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6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这次为您整理了《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从学法引入: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说过怎样才能算学好一首古诗吗?生(1):会读通古诗。
生(2):会理解意思。
生(3):能理解诗的意境。
生(4):能背诵默写古诗。
生(5):能仿写诗歌。
(师相机板书)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又来学一首诗,请听:春晨,朝雨初停,天气清朗,柳翠欲滴,驿道洁净。
渭城旅馆,饯行酒宴,即将结束。
情浓酒香,别话依依。
西出阳关。
大漠漭漭,关山漫漫,孤身跋涉,寂寞艰辛,唯愿贤弟前路珍重,珍重!听到这,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生:离别诗。
1、解诗题。
[点评:教师从学法入手,让学生在学习古诗前首先理清学习思路,明确学习方法,为学好古诗做好准备。
接着教师清新、晰丽的语言创设情景,把学生思维想像能力调动起来,将学生带入遥远的初春客栈,构建出一幅丰富的三维画面,极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也为本诗作了定位——离别诗。
]师:说得对。
请同学们轻声读诗题,有问题请举手。
生(1):我想知道谁送谁?生(2):是王维送元二。
生(3):我想知道王维是什么样的诗人。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安史之乱的背景及其对经济和文化带来的影响。
2.理解《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歌背景及其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王维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追求。
3.学会鉴赏古诗文的方法,掌握节奏、韵律感和意境,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授课内容如下:•《送元二使安西》的历史背景及文本鉴赏•讲解王维的艺术风格和写作特点•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2.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 & 文本讲解: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意义和深层次内容以及艺术特点,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学意义。
•音乐课堂 & 群体表演:为学生播放古琴和筝曲,以帮助学生感悟中华文化与艺术之美,并在诗歌学习中增加美感成分。
•小组合作 & 个人写作: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下个人感悟。
三、教学流程1. 热身阶段•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进入诗歌世界氛围中。
•带领学生提前理解诗歌背景,探讨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对唐代的影响。
2. 主体阶段1. 学习诗歌•教师讲解《送元二使安西》的文本鉴赏,让学生有从原文理解诗歌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后给出问题思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 理解王维的艺术风格•对王维的艺术风格进行讲解与了解,并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了解,找出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王维的艺术追求。
3. 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完成对《送元二使安西》的阅读和分析,了解景寂感怀的内涵。
•学生个人写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送元二使安西》的理解,然后撰写自己的文学鉴赏。
3. 总结阶段•教师和学生分享本课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提出问题、作为课后作文的题目,鼓励学生在家持续思考和加深对于诗歌写作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最大的收获在于,在我对竞赛篇目的熟练把握性方面的提升。
备课时仔细审视了历年的赛题,反复推敲了相应的考点,制定了详细的教案和应对策略,学生上课情况反映良好,诗歌学习也更加容易深入。
小学语文_《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激发求知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友情的诗。
结合课前自主学习,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谁想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我们一起读一读题目是古诗的眼睛。
谁来说说,透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给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同时帮助学生通过对题目的理解,抓住古诗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感受韵律1.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读一读古诗了。
谁来?(1)指名读(哪些字最容易读错?)朝舍(2)带着大家的提醒自己读一读(3)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熟练,还要读出节奏。
老师把节奏标画出来了,赶紧试着读一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4)这首诗共有四句,每句七个字,被称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这首诗的韵脚是尘、新、人。
让我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出诗的韵律美。
小结:听大家诵读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把诗读得正确熟练,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设计意图】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从而自然而然的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
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诗意如果想要读出感情,还需要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
接下来请大家结合课前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诗句。
2.交流汇报你们小组通过看注释、查资料、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词义,分析字的精妙,体会作者的情感,很棒!带着对诗句的理解,我们一起读一读。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五、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
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
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学生通过阅读各类文本,了解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扩大视野,提高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下面给大家分享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欢迎阅读!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篇1上节课我们陪着李白在江边送走了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又将与诗人王维一起送走另外一个人。
这又是怎样的一副送别的情景呢?板书课题学生认真听并思考老师的问题,齐读课题用学过的知识引入课题,使学生更容易弄清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1、看到课题,谁能告诉我这诗题的意思?重点解释“使”的意思,说说和上一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学生说的总结二人的关系。
3、在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佳句,谁知道?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绝句,他是不是也是作者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
不同:一个是戴着使命的任务,一个是前往广陵的游玩。
2、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3、积极大胆的发言用比较的方式来学习,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
