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从种到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3b5a6c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2.png)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分类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分类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学生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深入理解植物界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利用实物、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增强直观感受,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植物分类知识。
c.设计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提高课堂参与度。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植物的分类原则及方法,掌握植物从种到界的分类体系,能够运用分类知识对植物进行科学归类。
2.掌握植物界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了解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3.学会使用生物分类工具,如植物志、分类检索表等,培养独立进行植物分类的能力。
5.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身边的植物,发现并记录植物分类的有趣现象,与同学分享,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知识视野)
4.教学评价:
a.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植物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b.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合作能力。
c.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情况。
5.教学反思:
a.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第1章第2节从种到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第1章第2节从种到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4b4c2cded630b1c58eeb545.png)
第二节从种到界一、教学目标1.明白生物分类的含义。
2.把握生物分类的七个品级。
3.概述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重点:1.说诞生物分类的七个品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难点:能说出一种植物或动物在生物分类学上的位置。
三、教学预备自制课件四、引入新课在大自然中,存在着数以万计的生物,那么咱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分辨生物呢?对,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了解到底什么叫做生物分类?生物分类最终是怎么对生物进行分类的?学生回答:对生物进行分类。
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五、探讨新知一、生物分类的含义、目的和依据引导学生自学教材101页科学方式“生物分类”,提出问题:1.生物分类的方式是什么?2.生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3.生物分类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总结:依据:生物的相似程度。
方式:将生物分成不同的品级。
目的:弄清生物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二、从种到界请同窗们高声告知教师,生物分类将生物分成了哪些品级?接着设置疑问:方才同窗们所说的品级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最大体的是?最小的品级还能不能再分?师生一起总结:最大的品级是界,最小的、最大体的品级是种,一种生物即是一个物种,因此,在每一个种里只有一种生物,不能再分。
适才咱们学习的对生物进行分类的目的主若是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那同窗们试探一下,随着分类品级愈来愈小,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怎么样?教师总结:生物分类品级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
自学教材,讨论生物分类的方式、依据和目的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高声回答:界、门、纲、目、科、属、种。
试探并回答。
试探并回答。
培育学生分析和提取重要知识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详细讲解,使学生对教材知识有加倍理性的熟悉。
采纳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更牢固的经历生物分类的品级。
三、生物在分类上的位置角色扮演“独狼寻亲记”:一直独自流浪的狼欲在动物界寻觅自己的近亲和远亲……学生分析图片说出自己代表的动物跟独狼之间的关系,教师点评得出狼在分类中的位置。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第1章第2节《从种到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第1章第2节《从种到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dfd1d5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1.png)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第1章第2节《从种到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第1章第2节《从种到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生物分类单位之间的关系和定义。
2.生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3.生物分类的意义。
难点:
1.生物分类单位之间的层次关系。
2.分类方法的运用。
解决办法:
1.通过实物标本、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分类单位之间的关系和定义。
2.利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生物分类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将能够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包括生物分类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分类的原则和方法。他们还能够了解生物分类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例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研究生物演化方面的重要性。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提供的生物标本或图片,尝试进行生物分类,并分享分类方法和结果。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分类实验,如观察植物和动物的形态结构,进行分类实践,并展示分类成果。
-总结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生物分类的原理、方法和意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第二节《从种到界》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7)
![第二节《从种到界》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7)](https://img.taocdn.com/s3/m/b30da8960912a21615792914.png)
质疑:重量单位有克、公斤、吨;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那么,生物有没有分类单位?从小到大的顺序是什么?其中,最差不多的分类单位、最重要的分类单位是什么?指导学生看书,得出结论。
第二节《从种到界》教案(人教版初二上)(7)
第一章依照生物的特点进行分类
第二节从种到界
一、教学目标
1、讲出生。
二、重点难点
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单位。
三、课前预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动物类群分类的挂图或投影片。
学生:四人一组,预备一副扑克。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分类的依据
依照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
