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大师刘望红
现代主义之后:多元化倾向ppt课件
2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类型
• “后现代主义”这个术语并不很确定,包括的范围也因人而异。有人将 现代主义建筑之后的建筑统统归入后现代主义,也有人将现代主义之 后的建筑进行了明确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也因此要明确地规范后现代主义建筑的 外延与类型是比较困难的。
• 在这里,我们采用建筑理论家罗伯特·斯特恩的分类,将后现代主义 建筑划分为戏虐的古典主义、比喻性的古典主义、基本古典主义、规 范的古典主义、现代传统主义几个类型。他也曾经归纳后现代主义建 筑的三个主要特征为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隐喻主义 (Allusionism)、装饰主义(Ornamentation)。
•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 性与矛盾性》,是最早对现代主义建筑公开宣战 的建筑理论著作,文丘里也因此成为后现代主义 思潮的核心人物。
• 在书中,他抨击了现代主义建筑所倡导的理性主 义片面强调功能与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了建筑在真 实世界中所包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 他指出,建筑的不确定性是普遍存在的,形式与 内容,实体与意义之间,都有来回摇摆的关系, 而一些内在冲突是以生活不定为基础的,也恰恰 能提供建筑的丰富性。因此,他赞成包含多个矛 盾层次的设计,提出“兼容并蓄”,对立统一的设计 策略和模棱两可的设计方法。
罗西:意大利莫迪纳市殡仪馆
罗西:意大利莫迪纳市殡仪馆
罗西的工业设计
莫里奥: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超现实主义侧厅
莫尼奥:马德里“西班牙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
• (4)复古主义
• 虽然很多评论家把这个派别归入后现代主义,但实际上它们基本上是 简单的复古作品,在形式上,功能上甚至结构上都没有突破传统的模 式。其代表人物为特利、布拉图等。
当代女性作家爱情观
当代女性作家爱情观摘要:爱情、婚姻、家庭是女作家永远关注的题材,现当代的众多女性作家在书写爱情的同时又解构了爱情,但由于时空的巨大差异,她们对爱情的解构呈现出不同的姿态,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精神恋到性唯美的发展过程,主人公也经历了从弱者到强者、从“审他”到自审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解构爱情现当代女作家中国现代女作家在“五四”时期带着灵魂苏醒的蓬勃朝气登上文坛,在当时盛行的爱情小说潮流的影响下,她们不约而同地以书写爱情开始自己的文学之旅。
在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她们发现,在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社会里,女性对甜蜜爱情和美满婚姻的企盼,简直成为一种幻想。
文人雅客们塑造了千年的爱情神话在现代女作家的笔下被一一解构。
纵观新时期中国当代女作家的婚恋小说创作,我们发现,历史在惊人地作着复述。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五四类似的文化氛围,使得女性对爱情的书写在很大程度上,接续了五四的传统,不自觉地进行着爱情乌托邦的编织。
在《爱,是不能忘记的》中,张洁就将钟雨和老干部的爱情渲染成为一种无与伦比、超凡脱俗的天国之恋。
这种理想化的倾向在张抗抗的《北极光》王安忆的《雨,沙沙沙》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从80年代中后期直到90年代,市场经济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爱情和婚姻的理想主义在渐渐退却,代之而起的是复杂的现实生活的经验碎片。
所以,就有了池莉的宣告《不谈爱情》,有了徐坤的警示《离爱远点》,有了古叶的反驳《爱,是可以忘记的》;也就有谌容笔下的“模范夫妻”得过且过,甚至《懒得离婚》;身处南国的张欣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了金钱和物质对爱情的侵,她目睹《爱情奔袭》,她感慨《此情不再》,她追问《爱又如何》,她无奈地承认《仅有情爱是不能结婚的》。
仅仅从这一连串的文本名称,我们就可以窥见当代女作家对传统爱情婚姻观念的某种反叛。
爱情,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
它无时不刻不与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着种种关联,由于时空的巨大差异,现当代女作家对爱情的解构也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论孙中山“破”与“立”结合的中西文化观
第34卷 学术专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2月 论孙中山“破”与“立”结合的中西文化观*王 渊(安徽建筑大学宣传部,安徽合肥230601)摘 要:在孙中山的中西文化观中,既有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又有吸收西方文化的一面,将中华文化置于近代世界文化的广阔背景中,判断其价值,以定其取舍与改造之途,体现了“破”与“立”相结合的文化观。
关键词:孙中山;中西文化观;“破”“立”结合中图分类号:D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3)S2-0079-02作者简介:王 渊,女,硕士,安徽建筑大学宣传部讲师。
20世纪初,在怎样对待中西文化问题上出现了两种倾向。
