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交往

合集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

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 604
第三十七章 导论 ……………………………………… 604
第三十八章 级差地租:概论 …………………………… 615
第三十九章 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地租 I) ………… 623
第 四 十 章 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地租 )II ………… 628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 436
第一章 成本价格和利润 ………………………………… 436
第二章 利润率 ………………………………………… 443
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1 …………………………… 446
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 449
………………………… 卡·马克思 工资、价格和利润
—17 69
[引言] ……………………………………………………… 17
1 [生产和工资] ……………………………………………… 18
2 [生产、工资、利润] ………………………………………… 20
3 [工资和通货] ……………………………………………… 28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 290
………………… (节选) 1
卡·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
— 301 435
恩格斯写的 1885 年版序言(节选) …………………………… 301
资本的流通过程 ……………………………………………… 305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 305
[古代的所有制形式] …………………………………… 728
[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 ………………………………… 731
[公社制的生产关系的局限性]…………………………… 73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容。

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

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白苡凡(1999-),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㊁社会治理㊂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白苡凡(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㊀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及恩格斯早期合写的第二部著作,他们将全部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归结为 现实的人 ,探讨了交往与生产㊁分工和所有制等范畴的关系,肯定了交往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重大意义,并指明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必须通过交往的扩大㊂在新时代研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既对落后国家找寻社会发展出路,也对我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㊁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及促进世界和平,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㊂关键词:交往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历史;大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2.21.0091㊀两个概念: 交往 和 交往形式 在‘形态“中的重要地位1.1㊀交往范畴的地位交往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中既是一个基础性范畴,也是一个整体性范畴㊂说它是基础性范畴,是因为对交往的阐述是马克思恩格斯系统论述唯物史观的一条脉络㊁线索㊂马克思通过使用交往这一范畴,揭示了物质生产规律㊁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从而得以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全面展开㊂学者范宝舟指出, 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唯物史观建构㊁发展和完善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㊂从这个意义上讲,交往和交往形式概念和生产力㊁生产关系等唯物史观极为重要的概念一样,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㊂说它是整体性范畴,是因为它是个内涵很丰富很广泛的范畴,既覆盖政治㊁经济和文化等不同领域,也与实践㊁生产方式㊁生产力㊁生产关系㊁分工等唯物史观重要范畴有着深刻的联系,更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息息相关㊂1.2㊀交往研究的对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交往 一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换㊁相互交流㊁相互作用和影响,这里所指的人不是费尔巴哈所认为的那种 抽象的人 ,而是人类历史中 现实的人 ㊂他们指出: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㊂从社会学角度看,也可以把交往看作一种现实的社会的为了生存所必须进行的交互活动㊂2㊀交往的分类2.1㊀按交往属性和内容划分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㊂这构成了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交往现象的逻辑起点㊂因此,可以根据交往的内容和属性将其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㊂物质交往具有基础性和本原性㊂由于人的物质生产,必然会进行物质交往活动并形成的一定的物质交往关系,这种物质交往关系是其他活动和关系的基础㊂同样,马克思也认为,物质交往是第一位的㊂由于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其他一切生产,例如生产方式生产㊁生产力再生产以及精神生产的前提条件,没有了物质生产实践,人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任何形式的生产都无法进行, 物质活动决定其他一切的活动,如脑力活动㊁政治活动㊁宗教活动等 ㊂另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物质是第一性的,与其他一切唯心主义有根本区别㊂所以,物质交往的第一性㊁本原性和基础性地位由此确立㊂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之间互为前提条件㊁相互作用㊁相互影响㊂马克思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表述为: 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㊂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㊂由此,物质交往包含了两层关系,第一种关系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第二种关系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㊂在第一种关系下,人们之间通过合作,通过一定的交往活动形成一定的交往关系,从而使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在这个意义上,物质交往是扩大和促进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在第二种关系下,物质生产又制约着交往的形式,在生产力及所有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就会有不同的交往形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 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㊂除物质生产,人类还要进行精神生产,主要通过民族国家的政治㊁法律㊁道德㊁艺术㊁宗教语言的生产中体现出来㊂精神交往具有衍生性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述了他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即使是人自身也 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 ㊂没有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就根本无从谈起㊂虽然精神交往派生于物质交往,但它也有其相对独立性㊂从社会的需要考察精神交往,正是由于精神交往的需要,促使了交往的媒介 语言的产生,而从传播学的角度上来说,精神交往活动推动了现代交往媒介 