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合集下载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将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旨在深入研究免疫系统如何防御外来病原体以及人体对于病原体的免疫应答机制。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育过程的学科,它涉及与生物分子相关的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等内容。

主要是研究免疫系统的发育、结构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如何应对体内外病原体的侵略作出反应,以及免疫系统如何与其它系统相互协调工作等。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体的学科,主要研究病原体的结构、形态、生长、发育、代谢、进化及其对免疫的影响。

它着重研究病原体的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菌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病原体如何感染宿主、引起疾病、抗药性的发展等。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是实验室研究,也是结合临床实践的研究。

通过对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免疫系统如何应对病原体的入侵,从而阐明病原生物学的本质,并依此来设计新的免疫预防疫苗和抗生素。

研究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实验室技术涉及到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病理学、放射学、免疫治疗等多个学科,主要包括抗原抗体法、免疫荧光技术、蛋白质电泳、PCR技术、Southern blotting、流式细胞术等技术。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研究是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及其它学科的重要基础,它不仅为我们了解病原体的感染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疾病防治、新药研发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PPT课件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PPT课件
免疫应答的类型
根据免疫应答过程中是否出现抗体,可将免疫应答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类型。体液免疫是指通过抗体与 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毒作用,最终清除抗原的免疫应答类型;细胞免疫是指通过T淋巴细胞与抗原的直接 接触,激活细胞毒T细胞或巨噬细胞等,最终清除抗原的免疫应答类型。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ppt课件
• 病原生物概述 • 免疫学基础 • 病原生物感染与免疫反应 • 免疫预防与治疗 •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
01
病原生物概述
病原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原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的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 虫等。
分类
病原生物可根据其形态、遗传特征、致病特点等进行分类,如细菌中的革兰氏 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病毒中的DNA病毒和RNA病毒等。
抗体的概念
抗体是指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 具有高度特异性的蛋白质分子,能 够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原与抗体的关系
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特 异性,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 发生结合。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力取 决于它们之间的亲和力。
免疫应答的过程与类型
免疫应答的过程
免疫应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感应阶段是指抗原进入机体后被识别和处理的 阶段;反应阶段是指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的阶段;效应阶段是指免疫应答产生的效应物质与抗原结合, 最终清除抗原的阶段。
疫苗的研制与应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通过人工制备减毒或灭活的病原微生物或 其代谢产物,研制出各种疫苗,用于预防 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利用免疫学技术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诊 断和治疗,如检测自身抗体、调节免疫功 能等。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一、单选题1.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 A. C1• B. C2• C. C3• D. C8答案C解析C3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2.动物血清抗毒素对人而言属于( )• A. 异种抗原• B. 同种异型抗原• C. 异嗜性抗原• D. 共同抗原答案A解析动物血清抗毒素对人而言属于异种抗原3.下列哪项属于人工主动免疫( )• A. 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麻疹• B. 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 C. 注射胸腺肽治疗恶性肿瘤• D.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预防破伤风答案B解析人工主动免疫是指给机体人工接种疫苗、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以增强抗病能力,A、C、D三项均为被动免疫4.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出现全身性中毒症状,称为( )• A. 毒血症• B. 菌血症• C. 败血症• D. 脓毒血症答案C解析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出现全身性中毒症状,称为败血症5.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为( )• A. 纳米(nm)• B. 微米(µm)• C. 毫米(mm)• D. 厘米(cm)答案A解析病毒的测量单位是纳米6.免疫的现代概念是( )• A. 机体清除自身损伤、衰老细胞• B. 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C. 机体排除抗原性异物,对机体都是有利的• D. 机体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现象答案D解析免疫是指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现象。

