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整合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史前史与原始社会史前史是指人类历史时期的最早阶段,史前史是人类历史时期的最早阶段,它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从史前史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在这个时期的生产生活、社会制度和文化特征等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还处于采集狩猎的阶段,他们使用简单的石器和木制工具,居住在山洞或者树枝搭建的简单房屋里。
人类在这个时期主要以采集食物、狩猎和渔猎为生,还没开始耕种作物。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向农业时代过渡的一个时期,人类在这个时期开始学会种植粮食。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
人们学会了种植粮食,开始了定居生活。
青铜时代是农业社会向农业城市社会转变的时期,青铜器的制造与使用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中国的夏代文明、商代文明和西周文明就是在这个时期得到发展的。
第二单元: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古代史是指古代人类所经历的发展史。
通过学习古代史,可以了解人类在古代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在中国,古代史大体上可以分为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辽金西夏时期、元明清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发展,标志着中国人民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的时期。
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封建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个高潮。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国家分裂成了多个小国,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国家不断变动,社会发展不断滋生。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
秦朝的统一标志着封建制度的成熟,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汉朝取得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全国各地的政治体制,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整合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监察之权)
★中央官制的特点:以皇权为中心、体制完备、职责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又相互配合
★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始于战国时期,秦朝统一后推行全国。郡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郡县主官均由皇帝或朝廷直接任免调遣,郡县主要职责是治理地方,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徭役兵役等)
整个封建社会
前提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封建地主专制统治秩序得以确立,打破贵族制下血缘联系,主要按自然地域划分
权限
受封者爵位、封地等都是世袭的;具有较大独立权力(如政治、军事等)
郡县主官皆由君主任免调遣,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享俸禄而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随着实力增强,易成割据之势
①新兴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基本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制统治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法家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统一
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政治时代②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③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初步基础,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播④推动了民族的融合,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秦朝
中央
集权
制度
★★
皇帝制度
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皇帝称号来源于“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
2.[2021·新高考湖南卷,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 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 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 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尝试解答] ________ [点拨] 解答本题关键是注意“汉初”“诸吕之乱”,再分析“决 定迎立刘恒为帝”,判断这一做法的目的。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
【时空定位】
【线索主旨】 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源头多元交融,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在 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 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八方雄起: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具有自身特点与风格,为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 础。 家国同构:夏、商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经 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 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
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1)特点: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 流域;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规模大,数量多;内涵丰富; 影响深远。(6分) 条理答 (2)价值: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 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 明的原有认识;为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 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8分)
答案:秦朝:郡县制。原因: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吸取周朝实行分 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对秦国设县及商鞅变法的沿革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整理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内服外服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C.商王实权,控制有限、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三、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分封制(封建)〈结束于葵丘会盟,齐桓公霸主地位确立〉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目的∶拱卫王室,维护西周奴隶政权。
内容: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义务—镇守边疆,随从作战,加纳贡税,朝见述职影响: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严格等级。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了边远地方,扩大了统治地域,形成了对周天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后期诸侯势力加强,易形成割据局面。
宗法制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制度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内部的稳定团结。
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分权利,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原则;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共同起到了维护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条件: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时间∶秦国特征:权力高度集中表现:皇权至上B皇位世袭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处理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和太尉(军权虎符)影响∶合作牵制,巩固皇权;减少失误地方:郡县制。
皇帝任命郡县官员。
郡县乡里、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课件第一单元+单元整合
2.核心知识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 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 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朝建立后,实行 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据 记载,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 的官吏;西周实行贵族等级分封制。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 进一步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 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2.核心知识 (1)中央集权制度: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 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为适应 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 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秦统一全国 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从两汉到明 清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2.核心知识 (1)晚清的改革: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 和清末新政,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2)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大大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3)国民党的“训政”和“宪政”: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 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制,最终被人民唾弃,难逃失败的命运。
三、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时空构建 (1)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资产阶 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探索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尝试遭到失败;国民政府坚持“训政”,实为 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也进行了大量民主政 治尝试。 (2)欧美的资本主义制度:16—20世纪是资本主义兴起与发 展的时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渐形成并完善。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整合
----对外交往方便,这就为大规模的 海外殖民提供了条件。(殖民的必要条件) ----有利于古希腊人发展工商业,较早 地树立了自由、平等等概念,有利于民主政 治的形成。
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有什么影响?