了解诗的背景对理解古诗有着很好的作用。
1.展示。
(解诗题,知作者。
)(1)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我能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我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1、这首诗老师打算让你们自己来学习。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走进王维送别的画面吧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
3、分成学习小组,了解诗意。
1、将诗句先读通顺,再结合文中注释来初步了解诗意。
2、指名认读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习惯,放手让孩子自主自由的学习,获得学习经验,同时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得当,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小组内成员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2、提出学习目标:(1)、解诗题,知作者。
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3篇)
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3篇)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古歌,背诵古诗。
2 、认识 2 个生字,会写 1 个生字。
3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4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生分析: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比较流利地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这首诗是先写景,后抒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得不到位,诗的韵味与情感没有朗读出来,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引导重点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对古诗。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从咿呀学语时,爸爸妈妈就喜欢教你们背古诗,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
今天老师就考考你们,我背上句,看你们能否接上下句。
有信心吗?(师生对古诗)2. 板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看老师板书题目。
板: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领读课题)3. 解诗题。
“元二”是指一个人,姓元,猜猜看,他在家排行老几?(师生互动)所以称其为元二。
想想看,“使”怎么讲?(师生互动)出使,古时候,朝廷给有识之士委以重任,去一个地方完成任务,为出使。
安西,是一个地方,唐朝安西都护府,是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一带。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模板(精选8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模板(精选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主题班会、教案大全、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工作计划、文案策划、文秘资料、活动方案、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heme class meetings, lesson plan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work plans, copywriting planning, secretarial materials, activity plans, speeche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模板(精选8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模板(精选8篇)由好文档网本店铺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2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2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2篇,以供参考。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通用10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
”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
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
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师纠正。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诗题。
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
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
再读诗题。
2、介绍时代背景。
元二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
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
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4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4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读”占螯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品位中升情。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由歌引入1、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送别》,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古诗。
2、学生交流。
3、师: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吗?其实,友情是每个人心中永久的歌。
在古人眼里,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那么,在诗人王维眼里,友情是什么呢?4、课件出示古诗。
读诗先读题,指名读题。
从这个题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二、自主读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自主读诗,读准读通读懂。
1、自读: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念通顺,注意节奏。
2、交流:⑴指名读,重在读准字音。
⑴注意诗的节奏。
3、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三、赏读诗句,感悟意象,渐入诗境1、研读前两句,感悟诗情画意。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
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读出诗中的诗情和画意。
2、师范读诗的前两句,学生边听边想象,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自由练读。
5、从这幅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6、是啊,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依依杨柳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精选5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二)知诗人,解诗题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路途都有什么?这体现了什么?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5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5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一【设计意图】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1.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3.比较诗题,谈发现。