7.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微生物的方法称( )• A. 防腐• B. 无菌• C. 灭菌• D. 消毒答案C解析灭菌是指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微生物的方法8.补体激活后形成的膜攻击复合物是( )• A. C4b2b• B. C4b2b3b• C. C567• D. C5b6789答案D解析C5b6789是补体激活后形成的膜攻击复合物9.病毒的核衣壳是指( )• A. 核心或衣壳• B. 核心和衣壳• C. 仅有核心• D. 仅有衣壳答案B解析病毒的核心和衣壳构成核衣壳10.手术室空气消毒常用( )• A. 巴氏消毒法• B. 高压蒸气灭菌法• C. 紫外线• D. 烧灼法答案C解析空气的消毒常用紫外线法11.维持细菌固有形态的结构是( )• A. 芽胞• B. 荚膜• C. 中介体• D. 细胞壁答案D解析细胞壁维持细菌的形态12.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Ig是( )• A. IgM• B. IgA• C. IgG• D. IgE答案D解析IgE介导Ⅰ型超敏反应13.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 A. 抗原决定簇• B. 抗原的电荷性质• C. 抗原的大小• D. 载体的性质答案A解析抗原决定簇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也称为表位14.属于缺陷性病毒的是( )• A. HAV• B. HBV• C. HCV• D. HDV答案D解析丁型肝炎病毒为缺陷病毒15.超抗原能激活大量T细胞,约占T细胞库的( )• A. 40~80%• B. 20~40%• C. 2~20%• D. 1~3%答案C解析超抗原能激活大量T细胞,约占T细胞库的2~20% 16.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 )• A. μm(微米)• B. nm(纳米)• C. mm(毫米)• D. cm(厘米)答案A解析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17.婴幼儿易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由于( )• A. 皮肤粘膜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所致• B. 化学屏障发育尚未完善所致• C. 微生物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所致• D. 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所致答案D解析婴幼儿易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由于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所致18.巴氏消毒法的温度和时间要求是( )• A. 61.1℃~62.8℃,30分钟• B. 45℃~50℃,25分钟• C. 61.1℃~62.8℃,2分钟• D. 71.7℃,30秒钟答案A解析巴氏消毒法是指61.1℃~62.8℃作用30分钟19.下列哪项不是生物间的共生关系( )• A. 竞争• B. 共栖• C. 互利共生• D. 寄生答案A解析生物间的生存关系分为竞争、捕食和共生20.下列细菌中,最易产生耐药性的是( )• A. 群链球菌• B. 草绿色链球菌• C. 金黄色葡萄球菌E.肺炎链球菌答案C解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强21.伤寒沙门菌Vi抗体的检查有助于( )• A. 早期诊断伤寒• B. 判断预后• C. 检查免疫力• D. 诊断伤寒带菌者答案D解析血清Vi抗体效价大于1:10可诊断为伤寒带菌者22.主要用于破伤风特异性治疗的生物制剂是( )• A. 抗生素• B. 细菌素• C. 类毒素• D. 抗毒素答案D解析破伤风抗毒素可以中和体内产生的破伤风外毒素,用于破伤风特异性治疗23.人T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在( )• A. 脾脏• B. 胸腺• C. 骨髓• D. 法氏囊答案B解析骨髓是人B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法氏囊是禽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脾脏是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的T、B淋巴细胞定居的部位和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24.Dane颗粒是( )• A. 甲型肝炎病毒体• B. 乙型肝炎病毒体• C. 流感病毒体• D. EB病毒体答案B解析Dane颗粒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衣壳和DNA,是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25.能发酵乳糖的细菌是( )• A. 大肠埃希菌• B. 痢疾志贺菌• C. 伤寒沙门菌• D. 肠炎沙门菌答案A解析肠道非致病菌能发酵乳糖,大肠杆菌是非致病菌26.细菌的营养物质不包括( )• A. 碳源• B. 氮源• C. 无机盐• D. 氧气答案D解析细菌的营养物质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有的细菌营养要求高,还需要生长因子27.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是( )• A. C4b2b• B. C4b2b3b• C. C3bBb• D. C3bBb3b答案B解析经典途径和MBL途径的C3转化酶都是C4b2b3b,MBL的C3转化酶是C3bBb3b 28.下列病毒复制周期中,不正确的一个环节是( )• A. 吸附• B. 穿入• C. 脱壳• D. 孢子形成与释放答案D解析病毒的复制过程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成熟与释放29.不属于Ⅰ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 A. 血清过敏性休克• B. 支气管哮喘• C. 荨麻疹• D.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答案D解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属于Ⅲ型超敏反应30.人B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在( )• A. 胸腺• B. 脾脏• C. 骨髓• D. 法氏囊答案C解析骨髓是人B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法氏囊是禽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脾脏是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的T、B淋巴细胞定居的部位和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31.对人体既是抗原又是抗体的物质是( )• A. 细菌外毒素• B. 马抗破伤风血清• C. 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 D. 干扰素答案B解析马抗破伤风血清的主要成分是破伤风抗毒素,可中和破伤风外毒素,发挥抗体作用,同时,马抗破伤风血清是动物血清,对于人体属于异种抗原32.厌氧菌感染的伤口消毒最好选用下列消毒剂中的( )• A. 碘酒• B. 过氧化氢• C. 新洁尔灭• D. 生石灰答案B解析过氧化氢可分解产生氧气,破坏厌氧微环境,抑制厌氧菌生长33.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主要原因是( )• A. 对抗生素敏感• B. 单细胞• C. 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D. 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答案D解析原核细胞型病原生物是指具有原始的核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完备34.与载体偶联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 )• A. 半抗原• B. 完全抗原• C. 载体• D. 佐剂答案A解析半抗原只具备免疫反应性,必须与载体结合后才均有免疫原性35.免疫学中的非已物质不包括( )• A. 异种物质• B. 同种异体物质• C. 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 D. 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自身物质答案D解析免疫学中的“非己”是指胚胎期免疫细胞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36.临床诊断伤寒或副伤寒所用的肥达反应属于( )• A. 玻片凝集反应• B. 试管凝集反应• C. 间接凝集反应• D. 沉淀反应答案B解析临床诊断伤寒或副伤寒所用的肥达反应属于试管凝集反应37.参与经典途径作用的补体成分是( )• A. C5~C9• B. C3• C. C1~C9• D. C1~C4答案C解析C1~C9均参与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38.不属于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是( )• A. 动物接种• B. 鸡胚培养• C. 原代细胞培养• D. 培养基培养答案D解析病毒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生物,必须在活细胞内生存,不能用无生命的培养基培养39.细菌接种环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是( )• A. 巴氏消毒法• B. 高压蒸气灭菌法• C. 紫外线• D. 烧灼法答案D解析接种坏常用烧灼法灭菌40.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易导致( )• A. 药物中毒• B. 过敏反应• C. 机体免疫力下降• D. 菌群失调症答案D解析广谱抗菌药物可导致菌群失调二、多选题1.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包括()• A. 动物接种• B. 鸡胚培养• C. 原代细胞培养• D. 培养基培养答案A,B,C解析病毒属于专性寄生性病原生物,不能再无生命的培养基上生长2.高压蒸汽灭菌法的条件包括()• A. 121.3℃• B. 103.46kPa• C. 15~20min• D. 100℃答案A,B,C解析高压蒸汽灭菌法的温度是121.3℃3.关于IgG的叙述,正确的是()<br/>• A. 血清中含量最多• B. 感染后最早出现• C. 分子量最大• D. 再次应答主要抗体答案A,D解析感染后最早出现、分子量最大是IgM的特点4.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 A. 荚膜• B. 鞭毛• C. 菌毛• D. 中介体答案A,B,C解析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芽胞,中介体是细胞膜的结构5.关于革兰阳性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B. 肽聚糖的外层还有外膜• C. 含有大量磷壁酸• D. 胞内具有高渗透压答案A,C,D解析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外有外膜6.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有( )A. 发热• B. 脓血粘液便• C. 米泔水样便• D. 里急后重答案A,B,D解析米泔水样便是霍乱的临床表现7.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学特性描述正确的是()• A. 耐盐性强• B. 革兰染色阳性• C. 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病变局限• D. 不易产生耐药性答案A,B,C解析金黄色葡萄球菌易产生耐药性8.A.群链球菌产生的致病性酶类中包括下列那些:()• A. 血浆凝固酶• B. 透明质酸酶• C. 链激酶• D. 链道酶答案B,C,D解析血浆凝固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9.鉴别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依据有:()• A. 产生金黄色色素• B. 有溶血性• C. 可产生凝固酶• D. 分解甘露醇产酸答案A,B,C,D解析以上四项均为鉴别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依据,此外还有耐热核酸酶阳性10.对于人免疫系统,属于非已抗原的为()• A. 动物血清• B. 病原微生物的组织细胞• C. 病原微生物代谢产物• D. 感染的寄生虫抗原答案A,B,C,D解析以上四项对于人免疫系统,都属于非己抗原11.下列物质中注入人体可导致发热的有()• A. 内毒素• C. 致热源(热原质)• D. 菌毛答案A,C解析内毒素、致热源、脂多糖注入机体可引起发热12.乙肝患者血清“小三阳”是下列哪几项阳性( )• A. HBsAg• B. 抗-HBc• C. HBeAg• D. 抗-HBe答案A,B,D解析乙肝"小三阳"是指HBsAg(+)、抗-HBc(+)、抗-HBe(+)13.关于细菌的结构,下列陈述哪些项错误()• A. 维持细菌固有形态同时取决于细胞壁和细胞膜• B. 芽胞是细菌的休眠体状态• C. 鞭毛既与细菌的动力有关,又与分类有关• D. 性菌毛决定细菌的性别,普通菌毛传递质粒答案A,D解析维持细菌固有形态取决于细胞壁,性菌毛传递质粒,普通菌毛与细菌粘附相关14.致病菌进入血液循环的全身感染类型是()• B. 菌血症• C. 败血症• D. 毒血症答案A,B,C解析毒血症是病原菌不进入血流,而是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15.内毒素的特点包括()• A. 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 主要成分是脂多糖• C. 引起的症状大致相似• D. 致病选择性强答案B,C解析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引起的症状大致相似,致病选择性弱16.关于脂多糖的描述,正确的是()<br/><br/>• A. 是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成分• B. 可引起发热反应• C. 可被高压蒸汽灭菌法破坏• D. 注射用针剂中不应含有脂多糖答案B,D解析脂多糖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成分,可耐受160℃1小时,故高压蒸汽法不能使其破坏17.病毒包膜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有()• A. 保护病毒核衣壳• B. 参与感染• C. 吸附易感细胞• D. 具有抗原性答案A,B,C,D解析此四项均是病毒包膜的生物学功能18.下列哪项不是水的营养作用()• A.• B. 维持渗透压• C. 直接参与代谢过程• D. 降低细胞内温度E、维持生物大分子的天然构象答案B,C,D解析无机盐维持细胞渗透压19.A.群链球菌引起化脓性感染时,脓液稀薄,易扩散,这是由于其产生:()• A. 链球菌溶素• B. 透明质酸酶• C. 链激酶• D. 链道酶答案B,C,D解析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可使脓液稀薄,易扩散20.介导Ⅱ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 A. IgE• B. IgG• C. IgM• D. IgA答案B,C解析介导Ⅱ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G和IgM三、判断1.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答案错误解析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外膜2.肠道非致病菌不能发酵乳糖答案错误解析肠道非致病菌能发酵乳糖3.感染对机体都是有害的。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全文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全文
甲状腺球蛋白、眼晶状体蛋白、精子等。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29
• 三、机体的反应性
• 受基因控制,与年龄和健康状态也 有关。
• 四、其它
• 抗原进入体内的途径、剂量及是否 应用佐剂等有关。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0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 一、抗原的特异性 • 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也表现在抗原性上。 • 表现在免疫原性上:指某一抗原只能诱
• 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决定基刺激机体 产生的抗体分别与两种抗原(共同抗原) 发生反应。
• 图2-1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4
图2-1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5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6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 一、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 1、异种抗原 • 2、同种异型抗原 • 3、自身抗原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20
6、机体对异物的移植排斥反应功 能称为:
• A、免疫监视 • B、免疫自稳 • C、免疫防御 • D、免疫识别 • E、免疫耐受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21
7、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死 亡细胞的能力称为:
• A、免疫监视 • B、免疫自稳 • C、免疫防御 • D、免疫识别 • E、免疫耐受
• B、肺炎支原体与肺组织 • C、父母的HLA与子女的HLA • D、化脓性链球菌M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
及心肌 • E、外毒素与类毒素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重点知识第一章1、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

