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入路及微创入路对颈椎力学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研究及其在颈椎椎管内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三维有限元分析在颈椎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结果 得到相互 验证 ,这个模 型就可 以提供用其它方法不能
得到 的真实 的内在生物力学反应 。在人类尸体 颈椎标本上 可以进行一系列颈椎准静态的和动力学的生物力学研究 。 准
模拟人类 颈椎 的临床生物力学行为 ,必须在 四个 方面精确
地 代表颈椎 :()解剖学形态 ;( 1 2 )颈椎各成分的材料 特
D I 1. 6 0 i n 0 889 . 1 . O : 03 9 . s .10 —2 62 02 9 s 0 4
有 限元 …(ntee e t E i el f i m n )基 本 原理 是 把 一 个 由无 限 F
为 近 似 的 材料 性 质 导 人 颈椎 的有 限元 模 型 。
荷情况下 的应力一应变分布和其它各种 变量,但所建立的 模型必须通过实验数据的验证才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1 4模 型验证 验证工作是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并最终能够应
系列能够表述试验标本 的几何学和物理学特性的数学模
型。随着计算机技术 的飞速发展 ,有限元分析由二维线性 扩展为非线性模 型,又 由二维线性模 型扩展 至三 维线性模 型。在颈椎 的内在应变和应力变化的研 究中发挥着不 可替 代的作用 。本文总结 了近年来颈椎有限元的研究成果 ,阐 述 了有 限元 的建模条件 ,在颈椎生物力学 中的应用 ,并提
过结点传递。通过计算机输入指令 ,南既定数学模型计算 得 出相应参数改变来模拟标本 自身 的生物力学改变 ,建立
一
椎的顶部在活体中的边 界状 态是不 明确的 ,但可以采取施 加外力的方式 进行模拟 。对 于颈椎 的静力学研究 ,可用轴 向压缩载荷代表头部模块 ,配合各种生理载荷量 , 如拉伸、 压缩 、剪切 、前屈 、后伸 、侧弯和旋转模拟各种颈椎可能 受 力状态 。虽然此时 的模型 已经可以计算 在单轴或组合载
后路微创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概况
后路微创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概况叶志远;廖文波【摘要】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is a common degeneration disease in spine surgery, which is the well-know radicular symptoms due to stenosis of the nerve root canal.Surgical decompression may become necessary if conservative therapeutic measures fail.The conventional posterior cervical foraminotomy was a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however, the surgical gradually be eliminated because of the big trauma and the high rate of complications.Currently, due to the developments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technology, the cervical endoscopic system, the microscopic system and the tubular retractor, posterior minimally invasive cervical foraminotomy technolog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because it could minimize the trauma, promote the recovery and reduce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The review is to introduce several kinds of posterior minimally invasive cervical foraminotomy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神经根型颈椎病是脊柱外科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神经根管狭窄神经根卡压引起的根性症状.如果经积极保守治疗无效则需行手术治疗.传统的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能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但是该术式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应用逐渐减少.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技术不断发展,通道扩张器的应用,内镜系统及显微镜的发展都使得微创术式既能带来好的临床效果,减少创伤,快速康复,而且降低了术后并发症,使得后路微创椎间孔切开减压术逐步受到重视.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总结介绍几种后路微创行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式.【期刊名称】《遵义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40)001【总页数】4页(P115-118)【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切开;显微镜;全内镜;微创脊柱外科【作者】叶志远;廖文波【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贵州遵义 563099;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贵州遵义 563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7神经根型颈椎病是脊柱外科常见的一种退行性疾病,典型表现为神经根管狭窄,神经根受卡压引起的根性痛及麻木等症状。
颈椎手术不同术式麻醉方法选择
准评定 ,结果优 29 例 ,良 10 例 ,可 5 例 ,优良率占 88. 6 %。 4 讨 论
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的目的是 : ①受压神经组织减压以 缓解疼痛 ; ②增强腰椎的稳定性 ,阻止椎体滑脱进一步加重 。 但对滑脱椎体是否复位尚存争议 。本组病例在安装 RF 和 DF 时进行提升复位 ,治疗及随访效果良好 。复位的优点是 : ①防 止畸形进一步发展 ; ②增加融合率 ; ③减少融合节段 ; ④纠正 腰骶后凸 ,消除腰椎过度前凸及骨盆倾斜 ,获得姿态和步态的 改善 ; ⑤恢复椎管的形态和容积 ,纠正神经孔的狭窄 ,避免腰 骶韧带紧张 ,保护神经根不被牵拉 ,有利于神经减压 。
适用的麻醉方法 ,保证术中的安全 ,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 ,对
全身干扰最小 。
5 参考文献
〔1〕 郑友之 ,陈亚军. 前路颈椎手术神经阻滞麻醉探讨〔J 〕. 临床麻醉 学杂志 ,2000 ,16 (6) :311.
〔2〕 陈为民 ,吴秀英 ,崔健君 ,等. 颈椎手术患者全麻下翻身时循环功 能的变化〔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1999 ,28 (5) :231.