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凸显主题。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
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出示地图)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提示人物。
)师: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4.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雨”、“柳”、“酒”等重点词语的情味, 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 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 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读题解题1.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 谁来读读题目!2. 指导学生读题、解题指生读。
评价: 读得很正确, 声音很响亮。
注意听老师读, 你听出了什么?生回答。
指读、齐读3.你们能从古诗的题目中读懂了什么?重点提醒:谁送谁去什么地方?元二, 原名元常, 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还有一个诗人他姓董在家中排行老大, 因此称为董大。
使是到, 出使的意思。
安西是安西都护府的简称, 在今新疆库车县, 是唐朝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二)指导朗读, 读出诗味1.生读诗我们学习古诗啊, 第一步就是把古诗读正确。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正确。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送元二使安西》,开始。
(大屏幕出示古诗)2.指导读古诗(1)指名读好,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来,孩子。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有几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评价: 读得很正确, 把好几个多音字都念准了了。
比如“朝雨”的“朝”、“客舍”的“舍”、“更”字)老师要问一下, 朝雨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时候下的雨?“朝”在这里是“早上”的意思, 跟“朝思暮想”“朝发夕至”的“朝”意思是一样的。
“朝思暮想”的意思就是早晨晚上都想念, “朝发夕至”是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
把这两个词语抄在这句话旁边, 学语文要善于积累。
再来看“客舍”的舍字, 另一种读音是舍, 谁会组词?客舍的舍是房屋的意思, 你看这字, 上端象屋顶,下端象建筑物的基础。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2、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题。
3、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1、自学古诗诗意(1)借助书下注释,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2、小组交流3、汇报诗意(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再逐句理解)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同学们反复吟诵这首诗,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王维的心情如何?2、你是从那句话中体会出来的?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体会吗?3、介绍古诗背景4、诗中的那个词最能体现王维舍不得朋友走呢?(“更”)(1)这一“更”字表明了王维已经劝了许多次,饮了很多杯。
这都表明了什么?(板书:依依惜别)(2)这不是普通的一杯杯酒,这时一杯杯离别的酒,一杯杯友谊的酒,一杯杯祝福的酒,让我们来读这首诗,再读这首诗。
(3)想象说话:同学们想象一下,两个老朋友喝了这么多的酒,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其实,王维在送别元二的几年后就去世了,这一别是他与元二的永别,但他们的友情却万古长青,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诗吧。
6、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1、出示高适的《别董大》(1)学生自读、指名读。
(2)教师简单介绍诗意。
(3)指导背诵。
2、展示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送别的诗。
(2)个别汇报。
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案教案标题:《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主题和情感。
2.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模仿古诗形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准备:1. 课堂所需的教材:《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诗文翻译和注释。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送元二使安西》的原文和翻译,让学生朗读原文并理解翻译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古诗是写什么的?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二、讲解古诗背景和作者(10分钟)1. 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创作成就。
2. 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解释“安西”指的是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立的安西都护府。
3. 解读古诗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理解这首诗表达了对远行者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三、学习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15分钟)1. 解释古诗的韵律,让学生了解古诗的五言绝句形式和平仄格律。
2.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对于表达情感和形象描绘的作用。
四、诗歌鉴赏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朗读古诗,引导他们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古诗中哪些词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五、创作诗歌(15分钟)1.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想法创作一首类似《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歌。
2. 提供一些写作的提示,如:写一封给远行的朋友的信,表达你对他的思念和祝福。
六、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邀请学生自愿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鼓励他们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创作和欣赏古诗。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鉴赏和创作,拓宽诗歌欣赏的范围。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送元二使安西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送元二使安西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正确阅读理解课本课文;
2.增进学生对于词汇和语法的理解;
3.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壶中天》课文的阅读、理解与分析;
2.本课内容的生字词汇的掌握;
3.写话与总结段的写作。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安排好教室环境与相关活动及后续任务;
2.学生查看本课课文,了解相关内容,为上课做好准备。
课堂活动
1.讲解本课课文的背景与主要人物;
2.展示本课课文及其相关生字词汇,要求学生认读生字并写出其词性、汉语意义及英文翻译;
3.整体朗读本课,同时学生进行分组朗读并检查读音;
4.学习“话”与“段”的概念,让学生写话并选择合适的内容组合成一篇小段落,并在课堂上互相修改;
5.提供“话”与“段”的范例,讲解范例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在写作时表达更准确更地道。
课后作业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熟悉生字并查看相关语法知识;
