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合集下载

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生 态 环 境 需 水 是 指 为 维 持生 态 与 环 境 功 能 和进 行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所 需 要 的 最 小 水量 。 州 市 是 属 于南 方 湿 润 区域 . 网密 苏 河 布 , 资 源 丰 沛 , 资源 开发 利用 对 河 道径 流 的影 响 有 限 , 足 水 水 不 以威 胁 到 水 生 生 物 生 存 与 繁衍 。 由 于苏 州 市 水 污 染 严 重 。 态 但 生 环 境 需 水 不 仅要 满 足最 小 水 资 源 量 的 需 要 .还应 满 足 基 本 的 水 质要求 。 而水 流 的流 速 、 量 、 质 之 间是 相 互 联 系 的 , 流 水 因此 在 生 态 环 境 需 水 总 量计 算 中需 综 合 考 虑 。
222 生 态环 境 需水 ..
本 文 结 合 苏 州 市 的具 体 情 况 . 据 系 统 动 力 学 【 特 点 根 3 J 的
和 系 统 动 力 学 解 决 问 题 的 基 本 步 骤 。从 水 资 源 一 生 态 一 社 会 经 济系统 分析 人手 , 建 了苏州市 水资 源与 经济 、 态 环境 、 构 生
水 为 主 、 源 型 缺 水 与 浪 费 型 缺 水 并 存 的综 合 型 缺 水 地 区 。水 资 资 源 已成 为 制 约 苏 州 市 经 济社 会 发展 的主 要 资 源 瓶 颈 之 一 。 这 些 现 象 预 示 苏 州 市 的 水 资 源 承 载 能力 f 1 达 到 或 超 过 极 限 承 1已 - 2 载 能力 , 须 采 取 措 施 开 展 水 资 源 可 持 续 利 用 ,以提 高 水 资 源 必
第 3卷 第 l 0 期 2 1 年2 00 月


Vo _0 No. l 3 1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文章在阐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并从社会经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这一符合型系统出发,分析了在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中节水措施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几个创新性、高效率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方式进行了阐述。

标签:水资源承载力;基本内涵;研究措施1 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内涵水资源承载力是承载力在水资源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承载力是指物体在不受到外界破坏的基础上,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承载力这一概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国外针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有限,通常情况下,都是将研究局限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而国内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基本内涵、评价指标中。

就目前来看,水资源承载力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统一,国内的学者面对这一问题,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简单的分为三大类,第一: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能够承受的最大支撑力;第二,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补给的最大规模;第三,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可开发的最大容量;这三种观点各有利弊。

它们虽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的处罚,但是从内部联系来看还是有一定联系的,“最大支撑力”更加适合评价水资源目前或者在不久的将来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支撑程度和承受能力,而不能精确的反应出可承受的最大范围;而“最大规模”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最大开发容量”能够间接反应出最大的发展规模。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必须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高效循环,为生态环境留有充足的水资源,维持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剩下的一部分才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水资源承载力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满足社会生态发展基本需要的前提下,使水资源系统保持合理规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措施国内外学者在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研究后,开始形成全新的研究思路,并形成了全新的研究成果。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3.1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
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许多学者都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迄今仍是一个外延模 糊、内涵混沌的概念,其内涵的界定尚存在 一定的分歧和不足。分析这些定义,可以归 纳为两种观点,一种是水资源开发规模论, 另一种是水资源支持持续发展能力论。
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Antje探讨了牲畜承载力问题;Kyushik 等针对城市环境等问题的出现,认为在城市 问题管理中引入承载力概念是比较实用的方 法。
上述国外在承载力诸多方面的研究,可 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新疆水资源软 科学课题组最早开展了新疆的水资源承载能 力和开发战略对策研究,由此揭开了水资源 承载力研究的序幕。此后,许多学者开展了 这方面研究,尤其是在国家“九五”科技攻 关“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 究”项目之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更是备 受关注,相关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
2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由来
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有时亦译 为Bearing Capacity)一词原为物理力学中 一个物理概念,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 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具有力的量纲。
2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由来
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事物认识 与研究的深入,承载力的概念被借用到其它 的研究领域,用以表达受体对载体的贡献能 力,于是产生了不同领域下的承载力概念, 同时承载力也由物理概念成为抽象概念。
2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由来
目前,承载力的概念在人口、自然资源 管理及环境规划和管理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和研究。其中,特别是土地承载力在概 念、内涵、量化模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 究成果。