大众媒介的发明㊁适用和推广㊂总之,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共同推动人类交往行为的整体发展㊂㊃12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2㊀按交往范围和程度划分 内部交往㊁外部交往和世界交往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㊂从这个意义上,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形成的交往形式,是市民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市民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㊂正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这个时代,所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交往活动和交往形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形态“中按交往的范围和程度,主要有内部交往㊁外部交往和世界交往这三种交往形式㊂2.2.1㊀内部交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对内部交往的考察,其一,主要是从这一交往角度中的个人出发来展开的㊂既作为社会主体,又作为交往主体的处在现实历史中的个人是全部交往的前提条件,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㊂其二,是从内部交往对外部交往的决定性层面来展开的,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㊁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其中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即是在外部交往的意义上说的㊂其三,是从内部交往相对于民族内部自身的发展程度的决定意义来展开的, 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㊂内部交往与内部生产的相互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的分工成为交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会导致不平等的交往关系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分工成为真正的分工,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真正分离的那一刻开始的 ㊂他们进一步指出,分配随着分工的真正形成应运而生,但是会导致 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 ㊂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于同一时期的‘资本论“(1843-1883)中,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工与资本家之间的不平等的关系,资本家享受工人的劳动,消费工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在工人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基础上,通过法律等资产阶级社会意识形式及意识形态对工人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管制㊂2.2.2㊀外部交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对外部交往的考察主要是从在社会生产力和分工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并在它们的推动下,交往形式展现出的不同形态来说明的㊂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分工的进一步细化,随着人口的增多和需求的扩大,交往也表现出新的形式,主要体现为国与国之间和民族之间这种新的外部交往㊂马克思㊁恩格斯认为, 隐蔽地存在于家庭中的奴隶制,只是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增长,随着同外界往来(表现为战争或交易)的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仔细研读这段话,主要可以概括出两层含义:一是民族战争和商品交易这类外部交往形式是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下产生的,交往行为由内向外扩张到民族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就表现为贸易往来,而这不可避免地就会有经济利益冲突,例如,对殖民地财富和资源的掠夺,另外由于移民带来的领土冲突都会导致战争的爆发;二是原始氏族家庭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奴隶制,这时的生产率和生产能力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因而也就有了剩余产品,奴隶主将这些产品用于和邻国进行交换和买卖,因此,从时间上看,战争和交易存在于整个阶级社会里㊂综上所述,移民㊁战争和交易是交往扩大后的产物,这种交往形式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所有制形式的更替,呈现出不同的形态㊂2.2.3㊀世界交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从生产力和分工的角度说明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从而阐明了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对世界历史形成的巨大作用㊂由内部交往向外部交往的需要伴随着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和细化相应增加,世界贸易往来由此出现,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单个人来说成为支配他们交往和劳动的异己力量㊂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交往的历史性角度认为世界交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生产力条件下的产物㊂由于现有的社会制度都是人们之间迄今为止进行各式各样交往的产物,人们在前人创造的生产力条件下,根据自身需求的发展,继续发展生产力,相应地变革旧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关系,世界交往就在这种变革中应运而生㊂而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审视世界交往的高度是与他前瞻性的眼光㊁对社会规律的洞察和人类解放的视野分不开的㊂马克思认为通过共产主义革命的方式可以消除世界市场对人的支配㊂进而他认为人的解放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随着现存社会制度被共产主义革命所推翻,以及随着私有制遭到与这一革命有同等意义的消灭,也将被消灭㊂同时,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㊂在共产主义革命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想的交往形式 共产主义社会,在这时交往形式的异化也会随之消除,从而使人能够全面发展㊂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共产主义社会必须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交往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会成为现实㊂若缺失这两个前提, 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 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要辩证地看待世界交往和生产力的关系㊂一方面,尽管普遍的交往对大工业的形成,在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形成方面作用显著,但是与生产力相比较,交往毕竟是处在第二位的㊂马克思认为,这是由于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而只有交往的扩大, 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 ㊂纵观工业发展史,由于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较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全面消除交往的异化现象,就要积极地通过世界交往吸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成果㊁生产力成果㊁成功经验并及时总结失败教训,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促进自身生产力发展,争取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机,占据历史的主动权㊂另一方面,虽然交往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也要警惕它附带的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国家之间不平等的交往导致的局部冲突的发生㊁经济危机的全球影响㊁生态危机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病毒的全球肆虐等,因此世界各国积极把交往向有利于全人类发展的方向引导才是正确的做法㊂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交往概念做出三点概括:首先,世界交往是世界市场形成的㊃22㊃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前提和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动力;其次,世界历史是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新的生产力条件下的产物,是交往形式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进入更高级的交往形式 