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9 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庐山时的所见所感。

诗中通过壁上题诗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庐山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本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古诗词。

但对于这首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深刻的哲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人题诗的行为和心态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使其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掌握生僻字词的意思,理解诗中的哲理。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3.诗中哲理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

2.准备诗歌的解释和注释。

3.准备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美丽景色。

然后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然后教师逐句解释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歌,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气。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中的哲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要背诵诗歌,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思。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江面上美丽景色。

诗人通过吟咏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富有音乐性,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良好素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诗歌手法,能够理解简单的诗意。

但是,对于这首诗中的一些字词和意境,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美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反复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2.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材: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美丽的江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停顿和语气。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我国四年级语文上册的必修课文,也是经典的古诗之一。

这三首诗分别是《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和《春晓》,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杜甫和孟浩然所作。

这些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在情感、意境上体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感悟,而且在修辞、音韵上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登鹳雀楼》这首诗。

诗人王之涣通过描绘鹳雀楼的高耸和自然景观,表现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启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运用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样的意境深远的句子,使诗歌显得格外凄美。

其次是《白日依山尽》,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诗中写景描写了白天的光芒映照在山脉之上,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宏伟壮丽。

诗人写得极尽细腻,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追求。

诗人在观赏大自然的也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超越世俗的境界。

最后一首是《春晓》,该诗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

诗人在诗中写下了对清晨春天的欢愉之情,透过鸟鸣、春花和春雨,展现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以及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借此吟咏自然,表现了他对生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春天清晨,使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笔下的美景之中。

在我看来,这三首古诗无论是在意境、修辞还是情感表达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这些古诗,我们可以领略古代诗人的胸怀和情感,感受到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这些古诗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感悟,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感受自然的美好。

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传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情感的理解,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三首古诗,我们可以领略到文学之美,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

同时也能够在情感、思想上得到熏陶和启发。

我认为《古诗三首》这一课文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些古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我们心灵的滋养和激荡,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PPT课件

这首诗蕴含的道理与俗语“当局者迷,旁 观者清”有异曲同工之意。
层次梳理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
写景 明理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不同 不识——真面目 只缘——此山中
变幻莫测 寄意深远
赞美 庐山 奇景
图解课文
主旨归纳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庐山后的感受,描 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写 景寓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 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shū
降 骚逊 输
我会写

yín


暮吟题侧
fēnɡ

yuán
xiánɡ
峰庐缘降
ɡé
fèi

xùn
shū
阁费须逊输
多音字
jiànɡ (降落)
降 xiánɡ (投降)
例:我们有办法使从空中降(jiànɡ) 落的敌人投降(xiánɡ)。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 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 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 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 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 《琵琶行》等。
9 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处处留心皆学问”,自然界的美无处不 在,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一起来感受自然之 美吧。
江 山 梅
这些自然美景值得我们去歌颂、去赞扬,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文人墨客为各种美好的 事物留下了赞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会认


yuán
暮瑟 缘
xiáng
sāo
xùn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PPT课件

《从军行》是一首边塞诗,写了边关的艰苦 环境及戍边将士的生活,歌颂了戍边将士杀 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报 国情怀。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701年—761年)
王维,字摩诘,祖籍 山西祁(qí)县,唐朝著名 诗人,善画人物、丛竹、 山水。今存诗400余首。王 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 多艺。苏轼赞他“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音乐也 很精通。他是盛唐山水田 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 浩然并称“王孟”。其中 以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成 就最高。
铠甲,古代兵士穿的战衣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里借代侵袭西 北边境的敌人 戍边将士们在黄沙大漠身经百战, 金甲磨穿,不灭强敌,誓不归还。
细读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青海湖、长云、雪山 、孤城、玉门关
边塞条件艰苦 将士思念家乡亲人
细读诗的后两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①[使]奉命前往。 ②[安西]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唐代六都护府之一,在今新疆库车一带。 ③[渭(wèi)城]在今陕西长安县西。 ④[浥(yì)]湿润。 ⑤[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
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认识“渭、仞”2个生字,会写“仞、岳”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课前解析】关注古诗画面:《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到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到光处呈现出青绿色。