3 结 果
本组 365 例 ,364 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1 例因局部麻醉下不 能耐受 ,术中改换麻醉方法 ,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 。应用乌 拉地尔降压者共计 21 例 ,应用麻黄碱升压者共计 15 例 。全 麻患者术中维持呼气末 CO2 分压在 30~40 mmHg 之间 。137 例全身麻醉患者 109 例术毕 20 分钟内各种反射恢复 ,完全清 醒 ,术毕拔管后安返病房 ;28 例合并高位截瘫患者进行延迟拔 管 ,术毕送入重症监护病房 ,平均带管时间 8 小时 ,其中 26 例 顺利出 ICU 病房 ,1 例合并严重肺部感染 ,1 例合并严重酸碱 平衡失调 、电解质紊乱 ,10 天后死亡 。
手术治疗68例椎管内肿瘤的疗效分析
手术治疗68例椎管内肿瘤的疗效分析史航;王杨;朱裕成;李涛;马军;吴小涛【期刊名称】《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6(035)001【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全椎板切除入路手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和脊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68例椎管内神经鞘瘤和脊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复查X线片观察脊柱稳定性.结果:68例患者肿瘤均完全切除,经病理确诊神经鞘瘤44例,脊膜瘤24例.术后神经功能分级:Frankel A 1例,Frankel B 0例,Frankel C 4例,Frankel D 24例,Frankel E 39例.症状改善优良率为88.2%.随访期间复查X线片未见明显脊柱不稳征象.结论: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术可以最大范围地暴露椎管内肿瘤,利于肿瘤的完全切除,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重建脊柱稳定性,用于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和脊膜瘤,短期内疗效确切.【总页数】4页(P67-70)【作者】史航;王杨;朱裕成;李涛;马军;吴小涛【作者单位】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宿迁 223800;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宿迁 223800;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宿迁 223800;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宿迁223800;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宿迁 223800;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江苏南京 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2【相关文献】1.显微手术治疗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的疗效分析 [J], 韩锋;隋建美;徐源;杨明2.微创入路与传统入路手术治疗对颈椎椎管内肿瘤的影响对比 [J], 黄国青;饶朝晖;肖银生3.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疗效分析 [J], 张功义;张龙;孟庆勇;侯玉武;秦东旭;徐彩霞4.显微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79例 [J], 刘厚强;熊方令;张怀兵;高明明;袁璞;朱宗锦;聂文臣;刘保华5.显微手术治疗颈段椎管内肿瘤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J], 游海霞;李凯璐;林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路椎板切除入路显微外科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
后路椎板切除入路显微外科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薛长山;秦德芳【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切除入路显微外科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 2014年12月间28例经后路椎板切除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神经鞘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均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其中肿瘤位于颈段13例,胸段10例,腰骶段5例.28例病例中行半椎板切除术20例,全椎板切除8例,所有病例肿瘤均完全切除,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28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改善.随访6~12个月,无影像学复发.8例全椎板切除术患者进行椎管内固定,内固定稳定.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见椎体滑脱、失稳征象.结论后路椎板切除入路能充分暴露肿瘤,有利于手术全切肿瘤.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可避免脊髓及神经损伤,提高手术疗效.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具有创伤性小,有利于脊柱稳定,所以对肿瘤较小且位于脊髓一侧时应首选.【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6(006)010【总页数】3页(P166-168)【关键词】椎管肿瘤;神经鞘瘤;显微外科手术;椎板切除;疗效【作者】薛长山;秦德芳【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珠海519085;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神经外科,广东珠海519015;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神经外科,广东珠海519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神经鞘瘤又称Schwann细胞瘤,是椎管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约占椎管内原发性肿瘤的1/4[1]。
肿瘤生长缓慢,但往往因椎管内空间过于窄小,可随其生长、增大而压管脊髓与神经根,症状严重者可致残[2]。
一般认为,此类肿瘤一经发现,应尽早手术治疗,以期获得良好的预后[3]。
随着影像学、显微外科学等的发展应用,手术治愈率逐年提高,可经常达到全切除肿瘤。
本研究对我院神经外科经后路椎板切除显微外科治疗的28例神经鞘瘤病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颈椎融合器的力学测试及有限元验证
Finite element validate and mechanics test of the cervical spine fusion cageLIU Jun 1,2,CHEN Ling 1,2,TIAN Jie 1,2,NIAN Zhi -wen 1,2,BI Fu -yue 1,2(1.Tianjin Key Laboratory for Advanced Mechatronic System Design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China ;2.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 :Aim :to design a fusion cage made of polylactic acid material and determine the design feasibility by biomechanical test.Method :During compression ,flexion ,extension and lateral bending experiment on fit sheep cervical vertebra and segments C5-C6implanted fusion cage ,reached load -displacement curve ,compare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spected fatigue strength of the fusion cage by universal testing machine ;Observed pressure stress of fusion cage via finite element software.Result :The cervical vertebra became more stable after implanted fusion cage ;the fatigue strength of the fusion cage came up to standard ,pressure stress of fusion cage distributed appropriately and didn't come into pressure stress concentration.Conclusion :The fusion cage made of polylactic acid material has enough mechanic strength.Key words :cervical vertebra ;fusion cage ;biomechanic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颈椎融合器的力学测试及有限元验证刘俊1,2,陈玲1,2,田杰1,2,年智文1,2,毕富悦1,2(1.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市先进机电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2.机电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津300384)摘要:目的:设计一款聚乳酸材质融合器,完成力学测试并判定融合器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对健康的和植入融合器的C5-C6节段羊颈椎进行压缩、前屈、后伸、侧弯实验,得出载荷-位移曲线,比较融合器植入前后颈椎的力学性能;再用万能电子试验机检验融合器的疲劳强度;最后对融合器进行有限元仿真观察应力分布.结果:加入融合器后颈椎的稳定性有所提高;融合器的疲劳强度合格,应力分布合理,未产生应力集中.结论:聚乳酸材质融合器有足够的力学强度,满足力学要求.