共产主义,到那时就会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交往异化,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后,鉴于世界交往的正反效应,既要促进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也要使世界各国各民族正确引导交往的普遍发展㊂3㊀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3.1㊀理论价值(1)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交往理论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基础㊂马克思㊁恩格斯晚年对东方社会落后国家可以绕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即跨越资本主义 卡夫丁峡谷 的设想,既对俄国在20世纪初成功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价值,也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㊂目前世界一体化的趋势已成不可逆转的潮流,世界交往正在普遍形成,这种形势为 跨越式发展 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㊂因此就要鼓励世界上其他贫困落后国家,建议他们扩大交往范围和交往频率,提升交往质量和提高交往深度,积极借鉴他国有益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多进行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抓住历史创造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大量普遍交往实现跨越社会发展阶段的 卡夫丁峡谷 而不必重走资本主义的老路㊂但同时,我国倡导和不同的理念,充分尊重各国独立自主对社会发展道路和制度的选择㊂(2)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对于新时代我国构建新的交往形式㊁提出新的外交思想具有理论支撑作用㊂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为我国提出符合人类未来发展前途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供了理论背景,也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提供了理论指导㊂世界交往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世界普遍交往之网上的一个结点,都是地球村不可或缺的一员㊂在这种全球视野下,不仅是国内的还有国外的,不仅有中国的还有世界的各种发展问题层出不穷,涉及经济㊁政治㊁文化㊁生态等各个方面,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肩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不能独善其身,而要达济天下,要承担起大国应有的责任,摆正大国应有的态度,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类发展前途,为人类的前途命运指明了方向,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格局㊂3.2㊀实践价值在实践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深刻揭示了各类交往形式与生产力之间的发展规律,拓宽了我国在新时代内部和外部交往的视野㊂在经济交往㊁政治交往㊁文化交往等多层次㊁宽领域的世界交往大背景下,我国既需要妥善处理好内部交往各主体间的关系,也需要正确处理好大国关系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㊂(1)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念,可以使我国内部在各领域的交往更加和谐㊁有序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国各项事业持续有序推进,但在一些具体领域的交往关系上,我国还处在探索之中,因此处理好内部交往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国家社会安定和谐具有重大作用㊂坚持交往理念,在从严治党方面,有助于党内关系正常化与纯洁化;在产业交往方面,有助于构建产业和企业之间相互平等的经营关系和竞争关系;在政商交往方面,有助于形成亲而有度㊁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在地区交往方面,有助于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有利于祖国完全统一的大势;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有助于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不掉队,促进各民族在文化等各方面繁荣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繁荣进步,以携手少数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㊂(2)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可以不断提高我国对外交往的能力,从而落实更多我国全球治理领域的构想和实践㊂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各项事业都面临崭新的局面,拓展和深化各领域交往对于锻炼和提高我国的对外交往能力,从而为我国更好参与全球治理打下坚实基础㊂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际交往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的对外工作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战线,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方面㊂由于越南㊁老挝㊁朝鲜这些周边国家与我国都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理想信念是相通的,发展道路也是相似的,作为友好邻邦,共同肩负着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光荣使命,因此可以说,党际交往是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进行政党外交,同越南㊁老挝和朝鲜分享治国理政,从严治党的经验㊂另外,我党与统一俄罗斯党形成了密切的机制化交往关系,这对于两党加强自身建设㊁推动两国各方面务实合作作用巨大㊂(3)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对维护我国的周边安全和世界的整体和平安全具有现实意义㊂有交往就会有冲突,随着交往扩大为世界交往,冲突和分歧就会在世界蔓延开来㊂ 而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㊂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前进 ㊂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俄乌冲突威胁我国周边安全和世界和平,病毒传播等非传统安全 异军突起 ,对我国和全球经济造成影响,因此我国决不能 事不关己㊁高高挂起 ,因为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所以就要善于处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积极践行 共同㊁综合㊁合作㊁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 ,继续积极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发扬万隆精神对于亚非合作㊁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积极促进作用,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大对非洲的帮扶力度,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㊂参考文献[1]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56(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㊃32㊃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第一章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他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