正常时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异常时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

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

异常时细胞突变或持续感染。

2、中枢免疫器官包括:①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②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黏膜淋巴组织。

脾脏是最大的免疫器官。

第二章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细菌、细菌外毒素等。

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3、抗原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导致耐受。

免疫耐受静脉最明显。

4、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第三章1、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是B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2、互补决定区:V区有3个HVR(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由于这些高变区序列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

3、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Fab和一个Fc. 胃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一个F(ab')2 和一个pFc'。

4、调理作用:IgG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5、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重点知识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重点知识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知识1、免疫学概念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外界入侵者(生物毒素、致病细菌、病毒等)或自身损伤产物(某些癌细胞等)的应答,以及调节免疫响应、失调状态的研究领域。

它研究了机体先天和后天抗原性及免疫响应机制。

2、免疫学细胞免疫学细胞由 Fc受体、B细胞、T细胞、嗜中性粒细胞、D细胞等六大类细胞组成,它们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免疫网络。

Fc受体:胞外结构体,主要由IgG的免疫球蛋白组成,起着结合抗体、免疫球蛋白和促进碱性粒细胞吞噬病原体的作用。

B细胞:细胞内有多种分化变异的抗原受体的活性细胞。

B细胞在抗原刺激后发生分化变异,产生结合抗原/抗三聚体的抗体。

T细胞:T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一种重要环节,大致可分为3类:a、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提呈抗原刺激T细胞,主要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b、调节性T细胞:有助于调节免疫反应的T细胞,包括Th0细胞、Th1细胞、Th2细胞和Treg细胞。

c、杀伤性T细胞:可以识别和杀伤抗原携带细胞的T细胞,主要有吞噬细胞、活性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和C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能够抗微生物病原体植入机体皮肤层或真皮层细胞,可以分泌胞外抗原抑制物,在免疫应答中起到一定作用。

D细胞:又称表皮极压细胞,具有吞噬和抗原提呈功能,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病原生物学病原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主要研究病原体及其与宿主之间的关系。

它研究了病原物对入侵宿主致病机制及宿主免疫应答机制,以及病原物的起源、分类、病原性、多样性、基因调控等诸多问题。

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为病原测定、生物技术、生物毒素等诸多领域提供技术支持。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体致病机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学科,它是生物学、医学、化学和其他学科之间交叉学科。

病原生物主要研究病原体、感染途径、病原体的传播、病原体的捕获和鉴定,以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的原理。

病原体是以个体或更小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微生物形式存在,具有直接或间接致病性,能够感染人类或动物。

它们可以通过气溶胶、液滴和接触传播,可以通过手部接触、食物和水源传播,也可以通过与携带病原体的昆虫的接触传播。

病原体的传播主要通过传播病原体的携带者来建立,携带者可以是人、动物或其他有形的东西,其可能是直接传播者,也可能是间接传播者。

携带者可以通过吐口水、咳嗽、脓痰等向空气中释放病原体,或者将病原体传播至环境中,再由别的携带者将病原体传播出去。

病原体的捕获可以是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

病原体的捕获是指在实验室等环境中,采用特殊的方法,及时、准确地使得病原体从宿主中捕获,以便后续研究及测试。

常见的病原体捕获技术有:细胞培养、蛋白质胶合技术、液相色谱法、凝胶聚焦电泳、PCR技术等。

病原体的鉴定指的是医学免疫学分析,是以检测宿主细胞或血清中的抗原为基础,用于识别某一抗原,从而确定抗原来源的方法。

鉴定的技术有:血清学试验、免疫电镜法、免疫荧光法、蛋白质组学等。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和动物体对外来物质的免疫反应及保护自身免受病原体感染的学科。

包括免疫系统构成、天然免疫、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等,利用免疫学可以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免疫的基本机制是:宿主对外源物质,发起特异性的反应,以分解外源物质或抑制其毒害细胞,并形成有力的免疫应答来侵蚀抗原,以保护宿主体免受病原体和毒素的侵害。

免疫学可以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比如传染病的预防就主要用到免疫学,可以采取细菌疫苗、病毒疫苗,并利用二次免疫加强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能力。

另外,还可以利用免疫学的知识来治疗疾病。

通过调节免疫的机制,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或在细胞水平上抑制它们的毒性,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病率,改善病情,进行有效的治疗。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笔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笔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笔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笔记一、病原生物的分类和特征1. 病原生物的分类:病原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几大类。

- 细菌:单细胞微生物,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 病毒:非细胞遗传物质,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内才能繁殖。

- 真菌:多细胞生物,可以分为酵母菌和霉菌。

- 寄生虫:可以分为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三类。

2. 病原生物的特征:- 病原性:能够引起疾病的能力。

- 繁殖能力:能够迅速繁殖,增加感染的机会。

- 毒力:能够产生毒性物质,对宿主造成伤害。

- 抗原性: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抗体。

二、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1. 先天免疫:由于先天免疫的机制是天生具备的,因此对于任何病原生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能力。

先天免疫的主要防御机制包括:- 机械屏障:皮肤和黏膜形成机械屏障,阻挡病原生物的进入。

- 化学防御: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具有抗菌作用,如胃酸、唾液中的溶菌酶等。

- 细胞免疫: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可以直接吞噬和杀死入侵的病原生物。

-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使得病原生物无法生存和繁殖。

2. 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在遭遇病原生物后,机体通过免疫应答产生的免疫防御机制。

获得性免疫主要包括:- 细胞免疫:T细胞通过识别和杀伤感染的细胞,起到清除病原生物的作用。

- 体液免疫:B细胞通过产生特异性抗体来中和和清除病原生物。

- 记忆免疫:机体在初次感染后,会产生免疫记忆细胞,使得再次遭遇相同病原生物时,可以迅速产生免疫应答,提供更强的免疫防御能力。

三、免疫失调和免疫疾病1. 免疫失调: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激活或功能障碍的情况,导致免疫应答的失衡。

常见的免疫失调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疾病和免疫缺陷病等。

2. 免疫疾病:由于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导致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应答。

常见的免疫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等。

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1. 预防:通过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病原生物等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总结归纳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总结归纳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总结归纳第一节总论一、绪论1.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基本形态:2.细菌的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⑴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功能:①维持菌体外形;②维持渗透压;③决定细菌的抗原性;④脂多糖是具有致病作用的内毒素。

结构特点:化学成分是肽聚糖。

(又称黏肽)Ⅰ:G-菌细胞壁由内向外依次是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层共同构成外膜。

⑵细菌的特殊结构:三、细菌的繁殖与代谢:㈠细菌的生长繁殖: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⑴条件:营养物质(包括水分、无机盐类、蛋白胨和糖)、酸碱度(pH7.2~7.6)、温度(37℃)、气体⑵根据对氧气的需要不同分为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四大类;2.生长方式与速度:⑴生长方式: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法繁殖,繁殖速度极快。

⑵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㈡细菌的新陈代谢:1.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⑴对糖、蛋白质的分解⑵细菌的生化反应是鉴别细菌的重要依据⑶常见的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分解试验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㈢细菌的人工培养:最常用的是需氧培养法。

