意义 。 文 本 将 从托达罗模型 中提到 的几 个相关 因素人 手提 出引起 我
因素, 这点也恰恰是托达罗模型没有考虑的, 同样的薪
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提出以农村企业
第 21 年 第 9 00 期 ( 第 37 ) 总 5期
商 业 经 济
S HAN YE J N J G I G I
No9, 0 0 . 21
r t1 .5 08 3 7 No
【 文章编号】 1 9 64(000—060 0 -0321) 01—2 0 9
从托 达 罗模型浅析我 国 农村剩 余劳 动力现状及解 决方案
李
( 东北农 业大学
荐 , 张广文
哈尔滨 103 ) 500
农村区域发展系, 黑龙江
【 要】 从托迭罗 口 摘 人 流动模型显示, 现阶段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城 乡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
扩 大 , 中西部 农 民收入 差异 明显 , 别 是 西部 农 民增 收速 度 缓 慢 , 村 劳动 力 大量 进 入 中 东部 , 东 特 农 不仅 造 成 西部 土地 荒 置 , 还
(式中 P 2 ) 表示城市中的就业率 , W为城市居 民的实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境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境及对策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论基础 (6)2.1 城镇化理论的阐述 (7)2.2 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 (9)2.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概念界定 (10)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 (11)3.1 农村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特征 (12)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地域分布特点 (14)3.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行业领域 (15)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困境 (16)4.1 转移就业观念的转变难题 (17)4.2 就业信息获取与中介服务问题 (18)4.3 技能培训与岗位匹配度 (19)4.4 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完善 (20)4.5 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就业机会差异 (22)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探讨 (23)5.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4)5.2 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25)5.3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 (26)5.4 优化劳动力市场环境 (27)5.5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就业机会均等化 (28)六、案例分析——以某地区为例 (30)6.1 案例背景介绍 (31)6.2 转移就业现状及困境分析 (33)6.3 对策实施情况及效果评估 (34)6.4 对其他地区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35)七、结论与展望 (36)7.1 研究结论总结 (37)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9)一、内容概要本文档主要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境及对策。
文章首先概述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其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包括教育水平低、技能不足、信息不对称、土地权益冲突等问题。
文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包括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增强就业市场的透明度;制定土地流转政策,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等措施。
托达罗模型的修正拓展及市民化应用
托达罗模型的修正拓展及市民化应用马凌;韩纪琴;Sana Sehar【摘要】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on Todaro model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modified model variables,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nd policy practice,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such as using the same model not to enough explain the behavior decision-making on the permanent and the non permanent mi-gration,and the problem of non economic profits or costs can not be quantified.In view of two stages characteristics ofChina�s citizenization,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version stageof“farmers to migrant workers”is individual short-term migration decision-making,primarily based on urban and rural expected income differences,which applies to the traditional Todaro model;while the conversion stage of“migrant workers to citizens”is the family long-term set-tled decision-making,mainly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expected net incom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families,and in this stage,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non economic profits and costs, which applies to the expanded Todaro model.%从变量的修正补充、模型的应用拓展及政策实践几个方面对托达罗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述评,指出现有文献存在一些问题:如使用同一模型解释永久、非永久迁移两种行为决策的不足和引入的非经济收益或成本无法量化。