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关系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从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开始的。

如前所述,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的本质是世界精神。

整个黑格尔派,包括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都分享黑格尔的这一幻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

不过一派认为这种统治是篡夺而加以反对,另一派则认为这种统治是合法的而加以赞扬。

""既然这些青年黑格尔派认为,观念、思想、概念,总之,被他们变为某种独立东西的意识的一切产物,是人们的真正枷锁,就像老年黑格尔派把它们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真正镣铐一样,那么不言而喻,青年黑格尔派只要同意识的这些幻想进行斗争就行了。

既然根据青年黑格尔派的设想,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一切举止行为、他们受到的束缚和限制,都是他们意识的产物,那么青年黑格尔派完全合乎逻辑地向人们提出一种道德要求,要用人的、批判的或利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现在的意识,从而消除束缚他们的限制。

这种改变意识的要求,就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借助于另外的解释来承认它。

青年黑格尔派玄想家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

如果说,他们之中最年轻的人宣称只为反对'词句'而斗争,那就确切地表达了他们的活动。

不过他们忘记了:他们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既然他们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那么他们就绝对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

这种哲学批判所能达到的唯一结果,是从宗教史上对基督教作一些说明,而且还是片面的说明。

至于他们的全部其他论断,只不过是进一步修饰他们的要求:想用这样一些微不足道的说明作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发现。

""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1]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历史的看法,是从研究者本身的现实前提出发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第二章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交往”这个概念论证的问题看,它包 含了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指个人、社会团体、民族、国家间的 物质交往和精神传通。因而,这是一个宏观的社会性概念。
精神交往的社会作用
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它本身是 一个部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黏合剂
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增强了社会的活力
为何马、恩重视世界交往
马克思和恩格斯如此强调和重视“世界交往”, 是由于当时民族的和地方的观念相当顽固,人们 习惯于从自己周边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而马恩 则希望人们放眼世界,从全人类发展的视角观察 问题。
阿芒·马特拉的警语
在当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的情况下, 法国学者阿芒·马特拉在分析现在全球化思想的特点时 讲的一段话,可能表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希望达到的 情形:“在一个人思想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在他的思考 中不再用分离的观点来看待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 发生的事情,我相信今天人们要求我们用另外的眼光 来看待世界。”_____《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301页,北
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交往的描述
“世界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宏观传播现象的 出发点。
“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 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个人的真正的精神财富完 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根据上面的叙述,这 已经很清楚了。仅仅因为这个缘故,单个人才能摆脱 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 精神的生产)发生关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 面的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的能力。”
马、恩的批判观点
“法国人、北美洲人、英国人这些大民族无论在实 践中或理论中,竞争中或科学中经常彼此进行比 较。而害怕比较和竞争的德国人,都是些小店主 和小市民”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课堂提纲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课堂提纲

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2.1 马克思恩格斯对旧世界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来批判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根据、社会力量和现实道路这三大理论难题。

2.1.1 社会历史发展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时,既不是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用抽象的道德原则来空泛地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不道德现象,也没有像资本主义卫道士那样,以所谓历史进步的‚自然法则‛的残酷性来为资本主义的罪恶进行辩护,而是从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论证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一方面,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所实现的生产的工业化和商品化。

另一方面,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冲突,突出地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资本家组织生产的唯一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而不是满足社会的需要。

随着地理的大发现、殖民地的开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这种斗争扩大到产业和产业之间以及国家和国家之间,成为普遍的斗争,并具有了空前的剧烈性。

自然界的生存竞争的规律被完全搬到了社会领域,这就造成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经济危机简况(1825—1900)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简况(1900——二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简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在容纳不了它“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等武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暴露出自己无能力再驾驭这种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已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唯一出路。

