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
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叙事
国家危难 比喻 命运艰辛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对偶
追忆抗元经历,表 达了忧国之痛和 以死明志、为国 捐躯的豪情壮志源自抒情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
返回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人民疾苦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歌。 2.写下对每一首的名句赏析, 力求完整。
再 见
辛酸怅惘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 歌 赏 析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个荒凉的地区, 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 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 是旧日的光景了。
感叹遭际
意志坚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诗 歌 赏 析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 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 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 襟怀豁达
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 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 用典
辛酸、愤懑
悲痛、怅惘
比喻 富有哲 理
豁达、进取
辛 酸 愤 懑 、 坚 定 乐 观
}
}
主 旨 句
}
}
返回
张养浩(1270— 1329),字希孟,号 云庄,元代散曲家, 兼长诗文。天历二年 (1329),关中大旱, 饥民相食,应召任陕 西行台中丞,致力救 灾,劳瘁而死。
相关资料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 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 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 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 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 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一个历 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统治 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 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
这首咏史吊古诗,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 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两句议论:赤 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 历史就要改写。 返回
过零丁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
善,吉州吉水人。 宋理宗宝佑四 年考取进士第一名。后兵败被俘至 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文山先生全集》。
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 宫殿,从而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代朝代灭 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姓。
凭吊写景
忧 虑 国 计 民 生
雄伟险要 水:波涛如怒 (听) 兵家必争
望:
西都
山:峰峦如聚 (视)
怀古抒情
意: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 兴 亡
战争连连 改朝换代
主旨议论
百姓苦
苏轼:(1037-1101)北宋 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与父洵弟辙,合称 “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 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 。著有《东坡文集》等。
相关资料
这首词是咏中秋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此词作于丙辰 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 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 与其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 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此词上 阕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下阕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好诗!’竟不能逼。”
文本解读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读 经书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 抗元。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 “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 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点探究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写作者 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总写作者的感慨。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从视觉、听觉写 出了潼关的险要。
3.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刘禹锡 杜牧 文天祥
苏轼
张养浩
诗 词 曲 五 首
单击页面 即可演示
刘禹锡,字梦得 ,彭 城(今江苏徐州)人,唐 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 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 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 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 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 子宾客。其诗结有《刘宾 客集》。
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 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 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 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在席上吟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 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诗 回赠。
文本解读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 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 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兴感之由 感慨咏叹
未销蚀的铁戟 是前朝之物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抑郁不平 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 有侥幸心理
积极、昂扬 返回
杜牧,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
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 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 作有多方面的成就,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
集》。
相关资料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 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 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 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 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 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 抑郁不平。
文本解析
起笔突兀
{ 想象奇特 {
心情矛盾
热爱生活
{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 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上 阕 : 问 天
下 阕 : 怀 人
转朱阁, 低绮户, 衔接上阕 照无眠。 不应有恨, 转入抒情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胸襟博大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美好祝愿 千里共婵娟。
相关资料
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
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
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 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 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 “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
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