一是从中国中心论出发,盲目排外,拒绝西方文化,即所谓的中国本位文化派;另一种倾向则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是处,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即所谓的全盘西化派。
这两种主张就是“破”和“立”的体现,北京大学学者丘乐媛认为:所谓“破”,即通过西化来消解自身的传统文化借此达到现代化的结果;所谓“立”,即在现代化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所坚持与发展,以确立现代化中的自主性。
全盘西化论者是主张“破”,即全面彻底地输入西方的文化,消解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
中国本位论者是“立”,即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本位,确立自主性、自信心,去吸收西方文化。
这两种倾向,都是病态的、有害的文化心理,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走向世界的障碍,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绊脚石。
孙中山对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提出了尖锐批评。
他说“中国从前是守旧,在守旧的时候,总是反对外国,极端信仰中国要比外国好;后来失败,便不守旧,要去维新,反过来极端地崇拜外国,信仰外国是比中国好。
因为信仰外国,所以把中国的旧东西都不要,事事都是仿效外国”[1]316-317。
孙中山反对这两种倾向,提出“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2]60,要有“破”有“立”,“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1]353,学欧美之所长,再创中国新文化,形成了具有积极意义的、“破与立”相结合的中西文化观。
《2024年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扬名立万》的影像文本探析》范文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扬名立万》的影像文本探析》篇一一、引言电影《扬名立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丰富的视觉元素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了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作品。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对电影的影像文本进行深入探析,分析其叙事策略、视觉风格和主题内涵,以期为观众提供更为全面的观影体验。
二、后现代主义与电影《扬名立万》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强调多元、碎片、反传统等特征。
电影《扬名立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觉风格,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影片通过多元的叙事视角、碎片化的情节结构和反传统的主题内涵,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想象和思考的世界。
三、影像文本的叙事策略(一)多元的叙事视角电影《扬名立万》采用了多线索、多角度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呈现故事。
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影片的情节更加丰富多元,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碎片化的情节结构影片的情节结构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各个情节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这种情节结构使得影片更加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和联想。
四、影像文本的视觉风格(一)色彩运用电影《扬名立万》在色彩运用上非常出色,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和运用,营造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影片中的色彩不仅具有象征意义,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感官体验。
(二)画面构图影片的画面构图简洁明快,通过运用对比、对称等构图手法,使得画面更加具有层次感和张力。
同时,影片还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慢镜头,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呈现得淋漓尽致。
五、主题内涵的探析电影《扬名立万》的主题是关于名利与人生的思考。
影片通过讲述一群人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选择,探讨了名利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同时,影片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这些主题内涵使得影片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的审美思维重构
