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动目标信息融合与并行自适应跟踪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动驾驶技术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动驾驶技术研究自动驾驶技术是当今科技领域备受瞩目的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动驾驶技术日益成熟。
本文将重点探讨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神经网络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神经网络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图像处理与识别自动驾驶技术需要借助摄像头等传感器获取道路上的图像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和识别。
神经网络在图像处理与识别方面具有卓越的能力,可以实现车道线检测、车辆识别、行人识别等功能,从而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重要的视觉支持。
2. 传感器数据融合除了图像传感器,自动驾驶车辆还需要借助其他多种传感器,如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来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
神经网络可以有效地将不同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融合,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和决策能力。
3. 路径规划与控制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驾驶员的行为和决策模式,实现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和控制。
通过对大量驾驶数据的学习,神经网络可以预测驾驶员的行为,并根据实时的道路和交通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二、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动驾驶技术研究进展在神经网络的应用下,自动驾驶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研究成果:1. 端到端的自动驾驶传统的自动驾驶技术通常使用多个模块进行分工,包括感知模块、决策模块等。
而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实现端到端的驾驶,即通过一个神经网络模型直接将传感器输入映射到车辆的控制指令,避免了复杂的模块设计和中间决策的误差累积。
2. 仿真训练与强化学习由于在真实道路上进行大规模的自动驾驶测试存在较高的成本和安全风险,许多研究者选择使用仿真环境进行自动驾驶的训练和测试。
神经网络结合强化学习等方法可以在仿真环境中通过与虚拟车辆的互动进行训练,从而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和鲁棒性。
三、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动驾驶技术的挑战与应对尽管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动驾驶技术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1. 安全性与可靠性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是一个首要的关注点。
基于神经网络的船舶航向控制
图3 B P网 络 结构
g = ( 七 )e +e Fra bibliotek时 问
隐层 的神经 元个 数可 由以下经 验公式 确定 :
q 、n m t … … …… … … …… …… … = /+ 厂 () 1
式 中 ,n 、m分 别 为输 入层 、隐层 和输 出层 神经 、q 元个 数 ,由上 式 计 算 可得 ,、 /
4 0
5 0
6 O
时 间 f s )
图 6 阶梯 参 考 信 号 下 的 控 制 量 曲 线
图 1 变 正 弦 参 考信 号 下 的控 制 量 曲线 O
0
6
O
4
9 0 8 O
7 0
6 0 O
2 0
3 0
4 0
5 0
6 0
时 问 f s )
图 7 阶梯参考信号下的参数 自适应 调整曲线
并 且 具有 任 意非 线 性 逼 近 能力 , 因此 可 以利 用 神
经 网络 通 过 对 系 统 性 能 的学 习来 实 现 具 有 最 佳 组 合 的 PD控 制 … I 。本 文 利 用 B P神 经 网 络 和 P D I
大之前在系统 中引入一个有效的早期修正信号 ,加 快 系统 的动作 速度 ,减 少 调节 时 间。
采 用 三层 B 网络 ,其 中输入 神 经元 个数 选 为 P 3 ,分 别 为 r ) k) ( ,Y( ,和 ek) ( 。输 出层 输 出节
通 过仿 真然后 可 以直接化 为差 分方程 去仿 真 。 分 别 得 到 阶梯参 考 信号 下 的输 入 、输 出 曲线 , 误差 曲线 ,控 制量 曲线 和参数 自适应 调整 曲线 ( 见 图4 、图 5 、图 6 、图 7 。初 始航 向设 定 为 0 ,可 ) 。 以看 出控制器 能很好 的跟 踪上述 参考 曲线 ,不足 之 处 在于 ,在控 制过程 中 ,航 向具 有一定 的抖 动 ,这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机动目标跟踪算法
神 经 网络 数 据 关 联 算 法 ( NDA) J DA 的 基 在 P 础上 , 过对似 然矩 阵 的处理 , 够得 到有 效 的量测 通 能
与 目标 的对应 关 系 即最 佳 关联 假 设 , 时还 具 备 了 同 跟 踪起始 和 终结 的 作 用 , 大减 少 了 计算 量 。基 于 大 N DA算 法得 到的最 佳关 联假 设 , 将简 化信 息融合 并 行 自适 应滤波 算法 与该 关联 算法 结合 进行 多机 动 目 标 的状 态滤波 与 预 测 , 保证 了对 多 机 动 目标 的 跟踪
维普资讯
2 0 年 1 月 06 0
西 北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rh se nPoy e h ia iest o r a fNo twe tr l tc nc lUnv riy
OC . t
20 06
第 2 卷第 5 4 期
算 法
在 多 目标 跟 踪 问题 中 , 定所 获 得 的量 测与 对 确