对托达罗模型解读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反思
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这种考虑还包括心理因 素。(二)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使人们 做出移入城市的决策。所谓预期的差异包含两个因 素:工资水平和就业概率。如果城市工资是农村工资 的两倍,那么,只要城市失业率不超过 50% ,农村劳动 力就会不断向城市流动。(三)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 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比,而与城市失业 率成反比。也即城市就业率越高(失业率越低),乡村 流动人口在城市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若 城市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乡村流动人口在城市 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小。(四)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 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城 市高失业率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经济机会不平 均的必然结果。
二、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假定条件
托达罗指出刘易斯模型大体符合西方国家经济增 长的历史经验,但其三个关键性假说与发展中国家现 实不符,即假定城市部门劳动力进入与创造就业机会 的速度与物质资本的积累成正比;假定农村地区存在 着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地区则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假定 城市实际工资不变,直至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毕。 而托达罗则认为,考虑到大多数现代技术转让的劳动 力节约倾向、农村剩余劳动力并非广泛存在、城市工资 迅速上涨 (尽管存在着大量的城市显性失业者) 等因 素,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在为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与 移民问题的分析和政策措施方面所能提供的指导是极 为有限的。为此托达罗提出了预期城乡收入差距条件 下的乡—城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应当鼓励制定一体化的农村发展规划。通过制定 创造性的、精心设计的一体化农村发展规划,把对 乡- 城人口流动的不必要的经济刺激降低到最低限 度。重点应放在促进农业和非农业收入的增加、就业 的扩张、农村医疗服务的提供、教育的改善和基础设
基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探究
基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探究【摘要】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常态现象。
本文以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为理论基点,结合当前我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矛盾,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一、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提出从美国和西欧的历史发展经验来看,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推进城乡生产分工,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但托达罗在对战后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就业进行分析后指出,在战后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的同时,城市中的失业和就业不足现象也在不断加剧。
这一矛盾现象用已有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无法进行合理解释。
因而他提出,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大量失业现象,新的迁移者很难马上找到他所期望的高收入职业。
迁移者在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初期或者完全失业,或者在“传统的”或“非正规部门”找到一些临时性工作。
所以,当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在做出迁移决策的时候,必须在获得高收入职业的可能性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失业或就业不足之间进行权衡。
托达罗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
这种关系可以表示如下:m=f(d),f’>0。
其中,m表示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目,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f’>0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
按照托达罗的观点,现代工业部门的预期收入则等于未来某年的预期实际收入与就业概率的乘积。
这样,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可以表示如下:d=w*π-r。
在这里,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率,r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π表示就业概率。
在这个前提下,如果w*π>r,农村劳动力就会向城市迁移。