2.以本节课为基础,写出一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作文,要求在课堂上修改至写作风格更准确地道。
四、教学评估
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为学生作文和阅读练习成绩评估。
五、总结
本次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于生字词汇的认读、词汇的练习及范例的讲解,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理解深化,并且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受到学校工作室的启示,运用了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小作文。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写作训练,让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得到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送元二使安西-1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送元二使安西-1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1.能够理解和掌握课文《送元二使安西-1》的基本内容;2.能够通过朗读、理解和归纳的方式整理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3.能够通过分组合作,自主学习归纳本文的学习方法;4.能够自主分析理解并运用《送元二使安西-1》中的知识和技能;5.能够在阅读中理解和掌握本文的语言的用法和表达技巧;6.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本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理解和掌握课文《送元二使安西-1》的基本内容;2.能够通过朗读、理解、归纳的方式整理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3.能够通过分组合作,自主学习归纳本文的学习方法;4.能够自主分析理解并运用《送元二使安西-1》中的知识和技能;5.能够在阅读中理解和掌握本文的语言的用法和表达技巧;6.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本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分类、归纳、概括、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流程1. 背景介绍通过介绍唐朝以及唐明皇所到达的国家,引起学生们对本文的好奇心。
2. 预习导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并且进行一些预习概念的解释和讲解。
3. 大声朗读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锻炼语音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4. 概括归纳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归纳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精华内容。
5. 合作探究按照老师的要求,分组讨论,探究措辞、语言、表达方式等相关内容,进行合作自主学习。
6. 课后反思通过课后的反思,梳理思路,总结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下堂课中反馈给老师。
五、教学评估通过教学评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六、教学后记本节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的优秀教案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的优秀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会写“舍”、“君”字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目标1、2、3学习难点:目标3、4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预设过程:课前交流:1、同学们喜欢听歌儿吗?我这儿有一首传唱已久的歌曲,叫《送别》,是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写的。
想听吗?仔细听听,看能听出什么样的滋味?2、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别人的送别都有送别的具体的人比如李白的《赠汪伦》是谁送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谁送谁?而这首送别,李叔同却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的觉悟。
它不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且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难怪有人说“弘一大师李叔同半世潇洒半世僧”呢一、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送别的诗看老师写课题----送元二使安西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板书:王维)1、自由读题:谁送谁?去哪里?“使”?你怎么知道的?(真会学习!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2、师介绍“安西”及元二:安西是当时的朝廷在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设立的安西都护府,来统领西域各国的,元二------王维的好朋友,奉命出使安西,为国家守边重镇,在当时可是一大壮举啊!王维从长安赶到渭城。
第二天为元二饯行,以酒相送。
3、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齐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4、你知道王维吗?生交流。
总结出示: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
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也很精通。
王维大约在40岁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在山水田园之间弹琴赋诗,过得悠闲自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你们在课外都积累了哪些古诗?学生反馈背诵。
(2)由旧知引入送别诗。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反馈。
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4)师指导读课题3.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积累的一系列古诗,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创造学习古诗的氛围。
读清、读懂题目,为后面的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1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读阅读提示?(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3)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
(舍、朝等)师指导学生书写“舍”。
要求:这是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大家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字头的写法。
教师巡视。
(4)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提醒学生结合注释。
理解地名时,教师可适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的地图,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遥远。
(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老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并适时指导理解难理解的词语。
(如朝雨、轻尘、故人等)(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5)出示背景视频,教师总结诗意并抒情解说,学生回顾古诗大意,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
(背景音乐:《阳关三叠》)(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
(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背景音乐:《阳关三叠》)(3)学生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在读的基础上,学生交流已读懂的内容,教师适时点拨,从而梳理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情。
】(三)创设情境,悟酒中情。