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的审美思维重构摘要:通过描述现代建筑与审美的特征、教育与意象,总结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的设计趋势,分析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审美思维、心理建构及艺术审美维度的塑造,阐述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的审美思维重构。
现代建筑和美学与商业运行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现代建筑;商业模式;审美;思维重构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97-02一、现代建筑艺术审美1.建筑艺术和审美视角所谓建筑艺术是建筑过程汇总,遵循美学的基本要求,把美学应用于建筑过程中,使得建筑物具备观赏并符合人民的审美取向。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建筑艺术体现出时代感和整个民族的文化导向。
建筑艺术从不同视角是有区别的,有的强调纪念价值,如雕塑;有的强调功能价值,如陵墓;有的强调实用价值,如园林建筑。
概括地说,现代建筑要求建筑过程和建筑物要体现时代审美和功能取向的一致性。
但是,建筑的实用和审美这两种功能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有不同的体现。
在不同的建筑上,根据其自身功能的要求,实用和审美的要求是有差距的:如学校建筑偏重的是建筑物的实用性,世博会场馆的建设更突出其时代美的需求上。
一般来说,现在建筑既要外形美观,设计大气,又要安全节约,耐用实用。
达到二者合理的比例安排。
现代建筑具备时空延展性,建筑的艺术要求和周边环境要相互衬托,交相呼应。
在现代比较经典的建筑中,如“鸟巢”体育场馆与周边环境的相互烘托,即体现了建筑本身的宏伟,又使之在色彩搭配、环境的和谐上成为佳作。
现代建筑要注意其时空的延展性,要考虑环境的变化对建筑美的冲击,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就必须盘延在高山上,才会有永恒的性格,如果这两样建筑挪动了地方,比如互换了位置,很难想象会出现什么样的观赏效果。
建筑只能反映一般的社会生活,不会反映出复杂的社会情感,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在建筑审美中无法得到体现,比如一种社会运动的发展在建筑审美上是无法精准表述出来的。
制造“梦境”:技术怀旧视角下的中式梦核实践
制造“梦境”:技术怀旧视角下的中式梦核实践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1 技术发展与梦境构造的关系 (3)1.2 技术怀旧视角下的中式梦核研究价值 (5)2. 研究内容与方法 (6)2.1 研究内容概述 (7)2.2 研究方法 (8)二、技术怀旧与中式梦核概述 (9)1. 技术怀旧理论 (10)1.1 技术怀旧的概念及起源 (11)1.2 技术怀旧在当代的流行原因及表现 (13)2. 中式梦核概念界定 (15)2.1 中式梦核的内涵与特点 (16)2.2 中式梦核的发展脉络 (17)三、技术怀旧视角下的梦境制造 (18)1. 梦境制造的技术基础 (19)1.1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0)1.2 人工智能技术在梦境制造中的应用 (21)2. 技术怀旧在梦境制造中的体现 (23)2.1 怀旧技术的运用与选择标准 (24)2.2 技术怀旧对梦境制造的影响分析 (25)四、中式梦核实践案例分析 (27)1. 案例选取原则与来源 (28)2. 案例分析与解读 (29)五、中式梦核实践中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31)一、内容综述本文从技术怀旧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式梦核实践的现状与可能性。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梳理和技术发展的分析,揭示了中式梦核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指出中式梦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
文章转向对现代科技与中式梦核实践之间关系的探讨,分析了技术进步如何为中式梦核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具体实践层面,文章以中式梦核电影为例,详细剖析了当前市场上流行的中式梦核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创意,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实现了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文章也指出了中式梦核实践在创作理念、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文章提出了针对中式梦核实践的建议与展望,认为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中式梦核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推动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和更深的层次。
“雪湖论道——《鹊华秋色图》的当代意义”艺术研讨会
来,由于外来文化影响,书法的缺失,写意精神 的缺失,导致中国画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判断 标准也产生了混乱。而以书法入画法,画中有 书意,笔线的使转、提按、一波三折等一系列 的规则、方法,正是中国画最具民族性并区别 于西方绘画的本质特征,这也正是赵孟頫“以 书入画”主张带给中国画创作的当代意义。
· 本刊特稿
CHINESE ARTISTS PAINTING & CALLIGRAPHY 2023.12 总第170 期
“雪湖论道——《鹊华秋色图》的当代意义” 艺术研讨会
10月16日至17日,“跋涉—程大利工作 室 师 生作 品 展”第 二 场 活 动“雪 湖 论 道 — 《鹊华秋色图》的当代意义”艺术研讨会在山 东莱芜雪野湖举行。
