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一、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1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治,包括感染性疾病、创伤性疾病、先天性畸形、恶性肿瘤等各种外科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生活护理。

1.2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1) 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指导。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与整个环境和周围状态密切相关,必须综合分析,深入了解,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 明确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病位、病因及个体特征,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因人因病施治。

(3) 牵连全身。

中医外科学治疗外科疾病不仅仅是关注病灶或者症状,也要注意全身的调理和康复。

二、中医外科学的病因病机2.1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即指外感风寒湿热等六淫因素所致的病因,病因病位较明确,以外感临床疾病为主要内容。

2.2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指诸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审乱过度、劳倦过度等引起的病因,是外科疾病的重要病因。

2.3 其他病因其他病因包括创伤、肿瘤、畸形等病因。

这些病因多种多样,常常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辨证施治。

三、中医外科治疗3.1 急性损伤急性损伤患者需要迅速的救治,中医外科治疗需要首要考虑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危重程度,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3.2 伤口愈合伤口愈合是外科患者治疗的关键环节,中医外科治疗需要采用适当的药物和方法来促进伤口的愈合,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3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是外科疾病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中医外科治疗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综合施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4 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外科疾病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外科治疗需要注意抗感染,促进患者的康复,避免传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四、常见中医外科疾病及治疗方法4.1 伤科中医外科科目是中医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科目,治疗活络伤科疾病是中医外科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治疗方法有活络镇痛、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等。

中医外科学笔记

中医外科学笔记

一、发展史1.《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3.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4.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①列证最详,论治最精;②重视脾胃;③重视外治法和外科手术。

(2)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①倡外科阴阳辩证,阴疽用“阳和通腠,温补气血”;②以消为贵,以托为畏;③创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等。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①三焦辩证运用于外科疮疡:上部因风温风热;中部因气郁火郁;下部因湿火湿热。

②外疡实从内出论。

③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

二、基本术语1.疮疡:广义:是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狭义:是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2.肿疡:指发生于体表未溃破的肿块。

3.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创面。

4.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

分外痈、内痈两大类。

5.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生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分有头疽和无头疽。

6.毒: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7.试述“五善七恶”。

(1)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表示预后较好。

①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

②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③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调。

④肺善:声音响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

⑤肾善: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2)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表示预后较差。

①心恶:神志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

②肝恶: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

③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

④肺恶:皮肤枯槁,痰多音暗,呼吸喘急,鼻翼煽动。

⑤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⑥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

⑦气血衰竭(阳脱):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中医外科学相关知识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中医外科学相关知识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中医外科学相关知识1、外科学学科界限划分: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2、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①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等。

②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③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④颜色:白驳风,丹毒等。

⑤疾病牲:烂疔,流注,温疮等。

⑥范围大小: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

⑦病程长短:千日疮等。

⑧以穴位命名: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⑨传染性:疫疔等。

⑩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基本术语1)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上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2)肿疡:体表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3)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事瘘管,指停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

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4)顺证:“顺”指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

5)逆证:“逆”就是指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6)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7) 七恶:恶就是环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症)。

8) 痰:是指发生皮里膜外。

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

*9)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指按压时有波动感。

*10护场:护,保护;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向愈,没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差。

