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音乐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音乐史

1.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的六代之乐分别是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

2.《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

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3.《箫韶》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出现于舜时期,孔子曾给予其“尽善尽美”的高

度评价。

4.《弹歌》是描写黄帝时期狩猎生活的原始乐舞,“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5.“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对皇帝时期音乐家夔典乐的描述。

6.六代乐舞产生的时代即祭祀的对象:

《云门大卷》黄帝祭天神

《大咸》尧祭地神

《九韶》舜祭四望

《大夏》禹祭山川

《大濩》商祭先妣

《大武》周祭先祖

7.西周时期按等级的不同,规定所实行的用乐规模。皇帝“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

士“特悬”。

8.原始乐舞的概念是指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先秦时期称之为“乐”。

9.我国目前所知新石器时代年代最早的乐器是骨笛。

10.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建立与西周时期。

11.西周时期音乐的等级化主要体现在“佾”和“乐悬”制度两个方面。

12.周朝的乐官之长称为大司乐。后世将其作为周朝音乐机构的代称。

13.《韩诗外传·卷五》中记载,孔子曾向卫国乐师师襄学习琴曲《文王操》。

14.“楚辞”是指战国时代,在楚国兴起的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并由屈原开始的骚体类作

品的总称,在音乐上称“楚声”,也叫“南音”。

15.《九歌》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共十一首歌曲。

16.《荀子·成相篇》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

17.中国古代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即“八音”。

18.《吕氏春秋·古乐篇》有“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这是我国古代最早关于作律的传说。

19.“三分损益十二律”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依次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

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20.伶州鸠是周景王时期的著名乐官,造诣精深的律学家,其言论中有倡导“平和”的音乐思想。

21.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是三分损益法,记载于《管子·地员篇》中,它是我国

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22.据《列子·汤问》记载,歌手韩娥的歌声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给人以十分难忘的印象。

23.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是曾侯乙编钟。

2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由西周初

期到春秋末期共五百多年间各类音乐作品的歌词305首。包括风,十五国风,共有160篇;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颂是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共40篇。包括周颂(西周)、鲁颂(鲁国)、商颂(宋国),是当时三个文化中心的传统乐舞。

25.郑国乐师师文,琴瑟技艺出众,有丰富的音乐内心世界。提出了“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的

观点。

26.春秋时期鲁国乐师师乙,提出了著名的有关声乐技术的见解“上如抗,下如坠。”

27.战国时期民间音乐家秦青,演唱技艺高超,“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8.韩娥是战国时期“声情并茂”的民间歌手典范,史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29.墨子从实用功利角度出发,对音乐持否定态度,提出“非乐”主张。

30.我国最早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是《乐记》,集中地反映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31.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的儒家音乐代表人物是孟子。

32.秦汉朝廷设置的音乐机构是乐府。协律都尉是乐府机构最高领导人。

33.李延年根据胡曲《摩珂兜勒》改编了新声二十八解。

34.鼓吹乐包括鼓吹曲、横吹曲、短箫铙歌三种音乐形式。

35.鼓吹曲是以鼓、排箫和笳为主奏乐器间有歌唱的音乐形式。

36.两汉及魏、晋间对民间歌曲作艺术加工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叫做相和歌。其最高发

展形势是相和大曲。

37.相和大曲所用调式主要有清调、平调、瑟调,称为“相和三调”。

38.与“聂政刺韩王”故事有关的琴曲是《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39.汉代歌曲演唱时对曲调的一种记录方法是声曲折。《汉书·艺文志》中有所记载。

40.西汉律学家京房用“三分损益法”把传统的十二律扩展成了六十律。

41.西晋律学家荀勖在乐律上的成就是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的规律。

42.清商乐简称清乐,它是在南方“吴声”“西曲”的基础上继承了相和歌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新乐种。

主要包括“中原旧曲”(相和歌)、“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三种成分。

43.百戏又名散乐,是流行于汉代宫廷和达官贵戚家中的杂技、幻术、歌舞以及各种民间武术的总称。

44.南朝杰出律学家何承天创制了“新律”,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意在消除“黄钟不能还原”、不能

旋宫转调的缺憾。

45.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古琴有了“徽”位,促使古琴艺术飞速发展。

46.钱乐之在“京房六十律”的基础上继续用“三分损益法”往下生律,得出三百六十律。

47.嵇康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是《声无哀乐论》。嵇康创作了《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

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

48.古琴曲《酒狂》作者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阮籍。

49.南朝梁文学家沈约著有《四声谱》等著作,对我国音韵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0.北周时龟兹乐人苏祗婆将西域的“五旦七调”理论传至中原,到了隋代,郑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十二律旋相为宫和七声旋相为调的“八十四调”乐律理论。

51.琴歌《胡笳十八拍》以感人的音调诉说了蔡琰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

难。

52.古琴“减字谱”尚未发明之前的一种原始记谱方法是文字谱。

53.我国现存最早的琴谱《碣石调·幽兰》是目前仅见的一首文字谱。

54.阮籍在《乐论》一文中提出“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具

有鲜明的道家思想特点。

55.南北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歌舞戏有《拨头》、《代面》(兰陵王入阵曲)、《踏谣娘》。

56.隋炀帝时,将宫廷音乐按所演奏音乐的不同来源,分为若干部。隋为七部乐、九部乐,唐在隋的

基础上,调整为九部乐、十部乐。唐玄宗时将十部乐改为坐部伎和立部伎。

57.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太常寺,由政府管辖。秦时称奉常。

58.唐朝隶属于太常寺的大乐署音乐机构,监管雅乐、部分宴乐、对艺人的训练和考核等。

59.唐朝政府管辖下地,主管卤簿鼓吹乐和部分宫廷礼仪活动的音乐机构是鼓吹署。

60.唐朝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音乐机构是教坊。

61.唐太宗在内廷设立的专门学习“法曲”、专搞器乐的音乐机构是梨园。

62.唐燕乐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大型歌舞音乐。崔令钦《教坊记》中,记录其作品46

部。

63.唐代最为著名的大曲作品是《霓裳羽衣曲》,宋代姜夔为“中序一阕”填了辞,从而流传至今。

64.唐代的小型娱乐性舞蹈中,动作爽朗、快捷、刚健的舞蹈,称为“健舞”;动作舒缓、温婉,表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