书画史 上 具 有里程 碑 意 义 的人物,是 一 代 宗 师,没有赵孟頫的艺术思想就没有“元四家” 的 艺 术 高 度。赵 孟 頫 的出现,把 唐王 维 以 来 的、不以形似为尚的观念落实到具体的以书法 笔法入画,把绘画由所谓的“写实”状态转变 为抒情明志的写意方式的表达,注重个人心灵 情感的宣示,以情造境,对笔精墨妙的要求更 加自觉与明确。这是中国画传统思想的一次重 要转变,因为赵孟頫的出现,中国画更具有了 心灵自由的特质,艺术家个人的天性得到了更 充分的表达。
本次活动由中国画学会做学术支持,黄宾 虹艺术研究会主办,程大利山水画工作室28位画 家和山东艺术家共同参与。讨论会后即是写生活 动,画家们将到香山九天大峡谷写生,感悟莱芜 的山川造化,用笔墨向祖国大美山川致敬。■
责任编辑:陈春晓
活动现场 140
此次研讨活动共有四个议题:一、《鹊华 秋色图 》的 艺 术 特 色、创 作 手 法 以 及 文化价 值。二、赵孟頫“书画同源”“画贵有古意”的 艺术主张以及“士气说”对元、明、清文人画的 深刻影响。三、中国古典艺术的优秀传统在当 下中国画学习、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四、结合 个人的学习创作历程,谈一谈守正与创新的关 系。艺术家们围绕这四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而 深入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赵孟頫是在中国
解构主义设计手法在博物馆空间中的应用分析
解构主义设计手法在博物馆空间中的应用分析
胡云霜;迟家琦
【期刊名称】《设计》
【年(卷),期】2024(37)9
【摘要】以博物馆设计为大致方向,归纳其与解构主义创作手法的交融设计。
通过分析解构主义来源、发展现状、风格特点、创作手法以及在空间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博物馆空间设计的目的及设计原则。
在文章的最后提出解构主义在博物馆空间的空间重构、界面连续型设计、色彩光影3个方面进行具体解构手法的阐述,最后总结
解构主义设计手法与传统室内设计的区别。
为完善解构主义手法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广泛的创作思路,并为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总页数】3页(P147-149)
【作者】胡云霜;迟家琦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05
【相关文献】
1.“借景”手法在宁波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2.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设计应用
3.解构主义表现手法在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4.解
构主义设计手法在建筑及室内设计中的应用5.解构主义设计手法在服装设计中的
创新应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验的反身性——论信息社会语境设计美学批评的主体意识
!78C((-(.b1+3H*54#7()5CQC1+,;(*P,-0+123*4156#K),+LUC()!X?%"!?#QC1+,"
!!;<+%"#$%$Q*151814PD(34+(5*3.3*5( )45,+D,*D4*#F)515*3R*343+54,+,5515)D35(T,*D43ER3*13+83:>+ 5C38(+53E5(.1+.(*P,51(+4(81356#5C3A)DLP3+5(.D341L+3ER3*13+83 P,1+-61+2(-2345C34)FA385#(FA385 ,+D P(D3F,43D(+1+.(*P,51(+(+5(-(L6:NC3P38C,+14P-(L18(.538C+(-(L18,-4(81356R*(21D34,8(L+15123 .*,P3T(*B.(*)45()+D3*45,+D5C3D341L+4)FA385)+D3*5C3C,-((.538C+(-(L6:NC31+53*M4)FA38512156(. 1+.(*P,51(+1+53*,851(+8(+4515)5345C33ER3*13+51,-3E1453+83(.,345C351841+D341L+:N(A)DL35C33ER3*1M 3+83#T3+33D5(8C,+L3.*(P )*3.-3851(+*5( )*3.-38512156*#.*(P )+,5)*,-*3,-156*5( )4(81,-*3,-156*#4( 5C,55C35C3(*3518,-8(+45*)851(+(.D341L+,345C35188*151814P8,+5,B3*((51+5C3*3,-156(.538C+(-(L18,-4(M 81356:>+5C38(+53E5(.1+.(*P,51(+4(81356#5C38*151814P(.D341L+,345C351844C()-DF3F,43D(+ )8(PP)M +1561P,L1+,51(+*,+D*3.-385(+5C31+53*.,83R*(D)85.(*P,+D1+.(*P,5123F3C,21(*R*,85183T15CF()+D3D *,51(+,-156:NC14R*(83444C()-D+(5(+-6.(*P,*35C1+B1+L(.5C32,-)3(.3ER3*13+83#F)5,-4(3-,F(*,53(+ 5C3+3TB+(T-3DL3(.)>*F6D148)441+L5C3D341L+,345C351841+R)F-18156#5C)4.(*P1+L,5*,+483+D3+83(. 3ER3*13+83: ! !='9>/")+$D341L+3ER3*13+83%4)FA38512156%*3.-3E12156
技术逻辑下虚拟偶像电视综艺节目的媒介演化及未来发展
8专题的初期,技术占主导地位,内容不过是技术低调的载体,“人们对新奇媒介的感觉始终不变,新媒介往往被当作玩具。
”[3]随后,技术脱离了婴儿期逐步长大并成熟起来,进入“镜子”阶段,技术如镜像般传达现实,并与现实互动。
最后,在媒介技术演进的第三个阶段,技术不仅“重述现实”而且“重塑现实”,在超越现实中创造了新的现实,成为“艺术的接生婆”。