南水北调江苏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南水北调江苏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t n /Ie wae e0lI c ryn p ct o e htC tr sI 瑚 a ri c a i / r g a y.
Ke r s ae u ywod :w trI 艄 咖
cⅡyI cp ct;tecn e t nltn ec to a i a a i h vn o a d nym hd;JaguPoic y o i e e in s rv e n
2 1 人 口及生活 需 水量预 测 .
根 据 江 苏 省 统 计 年 鉴 , 0 1年 受 水 区 人 口 为 20 490 8 万人 , 口 自然增 长率 约22‰ , 9 .9 人 .5 随着经 济 发展
20 年受水 区工 业总 产值240 4 亿 元 , 01 5 .5 根据 江 苏 “ 十一五” 规划 , 工业产值递增率按 19 计算 , 1 年工业 4" o 0 2 0 总产值79 9 元 。 6 亿 基准 年万元 工业产值用 水量6 3 预 0n , 1 计 2 1 年 为 4 , 则 2 1 年 工 业 需 水 量 为 0 0 0 0 0
式 中 为第 i 年的生活需水量 , 4 3a t 为基准年人 口 1 / ;' 0m 0 数量 , 人 ; 万 R为人 口计划增长率 , ; 为第 i % K 水平 年拟 定 的用水 综合 定额 , /人 .) 7为 从基 准年到 i 的年 L ( a ;} 年 数。 由上 述 计 算 知 , 1 年 受 水 区 生 活 总 需 水 量 0 20
[ 中图分 类号] T 2 v1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77 (07 0 —08 —0 06— 15 20 )3 13 2
Su yo trR su csC ngn a a i in s rvn e td nWae eo re a ' gC p c yi Ja guP oic t n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之一,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健康和人类福祉。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建立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水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入手,继而探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研究。

首先,水资源是指地球表面包括地下水在内的淡水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水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因此,合理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水资源的特点包括空间分布不均衡、季节性变化明显和易受污染等。

这些特点对于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挑战,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可利用性以及水生态环境等。

首先,数量指标是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指标之一。

这包括水资源总量、单位面积平均量和人均水量等指标。

其次,水质指标是评价水资源可利用性的重要指标。

水质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因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包括水质监测指标和水污染治理指标。

此外,水资源的可利用性也是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涉及到水资源的供需关系、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指标。

另外,评价水资源承载力还需要考虑到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水生态环境是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水域生物多样性、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指标。

此外,对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

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还应包括水资源经济价值、水资源管理政策等指标。

总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指标体系需要包括数量、质量、可利用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通过合理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关键因子与高效评价方法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关键因子与高效评价方法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关键因子与高效评价方法研究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3)3. 研究目的与内容 (4)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5)1.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内涵 (7)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8)3. 关键因子识别方法 (10)4. 高效评价方法选择 (11)三、水资源承载力关键因子识别 (1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13)2. 关键因子筛选与确定 (14)3. 关键因子解释与应用 (15)四、水资源承载力高效评价方法研究 (17)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8)2. 评价方法选择与比较 (20)3. 评价流程设计 (21)4. 评价实例分析 (22)五、结论与建议 (24)1. 研究成果总结 (25)2. 政策建议 (2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28)一、内容描述随着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已成为水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子,并建立高效的评价方法体系。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识别出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自然、社会和经济因子。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水资源量、水环境质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多个一级指标以及若干个具体可量化的二级指标。

在评价方法上,本研究创新性地引入了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对水资源承载力状态的实时监测与动态预测。

通过与传统评价方法的对比验证,证明了新方法在精度和效率上的显著优势。

本研究还针对不同区域的水资源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和建议,为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子,而且建立了高效的评价方法体系,对于推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难题。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一、介绍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之一,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原因,各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渐降低,对于水资源的评价变得愈发重要。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是评价某一地区水资源利用能力的一种方法,为科学合理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1.水量平衡法水量平衡法是最常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之一。

通过对一定时间内降水、蒸发散和径流等各项水量指标的测量,计算地区水平衡量、可利用量和缺水量,从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

2.水质平衡法水质平衡法是从水质角度出发,以评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配及其污染情况,进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较高的精度和预测能力。

3.经济模型法经济模型法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经济效益、成本效益等因素结合起来,在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同时,考虑水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实用。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应用研究1.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基地之一,水资源十分宝贵。