当w*π=r时,对农村劳动者来说,到城市去和留在农村预期收入没有差别,这就意味着城乡劳动力达到了均衡状态,从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迁移将停止。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巨大,素质相对较低。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其中:农民达到9亿多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3亿人。
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村教育薄弱,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
农民工职业培训刚刚起步,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在非农领域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
(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由于建国后我国走的是一条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摒弃市场机制,用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人为分割,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片面追求工业增长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户籍制度已作出了许多重要调整,歧视性的地方政策正在被逐步取消,如2001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农民的落户标准给予了明确规定,制约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户口障碍已基本消除。
2002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但各地方政府对城市劳动力的种种保护性措施和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性做法并未真正取消。
(三)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
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使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我国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并正在向工业化后期阶段过渡,而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
目前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为52%,200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43.0%,比世界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
城市化进程滞后阻碍了国内有效需求的有序扩展和升级,导致我国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分析——一种基于托达罗模型的解释
控 。 要 以 节 约 用 水 为 目标 , 企 业 和 居 民 户 为 重 点 , 极 推 广 先进 、 用 的 移 的政 策 和 建 议 。 以 积 适 节 水 技 术 。加 快 科 技 人 才 的培 养和 引进 步 伐 , 过 体 制 、 制 和 制 度 的改 革 通 机 关 键 词 :托 迭 罗人 口迁 移模 型
本 根 防 洪抗 旱 减 灾 、 环 境 保护 、 域 治 理 开发 、 大 工 程 等 领域 开 展 关 键 技 术 义。 文 以托 迭 罗模 型 为基 础 , 据 我 国 农村 劳动 力转 移 水 流 重 科 技 攻 关 , 快 取 得 一 批成 果 , 进 水 资 源 的可 持 续 发 展 。要 加快 完 善水 资 的 实 际情 况 。时 我 国农 村 劳动 力转 移 的行 为动 机 进 行 了 加 促 源 监 测 、 警 和 质 量技 术 监 督 、 资源 技 术 标 准 体 系 , 好 水 资 源 的宏 观 调 分析 。 者 由此提 出了保 障农 民利 益 、 进 农 村 劳动 力 转 预 水 搞 笔 促
替 代的作用 。从 目前内蒙古的情况看 , 由于投入 不足等多种原因 , 水资源的
科 技 体 系建 设 明 显 滞 后 , 论 是 科 技 人 员队 伍 , 是 科 技 设 施 设 备 , 无 法 无 还 都 满 足 内蒙 古 水 资 源 发 展 要 求 。因 此 , 牢 固 树 立 科技 兴 水 的 思 想 , 方 筹 措 要 多 资 金 , 加 投 入 , 快 水 资 源 科 技 体 系 建 设 。要 加 强 重 点 实 验 室 、 程 技 术 增 加 工
加 强 对 少年 儿童 的教 育 , 节 约 用 水 知 识 进 课 堂 、 书 本 , 孩 子 们 从 小 养 使 进 使
托达罗模型的不足与改进
托达罗模型的不足与改进一、二元结构与托达罗模型W. Lewis 在《无限劳动力供给下的经济发展》(1954)中指出,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情况,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所以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只要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高于农村固定的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就会吸引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农村工资和城市工资趋向一致、城乡差别逐步消失、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为止。
G. Ranis 和J. Fei 在《经济发展理论》(1961)中对Lewis 模型进行了补充,对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发展关系给予了清晰的表述,并强调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工业部门扩张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刘易斯-拉尼斯-费(Lewis-Ranis-Fei )”模型。
Ranis 和Fei 在《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1964)中又进一步把城乡协调发展过程分为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经济和成熟经济三个阶段,强调二元经济中农业部门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以提高生产率,保持农业和工业的均衡发展。
乔根森(D.W.Jorgenson )在《二元经济的发展》(1961)中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