四、细菌的变异㈠细菌的变异现象及变异机制:1.细菌的变异现象:①细菌的形态结构变异:包括L型变异、荚膜变异、鞭毛变异等;②抗原性变异;③毒力变异;④耐药性变异;⑤菌落变异。

2.细菌变异机制:㈡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⑴影响细菌学诊断:发生变异的细菌可以失去其典型的特征。

(L型变异)⑵预防耐药菌株扩散。

(药敏试验)⑶制备疫苗。

(减毒活疫苗)⑷检测致癌物。

(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⑸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质粒、噬菌体-载体-目的基因-受体菌。

五、消毒与灭菌㈠基本概念:1.消毒:指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2.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包括杀灭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知识点】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温度37℃、pH值7.2-7.6、气体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2.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无性二分裂3.细菌繁殖的速度:大多数20-30min分裂一次,结核分枝杆菌18-24h分裂一次。

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1液体培养基形成菌膜——专性需氧菌;沉淀生长——链球菌;均匀浑浊生长——兼性厌氧菌;2半固体培养基沿穿刺线生长——无鞭毛,云雾状生长——有鞭毛;3固体培养基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单个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菌苔——多个菌落融合成片为菌苔。

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1热原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后可引起发热的物质;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合成,其化学成分为革兰阴性菌的胞壁成分——脂多糖;耐热,高压蒸汽灭菌无法将其破坏;液体中的热原质可用吸附剂或特殊的石棉滤网除去,玻璃器皿上的热原质可经250℃、30min干考法破坏。

2抗生素:大多数由放线菌、真菌合成,可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物质,可用于感染性疾病或肿瘤的治疗。

3毒素与侵袭性酶。

4色素5维生素6细菌素【知识点】1.正常菌群的概念:在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由不同种类微生物构成的微生物群,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而且有利,称之为正常菌群。

2.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等3.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寄居部位改变、机体免疫力降低、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的某些微生物也可引起疾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4.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数目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时,称为菌群失调。

5.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医院感染的概念。

6.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白假丝酵母菌、肺炎链球菌等7.菌群失调症的常见原因:长期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8.菌群失调症的治疗:生态制剂例如整肠生9.消毒:杀灭物体或人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1、病原生物
a) 病原生物是指能引起人体疾病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这些病原生物有的危害性大,有的危害性小,因此需要人们仔细鉴别和控制。

b) 病原生物的种类繁多,其中一些病原生物可通过食物、水、空气等方式进入人体,引起疾病;还有一些病原生物只存在于宿主体内,会导致疾病。

c) 同时,每种病原生物也有多种致病机制,包括有毒产物、免疫反应等,这些机制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从而引起疾病。

2、免疫机制
a) 人体免疫系统是一种能够抵抗病原生物侵袭的机制,由免疫细胞在机体内扮演关键角色。

这些细胞会将抗原与抗体连接起来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以防止病原生物的侵袭。

b) 免疫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抵抗病原生物的侵袭,而免疫反应则是免疫系统对病原生物的一种避免反应,它是一种生物反应,也是人体抵抗疾病的重要方式和机制。