该研究以水量平衡法为基础,补充了水质多样性、生态系统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科学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2.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成为了城市规划重要的参考依据。

该研究分析了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影响,将经济模型法、生态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结合,从不同角度评价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节约措施。

3.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间内地下水短缺的规模和程度,评价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以水质平衡法为基础,考虑了地下水水质的多样性、污染情况和深度等因素,评价了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提出了节约用水、监测管控和治理根源等对策建议。

苏州市吴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苏州市吴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摘要:利用水量、水质及用水量资料,对吴江区现状水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研
究结果表明:苏州市吴江区本地及过境水资源量丰沛,能够满足区域用水量的需求;水环境
呈逐年好转趋势,用水结构中工农业用水占比呈下降趋势,生活用水占比呈上升趋势,水资
源开发利用尚有较大潜力。
关键词:吴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TV213
(2)过境水资源量 吴江区不是一个独立的封闭流域,水量交换 频 繁,除 本地 降雨 产生的地 表径流 外,主 要过 境 水量来自东太湖和浙北地区,并通过太浦河排入 黄浦江。自 1991 年太湖发生洪水后,由于治太工 程的建设、杭嘉湖北排工程的相继完工,人类活 动对吴江区的出入境水量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吴 江区经济发达,用水量较大,而本地水资源量并不 丰沛,过境水资源对于吴江区的供水发挥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2015 年,吴江区入境水量 155.4 亿 m3,出境水量 166.8 亿 m3(见表 2)。
(1)五项因子达标率 根据《苏州市水功能区水质年报》[2],选取溶 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挥 发酚共五项因子评价,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3],吴江区水功能区近 5 年达标 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吴江区 2010 ~ 2015 年水功 能区达标率变化见图 1。 (2)两项因子达标率 采用两项因子(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评价, 吴江 区 2013 ~ 2015 年水功 能区 达 标 率分 别为 93.1%、85.2% 和 90.2%,均达到了《省水利厅、省 发展改革委关于核准同意省辖市实行最严格水资 源管理制度考核指标县级(市、区)分解方案的批 复》中吴江区 2015 年考核目标 70% 的要求。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water quantity, water quality and water consump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Wujiang district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cal and cross-border water resources of Wujiang are abundant, which can meet the demand of regional water use; The water environment is improving year by year, 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water consumption in water use structure is declining, the proportion of domestic water is increasing,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has great potential. Key words:Wujiang District;water resource;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水资源管理中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估与调控技术研究

水资源管理中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估与调控技术研究

水资源管理中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估与调控技术研究1.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水环境承载力评估与调控技术则成为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2. 水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水环境系统所能容纳的各类污染物质的能力,是评估水环境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

3. 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息息相关,因此开展水环境承载力评估与调控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 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的污染与过度利用已经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5. 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水资源,必须对水环境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估,并研发相应的调控技术。

6.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与调控技术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水资源量、水质状况、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

7.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技术被引入到水环境承载力评估与调控领域,为解决水资源管理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8. 传统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估主要依靠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但这种方法成本高、效率低,难以满足大范围的需求。

9. 为了提高水环境承载力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一些新的技术手段被引入,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10.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遥感获取大范围的水资源信息,包括水体的分布、水量、水质等数据,为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

11.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水资源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水环境系统的动态变化。

12. 除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水环境承载力评估与调控领域。

13. 利用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实时监测水资源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水环境的稳定。

14.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大量的水资源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帮助预测水资源短缺或污染事件,为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15. 在水环境承载力调控技术方面,除了传统的治理方法外,一些新型技术也在不断涌现。

16. 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体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附、代谢、转化等作用,恢复水环境功能的可持续技术。

江苏水利 调研报告

江苏水利 调研报告

江苏水利调研报告江苏水利调研报告一. 背景介绍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临黄海,南濒杭州湾,北界淮河,是我国面积第五大的省份,也是人口第一大省。

江苏省地处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发达的水利设施。

水利事业对江苏省的农田灌溉、水上交通和水电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江苏省水利发展现状和问题,为制定水利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二. 调研目的和方法1. 调研目的:了解江苏省水利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2. 调研方法:采取实地走访、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和意见建议。

三. 水利发展现状1. 水资源状况:江苏省年降水量较多,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较大,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南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北部地区水资源较为匮乏。