作为媒介的文化产品之一,综合来看虚拟偶像电视综艺的发展征程,不难发现其发展的征程深深烙印下技术迭代的痕迹,并表现出极强的“人性化趋势”,其从“小众”到“大众”,从“自嗨”到“破圈”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2.1 作为“玩具”:感官刺激下的小众“自嗨”在媒介技术发展的初期,新技术的亮相“常常是新奇之物,是小玩意,小聪明,所起的作用仅仅像是玩具。
”[4]最初的虚拟偶像仅仅作为模仿人类属性让人感觉“好玩儿”的技术表达,带给人们感观的、个性化的刺激和体验,成为小众群体“自嗨”的“玩具”。
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位用计算机合成的虚拟人物—电视主持人“Max Headroom”走入人们的视野。
Max Headroom活跃在美国影视圈,参演电影、接拍广告,甚至在美国Cinemax有线电视上创建了自己的脱口秀节目《20分钟进入未来:Max Headroom的故事》。
[5]然而,人们关注他,除了因为他模仿人类身着笔挺的黑色西装,戴着炫酷的雷朋墨镜外,还因为其机智并扭曲的机械腔听起来很有趣。
[6]同一时间,日本电视动漫《超时空要塞》也以剧中人气明星林明美的名义发行了剧中插曲,并登上了日本音乐公信榜Oricoon榜单。
然而,“初生的媒介既处在主流之外,又是过时的形式,好比是人人熟悉的由童年和老年这两个因子构成的方程式”[7],这两位最初的虚拟偶像乍看起来与电视媒体形成了既对立又对等的地位,但由于人们对新奇媒介的感觉始终是“过把瘾就好”,因此,他们除在诞生之初惊艳了部分小众群体后就立刻“泯然众人矣”。
东方花卉中的解构主义
设计师 高雪Snow Xue Gao 2021春夏Snow Xue Gao 2021春夏Snow Xue Gao 2021秋冬Snow Xue Gao 2022秋冬Snow Xue Gao 2023春夏Snow Xue Gao 2024春夏232018年,高雪成功入围LVMH 青年设计师大奖,她以解构和印花拼贴作为设计语言,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于服装设计中,创造出独具一格的Snow Xue Gao风格。
Snow Xue Gao 品牌源自纽约,在位于纽约时装区的工作室内,除了设计女装成衣系列外,工作室还提供西装高级定制服务。
顾客可以选择Snow Xue Gao 的西装高级定制系列中的款式和面料进行量身定制。
设计风格深受东方文化背景影响,通过结合东西方服装版型与面料,以立体剪裁创造出新颖的服装款式。
高雪喜欢从过去的服装结构中演变出新的设计,她常运用解构主义设计风格。
在她的作品中,解构东方传统服饰和西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男士西装版型是常见的手法,通过剪切、打结、扭转的方式进行立体剪裁,展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
Snow Xue Gao 的设计理念强调实穿性,坚持高品质感,主要采用纯羊毛和纯真丝作为主要面料。
她的设计被形容为:“从男士西装衣橱里跑出来的优雅东方女士”。
Snow Xue Gao 的2023春夏系列灵感来自纽约本地古董店,包括丝绸、棉府绸连衣裙以及定制紧身胸衣。
设计师聚焦于传统东方廓形和图案,通过现代风格使其更适合大都市女性穿着。
2022秋冬系列中,设计师将中国的牡丹、兰花和月季花融入印花中,与格纹形成对比,展现出解构式剪裁和大胆印花的碰撞。
高雪在北京长大,她在祖母的花园度过了许多时光,这个小伊甸园成为设计师2022春夏系列的灵感来源,包括牡丹印花的开发。
“牡丹是中国的国花,它代表着家庭、欢乐和幸福。
”2021秋冬系列中,老虎的象征增添了活力,表达了在强大与脆弱、女性与男性、东方与西方之间取得平衡的设计理念,而这一点在设计师娴熟的剪裁中得到了展现。
隐喻构建基本要素及其与隐喻理解效果的关系
隐喻构建基本要素及其与隐喻理解效果的关系
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人脑的概念结构在本质即是隐喻的。
本文所探讨的隐喻构建基本要素系统从隐喻最基本的要素出发,分析了各个要素之间最紧密的联系,并进一步从例证分析隐喻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入手,揭示了隐喻不同的心理表征形式及其理解过程加工特点等等,这些研究对理解人类认知和思维的本质特征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为理解不同文化规约中的隐喻提供了线索。
由于Lakoff在后续研究中存在着忽视文化因素对隐喻理解影响的缺憾,本文将文化因素对隐喻建构中肖似性的影响也作以添充,认为所有经验基础都发生在文化预设的大背景之中,文化因素在隐喻的始发域与目标域之间也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而隐喻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正是一定文化的最佳载体。
《2024年符号学视域下杨荔钠导演电影的意象晕染》范文
《符号学视域下杨荔钠导演电影的意象晕染》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影像语言和视觉冲击力,传达着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在众多导演中,杨荔钠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深刻的意象表达,在电影界独树一帜。
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杨荔钠导演电影中的意象晕染,分析其电影作品中的符号元素、意象表达及其意义。
二、杨荔钠导演的电影符号元素(一)视觉符号杨荔钠的电影作品中,视觉符号的运用丰富多样。
通过色彩、构图、光影等元素,构建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例如,在电影中运用鲜明的色彩对比,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通过独特的构图和光影处理,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绪。