收 稿 日期 :0 50 —9基 金 项 目 : 空 基 础 科 学 基 金 (5 3 2 ) 2 0 —90 航 0D5 O 1 和西 北 工 业 大 学 电子 信 息 学 院 研 究 生 创 新 实 验 室 资 助 作者简介 : 李 辉 (9 8 )西 北 工 业 大 学 副教 授 , 要从 事 通 信 信 号 及 雷 达 数 据 处 理 的 研 究 。 16 一 , 主
方法 基础 上引 入神 经 网络 。 主要 思想 是 , 正时 刻 其 在
找 出一 个关 联 概率 最 大 的量 测 去更新 对应 目标 的状
态 , 他 目标状 态 的更 新 与该 量 测和 目标 无关 。显 其 然 , 有 2个 或多 个量 测 与给定 目标 关联 概率相 同 , 若
基于机器学习的行人检测和跟踪技术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的行人检测和跟踪技术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智能交通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其中,行人检测和跟踪技术是智能交通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在城市交通领域中,人行道上的行人数量非常庞大,而车辆与行人之间的交通协调和安全问题也是更加复杂的。
因此,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行人进行准确可靠地检测和跟踪,成为了智能交通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行人检测技术行人检测技术是智能交通领域中的重要问题,行人检测技术能够有效地检测行人的存在,进行识别并对其进行跟踪,帮助保证车辆与行人在交通领域中的安全。
针对行人检测技术,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基于传统的视觉特征的行人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图像的颜色、纹理、边缘等相应的特征进行筛选,收集行人的基础特征信息,并进行识别和跟踪。
2. 基于深度学习的行人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采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对大量的样本数据进行特征学习和识别。
这种方法除了能提高准确率和稳定性,而且还能提高运算效率。
3. 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的行人检测方法,这种方法是将图像的不同尺度的特征进行统一,从而提高行人检测的准确率和性能。
二、行人跟踪技术行人跟踪技术是注重实时性的,主要是通过对摄像机图像进行处理,获取到物体的位置信息和运动轨迹,并对目标进行跟踪。
目前,行人跟踪技术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 基于传统的目标跟踪方法,主要通过利用图像颜色、纹理和形状等特征来跟踪目标。
这种方法适用于目标移动速度较缓慢,运动轨迹规律明显的场景。
2.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跟踪方法,主要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来进行目标跟踪。
这种方法适用于目标运动速度较快,光照变化频繁等复杂场景。
3.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目标跟踪方法,主要是通过多传感器相互配合的方式,对目标进行跟踪。
这种方法适用于在目标检测和跟踪中,对信息精度和综合性能要求较高的场景。
三、行人检测和跟踪技术之间的关系行人检测和跟踪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中是密切相关的。
基于Transformer的机动目标跟踪技术
基于Transformer的机动目标跟踪技术Transforme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任务的深度学习模型。
然而,在目标跟踪领域,由于其需要处理连续帧的序列数据以及对目标位置进行准确预测的需求,Transformer的应用相对较少。
本文将探讨基于Transformer的机动目标跟踪技术,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性能。
一、引言目标跟踪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旨在从视频序列中准确地跟踪感兴趣的目标。
在复杂场景下,如运动快速、遮挡等情况下,目标跟踪面临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目标跟踪带来了新的机遇。
Transformer作为一种强大的序列建模工具,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Transformer应用于机动目标跟踪领域。
二、基于Transformer的目标跟踪模型传统的目标跟踪方法常常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构建特征提取器,并通过分类器对目标进行分类。
然而,这种方法忽略了目标跟踪的时间依赖性,无法对目标运动进行准确预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Transformer模型,用于学习序列数据中的长期依赖关系。
Transformer模型由多个注意力机制组成,其中包括自注意力机制和多头注意力机制。
自注意力机制可捕捉序列数据中的依赖关系,而多头注意力机制则增强了模型的表示能力。
在目标跟踪任务中,我们可以将视频序列看作一系列的特征向量,并利用Transformer模型对这些特征向量进行建模。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特征向量输入Transformer 模型中,经过多层的自注意力和多头注意力计算,然后将得到的表示向量输入分类器进行目标分类。
三、基于Transformer的目标跟踪框架基于Transformer的目标跟踪框架由特征提取器、Transformer模型和分类器组成。
首先,我们使用预先训练好的CNN网络(如ResNet)作为特征提取器,从原始图像序列中提取目标特征。
如何解决计算机视觉技术中的目标跟踪问题
如何解决计算机视觉技术中的目标跟踪问题在计算机视觉技术中,目标跟踪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它涉及到通过分析图像或视频序列,准确地跟踪特定物体在不同帧中的位置和运动。