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冲突,还突出地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人们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像中国春秋时的管鲍之交,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一段伟大的友谊差一点就毁于第一次接触,马克思冷淡地会见了这个资本家的儿子。

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出生于1820年11月28日,是巴门(即现在的伍伯塔尔)富有工业者一个大家庭的长子,巴门在离鲁尔不远的杜塞尔多夫的东面,有几英里的距离。

他的曾祖父建了一个经营花边的工厂,工厂的繁荣使得这个家庭拿到了象征自己地位的盾形徽章。

被过滤广告被过滤广告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与彼得·欧门合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投资,建立了更大的纺纱厂,基地在巴门和曼彻斯特。

恩格斯的母亲来自教师家庭,他们任职于荷兰语学校。

商业和教会是恩格斯一家的两个支柱,老恩格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把这两个支柱植入心灵。

年轻的恩格斯在小学是优秀的学生,尤其是在语言方面;但是他没毕业就离开了学校,为获得实践经验进入了父亲的工厂。

然而,他利用了一切空闲时间写了大量的(甚至超过马克思的)诗歌,到他为获得更多的商业经验1838年被派往巴门时,巴门城市的氛围已大大不同于充满了他普鲁士的家庭的顽固的、基督教《圣经》式的、清教徒色彩的样子了。

在巴门的三年,恩格斯努力摆脱他所接受的正统基督教的教育,尤其是命定论。

施特劳斯的《耶稣传》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由施莱尔马赫,他很快便转向了青年黑格尔派。

显而易见,柏林是适合他保持文学兴趣的地方,他愿意服兵役,在首都郊区的兵营中做了一名炮手。

在马克思离开几个月后,他到了那里。

他很快为“自由人”团体所吸引,写了一本引人注目的小册子反对谢林,并为《莱茵报》撰稿。

在军队的岁月结束后,他的父亲把他送到曼彻斯特分厂去工作。

在去往途中,他经过莱茵地区,与赫斯进行了长时间的会晤,因为这次会面,他作为“一流的革命者”崭露头角。

他还拜访了《莱茵报》的编辑;但是马克思“冷淡地”会见了他,把他看作“自由人”团体的成员,而当时恩格斯刚刚断绝了同自由人的一切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视域中的世界文化交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视域中的世界文化交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视域中的世界文化交流思想张殿军【摘要】世界文化交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原理指出,世界文化交流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逻辑必然;由于世界历史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不同文化间的影响方式是不同的;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世界各国必须按照文化民主、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行为准则来规范和调节相互之间的文化关系;世界文化交流对摈弃生产力发展的重复性、实现国家经济社会的跳跃性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期刊名称】《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12)002【总页数】6页(P80-85)【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世界文化交流【作者】张殿军【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国际政治研究所,天津3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随着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国家地位和国际形象,日益成为各国开展文化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

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正确认识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我们有必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文化交流的思想论述,这对于增强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感染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国力”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世界文化交流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逻辑必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世界文化交流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血”与“火”的对外殖民扩张、民族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由于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各民族和国家曾长期处于彼此相对隔绝和孤立的所谓“民族历史”状态。

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产物的文化交流也由于受地域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很难实现。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勃兴,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各民族、国家之间交往的普遍发展,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狭隘的封闭的民族和国家壁垒开始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到普遍交往的行列中来,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世界有机整体。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交往思想探论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交往思想探论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交往思想探论宿程晴"3(大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6)摘要:马克思思想内涵丰富,蕴含文化交往的主客体、内容、行为方式及其与存在的关系等重要思想;具明的特征,即具活性历史性,受到交通工具和通讯水平制约,受到政治经济限制。

马克思思想对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的形象具分重要的现义:自,加强内部文化;制造,积与;,期;与时,三方式;和平民主,尊重。

关键词!马克思;&文化认同;政治交往;经济交往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0)12-0090-06关于文化交往的论述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重要思想,其包含了文化观和交往观,内涵十分丰富。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交往思想并不局限于国家和民族的内部交往$更大程度思考的是世界文化交往。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生产方式不断更新,社会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和民族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加之借助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伴经济和政治的交往活动,文化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间挥着重要作用。