c) 免疫机制能够有效抵御病原生物的侵袭。

当人体感染某种病原生物
时,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定的抗体和足够的抗原,使病原生物的侵袭受到有效的抵抗,从而避免了疾病的发生。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1.补体C系统是具有多种调控机制的蛋白质酶促反应系统,广泛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2.补体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补体调节蛋白3.补体来源:肝细胞、巨噬细胞4.补体极不稳定,应保存在-20℃或冷冻干燥保存;5.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旁路途径经典途径1激活物与激活条件激活物: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IC条件:每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IC中两个以上Ig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结合后才能活化,单个IgM即可激活2活化过程:识别阶段C1识别IC进而活化的过程活化阶段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阶段3膜攻击阶段:膜攻击复合物MAC在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通道,能使可溶性小分子、离子和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膜,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膨胀而被溶解;6.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2)调理作用(3)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5)免疫调节作用第三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进行组织移植时会发生排斥反应,编码此类抗原的基因群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2.人类的有关抗原在白细胞发现,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编码这些抗原的基因群称为HLA复合体;人类MHC分子一般指经典HLA基因编码产物,简称HLA分子提呈抗原肽;Ⅰ结构:肽结合区信息传递、Ig样区、跨膜区、胞浆区分布:各种有核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表面,成熟红细胞和滋养层细胞表面不表达;抗原肽与Ⅰ类分子的结合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并不像抗原抗体那样高度结合,只要多肽2~3个关键的氨基酸能恰当地连接而沟槽内相应位置,多肽即可与之结合;4.HLAⅡ类分子的分布:主要表达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5.MHC分子的免疫学功能(1)参与抗原的加工与提呈(2)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3)制约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TCR识别APC上抗原肽的同时还必须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自身MHC分子,此现象为MHC限制性(4)参与T细胞分化成熟(5)参与调控自然杀伤细胞第四节其他免疫因子一、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K是指多种细胞受免疫原、丝裂原等刺激后合成分泌的,通过与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多种生物效应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是机体内细胞间信号传递的重要介质;(一)细胞因子的分类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最先发现的CK、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家族(二)CK的共同特性绝多数CK是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1.作用方式: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2.生物学效应的重复性:1重叠性几种不同的CK可作用于同一靶细胞2高效性和多效性3拮抗性和协同性4网络性(三)CK的生物学作用1.刺激造血并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2.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3.参与炎症反应二、白细胞分化抗原免疫应答有赖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膜分子则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免疫细胞表面的白细胞分化抗原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功能密切相关;(一)白细胞分化抗原与CD分子的概念1.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以及分化的不同阶段和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表面标记;2.CD:位于细胞膜表面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二)CD分子的免疫学功能1.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目前已知的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的CD分子主要是CD1分子,其处理抗原的方式与MHCⅡ类分子相似2.参与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1参与T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CD3、CD4、CD8、CD28CD4----与MHCⅡ分子结合CD28----与配体CD80和CD86结合,提供T细胞协同刺激信号CD80/86----CD28 的配体2参与B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CD40---与CD40L结合3.参与免疫效应细胞凋亡相关的分子:CD95第五章免疫细胞第一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一、髓系免疫细胞单核/巨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树突状细胞(1)单核/巨核细胞{不仅参与固有免疫,也参与适应性免疫}的免疫学功能:吞噬杀伤病原体;清除损伤、衰老细胞和肿瘤细胞;抗原提呈;免疫调节(2)DC主要功能是高效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DC是专职性APC中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DC免疫学功能: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参与中枢神经和外周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3)NK细胞:主要通过其细胞毒作用及分泌细胞因子发挥作用;抗感染作用;抗肿瘤作用NK细胞通过多种途径杀伤肿瘤细胞,无需抗原预先刺激,是机体抗肿瘤的第一线细胞(4)肥大细胞可引起炎症反应,参与抗感染免疫和Ⅰ型超敏反应;备注: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摄取、加工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专职性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通过MHCⅡ类分子结合抗原肽并提呈给CD4+T细胞,进一步促进其活化;表达MHCⅠ类分子的细胞均能将内源性蛋白抗原异常加工为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8+T细胞而被其识别和杀伤;二、淋巴系免疫细胞淋巴样干细胞来自于骨髓多能干细胞HSC,由淋巴样干细胞分化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一)T细胞来源于骨髓,在胸腺中发育成熟1.T细胞抗原受体TCR的发育-----与β链的基因重排密切相关2.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阳性选择----使T细胞获得了抗原识别的MHC限制阴性选择----使T细胞获得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经过胸腺内的发育和选择后,成熟T细胞的特征为:表达功能性TCR;CD4或CD8单阳性细胞;获得抗原识别的MHC限制性;获得自身的耐受性;成熟的T细胞离开胸腺,进入外周免疫器官;(二)B细胞来源于骨髓,在骨髓成熟3.B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阴性选择-----在中枢免疫器官完成并获得中枢免疫耐受阳性选择---在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心完成,获得抗体亲和力的成熟(三)NK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三、谱系交叉的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DC是免疫细胞中唯一部分来自于髓样干细胞,部分来源于淋巴样干细胞的免疫细胞;第二节适应性免疫细胞一、T细胞T细胞表面具有TCR-CD3复合体、CD4/CD8分子、共刺激因子即细胞因子受体等多种特征性表面膜分子;一T细胞的表面分子T细胞表面分子是T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信号刺激并产生应答的物质基础,也是鉴别和分离T细胞的重要依据;复合体 TCR特异性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借助CD3分子转导进入细胞内;TCR不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表位,仅能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与MHC分子结合的抗原肽pMHC,这也是T细胞与B细胞识别抗原的不同之处;CD3表达于所有成熟T细胞表面,CD3具有稳定TCR结构和传递抗原识别信号的作用,但并不参与抗原识别过程;2.共受体 CD4和CD8都是TCR的共受体,但分别表达在不同的T细胞亚群上;CD4和CD8分子可增强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之间的作用,CD4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gp120的受体;3.共刺激因子 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不仅需要由TCR-CD3复合体分子提供的起始信号第一信号,还必须有共刺激信号第二信号如:CD28、CD154CD40LCD40配体4.负调节分子5. 细胞受体因子6.丝裂原结合分子二T细胞亚群与功能细胞根据功能不同分为:辅助性T细胞Th----多为CD4+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膜分子多为CD8+,分泌穿孔素及颗粒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调解性T细胞Treg-----膜分子多为CD4+二、B细胞一B细胞的表面分子不能传递抗原刺激信号到细胞内,可直接识别具有天然构象的抗原分子;CD79a/b 与BCR结合,为B细胞提供第一活化信号2.共受体 CD19、CD21和CD81CD21是EB病毒的受体,可显着增强BCR识别抗原的信号传导,促进B细胞的活化;3.共刺激分子 B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为T、B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主要包括:1CD40:其配体为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的CD154CD40L2CD80/CD86:高表达于活化的B细胞表面,是T细胞CD28和CD152的配体,CD80/CD86与CD28相互作用,为T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二信号;CD80/CD86与CD152相互作用,则可抑制T细胞的活化;细胞的功能根据B细胞是否表达CD5分子,分为B1CD5+细胞和B2细胞功能:产生抗体----B2细胞主要识别蛋白质抗原,是参与B细胞介导的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提呈抗原----B2细胞是专职性APC,具有抗原提呈功能分泌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危险信号刺激所形成的一种反应过程;1.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识别对象、识别受体、效应方式一、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T细胞抗原受体只能识别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后的抗原肽-MHC复合物pMHC1抗原的加工提呈: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MHC I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加工处理--MHC I类分子途径2抗原识别: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本质是对pMHC的识别,T细胞的TCR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时,必须同时与识别抗原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即T细胞的双识别,称为MHC限制;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1T细胞的活化CD8+T细胞、CD4+T细胞的活化:初始CD4+T、CD8+T细胞细胞的活化必须由DC为其提呈抗原;需要双信号.B7/CD28提供第二信号3.抗原清除阶段2种形式,CD4+细胞介导的效应和CD8+细胞介导的效应1CD4+细胞介导的效应:Th1细胞的效应---介导细胞免疫效应Th2细胞的效应---表达CD40L2CD8+细胞介导的效应:CTL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一个CTL可循环往复、连续、高效地杀伤靶细胞;三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1.初次应答抗体的主要类型------IgM2.再次应答抗体的主要类型------IgG第七章免疫损伤与疾病第一节超敏反应1.定义:以往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或持续接触相同抗原所致的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免疫应答;2.分类: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其中Ⅰ~Ⅲ型超敏反应均由抗体介导,Ⅳ型超敏反应由效应T细胞介导;一、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介导,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特征:发生快;生理功能紊乱,一般可逆;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一参与成分1.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尘螨、动物皮毛食入性变应原动物蛋白药物性变应原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和有机碘,属于小分子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某些蛋白质结合长成完全抗原成变应原2.IgE 正常人血清IgE含量极低,过敏时异常增高;3.主要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4.细胞因子 IL-4和IL-3诱导B细胞发生抗体类别转换产生IgE,IL-4刺激肥大细胞的增殖二发生机制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致敏阶段、发敏阶段和效应阶段1.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IgE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Ⅰ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这种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数年,如长期不接触变应原,致敏状态可逐渐消失;2.发敏阶段单个IgE结合FcεRⅠ是不能激活细胞的,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同时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IgE结合,使FcεRⅠ发生交联,方能启动激活信号,诱导已致敏的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3.效应阶段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与相应的靶细胞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细胞内的生物活性介质有两类:1 预先存在的介质及其作用:①组胺可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刺激平滑肌收缩,促进黏膜腺体分泌增强;②类胰蛋白酶可刺激邻近的肥大细胞释放介质,起到放大炎性效应的的作用;2 新合成的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D2、细胞因子根据效应发生的时相不同,Ⅰ型超敏反应可分为两种类型:速发相反应于再次接触变应原十几分钟内发作、且迅速消退的反应主要由组胺、前列腺素等引起;迟发相反应于再次接触变应原4~6小时后发作并持续24小时以上;主要表现为由粒细胞、Th2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致组织损伤三临床常见疾病1.