目标跟踪在许多应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智能监控、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等。
然而,由于目标在不同帧之间可能发生形变、遮挡、光照变化等情况,目标跟踪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种解决计算机视觉技术中目标跟踪问题的方法。
首先,一种常见的解决目标跟踪问题的方法是基于特征的跟踪。
该方法基于物体的某些特征(如颜色、纹理、形状等)来进行目标匹配和跟踪。
通过提取目标的特征描述子,并将其与后续帧中的候选目标进行比较,可以实现目标的准确跟踪。
例如,可以使用局部二值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s)或方向梯度直方图(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s)来描述目标的纹理或形状特征。
然而,基于特征的跟踪方法容易受到光照变化、遮挡等因素的干扰,导致跟踪的准确性下降。
其次,另一种解决目标跟踪问题的方法是基于深度学习的跟踪。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卷积神经网络的兴起,深度学习在目标跟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基于深度学习的跟踪方法可以通过在大量标注的数据集上进行训练,学习到目标的特征表示和运动模型。
以往的一些经典算法如Siamese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在此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方法通过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强大的表征能力,能够解决目标的形变、遮挡等问题,提高目标跟踪的准确性。
此外,融合多模态信息的跟踪方法也是一种解决目标跟踪问题的有效手段。
多模态数据包括图像、声音、激光等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数据。
通过融合多模态信息,可以提高目标跟踪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例如,在自动驾驶领域,可以同时利用图像和激光数据来进行目标跟踪,从而更准确地估计目标的位置和运动。
同时,多模态信息融合也可以帮助解决单一传感器数据缺失或误差的问题,提高目标跟踪的鲁棒性。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期末考查思考题1:简述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研究的共同问题和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机器学习是研究让机器(计算机)从经验和数据获得知识或提高自身能力的科学。
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是分别从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的角度发展起来的。
然而近年来,由于它们关心的很多共同问题(分类、聚类、特征选择、信息融合等),这两个领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可用来解决很多机器感知和信息处理的问题,其中包括图像/视频分析、(文本、语音、印刷、手写)文档分析、信息检索和网络搜索等。
近年来,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理论和方法的进步促进了工程应用中识别性能的明显提高。
机器学习:要使计算机具有知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由知识工程师将有关的知识归纳、整理,并且表示为计算机可以接受、处理的方式输入计算机。
另一种是使计算机本身有获得知识的能力,它可以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总结、完善,这种方式称为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研究人类学习的机理、人脑思维的过程;和机器学习的方法;以及建立针对具体任务的学习系统。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在信息科学、脑科学、神经心理学、逻辑学、模糊数学等多种学科基础上的。
依赖于这些学科而共同发展。
目前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还没有能完全解决问题。
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是研究如何使机器具有感知能力,主要研究视觉模式和听觉模式的识别。
如识别物体、地形、图像、字体(如签字)等。
在日常生活各方面以及军事上都有广大的用途。
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应用模糊数学模式、人工神经网络模式的方法逐渐取代传统的用统计模式和结构模式的识别方法。
特别神经网络方法在模式识别中取得较大进展。
理解自然语言计算机如能“听懂”人的语言(如汉语、英语等),便可以直接用口语操作计算机,这将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
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的研究有以下三个目标:一是计算机能正确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输入的信息,并能正确答复(或响应)输入的信息。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其在机器人中的应用
if ie d th
ffe
t
iv
e n e s s
o
f th
e
p
r o
o s e
pp
e
r o a c
h
.
K
y
w
o r
d
s :M u
lt i
—
s e n s o r
in fo
r m
a
t
io
n
f
u s
io
n
;N
e u r a
l
n e
t
w
o r
k ;M
o
b ile
r o
b
o
t
;
O b
s
t
a c
le
a v o
027 03
—
人 工 神经 网络方法是 理 方法
一
一
种 仿 效 生 物 神 经 系 统 的信 息 §
j
。
个 神 经 网 络 包 括 以各 种 方 式 联 接 的 多层 处 理
,
一
、
引言
.
元
u
。
神 经 网络对 输 入 的数据进行 非线性变换 从而 完成 了i
。
近 年来
F
u s
多 传 感 器 信 息 融 合 (M
,
一
个系统这
特 定 问题
、
种信息处 理 新方法
.
又 被 称 作 多元 关 联
.