(二)语言符号除了视觉符号外,杨荔钠还善于运用语言符号来传达意象。
在电影的台词、配乐、音效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符号意义。
这些语言符号不仅表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状态,还传达了导演的审美追求和思想情感。
三、杨荔钠电影中的意象表达(一)意象的构建杨荔钠的电影作品以意象为主导,通过符号元素的运用,构建出丰富的意象。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与电影的主题和情感紧密相连。
例如,通过城市景象、自然风光等具象元素,表达出对生活、人性等抽象主题的思考。
(二)意象的晕染在杨荔钠的电影中,意象的晕染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
通过镜头语言、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等手段,将意象以一种渐进、扩散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
这种意象的晕染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视觉冲击力,还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四、杨荔钠电影中符号与意象的意义(一)表达主题与情感杨荔钠的电影作品以深刻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为特点,通过符号与意象的运用,将主题和情感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些符号和意象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二)传达审美追求杨荔钠的电影作品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追求,通过符号与意象的运用,将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融入到电影中。
多恩诗歌的巴罗克视觉化表达
多恩诗歌的巴罗克视觉化表达作者:胡小玲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5期作者简介:胡小玲(1984-),女,四川泸州人,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摘要:17世纪英国著名玄学派诗人多恩虽在视觉艺术方面鲜有成就,但由于其个人对绘画的喜爱以及与欧洲视觉艺术的频繁接触,使得多恩具有很强的视觉意识和视觉表达能力。
多恩诗歌通过奇喻、变形修辞、色彩化和空间化等方式加强文字的视觉表现力,构建出新颖别致的视觉图景。
这些视觉化处理方式体现出多恩诗歌对模仿艺术原则背弃后,走向了内心化、主体化,是一种巴罗克视觉特征。
巴罗克视觉化处理不仅揭示出多恩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加强了诗歌思想上的张力,而且展现出多恩诗歌的丰富视觉文化内涵。
关键词:多恩;巴罗克;视觉化中图分类号: I106.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672-0539(2021)05-0059-08多恩在诗歌创作上十分注重形式的视觉冲击力和表达的创新性。
他的诗歌充满了奇思妙喻,极富思辨性和戏剧性,这些“多恩特色”都激发了学术界的浓厚研究兴趣。
然而,多恩诗歌艺术特色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新批评的视角,较少从艺术学的角度对其展开讨论。
虽然多恩在视觉艺术方面鲜有成就,其诗歌也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绘画诗,但是多恩却将视觉艺术与言语艺术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并有效地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涵。
因此,十分有必要从视觉艺术的语境下解读多恩诗歌的个性化艺术特色。
一、多恩与视觉艺术17世纪的英国处于一个视觉艺术发展鼎盛的时代,英国王室对视觉艺术消费的态度是视觉艺术在17世纪的英国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视觉艺术品的收藏和鉴赏成为英国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斯图亚特王朝的首任君主詹姆士一世虽对艺术品鉴赏并不在行,却十分鼓励对艺术品的消费,大量的欧陆艺术家们纷纷来到英国宫廷。
英国王室对他们尊敬有加,不惜以重金相待。
斯图亚特王朝后来继位的君王查理一世自小就有着对艺术的由衷的喜爱和卓越的鉴赏力。
《2024年符号学视域下杨荔钠导演电影的意象晕染》范文
《符号学视域下杨荔钠导演电影的意象晕染》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通过影像、声音、色彩等元素,构建了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导演通过符号的运用,将情感、思想、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观影体验。
杨荔钠导演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意象晕染,展现了符号学视域下的电影魅力。
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杨荔钠导演电影的意象晕染,探讨其电影作品的内在含义。
二、杨荔钠导演电影的符号学特征在杨荔钠导演的电影中,符号的运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
这些符号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通过影像的组合、色彩的运用等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晕染。