例题:1、在我国医学史上出现专职外科医生始于A 商代B 周代C 秦代D 西汉E 东汉2、葱管导尿术的记载最早见于A 《肘后方》 B《诸病源候论》 C《千金方》 D《外台秘要》 E 《刘涓子鬼遗方》3、不属于丹毒的疾病是A 抱头火丹B 缠腰火丹C 流火D 赤游丹E 内发丹毒4、乳痈成脓切开后并发乳漏的主要原因是A 恣食膏梁厚味B 脓毒壅盛C 脓液引流不畅D 手术时损伤乳络E 局部挤压碰撞参考答案1 B2.C3 E4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致病因素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等七个方面的因素。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笔记第一单元疮疡一. 疮疡暑疖1.内治: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味2.外治: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2)珠疖:清黛散3)成脓:切开排脓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5)并发湿疮:清黛散疖病1.内治:祛风清热利湿─防风通圣散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二. 疔疮颜面疔1.内治: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2.外治: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红丝疔1.外治: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三. 痈颈痈1.内治: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银翘散2.外治:1)初起:金黄膏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四. 丹毒1.内治:凉血清热.解毒化瘀1)头面者:─普济消毒饮2)胸腹腰胯者:─龙胆泻肝汤.化斑解毒汤3)下肢者:─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4)新生儿丹毒.毒邪内攻者:─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五. 发锁喉痈1.内治:1)初起:.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2)溃后:清养胃阴─益胃汤2.外治:玉露散.双柏散有头疽1.内治:1)初期.溃脓期:和营托毒.清热利湿─仙方活命饮2)阴虚火毒炽甚:─竹叶黄芪汤3)气血两虚不能透毒外出者:─托里消毒散4)收口期:气血两虚:─十全大补汤2.外治: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六. 无头疽附骨疽1.内治:1)初起:清热化湿.行瘀通络─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2)成脓: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3)溃后:气血两虚者:调补气血.清热化湿─十全大补汤.托里消毒散.2.外治:1)初起:金黄膏.玉露散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冲和膏七. 走黄与内陷1.走黄:凉血清热解毒2.内陷:1)火陷: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2)干陷:补养气血.托毒透邪.清心安神3)虚陷:脾肾阳衰:温补脾肾.八. 瘰疬1.内治:1)初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逍遥散合二陈汤2)中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托毒透脓─逍遥散合二陈汤3)后期:滋肾补肺—六味地黄丸2.外治: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2)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3)后期: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第五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一. 痔1.内治:实证:1)血热者:清热凉血─凉血地黄汤2)湿热下注:清利湿热─黄连丸虚证:1)养心健脾.益气补血─归脾汤.十全大补汤2)脱出:气虚:补气升举─补中益气汤血虚:补血养血─四物汤肿胀痒痛:清热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如神汤便秘:1)实证:通腑泄热─大承气汤2)虚证:润肠通便─五仁丸.麻子仁丸2.外治:熏洗法二.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1.内治:1)实证: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2)虚证:养阴清热利湿─青蒿鳖甲汤与三妙丸2.外治:1)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虚证:冲和膏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九一丹纱条引流,生肌散纱条三. 脱肛1.内治:补气.升提.固摄─补中益气汤2.外治:苦参汤.五倍子散或马勃散第六单元. 男性前阴病一. 前列腺炎1.内治:虚证:补益法实证:疏导法.1)湿热壅阻证:清利湿热─八正散.龙胆泻肝汤.大分清饮2)阴虚火动证:补肾滋阴.清泄相火─知柏地黄汤合萆解分清饮.3)肾阳不足证:温肾固精─金锁固精丸合右归丸4)气血瘀滞证:活血散瘀─前列腺汤2.外治: 湿热下注.气血瘀滞.金黄散.葱归塌肿汤坐浴二. 前列腺增生症1)肺气失宣.水道不利证:开泻肺气.清热利水─黄苓清肺饮2)湿热下注.膀胱涩滞证:清热化湿.通利膀胱─八正散3)中气下陷.膀胱失约证:补中益气.制约膀胱─补中益气汤.补元煎4)肾阴不足.水液不利证:滋肾养阴.清利膀胱─知柏地黄汤5)肾阳不足.气化无权证:尿闭:补肾湿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失禁.遗尿: ─螵蛸丸6)下焦蓄血.瘀阻膀胱证:活血散瘀.通利膀胱抵挡丸第七单元. 外科其他疾病一. 烧伤1.内治:1)火热伤津证:养阴清热─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2)阴伤阳脱证:扶阳救逆.固护阴液─参附汤合生脉散.四逆汤3)火毒内陷证: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热毒传心: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5)脾胃虚弱证:调理脾胃─益胃汤.参苓白术散2.外治:初期:清凉膏.万花油外搽.虎地酊中期:黄连膏.红油膏.生肌玉红膏外敷后期:生肌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黑布膏二. 臁疮1.内治:1)急性继发感染:清利湿热─萆解渗湿汤2)气阴不足:宜益气养阴─六味地黄丸3)肾亏疮面乌黑不痛: ─附桂八味丸2.外治:九一丹药.红油膏.生肌散.白玉膏三. 脱疽内治:1)寒湿证:温阳通脉.祛寒化湿─阳和汤.独活寄生汤.2)血瘀证:活血毒.止痛─四妙勇安汤.3)热毒证:清热解毒.止痛─四妙勇安汤.4)气血两虚证:补养气血─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5)肾虚证:肾阳虚:温补肾阳─附桂八味丸肾阴虚: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知柏八味丸四. 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青蛇毒)1.内治:和营活血.清热利湿─五味消毒饮合三妙丸.2.外治:早期: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血栓性深静脉炎(股肿)1)早期:湿热蕴阻.气血瘀滞: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通络活血方.抵挡汤2)后期:气虚血滞.寒湿凝滞:温阳利水.活血化瘀─阳和汤.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六. 肠痈1.初期:1)温热内蕴.气滞血瘀者:行气祛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锦红片2)寒湿夹瘀血凝结者:疏化导滞.理气行瘀─藿香正气散合红藤煎剂2.酿脓期:积热不散.热胜热腐:通腑泄热.解毒透脓─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3.溃脓期:1)阳明腑实.热盛伤阴者: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增液汤2)阴损及阳:温阳健脾.化毒排脓─薏以附子败酱散合参附汤。

(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中医外科学必背知识点汇总导读中医外科学的内容学起来比较琐碎,不易掌握,其中相似的疾病也很多,需要抓住要点鉴别。

学习不是反复的从头到尾无目的地看,需要不断地梳理知识,这样做题的时候才能灵活运用。

1.致病因素: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

2.阴阳辨证: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一切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3.全身症状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渐次消失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白光)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后尤甚。

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辨肿:(1)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2)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见于股肿、湿疮。

(3)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见于瘰疬、脂瘤等。

(4)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

见于气瘿、乳癖等。

(5)瘀血肿: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6)脓肿:皮肤光亮,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见于外痈、肛痈等。

(7)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8)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4.辨痛:(1)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见于乳癖等。

(2)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见于脂瘤、肉瘤。

(3)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见于疮疡成脓期。

5.痒的病因: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所致。

6.辨脓:(1)硬度: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

(2)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应指),透光法(适用于指、趾部甲下辨脓),点压法(适用于指、趾部脓液很少),穿刺法,B超。

7.辨溃疡形态:(1)化脓性溃疡,疮面边沿整齐,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2)压迫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多见于褥疮。

(3)疮痨性溃疡,疮口多呈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经久难愈。

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基础理论1. 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1)中医外科学的概念;(2)中医外科学的起源;(3)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程;(4)中医外科学的特点。

2. 外科学基本知识(1)解剖学基础知识;(2)生理学基础知识;(3)病理学基础知识;(4)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