分类单位
界〔将生物分为植物界、动物界和其他几个界〕
界以下又分为:门、纲、目、科、属、种。每个种里只有一种生物,那个等级中生物的共同特点最多。因此,种是最差不多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亲热的。
出示提纲,指导学生看书,分析摸索,得出结论。
质疑:同种中的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近,依旧同界中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近?对生物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组织学生看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依照咨询题,看书摸索,表述交流,相互补充,对存在的咨询题,在教师的关心指导下,由师生共同解惑,得出结论。
依照提纲,自主学习,汇报交流,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依照咨询题,认真看书,摸索分析,表述交流,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创设情形:善于观看、勤于摸索,是学好生物学的最差不多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依照要求做游戏。将一副扑克牌按照红色、黑色分开;按照桃花、梅花、方块、红心分开、然后,再按照红桃、黑桃等分开。
第6单元第1章第2节从种到界教案 新人教版3
![第6单元第1章第2节从种到界教案 新人教版3](https://img.taocdn.com/s3/m/cd3a9965f01dc281e43af01d.png)
第二节从种到界一。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1)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明确“种”是基本单位,同时生物的亲缘关系时最密切的。
(3)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4)同学至少知道一种植物或动物在生物分类学上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方面(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表演”,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生物分类能力并应用与生活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
(2)通过对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本节学习,学生对课本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同学们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提升自我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二)教学难点: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教学组织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三.教学过程二.生物分类的历史及依据刚才我们通过游戏知道了马是如何被列入到不同分类等级的。
我们在来看一看马处在不同分类等级中的什么位置。
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基本了解后,教师指导并详细讲解。
提出问题:这七个分类单位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指导读书:让学生阅读P85-87的图表,区别不同的动物。
学生通过刚才的游戏和掌握的知识,自我小结出生物的分类。
生物的分类从小到达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
(教师通过学生小结黑板板书)观看书本的图片及文字分析。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详细讲解,使得学生对书本所罗列的动物之间的不同特点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
三.系统梳理利用设疑,析疑,解疑的方法,梳理上述活动,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系统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师生共同总结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新授内容。
四.教学反馈及小结巩固练习。
举例说明桃,让学生小组讨论,试图从其形态、结构特征上对其进行分类。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第一章第2节从种到界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第一章第2节从种到界](https://img.taocdn.com/s3/m/9112f34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07.png)
d)分类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分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分类方法。
e)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分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巩固。
f)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生物分类的奥秘。
c)利用生物检索表进行分类实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2.教学步骤:
a)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激发学生对生物分类的学习兴趣。
b)基本概念与分类单位:讲解物种、界、门、纲、目、科、属等概念,梳理分类单位及其相互关系。
5.能够运用生物分类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利用生物检索表进行分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料等途径,搜集生物学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撰写一篇短文,介绍生物分类的意义及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作用。
-目的:提升学生对生物分类价值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4.阅读拓展资料,了解生物分类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生物分类的研究动态。
-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5.参与一次户外生物观察活动,记录观察到的生物种类和特征,尝试进行分类。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观念,巩固知识点。
(四)课堂练习
第二节 从种到界教学设计
![第二节 从种到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b4203ebaeaad1f346933f93.png)
第二节从种到界【教材分析】:生物分类的单位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分类的七个等级很复杂,教材并没有系统地叙述,而是以大量生物图片展示为主,让学生从这些图片中,体会不同生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怎样利用这些共同特征来确定分类等级。
【学情分析】:分类的七个等级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要系统地介绍给学生,不仅学生难以理解,也没有必要。
在本节的教学安排中,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分类等级单位的具体知识,而只是要求每个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单位和分类的依据及意义。
学生通过上节课已经对生物的分类有所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将已学生物知识进行系统归纳。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②明确“种”是最基本单位,同时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③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了解分类等级的意义。
④同学至少知道一种植物或动物在生物分类学上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表演”,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③提高学生对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并应用于生活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融入保护生物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生物分类地位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身边的生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单位。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