全身过敏性反应是最严重的一种过敏反应,于再次接触变应原后数秒至数分钟内发生,以药物及血清过敏性休克最常见;1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2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进行紧急治疗时,某些患者由于曾经注射过相同的血清制剂已被致敏,而发生过敏性休克,严重可致死亡;2.局部过敏性反应(1)呼吸道超敏反应:主要引起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2)消化道超敏反应:主要引起过敏性肠胃炎,同时可伴有皮肤超敏反应;(3)皮肤超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湿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二、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直接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1.激活补体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攻膜复合物,导致靶细胞溶解;2.调理吞噬作用二临床常见疾病1.输血反应2.新生儿溶血症3.免疫血细胞减少症4.肺出血-肾炎综合征5.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三、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是指抗原抗体复合物未被及时清理,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一)参与成分可溶性抗原,IgG或IgM类抗体,补体、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二)发生机制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是Ⅲ型超敏反应发生的基础;(三)临床常见疾病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家兔皮下注射马血清和类Arthus反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局部反复注射胰岛素;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初次接受大剂量抗毒素血清注射;(2)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3)类分湿关节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四、Ⅳ型超敏发应是指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引起的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主要特点:发生缓慢,一般于再次接触抗原24-72小时后发生;抗体与补体不参与反应;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引起的组织损伤;(一)参与的主要成分1.抗原主要是胞内寄生微生物和接触性抗原;2.免疫细胞主要是CD4+Th1细胞、CD8+CTL细胞、巨噬细胞(二)发生机制抗原刺激使T细胞活化分化为效应T细胞致敏T细胞(三)临床常见疾病1.感染性超敏反应2.接触性皮炎第八章免疫学应用1.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与离子强度、PH值和温度有关;实验中常用%NaCl 作为稀释液,最适PH值在6-8之间,最适温度37℃;2.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1)凝集反应(2)沉淀反应(3)免疫标记技术:酶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是目前检测抗体最常用的方法---用已知抗原包被固相载体,洗涤后加入待检血清一抗标本,充分反应洗涤后再加酶标记得二抗进行反应,之后再次洗涤并加底物观察显色反应;(4)蛋白质芯片技术3.免疫细胞的分离与鉴定:依据不同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对免疫细胞进行鉴定与计数;如绵羊红细胞表面有人类T细胞CD2的配体,故可应用T细胞周围黏附绵羊红细胞形成“花环”E花环实验检测人T细胞;第十章医学病毒1.病原生物:引起其他生物感染的生物称为病原生物;2.病毒是一类具有独特生物学性状的非细胞型生物;主要特征有:①个体微小,大小用纳米表示最大为痘病毒,能通过滤菌器②结构简单,无完整的细胞结构,一种病毒只含一类核酸③寄生的专一性,严格细胞内寄生,对抗生素不敏感④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3.病毒的形态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是病毒在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感染性;4.病毒的结构病毒体的基本结构分为核心和衣壳,由衣壳包裹核心组成核衣壳,有的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包膜,由包膜的病毒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病毒称为裸病毒;1核心:主要成分是核酸,是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复制和感染的物质基础;2衣壳:包绕在核心外的蛋白质外壳;衣壳的主要功能:①保护病毒核酸②参与感染过程③具有免疫原性3包膜:一些种类的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膜或其他膜结构时,以出芽方式向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病毒薄包膜的蛋白质几乎都是由病毒基因进行编码,而脂类和多糖成分则源于宿主细胞;包膜表面的不同形态称为包膜子粒或刺突;包膜的主要功能:①保护病毒②参与病毒感染和释放③具有免疫原性5.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增殖是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至释放子代病毒的连续过程,又称为病毒的复制;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病毒需要先吸附于宿主细胞才能启动病毒增殖的自我复制过程;主要通过病毒包膜或衣壳表面的病毒吸附蛋白VAP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不可逆的相结合来完成;穿入---病毒体吸附于宿主细胞后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脱壳---病毒穿入宿主细胞后脱去蛋白质外壳,将核酸游离释放的过程;生物合成---基因组的复制与基因表达装配----将生物合成的蛋白质和核酸及其已形成的构件,组装成子代病毒颗粒的过程;成熟与释放----装配完成的病毒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体的阶段;6.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1)病毒的异常增殖:①顿挫感染---病毒进入非容许细胞,因宿主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等必需条件,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②缺陷病毒---不能完成复制周期的病毒,需要与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细胞,在其辅助病毒提供有关组分后才能增殖出完整病毒;(2)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长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增殖的现象;6.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病毒的感染:病毒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细胞中增殖的过程;1垂直传播母体的病毒经过胎盘-胎儿、产道-新生儿和母亲-婴儿哺乳途径,由亲代传播给子代;以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风疹病毒多见; 2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7.病毒感染的类型(1)隐性感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2)显性感染:根据出现早晚和持续时间长短分为:1急性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甲型肝炎2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感染---病毒持续存在于血液中并不断排出---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EB病毒潜伏性病毒---病毒不复制也不出现临床症状,以常规方法检测不出有感染活性的病毒---水痘-带状孢疹病毒慢发性病毒---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经数年或几十年后,此时集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HIV8.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的致病作用是指病毒侵入机体后,从进入宿主细胞并在细胞中增殖复制,并扩散到多数易感细胞,最终导致宿主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1)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1)杀细胞效应:指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成熟后,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造成宿主细胞被破坏、死亡;主要为无包膜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一般引起急性感染;2)稳定状态感染:某些有包膜的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后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其过程缓慢、病变相对较轻,细胞在短时间内不会溶解和死亡;包括细胞融合和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3)包涵体的形成: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出现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包涵体本质:病毒颗粒聚集体,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产物;包涵体的检测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如狂犬病病毒; 4)细胞凋亡:由细胞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如HIV感染T细胞;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某些DNA病毒或逆转录病毒及基因组结合至宿主细胞染色体中称为整合;(2)病毒感染的免疫损伤一般主要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所致,少部由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1)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Ⅱ型超敏反应---细胞表面的抗原病毒与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在补体参与下引起的细胞破坏;Ⅲ型超敏反应---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某些器官组织的膜表面;2)T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3)致炎性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损伤(3)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损伤(4)病毒的免疫逃逸9.抗病毒免疫(1)固有免疫:干扰素IFN、NK细胞可直接破坏病毒感染的靶细胞(2)适应性免疫:T细胞介导的免疫:CTL分泌穿孔素和CD4+Th1细胞B细胞介导的免疫:主要针对细胞外的游离病毒,中和抗体可阻止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能够稳定病毒使其不能正常脱壳,还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被巨噬细胞清除,以及通过激活补体使病毒裂解;抗体与病毒感染细胞表面抗原结合,介导NK细胞、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ADCC作用及免疫调理作用而杀伤受感染细胞,发挥抗病毒作用;10.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目前对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物,因此病毒感染的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人工免疫是通过给人群接种疫苗人工主动免疫和输注免疫效应物人工被动免疫而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第十一章常见致病病毒第一节呼吸道病毒1.概念:是指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常见的病毒包括: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冠状病毒科SARS病毒2.正粘病毒概念:是指对黏液蛋白有特殊亲和性、有包膜、有分节段RNA基因组的病毒、3.生物学形状:球形,病毒体由核心、基质蛋白和脂质包膜构成;(1)核心由分节段的RNA组成;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有8个RNA节段,每个RNA节段编码不同的蛋白质;第1-3片段编码RNA多聚酶,第4片段编码血凝素HA,第5片段编码核蛋白NP,第6片段编码神经氨酸酶NA,第7片段编码M1和M2两个基质蛋白;RNA分节段的特点使病毒易发生变异;病毒RNA均由螺旋对称排列的NP盘旋包绕,称为核糖核蛋白RNP,即核衣壳;(2)基质蛋白和脂质包膜包裹在RNP及RNA多聚酶的外面;根据NP和MP的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表面HA和NA抗原性的不同分为若干亚型,迄今发现HA有16种抗原,NA有9中抗原,目前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亚型主要有H1、H2、H3和N1、N2等抗原构成的亚型;4.抵抗力: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醛、过氧化氢等化合物敏感,不耐热,56℃,30分钟即被灭活;5.治疗措施: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托纳米韦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NK细胞能够识别并杀死被感染的细胞或异常细胞,防止病原体的 扩散。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能够识别并吞噬病原体,同时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细胞:T细胞与B细胞
辅助性T细胞
细胞毒T细胞
辅助性T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激活其他 免疫细胞,增强免疫应答。
细胞毒T细胞能够识别并杀死被感染的细胞 或异常细胞。
亲和力与亲和力成熟
随着免疫应答的进展,生发中心内的 B细胞发生突变,使得抗体的亲和力 逐渐提高,形成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 ,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
反应动力学
抗原与抗体结合的速度、亲和力和稳 定性等动力学参数对于免疫应答和免 疫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CHAPTER 03
免疫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巨噬细胞
作为抗原递呈细胞,巨噬细胞能够吞噬并消化病原体,同时激活 特异性免疫应答。
CHAPTER 04
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01
02
03
天然屏障
皮肤、黏膜等天然屏障能 够阻挡病原生物的侵入。
吞噬作用
巨噬细胞等能够吞噬、消 化和清除入侵的病原生物 。
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能够识别并杀伤被 感染的细胞和异常细胞。
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T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等介质, 激活巨噬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效应。
调节性T细胞
B细胞
调节性T细胞能够抑制免疫应答,防止过度 免疫反应对机体的损伤。
B细胞能够识别并产生特异性抗体,中和病 原体,同时激活补体系统,增强对病原体 的杀伤力。
抗原递呈细胞与其他免疫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能够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一、免疫学基础: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组成。