3. 中医外科学中的其他专业知识(1)中医药学基础知识;(2)医疗卫生法规及伦理知识;(3)中医外科学的实验方法及相关技术。

二、疾病诊治1.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及诊断(1)外科常见疾病分类;(2)中医外科疾病诊断标准;(3)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辨证施治。

2.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1)中医外科治疗原则;(2)中医外科治疗技术;(3)中医外科手术原则。

3. 外科学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1)外科疾病的药物治疗;(2)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3)外科疾病的其他治疗手段。

4. 中医外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1)中医外科疾病的预防措施;(2)中医外科疾病的保健方法;(3)中医外科疾病的康复指导。

三、临床技能1. 中医外科临床检查技能(1)中医外科临床常见检查方法;(2)中医外科临床检查技能操作规范;(3)中医外科临床检查误诊与漏诊的避免方法。

2. 中医外科临床操作技能(1)中医外科常见手术操作技能;(2)中医外科特殊手术操作技能;(3)中医外科手术操作规范及安全措施。

3. 中医外科临床护理技能(1)中医外科术后护理技能;(2)中医外科患者康复护理技能;(3)中医外科患者疼痛管理技能。

以上是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点的大致概述,涵盖了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疾病诊治和临床技能等方面。

希望对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有所了解的读者有所帮助。

(完整版)中医外科学重点笔记

(完整版)中医外科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笔记第一单元疮疡一. 疮疡暑疖1.内治: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味2.外治: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2)珠疖:清黛散3)成脓:切开排脓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5)并发湿疮:清黛散疖病1.内治:祛风清热利湿─防风通圣散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二. 疔疮颜面疔1.内治: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2.外治: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红丝疔1.外治: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牛蒡解肌汤.银翘散2.外治:1)初起:金黄膏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四. 丹毒1.内治:凉血清热.解毒化瘀1)头面者:─普济消毒饮2)胸腹腰胯者:─龙胆泻肝汤.化斑解毒汤3)下肢者:─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4)新生儿丹毒.毒邪内攻者:─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2)溃后:清养胃阴─益胃汤2.外治:玉露散.双柏散─仙方活命饮2)阴虚火毒炽甚:─竹叶黄芪汤3)气血两虚不能透毒外出者:─托里消毒散4)收口期:气血两虚:─十全大补汤2.外治: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十全大补汤.托里消毒散.2.外治:1)初起:金黄膏.玉露散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冲和膏七. 走黄与内陷1.走黄:凉血清热解毒2.内陷:1)火陷: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2)干陷:补养气血.托毒透邪.清心安神3)虚陷:脾肾阳衰:温补脾肾.──逍遥散合二陈汤3)后期:滋肾补肺—六味地黄丸2.外治: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2)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3)后期: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阳和汤2)中期:扶正托毒─透脓散气血两虚者:调补气血─人参养营汤阴虚火旺者:养阴除蒸─清骨散2.外治:1)初期:阳和解凝膏2)中期:切开引流3)溃后:五五丹.─瓜蒌牛旁汤2)成脓:清热解毒托里─透脓散3)溃后:排脓托毒─四妙汤2.外治:1)初起:金黄散.玉露散2)成脓:金黄散.金黄膏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金黄膏4)脓尽: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开郁散2)冲任失调者─二仙汤.小金丹2.外治:温阳活血.化痰软坚阳和解凝膏三.乳疬1.内冶:1)肾阳虚者:温阳化痰─右归丸合小金片2)肾阴虚者:滋阴化痰─左归丸合小金片2.外治:参照乳癖.──二仙汤合四物汤.合十全大补汤2.外治:阳和解凝膏.─丹栀逍遥散2)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二仙汤合开郁散3.毒蕴溃烂:解毒扶正─化岩汤4.气血虚弱:调补气血─归脾汤─四海舒郁丸─海藻玉壶汤─海藻玉壶汤第四单元皮肤病:一. 热疮1.内治:1)风热毒盛者:疏风清热解毒─辛夷清肺饮2)湿热重者:清热利湿──增液汤2.外治:青吹口油膏──逍遥散.2.外治:玉露膏.双柏散.三黄洗济.解毒洗济.颠倒散水疱破后:青黛膏─马齿苋合剂2.外治: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趾疣丝状疣.四. 癣头癣白秃疮肥疮外治:一扫光或雄黄膏手足癣鹅掌风外治:1)潮红湿润者:雄黄膏或皮脂膏2)水疱为主者:用二号癣药水或复方土槿皮酊外搽3)粗糙皲裂者:用枫油膏外搽脚湿气(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1.内治:清热利湿─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2.外治:1)脱屑型和水疱型:一号癣药水.复方土槿皮酊.藿黄浸剂2)脱屑干燥或有皲裂者:雄黄膏3)有脓疱者:青黛膏4)糜烂型:皮脂膏.雄黄膏圆癣外治:二号癣药水.一号癣药水.颠倒散皮损有糜烂.疼痛者:雄黄膏.二号癣药水.一号癣药水紫白癜风外治:密陀僧散干扑.二号癣药水或10%土槿皮酊外搽.五. 疥疮1.内治:疏风清热利湿─消风散合黄连解毒汤2.外治:硫磺软膏.一扫光.雄黄膏.六. 接触性皮炎1.内治:清热解毒.利湿1)上部者: ─消风散2)下部者: ─龙胆泄肝汤3)严重者: ─普济消毒饮或清瘟败毒饮2.外治:1)潮红.丘疹者:三黄洗济外搽,用青黛散2)肿胀.糜烂.流滋较多者:用10%黄柏溶液湿敷3)糜烂.结痂者:青黛膏或清凉油乳剂外搽七. 湿疮1.内治:1)湿热证:清热利湿───四物汤合萆解渗湿汤2.外治:1)急性者:10%黄柏溶液.青黛散2)亚急性者:三黄洗剂.黄柏霜3)慢性者:外搽青黛膏或皮枯膏婴儿湿疮1.内治:疏风清热利湿─消风导赤汤2.外治:1)湿性者:青黛膏.黄连油2)干性者:三黄洗剂.黄柏霜八. 药物性皮炎1.内治:1)风热证:祛风清热─消风散2)湿热证:清热利湿────增液汤合益胃汤.2.外治:三黄洗剂.青黛散─桂枝汤或麻黄桂枝汤2)风热证:疏风清热──防风通圣散合茵陈蒿汤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5)冲任不调证:调摄冲任─四物汤合二仙汤──四物汤2.外治:1)风湿热证: 三黄洗剂2)血虚风燥证:二号癣药水外搽十一. 白庀1.内治:1)血热证:凉血清热────清营汤──茵陈蒿汤3)脾失健运证: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2.外治: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外搽十三. 多形性红斑1.内治:1)风寒证:和营祛寒───普济消毒饮2.外治:1)皮肤糜烂者:三黄洗剂外搽.青黛膏2)粘膜糜烂者:青吹口散吹─四物消风饮2)表证解后: ─桃红四物汤2.外治:用金黄膏.玉露膏十五. 红斑性狼疮盘状红斑性狼疮1.内治:滋阴补肾──犀角地黄汤热毒内陷神昏者: ─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2)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逍遥散.血府逐瘀汤4)心阳不足证:益气养心──附桂八味丸.真武汤重者─参附汤2.外治:白玉膏.黄柏霜第五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一. 痔1.内治:实证:1)血热者:清热凉血─凉血地黄汤2)湿热下注:清利湿热──归脾汤.十全大补汤2)脱出:气虚:补气升举─补中益气汤血虚:补血养血──止痛如神汤便秘:1)实证:通腑泄热─大承气汤2)虚证:润肠通便─五仁丸.麻子仁丸2.外治:熏洗法二.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1.内治:1)实证: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2)虚证:养阴清热利湿─青蒿鳖甲汤与三妙丸2.外治:1)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虚证:冲和膏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九一丹纱条引流,生肌散纱条─补中益气汤2.外治:苦参汤.五倍子散或马勃散第六单元. 男性前阴病一. 前列腺炎1.内治:虚证:补益法实证:疏导法.1)湿热壅阻证:清利湿热──知柏地黄汤合萆解分清饮.3)肾阳不足证:温肾固精─金锁固精丸合右归丸4)气血瘀滞证:活血散瘀─前列腺汤2.外治: 湿热下注.气血瘀滞.金黄散.葱归塌肿汤坐浴─────济生肾气丸失禁.遗尿: ─螵蛸丸6)下焦蓄血.瘀阻膀胱证:活血散瘀.通利膀胱抵挡丸第七单元. 外科其他疾病一. 烧伤1.内治:1)火热伤津证:养阴清热───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热毒传心: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5)脾胃虚弱证:调理脾胃─益胃汤.参苓白术散2.外治:初期:清凉膏.万花油外搽.虎地酊中期:黄连膏.红油膏.生肌玉红膏外敷后期:生肌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黑布膏二. 臁疮1.内治:1)急性继发感染:清利湿热─萆解渗湿汤2)气阴不足:宜益气养阴─六味地黄丸3)肾亏疮面乌黑不痛: ─附桂八味丸2.外治:九一丹药.红油膏.生肌散.白玉膏───四妙勇安汤.4)气血两虚证:补养气血─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5)肾虚证:肾阳虚:温补肾阳─附桂八味丸肾阴虚: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知柏八味丸───阳和汤.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薏以附子败酱散合参附汤。