难点: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单位。
2、概述生物分类的意义。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动物类群的图片、课件。
(2)选善表演的4位同学,分别扮演四种动物,即:马、牛、狗、老鼠。
(3)拟定话剧表演稿《动物间的争论》。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四章 生物分类的方法第二节 从种到界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四章 生物分类的方法第二节 从种到界](https://img.taocdn.com/s3/m/4af19f4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1.png)
从种到界课时目标1.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明确“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3.概述生物分类的意义。
4.至少知道一种植物或动物在生物分类学上的位置。
学习重点: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意义。
学习难点: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课时活动设计提出问题:在生物世界中,是怎样将生物进行分类的呢?设计意图:设置问题,让学生自我解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狼在动物分类中的位置。
在活动过程中讨论下列问题:(1)说出狼归属的相应的属、科、目、纲、门、界。
(2)与狼的共同特征由多到少、亲缘关系由近到远的动物依次是什么?教师总结归纳:分类单位等级越高,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等级越低,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设计意图:利用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比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究欲,进一步理解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单位,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
提出问题:植物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归属相应的分类等级吗?以桃和水稻为例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生物分类等级单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简要介绍林奈和双名法以及双名法的命名规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双名法的组成和命名规则。
课堂小结,总结归纳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总结和归纳概括能力。
第二节 从种到界从种到界{ 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的基本单位:种对植物进行分类对动物进行分类课本“练习与应用”。
巩固性作业:《七彩作业》本节知识巩固、基础通关。
综合性作业:《七彩作业》本节能力突破、素养达标。
拓展性作业:依据双名法的命名规则给某个校园生物命名。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教案新版
![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教案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3bacf88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b.png)
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教案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从种到界》的内容,这是新版教材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了解各个分类阶层的特征及常见生物,特别是从种到界的分类过程及其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能够运用生物分类的知识,对生物进行正确的分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分类阶层的理解,特别是从种到界的分类过程。
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各个分类阶层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挂图。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些生物进行分类。
2. 讲解: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讲解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阐述从种到界的分类过程。
3. 实践:发放挂图,让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分类的实践操作。
4. 例题讲解:针对从种到界的分类过程,给出具体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类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种属科目纲门界3. 从种到界的分类过程七、作业设计生物列表:狗、猫、马、老鼠、鲫鱼、鲤鱼、草鱼、荷花、玫瑰、月季、松树、柏树。
答案:动物界:哺乳纲:狗、猫、马、老鼠鱼纲:鲫鱼、鲤鱼、草鱼植物界:被子植物门:荷花、玫瑰、月季裸子植物门:松树、柏树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检查学生对生物分类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未掌握的部分进行针对性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对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生物分类阶层的理解,特别是从种到界的分类过程。
2. 例题讲解:针对从种到界的分类过程,给出具体例题。
2.4.2从种到界 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4.2从种到界 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cbfb07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4e.png)
第二单元第四章生物分类的方法第二节从种到界一、本节聚焦1. 通过观察和类比,使学生能描述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并能归纳出不同等级之间的共同特征关系和亲缘关系的规律,初步形成进化的观点。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用分类的思想指导学习和生活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1.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和理解“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2. 生物分类的依据。
三、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展示蜻蜓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蜻蜓既是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又是昆虫。
同一种动物为什么要冠以不同的类群名称呢?自然界中的生物多种多样,需要对其进行分类。
以学生熟悉的昆虫--蜻蜓为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对学习新内容的兴趣。
任务一:生物的分类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讲解:蜜蜂既是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又是昆虫,表明了蜜蜂在不同的分类等级中的位置,不同的类群名称属于不同的阅读P127-130页内容,了解什么是生物分类,生物分类等级有哪些?从对狼分类的塔状图中总结出生物分类的规律。
通过自学的方式,掌握课本基本知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类等级,可见,同一种动物冠以不同的类群名称,这是生物分类的需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物的分类等级。
1.什么是生物分类?2.生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3.生物的分类单位有哪些?1.生物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
2.界、门、纲、目、科、属、种。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生物分类的等级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些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展示蜻蜓的分类等级。