只有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剩余不断增加,才能使得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
由此可见,乔根森更看重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也更强调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影响。
然而,20世纪60和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却有增无减,“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和乔根森模型对此现象无能为力(李陈华,2006)。
196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发表了《欠发达国家劳动力迁移与城市失业模型》一文,提出了一个劳动力流动模型。
他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收入差距的反应。
这种关系可以具体表示为:M=f(d) ,。
结合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谈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系列 社 会 问 题 。以下 将 对 如 何 提 高农 村 平 均 实 际收 入 、 展农 发
( 除 价格 因素 ) 剔
将 机 会 成本 拆 为 显 成本 与隐 成 本 :显 成 本为 迁 移 成 本 ;隐 成 本 为 农 村平 均 实 际 收 入 。 即 :
・
村 经济 进 行 探讨 。
加强基础教育 (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 务教育的教育投资回报 义
如图 , 劳动 供给 曲线为 S 劳动 需求 曲线为 D , 。此时工 资水平 为 率 高达 l) ,建 立 完 整 的 农村 教育 体 系 ,同时 通 过政 策 鼓 励 人 才 7 W , 动力 市场上 存在 非 自愿失 业 的劳动力 , 数量 等于 N” N’ 劳 其 。 前往 农村 ; 另一 方 面 , 业 到 农村 投 资 也 会带 来 高 素 质 的劳 动 力 。 企 按 照公 式 ,可 以将劳 动力价格 压 低至 W 的水 平 ,实现 市场 出清 。
2 将 “ 会 成本 ” 拆 分 为 “ 移 成 本 +农 村 平 均 实 际 收入 ” . 机 迁
在 低 预期 工 资 水 平 、低就 业 率 、高 迁 移 成本 之 下 , 何 仍 有 为 如 此 多人 要 进城 ? 根源 在 于 他们 在 农村 获 取 的收 益 更低 !所 以 根 本 之道 在于 提 高 农 村 平均 实 际 收 入 。 农 村 经 济 的 发 展 可 以给 农 民 带 来福 利 ,减 少收 入 差距 ,缓解
笔 者 认 为 ,可 对 上述 模 型 作 如 下 改进 : 1加 入 “ 会 成 本 ” . 机
机 会成 本 指农 民 为 进城 务工 而 放 弃 的在 农村 务 农 可 以得 到 的 最高收入。即: 预期 收 益 : 预期 工 资 水 平 就 业率 机 会 成 本 机 会成 本 越小 , 收 益越 高 , 村劳 动 力就越 会 向城 市转 移 。 预期 农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基于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
中 图 分 类 号 : 3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3 9 (0 0 2 —0 80 1 7— 1 8 2 1 ) 10 8 —2
引导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就 业 和 向 城 市 化 转 移 , 统 筹 工 资 待 遇 与 农 业 竞 争 。农 业 部 门 的 劳 动 生 产 率 就 会 提 高 , 是
N O 1, 10 .2 20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 o enB s es rd d s y d r ui s T a eI ut n n r
21 第 2 0 0年 l期
我 国农 村 劳动 力 转 移 问题 分 析
基 于刘 易斯 ・ ・ 尼斯 模 村 剩 余 劳动 力 逐 年 增 加 , 而 因此 只 靠城 市根 本 无 法 吸 纳 , 出 我 国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途 径 应 选 择 城 乡 同 提
时吸纳的模式 。
关 键 词 : 动 力 转 移 ; 余 劳动 力 ; 元 经 济 劳 剩 二
二 元 经 济 也 就 变 成 了一 元 经 济 , 就 是 经 济 发 展 的 第 一 阶 这 段 向 第 二 阶段 的 转 变 过 程 。 当 今 的 发 展 中 国 家 仍 处 于 劳 动
费 景 汉 和 拉 尼 斯 进 一 步 完 善 了刘 易 斯 的 劳 动 力 转 移 理
农村劳动力在成本收益下的转移_托达罗模型的进一步思考
农村劳动力在成本收益下的转移———托达罗模型的进一步思考肖丽容胡雪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430060)摘要:农村劳动力在选择进城务工还是务农的过程中,是基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继续留在农村的成本和收益,然后建立在这些成本收益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思考托达罗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托达罗模型成本收益净收益一、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含义托达罗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当预期收入差异增大时,就会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
用公式表示如:M=f(d)f′>0(1)。
式中,M表示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f表示反应函数,f′>0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
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表示如:d=wπ-r(2)。
式中,w表示成实际工资率,π表示在城市就业的概率,r表示农村的实际收入。
托达罗根据其进一步推导的模型和城市失业动态均衡模式的分析,得出当城市增加其就业机会时,将会阻止乡城人口流动的规模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在选择进城务工还是继续留在农村时,就要对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然后做出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化利益的选择。
本文用净收益来表示农村劳动力的决策模式。
净收益=(进城务工的收益-进城务工的成本)-(务农的收益-务农的成本),令净收益为R。
如果净收益R大于0,农民就会选择进城务工,否则就会选择继续留在农村。
(一)农村劳动力务农的成本与收益1.务农成本。
令务农成本为Cr,对于我国农村劳动力来说,选择务农的成本有有形成本MCr和无形成本SCr。