政治文明 经济文明 有利于古希腊建立民主政治。 有利于古希腊工商业发展。
思想文明 有利于古希腊人形成自由、 平等的观念。
第6课 is Rome! The Grandness “光荣归于罗马!”
古 罗 马
古希腊
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的 名称,而是希腊人对他 们所生活地区的通称。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 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 产生的历史条件。
古希腊文明的开端
地 形
经济
政治 思想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宗法制
秦朝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地方
汉至元
明清
中央
西汉 中朝 隋唐 三省六部
明废丞相 设内阁
汉郡国并行 推恩令刺史
分封制
郡县制 选官法律
唐节度使
宋文官分权
元行省制
宋二府三司
元中书省制
清军机处
初具雏形
特点
形成
发展、完 善、加强
顶峰
The Glory is Greece! “辉煌属于希腊!”
Hale Waihona Puke 邦公民的含义古希腊城邦被称 为 “男性公民的 俱乐部”
10.5%
男性成年公 民4万
外邦人4.5 万
妇女、未成 年人5万
奴隶36.5万
成年男性
真正意义的公民须具备 的条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前提;宗法制起到完善巩固分封制的作用。
)影响:保证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皇帝制度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帮皇帝处理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督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朝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意义:实现了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巩固国家的统一③民族统一。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一)中央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中朝”(决策机构)和“外朝”(执行机构)皇位继承制度:汉景帝颁布“推恩令”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隋唐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造,此后历朝基本沿用这种制度。
节度使(藩镇)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资料的私有化②特点:传子(家天下)2、分封制①含义:封邦建国②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③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④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⑤诸侯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⑥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⑦前期作用: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政权严密⑧后期影响:诸侯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3、宗法制①含义: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③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⑥后世影响:重视家庭、强调血缘关系、尊卑有序,倡导内部凝聚力⑦体现:传统节假日(中秋节、春节、清明节)、祭祖、家谱4、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②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统一原因:①长期分裂和混战,人民渴望统一②商鞅变法后,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2、中央集权措施:①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②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务(虚设),三者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保证皇帝大权独揽③推行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郡的长官为郡守,县的长官为县令或县长3、中央集权制度作用①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完善4、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1)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②都是地方行政制度(2)不同点:①分封制的诸侯世袭,郡县制的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②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郡县制以地域划分③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④分封制的性质是贵族政治,郡县制的性质是官僚政治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①汉初:郡国并行制,爆发七国之乱②汉武帝: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③唐:节度使,政治、经济、军事权利过大,造成藩镇割据,爆发安史之乱④宋:政治上重文轻武、经济上控制地方财政、军事上杯酒释兵权⑤元:行省制度a.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作用:便利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君主专制的演进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②汉武帝:中外朝制③魏晋南北朝:设三省制④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与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⑤宋:中书门下,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与财权⑥元: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权势越来越大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①汉:察举制(标准:孝、廉)②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③隋:科举制(标准:才学)a.方式:礼部主持的至上而下的选拔考试b.过程: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c.作用: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①明太祖废丞相a.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b.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恣擅权c.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②设内阁a.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b.过程: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正式形成;明宣宗时授予阁臣票拟权;明神宗时大权尽归内阁c.性质:皇权专制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d.影响: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2、清①清初:内阁、六部(仿明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②康熙设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③雍正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a.最初目的:用兵西北b.军机大臣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c.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保密性强)d.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①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②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一、中国古代与世界古代的历史时期古代历史主要可以分为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两个部分。
中国古代的历史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世界古代的历史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的发展时期。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华夏族。
中华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这三个朝代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建立了初步的政治体制、出现了最早的文字,以及形成了丰富的宗教信仰。