在文化交伴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因而文化交往成为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因子。

在越来越频繁的世界范围内的思想碰撞和交互融合的环境下$马克思恩格斯文化交往思想对中国在与世界交往中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交往思想的主要内涵#文化交往%是文化和交往的复合$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动态过程。

侧重的文化交往,与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并列,强调的是文化。

而侧重动态过程$文化则成为一种交往的中介工具。

因此从文化交往活动整体来看$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重点"其一$文化交往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动态过程。

#和意识一样,只是于需要$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的J⑴5"文化和交往一N$都不能脱离社会$交往就是两个主体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文化则因与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而产生。

社会的复杂要求需要个体、群体之间的促进。

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的“交往”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的“交往”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的“交往”概念-新闻学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的“交往”概念陈力丹交往( Verkerhr)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涉及传播的特有概念。

该词的使用频率高、含义广泛。

在他们的著作中,Kommunikation(即英文com -munical,ion)一词也经常出现,含义几乎与Verkehr等同,例如《共产党宣言》便是这样。

人类远古的精神交往是怎样走过来的,它的发展动因何在?精神交往的各种形态怎样运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都予以了科学的论证。

从他们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可以寻找到较为清晰的线索。

在这部著作以及后来他们的著作、笔记、书信中,他们使用最多的是“交往”(der Verkehr)这个词。

1846年,马克思使用法文写信时特别对这个词作了说明。

写道:“我在这里使用‘commerce’一词是就它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就像在德文中使用‘Verkehr’一词那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478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英文著作中均使用m-tercourse -词作为Verkehr 的对应词。

例如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所讲的“世界交往”、恩格斯在《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中所讲的“和普通工人交往”,所使用的“交往”一词,即是intercourse。

(同上,第9卷252页、第2卷275页)德文、法文、英文中的这三个词意思是很相近的.既指物质意义上的商业贸易、交通运输,也指精神意义上的信息传通。

还指男女间的性爱。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交往”这个概念论证的问题看,它包含了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指个人、社会团体、民族、国家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传通。

因而,这是一个宏观的社会性概念。

马克思很重视从总体上对社会交往进行研究,他曾称赞法国人“在当前交往的一切范围和形式上,指出了现代生活的矛盾和反常现象”,特别是“傅立叶对,当前交往[Verkehr]的批判性论述”。

(同上,第42卷300页)在许多具体的研究中,他都意识到“交往”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存在。

第二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交往

第二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交往

新航线的发现和工业革命
二、“精神交往”
• 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含 义很广的德文词“der Verkehr”(交往)。法文 “commerce”, 英文intercourse一词作为 Verkehr的对应词。 • 德文、法文、英文中三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既 指物质意义上的商业贸易、交通运输,也指精神 意义上的信息传通,还指男女间的性爱。
要点思考
• 1、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使用传播 (communication)概念的情况。 • 2、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世界交往”与个人 精神财富关系的论述。 • 3、怎样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工人没有祖国” 的思想? • 4、马克思和恩格斯论人类“精神交往”的意义。
交往的意义
•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交往”这个概念论证的 问题看,它包含了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指个人、 社会团体、民族、国家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传通。 因而,这是一个宏观的社会性概念。 • 在现代传播学形成之前很久,马克思和恩格斯就 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 界观,研究了人类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各种 现象。特别是涉及精神交往(geistiger Verkehr) 的论述,对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现代传播学的研究, 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世界交往的趋势下,不仅所有个体之间是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的, 而且各个民族之间也是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的。在这里,可以看到 现在“全球化”观念的雏形。
对于相对落后的民族来说,《共产党宣言》所肯定的资产阶级的 “非常革命的作用”,是不好接受的。
世界交往是以民族交往的普遍化为基础的。
• 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主要是通过战争、贸易两大途径实现的。 自从现代市场经济逐步形成世界市场以来,民族交往的方式 开始转向以物流(贸易)、信息流(现代新闻业和其他信息 传播渠道)为主。