2. 水利工程建设:江苏省拥有一系列重要的水利工程,包括淮扬渠、南北朝运河、大运河等。

这些工程为江苏省的农田灌溉和水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防洪工程建设:江苏省面临来自长江、淮河和海洋的洪水威胁,为应对洪灾,江苏省积极开展了防洪工程建设工作,包括堤防加固、水闸建设等。

4. 水利管理:江苏省建立了完善的水利管理体系,包括水利行政管理机构、水利法规制度等。

四. 存在的问题1.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江苏省南部地区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城市化和农业用水需求增加,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存在着浪费现象。

北部地区水资源匮乏,需进一步加强节水措施。

2. 水环境污染问题:江苏省工业发达,部分地区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需要加强水环境保护,加大治理力度。

3. 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加强: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相对较好,但是仍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和维护。

4. 水灾防治力度不够:虽然江苏省在防洪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防洪工程的防护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五. 发展趋势和建议1. 加强水资源管理:对南部地区,加强节水措施,提高用水利用率和效益;对北部地区,加大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力度,建设水资源转移工程。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现状与分析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现状与分析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现状与分析摘要: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概括为:某地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阶段,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

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区域性、动态性、有限性、模糊性和可增强型等特点。

它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既反映了水资源系统满足社会经济系统的能力,也与社会经济系统开发水资源系统的深度有关。

它的大小取决于区域自然环境、水资源量、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社会经济结构和承载驱动力大小等方面。

分析方法有供需平衡分析法、背景分析法、综合指标法、系统动力学方法以及动态模拟递推算法等。

关键词:承载能力;内涵;特点;水资源中图分类号:P64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36-02随着水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是水资源紧缺和贫水地区支持人口与发展的“瓶颈”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和发展规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已是共识,而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则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1]。

1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我国许多学者在土地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等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有两个主要热点问题:其一是针对水资源的承载对象。

水资源的承载对象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

不同区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水资源问题,其承载对象不同。

其二是针对水资源的承载形势。

目前水资源的承载形势有水资源开发规模论和水资源支持持续发展能力论两类。

前者认为通过水资源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使得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

后者认为,水资源的最大开发规模相对水资源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而言,范围要小得多,含义也不尽相同,更为强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承载能力基本知识及研究进展

水资源承载能力基本知识及研究进展

1.研究的角度不同。 2.两种观点对定义的不同理解,便产生不同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 系,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承载力阈值的不同表现形式 (如人口数量,经济和环境规模总量、水资源量等)。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生态环境内涵
•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效用具有生态上的极限且开发利用中不能超过这种极限,当达到水资 源承载能力时,意味着这一生态极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水资源承载力建立在水生态系 统的整体性上,应包括至少三个方面:1)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可更新水资源量 2) 水资源质量符合设定功能要求 3)满足生态系统安全性和生物多样性需求及区域宏观生 态环境的用水需求
研究背景
随着环境污染、人口过度增长等问题的出现,水资源状况迅速恶化,“水 危机”日前严重,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怄的“瓶颈”,因而对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引起了世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水资源承载力作为水资 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提上了研究的日程。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水资源承载的主体--水资源系统
目前,没有统一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都是依 据评价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便于资料收集的 部分指标构成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DPSIR模型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
驱动力 (Driving force)
响应 (Responses)
压力 (Pressure)
影响 (Impact)
提高水资源承载潜力的途径
基本途径 具体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水资源涵养 兴修水利工程设施 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减少水污染 提高水环境容量与水的自净能力 提高水能资源的利用率 水质方面 水量方面 备注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开展水电站(群)的多目标优化调度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水资源出现的问题:
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造成了水资 源的日益贫乏和水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等重 要问题,这种严峻的现实制约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6
1 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出
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出:
由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即水 资源承载力研究,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 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已引 起学术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成 为当前水资源科学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研究 问题。
15
2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由来
水资源承载力是随着水问题的日益突出 由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水资 源承载力是承载力概念在水资源领域的具体 应用,是承载力与水资源研究的自然结合,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种自然 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或 地区综合发展和发展规划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0
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3.1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
水资源支持持续发展能力论观点的具有 代表性的定义有:
惠泱河等(2001年)给出的水资源承载 力的定义为: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某一具体 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 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 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 大支撑能力。
19
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Harris与Kennedy将水资源作为其中重 要的影响因素,着重研究了农业生产区域的 耕地承载力,并把综合的土地承载力作为区 域 发 展 潜 力 的 一 项 重 要 衡 量 标 准 ; Khanna 等指出承载力的概念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工 具,并给出了地区承载力的定义; Rijsberman在研究城市水资源评价和管理体 系中将承载力作为城市水资源安全保障的衡 量标准;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思路和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思路和方法