中医外科笔记整理

中医外科笔记整理

内治法:考点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消法含义: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适应症: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托法含义: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适应症:外疡中期,即成脓期。

分类: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

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中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切开法的适应证一切外疡,确已成脓者。

切开法的具体运用:选择有利时机脓肿中央出现透脓点。

切口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

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

挂线法是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药线,或橡皮筋线等来挂断瘘管或窦道的治疗方法。

其机理是利用挂线的紧箍作用,促使气血阻绝,肌肉坏死,最终达到切开的目的。

结扎法是将线缠扎于病变部位与正常皮肉分界处,通过结扎,促使病变部位经络阻塞、气血不通,结扎远端的病变组织失去营养而致逐渐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又名缠扎法。

适用于强有力、赘疣、痔、脱疽等病,以及脉络断裂引起的出血之症。

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

它是借着加压的力量,使溃疡的脓液不致下坠而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黏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疖疖的定义与特点: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容易染毒而成疖病。

中医外科笔记期末总结范文

中医外科笔记期末总结范文

中医外科笔记期末总结范文一、引言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与治疗外科疾病。

外科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主要范畴之一,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临床技术和实际操作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对中医外科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此,我对本学期的学习进行总结,以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二、中医外科学基本理论1.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与治疗外科疾病的理论和技术,包括病因病机、病证辨析、治疗原则和临床操作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基础,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方法。

2.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分别是病因病机、病证辨析、治疗原则和临床操作。

其中,病因病机是中医外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它主要通过分析疾病的起因、发展和转归等方面的规律来揭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

病证辨析是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求证等手段,分析和判断疾病的特点、病程和类型,为治疗提供依据。