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亮,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游遍庐山之后的题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雪梅》是宋代诗人卢钺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他眼中的梅和雪: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这可憋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

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关注古诗意境: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勾勒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画面简洁,却意境深远。

《暮江吟》表现了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残阳铺水中”的画面,《题西林壁》和读者走进了连绵起伏的远山与高耸的峰峦,《雪梅》让读者看到了枝头的雪与梅融为一体的景象。

关注诗人观察角度和古诗情感:通过诗人的视角,我们和白居易看到了从黄昏时分起,一直游赏到夜间看到的美丽景色,从而吟成了清新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苏轼带我们看到了,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庐山呈现出的景象也各不相同。

全诗道出了一个朴素而又重要的道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宋代诗人卢钺眼中的梅和雪进行对比,其意不在评判高下,而是启发读者认识到二者是各有所长的。

【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说课稿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说课稿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傍晚时分,站在江边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对于自然景色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方面,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体会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美。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古诗的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中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江边日落的图片引入,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暮江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启发,加深对诗歌的认识。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和意境。

5.欣赏与感悟: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中的江边景色,感受诗歌的美,引导他们进行诗歌创作。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雪梅》-说课稿-古诗赏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雪梅》-说课稿-古诗赏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雪梅》-说课稿-古诗赏析一. 教材分析《雪梅》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

这首诗通过描绘雪梅的美丽和坚韧,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和坚定信念的赞美。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韵律感。

本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象和情感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朗读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雪梅》,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词语,掌握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和赏析,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雪梅的美丽和坚韧,理解诗人对高洁品质和坚定信念的赞美,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雪梅》,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词语,掌握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讨论和赏析中感受诗的美,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雪梅的图片,播放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的美。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雪梅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雪梅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雪梅》,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的韵律美。

3.理解:分析诗中的意象,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4.讨论: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深层含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
《题西林壁》这首诗诗人抓住了庐山的 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 态的景象,于写景中寄寓哲理。
雪梅
[宋] 卢钺
走近作者
卢钺又名卢梅坡,宋 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 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 也不多,以两首《雪梅》 诗留名千古。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雪梅
[宋] 卢 钺
梅 雪 争 春/未 肯 降 , 骚 人/阁 笔/费 评 章 。 梅 须 逊 雪/三 分 白 , 雪 却 输 梅/一 段 香 。
不及;比不上。
诗意: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 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读,品诗味,体诗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服输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梅花与雪花 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 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 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现出 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 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9 古诗三首
诗中自有美景如画 诗中自有哲理人生
字词学习
默读诗词,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mù yín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 道 残 阳 铺 水 中 , 半 江 瑟sè 瑟 半 江 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cè fēn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启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看到的结 果是不同的。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头俯视
明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因果倒装句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江面上美丽的景色。

通过对诗句的分析,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材要求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并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意境和表达。

但他们在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次的意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生动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学会通过古诗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次的意义,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的美,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准备与《暮江吟》相关的图片,如夕阳、江面等,用于展示诗句的意境。

2.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播放相关的音乐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夕阳、江面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同时,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暮江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优秀说课稿)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优秀说课稿)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下的江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较高的艺术造诣。

本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易于学生理解和背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诗歌的语言、格式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诗人情感、描绘画面等方面,仍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朗读、背诵《暮江吟》,了解诗人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交流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运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暮江吟》,理解诗歌基本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教师引导: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点拨诗歌的精妙之处。

5.朗读背诵:学生齐读、个人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6.拓展延伸:欣赏其他描写江景的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作者在江边吟咏的情景。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暮江吟》,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感悟,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原因:古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学生需要通过反复品读、感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文。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展示夕阳西下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讲解: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朗读、背诵课文,进行诗词积累。

七. 说板书设计1.板书题目:《暮江吟》2.板书内容:–夕阳西下,美景如画–吟咏江边,抒发情感–热爱自然,珍惜时光八. 说教学评价1.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背诵等方式进行评价。

四年级上册九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九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九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第九课的古诗三首分别是《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的大意是: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大意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首诗的大意是: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古诗三首的诗意古诗三首,作为四年级上册语文的第9课内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不仅可以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还能深刻体会我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面,我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古诗三首的诗意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您能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主题。