在这里,令有形成本权重为α,无形成本为(1-α)。
有形成本主要是指:第一,农业成本,包括用于购买投入的物质生产要素如种子、收割机等,此外还应包括劳动力的投入;第二,生活成本,主要是为衣、食、住、行支付的成本。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分析——基于托达罗模型与刘易斯模型
Ma c 2 0 rh, 0 8
Vo12 No. .0 1
第2 0卷第 1 期
我 国农 村 剩余 劳 动力 转 移 路 径 分 析
基 于托 达 罗模 型 与 刘 易斯 模 型
于谨 凯 , 曹艳 乔
(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 ,山东 青 岛 2 6 7 6 着严重的路径依 赖 问题 。通 过对 比分析刘 易斯模型 和托达 罗模型发现 , 我 形成
种 多样 的劳动 力转移方式 , 等等。
关键词 : 劳动 力 转 移 ; 径 依 赖 ; 径 创 新 ; 达 罗模 型 ; 易 斯模 型 路 路 托 刘 中图 分 类 号 :34 6 F 0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4—17 (0 8 o 一 0 9— 6 17 4 1 20 ) l 0 1 0
L wi Mo e n o a o Mo e ,i c n b no o USt a da o p r d x d e nth v o e ita d t e mir t n e s d la d T d r d l t a e k wn t h tTo r a a o o s a e t xs n h g ai o p t a e n To a o Mo e s n ts t b e t h c u lst to n Chia b tf r o k-i b d p t e e d- ah b s d o d r d li o ui l o t e a t a i i n i a ua n u o ms a rc - b e ah d p n - r
YU Jnk i C n qa i—a , AO Ya — io
( cnmi o eeo ca nvrt o hn , n do26 7 ,C ia Eo o c C l g f enU i sy f iaQi a 6 0 hn ) s l O e i C g 1
析预期收入偏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对托达罗模型的剖析与改进
[ 作者简介 ] 黄海龙(9 7 ) 湖南衡 阳人 , 18 一 男, 广西大学政 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 研究方 向: 宏观经济。丁慧( 97 ) 18 一 男, 湖 南株 洲人 , 西大 学 政 治 经济 学专 业 研 究 生 , 究方 向 : 观 经 济 。谭 明 慧(9 8 ) , 南株 洲人 , 通 银 行钦 州支 行 , 广 研 宏 18 一 女 湖 交 研究方向: 金融学。
农 村 劳 动力转 移 是一 个 世界 性 的课 题 , 国 各
在 其职业 生活 中使得 其 实际净 收入极 大化 。托 达 罗 模 型 (9 9 ̄ 强 调城 乡 之 间 预 期 收 人 的 差距 16 ) t J 是 引 发劳 动力 迁移 的主要 原 因 , 预期 收 入与 在 而
学 者进行 了大量 的研究 , 得 了丰 硕 的成果 。唐 取
移 的决 策 ( 本 包 括 旅 行 费 用 、 到 工 作 之 前 维 成 找 持 生 活 的费用 等 等 ,效 益包 括 迁移 后 的收 入 , 也
包 括 能发 挥 自己能力 的机 会 ) 。城 乡之 间 预期 收 入 差 距 的 存 在 是 引发 城 乡劳 动 力 流 动 的重 要 原
因 , 期 收入 与在 城 市找 到 工作 的概 率 有关 。即 预 使 城市 存 在大 量 失业 人 口, 只要 城市 的预期 收 入 高 于农 村 的预 期 收入 , 则农 村 人 口就 会 向城 市 流
动 。托达罗 假设城 市 劳动 大军 比例 的变化 是 由于 城 乡劳 动力 流 动 的结果 , 而这 种变 化 又可 以用城 乡 间预 期 收入 的现 金 流量 净 现值 变化 率来 反 映 。
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
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国内外学者作了不少的理论探讨,其中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M.P.Todaro)模型强调城乡间的预期收入的差异决定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经济因素。
本文将着重阐述、分析该模型,并在农民理性人假设下,对农民进城务工和务农的两种选择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拓展托达罗模型,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个人微观决策问题。
一、托达罗模型的剖析与反思按照托达罗的模型,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
尽管城市中失业现象已十分严重,准备流向城市的人们还是可以做出合理的决策。
托达罗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
托达罗认为,在任一时期,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现代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为:应当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以缩小城乡就业之间的不平衡;由于拓展城市少量的就业机会,可能引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导致更多的人失业,因此开创城市就业机会无助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学历越高,其向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就越高,因而不加区别地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力的迁移和失业;政府干预城市工资水平的确定,特别是制定最低工资线,并且对城市失业人口给予最低生活补贴,会导致要素供给的价格扭曲,引致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使城市的失业率更高;应当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鼓励农村的综合开发,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提供教育和卫生设施,发展电力、供水和交通,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等等,从而缓解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我们认为,托达罗迁移模型正确地反映了人口和劳动力在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向较高收入的地区或部门流动的理性经济行为;只要存在相对来说收入高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就会对收入较低、就业不足的劳动力产生持续的引力(拉力)效应;对迁移成本的计算与预期是影响劳动力作出迁移与否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