先天免疫是机体固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天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炎症反应等。

获得性免疫是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免疫细胞的分类与功能: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

T细胞主要负责细胞免疫,B细胞负责产生抗体,巨噬细胞则是吞噬和杀伤病原体的主要细胞。

3.抗体的结构和功能:抗体是一种由B细胞分泌的免疫蛋白,分为IgG、IgA、IgM、IgD和IgE等不同类型。

抗体的主要功能包括中和病原体、激活免疫细胞、参与调节免疫反应等。

4.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具有记忆性,一旦机体接触到其中一种抗原,免疫系统就能迅速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并形成免疫记忆,从而使得下一次再遇到同一种抗原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应对。

二、病原生物学:1.病原体的种类与感染途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不同病原体可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传播和昆虫传播等多种途径感染机体。

2.病原体与机体的互相作用:机体通过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侵袭。

病原体则通过逃避免疫应答、干扰免疫细胞功能等方式进行对抗。

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3.免疫系统的失调与免疫疾病: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或功能障碍会引起免疫疾病的发生。

免疫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和免疫缺陷病等。

研究免疫系统的失调有助于寻找治疗免疫疾病的方法。

三、应用与研究:1.免疫学在临床中的应用:免疫学的应用广泛,包括预防疫苗的开发、免疫诊断方法的研究和免疫治疗等。

例如,通过研发新型疫苗能够帮助控制传染病的流行,通过免疫诊断方法可更早地发现疾病,通过免疫治疗可以治疗一些免疫性疾病。

2.免疫学的研究:免疫学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包括免疫记忆的机制研究、免疫调节的机制探究以及新型抗体药物和免疫细胞疗法的研发等。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基础
.
1
第一章
微生物概述
.
2
一、微生物的概念及种类
• 1.什么是微生物?
• 微生物是一群存在于自然界中肉眼不能直 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 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 察到的微小生物。
• 2.微生物有什么特点?
•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分布广 泛、种类繁多、容易变异等特点
菌 微需氧菌
.
34
细菌的方式与速度
• 细菌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 大多数20-30分钟繁殖一代 • 一般细菌培养8-18小时生长最旺盛,大小、
形态、生理特性等都比较典型
.
35
细菌的人工培养
• 1.培养基 用人工方法配制的适合于细菌 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成为培养基。
• 分类: 液理化性状:液体、半固体、固体培养基
在细菌间传递
.
24
细胞质中其他重要结构
• 3.胞质颗粒:多数为细菌营养贮存物质 如:白喉棒状杆菌中的异染颗粒
.
25
核质
• 细菌是原核细胞,无核膜和核仁,故称核 质或拟核。
• 核质由一条双链环状DNA分子反复盘绕卷曲 而成,与细胞质界限不明显,多位于菌体 中央。
• 为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26
细菌的特殊结构
通常采用化学方法消毒,用于消毒的化 学药品称为消毒剂。
一般消毒剂在常用的浓度下,只对细菌 的繁殖体有效,若要杀死芽孢则需要提高 消毒剂浓度并延长作用时间。
.
55
• 2.灭菌:指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 灭菌比消毒要求高,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全 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通常用物 理方法灭菌。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书中详细介绍了病原生物的基本特征、分类、传播方式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这些病原生物包 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它们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通过了解这些病原生物的 特点和传播方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书中深入阐述了人体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功能。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生物入侵的重 要防线,通过各种免疫细胞的协同作用,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书中详细介绍了非特异性免疫 和特异性免疫的机制,以及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作用。
免疫学基础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从基础的理论入手,深入浅 出地解释了免疫系统的工作机制。通过生动的临床案例,我得以一窥免疫系统在 抵抗病原体入侵中的关键作用。这不仅增强了我对免疫学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 这一领域的兴趣。同时,书中采用的图解和表格形式,使得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 易懂,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书中还探讨了免疫系统与病原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清除病原体,保护人体免受疾病侵害;另一方面,病原生物也发展 出了各种逃避和抵抗免疫系统的策略,从而在人体内生存和繁殖。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复杂的, 也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
书中还介绍了免疫学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免疫学在疫苗研发、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发挥了重 要作用。通过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疫苗接种的重要性、疾病的诊 断方法以及免疫疗法的作用机制。
通过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这本书的目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 的知识体系完整,内容深入浅出,适合作为医学专业学生的教材或参考书。通过 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本书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的本质 和应用,为未来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这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一、免疫学基础:1.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方面,先天性免疫是人体固有的天然免疫系统,包括皮肤和黏膜屏障、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获得性免疫是通过先前的感染或免疫接种获得的特异性免疫系统,包括B细胞和T细胞等。

2.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淋巴细胞等,其中巨噬细胞是先天性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是获得性免疫的关键细胞。

3.免疫分子:免疫分子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抗体是由B细胞产生的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能够与抗原结合来介导抗原的识别和清除;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则参与免疫应答的调控和效应。

4.免疫记忆:免疫记忆是获得性免疫的重要特征,指的是免疫系统对先前感染抗原的记忆和快速应答能力。

免疫记忆通过记忆B细胞和记忆T 细胞的形成和存留来实现。

5.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对感染和抗原刺激的反应过程,主要分为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两个方面。

细胞免疫应答主要由T细胞介导,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T细胞;体液免疫应答主要由B细胞和抗体介导,包括抗体的产生和抗原结合。

二、病原生物学:1.病原微生物分类: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感染机制。

2.病原微生物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感染机制包括侵入宿主、定植和繁殖、免疫逃逸和致病因子等过程。

病原微生物通过粘附、渗透、胞内寄生等方式侵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资源繁殖造成感染。

3.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包括直接破坏宿主细胞、释放毒素、激发免疫反应等,这些机制可以造成宿主细胞损伤、组织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不良效应。

4.免疫防御机制:机体通过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来防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人体的先天性免疫系统可以通过排斥、乳酸菌生态平衡、巨噬细胞吞噬和自然杀伤细胞杀伤等机制来防御常见的细菌和病毒感染;获得性免疫则是通过B细胞和T细胞的激活和抗体的产生来识别和清除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一章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一章

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与寄生 虫统称为病原生物。
重庆渝东卫生学校
二、病原生物的概念及特点
微生物的共同特点: 1、种类繁多 2、个体微小 3、繁殖迅速
4、分布广泛
5、结构简单
6、数量巨大
重庆渝东卫生学校
(一)微生物概念及特点
特点 1.种类繁多
衣壳
学校
微生物概念及特点
非细胞型微生物
关系:密切
重庆渝东卫生学校
第一章
绪 论
重庆渝东卫生学校
第一章
绪 论
重庆渝东卫生学校
二、病原生物的概念及特点
(一)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群存在于自然界中肉眼不能直接看 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 、几千倍甚至几万倍后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重庆渝东卫生学校
二、病原生物的概念及特点
重庆渝东卫生学校
第一章
蛔虫
绪 论
重庆渝东卫生学校
新 鲜 排 出 的 蛔 虫 成 虫
重庆渝东卫生学校
Day 3
Day 5
Day 7
重庆渝东卫生学校
人痘苗
牛痘苗
重庆渝东卫生学校
三、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免疫的最初概念:免除瘟疫
免疫的传统概念:抗感染免疫
现代免疫的概念(掌握): 是机体识别“自己”与
团块状,无核膜、核仁。

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含DNA和RNA。 有6类: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 放线菌
重庆渝东卫生学校
电镜下细菌形态
重庆渝东卫生学校
29
肠道杆菌(G—)
葡萄球菌(G+)
重庆渝东卫生学校
(一)微生物概念及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总学时数:72 理论环节学时数:56 实践环节学时数:16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学分:开课单位:一、课程性质及任务性质:该课程是研究抗原性异物的性状、补体的活化机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抗体的功能、机体免疫应答机理、临床免疫学,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医学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术,对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观念,在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等工作中加以具体实践,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传染病学和预防医学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说出常见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2、应用病原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操作、预防医院感染及采集、运送检验标本。

3、初步学会细菌涂片、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粪便蠕虫卵检查等操作;正确使用显微镜油镜。

4、应用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与某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

5、在免疫学防治和诊断工作中,能应用免疫学理论和一般技术。

6、勤奋学习,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事地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与同学团结协作,互相帮助。