三、中华文明的特点与贡献中华文明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 以汉字为代表的文字系统; - 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如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等; - 厚重的礼仪文化传统,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代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如京剧、昆曲、烹饪技艺等; - 造诣深厚的科学与技术,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促进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 - 推动了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古代文明的缔造者古代文明的缔造者是指那些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很多伟大的文明缔造者,如黄帝、尧舜禹、伯益禹、齐桓公、孔子等等。
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人,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他在治理国家、发展农业、制定法律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尧舜禹是中国古代的三位圣君,他们在各自的时代内致力于推行儒家思想,加强国家治理,促进社会稳定。
伯益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他被尊为夏朝的创立者,专心致志于巩固夏朝的统治,为夏朝的发展尽心竭力。
齐桓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齐国的君主,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家”之一。
齐桓公致力于推行“民贵君轻”的政策,使得齐国在他的统治下国力大增,成为当时的强国。
必修一 历史 第一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栏目导引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
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栏目导引
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三次转折 1.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以王权为中心的王位世 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它避免了因王权交替而导致的混战,保证了社会秩 序的稳定,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 2.以王权为核心的宗法制、分封制到以皇权为核心 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 自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强化,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 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期也阻 碍了新经济因素和科技创新的进步。
栏目导引
解析: 由材料中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 政效率”可知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下,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批,尚书 负责执行,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 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 B
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栏目导引
5.( 山东潍坊市高三教学质量抽样监测)“洪武皇 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 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 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 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 要职能是( ) A.处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栏目导引
3.《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 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 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话反映了 ( ) A.分封制的等级序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B.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 C.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无政治隶属关系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 第一单元 单元整合
-1-
知识网络 体系构建
核心观点 再现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这一时期,分封制与 宗法制密切结合,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从统 一走向分裂,由兼并再度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核心知识 (1)夏、商、周三代逐渐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 一系列政治制度。西周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趋于完备,二者 互为表里,共同维系周王朝的统治。先秦时期的政治是典型的贵族 政治,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建立在血缘关系的亲疏之上。 (2)春秋时期,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诸侯争霸不断发展,分封制 和宗法制逐渐崩溃。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4.(2018课标全国Ⅲ)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高级官员 中级官员 低级官员 无官职记录
宰相人数 北宋(71) 20 15 12 24
南宋(62) 8 10 8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一
二
核心观点 归纳整合
2.核心知识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朝完成统一后,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它是我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2)从汉至元的演变 从汉至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围绕着三个角度进行。 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武帝剥夺宰相的决策权(中外朝制度), 这是解决皇权和相权矛盾的最初尝试,但这种做法存在很大的弊端。 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以分散相权的方式加强皇权,这是解 决皇权与相权矛盾较完备的方式。宋代沿用了这种方式,继续分散 相权以加强皇权。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5篇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5篇篇1第一单元主要围绕古代中国的政治历史发展脉络展开,包括了多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以下是对第一单元知识点的总结。
一、远古中国的政治发展远古时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处于部落联盟阶段,表现为原始社会的部族组织与管理制度。
此时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氏族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和决策形式。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禅让制和首领议事会议的形式,没有出现君主专制的特征。
主要人物有黄帝、尧舜等贤明的部落首领。
在这一阶段,土地分配以公有为主,社会经济结构较为简单。
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篇2第一单元主要围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展开,包括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变革、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与思想等方面。
以下是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商时期,王位继承制度尚不稳定,多采用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方式。