关键词:颈椎;融合器;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中图分类号:R653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3-095X.2019.02.012文章编号:1673-095X (2019)02-0057-04天津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第35卷第2期2019年4月Vol.35No.2Apr.2019收稿日期:2018-10-11.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0060076).作者简介:刘俊(1995—),男,本科生,E-mail :614999572@.通讯作者:陈玲(1964—),女,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 :504947503@.现代生活中,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的发病率急剧增加且趋于年轻化.针对颈椎病,医学上采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就是手术切除颈椎病变部分,再加入颈椎融合器重新连接,达到减压治疗目的.为此需要研究植入颈椎融合器前后颈椎的力学性能来判断融合器的适用性.尽管研究模型多样,但动物模型具有获得容易,便于进行大量样本观测,进而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的优势被广泛采用.考虑到羊颈椎C5-C6节段力学性能与人体相似,又可重复进行多次实验,本文采用动物模型进行离体实验获取健康组的实验数据[1-3];再植入融合器,测试设计的融合器组的力学性能的方法完成健康组和融合器组的对比分析,再用有限元方法验证融合器的强度.1融合器材料选用和结构设计目前融合器按其植入人体后能否被自动降解分为非吸收型和能减少手术次数和病人痛苦的可吸收型融合器两类.固定方式有需要额外固定的外固定天津理工大学学报第35卷第2期型和利用自身结构特点直接连接固定上下两个节段的自稳型.本文在研究颈椎结构和受力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外固定可吸收型环状融合器[4],对羊颈椎进行椎间盘摘除替换手术后将其植入,然后与健康椎间盘进行受力对比实验.融合器采用聚乳酸材质,3D 打印进行加工制造,上表面设计有密集的小斜槽用于增大融合器与终板的摩擦力,后部上下各有两个螺钉孔用于旋入螺钉使融合器更加稳定.外型尺寸为16x12x6mm ,融合器中间设计了面积为50.24mm 2的通孔用于填充松质骨,满足融合器的受力面积要求,加快颈椎的愈合,请见图1.2材料、设备与方法2.1材料、设备动物模型标本取自屠宰场当天宰杀且体质健康的羊,共6条完整颈椎,用生理盐水浸泡,于1小时内使用.实验时取C5-C6节段颈椎,清除颈椎骨骼软组织,分离锥骨,从椎弓根部去除附件.用消毒手术刀剔除椎体肌肉和韧带,保留两节段间椎间盘,再用磨砂机和锉刀将椎体上下面磨平完成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设备有WDW-10电子万能试验机,EUT-1020型电子万能试验机,载荷位移传感器,手术刀一套.2.2方法脊柱稳定性是指脊柱在生理载荷作用下无异常应变及过度活动.脊柱运动功能单位由上下椎体及椎间盘构成,是能够反映脊柱力学行为的基本单位[5].实验采用羊颈椎同一节段新鲜的生物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健康组的实验测量.为减少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差异,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给式样添加生理盐水并选择在午后温度较高与人体温度最接近的时间完成.随后模拟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移植手术,摘除椎间盘,植入融合器,对融合器组进行实验.颈椎前路手术采用植骨块融合是目前临床上首选的手术方法,尽管植入方法很多,但由于骨块松动会导致椎间盘的塌陷,目前还未找到一种能够代替自体骨的材料.因此,针对不同体质的患者应采用不同材料和不同力学特性的融合器.鉴于此,本实验根据杨接来[6]的文献,采用可吸收的聚乳酸材质和3D 打印技术一次成型,用来测试融合器的性能,并将该融合器实验结果与健康组对比,分析是否满足实际力学需求.2.2.1羊颈椎轴向压缩实验将处理好的实验式样用纱布包裹并用生理盐水浸湿保持颈椎骨骼的活性,然后用压缩夹具装夹在WDW-10电子万能试验机上,按照压缩实验方案对式样进行预加载,设置初压力10N 保证式样与夹具完全接触.通过计算机驱动机器以2mm/min 的加载速度进行轴向压缩,请见图2.采用量程为1KN 的测力传感器用机器自带软件输出C5-C6节段颈椎椎间盘的载荷—位移曲线[7-9]重复实验4-6次取重复性好的数据得出颈椎失效的载荷临界值,再以临界值的80%进行重复实验得到健康组颈椎压缩的力学特性[10].在完成健康组压缩实验后,进一步做出融合器组的实验.首先确定颈椎节段式样的椎间盘位置,用外径为6mm 环锯沿前路椎间隙中部钻孔对称地切割上下终板,然后取出椎间盘并植入融合器(模拟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移植手术如图3)[11].图1融合器实物图Fig.1Pictures of fusion cage图2轴向压缩实验Fig.2Compressionexperiment58··2019年4月图5羊颈椎力学测试结果Fig.5The results of biomechanical load testing forsheep cervical vertebra.图3融合器植入Fig.3Fusion cageimplanted2.2.2羊颈椎前屈、后伸、侧弯实验试样实验前处理方式同上述压缩实验,为防止试样在实验过程中发生横向滑动影响数据精度,将其置于纱布上,在距离颈椎中心径向10mm 处施加压力请见图4.机器以1mm/min 的速度进行加载,分别完成健康组和融合器组的实验,通过载荷位移传感器输出C5-C6节段颈椎椎间盘的载荷—位移曲线.2.2.3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把融合器组和健康组的压缩、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得到各组最大位移曲线请见图5.可知:加入融合器后,压缩实验时,融合器组和健康组的位移差距很小,表明处于压缩姿态下加入融合器颈椎的强度几乎不变;前屈、左侧弯、右侧弯实验,融合器组比健康组的位移小,表明加入融合器后,前屈、左侧弯、右侧弯三种姿态下颈椎的强度有所提高.但是,对于后伸实验,融合器组的位移大于健康组,表明加入融合器后,对于后伸姿态影响较大.这一结果与颈椎前路手术有关,因为切除了前路的部分椎骨,导致后伸姿态下,颈椎前路上下椎体的连接力减小.为进一步对比健康组和融合器组的实验结果,表1给出了融合器植入前后各个实验的最大载荷对比.2.2.3融合器疲劳实验为进一步考量融合器的性能,将自主设计的颈椎融合器装夹在EUT-1020型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参见图6.首先进行预加载,并以测量的颈椎破坏载荷的50%加载,载荷比为10,加载频率1Hz ,加载次数1×107次[12],以正弦循环应力加载.经过疲劳测试后所设计的融合器未出现肉眼可见的裂纹和变形,说明设计的融合器的满足强度要求.2.2.4融合器的有限元仿真通过对植入融合器的颈椎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观察融合器的应力分布,进一步判断融合器材料选择和形状设计的合理性.有限元法可对形状、结构、材料和载荷情况复杂的结构进行应力、应变分析,且具有实验时间短、费用少、可重复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等优点[13].本文的颈椎融合器具有几何形状复杂的特点,故采用有限元法的静态分析完成融合器组的分析计算.所用的基础理论为解线性方程组:图4颈椎屈伸和侧弯实验Fig.4Flexion ,extension and lateral bending experiment左侧弯1.81.61.41.21.00.80.60.40.20.0位移/m m右侧弯后伸前屈压缩融合器组健康组表1融合器植入前后最大载荷比较Tab.1Comparison of maximum load before and afterfusion cage was implanted组别/受力方式压缩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健康组340270240270280融合器组360290250300270刘俊,等:颈椎融合器的力学测试及有限元验证59··图9侧弯运动应力分布云图Fig.9Stress contour of lateral bending movement图8后伸运动应力分布云图Fig.8Stress contour of extensionmovement图7前屈运动应力分布云图Fig.7Stress contour of flexion movement图6融合器疲劳实验Fig.6Fusion cage fatigue strength experiment[K ]{δ}={F }(1)通过给定有限元模型的材料特性和边界条件后,由单元节点位移列阵{δ}e 得到{δ}=Σ{δ}e(2)根据公式(3)和(4)得到应变和应力{ε}=[B ]{δ}e (3){σ}=[D ][B ]{δ}e(4)强度校核采用VonMises 应力,其等效应力为:σ=12[(σ1-σ2)2+(σ2-σ3)2+(σ3-σ1)2]姨(5)将设计的融合器装配到简化的颈椎模型中,设置参数:弹性模量为10000MPa 、泊松比为0.29、弯矩为1800N ·mm ,然后进行有限元分析,探究融合器在颈椎呈现不同运动方式下的应力分布,应力云图如图7,图8,图9.有限元仿真结果显示融合器在颈椎向各个方向上运动时的应力都分布在融合器的四周,说明融合器的形状做成中空柱状环形是合理的,能够在有效的节约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填入植骨材料加快手术后的愈合,并不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通过实验、对比,用聚乳酸材质设计的融合器在除去后伸运动,其他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高于健康组,有限元的分析也证实了融合器形状和材料设计的合理性,在力学性能方面能够满足使用要求.采用3D 打印技术来制作这款融合器能够很好的降低制造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作为可吸收材质的融合器能够在术后的愈合中展现出它的优越性.3结论本文通过对各姿态的实验,研究了颈椎的力学特性,模拟了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替换实验,所得结论能够让医生从颈椎受力特性上了解患者的生理状(下转第64页)况,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改善治疗过程,对临床医学起一定参考作用,笔者认为聚乳酸材质可吸收型融合器具有很一定的使用前景.本实验并未进行融合器植入后的愈合情况的研究和观察,还需要对术后愈合情况进行大量样本观察[13].参考文献:[1]杨林,赵新建,曾志超,等.椎间融合器与自体髂骨在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31(7):722-723.[2]马金梁.