多元 合
不 用建 立 系统精确 的数学模型 非{ 形 式 便 于 建立 知识 库;
,
,
成
、
多 传 感 器 混 合 或 多 传 感 器 融 合 但 更 广 泛 的 说 法 是 多传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模态数据融合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模态数据融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模态数据融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实现方式,以及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
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生物神经网络的计算模型,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等特点,可以用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
神经网络最基本的单元是神经元,一般采用人工的方式来构造。
多模态数据融合就是将来自多个传感器的不同类型的数据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信息集合。
常见的多模态数据包括图像、语音、文本、传感器数据等。
而多模态数据融合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鲁棒性和鉴别性。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模态数据融合可以分为两类:串行融合和并行融合。
串行融合是将数据从不同的传感器分别送入各自的神经网络中,再将得到的中间结果集成到一个最终的神经网络中。
而并行融合是将各个传感器的数据直接合并后输入一个神经网络进行训练。
在实际应用中,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模态数据融合有很多优势。
首先,该方法可以利用多模态数据的互补性,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鉴别性。
其次,神经网络具有自动学习的能力,可以从多模态数据中提取更高阶的信息。
而且,该方法还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对于数据缺失或异常情况也能保持一定的效果。
但是,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模态数据融合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该方法的计算量较大,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导致训练速度较慢。
同时,对于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参数的选择也需要一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此外,该方法对于数据的准备和预处理也比较敏感,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清洗和特征提取。
总之,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模态数据融合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它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鉴别性,并且具有鲁棒性。
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如计算量大,对数据的处理比较敏感等。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其改进方法,使其更好的适用于各种实际场景。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学习算法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学习算法研究【正文】一、引言神经网络是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种计算模型,具有自适应、学习能力,广泛应用于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等领域。
自适应学习算法是神经网络的核心,对于提高神经网络的性能和应用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学习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现状分析1.神经网络的发展和应用现状自20世纪60年代神经网络被提出以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最早的单层感知器到现在的多层神经网络模型,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大,包括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
神经网络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技术的进步,成为当前热门的研究领域。
2.自适应学习算法的研究进展自适应学习算法是神经网络的关键,其目标是通过对输入样本的学习和调整,提高网络的适应性和泛化能力。
常见的自适应学习算法有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P)、自组织特征映射算法(SOM)、径向基函数网络算法(RBF)等。
这些算法在解决不同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三、存在问题1.算法的复杂性现有的自适应学习算法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算法的复杂性会大大增加,导致计算时间和计算资源的消耗增加。
如何提高算法的效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过拟合问题在训练过程中,神经网络容易出现过拟合现象,即在训练集上表现良好,但在测试集上表现较差。
过拟合问题对于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和实际应用带来了挑战,需要寻求解决方法。
3.网络结构和参数选择问题神经网络的性能与网络结构和参数选择密切相关。
不同问题需要针对性地选择网络结构和参数,但当前还缺乏一种适用于不同问题的通用方法,如何进行网络结构和参数选择仍然是一个难题。
四、对策建议1.优化算法针对算法的复杂性问题,可以通过优化算法来提高计算效率。
例如,可以引入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计算技术,利用多个计算节点同时进行计算,减少计算时间和资源消耗。
2.正则化方法为解决过拟合问题,可以采用正则化方法对神经网络进行约束,减小网络模型的复杂度。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在现代社会中,数据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数据源不断涌现,如何将这些分散的数据有效地整合起来,提高数据的价值和准确性,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而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则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什么是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一种类似于人类大脑的计算模型。