三、理论教学容绪论教学重点难点:1、微生物的概念和种类。

2、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3、免疫的概念及功能表现。

教学容1、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分类。

2、掌握寄生虫、人体寄生虫的概念及分类。

3、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4、熟悉微生物的共同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5、了解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细菌概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重点难点1、细菌的大小与基本形态。

2、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

3、革兰染色。

教学容1、熟悉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功能。

3、掌握细菌特殊结构与功能。

4、掌握革兰染色法。

5、了解不染色标本检查法、抗酸染色法及特殊染色法。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教学重点难点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2、细菌的合成代产物。

3、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4、细菌变异的机制。

教学容1、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繁殖方式及繁殖速度。

2、了解细菌的生长曲线。

3、掌握与医学有关的细菌合成代产物。

4、了解与鉴别有关的细菌分解代产物。

5、了解细菌的人工培养法及意义。

6、熟悉细菌的变异现象。

7、了解细菌的遗传物质、变异的机制及实际意义。

细菌的分布与人体的微生态教学重点难点1、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2、正常菌群及其意义。

教学容1、悉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2、掌握细菌在人体的分布。

3、了解人体的微生态系。

消毒与灭菌教学重点难点1、消毒与灭菌的基本概念。

2、热力杀菌的原理与常用方法。

3、消毒剂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

教学容1、掌握基本概念。

2、掌握热力杀菌的原理及干烤灭菌法与高压蒸汽灭菌法。

3、熟悉其他热力杀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各自的应用围与注意点。

4、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机制、应用及影响因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教学重点难点1、病原菌的致病因素。

2、、外毒素的区别。

3、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等基本概念。

4、医院感染概念、特点及传播途径。

教学容1、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感染的类型。

2、掌握全身感染的相关概念、医院感染的概念。

3、熟悉细菌感染的来源、感染途径。

4、了解医院感染的分类及常见病原微生物。

病原性细菌球菌教学重点难点1、葡萄球菌、链球菌的致病性2、奈瑟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教学容1、熟悉引起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

2、掌握葡萄球菌、链球菌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3、了解其他化脓性球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肠杆菌科与弧菌属教学重点难点1、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的致病性。

2、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3、粪便标本的采集、送检及与此有关的生物学特性。

教学容1、握肠杆菌科与弧菌属病原菌的致病性。

2、熟悉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

3、了解志贺菌属与沙门菌属微生物学检查。

厌氧性细菌教学重点难点1、破伤风梭菌的感染特点、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2、肉毒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的致病性。

3、厌氧菌标本的采集及送检。

教学容1、了解厌氧菌的含义、种类及基本生物学性状。

2、掌握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3、熟悉其他厌氧菌的致病性。

分枝杆菌属教学重点难点1、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采送。

2、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作用。

3、卡介苗与结核菌素的使用原理。

教学容1、了解分枝杆菌属的主要特点和种类。

2、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3、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机制、结核菌素试验和特异性预防。

4、了解麻风分枝杆菌的致病性。

其他病原性细菌教学重点难点其他病原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教学容了解其他病原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病毒病毒概述教学重点难点1、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

2、病毒的复制过程。

3、病毒的传播方式。

4、病毒的致病机制及包涵体的概念。

5、感染的类型。

6、病毒感染的标本采集及送检。

7、病毒感染的预防。

教学容1、掌握病毒的概念、形态与结构、增殖。

2、了解外界环境对病毒的影响及病毒的变异。

3、掌握病毒的水平与垂直传播,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4、熟悉病毒的感染途径、感染类型、致病机制及宿主的抗病毒免疫。

5、了解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呼吸道病毒教学重点难点1、流感病毒的抗原与分型、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2、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的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3、呼吸道病毒的特异性预防。

教学容1、了解呼吸道病毒的种类。

2、掌握流感病毒的抗原结构、分型、变异和意义。

3、熟悉呼吸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1、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

2、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

3、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原则。

教学容1、了解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

2、熟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

3、了解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轮状病毒的致病性。

肝炎病毒教学重点难点1、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2、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3、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检验项目,解释其临床意义。

4、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教学容1、了解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

2、熟悉HAV、HBV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HCV、HDV和HEV的致病性,五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3、掌握乙肝三系的含义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教学重点难点HIV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

教学容1、熟悉HIV的主要生物学性状与防治原则。

2、掌握HI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疱疹病毒教学重点难点各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教学容1、了解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2、熟悉常见致人类感染的疱疹病毒种类及所致疾病。

教学重点难点1、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致病性。

2、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容1、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狂犬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特点及免疫性,狂犬病毒基小体在诊断上的意义,狂犬病毒的防治原则。

2、了解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的致病性。

其他微生物螺旋体教学重点难点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容1、了解螺旋体的概念、种类。

2、熟悉螺旋体的致病性。

3、了解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立克次体教学重点难点立克次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容1、了解立克次体的概念、种类及共同特点。

2、了解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立克次体的致病性。

衣原体、支原体、放线菌教学重点难点1、沙眼衣原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2、支原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容1、了解衣原体、支原体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2、了解衣原体、支原体、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培养特性。

3、熟悉衣原体、支原体、放线菌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真菌教学重点难点1、真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2、真菌的致病性及常见的浅部和深部感染真菌。

教学容1、了解真菌的概念、主要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2、熟悉真菌的致病性及常见的浅部和深部感染真菌。

人体寄生虫概论教学重点难点1、人体寄生虫学中的基本概念(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等)。

2、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3、寄生虫病的流行和防治。

教学容1、了解人体寄生虫学的定义。

2、掌握人体寄生虫学中的基本概念。

3、熟悉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4、熟悉寄生虫病的传播的基本环节。

5、了解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医学蠕虫线虫教学重点难点1、蛔虫、钩虫的生活史与致病性。

2、蛲虫、丝虫的生活史与致病性。

3、线虫常用的寄生虫检查方法。

教学容1、了解线虫纲的一般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的共同特点。

2、掌握似蚓蛔线虫、钩虫的生活史与致病性。

3、熟悉蠕形住肠线虫的生活史与致病性。

4、了解其他线虫的致病性。

5、了解线虫常用实验诊断方法。

猪巨吻棘头虫教学重点难点猪巨吻棘头虫的生活史与致病性。

教学容了解猪巨吻棘头虫的生活史与致病性。

吸虫教学重点难点1、肝吸虫、片虫、肺吸虫的生活史、致病性。

2、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致病性、实验诊断及防治。

教学容1、了解吸虫纲的一般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的共同特点。

2、掌握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致病性。

3、熟悉日本血吸虫的实验诊断及防治。

4、了解其他吸虫的生活史、致病性。

绦虫教学重点难点猪带、牛带和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及致病性。

教学容1、熟悉猪带、牛带和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及致病性。

2、了解其他绦虫的生活史及致病性。

医学原虫原虫概述教学重点难点原虫的形态、生活和生活史类型。

教学容了解原虫的形态、生活和生活史类型。

叶足虫教学重点难点溶组织阿米巴的生活史、致病性与寄生虫学检查标本采送。

教学容1、熟悉溶组织阿米巴的生活史与致病性。

2、了解其他虫种与溶组织阿米巴的鉴别。

鞭毛虫教学重点难点1、阴道毛滴虫的生活史、致病性及寄生虫学检查标本采送。

2、蓝氏贾第鞭毛虫的生活史及致病性。

教学容1、掌握阴道毛滴虫的生活史、致病性及病原诊断。

2、了解杜氏利什曼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的生活史及致病性。

孢子虫教学重点难点1、疟原虫、刚地弓形虫的生活史、致病性。

2、疟原虫的寄生虫学检查及防治。

教学容1、掌握疟原虫、刚地弓形虫的生活史、致病性。

2、熟悉疟原虫的寄生虫学检查及防治。

3、了解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的生活史及致病。

医学节肢动物教学重点难点1、节肢动物的分类、主要特征、变态及发育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