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3]李奇志.颈椎植入物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运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8):7662-7664.[4]王甲甲.人体颈椎有限元建模及仿生颈椎椎间融合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5]吴学建,皮国富,王利民,等.高分子聚乙烯颈椎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21(7):860-862.[6]杨接来,徐俊,谷辉杰,等.3D打印聚乳酸/纳米级β-磷酸钙可吸收山羊颈椎融合器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力学评价[J].中国临床医学,2017,24(4):525-530.[7]Andrew J,AlexanderJ.Biomechanicalcomparion of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cage[J].Spine,1997,22:2375-9.[8]罗名,孟祥杰,马洪顺.T1~T6胸椎压缩实验研究[J].试验技术与试验机,2001,41(1、2):70-73.[9]王溪原,杨有康,马洪顺,等.氮化纯钛颈椎植骨融合器的研制及生物力学测试[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11-213.[10]姜宏,施杞,王已进,等.颈椎失稳临界值和极限强度的测量[J].医用生物力学,1997,12(4):224-226.[11]王晨曦,赵改平,柏磊磊,等.动态稳定器植入术后颈椎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6,33(4):647-650.[12]张勇,朱悦,郝玉琳,等.一种新型人工颈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4):351-373.[13]王志勇,余化龙,何宁,等.颈椎人工间盘植入与融合固定后生物力学有限元比较分析[J].骨科,2014,5(1):17-18.[7]王艳,黄玉明.我国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行为和相关效应的研究进展[J].2007,19(3):198-202.[8]Roh Y S,Cho A,Islam M R,et al.3,3'-Diindolylmethane induces immunotoxicity via splenocyte apoptosis in neonatal mice[J].Toxicol Lett,2006,206(2):218-228.[9]Battaglia C L,Gogal Jr R M,Zimmerman K,et al.Malathion,lindane,and piperonyl butoxide,individually or in com-bined mixtures,induce immunotoxicity via apoptosis in Toxicology,2010,29:209-220.[10]王志,武二栓.水环境镉对鲤鱼免疫毒性状况的分析[J].现代农业,2005(1):4-5.[11]陈幕飞,黄承志,蒲德永,等.CdSe/ZnS量子点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J].环境科学,2015,36(2):721-726[12]陈玉翠,陈锦云.重金属Cu2+,Cd2+,Hg2+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J].南方水产科学,2016,12(3):35-41[13]Ono A,Hirose A,Hirata-Koizumi M,et al.Gender-related differences of the hepatic enzyme activities in relation to the toxicity of benzotriazole ultraviolet absorber in rats[J].Toxicology Letters,2010,196S:212[14]方文迪.基于斑马鱼模型的全氟辛酸免疫毒效应及机理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15]王荣春,何秋霞,韩建,等.氯霉素对斑马鱼幼鱼发育及免疫毒性的研究[J].山东科学药理与毒理,2017,12(6):35-40[16]齐娜娜,潘国涛,郭建峰,等.维生素D对小鼠镉免疫毒性的影响[D].北京: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2014[17]端正花,朱琳,张斌田.双酚A对斑马鱼胚胎不同发育阶段的毒性及生物蓄积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8,28(3):260-263.!!!!!!!!!!!!!!!!!!!!!!!!!!!!!!!!!!!!!!!!!!!!(上接第60页)。
有限元分析法在颈椎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人 体 颈部 的螺旋 C T扫 描 图像 , 用 三 维 重建 和 网格 利 划分 技术 , 得到 六面 体 有 限 元模 型 , 对模 型进 行 后 并
碰撞 验证分 析 , 出颈椎 在挥 鞭运 动过 程 中的变 化规 得
律, 以及 C ~T 的最大过 伸角度 为 2 。 O 和椎 间盘 所受 最 大应 力 值 为 1 a 6MP 。该 模 型 的 建立 , 可作 为今 后 颈椎 生物 力学 损 伤研 究 以及 其 他 相 关 领 域研 究 的理
间盘 水分 减少 、 度 降低 是 椎 间盘 退 变 的 最初 变化 , 高 是 颈椎病 发生 与 发 展 的 主要 因素 。有 限元 分 析 法 可
模 拟椎 间盘 的病理 变化来研 究 颈椎 退 变 的病理 机 制 。
缝” 的建模 思 路 与 方 法 为后 期 手 法 矫 正 “ 骨错 缝 ” 椎 的机 制分 析奠定 了基 础 。 对 上 段 颈 椎 异 常 的研 究 主要 集 中 在 寰 枢 关 节 。 陈金 水等 在正 常上颈 椎有 限元模 型 的基 础 上 结合 临床寰枢 椎脱 位病 例 , 建立 横韧 带断 裂但 不伴 有 齿状 突骨折 的寰枢椎 前脱 位有 限元模 型 , 进行 有 限元分 并 析, 测量 并 比较正 常上颈椎 模 型和寰 枢 椎脱 位模 型 在
颈椎所 需牵 引力度 和角 度 , 而使 颈椎 达 到较 为理 想 从
行 性退 变 , 颈椎 旋转 的范 围会 随之 减 少 , 同时 还伴 随 着骨 皮质 和骨小 梁应 力 的增 加 。张 军 等 采 用 数字 散斑 相关方 法对 人体 C 及 其下 位椎 间盘进 行 了动 态 测试 , 同时采用 C T图像 完 成 了 C 的 三维 重 建 ; 果 结 表 明 , 同等外 载 条 件 下 , 变 型 颈椎 的轴 向位 移 和 在 退 应变 水平 分别 较正 常颈 椎增 加 了 4 % 和 14 , 大 2 3% 最
微创治疗颈椎间盘突出37例
微创治疗颈椎间盘突出37例宋红梅;吴春根;程永德;王涛;田庆华【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ectomy,PCD)联合低温等离子消融术(percutaneous nucleoplasty,PCN)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应用.方法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选择颈部前外侧经气管、食管与颈动脉鞘之间入路,用穿刺针插入椎间盘中心,然后依次使用椎间盘旋切系统及等离子消融系统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患者37例.结果治疗37例患者,1例手术失败,有效率为80.6%;1例等离子刀头断裂,但随访无后遗症.结论 PCD联合PCN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安全性高、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法之一.【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6(025)012【总页数】4页(P1065-1068)【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等离子消融;髓核切除术【作者】宋红梅;吴春根;程永德;王涛;田庆华【作者单位】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介入科;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介入科;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介入科;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介入科;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介入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颈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近年来工作性质的改变,其发病年龄逐渐趋向于年轻化。
关于其治疗,传统方法多采用按摩理疗等非手术治疗,但是一部分患者难以奏效;外科手术由于其创伤大、恢复时间长、且对患者自身手术耐受性要求较高等常不为患者所接受。
近年来各种微创治疗技术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
经皮穿刺颈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CD)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PCN)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文献中均已有报道。
我科2012年11月至2015年10月采用PCD联合PCN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患者37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通过对患者资料和方法、术前和术后疼痛评分比较、手术并发症分析、颈椎病疗效评价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揭示了该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等方面的优势。