通过呈示蜻蜓在动物界的具体位置,让学生知道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大小关系。
一个物种里只有一种生物,但会有很多个体。
以狼为例,探究“一种生物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的”,体会科学家给生物分类的过程。
展示狼的图片,讲解:每一只狼是一个动物个体,思考并讨论狼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的分类等级的?所有的狼都属于同一个物种。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教案新版新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教案新版新](https://img.taocdn.com/s3/m/8e2360ae84868762caaed584.png)
《从种到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实例来分析,通过观察活动分组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生物种类锐减的原因,关注生物的保护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难点: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教材和习题。
四、教
学生观察,思考。
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
学生学会观察,培养观察,
动物们脊椎动物亚门。
根据生物
五、板书设计: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1.界,门,纲,目,科,属,种
2.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3 分类等级越低,共同特征越多
分类等级越高,共同特征越少
生物分类依据: 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他们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
意义: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第二节《从种到界》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6)
![第二节《从种到界》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6)](https://img.taocdn.com/s3/m/c946d0cef5335a8103d22014.png)
一、教学目标
1、讲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二、重点难点
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单位。
三、课前预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动物类群分类的挂图或投影片。
学生:四人一组,预备一副扑克。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出示提纲,指导学生看书,分析摸索,得出结论。
质疑:同种中的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近,依旧同界中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近?对生物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组织学生看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分类的依据
依照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
分类单位
界〔将生物分为植物界、动物界和其他几个界〕
界以下又分为:门、纲、目、科、属、种。每个种里只有一种生物,那个等级中生物的共同特点最多。因此,种是最差不多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亲热的。
分类的意义
使每个物种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一目了然。
质疑:在游指导学生摸索、总结。对存在咨询题,由教师点拨指导,从而得出结论。
质疑:重量单位有克、公斤、吨;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那么,生物有没有分类单位?从小到大的顺序是什么?其中,最差不多的分类单位、最重要的分类单位是什么?指导学生看书,得出结论。
四人一组,依照游戏要求,将扑克牌进行分类。小组讨论,归纳分类的依据,发解分类的等级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相互交流,质疑答疑。对存在咨询题,在教师的关心指导下,由师生共同解惑,得出结论,明白生物分类的依据。
四人一组,依照提纲,进行分析,归纳整理,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得出结论。
初中生物《从种到界》说课稿(5篇材料)
![初中生物《从种到界》说课稿(5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e7e48739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3.png)
初中生物《从种到界》说课稿(5篇材料)第一篇:初中生物《从种到界》说课稿说课稿《从种到界》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从种到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从种到界》是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内容。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依据一定的标准,各种生物可分成不同的类群。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尝试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对提出的问题,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怎样给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4.通过对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
2.通过对本节学习,学生对课本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同学们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提升自我素质教学重点: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教学组织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二、说教法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我还采取大量的图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从种到界教案
![从种到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c7db6f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5.png)
从种到界教案一、教案背景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了解种和界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
种和界是生物分类的两个层次,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组织生物的多样性。
本教案将以生物学教学为背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种和界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种和界的概念,能够描述它们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种和界的分类方法和标准。
3. 能够运用种和界的概念进行生物分类。
4. 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学教科书2. 实物:不同植物的标本、显微镜3. 活动材料:生物分类表格、绘画工具四、教学活动活动一:种的概念和特征1. 教师简要介绍种的概念:种是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具有一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并能繁殖后代。
种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并且能繁殖出育性后代。
2. 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标本,讨论它们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3. 学生以观察到的植物为例,编写关于种的定义和特征的描述。
活动二:界的概念和分类方法1. 教师简要介绍界的概念:界是生物学分类的更高层次,界下包含多个种或亚界。
界的划分主要基于生物的细胞结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等特征。
2. 学生集体讨论不同生物的界划分标准,比如动物界和植物界的区分。
3. 学生根据所了解的界划分标准,归类一些生物样本,运用分类表格进行记录和总结。