我们来看看这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悯农》、《静夜思》和《将进酒》。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描写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苦生活的同情和关爱。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通过描绘一个人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和思念的深切感受。

《将进酒》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又一名篇,通过借酒壮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个性和对生活的豪情壮志。

从内容上来看,《悯农》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关爱,《静夜思》表达了离别和思念的情感,《将进酒》则表达了豪迈壮志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情感和人生的思考和表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

读懂这些古诗,不仅能够领略诗人的情感世界,还能够感悟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真谛。

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我将按照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这三首古诗的诗意。

我将通过对每首古诗的主题、情感和意境进行分析,深入挖掘诗意所蕴含的内涵。

我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诗与人生、情感和社会的关系,以便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古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将对这三首古诗进行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以便能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些古诗的价值和意义。

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我将多次提及《悯农》、《静夜思》和《将进酒》这三首古诗,以便能够全面展现这些古诗的诗意和魅力。

我将共享我对这些古诗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希望能够引发您对这些古诗的思考和感悟。

我会按照知识的文章格式进行撰写,采用序号标注、图表展示等方式,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将努力挖掘《悯农》、《静夜思》和《将进酒》这三首古诗的诗意和魅力,希望能够带给您全面、深刻和灵活的阅读体验,让您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古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上第9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四上第9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四上第9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二、学习《登鹳雀楼》
1. 介绍作者王之涣和诗歌背景。

2.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歌内容,重点讲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4. 分析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

5. 背诵诗歌。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1. 介绍作者李白和诗歌背景。

2.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歌内容,重点讲解“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

4. 分析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

5. 背诵诗歌。

四、学习《江雪》
1. 介绍作者柳宗元和诗歌背景。

2.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歌内容,重点讲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思。

4. 分析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

5. 背诵诗歌。

五、总结与思考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同时也要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感和价值。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类文阅读 9课 古诗三首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类文阅读 9课 古诗三首

类文阅读-9 古诗三首浪淘沙(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根据意思写出诗中的词语。

(1)指极短的时间。

()(2)江海汇合之处。

()2.“八月涛声吼地来”是从(视觉听觉)方面来描写的,写了(涨潮退潮)时的景象;“头高数丈触山回”是从(视觉听觉)方面来描写的,写了(涨潮退潮)时的景象。

3.把“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改写成现代汉语。

4.“卷起沙堆似雪堆”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请你运用这种手法仿写一句。

【参考答案】1.(1)须臾(2)海门2.听觉涨潮视觉退潮3.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4.比喻示例:大海真蓝啊,就像一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

雪梅•其二(宋)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1.解释词语。

日暮:十分春:2.把“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改写成现代汉语。

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从这首诗的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认为“十分春”的组成部分包括()A.梅和雪B.梅和诗C.雪和诗D.梅、雪、诗4.你还知道哪些写梅花的诗句呢?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1.指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

全部的春天。

2.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

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

3.D4.示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期末检测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得分:________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4分)倾(qīng qǐng)斜荧(yíng yín)屏骨髓(suǐ suí)坠(zhuì duò)落躯(xūqū)干人声鼎(dǐng tǐng)沸琵琶(pá bá)土炕(kēng kàng)二、读拼音,写字词。

(5分)1.mù()色降lín(),鸟儿归cháo(),狗儿wò()在树旁,wán()皮的孩子跑lèi()了,听到妈妈的呼huàn(),赶紧跑回了家。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类文拓展 第9课 古诗三首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类文拓展 第9课 古诗三首

9.古诗三首
(一)暮秋独游曲江
【唐】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三)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登庐山五老峰
【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五)雪梅(其二)
【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过程与方法1.教师讲解重点词句,展示古诗描写的对象,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揣摩古诗的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并动笔写一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暮江吟》)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诗歌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比如这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学生回答: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暮江吟》。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古诗。

重点指导前鼻音“吟”,平舌音“瑟”。

2.学生朗读古诗,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暮”中间的撇、捺舒展,盖住下面的“日”。