结论部分指出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在治疗该病种中具有明显疗效,同时也呼吁对研究局限性进行深入研究,并展望未来对该领域的探索和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对该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患者资料、手术并发症、疼痛评分、疗效评价、影响因素、局限性、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关节、软组织及神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所致的一种常见疾病,临床上表现为颈部疼痛、肩背痛、上肢疼痛、手指活动不灵、头晕眼花等症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术前和术后疼痛评分的变化,分析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颈椎病的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该手术技术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 正文2.1 患者资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了在我院就诊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范围为40岁至65岁。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全面的临床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手术方法为经皮切口在颈前路入路,选择合适的椎间隙进行椎间融合器的植入。
有限元法在颈椎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临 床 医 药 实 践 杂 志 2 0 0 8年 8月 第 1 卷 第 8期 7
・
6 41 ・
有 限元 法在 颈椎 生 物 力 学研 究 中的应 用 及进 展
关 哲 , 马 迅
( 西 医科 大 学 第 二 医 院 , 西 原 山 山 000) 3 0 1
法在颈椎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 颈椎有限元模型
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发展较快。04 20 年K r 等[在前 ai 6 n
人的基础上, 通过C T片仔细测量 C~ 的解剖学数据, 。 而其
韧带用非线性弹性单元来模拟。在模型上, 加载三个方向的 不同载荷的模拟特性。 实验证明这个上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 克服以前此类模型构建上的不足, 能较好地模拟枕颈部全部
有限元模型l 。 _ 2
陈伯华 等[ 于 20 3 02年根据 C T和 C T重建 片, 采用
C D数据处理技术, A 输入相关的材料特性, 构建 C ~三维有
由静态响应向动态响应过渡, 以实现对颈椎损伤等动态
过程问题的研究。 2 有限元分析在颈椎生物力学中的应用 2 1 椎体的有限元分析 . 目前研究椎体骨折应力与应变量的变化主要有两种基 本方法: 尸体标本的机械测试和椎体的分析模型, 而有限元
6 42 ・
Pr c e i g o i ia e i ie J Au . 0 8, lI . o e d n fCl c lM d cn , g 2 0 Vo No 8 n 7
柱。承受张应力的水平柱很薄, 呈极度各项异性。S t mi等 ] 通过有限元模型指出, 椎弓根附近及终板下是椎体多种应力 集中的部位, 骨密度(MD 较高, B ) 椎体骨小梁的排列与轴向 压缩负荷有关。当椎体承载压缩载荷时, 松质骨起主要承载 作用, 密质骨壳只承载 1 , o 而且密质骨壳的承载大小与松
颈椎前路微创手术的研究进展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0年12月第13卷第12期Chin J Bone Joint Surg,Dec.2020,Vol.13,No.12∙综述∙颈椎前路微创手术的研究进展杨永龙1,2付凯3韩世杰1孙超1刘绪昌1夏大伟1,2丰荣杰1*(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脊柱外科,济南250014;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泰安271021;3.阳光融和医院脊柱外科,山东潍坊261000)【摘要】无论是颈椎间盘突出所致的颈椎病,还是外伤所致的急性颈椎损伤或其他潜在的颈椎疾病,都可通过手术治疗改善症状。
近年来,因颈椎病而行手术的患者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常规开放手术能够有效改善症状,但存在一定缺陷,如创伤较大、邻近节段退变、活动度丢失等。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器械的不断创新和对脊柱生物力学认识的提高,微创颈椎技术不断得到发展。
为了给脊柱外科医师提供个性化的微创手术方案,本文对部分颈椎前路微创手术的研究进展做一阐述。
【关键词】颈椎前路手术;微创;显微镜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anterior cervic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YANG Yonglong1,2,FU Kai3,HAN Shijie1,SUN Chao1,LIU Xuchang1,XIA Dawei1,2,FENG Rongjie1*(1.Department of Spinal Surgery,Provinci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Jinan250014;2.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Tai'an271021,Shandong;3.Department of Spinal Surgery,Sunshine Union Hospital,Weifang261000,Shandong,China)【Abstract】No matter cervical spondylosis due to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or acute cervical injury due to trauma or other under⁃lying cervical diseases,surgical treatment can be taken to improve symptoms.In recent years,the number of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due to cervical spondylosis has been on the rise.Conventional open surger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ymptoms, but there are some defects like greater trauma,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nd loss of activity.With the progress of surgical techniques,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instrument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spinal biomechanics,mini⁃mally invasive cervical spine technology has been constantly developed.In order to provide spine surgeons with personaliz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procedures,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rogress of partial anterior cervic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Key words】Anterior Cervical Surgery;Minimally Invasive;Microscope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的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已经成为一种颈椎病治疗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对该治疗方式的疗效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因与临床表现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等因素压迫脊髓及周围神经根所致。
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症状,甚至出现大小便障碍。
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颈椎牵引、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但是这些方法疗效有限,且容易导致术后并发症。
二、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的原理及优势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是一种通过小切口、精准椎弓根减压、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融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比传统的颈椎手术,该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
该手术方式可以重建颈椎的稳定性,有效减压,达到缓解脊髓压迫的效果。
三、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通过对一组患者进行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并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 术后疼痛缓解:研究发现,患者在术后疼痛缓解方面表现良好。
大部分患者的颈部疼痛、肩背部疼痛等症状均有显著缓解,术后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2. 神经功能改善:术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发现,术后患者的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有所改善,神经功能得到了明显提升。
3. 术后并发症较少: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相比传统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恢复速度快,术后生活质量好。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虽然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在临床操作过程中仍需谨慎对待,医务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手术指征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决策。