12 解决度 量水 资源 可持续 利 用的 需要 .
目 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仍然偏重于定性分析, 前, 缺少权威
性 的定 量分析模型 , 在定量上 如何评价 和把 握人 口、 经济 、 资源 和生态环境等主要考核指标之间是否在协调发展 的范 围之 内仍 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水资源 可持续 利用研究 领域 , 水资 源承载力是水资源合理 配置 的基本度 量 , 也是水 资源可持 续利
理 策 略 提 供 技 术 支撑 。


词 : 资源;承载力 ;可持 续发展 :目标函数 水 ‘ 文献标识码 : A 破坏 。承载力 的概 念 能够解 释 和度 量这 一关 键 界 限或 阈值问 题, 生态环境承 载力表示 在不降低 自然环境质量 以及社会 、 经济 和文化系统水平的前提下 , 生态 系统所能支撑 的有 限人 口数 量 , 是一种间接量度方法 , 映生态 系统能够维持破坏 的最 大水平 。 反 研究水资源有关社会 、 济和生态 环境 方面开 发和利 用的 经 界限问题 , 就是水资 源的承载 力问题 , 正确 处理 好水资源的开发 与保护 、 源与节流 问题 的关键 是在 人与 自然和谐 共存 的指导 开 方针下 , 可持续发展 的发展模式 。 走
水利发展理论 研究是逐步深化 的。随着人类社会 的进步和
科技的发展 , 经济全球化和资源 与环境 问题 日趋严重 , 利事业 水
生态系统退化存 在界限。人类 生存 依赖能够持续提供 生存
资源 的健康的生态系统 , 但是 , 受资源过度开采的威胁 和废 物排 放超过吸收能力 的影 响 , 态系统会 逐渐 失去恢 复弹性并 可能 生
13 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 .
界 限或阈值是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客观问题。构成人类 生存 物质基础的资源 、 生态和环 境都在 某种程 度上存在 着量和 度的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一、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然而,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的承载力在不断减少。

为了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水资源的承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本概念、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方法、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概述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主体区域和一定时间范围内,当一定数量的人口、经济发展和浪费率等因素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影响到水资源时,水资源能承受的最大利用强度和负荷能力。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是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以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数量、质量、时空属性的综合状况进行评估和确定的过程。

评价结果能够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的核心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相关领域内的因素。

从水资源承载力的维度出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数量承载力维度:主要考虑该区域水资源的数量、供需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2.质量承载力维度:主要考虑该区域水资源的水质、水源保护、水环境保护能力等。

3.时空承载力维度:主要考虑该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承载力恢复周期等。

在建立具体指标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并根据评价目的进行调整和完善。

四、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方法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方法是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模型是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

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常用的模型方法包括熵值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

模型的选择需要根据不同领域的实际需求,在实践中进行验证,逐步完善。

五、案例分析以某水源保护区进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为例。

该水源保护区位于某省边陲地区,涵盖面积500平方公里,是本区域重要的水源地区,供应附近5万人的用水。

针对该水源保护区的评价,首先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有关水资源数量、质量、时空承载能力方面的指标。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引言: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已成为一个日益紧缺的资源。

为了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的承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展开深入研究。

一、概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通过一系列指标对水资源的负荷状况和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旨在为水资源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找出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方案。

二、指标选择2.1. 水资源总量指标水资源总量是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总供水量与可用水资源总量之比越大,说明水资源供需关系越紧张,承载力越低。

因此,可以通过比较供需比指标的大小来评估水资源承载力。

2.2. 水资源利用率指标水资源利用率是评价水资源合理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利用率都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通过计算水资源利用率来评估水资源承载力是必要的。

2.3. 水环境状况指标水环境状况是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资源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水体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通过监测水环境状况,可以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三、指标体系构建3.1. 指标权重分配为了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估,需要进行权重分配。

权重分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进行。

不同指标的权重分配应符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政策要求。

3.2. 指标间关联分析不同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通过分析指标间的关联程度,可以深入了解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情况。

可以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如相关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等。

四、案例研究以某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为例,收集相关数据并构建指标体系。

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得出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具体数值,并对其进行解读。

五、结论本文综述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精准度和科学性,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本文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评估水资源承载力的必要性、水环境状况指标的重要性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水文》双月刊2010年(第30卷)总目录