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PPT课件

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PPT课件
5
二、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相遇
(一)因祸得福
1818年5月5日马克 思诞生于普鲁士莱 茵省特利尔城一个 律师家里。 1820 年11月28日恩格斯 生于普鲁士莱茵省 的巴门市的一个工 厂主的家里,比马 克思小两岁。
6
1842年4月马克思 开始为《莱茵报》 撰稿。1842年10 月上半月马克思 移居科伦,10月 15号起担任《莱 茵报》主编。
这位对资本主义经济有着透彻研究的伟大经济学家本身却一贫如洗他的一生几乎实在贫困潦倒中度过一祸不单行12马克思没有固定的工作一家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他极不稳定而又极其微薄的稿费收入加之资产阶级对他的迫害和封锁使饥饿和生存问题始终困扰着马克思一家差不多把马克思置于死地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
1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简介
9
1844年8月28日左右马克思会晤从英 国回国途中来访的恩格斯。共同的信 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
10
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相识
(一)祸不单行
马克思虽然在思想上 是富有者,但是在经 济上却是严贫户。这 位对资本主义经济有 着透彻研究的伟大经 济学家,本身却一贫 如洗,他的一生几乎 实在贫困潦倒中度过 的。
20
此后1848年革命席卷欧洲,也波及到比 利时。1848年3月,马克思遭到比利时 当局的驱逐。在法国临时新政府的邀请 下,马克思夫妇回到法国巴黎,恩格斯 也抵达巴黎。
21
1848年2、3月间,欧洲 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在巴 黎、柏林、维也纳等城 市爆发;3月,恩格斯当 选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中 央委员会委员,在巴黎 与马克思共同拟订了 《共产党在德国的要 求》。4月,他们到达德 国科伦。恩格斯担任 《新莱茵报》编辑,协 助马克思主持该报编辑 部工作。

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交往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交往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交往——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角度从多方面分析精神交往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交往内容摘要:现代传播理论在20世纪蓬勃发展起来,以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为代表。

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学习也已这两大派马首是瞻。

事实上作为思想之父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新闻传播早有自己的研究和认识,他们的理论更适于处于社会主义的我们来学习。

关键字:精神交往物质意识社会状况需要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交往的角度来把握新闻传播的。

自从有人类以来,精神交往活动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成为人和人类群生命存在的一部分。

人类因与自然抗争而传播,因传播而结成社会。

人类在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容和相克的互动关系中,源源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更衍生出悲悲喜喜、悲欢离合的“故事”(news story),这构成了新闻报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对各种精神交往现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都予以了令人信服的理论说明。

就他们的基本观点而言,当然不是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这样简单的决定论,而是有丰富内容的。

他们不仅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角度,而且还从社会力量综合平衡角度、“需要的体系”角度、历史的物质与精神的继承性角度、人的本质角度等等,提出了许多与精神交往有关的看法。

而他们考察交往活动的基本视角,则是世界交往,并以此来评判各种精神交往活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在精神交往与物质活动方面,马克思指出:“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做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