它由大量的神经元和它们之间的连接构成,并且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善自身的性能。
神经网络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带权输入(或刺激)来激活神经元,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不同层级之间的协作,来完成各种复杂的计算任务。
二、多源数据融合的必要性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源的种类、形式和数量都在不断地增加,不同数据源自身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限制,如数据的粒度、质量、时间差异等。
这使得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变得十分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应运而生。
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是指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信息整合,形成具有更高可靠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最终结果。
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可以弥补不同数据源之间的缺陷,从而大幅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可以将不同数据源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更为准确和完整的最终结果。
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神经网络的学习模式,将多种数据源中的信息进行聚合和处理,最终得到更加全面和可靠的数据。
具体来说,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预处理。
这是整个数据融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提高神经网络处理数据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数据预处理阶段,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去噪、归一化、分类和筛选等操作,使得数据的质量和量化程度更高。
2. 数据融合。
在数据预处理完成之后,就可以进行数据融合了。
数据融合的过程可以利用各种神经网络模型,如BP神经网络、Hopfield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等。
利用这些模型,可以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信息进行聚合和处理,生成更为准确和完整的数据。
基于预瞄的车辆路径跟踪控制研究
基于预瞄的车辆路径跟踪控制研究1. 本文概述随着现代交通系统的迅速发展,车辆路径跟踪控制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于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预瞄理论的车辆路径跟踪控制方法。
预瞄控制策略通过预测车辆未来状态,提前做出控制决策,从而实现更平滑、更稳定的车辆行驶路径。
本文首先对车辆路径跟踪控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现有方法的优缺点。
接着,详细介绍预瞄控制策略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包括预瞄距离的选取、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以及控制算法的设计。
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所提出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本文总结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提高车辆路径跟踪控制的性能和实用性提供参考。
2. 预瞄理论基础预瞄理论是车辆路径跟踪控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于人类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视觉行为。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通常会将目光提前投向道路前方,预测车辆未来的行驶轨迹,并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方向盘,以确保车辆能够稳定地沿着期望路径行驶。
预瞄理论正是模拟了这一过程,并将其应用于车辆路径跟踪控制中。
预瞄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引入一个预瞄距离,来预测车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的位置和状态,从而提前进行控制决策。
预瞄距离的选取是预瞄理论中的关键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控制系统的性能。
预瞄距离过短,会导致车辆对路径变化的响应过于敏感,容易产生振荡预瞄距离过长,则会使车辆对路径变化的响应过于迟缓,降低跟踪精度。
预瞄理论在车辆路径跟踪控制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设计一个预瞄控制器来实现。
预瞄控制器通常包括两部分:预瞄模块和控制模块。
预瞄模块负责根据预瞄距离预测车辆的未来状态,而控制模块则根据这些预测信息,生成控制信号,对车辆进行控制。
预览控制器的设计需要考虑车辆的动力学特性、路径特性以及控制目标等因素。
预瞄理论在车辆路径跟踪控制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车辆的跟踪精度和稳定性,提高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飞行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飞行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人类对飞行科技的不断探索和进步,飞行器的性能与飞行控制系统的质量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话题。
在飞行器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如何提高飞行器的自适应性、稳定性和精度等方面,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而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飞行控制系统不仅可以提高飞行器的性能,还可以为未来航空科技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一、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与特点神经网络是一种以人为蓝本进行计算、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的一种计算机模型。