《水文》双月刊2010年(第30卷)总目录
… … … … … … … … … … … … … … … …
渭 河 流 域 地 表 水 可利 用 量 分 析 计 算 … … … … … … … … 井
气 候变 化 对 地 表 水 环 境 的影 响研 究 与 展 望
… … … . … … … … … … … . … … … … … .
染 色 法 测 量 坡 面 流 流 速 的 最 佳 测 流 区 长 度 研 究
《 水文》 双月 刊 2 0 ( 3 1 0年 第 0卷 ) 目录 总
期 一页
期 一页
复杂 山 区小流 域径 流模 拟影 响 因素分 析 … 冷
佩 , 小 宁 , 新辉 6 0 宋 李 —5
马 斌 勋 6 1 —0
理 论 研 究
基 于 最 优 化 算 法 的 北 京 市 新 一 代 天 气 雷 达 z R关 系 研 究 —
… … … … … … … … …
基 于 地 统 计 学 方 法 的 降水 空 间插 值 研究
… … … … … … … … … … … … … … … …
徐 强 , 龙仓 , 桂莲, 束 杨 刘
晋, 杨
丹 1 2 —7
孙 然好 , 清 丽 , 刘 陈利 顶 1 4 —1 川 l l —8
泊 1 2 —3 训 2 O 一1
… … … … … … …
牟宝权 , 连君 , 岳岷 , 单 吴 曲 艺 1 3 —1
水 库 长 期 优 化 调 度 的 可 持 续 性 模 型 初 探 … … … … … … 邹 进 1 3 —5
基 于 G m et 非 线 性 降雨 径 流 同 归模 型研 究 a ma T s 的 任 启 伟 . 洋 波 1 3 陈 —9 基 于 E c l 术 平 台人 工 神 经 网络 B xe 技 P模 型及 应 用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水资源的承载力则是评估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评估和管理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水资源是地球上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估水资源承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指标。

水资源总量是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它反映着一个地区或国家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的数量。

水资源质量则体现了水资源可利用的程度,包括水质清洁程度和水资源的可持续保护能力。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是指水资源的恢复能力,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雨水的补给速度和容量。

水资源利用效率则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高效利用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综合考虑水资源供需关系、水资源利用效益等多个方面的过程。

首先,要对水资源总量进行评估,包括水资源的利用量和供应量等指标。

其次,要考虑水资源质量,包括水质监测、水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指标。

再次,要评估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包括水资源的补给速度和容量等指标。

最后,要评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单位水资源产出的相关指标。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

同时,应结合当地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法规,以科学评估和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水资源总量、质量、可再生能力和利用效率等指标,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水资源的状况和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政策。

苏州市水资源现状分析

苏州市水资源现状分析

苏州市水资源现状分析摘要:通过对苏州水资源现状、特点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多方面问题,提出苏州水资源利用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措施等。

关键词:水资源、特点、问题、解决方案引言苏州市地处长江、太湖下游,境内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河道纵横交错,有各级河道2万多条;湖泊星罗棋布,大小湖荡300多个。

总水面积为3609.4Km2,占全市总面积8488.42 Km2的42.5%。

1、苏州水资源现状1.1降水量:苏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86.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90多亿m3;其中降水量最多的1999年全市平均为1513.8毫米,其中平均梅雨量630毫米,是常年的3倍;其次1993年为1452.7毫米,最少的为1978年仅为598.2毫米,丰枯相差2.53倍。

1.2水资源总量:苏州市常年雨量丰沛,但由于蒸发量较大,降水量中只有很少的一部份(全市约为20%)形成地表径流。

据水资源调查评价,全市平水年地表水资源量15亿m3,中等干旱年为8亿m3,特殊干旱年为-3.4亿m3,丰水年地表水资源量可达30亿m3以上。

1.3总水资源量:总水资源量是指水资源总量与境外来水之和。

境外来水量总的趋势是:本地水资源量少,入境水量也少;本地水资源量多,入境水量也较大。

主要原因是,我市干旱少雨,上游地区也同样干旱少雨,上游地区的水资源除满足用水需求外,很少有下泄水量;而苏州市降水较丰时,上游地区同样较大,苏州市作为太湖流域的洪水走廊,上游地区的洪水需通过苏州市入江入海,这是苏州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1.4水质状况: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全市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2、2007年—2010年苏州水资源公报数据2007年,全市面平均降水量1122.8mm,属平水年份;于6月23日入梅,7月24日出梅,梅雨期31天,较多年平均多了8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期1引言苏州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苏州市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速膨胀,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增加。