这些意象晕染在电影中起到了传递情感、表达主题、构建氛围等作用。
(一)符号的象征意义杨荔钠导演的电影中,符号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这些符号往往具有多重含义,通过观众的思考和解读,产生不同的理解。
例如,在电影《白日焰火》中,烟囱、锅炉房等场景的呈现,不仅具有象征性的城市背景,还与人物的情感、命运等产生了深刻的联系。
(二)影像的组合与色彩的运用杨荔钠导演的电影在影像组合和色彩运用上,也具有独特的特征。
他善于运用光影、色彩等元素,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和情感。
例如,在电影《芳华》中,暖色调的运用使得整部电影充满了怀旧的情感;而在《山河故人》中,冷暖色调的交替使用则表达了人物情感的起伏变化。
三、意象晕染的构建与解读在杨荔钠导演的电影中,意象晕染的构建是通过符号的组合、影像的呈现等方式实现的。
这些意象晕染在电影中起到了表达情感、传递主题等作用。
对于观众来说,通过解读这些意象晕染,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内在含义。
(一)情感表达杨荔钠导演的电影中的意象晕染能够有效地表达情感。
通过光影、色彩等元素的运用,使得电影中的场景、人物等都充满了情感色彩。
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这些情感的变化和流动。
(二)主题传递除了情感表达外,杨荔钠导演的电影中的意象晕染还能够传递主题。
这些意象通过符号的象征意义、影像的呈现等方式,将电影的主题深刻地表达出来。
《2024年“追光的白蛇”_解构式重塑与创新性建构》范文
《“追光的白蛇”_解构式重塑与创新性建构》篇一“追光的白蛇”_解构式重塑与创新性建构追光的白蛇:解构式重塑与创新性建构一、引言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白蛇的故事历久弥新,成为民间传说的经典之作。
从古至今,白蛇的形象经历了多次的解构与重塑,从最初的恐怖妖怪到后来的深情女子,再到现代的创新性建构,其形象不断丰富与深化。
本文将以“追光的白蛇”为题,探讨这一经典形象在解构与重塑过程中的创新性与建构性。
二、解构式重塑1. 传统白蛇形象的解构传统的白蛇形象,源自于古代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
在这一背景下,白蛇被描绘为一种妖异的生物,拥有着超凡的力量和神秘的气质。
然而,这一形象在传统的文化背景下,往往被赋予了负面的含义,如对人类社会的威胁等。
2. 现代白蛇形象的重塑随着时代的发展,白蛇的形象逐渐得到了重塑。
在许多现代影视作品中,白蛇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和人性化的特征。
她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妖怪形象,而是一个有情感、有思想、有追求的女性形象。
如《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白蛇,以其深情厚意的形象深入人心。
三、创新性建构1. 故事情节的创新性建构在创新性建构的过程中,白蛇的故事情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
现代影视作品中的白蛇,不仅有着与许仙的深情厚意,还加入了更多的情感纠葛和人生哲理。
如《青蛇外传》等作品,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主题思考,使白蛇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2. 角色塑造的创新性建构在角色塑造方面,现代作品对白蛇的形象进行了更多的创新。
除了保留其原有的神秘气质和超凡力量外,还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人性化的特征。
如现代白蛇往往被描绘为具有独立思想、勇敢追求真爱的女性形象,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
四、文化价值与意义通过对白蛇形象的解构式重塑和创新性建构,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故事,还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首先,这一过程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创新性的发展,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需求。
茛苕装饰纹样在家具中的应用
茛苕装饰纹样在家具中的应用
王晓辉;宋魁彦
【期刊名称】《家具》
【年(卷),期】2024(45)1
【摘要】为了给茛苕装饰纹样的现代化创新应用提供新思路,对茛苕装饰纹样的演变历程和造型结构特点进行探究。
茛苕装饰纹样是欧洲传统的装饰艺术纹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对家具的发展和创新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以茛苕装饰纹样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以时代脉络为线索分析茛苕装饰纹样的演变与发展,并探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地域对茛苕装饰纹样造型变化的影响,得出茛苕装饰纹样的造型结构特点;采用变形重组法对提取的茛苕装饰纹样元素S形茛苕叶进行设计转变,得到茛苕装饰纹样在家具上的现代化创新应用思路,通过CAD与
3ds MAX软件设计出具有茛苕装饰纹样的茶几家具设计作品。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王晓辉;宋魁彦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664
【相关文献】
1.茛苕卷须式纹样特征在欧式古典家具中的应用与演变研究
2.徽州传统雕刻纹样在家具表面装饰中的应用