术后患者需积极配合医生的康复训练,避免术后因不当行为而加重病情。
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病例资料显示,手术方法采用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术后随访结果表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治疗效果良好。
部分患者出现轻微并发症,但均未影响疗效评价。
综合分析显示该治疗方法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具有良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结论总结了微创手术治疗的优势及未来研究方向,展望该技术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本研究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为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患者资料、手术方法、术后随访结果、并发症、治疗效果评价、疗效总结、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由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等因素引起。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带来了严重影响。
在颈椎病治疗中,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目前对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对该治疗方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治疗方案,提升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价值。
通过对患者资料、手术方法、术后随访结果、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效果评价的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还旨在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探索更先进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为颈椎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升。
通过深入研究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在治疗颈椎病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有望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经皮内镜髓核摘除过程中保护关节囊降低邻椎病发病风险的生物力学分析
4818|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第25卷|第30期|2021年10月经皮内镜髓核摘除过程中保护关节囊降低邻椎病发病风险的生物力学分析黄陈翼1,李敬池1,2,徐文强2,张啸宇2,房中鑫3,刘宗超1文题释义:后路经皮内镜:为腰椎经皮内镜的经典入路,具体步骤为经椎板间入路进入盘内,可治疗绝大多数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可通过不同手术器械(包括环锯、镜下动力系统)对椎板、关节突进行成型并减压部分黄韧带结构,对中央管狭窄、侧隐窝狭窄进行减压。
邻椎病:为脊柱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多因手术导致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环境恶化引起,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手术邻近节段的退变加速,部分患者出现症状复发,需行翻修手术。
在生物力学研究中,可通过评估手术前后及不同术式应用前后邻近节段生物力学指标变化推论邻椎病的发病风险。
摘要背景:生物力学环境恶化是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腰椎滑膜关节关节囊被前人研究证明对腰椎总体生物力学环境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关节囊损伤对术后邻椎病发病相关生物力学环境恶化的影响。
方法:以作者前期重建完成的完整腰骶椎模型(L 3-S 1)及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后有限元模型为基础,通过调整关节囊截面积模拟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中不同范围的关节囊损伤,观察术前、术后不同模型中椎间盘内压力、纤维环最大剪切力、软骨终板冯米塞斯应力等生物力学指标的变化,以评估术后邻椎病的发病风险。
结果与结论:①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后模型关节囊截面积的降低会导致邻近节段软骨终板冯米塞斯应力和纤维环最大剪切力明显上升,成为导致术后邻椎病发病风险上升的重要危险因素;②因此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过程中关节囊保护对降低术后邻椎病发病风险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腰椎关节囊;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邻椎病;有限元分析;生物力学缩略语: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iscectomy ,PEDCapsule protection reduces the incidence risk of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s afte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iscectomy: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Huang Chenyi 1, Li Jingchi 1, 2, Xu Wenqiang 2, Zhang Xiaoyu 2, Fang Zhongxin 3, Liu Zongchao 11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646000, Sichuan Province, China; 2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8, Jiangsu Province, China; 3Key Laboratory of Fluid and Mechanical Pow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1700, Sichuan Province, China Huang Chenyi, Master, Attending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646000, Sichuan Province,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Zongchao, MD, Associate chief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646000, Sichuan Province, Chinahttps:///10.12307/2021.267 投稿日期:2020-11-20送审日期:2020-11-21采用日期:2020-12-24在线日期:2021-03-15中图分类号: R459.9;R318;R681.5文章编号:2095-4344(2021)30-04818-05文献标识码:A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伤科,四川省泸州市 646000;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南京市 210028;3西华大学流体与机械动力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成都市 611700第一作者:黄陈翼,男,1985年生,四川省泸县人,汉族,2012年南昌大学临床医学院毕业,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骨科疾病的治疗及其生物力学机制研究。
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分析
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分析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目的探究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
方法8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观察手术效果,对比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椎间隙高度以及Cobb角变化。
结果患者手术平均时长(53.26±10.2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5.14±10.32)ml,平均住院时间(5.6±1.6)d;术后并发生症总发生率为7.50%。
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的VAS、JOA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的VAS、JOA 评分与术后1周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Cobb角与术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Cobb角与术后1周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Keywords】Minimallyinvasive;Smallincision;Zero-incisuracervicalanteriorinterbodyfusion;Single-segment;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目前,脊柱外科已經得以迅速发展,微创融合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广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欢迎。
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法巧妙地应用力学稳定性,将融合器打入患者的椎体中,达到了有效支撑、固定椎体的作用[1]。