易错提示:“吟”左部“口”偏上,右部不要多加一点写成“令”。

(3)多音字。

似⎩⎪⎨⎪⎧sì:似乎 似是而非shì:似的 (4)归类识字。

形近字归类示例:暮(暮色)—墓(坟墓)—幕(屏幕)—慕(羡慕)吟(吟唱)—今(今天)—令(命令)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让学生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朗读指导: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诗的韵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了解作者。

明确: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4.词语释义。

明确: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

也指晚霞。

③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④可怜:可爱。

⑤真珠:珍珠。

⑥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5.了解重点词语后,同学们能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吗?明确: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好似颗颗珍珠,冉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形如弯弓。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同学们知道江水为什么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红色的吗?明确: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江水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红色。

2.“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字可换成什么词?哪个词好?为什么?明确:可换成“照、盖、洒、射”。

“铺”字更好,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夕阳照射的面积广大而均匀。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写?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二字。

诗人写的是九月初三夜的月亮,此时月亮细弯,和弯弯的细细的弓很像,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同学们,在你们的想象中,那些亮晶晶的露珠、弯弯的新月还像什么?明确:露珠:钻石、玛瑙、水晶、玻璃球。

新月:金钩、小船、眉毛、镰刀。

5.诗人在写诗时会经常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同学们能举出几个例子吗?明确:运用比喻的诗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其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兼有夸张)——(唐)李白《望庐山瀑布》运用夸张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唐)李白《夜宿山寺》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暮江吟》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诗中写暮江落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露伴新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把露珠比作__________,把月亮比作__________。

明确: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珍珠 弓2.总结。

《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请同学们课下收集白居易的诗,相互交流。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暮江吟⎩⎨⎧⎭⎬⎫夕阳斜照图⎩⎪⎨⎪⎧ 残阳——铺水江水——半瑟半红 新月露珠图⎩⎪⎨⎪⎧ 露水——似真珠 月亮——似弓赞美 热爱第二课时(《题西林壁》)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我们在之前已经学过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

(学生背诵)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那就是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古诗。

重点指导平舌音“侧”,后鼻音“峰”,边音“庐”。

2.学生朗读古诗,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题”捺画长伸,托住里面部分。

“侧”撇为竖撇,点不宜过长。

易错提示:“峰”右部上面是“夂”,不要写成“攵”。

(3)多音字。

横⎩⎪⎨⎪⎧hén ɡ:横线 横七竖八hèn ɡ:骄横 飞来横祸 (4)归类识字。

形近字归类示例:题(题目)—提(提醒)—匙(钥匙)侧(侧面)—测(测试)—厕(厕所)峰(山峰)—蜂(蜜蜂)—锋(锋利)—逢(相逢)—烽(烽火)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让学生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朗读指导: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诗的韵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要重读,并要读出起伏之感,“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真、只”要重读。

3.了解作者。

明确: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4.词语释义。

明确:①题:书写,题写。

②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③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呈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④侧:侧面。

⑤各不同:各不相同。

⑥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⑦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⑧缘:因为。

⑨此山:指的是庐山。

5.了解重点词语后,同学们能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吗?明确: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6.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明确: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学习前两句。

(1)找出表示方位、角度的词语。

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明确:“横”“侧”“远”“近”“高”“低”。

说明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2)前两句告诉我们什么?明确: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的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

2.学习后两句。

本诗后两句是借景说理,谈游山感受,诗人为什么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明确:诗人在最后两句诗中解释说,因为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含有“面”字的成语拓展示例:面红耳赤面面俱到面黄肌瘦面目全非面目一新面如土色两面三刀四面八方洗心革面八面玲珑蓬头垢面独当一面闻名不如见面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了什么道理?明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全面的立场上。

知识拓展:庐山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

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中国最美十大名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避暑胜地、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诗中描绘了庐山________的景象,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哲理。

诗的前两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两句写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宋苏轼千姿百态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所见景象诗人感受2.总结。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地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题西林壁⎩⎨⎧⎭⎪⎫写景⎩⎪⎨⎪⎧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不同 明理⎩⎪⎨⎪⎧ 不识—真面目 只缘—在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第三课时(《雪梅》)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同学们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学生默写《题西林壁》)2.导入新课:(看图片,赏雪梅)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放呢?(学生回答:梅花、冬天)是的,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

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爱。

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看作报春的使者。

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去看个究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