西周时期,建立了封邦建国制度,通过分封诸侯来巩固统治。
此外,西周还确立了宗法制和礼乐制,形成了严密的等级秩序。
2. 春秋战国的政治变革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政治制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制度的变革,各国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同时,法家思想逐渐兴起,强调法治和中央集权。
二、秦汉的政治变革1. 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实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度。
同时,秦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如《秦律》。
这些制度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汉朝的政治制度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渐加强中央集权。
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包括设立三省六部制度、制定科举制度以及推行察举制等。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与思想1. 政治观念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强调君主至上、君臣有序、天下一统等观念。
这些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等级秩序,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政治思想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⑦瓦解:A.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
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根本原因).(2)宗法制: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和现代平等、法制意识有些违背。
(尊宗敬祖、重男轻女)】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整理
夏商的政治制度(二)商一.1、建立:前1600年,商汤2、内外服制度(概念)3、特点:1、建立:前2070年-前1600年2、特点:公共权力(王位世袭制—禅让制)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对广大的土地进行有效的统治拱卫王室3.影响a.积极:前期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巩固了王权b.消极:后期诸侯势力壮大形成分裂局面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保证王权的稳定2.内容:a.定义b.特点——嫡长子继承制d.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3.影响:a.积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b.消极:无法保证继任者的政治素质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是:1.宗族血缘关系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2.初步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看,权力趋于集中。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背景:1、春秋开始,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2、诸侯争霸、兼并3、战国时各国进行变革(商鞅变法)4、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前221年)二、确立1、皇帝制度(1)皇帝的由来(2)特征(2)表现:皇权至上,终身制、世袭制2、三公九卿制(1)职责及特点(2)作用:互相配合牵制,有利于皇帝专权3、地方:郡县制(1)概念:(2)构成分封制郡县制以血缘为基础以地域为划分基础诸侯的官位、封土世袭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命、派遣地方容易出现割据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三、保障1、选拔和考察官员的制度2、制定秦律四、影响1、政治:(1)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2)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2、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促进经济的发展,兴建大型工程3、文化(1)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2)为人类社会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第3、4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一、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一)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背景:(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2)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3)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2、措施:3、影响:积极:有利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4、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点汉武帝通过在中央设立“中朝”制度,削弱和遏制相权;在地方上,采取推恩令、削弱王国和酎金夺爵等办法,解决诸侯王国的尾大不掉问题。
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总结.doc
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夏商——禅让制、世袭制)1、王位世袭制度(1)背景: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2)建立:禹死启继,禅让制(禹时期)→世袭制(夏商时期)(3)特点:a.王位传承特点: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夏商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注:侯、伯作为臣服商朝的方国首领(商朝实际上以商国为中心的方国联盟)禅让制:以才德选人世袭制:公天下一家天下;血缘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统治,维护周天子的独尊地位(3)核心内容:广建诸侯国,拱卫王室(5)分封制的影响(作用):积极: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②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④西周成为强国消极:诸侯国后期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破坏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周文化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保证王权稳定1、含义:它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特点(宗法制的基本法则):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又名嫡长子继承制)4、内容:(1)核心: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父系血缘为纽带(2)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3)周王的地位: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Q1宗法制的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Q2西周的宗法制的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紧密结合;③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doc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政治制度:中央:。
1公共权力;。
2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政治制度o1:分封制A对象:同姓亲族、异性诸侯国(功臣、姻亲、原附属国、殷商移民)B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C影响:(1)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2)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
(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o2:宗法制A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确立大宗、小宗。
B特点: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C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世卿世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结合在一起。