发展经济学作业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经济学0701班张媛071003014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国家,据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约 1.5亿之多,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来说是一项棘手而又迫切的任务,否则,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改变,工业化与城市化将只是一句空话。
拟从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一一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入手,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就如何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从刘易斯模型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二元经济模型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其目的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过程,他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是负数,农业是落后的;工业部门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高。
农业部门在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上无限度地向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工业部门因雇佣低工资的劳动力而积累起来的利润可以不断转化为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剩余劳动力被吸收殆尽,其结果是工业化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率也不断提高,整个经济获得发展。
因此,刘易斯主张发展城市工业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尽管刘易斯模型存在着理论中假设上的缺陷,如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是一种充分就业状态。
这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不符,另外,他认为,农业部门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只是为了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所必需的廉价劳动力,扼杀了农业的作用。
但是,在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该模型仍具有值得借鉴的思想和政策含义。
从刘易斯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重要启示。
第一,该模型通过二元结构论”揭示了城市工业部门与乡村农业部门在结构上、经济上的差异。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2004年第3期(总第152期) 学 习 与 探 索S tudy&Exploration N o.3,2004 G eneral.N o.152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孙正林,张淑芬(东北林业大学党委组织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 要: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是西方经济学界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之一。
它是建立在对“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批判基础上的人口流动模型,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对我国的启示是:在农业和农村内部转移、利用剩余劳动力;发展小城镇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关键词:托达罗;人口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4)03-0086-03几乎所有的发展经济学家都十分重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问题。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建立模型,试图阐明人口流动形成的原因、具体形式、作用后果与发展趋势。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
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的提出是建立在对“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批判基础上的模式,因此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有启示作用。
一、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托达罗(M.P.T odaro)是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
他根据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城市和农村普遍存在失业的现实情况,发表了《人口流动、失业和发展:两部门分析》等一系列论文。
托达罗认为,根据西欧和美国的经验,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重新配置到城市生产部门,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在这些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同一过程。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以这一历史经验为背景建立起他们的人口流动模式,试图通过这一模式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和经济发展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赖小琼,余玉平(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 厦门 361005)摘要:本文依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经验事实,对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的模型进行反思与拓展,认为农村劳动力是理性经济人,其迁移决策的依据是迁移的成本和收益。