而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水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以及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的存在,致使苏州市成为以水质型缺水为主、资源型缺水与浪费型缺水并存的综合型缺水地区。

水资源已成为制约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瓶颈之一。

这些现象预示苏州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1-2]已达到或超过极限承载能力,必须采取措施开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避免影响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结合苏州市的具体情况,根据系统动力学[3]的特点和系统动力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从水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分析入手,构建了苏州市水资源与经济、生态环境、人口相联系的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从维持和保护苏州市河网生态系统正常的基本功能角度出发,根据流域地理位置及河网地区河流自身的特点,在考虑生态环境用水的条件下,通过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计算得出苏州市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变化趋势,据此寻求提高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优化方案。

2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及影响因素2.1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目前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多种多样,并无明确统一的定义,但其本质上基本一致。

本文将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条件,在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配置的前提下,苏州市区域内水资源可支撑的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规模。

2.2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2.2.1水量及水质水资源系统是水资源承载力的主体,水资源系统能提供的水资源量是决定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水资源总量是指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可更新恢复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承载力是针对可供使用的水资源量进行研究,可供使用的水资源量是指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及生活的水资源量。

在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由于水污染是苏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要充分考虑水质的影响,必须将水量与水质两者同时考虑。

2.2.2生态环境需水生态环境需水[4-5]是指为维持生态与环境功能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要的最小水量。

苏州市是属于南方湿润区域,河网密布,水资源丰沛,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河道径流的影响有限,不足以威胁到水生生物生存与繁衍。

但由于苏州市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需水不仅要满足最小水资源量的需要,还应满足基本的水质要求。

而水流的流速、流量、水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生态环境需水总量计算中需综合考虑。

2.2.3产业结构与科技水平苏州市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可通过调节各产业内部结构以及提高科技水平来减少需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重复利用率、污水处理率等,有效解决供水紧张问题,从而提高水水文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第30卷第1期2010年2月Vol.30No.1Feb .,2010摘要:基于苏州市水资源现状,从维持和保护河网生态系统正常的基本功能角度出发,在保证生态环境需水的条件下,构建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联系的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

以社会经济指标为表征,分别在不同水资源方案(现状延续型、节水型、开源型3种方案)下,依据“以供定需”原则,模拟了2001~2030年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得出不同水平年苏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据此寻求提高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

结果表明,节水措施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大,是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生态环境需水;苏州中图分类号:TV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852(2010)01-0047-04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程莉,汪德爟(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水力学与流体力学中心,江苏南京210098)收稿日期:2009-08-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638020)作者简介:程莉(1974-),女,贵州惠水人,博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水力学、生态水力学。

第30卷水文资源承载力。

3系统动力学简介由于水资源系统是与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因此,必须通过建立一套能反映问题本质、技术可行、有科学依据,而且能反映承载问题多元性、非线性、动态性、多重反馈等特征的模型来研究水资源承载力问题,而系统动力学(SD )能把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在内的大量复杂因子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综合考虑众多因子的相互关系,实现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估算和动态变化过程的预测。

系统动力学不仅具有系统发展的观点,而且具有分析速度快、模型构造简单、可以使用非线性方程等优点,因此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作为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分析方法。

4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4.1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构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作为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分析方法。

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空间边界是苏州市全市面积,共8488km 2,以2000~2004年为历史回顾性检验时间,模拟年限为2005~2030年,模拟时间步长为1a 。

本文以“以供定需”为原则,在未来一定时间内考虑年际调节的“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的控制目标的前提下,得到了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即苏州市水资源支撑的社会经济规模。

本文将系统分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部分组成,共划分为7个子系统。

其中经济部分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3个子系统;生态环境部分包括生态环境需水及水污染处理及回用两个子系统。

采用系统动力学专用建模软件Vensim 建立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SD )模型流图,限于篇幅,本文仅以水资源系统、社会生活系统、第一产业子系统和第二产业子系统流图为例进行说明,见图1。

4.1.1水资源系统水资源子系统的水资源是指可利用水资源。

考虑水资源供水能力和持续开发利用潜力,选定可供水量作为状态变量,供水增长作为速率变量,选“供水紧张程度=可供水量/总需水量”为控制变量。

在保证生态环境需水的条件下,通过调节生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配水系数来调剂生活及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供水。