本研究对本院2022年5月~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究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的应用价值。
有限元法在颈椎病牵引治疗研究中的应用
有限元法在颈椎病牵引治疗研究中的应用高能;王维佳【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1(015)004【摘要】背景: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结合影像学技术的颈椎牵引三维有限元研究得到大家的重视,相关的模拟力学实验解决了体内实验的困难.目的:综述有限元法在颈椎病牵引治疗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有限元方法在脊柱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及颈椎病牵引治疗的研究进展等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有限元分析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生物力学实验,并能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和模拟活体下的力学情况,对患者无任何伤害.虽然理论上有限元法适用于任何复杂结构,但在脊柱生物学研究中尚有许多问题难以解决.对于结构小而复杂的颈椎尚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与其他的力学、试验研究互为补充.%BACKGROU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 the researches on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of cervical traction combined with imaging technique become a focus, since it enables external experiments.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literatures of cervical traction by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ethod.METHODS: A computer-based online search of CNKI and PubMed databases was performed for articles related to the applications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 spinal mechanics and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bytraction.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ethod can probably replace the biological mechanical experiments to somedegree, and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re controllable and the mechanics condition in vivo can be simulated without harm to the patients. Although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ethod is suitable to any complex construction theoretically, there remain difficul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he spinal biology researches. Especially it exhibits some limitations in cervical vertebra due to small and complex structures. Therefore, related mechanical experiments and researches are required.【总页数】3页(P714-716)【作者】高能;王维佳【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杭州市,310053;浙江省中医院,浙江省杭州市,3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三维有限元法在根管治疗研究中的应用 [J], 付梅;侯本祥2.颈椎牵引联合颈部康复操训练在颈椎病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 [J], 李桂针;龚友梅;钟丽环3.颈椎手法牵引复位联合舒适护理在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杨青; 介远4.中医针灸牵引联合中西药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J], 张春男;刘延东;关辉;王鹏;丰健宇5.颈椎牵引联合颈部康复操训练在颈椎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J], 常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疗效比较
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疗效比较张云;雷志福;罗斌;常继辉;李凯;唐运虎;戴建民;冯彬【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年(卷),期】2012(050)025【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经椎旁肌入路和传统入路安置椎弓根螺钉器械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43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其中22例行椎旁肌入路手术,另21例行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比较两种入路临床疗效.结果通过12~18个月随访(平均15个月),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入路在手术时间、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拆除内固定前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经椎旁肌入路较传统入路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实用入路比较,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保护了椎旁肌,出血少,微创、安全、实用,术后卧床时间短,腰背部疼痛轻,疗效满意.【总页数】3页(P136-138)【作者】张云;雷志福;罗斌;常继辉;李凯;唐运虎;戴建民;冯彬【作者单位】四川省中江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中江618100;四川省中江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中江618100;四川省中江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中江618100;四川省中江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中江618100;四川省中江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中江618100;四川省中江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中江618100;四川省中江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中江618100;四川省中江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中江618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7.3【相关文献】1.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在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比较 [J], 韩红福2.改良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J], 郑亚东;陆生林3.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比较 [J], 虎猛;姚刚;顾月龙;李赢;张国升4.传统入路与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 [J], 戴胡明;方诗元;夏睿;王叙进;孙建皖;徐磊;5.传统入路与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 [J], 戴胡明;方诗元;夏睿;王叙进;孙建皖;徐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限元方法在颈椎生物力学中的应用
有限元方法在颈椎生物力学中的应用
付裕;阮狄克;刘斌;李志军;张沛;李晨光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29)4
【摘要】目的:研究重建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通过CT扫描、Unigraphics
V18.0软件进行影像边界记录、定标等方法,按照点、线、面、体的顺序重建三维结构,采用CAD数据处理技术,输入相关的材料特性,验证重建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建立颈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C3/4),分析结果证明其在仿真分析中是可行的.结论:建立的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以模拟生物力学实验.
【总页数】4页(P243-246)
【作者】付裕;阮狄克;刘斌;李志军;张沛;李晨光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颈椎外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0;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骨科;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颈椎外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0;内蒙古医学院基础医学院,010059;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颈椎外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