从而构建新的农村劳动力迁移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托达罗模型;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4)02-0022-05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国内外学者作了不少的理论探讨,其中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M.P. T odaro)模型强调城乡间的预期收入的差异决定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经济因素。
本文将着重阐述、分析该模型,并在农民理性人假设下,对农民进城务工和务农的两种选择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拓展托达罗模型,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个人微观决策问题。
一、托达罗模型的剖析与反思 按照托达罗的模型,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
尽管城市中失业现象已十分严重,准备流向城市的人们还是可以做出合理的决策。
托达罗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
用公式表示为:M(t)=f[d(t)],f′>0(1)公式中,M(t)表示t期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量,d(t)表示t期城乡预期收入差异,f表示响应函数,f′>0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
该式表示一定时期内乡—城人口或劳动力流迁总量M(t)是乡—城间预期收入差异的函数且此函数(f)为增函数,表明预期收入差距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单向迁移是不断增加的。
农业部门预期收入等于未来某年的实际收入,现代工业部门的预期收入则等于未来某年的预期实际收入与城镇就业概率的乘积。
这样t期城市预期收入差异可以表示如下:d(t)=w(t)π(t)-r(t)(2)上式中w(t)表示城市实际工资率,π(t)表示就业概率,r(t)表示农村实际收入。
(2)式表示预期的差距d(t)由实际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城市获得就业机会的可能性(概率)这两个变量相互作用决定的。
托达罗认为,在任一时期,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现代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即:π(t)=γn(t)Π[s(t)-n(t)](3)γ表示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n(t)表示现代部门总就业人数,s(t)表示城市地区总劳动力规模。
(3)式则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城市就业概率(π) 收稿日期:2003-12-20 作者简介:赖小琼(1958-)女,福建长汀人,厦门大学经济学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余玉平(1977-)女,福建三明人,厦门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2—与新就业岗位创造率成正比,而与城市失业水平(s-n 即城市劳动力总量s 与城市就业量n 之差)成反比。
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等于工业产出增长率λ减去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增长率,即:γ=λ-ρ(4)这里,λ表示工业产出增长率,ρ表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托达罗认为,农村青少年进城尽管不会很快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但在城里呆的时间越长,他获得工作的机会就越大,因此他仍然在城里等待工作,所以人口流动行为模式应该建立在较长的时间范围的基础上。
为此,他建立了一个迁移者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以前的n 期净收入贴现值公式:V (0)=∫n0[p (t )Yu (t )-Y r (t )]C (0)(5)其中V (0)代表迁移者计划期内预期城乡收入差异的净贴现值,Y u (t )、Y r (t )分别代表t 期城市和乡村的实际工资,n 代表计划范围内的时期数,r 表示贴现率(托达罗把它解释为反映迁移者的时间偏好程度),C (0)表示迁移成本,p (t )表示一个迁移者在t 期中现代部门获得工作的概率。
p (t )是t 期前迁移者找到工作的累加概率,它与π(t )不同,后者指的是某一时期迁移者被雇佣的概率,它们之间的关系为:p (t )=π(1)+∑ti =2π(t )Πi -1j =1(1-π(j ))从以上就业概率公式中可知,假设实际收入Y u(t )和Y r (t )不变,那么,一个迁移者在城里待的时间越长,他获得工作的机会就越大,从而,他的预期收入也越高。
托达罗据此推断,农村青少年预计在城里待长一点时间会找到工作的,因此从长期观点来看,城市预期收入还是比农村预期收入高。
按照托达罗的这一观点,乡—城人口流动规模是城乡收入贴现净值的函数,即:M =f [V (0)]f ′>0若V (0)>0,则迁移者愿意流入城市,城市净流入人口就增加:若V (0)<0,则迁移者不愿意流入城市甚或从城市倒流到乡村,于是,城市净流入人口就不会增加,甚至减少。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为:应当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以缩小城乡就业之间的不平衡;由于拓展城市少量的就业机会,可能引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导致更多的人失业,因此开创城市就业机会无助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学历越高,其向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就越高,因而不加区别地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力的迁移和失业;政府干预城市工资水平的确定,特别是制定最低工资线,并且对城市失业人口给予最低生活补贴,会导致要素供给的价格扭曲,引致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使城市的失业率更高;应当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