在供水能力一定的情况下,依据“以供定需”的原则,调试模型需水,使供水紧张程度尽可能地趋近1.05或在1.05上下波动,从而达到供需平衡并留有一定的余地。

4.1.2社会生活系统根据对资料的占有情况,选定户籍人口作为状态变量、人口变化作为速率变量;选生活供水紧张程度为控制变量。

由于苏州市人口迁移已成为影响区域人口数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总人口统计时要考虑常住外来人口,进行需水计算时,也应计入这一部分人的需水。

本文引入“当量城市人口”,把一个常住人口作为一个“当量城市人口”,把两个常住外来人口或两个从本地48第1期农村进入城镇常住的人口算作一个“当量城市人口”。

4.1.3经济系统经济系统是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核心,是水资源系统支撑的主体,经济系统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3个子系统。

(1)第一产业子系统。

第一产业划分为种植业和林牧渔两大部分。

种植业需水主要体现在耕地灌溉上,随着近年来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和退化,灌溉用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第一产业的用水量占总用水量份额依然较大。

影响农业用水的因素有农业生产布局、种植结构、品种结构;渠道输水有效利用率及田间灌水方法与技术等。

因此,在选定一产总产值作为状态变量、一产产值变化作为速率变量的同时,也选定耕地面积作为状态变量、耕地面积变化作为速率变量;选一产产值增长率作为政策参数;选一产供水紧张程度为控制变量。

(2)第二产业子系统。

第二产业主要分为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用水可分为高用水行业、一般用水工业和火(核)电工业三方面的用水。

工业用水与工业发展的速度、产值有关,与工业内部行业结构、技术水平、工艺过程、用水重复率、污水处理率、节约用水的程度有关,也与区域的供水条件、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等有关。

建筑业用水量与建筑面积相关。

选定工业总产值作为状态变量、工业总产值增长作为速率变量;选工业产值增长率作为政策参数;选二产供水紧张程度为控制变量。

通过对历年建筑业产值与建筑面积的资料分析,建立两者的关系,用建筑面积来计算建筑业需水。

(3)第三产业子系统。

第三产业的用水主要是从业人员的用水,而从业人员的比重与第三产业的比重有趋同性的特点,通过对三产增加值和三产从业人员数量的系列资料分析,发现两者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因此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有较好的可预测性。

第三产业用水量可以依据第三产业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分析计算。

选定三产增加值作为状态变量、三产增加值增长作为速率变量;选三产增加值增长率为政策参数;选三产供水紧张程度为控制变量。

4.1.4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是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生态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容纳了各种各样的废弃物。

由于生态环境能够提供的资源总量和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它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条件。

该系统包括生态环境需水及水污染处理回用两个子系统。

(1)生态环境需水子系统。

本文将生态需水分河道外和河道内两类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分析计算。

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分为绿地生态需水量、道路浇洒需水量和林地生态需水量。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分为:维持河道基本功能的生态需水;维持河流生态服务功能功能化需水;改善水质的稀释自净环境需水。

三者互有重复,互为保证,取三者中最大值作为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

根据苏州市的特点,主要以河流稀释自净需水作为环境功能需水进行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

本文将河道的稀释自净环境需水与河流的纳污能力相结合,从水资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将流域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建立了苏州市河网水量水质耦合模型,并与水环境容量[6]计算模型相结合。

根据河网的水体功能区划分,确定水质目标,应用水环境容量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水量水质模型,求出不同功能区各时段的水环境容量,以河流不同环境功能区划的水质目标为约束,进行反推而得到河道的稀释自净环境需水。

(2)污水处理及回用子系统。

苏州市污水来源于工业污废水、生活污水、污水厂尾水、农田径流污废水以及畜禽污废水。

通过污水治理可以减少水体的污染,并且可将处理过的污水按等级用于农业灌溉、工业冷却水、城市绿化用水、环境用水等方面,从而有效地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

4.2方案设计与模拟结果分析本文研究的基准年为2000年,近期水平年为2010年,远期水平年为2020年、2030年。

考虑到供水的年际调节,本文选择75%的保证率进行模拟。

根据《苏州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基准年苏州市可供水量为84亿m3,基准年苏州市一产产值、二产产值、三产增加值分别为169亿元、3621亿元、580亿元,城镇人口(含流动人口)为680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