其基本构架由神经元、权值和连接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神经元负责接受和传递信息,权值用于控制信息传递的强度和方向,连接则用于将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起来。
神经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自身的性能和适应能力。
在训练的过程中,神经网络会接受外界的输入数据并将其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通过误差反传算法来修正权值和连接,从而不断优化自身的性能。
二、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飞行控制系统设计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飞行控制系统一般包括三个部分:飞行器模型、控制器和神经网络。
其中,飞行器模型用于模拟飞行器的运动特性和控制系统的反应,控制器则用于控制飞行器运动状态的各种参数,并将其输入到神经网络中。
神经网络部分主要由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三部分组成。
输入层将输入的飞行器状态参数传递给隐层,隐层将状态参数进行处理后,再将处理后的结果传递到输出层。
输出层的结果则通过控制器传递给飞行器,从而控制飞行器的运动状态。
三、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飞行控制系统实现在实现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飞行控制系统时,需要采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和算法来进行数据的处理和计算。
其中,误差反传算法是神经网络训练的基本算法之一,可以通过不断训练神经网络来提高其性能和适应能力。
在实际的飞行控制系统中,需要采用高精度的传感器来实时采集飞行器的运动状态参数,同时需要采用高效的控制算法来控制飞行器的运动状态。
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飞行器的结构、材料和气动性能等相关因素,以提高飞行器的自适应性和运动稳定性。
神经网络的单滤波器目标跟踪算法
收 稿 日期 :0 00 —5 2 1 —71
修 回 日期 :00 1—4 2 1— 22
作者简 介: 怀林(94 ) 男, 徽合 肥人 , 阮 16 一 , 安 副教 授 , 硕
士 生 导 师 , 要 研 究 方 向 : 号 与 信 息 处 理 与 主 信
技术 。
度 估计 偏差 两 种信 息对 系统 方差 做进 一步调 整 。算
Ab ta t Th r e tS a it a o e n a tv i e ig ( M AF)ag rt m so eo h s sr c : eCu r n t tsi l c M d l dAd p ieF l rn CS a t l o ih i n ft emo t
当“ 当前 ” 速度 x( / ) 正时 ,度 极 限值 的依 赖 , 且 提 高 了 而
对 弱机 动 目标 的跟 踪精度 。
=
[ -x kI)。 口 ( q k
() 8
当“ 当前 ” 加速 度 x(/ ) 负时 , : kk 为 有
引 言
机 动 目标 跟 踪在 军 事领 域 应 用 广泛 , 它可 用 于 反 弹道 导弹 的防御 , 防预警 , 空 地对 空 、 对 空 、 对 舰 舰
舰 、 对空 的超视 距 多 目标 探 测 、 踪 和攻 击 , 场 空 跟 战
于“ 当前 ” 统计 模 型在 设 计上 存 在缺 陷 , 导致 该 自适
监 视空 地 ( ) 目标 , 确制 导和低 空 突防 等[ 。 海 多 精 1 机 ] 动 目标 跟 踪 的首 要任 务 是 建 立 机 动 目标 的运 动模 型 。 多学者 [6 很 2] -在描 述 目标运 动规 律 的数 学模 型 上 做 了深入 的研 究 。其 中 我 国学 者周 宏 仁 提 出 的“ 当 前” 统计 模 型及 其 自适 应 卡 尔曼 滤 波 跟踪 算 法 [ 是 6 ] 目前 跟 踪机 动 目标 相 对有 效 的一种 方法 。然而 ,由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目标优化技术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目标优化技术研究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长,很多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多目标优化问题。
多目标优化问题是一类涉及到多个目标函数的优化问题,不同的目标函数往往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需要考虑如何在不同目标函数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在过去,多目标优化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一些问题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
但是,随着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多目标优化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是一种仿造人脑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信息处理方法和技术。
神经网络能够适应性地学习,从输入数据中自动提取并认识出数据的特征、模式或知识,并进一步进行归纳、抽象、推理和判断。
因此,神经网络应用广泛,如语音识别、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和多目标优化等。
在多目标优化中,神经网络具体到优化算法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决策变量编码、目标函数构建、非支配排序算法。
决策变量编码是将问题转化为网络输入变量的处理;目标函数构建是将多目标转化为单目标,并构建适应性函数,在算法中进行适应性排序;非支配排序算法是将种群分为不同的等级,通过这种方法来保证所得到的非支配解的质量。
相对于其他优化算法,神经网络算法的优点在于:机器自动化能力更强;具有并行计算能力;对于非线性问题和局部最优解的处理要优于传统的优化方法。
神经网络多目标优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医学上,医生们用神经网络来将来自不同模态的影像信息融合起来,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疾病。
在能源领域中,神经网络多目标优化对燃油的利用效率进行改进,提高了燃油的利用效果。
在金融领域中,数据挖掘技术,尤其是神经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中,以进行风险评估与预测分析以及投资决策支持等方面的操作。
神经网络多目标优化技术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还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选择适当的目标函数和决策变量编码方法是关键,这取决于具体的问题形式。
同时,快速有效的算法也是一个研究重点。
信息融合理论综述
密封线报告题目:信息融合理论综述信息融合理论综述摘要在军事技术、自动化、智能化等需求的牵引下,信息融合理论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综述了信息融合的发展过程、信息融合的模型、信息融合算法以及多模态信息融合法、高冲突信息融合法、网络化信息融合法等内容,最后预测了信息融合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信息融合数据融合多模态信息融合高冲突信息融合网络化信息融合一、引言信息融合[1-3]在生物世界中广泛存在,工程领域中的信息融合本质上是用数学和机器对生物体信息融合功能的模仿和抽象。