【相关文献】
1.有限元方法在上颈椎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J], 胡勇;赵红勇;徐荣明
2.有限元方法在儿童颈椎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J], 郝飞;李志军;
3.有限元方法在颈椎生物力学中的应用 [J], 赵轶波;马迅
4.有限元方法在骨盆后环骨折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J], 秦振书;王朝晖;罗永;唐艳平;曾敏川;何帅
5.有限元方法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J], 李广州; 刘浩; 杨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入路及微创入路对颈椎力学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研究及其
在颈椎椎管内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颈椎椎管内肿瘤传统的手术方式为全椎板手术,但全椎板术切除了维持颈椎稳定的关键的后柱结构,容易导致患者术后发生颈椎畸形,这在小儿患者中尤其常见。
为避免术后脊柱畸形的发生,半椎板术、椎板复位成形术、单侧多节段椎板间开窗术(UMIF)等一些微创的入路开始应用于临床,但这些手术入路较传统的全椎板术有何优势以及其有何生物力学机制,目前均不得而知。
上颈椎由于其解剖的特殊性,需要采用远外侧入路、经口齿状突切除等手术方式,而这些手术入路对颅颈交界(CVJ)区的稳定性影响非常显著,许多患者手术后往往需要枕颈融合术来维持脊柱的稳定。
随着内镜以及显微技术的发展,一些微创的手术入路,如保留颈1前弓的齿状突切除术、前路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等开始应用于临床,而这些手术方式能否较好的保护CVJ区的稳定性尚不清楚。
因此,研究不同手术入路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提高术者对手术入路相关的脊柱不稳的理解,同时也可与为治疗该类脊柱不稳提供相应的生物力学数据。
本研究拟通过有限元的方法分别研究上颈椎及下颈椎的各种手术入路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临床随访比较传统全椎板术及单侧椎板手术在临床中的确切效果。
实验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构建C2-C7有限元模型,比较全椎板术、半椎板术、椎板复位成形术、UMIF等不同手术方式的力学稳定性情况,并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在手术节段增多以及关节突关节损伤情况下的生物力学特点;第二部分,通过构建上颈椎(Oc-C2)有限元模型,分别研究以枕髁为中心以及以齿状突为中心的手术方式对上颈椎稳定性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随访临床中
分别采用全椎板术及单侧椎板手术的成人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后颈椎曲度改变情况、神经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从而获得两种手术方式在成人患者中的临床实际效果,并分析全椎板组颈椎曲度改变同神经功能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传统入路及微创入路对下颈椎脊柱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研究目的:研究传统全椎板术和半椎板术等微创手术对下颈椎的节段活动度、椎间盘应力等的影响,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下颈椎生物力学影响的差异。
方法:首先通过CT原始图像构建C2-C7正常三维有限元模型。
正常模型验证满意之后,在正常模型的基础上构建UMIF模型、半椎板手术模型及全椎板手术模型,每一手术模型均分别构建合并25%及50%关节突关节切除的模型,在有限元软件中分析各模型的生物力学改变大小。
为研究椎板切除节段逐步增多后脊柱稳定性变化的规律,同样构建了椎板切除个数逐步增多的手术模型并进行分析。
结果:全椎板、半椎板及UMIF手术模型脊柱节段活动度的增加主要发生在手术节段,其中前屈方向活动度增加最多,全椎板模型前屈活动度在C3-4、C4-5及C5-6分别增加70,62和60%。
在半椎板及UMIF模型下,这种异常增加则大大减小,两种手术模型前屈活动最大的增多仅14%(位于C4-5)。
当合并逐级的关节突关节切除,全椎板模型在前屈方向有着显著的进一步增加,在C3-4增加高达110%;而在半椎板及UMIF 模型中,前屈活动度进一步的增加并不多,不超过31%。
UMIF模型仅在轴向旋转方向较半椎板有不显著的优势,这种优势不超过5%。
全椎板模型椎间盘纤维环的最大应力较正常模型在手术节段(C3-4、 C4-5和
C5-6)分别增加39、34和38%,这种异常增加的应力被半椎板及UMIF模型缩减为5-7%。
随着手术节段的逐步增加,半椎板及UMIF前屈总活动度仅有轻度的增加,且一直保持最低水平,增加程度不超过12%;其次为椎板复位成形术模型;全椎板模型前屈总活动度则增加最明显,最高达65%。
结论:1、半椎板术及单侧多节段椎板间开窗术(UMIF)可较好的保护颈椎的活动度,并降低术后颈椎不稳及椎间盘变性的风险。
在合并关节突关节的切除以及手术节段增多的情况下,半椎板术及UMIF仍可避免前屈活动度的过度增加,从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椎板复位成形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全椎板术导致的前屈活动度异常增加,但稳定程度仍低于半椎板术及UMIF。
2、UMIF仅在轴向旋转方向较半椎板术显示了轻度的优势,这表明当切除后柱骨性结构相连的韧带后,后柱骨性结构对维持脊柱稳定性的作用不大。
第二部分颅颈交界区不同手术入路对上颈椎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研究目的:研究以枕髁为中心以及以齿状突为中心的手术方式对颅颈交界(CVJ)区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有限元软件构建Oc-C2的正常上颈椎实体模型,在正常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单侧后路枕髁分级切除模型以及枕下开颅(枕大孔打开后1/2)和标准远外侧入路(枕下开颅+C1半椎板切除术)分别合并枕髁分级切除的模型,进而分析各模型节段活动度的改变;另外还通过构建常规齿状突切除模型及保留C1前弓的齿状突切除模型来分析保留C1前弓对CVJ区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通过构建前路枕髁分级切除模型分析前路枕髁切除对CVJ区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单纯枕髁切除术及枕下开颅术和远外侧入路分别合并枕髁切除术对Oc-C1活动度的影响大于对C1-C2的影响。
当单纯切除后外侧50%枕髁时, Oc-C1前屈、侧弯及轴向旋转活动度(侧弯
及旋转方向活动度为向手术对侧活动度)分别增加18.0%、31.3%及26.0%,而枕下开颅模型和远外侧入路模型合并25%枕髁切除即引起以上各方向活动度增加31.5%,25%,28%。
齿状突切除术对C1-C2的影响较大,但对Oc-C1的稳定性同样有一定影响,其中后伸活动度影响最大,常规齿状突切除后其增加196%。
保留C1前弓的齿状突切除术可极大的保护C1-C2轴向旋转的活动度,但Oc-C1后伸活动度及C1-C2侧弯活动度仍有异常的增加(超过100%)。
前路经枕髁入路模型仅在Oc-C1向对侧轴向旋转活动度明显增高,当前路切除枕髁50%时较正常模型增加105%,该入路对其余各方向活动度影响则较小。
结论:1、齿状突切除对C1-C2的影响较大,但对Oc-C1的活动度同样有一定的影响,术后应严密随访患者Oc-C1的稳定性,必要时需考虑行寰枕融合。
保留C1前弓的齿状突切除术可保护脊柱轴向旋转的活动度,但Oc-C1后伸活动度及C1-C2侧弯活动度仍有异常的增加,仍存在脊柱不稳定因素。
2、在远外侧入路中枕髁切除超过25%即应在术后严密随访Oc-C1的稳定性情况。
3、前路经枕髁入路对CVJ区稳定性的总体影响小于后路手术。
第三部分全椎板术及单侧椎板手术治疗成人颈椎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全椎板术及单侧椎板手术治疗成人颈椎椎管内肿瘤在脊柱稳定性、术后神经功能、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长征医院采用后路手术治疗的29例成人首发颈椎椎管内肿瘤,其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发病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45.8岁;18例采用常规全椎板术,11例采用单侧椎板手术(半椎板术及单侧多节段椎板间开窗术);全椎板手术组共有髓内肿瘤11例,髓外硬膜下肿瘤7例;单侧椎板手术组髓内肿瘤7例,髓外硬膜下肿瘤4例。
两组患者不存在选择性差异。
结果:术后随访1年-3.9年,平均随访2.2
年。
全椎板手术组术前颈椎曲度指数(CI)较术后有明显差异,由术前的11.53±13.28变为术后7.89±11.48(p=0.034),颈椎有明显的后凸趋势;单侧椎板手术组颈椎CI由术前的5.69±8.91变为术后的9.91±5.93,无统计学差异
(p=0.116)。
全椎板手术组2例患者颈椎曲度类型较术前好转,9例保持术前曲度类型,7例患者曲度类型较术前恶化;单侧椎板手术组5例患者颈椎曲度较术前好转,5例患者维持术前曲度类型,1例患者曲度类型较术前恶化。
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颈椎曲度改变情况,发现全椎板手术组颈椎曲度较单侧椎板手术组易恶化,两组之间有差异显著(p=0.022)。
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到达Ⅰ级和Ⅱ级,预后良好,两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674)。
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全椎板组患者颈椎曲度改变同患者神经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无相关性(p=0.552)。
结论:1、在成年患者中,单侧椎板手术较全椎板术良好地保护了颈椎曲度,有利于维持颈椎的稳定性,且不增加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损伤及椎管内肿瘤复发的风险。
2、全椎板术容易引起颈椎曲度的恶化,但这种曲度改变在中期随访中并未增加成人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状态恶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