o3:礼乐制维护分封宗法的统治工具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统一的背景O1:分封、宗法制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o2:一些强大的诸侯进行争霸战争,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o3:战国中期以后,大国国君先后改成“王”。
o4:各国竞争激烈,先后改革,秦商鞅变法使秦强大。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o1: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世袭o2:措施:(1)皇帝制度(2)中央: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集,并检查百官)太尉(军务)(3)地方:郡县制(4)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5)严苛的秦律o3:中央集权制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o2: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地方控制。
o3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古代政治制度成熟表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秦中央行三公九卿制2、汉朝中外朝制(汉承秦制又有所发展)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3、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4、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一
(4)思想独尊: ①尊崇儒术——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 合一”“三纲五常”,加强集权。 ②设立五经博士,儒学上升为经学,中央设立太学,建立起从 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 (5)开疆拓土:(民族关系) ①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夺取阴山以南及河西走廊。 ②设立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 ③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④加强对东南沿海及西南少数民族的控制。
整合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的强盛,东汉的 兴衰
(一)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1.西汉的分期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文景之治”(公元前202年~公元 前140年) 西汉强盛:汉武帝统治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西汉衰落:汉昭帝——王莽篡汉(公元前87年~公元9年)
(二)东汉:(公元25年~220年) 1.东汉的分期: (1)东汉前期:光武帝刘秀——汉章帝(公元25年~公元89年) (2)东汉中期:汉和帝——汉灵帝(公元89年~公元190元) (3)东汉晚期:汉献帝统治时期(公元190年~公元220年)
2.“光武中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 (1)强化政治权力: ①巩固统一局面——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②强化皇权专制——退功臣,进文吏;事归台阁,严控外戚。 ③加强中央集权——裁并机构,整顿吏治。 ④加强社会整治——提倡节俭,惩处腐败。 (2)经济方面: ①减赋税——轻徭薄赋,三十税一。 ②重民生——释放奴婢,禁止残害。 ③保收入——清查垦田,保证户口。 (3)思想方面: 提倡文教,重视儒学;以“柔顺之道”治天下。
3.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 (1)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时年龄大多较小,由外戚和宦官 轮流控制朝政。从汉和帝开始,因皇帝年幼无知,由太后主持朝 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外戚专权。 (2)汉桓帝以后,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一些正直的官 员、士大夫、太学生上书揭露宦官的罪行,反被宦官诬告为“党 人”逮捕入狱,并扩大禁锢范围,史称“党锢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 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首先,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即夏朝,这标志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出现。
随后,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的进步。
同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
分封制通过分封土地和权力来巩固统治,而宗法制则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其次,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包括设立皇帝制度,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以及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等措施。
这些措施使得秦朝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并将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
此外,秦朝还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法律等,这些措施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从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到秦朝的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等多个方面,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左走、向右走
谁为明清时期中国的尴尬买单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整合)
本单元是高一岳麓教材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中第一章《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二部分,内容包括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完善》三节课的内容,核心内容是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完善。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6人组成一个小组,利用3个学时的时间完成。
在本单元主题中,我把3篇课文重新组合成2个专题进行教学,又增设了一个专题深化学生认识。
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
通过学习,讨论,探究第2课,掌握中央集权形成。
并评价当时的中央集权制度优劣。
专题二:中央集权的完善,通过学习、讨论、认识中央集权的完善过程和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几个维度,并对政治文明斗争的核心有一定认知。
专题三:认识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通过小组讨论了解、认识中央集权制度,深入分析“向左走、向右走——谁为明清之际中国的
尴尬买单”,并形成小论文,通过探究主题资源,制作中央集权形成的演示文档,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及活动:
1. 自主学习:根据导学案和相关的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本主题单元的基本史实,完成导学案的相关内容,自主学习后用相关测试题进行自测。
2. 小组合作: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归纳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并在单元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建构思维导图,整理相关史实,小组互评,最后师生点评。
3. 研究性学习:从第一单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出发,立足对其利弊的分析,从而引领学生管中窥豹,深入总结制度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并由此提出如何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改进,引出将要学习的第二、三单元的民主制度。
最终形成研究性作品,撰写研究报告。
学生根据量规自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
历史小论文:“向左走、向右走——谁为明清之际中国的尴尬买单”。
首先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探究专题资源,制作演示文稿,并在单元结束后,围绕“向左走、向右走——谁为明清之际中国的尴尬买单”撰写历史小论文,师生根据量规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