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在军事领域产生了“数据融合”概念,即把多种传感器获得的数据进行“融合处理”,以得到比单一传感器更加准确和有用的信息。
之后,基于多源信息综合意义的“融合”一词出现于各类技术文献中。
逐渐地这一概念不断扩展,被处理的对象不仅包含多平台、多传感器、多源信号和数据,还包括符号、甚至知识和经验等多种信息。
目前信息融合的一般定义为: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按时序获得的若干传感器(含软传感)的观测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优化综合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估计任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
从定义中看到,各种传感器是信息融合的基础,多源信息是信息融合[1-4]加工的对象,协凋优化和综合处理是信息融合的核心。
信息融合是一种形式框架,其过程是用数学方法和技术工具综合不同源信息,目的是得到高品质的有用信息。
与单一信源独立处理相比,信息融合的优势包括:提高可探测性和可信度,扩大时空感知范围;降低推理模糊程度, 改进探测精度等性能;增加目标特征维数, 提高空间分辨率;增强系统容错能力和自适应性,从而提高全系统性能。
信息融合的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不仅深入到国防、工业、农业、交通等传统行业,还拓展到气象预报、地球科学、社会、经济等新兴交叉行业,“信息融合”作为一种共识的概念逐渐被接受。
具有信息融合功能的系统广泛服务于军事、遥感、交通、医疗、农业、经济等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密封线众多领域中。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平台多目标位置数据融合
itgain su y o l- l fr mut ojcielct n d t. ho g ein o h tt t a weg t g ag r h ne rt td fmut pa om l・be t o ai aa T ru h d s fte s i i l ihi lo i m o i t i v o g asc n t
理 。
关键 词 : 目标 位 置;数 据 融合 ;BP神 经 网络 ; 统计 加权 算 法
中 图分类 号 :T 13T 24 P 8 ; P 7 文献标 识 码 :B
M u t P a f r M u t— i ci eLo a i n DaaFu i n Ba e n Ne r l t r li l to m l Ob e tv c to t so s d o u a wo k — i Ne
。 目标 位 置数 据 融
合 的公式为: 1 瓯 +
到 的包 含 有 目标 位 置数 据 序 列 等 目标 属 性 信 息 。作 战 指 挥 决 策 支 持 系统 的 融合 中 心 对 数 据 的处 理 主 要
0 引 言
多 源 信 息 感 知 系 统 接 收 众 多 局 部 融 合 平 台 送 来 的关 于 目标 航 迹 序 列信 息 ,这 些 信 息并 不 是 原 始 的
信 息 ,而 是 各 局 部 融 合 平 台 经 过 信 息 融 合 处 理 后 得
,
在 Y轴 上 的测 量 精 度 是
Absr c :Ai n t t e d s d a t g s o h r d t n l d r c i h e u i n a g rt m,t e t e i a re u h ta t mi g a h ia v n a e f t e ta ii a ie t we g t d f s o l o ih o h h s s c r i s o tt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3年7月17日收到,1994年9月1日收到修改稿国防科技跨行业预研基金和航空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动目标信息融合与并行自适应跟踪敬忠良 徐 宏 周雪琴 戴冠中(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西安,710072)NEURAL NET WORK -BASED INF OR M AT I ON FUSI ONAND PARALL EL ADAPT IVE TRACK ING OFM ANEUVER ING TARGETSJ ing Zhongliang ,Xu Hong ,Zhou Xueqin ,D ai Guanzhong(D ep t 1of A utom atic Contro l ,N o rthw estern Po lytechnical U niversity ,X i’an ,710072)摘 要 基于“当前”统计模型和BP 神经网络,提出一种新的机动目标神经网络信息融合与并行自适应跟踪算法(N IFPA T )。
该算法采用双滤波器并行结构,利用全状态反馈,通过BP 网络调整系统方差以适应目标的运动变化,具有对目标各种运动状态的良好自适应跟踪能力。
关键词 信息融合,神经网络,目标跟踪中图分类号 V 2491121Abstract A novel algo rithm of neural netw o rk 2based info r m ati on fusi on and parallel adap tive track ing of m aneuvering targets (N IFPA T )is p ropo sed .T he back 2p ropagati on neural netw o rk ap 2p lied to the info r m ati on fusi on is trained off 2line based on the feedback info r m ati on of all state ,and the output of the netw o rk is adjusted on 2line autom atically based on the feature vecto r to fit thedifferent movem ents of targets .T he results of si m ulati on show that the N IFPA T algo rithm p ro 2po sed has an excellent capacity fo r adap tively track ing m aneuvering targets.Key words info r m ati on fusi on ,neural net ,target track ing机动目标跟踪[1]是随机控制领域十分活跃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
其中“当前”统计模型及自适应跟踪算法[2](CS M A T )是目前跟踪机动目标较为有效的方法。
如何更有效地适应目标机动同时又保持对非机动目标的高精度跟踪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基于“当前”统计模型和B P 网络[3],利用全状态反馈,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动目标信息融合与并行自适应跟踪算法(N IFPA T ),该算法采用双滤波器并行结构,B P 网络基于全状态输入样本集进行离线训练,根据特征向量在线自动调节网络输出,以适应目标的各种运动变化,其中滤波器F 1以较大的系统方差快速响应目标机动,滤波器F 2基于B P 网路的输出,以方差自适应形式保持对目标状态的高精度跟踪。