鼓励农村的综合开发,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提供教育和卫生设施,发展电力、供水和交通,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等等,从而缓解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我们认为,托达罗迁移模型正确地反映了人口和劳动力在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向较高收入的地区或部门流动的理性经济行为;只要存在相对来说收入高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就会对收入较低、就业不足的劳动力产生持续的引力(拉力)效应;对迁移成本的计算与预期是影响劳动力作出迁移与否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也要看到,托达罗也有不少缺陷:第一,迁移数量或迁移率直接随就业概率的变化而变化,农村劳动力基本上是根据对城市就业概率的了解而作出迁移与否的决策的,那么迁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盲目的”,因而得出“就业机会越多,失业率越高”,这显然不符合经验事实。
第二,托达罗只考虑迁移者的迁移成本,而忽略了他们在城市里的生活成本。
事实上,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生活费用,远高于其在农村的生活费用。
在城市里呆的时间越长,虽然获得职业的概率也越大,但在城市里的生活消费总费用也越多,从而减少甚至抵消了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的净贴现值,降低农村迁往城市的劳动力的生活水平。
也就是说,迁移者作为经济人是理性的,他在城市里等待就业机会的同时,会充分考虑自己的生活成本。
如果认为在城市里等待就业机会得不偿失,他就会重新返回农村。
这就解释了现实中为什么流入城市的劳动力在城市找不着工作,一般都会返回农村,而不像托达罗说的那样继续在城市里等待就业机会。
第三,托达罗假定发展中国家农村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认为农业劳动边际生产力始终是正数。
而发展中国家情况恰恰相反,在我国,由于户籍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对劳动力迁移的限制,导致我国剩余劳动力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浪费了大量人力资本投资。
我国的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是接近于零的,减少一部分劳动力不仅不会减少产出,而且会使农业边际生产率提高而农业产值保持不变。
另外,达托罗模型中的Y u (t )仅考虑了城市的实际工资率,我们认—32—为,作为理性人的我国农民在向城市迁移时主要考虑货币性收益,此外技能性收益、文化性收益也在他们的考虑之中。
因而,本文取消托达罗模型中对我国来说不现实的假定,而认为,农村的迁移者为获取净收入相对较高的就业机会的迁移决策与行为,虽然是趋利性的但绝非是投机性的,是一种理性经济行为,而非“盲目的”非理性的行为。
他们在迁移中不仅要考虑迁移成本,还要考虑生活费用;农村低的边际生产力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之一。
二、托达罗模型的拓展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假定本文采用何景熙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农村剩余劳动力专指中国农村中不充分就业的劳动力;所谓劳动力的不充分就业则是指每个单位农村劳动力每年有效工作时数低于公认的单位农村充分就业劳动力年度有效工作时数标准的一种状态。
(何景熙,2001)。
同时假定:(1)本文分析农民个体决策问题,因此以农民个体为研究单位,而不以家庭作为分析的单位。
且仅限于农民进城务工而发生的劳动力转移,农民在务农和务工之间选择。
(2)农民是经济理性人,在中国现行农村经济制度下,农民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避害趋利是农民的经济人本质。
(3)农民的行动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其行动决策的依据是行动的成本和收益。
(二)农民理性人假设的论证按照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农民应当符合理性人的假设,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在作出选择之前,都要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式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比较、预测,从中选择出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而为之。
对于中国的农民,秦晖教授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理性将会摆脱集体表象的压抑而健全起来。
挪威外交部和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共同资助的由“中国城镇劳动力流动”课题组研究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劳动力流动》的研究表明,农村流动人口向城市流动并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是一种“盲目”的流动,研究发现,约有一半的流动人口在移民之前在目的城市中有亲戚,30%-40%的人有同乡,15% -20%的人有朋友、同学或其他认识的人,来到城市前不认识城市里任何人的移民所占比例不到总数的20%。
近年来,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众多调查也显示,外出打工农民在作出迁移决策之前,一般会向在外地打工的亲友了解迁入地的就业信息和生活费用等,对自己能否获得就业岗位的预期是理性的,面对城市高昂的生活费用也是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基本上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的流动。
(三)农民进城务工和务农的两种选择的成本和收益分析11农民务农的成本收益(1)务农成本,令其为C u.根据古典生产函数Q =F(L,K),这里L指劳动力,K指资本,F指支配投入转变为产出的技术,即产出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由劳动、资本决定的,一定产出的成本即一定量的物质资本投入量和劳动力投入量,因此,对于我国农民来说,务农的成本有:第一,物质资本K。
包括用于购买种子、化肥等的流动资本和用于拖拉机、收割机等劳动工具的固定资本。
第二,劳动力L。
用劳动时间加以计量,所以也可以认为是劳动时间的投入。
包括种植、收割、采摘、作物生长期的看管及农产品销售;第三,采用新技术所花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