治疗原则是中医外科学的指导原则,它主要包括辨证论治、调经扶正、调理气血、调理阴阳、调理脏腑等方面的内容。

临床操作是中医外科学的实际操作方法,它主要包括穴位刺激、按摩推拿、针刀操作、熏洗热敷等技术。

三、中医外科临床技术1.中医外科临床技术的基本原理中医外科临床技术是中医外科学的实际操作方法,它主要包括病因治疗、疑难杂症治疗、手术治疗和外科康复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外科临床技术是中医学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具体体现,它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注重诊断精准、治疗独特、效果确切。

中医外科临床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疗效确切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治疗一些传统外科难治的疾病。

2.中医外科临床技术的操作方法中医外科临床技术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穴位刺激、按摩推拿、针刀操作、熏洗热敷等技术。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娟子鬼遗方》,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牌;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

命名原则: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

基本术语:疮疡:广义上市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

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阻。

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常见有头疽(肌肤间-西医的痈)和无头疽(骨骼关节等深部组织-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跟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

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

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

病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淤血。

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滞,脏腑失和。

中医外科学-疾病的病因病机-笔记

中医外科学-疾病的病因病机-笔记

中医外科学-疾病的病因病机-笔记致病因素 外感六淫 外科疾病的发⽣,尤以“热毒”“⽕毒”最为常见。

情志内伤 情志是指⼈体的内在精神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七情。

若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了⼈体⽣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可使体内的⽓⾎、经络、脏腑功能失调,⽽发⽣外科疾病。

由情志内伤所致的外科疾病,常在肝经循⾏部位,且有夹郁夹痰的表现特点。

饮⾷不节 恣⾷膏粱厚味、醇酒炙煿或⾟辣刺激之品,可使脾胃功能失调,湿热⽕毒内⽣,同时感受外邪则易发⽣痈、有头疽、疔疮等疾病,故《素问·⽣⽓通天论》说:“膏粱之变,⾜⽣⼤丁。

” 外来伤害 凡跌仆损伤、沸⽔、⽕焰、寒冻及⾦刃⽵⽊创伤等⼀切物理和化学因素都可直接伤害⼈体,引起局部⽓⾎凝滞,郁久化热,热盛⾁腐等,导致瘀⾎流注、⽔⽕烫伤、冻伤、外伤染毒等外伤性疾病。

劳伤虚损 主要是指过度劳⼒、劳神、房事过度等因素,导致脏腑⽓⾎受损,阴阳失和,使正⽓亏损⽽发⽣疾病。

感受特殊之毒 特殊之毒除⾍毒、蛇毒、疯⽝毒、药毒、⾷物毒外,尚有疫毒。

由毒⽽致病的特点,⼀般发病迅速,有的具有传染性,常伴有疼痛、瘙痒、⿇⽊、发热、⼝渴、便秘等全⾝症状。

痰饮瘀⾎ 痰饮瘀⾎都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在⼀定的条件下,⼜能作⽤于某些器官导致新的病理变化,产⽣继发病证。

 发病机理 邪正盛衰 正⽓旺盛,临床多为阳证、实证,发展顺利,预后良好。

正⽓不⾜,则表现为阴证、虚证;正虚邪实,正虚邪恋,容易逆变,预后不良。

⽓⾎凝滞 ⽓⾎凝滞是指⽓⾎⽣化不及或运⾏障碍⽽致其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当致病因素造成了局部⽓⾎凝滞之后,可出现疼痛、肿胀、结节、肿块、出⾎、⽪肤增厚、紫斑等。

经络阻塞 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之⼀,同时⾝体经络的局部虚弱,也能成为外科疾病发病的条件。