3.基于形状文法的岫岩满族剪纸艺术纹样在当代家具装饰
中的应用探析4.圆明园西洋楼建筑中的茛苕装饰纹样探究5.实木纹样装饰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造一座园 度一个夏
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江南古典园林中,以江南 “四大名园”为代表,即南京瞻园、苏州留园、拙政园、 无锡寄畅园。除此之外,上海豫园、南京玄武湖、扬 州瘦西湖、个园 、何园、苏州沧浪亭、狮子林等都 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典范。
“多元文化杂糅”的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可谓荟萃各种园林的精彩,开创了南 北风格与中西文化相糅合、艺术与实用相兼顾、园林 与建筑相融合的先河,既有北方园林的雄厚,又有 江南园林的精巧,同时结合自然环境、当地民居特 色,呈现出独特民间色彩,成为中国园林的一个重要 流派。区别于北方园林的壮丽和江南园林的纤秀,岭 南园林重实效、顺人意,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 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 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 ;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 筑文化的影响,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在 18 - 19 世纪初期,广州海珠区、西关一带曾涌现出 由十三行商人兴建的规模宏大、雍容华丽的私家园林, 包括潘家花园、伍家花园、海山仙馆在内的众多名园, 被称为“行商庭园”。它们不仅是岭南园林的巅峰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大师扎哈·哈迪德
姓名:刘望红学号:20111051059 班级:室内设计(一)班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英国人,1950年出生于巴
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
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Association)硕士学位。
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
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
斯(Elia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
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
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
奖者,2010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100位“全球最具影
响力人物”,“思想类”排行第一。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
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
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
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对世界来讲,哈迪德无疑是明星建筑家。
但对中国来说,很多人对她还是陌生的。
不过,自打去年以来,哈迪德频繁走访中国。
从广州歌剧院方案构思,到北京在SOHO中国的“物流港”,她一步步走向中国,并与中国建造师对话。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设计作品:
1.广州市歌剧院。
位于珠江新城J4地块。
其外形如“圆润双砾”,就像置于平缓山丘上的两块砾石,在珠江边显得十分特别。
2.河岸运输博物馆(riverside museum of transport)。
位于苏格兰格拉斯哥(Glasgow)。
建筑毗邻历史城市中的两条重要河流kelvin 和 clyde,设计提取了环境中这些自然因素的形态,以雕塑般的形态诠释着水流的能量。
3.中国北京银河soho
银河SOHO位于北京内城罕有的大型地块。
这是一个占地5万多平米、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集商业办公于一身的大型综合项目。
这座融动的优美建筑群不但营造了流动和有机的内部空间,同时也在与此毗邻的东二环上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景观。
扎哈·哈迪德凭借其对空间构成以及肌理材料的特别感知,在既定场地捕捉其所需求的空间逻辑,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用其精炼的设计语言打造一个个具有生命流动性的有机建筑体。
同时,她对城市有着特殊的人文情怀,也许出于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感性,促就她在设计过程中将城市作为充满活力的有机体,将建筑充分融合于它所处的环境,实现主客观的最大程度的融合,张扬却不突兀,个性却不孤立。
她能够大胆利用空间,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使作品与环境完全的融为一体,这样的超乎常人的设计才能,为世人营造一个潘多拉式的建筑世界。
她的作品仿佛都能从现实中延伸出去,并创造出一些不受任何阻碍的自由空间。
她对空间以及表皮有着独特的见解,在此见解的导向下开始创作之路。
扎哈·哈迪德,一位女性建筑设计师,在建筑界金字塔里这位女设计师能够与男人们平起平坐,本身就是值得男人寻味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