1.过渡: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离别时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又会有什么感受呢?出示课件:从渭城到安西一路上地形地貌变化图片。
2.学生交流、反馈。
3.引导学生感受: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4.出示后两句,教师范读。
此地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因此,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举起酒杯,脱口而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启发学生思考:这一杯杯的酒中包含着什么?师生引读后两句。
(板书:酒。
)师:离别之际的留恋与不舍,都赋予了临别时的这一杯酒,让我们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前路珍重的关切与牵挂,都凝聚为离别时的瞬间豪爽,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建功立业的期盼与祝福,都汇成离别时的这杯酒,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师生共唱《阳关三叠》。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写出了1200年前朋友之间的普通送别,却饱含了朋友之间真挚的惜别之情,以情谊殷切、韵味深永而独树一帜,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师先清唱,再播放音乐,师领唱,学生跟唱。
)7.摘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空间,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感情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摘抄千古名句,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
】(四)尝试背诵,拓展延伸。
1.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两个人在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
(背景音乐:《阳关三叠》)2.古诗中还有许多是写送别的,请同学们读一读你们课外所搜集到的送别诗。
(出示PPT,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诗。
)(五)布置作业,发散思维。
1.口语交际:除了饮酒,他们彼此之间还会说些什么?说一说,演一演。
2.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
设计本环节,使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五、板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祝福关切期盼王维元二依依惜别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大家以前见过我吗?生:没有。
师:这是第一次见面,肯定比较陌生,是吧!生:是。
师:那么大家再向下看,今天来了这么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看着这么多的老师,你们心里紧张吗?生:不紧张!师:不紧张是吧!好,那么一般情况下,人在紧张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来什么呢?来,你来说。
生:冒出一身冷汗。
生:就是全身颤抖。
师:手会发抖,那么腿会怎么样呢?生:心跳加速。
师:心跳加速,腿会发软。
师:好,那么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还比较陌生。
那么如果,我们通过这节课的了解以后,我们彼此之间有了了解后,我们就会成为什么呢?生:朋友。
师:好,那么想不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呢?生:想。
师:想的请把手举起来。
对,那位同学举得非常高,非常有诚意,好,好,咱们把手放下。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生: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老师告诉你们的,好,你说。
生:屏幕上面还有。
师:你是个观察仔细的孩子,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好,老师来自哪里呢?生:陕西。
师:是的,来自陕西西安。
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去过西安的?你去过吗?生:我去过!师:你对西安有哪些了解呢?生:我知道西安有兵马俑。
师:秦始皇兵马俑。
生:我知道那里还有大雁塔。
师:对,大雁塔。
生:我去过那里的大唐芙蓉园。
生:我去过秦始皇墓。
师:看来大家对西安了解的非常多,那能不能介绍下你自己啊?你来生:我叫,今年十岁了!在实验小学上学。
师:好,还有吗?生:我叫,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生:我叫,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你来!生:我叫,我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能不能说一些其他的?爱好?生:我叫,我的爱好是发明创造。
师:看来大家已经介绍了自己,那么还有许多同学想介绍的,那么把这个机会留到我们的课堂上,等会儿我们来认识。
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西安许多同学已经去过,也了解过了,那你知道在古时候的西安它又叫什么吗?你来。
生:秦国。
师:秦国当时的国都在咸阳。
好,古时的西安又称长安,有长治久安的意思,同学们,在汉与唐时期,长安尤其的繁荣,特别是在唐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你知道哪些诗人吗?你来!生:我知道李白。
师:能不能背上一首李白的诗?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如果能再有感情些,那就更好了。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背得倒不错,但这仅仅是在读字,谁来有感情的读一下!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是不是有点紧张?生:恩。
师:好,是这样,不要紧张。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棒,小诗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我来读第一句,如果你们知道,就一起请接下去好吗?生:好。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遥知兄弟登高处,生: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师:是的,这首诗是王维17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在古都长安所做的,同学们,王维当时17岁,不仅才华横溢,就对人生之间的离情别处理解的如此的深刻,可见,他能写下这样的千古名篇,与他的一些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其实、王维还与宁夏?有着密切的联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赞美生在沙坡湖的黄河岸边。
好了,经过现在这段谈话后,你们还紧张吗?生:不紧张。
师:好,手还发抖吗?生:不发抖。
师:手还发软吗?生:不发软。
师:心还跳吗?生笑。
师:如果心不跳那就坏了,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上课吗?生:可以。
师:好了,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啊,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来欣赏他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接下来,请大家把书翻到101页,老师来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来先读一读课题,想一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好开始吧!生读课文。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从课题手中你读懂了什么?好你来说。
生:我知道了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的?生:送。
生:我觉得这是一首很有情分的师,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看出的。
师:从课题中。
生:送元二使。
师:送谁呢?生(齐):元二使。
师:元二在这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因此称他为——生齐:元二。
师:如果一个人姓董,在兄弟中排行为老大,我们称他为:生:董大。
师:董大,《别董大》,这也是一首送别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好,从课题中你还懂得了什么?生:这是在安西,王维送元二使。
师:有么有不同意见?是在安西吗?生:不是驶向安西,是从安西往外走,是送元二驶向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