脏腑失和 外科疾病虽然绝⼤多数发于体表的⽪、⾁、脉、筋、⾻某⼀部位,但与脏腑有着⼀定的联系。

中医外科笔记--执医考试

中医外科笔记--执医考试

中医外科学笔记第一单元疮疡一、疖1、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2、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3、阴虚毒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二、痈1、火毒凝结: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2、热胜肉腐: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三、有头疽1、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2、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3、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4、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四、丹毒1、风热毒蕴:疏风清热结毒—普济消毒饮2、肝脾湿火: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3、湿热毒蕴: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4、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六、褥疮1、气滞血瘀: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2、蕴毒腐溃: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3、气血两虚: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第二单元乳房疾病一、乳痈1)初期: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旁汤2)成脓: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3)溃后: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二、乳癖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三、乳核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2、血瘀痰凝证: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五、乳岩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栝蒌散合开郁散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3、正虚毒炽证:调补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4、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宁心安神—人参养荣汤5、脾虚胃弱证: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第三单元瘿第五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一、蛇串疮1、肝经郁热:清泄肝火.解毒止痛—龙胆泻肝汤2、脾虚湿蕴:健脾利湿,解毒消肿—除湿胃苓汤3、气滞血瘀: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二、癣1、风湿毒聚: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消风散或苦参汤2、湿热下注:清热化湿,解毒消肿——湿重于热用萆薢渗湿汤——湿热兼瘀用五神汤——湿热并重用龙胆泻肝汤三、湿疮1、湿热蕴肤: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合萆解渗湿汤2、湿热浸淫: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3、脾虚湿蕴: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4、血虚风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四、接触性皮炎1、风热蕴肤: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2、湿热毒蕴:清热祛湿,凉血解毒—龙胆泻肝汤合化斑解毒汤3、血虚风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当归饮子合消风散五、药毒(药物性皮炎)风热侵袭:疏风清热解表----消风散1)湿毒蕴肤:清热利湿,解毒止痒—萆薢渗湿汤2)热毒入营:清热解毒凉血,—清营汤3)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清热—增液汤合益胃汤六、瘾疹1)风寒束表:疏风散寒止痒,麻黄桂枝各半汤2)风热犯表: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3)肠胃湿热: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合茵陈蒿汤4)气血两虚:调补气血熄风潜阳----八珍汤5冲任不调:调摄冲任—四物汤合二仙汤七)痱子1)暑湿犯表:疏表解暑化湿--新加香薷饮2)暑侵三焦:清热利湿---三石汤八)疥疮湿热蕴结:清热化湿解毒杀虫---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4)十、粉刺1)肺经风热:疏风清肺—枇杷清肺饮2)肠胃湿热:清热除湿解毒—茵陈蒿汤3)痰湿瘀滞:除湿化痰,活血散结—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十三、淋病1、湿热毒蕴:(急性淋病)清热利湿,解毒化浊—龙胆泻肝汤2、阴虚毒恋:(慢性淋病)滋阴降火,利湿祛浊—知柏地黄丸十四、梅毒1、肝经湿热:清热利湿,解毒驱梅—龙胆泻肝汤酌2、血热蕴毒:凉血解毒,泻热散瘀—清营汤合桃红四物汤3、毒结筋骨:活血解毒,通络止痛—五虎汤4、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填髓熄风—地黄饮子5、心肾亏虚:养心补肾,祛瘀通阳—苓桂术甘汤十五、尖锐湿疣1、湿热下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萆薢化毒汤2、湿热毒蕴:清热解毒,化浊利湿—黄连解毒汤十六、艾滋病1、肺胃受邪:宣肺祛风,清热解毒—银翘散2、肺肾阴虚:滋补肺肾,解毒化瘀—百合固金汤合瓜蒌贝母汤3、脾胃虚弱:扶正祛邪,培补脾胃—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4、脾肾亏虚: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肾气丸合四神丸5、气虚血瘀:补气化瘀,活血清热—补阳还五汤、犀角地黄汤合消瘰丸6、窍闭痰蒙:清热化痰,开窍通闭—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丸十七非淋菌性尿道炎湿热阻滞:清热利湿,化浊通淋萆薢分清饮、八正散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通淋橘核丸阴虚湿热:滋阴补肾,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十八生殖器泡疹肝经湿热清热利湿,化浊解毒龙胆泻肝汤阴虚邪恋滋阴降火,解毒除湿知柏地黄丸第六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一. 痔1)风热肠燥:清热祛风凉血止血—槐角丸2)湿热下注:清肠止血—脏连丸3)气滞血瘀:活血消肿—止痛如神汤4)脾虚气陷:益气,升提—补中益气汤二.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痈)1)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2)火毒赤盛:清热解毒透脓—透脓散3)阴虚毒恋:养阴清热解毒—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4)正虚邪伏:益气补血托毒敛疮---托里消毒散5)湿热蕴结:补益脾肺燥湿化痰消肿---二陈汤合百合固金汤肛瘘1)湿热下注:清热解毒除湿消肿------萆薢渗湿汤和五味消毒饮2)火毒蕴结:泻火解毒清热散结---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3)正虚邪恋:补益气血托里透毒---托里消毒散4)阴液亏损:养阴清热----青蒿鳖甲汤三、肛裂1、血热肠燥:清热凉血润肠通便—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2、阴虚津亏:养阴清热润肠—润肠汤3、气滞血瘀:理气活血,润肠通便—六磨汤第七单元. 男性前阴病六、慢性前列腺炎1、湿热蕴结:清热利湿—八正散合龙胆泻肝汤2、气滞血瘀: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前列腺汤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4、肾阳虚损:补肾助阳—济生肾气丸或金锁固精丸合右归丸5.寒凝肝脉:温肝散寒活血通滞--暖肝煎天台乌药散七、前列腺增生症1、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消癃通闭—八正散2、脾肾气虚:补脾益气,温肾利尿—补中益气汤3、气滞血瘀:行气活血,通窍利尿—沉香散代抵当汤或桂枝茯苓丸加减4、肾阴亏虚:滋补肾阴,通窍利尿—知柏地黄丸5、肾阳不足:温补肾阳,通窍利尿—济生肾气丸6)肺热失宣:清热宣肺通调水道---黄芩清肺饮第九单元. 外科其他疾病一. 烧伤1)火毒伤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2)阴伤阳脱:回阳救逆,益气护阴—四逆汤、参附汤合生脉散3)火毒内陷: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或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热毒传心─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4)气血两虚:补气养血,兼清余毒—托里消毒散或八珍汤5脾虚阴伤:补气健脾,益胃养阴—益胃汤合参苓白术散四、肠痈:1、瘀滞证:行气活血,通腑泻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2、湿热证:通腑泻热,解毒利湿透脓—复方大柴胡汤加减或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3、热毒证: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冻伤寒凝血瘀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当归四逆汤、桂枝加当归汤寒胜阳衰回阳救逆,散寒通脉四逆加人参汤、参附汤寒凝化热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四妙勇安汤气血虚瘀益气养血,祛瘀通脉人参养荣汤、八珍汤合桂枝汤破伤风风毒在表祛风镇痉玉真散合五虎追风散风毒入里祛风止痉,清热解毒木萸散阴虚邪留益胃养津,疏通经络沙参麦冬汤。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总论1.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南北朝,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2.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遗失): 《金疮瘛疭方》。

3.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提出: 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治疗狂犬病。