活动三:种和界的应用1. 学生以教材或其他资源为基础,各自选择一种生物进行研究。
2. 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收集,描述所研究生物的种和界,并给出判断的依据。
3. 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五、教学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对种和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种和界是生物分类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掌握了这些概念,学生对生物世界的认知将更加准确和全面。
此外,通过观察和归纳总结的活动,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六、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另一种生物进行观察和分类,总结出它的种和界,并用文字或图片表达出来。
第二节从种到界教学设计
![第二节从种到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35ae20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8.png)
第二节从种到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介绍有关科学类别的相关知识,包括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它包括生物科学看待生物,生物科学与其他相关科学的主要关系,以及科学分类。
2、探索生物多样性,了解物种的分类,以及物种在不同类别划分时所需要考虑的有关问题。
3、认识物种,认识物种之间的关系,认识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物种所依赖的资源以及物种的变迁。
4、认识生物的继承,包括继承的机制,继承的规律,以及将遗传变异因子用于应用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有关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理解生物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3、掌握物种的变迁,认识物种的关系以及生物的继承机制和规律。
三、教学方法2、在上课时,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小组实验等研讨的形式,探究各个物种的分类情况和多样性,并对多样性所引发的有关问题做出探究。
3、学生共同完成生物继承实验,观察继承路径。
四、课时数量及要求《从种到界》教学课时安排为10节,其中,第一节课时介绍课程概述,第二节讲授生物分类、物种多样性介绍等;第三、四节课以实验方式讲解物种分类等内容;第五、六节课介绍物种与生态的关系;第七、八节课讲授生物的遗传及其机制;第九、十节课,进行实验性综合练习,小组实验或实践活动等。
五、教学重难点的分析1、重难点:物种的分类:理解物种的分类标准,以及分类原理;物种的多样性:了解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物种多样性引起的一系列现象;生物的继承:认识继承原理及遗传变异机制;六、课堂活动安排1、引言:教师从课程概述入手,简要介绍什么是生物学、什么是分类学等相关概念。
2、以小组活动形式介绍物种分类,使学生深入理解蛋白质维度上的分类标准。
3、以实验形式介绍物种的多样性,运用植物或动物表型特征来回答分类理论的问题,了解其多样性是通过哪几个层面来构建的。
4、实验活动:介绍物种的继承,运用实验模拟进行继承及其机制的讨论及实践活动。
5、总结: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小组对所讲内容进行总结,从分类学动物物种构成,多样性变迁,继承遗传及管理等方面概括性的总结所学内容,使学生对本次课程有更清晰的认识。
2024年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精彩教案新版
![2024年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精彩教案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79aaba1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fa.png)
2024年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精彩教案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新版教材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的内容。
具体包括:种的概念与分类,界的基本概念与特征,以及种与界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详细解读教材第21页至第25页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种与界的定义,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培养学生运用分类方法对生物进行归类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种与界的分类方法,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重点:种与界的定义,生物分类的依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基本概念讲解:讲解种与界的定义,特征,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分类方法对生物进行归类。
4. 例题讲解:解答学生在分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讲解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5页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种的概念、分类与特征2. 界的概念、分类与特征3. 种与界的关系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26页第1、2、3题。
2. 答案:(1)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具有共同遗传特征,能相互繁殖后代的生物群体。
(2)界:生物分类的最大单位,包括多个具有共同特征的种。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生物种类、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种与界的概念,能否运用分类方法对生物进行归类。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思考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互动性;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教学反馈及小结巩固练习。
举例说明桃,让学生小
组讨论,试图从其形态、结
构特征上对其进行分类。
课堂练习:
1、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
小依次是()。
2、给绿化植物一个“名份”
课外时间到书店查阅植物
百科全书,尝试为校园内的
绿化植物进行挂牌。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
论。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
题。
该过程使本节课
的重难点内容的课堂
教学效果能够得以及
时地反馈,加强学生
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利用留有余地的实践
活动鼓励学生课后进
一步探究,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与探究欲。
五林奈和双命名法导入: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依
旧存在着“同名异物”和“同
物异名”的现象。
2、指导学生读书P89,
让学生归纳林奈的双命名
法的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问题
课外知识补充。
使学
生能够更好得理解公
园挂牌植物的标识。
将生物知识有效得利
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板书设计
a)生物分类单位
1、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
2、最基本单位——科
b)生物分类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
c)生物分类的意义
1、生物分类是为了了解生物多样性基础。
2、生物分类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基础。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态度认真,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
自学过程认真细致,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研究、交流意识强,具有小组合作精神.
分类知识技能情感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未掌握的知识
3、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给大家上好这节
课?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