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

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

”这里涉及两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第一,一定的精神生产方式于一定的物质关系相适应,因而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_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_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航线的发现和工业革命
二、“精神交往”
• 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含 义很广的德文词“der Verkehr”(交往)。法文 “commerce”, 英文intercourse一词作为 Verkehr的对应词。 • 德文、法文、英文中三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既 指物质意义上的商业贸易、交通运输,也指精神 意义上的信息传通,还指男女间的性爱。
第二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交往”
时代背景:
•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生在普鲁士王国(德国未统一前最大 的邦国)工业较为发达、法治相对进步的莱茵省。当他们 投身社会生活的时候(19世纪40年代),英国、美国、法 国等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以英国为首的世界市场体系已 经较为完善。德国的资本主义(特别在普鲁士莱茵省)也 开始了自己的进程,尽管其落后的政治体制经常制约着经 济发展。这种处于世界市场之中,但又不是政治、经济中 心地带的位置,给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种观察世界的独特 视角。(因为他们的祖国长期受到狭隘的地方视野的限制, 一旦睁开眼睛看世界,就会产生对比之后的新鲜感。)
“世界交往”的意义:
• “世界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宏观传播现 象的出发点。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的交往遵循 着从狭隘到广泛、从局部到全球的发展道路,世 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成为现代交 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 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
“世界交往”体系的形成,并以这个新标准看待一个人的精神财富。
交往的意义
•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交往”这个概念论证的 问题看,它包含了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指个人、 社会团体、民族、国家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传通。 因而,这是一个宏观的社会性概念。 • 在现代传播学形成之前很久,马克思和恩格斯就 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 界观,研究了人类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各种 现象。特别是涉及精神交往(geistiger Verkehr) 的论述,对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现代传播学的研究, 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世界交往的趋势下,不仅所有个体之间是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的, 而且各个民族之间也是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的。在这里,可以看到 现在“全球化”观念的雏形。
对于相对落后的民族来说,《共产党宣言》所肯定的资产阶级的 “非常革命的作用”,是不好接受的。
世界交往是以民族交往的普遍化为基础的。
• 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主要是通过战争、贸易两大途径实现的。 自从现代市场经济逐步形成世界市场以来,民族交往的方式 开始转向以物流(贸易)、信息流(现代新闻业和其他信息 传播渠道)为主。
世界交往观的发展
• 马克思和恩格斯如此强调和重视“世界交往”, 是由于当时民族的和地方的观念相当顽固,人们 习惯于从自己周边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而马恩 则希望人们放眼世界,从全人类发展的视角观察 问题。 • “在一个人思想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在他的思考中 不再用分离的观点来看待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亚 洲发生的事情,我相信今天人们要求我们用另外 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法]阿芒· 马特拉:《世 界传播与文化霸权》
精神交往的三个社会作用
首先,交往在 一定范围内形 成一种社会凝 聚力。
其次,不同社 会形态之间的 交往,加快了 社会发展的进 程,增强了社 会的活力。 最后,交往一 旦展开,就会 冲破阻力,最 终发展为“世 界交往”
• 它本身是一个部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黏合剂。
• 孤立状态下需要几十年、几百年才能充分表现出来的社会矛 盾,由于交往打破了孤立状态往往很快暴露出来,从而使人 们产生一种改革的需要。
马克思和恩格斯却能够 完全摆脱狭隘的“祖国” 的影响,从世界的角度 观察问题
•一个是他们实际上是失去国 籍的世界公民 •另一个是他们为之奋斗的无 产阶级的解放本身是国际性 的。
以“我”为中心、我 所在的地方即是世界 中心的意识,是以对 “世界”的无知为前 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 次全面阐述他们唯物 史观的著作《德意志 意识形态》(1845— 1846年),将15世纪 末的事件作为观察问 题的起点。
马克思和恩科斯一起工作
一、睁开眼睛看世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古代社会对“世界” 概念的理解,除了少 数哲人之外,不论中 外,在多数人的心里, 永远是指自己能够看 到和听到的生活的狭 小范围。
15世纪末的地理大 发现,大大扩展了 人们的眼界,使 “世界”逐渐取得 了现代意义。 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在 很大程度上可以摆脱自 己生活的国家的政治制 度和政治意识的影响, 但很难摆脱那个国家无 形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意 识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点思考
• 1、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使用传播 (communication)概念的情况。 • 2、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世界交往”与个人 精神财富关系的论述。 • 3、怎样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工人没有祖国” 的思想? • 4、马克思和恩格斯论人类“精神交往”的意义。
• 其效果是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
三、从“民族交往”到“世界交往”
• 时代背景: • 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现代市场经济开始向全球扩张, 并且基本上建立起了世界市场。以往较为模糊的“世 界”概念,那时已经变得很清晰了,“世界”在广度 和深度上得到了巨大发展。 • 这个时代的特点之一,便是人类结束了相互隔绝的状 态,开始意识到一切民族无不以某种方式同其他所有 民族相联系。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促使他们深入分析了 由“世界市场”形成的“世界交往”体系的内在矛盾, 进而思考如何促使人类社会转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全球视野的意义:
• 马克思和恩格斯习惯于从全球角度,特别是从当时欧洲工 业发达地区已经达到的交往水平出发,来衡量和估量所论 证的涉及新闻传播政策、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问题。由 于超越了民族的或地方的狭隘性,因而其论证具有历史的 公正性、相当的准确性和宏观的预见性。由于他们全面继 承前人已取得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成果,在知识 结构方面同样超越了民族和地方的偏见,因而其论证的深 刻、眼光的敏锐至今仍对我们有启示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