4.孙思邈《千金方》提出: 葱管导尿、动物肝脏治疗夜盲。

5.宋《太平圣惠方》提出: “五善七恶”学说、砒剂治疗痔核。

6.金元时期外科学代表作: 陈自明《外科精要》、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齐德之《外科精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明清时期, 外科三大重要学术流派:陈实功《外科正宗》代表的“正宗派”, 八纲辩证, 重视脾胃, 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7.王维德《外科全生集》代表的“全生派”, 创建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 反对滥用针刀。

提出对阴疽的治疗, 创建了阳和汤、犀黄丸、小金丹、阳和解凝膏等治疗阴疽的名方;8.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代表的“心得派”, “外疡实从内出论”, 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 将温病学说思想引入外科病证治, 创建了外科三焦辩证, 治疗上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9.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重要是疮疡及骨伤, 涉及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

其学科界线划分的重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及窍道, 一般肉眼可见, 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法为重要疗法的疾病。

10.疾病的命名原则: 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性、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

11.疡:外疡, 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12.疮疡: 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13.肿疡: 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14.溃疡: 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15.胬肉:疮疡溃破后, 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露于疮口之外的腐肉。

16.根盘: 肿疡基底部周边的硬区, 边沿清楚。

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 平塌者多为阴证。

17.根脚: 肿疡的基底根部。

中医医师笔记-外科学

中医医师笔记-外科学

北京星恒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冲和膏 七、走黄与内陷 1、走黄:凉血清热解毒 2、内陷 1)火陷: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 2)干陷:补养气血、托毒透邪、清心安神 3)虚陷:脾肾阳衰:温补脾肾 八、瘰疬 1、内治 1、气滞痰凝证;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加减。 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 3、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加减。 2、外治 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 2)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 3)后期: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 九、褥疮 内治 1、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加减。 2、蕴毒腐溃证;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3、气血两虚证;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外治法; 1、初起外擦红灵酒或红花酊。或撒滑石粉后按摩。 2、溃烂后尽可能剪除坏死组织,溃烂处可用九一丹或红油膏纱布外敷。 3、疮口脓腐脱净,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必要时加用垫棉法。 十、窦道:外治法; 1、腐蚀法,先用五五丹或千金散蚀管拔毒,红油膏或太乙膏盖贴。如有丝线、死骨等异物 应及时起出。 2、冲洗法;适用于心胸外科等手术后行成的窦道。 3、灌注法;用于窦道内脓净无异物者,注入生肌收口的药油,促进窦道愈合。 4、扩创法;用于引流不畅者。 5、垫棉法。
北京星恒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风热犯表证:疏风清热─消风散 3)肠胃实热证: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加减。 4)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当归饮子加减。 5)冲任不调证:调摄冲任─四物汤合二仙汤。 外治; 1、炉甘石洗剂外擦。 2、香樟木晚蚕砂汤熏洗。 十、牛皮癣 1、内治 1)肝经化火证;疏肝理气,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加减。 2)风湿蕴肤证;祛风利湿,清热止痒。消风散加减。 3)血虚风燥证;养血润燥,熄风止痒。当饮子加减。 2、外治 1)风湿热证:三黄洗剂 2)血虚风燥证:二号癣药水外搽 十一、白庀 1、内治 1)血热内蕴证:清热凉血,解毒消斑。─犀角地黄汤加减。 2)湿毒蕴阻证:清利湿热、解毒通络─萆解渗湿汤加减。 3)血虚风燥证:养血滋阴润肤熄风。当归饮子加减。 4)火毒炽盛证: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温败毒饮加减。 5)气血瘀滞证;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桃红四物汤加减。 十二、粉刺 1、内治 1)肺经风热证:疏风清肺。枇杷清肺饮 2)肠胃湿热证:清热除湿解毒、茵陈蒿汤加减。 3)痰湿瘀滞证;除湿化痰,活血散结。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外治: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外搽 十三、多形性红斑(猫眼疮) 1、内治 1)风寒阻络证: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加减。 2)风热蕴肤证: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消风散加减。 3)火毒炽盛证: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清温败毒饮合导赤散加减。 4)湿热蕴结证;清热燥湿解毒止痒。龙胆泻肝汤加减。 2、外治 1)皮肤糜烂者:三黄洗剂外搽、青黛膏

中医外科学笔记总结

中医外科学笔记总结

中医外科学笔记总结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研究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进行外科治疗。

以下是中医外科学的一些学习笔记和总结:
1.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外科学知识和技术,对外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它与西医外科学相比,强调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和辨证施治。

2. 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辨证论治原则等。

中医外科学强调外科疾病与人体整体功能和平衡的关系,关注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整体调理。

3. 中医外科的诊断方法:中医外科学采用多种诊断方法,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等。

四诊合参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和语言、询问病情和按诊患者的脉象等进行诊断。

4. 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中医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针灸、推拿等。

其中,手术治疗是中医外科的一项重要方法,常用于外科疾病的治疗,如骨折、创伤、瘤病等。

5. 中医外科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外科治疗时,需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的变化和治疗的整体调理。

同时,还需要遵循医学伦理、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外科学是一门结合中医学和外科学的学科,它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对外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通过学习中医外科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中医外科学笔记

中医外科学笔记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一)起源: 原始社会——周代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四)成熟: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1、形成学术流派二、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1、“正宗派”:是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

代表人物:明·陈实功代表著作:《外科正宗》。

学术思想:重视脾胃。

学术成就:外治法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

2、“全生派”代表人物:清·王维德代表著作:《外科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

(阴疽的治疗,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

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学术贡献: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