1 问题描述111 “当前”统计模型及自适应跟踪算法(CS M A T )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2],当目标正以某一加速度机动时,下一时刻的加速度取值是有限的,且只能在“当前”加速度邻域内。
为此,提出“当前”统计模型,即机动加速度符合非零均值时间相关过程,其概率密度由修正的瑞利分布描述。
再利用瑞利分布随均值而变第16卷 第6期1995年 11月 航 空 学 报A CTA A ERONAU T I CA ET A STRONAU T I CA S I N I CA V o l .16N o.6N ov .1995化,方差由均值决定的特点,并令加速度均值等于当前时刻的加速度预测值,就实现了均值和方差自适应滤波。
理论研究表明,该模型的系统方差Ρ2W 与加速方差Ρ2a 成正比,即Ρ2W ∝Ρ2a =(4-Π)(a m ax -a λ)2 Π a λ≥0(4-Π)(a -m ax +a λ)2 Π a λ<0(1)式中aλ为加速度均值;a m ax 和a -m ax 分别为最大正、负加速度,其值由人工设定。
显见:①当a m ax 或a -m ax 取较大值时,系统能以较大的方差保持对目标机动的快速响应;②当a m ax 或a -m ax 一定,在目标以较小的加速度机动,特别是加速度为零时,系统方差很大,跟踪精度较差;在目标以较大的加速度机动时,系统方差较小,跟踪精度较高。
上述特征表明,该模型和算法对高度机动目标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和较高的跟踪精度,但对弱机动和非机动目标,由于系统方差的调整不当而带来精度损失;另一方面,该模型的系统方差自适应仅仅利用了加速度估计信息。
如何充分利用目标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信息,即全状态信息,如何更有效、准确地自动调整系统方差以适应目标的各种运动变化,则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112 基于神经网络信息融合的双滤波器并行结构及其基本思想基于B P 网络的双滤波器并行结构如图1所示。
基于思想是滤波器F 1采用“当前”统计模型,选取较大的a m ax 或a -m ax ,即较大的加速度方差Ρ2a 1以适应目标的各种运动变化,并保持对机动的快速响应;滤波器F 2也采用“当前”统计模型,但其加速度方差Ρ2a 2与F 1中的相应项不同,Ρ2a 2的自动调整是综合F 1和F 2的全部信息即全状态反馈信息(Λ1,Λ2,Λ3),并利用B P 网络的输出O BP ∈(0,1),以不同的Ρ2a 2=O BP Ρ2a 1适应目标的强弱机动和非机动变化,当目标高度机动时,B P 网络根据特征向量(Λ1、Λ2、Λ3)在线自动输出一个接近于110的值,使得Ρ2a 1与Ρ2a 2接近,即F 2以较大的系统方差快速响应强机动并保持对目标状态的高精度跟踪;当目标非机动时,B P 网络则在线自动输出一个接近于零的值,使得Ρ2a 2较小,即F 2以较小的系统方差保持对目标状态的高精度跟踪;当目标在机动和非机动之间变化时,B P 网络则在线自动输出(0,1)间的值,即F 2以足够准确的系统方差适应目标的运动变化并保持对目标状态的高精度跟踪。
F 2的输出即为目标的状态估计。
图1 基于BP 网络的双滤波器并行结构图2 B P 网络及目标特征提取B P 网络是一种有监督学习的多层前向网络,由输入层、输出层和至少一个隐层构成,各层由若干非线性处理单元即神经元组成[3]。
其学习算法基于最小均方误差准则。
设有一样本训练集(d k ,p ,z k ,p ,k =1,2,…,N ),定义平方误差为617航 空 学 报第16卷E P =12(d p -z p )T (d p -z p )=122N k =1(d k ,p -z k ,p )2(2)利用最速下降法使权值沿误差函数的负梯度方向改变,并使E p 达到最小,权值修正量为∃w (t )=-Γ5E p 5w+Α’∃w (t -1)(3)式中Α’为惯性比例因子;Γ为学习速率。
因三层B P 网络具有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的学习能力,本文选仅含一个隐层的B P 网络,其中输入节点数为3,输出节点为1,隐层节点数为7,Γ=017,Α’=019,网络迭代1500步即可取得满意的收敛效果。
N IFPA T 算法采用全状态反馈,以便最大程度地利用目标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状态信息。
为了克服噪声的影响,选特征向量即B P 网络的输入为两滤波器预测误差范数,其分量为Λ1=f 1(3)=x ^1(k +1 k )-x ^2(k +1 k )]2s 1(k +1)+s 2(k +1)(4)Λ2=f 2(3)=[x ^1(k +1 k )-x ^2(k +1 k )]2p 1,22(k +1 k )+p 2,22(k +1 k )(5)Λ3=f 3(3)=[x ¨^1(k +1 k )-x ¨^2(k +1 k )]2p 1,33(k +1 k )+p 2,33(k +1 k )(6)式中x ^i (k +1 k ),x ・^i (k +1 k ))和x ¨^i (k +1 k ),i =1,2分别为两滤波器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预测值;s 1(k +1)和s 2(k +1)分别为两滤波器位置残差的方差:p 1,22(k +1 k )和p 1,33(k +1 k )分别为滤波器F 1的速度和加速度预测方差:p 2,22(k +1 k )和p 2,33(k +1 k )分别为F 2的速度和加速度预测方差。
通过对目标各种机动水平和运动形式的大量仿真发现,特征向量的变化规律为Λ1∈[L Λ1,H Λ1],Λ2∈[L Λ2,H Λ2]和Λ3∈[L Λ3,H Λ3]。
学习样体选取如下:当特征向量各分量处于低值时,认为目标处于非机动状态,B P 网络的输出O BP 为一接近于0的值;当特征向量各分量处于高值时,认为目标处于强机动状态,B P 网络的输出O BP 为一接近于110的值;当特征向量各分量在低值和高值之间变化时,认为目标处于弱机动状态,B P 网络自动输出(0,1)之间的值。
考虑到目标发生机动时,Λ1,Λ2和Λ3对其具有不同的敏感性,不一定同时达到高值,为使F 2能较快地响应机动,当特征向量中1个或2个分量达到高值时,也应设置一个较大的学习样本值,即B P 网络的输出O BP 为一个较大的值。
3 机动目标神经网络信息融合与并行自适应跟踪算法假设两滤波器并行工作,并设目标的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分别为X (k )=5(k +1,k )X (k )+U (k )a λ+W (k )(7)Y (k )=H (k )X (k )+V (k )(8)其中X (k )=[x (k )x α(k )x β(k )]T ;5(k +1,k )为状态转移矩阵;U (k )为输入矩阵;H (k )为观测矩阵;V (k )与W (k )为相互独立的高斯量测噪声。
并行自适应滤波方程为X i (k k )=X i (k k -1)+K i (k )[Y (k )-H (k )X i (k k -1)](9)X i (k k -1)=5(k ,k -1)X i (k -1 k -1)+U (k )a λi (k )(10)K i (k )=P i (k k -1)H T (k )[H (k )P i (k k -1)H T (k )+R (k )]-1(11)717第6期敬忠良等: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动目标信息融合与并行自适应跟踪P i (k k -1)=5(k ,k -1)P i (k -1 k -1)5T (k ,k -1)+Q i (k -1)(12)P i (k k )=[I -K i (k )H (k )]P i (k k -1)(13)a λi (k )=x ¨^i (k k -1) i =1,2(14)量测误差R (k )=[Βx (k )+∃x 0]2E [Ξ2(k )](15)式中Β为相对量测误差系数;∃x 0为探测器固定量测误差;Ξ(k )是均值为零、方差为1的正态伪随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