)3、“心得派”代表人物:清·高锦庭代表著作:《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一)起源: 原始社会——周代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1)《五十二病方》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就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她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 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就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四)成熟: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1、形成学术流派二、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1、“正宗派”:就是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

代表人物:明·陈实功代表著作:《外科正宗》。

学术思想:重视脾胃。

学术成就:外治法与手术方面比较突出。

2、“全生派”代表人物:清·王维德代表著作:《外科全生集》学术思想: 阴虚阳实”论。

(阴疽的治疗,以“阳与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

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学术贡献: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与汤、阳与解凝膏、犀黄丸与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

) 3、“心得派”代表人物:清·高锦庭代表著作:《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 “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 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

”)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

学术成就;创立外科三焦辨证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第三节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就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疮疡: 广义:上就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就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就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为阳证。

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她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就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

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

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尤如滴漏。

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与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

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

痰:就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

就是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故称之谓岩。

岩与癌相同。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一、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等七方面1、六淫致病总的特点(1)有季节性(2)疾病性质与病邪性质相关(3)常相兼致病(4)以“火毒”、“热毒”最为常见。

(5)常侵犯相关部位二、发病机理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就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与四个方面。

第四章外科疾病的辨证(一)辨病的程序 1.详询病史2.全面体检3.注重局部 4.选用新技术与必要的辅助检查5.综合分析(二)阴阳就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就是八纲辨证的总纲2、阴阳辨证的注意事项: (1)、局部与全身相结合(2)、辨别真假(3)、消长与转化虽然疾病有其阴阳属性归类,但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阴证与阳证之间就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这与正邪盛衰与治疗方法有关。

(三) 部位辨证所谓部位辨证,就是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

清代高锦庭在(疡科心得集)例言中云:“盖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屑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

其中间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

”(四)经络辨证经络就是体表组织与脏腑器官之间的重要联络渠道,从而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体。

{1、人体各部所属经络不用背头顶: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

面部、乳部: 属足阳明胃经。

耳部前后: 属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

手、足心部: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

背部: 总属阳经臀部、腿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

腹部: 总属阴经2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

多血少气之经:太阳经、厥阴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

多气少血之经:少阳、少阴经、太阴。

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

}3、循经用药。

手太阳经:黄柏、藁本; 足太阳经:羌活;手阳明经:升麻、石膏; 足阳明经:白芷、升麻;手少阳经:柴胡、连翘、足少阳经:柴胡、青皮、手太阴经:桂枝、升麻; 足太阴经:升麻、苍术;手厥阴经:柴胡、丹皮; 足厥阴经:柴胡、青皮;手少阴经:黄连、细辛; 足少阴经:独活、知母。

(五)局部辨证(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

这些外在表现取决于疾病的本质。

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观性,有效地提供了临床辨病与辨证的客观依据。

)A)、辩肿(肿就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形成的体表症状。

)(1)肿的性质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

(丹毒、大腿痈)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热则舒。

(流痰)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4.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5.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脂肪瘤)6、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

(气瘿)7.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

8.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9.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10.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B)、辨肿块、结节(肿块就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

)(1)肿块1.大小2.形态3.质地4.活动度5.位置6.界限7.疼痛8.内容物(2)结节结节就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了解)C)辨脓(1)成脓的特点1.疼痛阳证脓疡:疼痛剧烈,按之痛甚。

阴证脓疡: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

2.肿胀浅部脓肿:肿势高突,根角收束, 皮薄光亮。

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

3.温度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

4.硬度肿块变软,按之应指。

(2)确认成脓的方法1、按触法2、透光法3、点压法4、穿刺法5、B超第五章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外治法常用的方法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与其她疗法三大类。

一、药物疗法**常用的膏药、油膏、围药、掺药有哪些,各自的适应症***(一)膏药膏药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

1、适应证: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初起贴之能消,已成贴之能溃,溃后贴之能祛腐。

2、用法:(1)阳证太乙膏生肌}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千捶膏祛腐(2)阴证:阳与解凝膏:温经与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

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

(3)蚀破疮头: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排脓者。

(二)油膏(油膏就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一效散经香油调后称一效膏,就是我院外科用药:“四大膏”之一。

具有祛腐生新之功效。

1、适应证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等。

2、用法(1)肿疡期阳证:金黄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除湿化痰,肿有结块玉露膏散瘀化痰性偏寒凉肿势散漫半阴半阳证:冲与膏活血止痛,疏风祛寒、消肿软坚阴证:回阳玉龙膏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2)溃疡期生肌玉红膏偏于祛腐早期红油膏去腐生肌去腐生肌并重一切溃疡生肌白玉膏偏于生机收敛并重(3)特殊用药皮肤病用药:疯油膏润燥,适用于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止痒青黛散油膏清热,皮肤病有热者肛门病用药:消痔膏、黄连膏:消痔退肿止痛,用于痔疮(三)箍围药古称敷贴,就是药粉与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1)、适应证: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

(2)、用法:阳证:金黄散有结块者玉露散肿势散漫不聚而无硬块者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清凉解毒半阴半阳证:冲与散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制,辛香散邪阴证者: 回阳玉龙散醋、酒调敷。

以醋调者,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调者,取其助行药力(3)箍围药的使用注意事项a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药。

b已溃或有脓头者宜用油膏c过敏者宜改用油膏或它药。

d用于外疡初起时,箍围药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

若毒已结聚,或溃后余肿未消,宜敷于患处四周。

e见干即换。

(四)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