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角度浅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新课标标准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二、内容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以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乡镇企业也发展起来,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都有很大提高。
后来,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起来,企业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呈现繁荣局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建立起来,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三、教学目标历史解释: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
唯物史观: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
家国情怀: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教师活动材料1: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
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
材料2: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学生活动改革目的: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教师活动试点:凤阳小岗村“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
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材料2: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题目: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学生姓名:学号: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首先提出并进行实践应用的,如果成功了,将会是对全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代代人学习和经验所得,是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是我国又一项重要的体制改革。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也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必须面对和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
而要弄清楚这一重要的基本问题, 就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规律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改革开放后用来描述其经济形式的官方术语。
由1992年,邓小平到深圳南巡时确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统一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相联系的过程。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年轻的制度,一直处于探索,实践中,人们对它的本质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是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邓小平明确指出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把握,涉及到对国情的认识,也涉及到对时代和世界的认识。
浅谈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科研究17作者简介:白晓芳(1990— ),女,汉族,山西晋中人。
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纲领,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五位一体布局的首要内容便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非常重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内容。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和新的历史方位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处在新的历史方位。
从国内发展的维度看,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内容;从全球发展的维度看,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从上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并继续推进的重要保障;从经济体制改革本身角度看,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阶段的重要要求。
要从这样的历史方位出发认识和把握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价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九届四中全会也重申了这一观点。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也是深化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提高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水平的过程。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在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的过程中,当下我国发展中暴露出来的质量不高、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等多方面的问题,都需要从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上找到突破口。
浅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启示
浅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启示一、标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许多优秀企业和强大的国际实力。
改革涉及了几乎所有领域,包括农村、城市、企业、财政、金融和外贸等。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
国有企业改革是从1984年开始的,市场经济则是从1992年开始的。
在改革历程中,中国取得了许多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
二、标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于其他国家也有很大的启示。
例如,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采用了多种改革方式,包括清理、兼并、分立、组建等。
这一系列的举措,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样本。
在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中国采取了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这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启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并不是完全适用于其他国家,因为不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不同,对改革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三、标题: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案例分析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案例非常丰富,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包括1997年的中央企业重组、2002年的南北船合并和2003年的大唐集团重组等。
这些改革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确保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道路。
四、标题: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案例分析中国通过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改革,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机制。
其中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建立。
这个市场体现了中国政府建立市场经济的决心和能力,非常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五、标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未来方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去杠杆化、产业升级、人口老龄化等。
未来的方向应该是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改革方向,加强境内外市场联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效率、公平和可持续性上协同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上是本人的观点,如有错误,请指正。
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局面,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3.教师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1)1950—1952年,土地改革;(2)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4)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浅谈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原因、现状及历史启示
浅谈我 国收入分配体制 改革 的原 因 、 现状 及历史启示
辽 宁 师 范 大 学政 治 与 行 政 学 院 姜 建 斌 安 欣
—
—
—
—
—
—
一
一
一
…
…
…
一
…
一
一
…
…
蕾 橇耍 收入务配俸 是经济俸黼响重要组茂鄂分。 建国诅皋 熟. 酶: 是改车开蔽以后 随蠡我国魄衷馘姥桷 由碌皋砖单一,衣督商 多_纯 袄奄髓键抵均转 变 i 厶 \ \ ; 乙 我国酶收入分配理 论也枉不颧酶讽整和爱黢 逸嗲彤 斌 了 多无务配梅商 苯支回 分橱 蔽 冒 无收入分 配格商影 或龟豫鼠和现 状, 多 l j l 柱她基斌土提 出收 入分配俺赫改革
迅 速 增 长 。但 在 经 济 与 社 会 快 速发 展 的 同 时 , 暴 露 出一 些 问 题 , 也 主 要 表 现 为 收 入 差 距 明 显 扩 大 , 会 不 公 平 的 现 象 和 矛 盾 比较 突 出 。 社 ( ) 一 当前 收 入 分 配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起 以按 劳分 配 为 主 体 、 种 分 配 方 式 并 存 , 劳 分 配 与 按 生 产 要 素分 多 按 配 相结 合 的收 入 分 配 制 度 。 入 分 配 体 制 改革 取 得 了 巨大 成 果 , 收 同时 也存 在 一 些 亟 待 解决 的 现 实 问题 。分 析 我 国 多 元 分 配 格 局 形 成 的原
低 的 15人 口只 拥 有 全 部 收 入 的 27 % , 为 收 入 最 高 的 1 / . 5 仅 / 5人 口拥
有 收 入 的 46 。 .%
主体 、 多种 分 配 方 式 并 存 , 劳 分 配 与 按 生 产要 素 分 配 相 结 合 的 基 本 按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20】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专题二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高频考点解读】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热点题型】题型一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例1、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提分秘籍】1.归纳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目标和实质(1)必要性:①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活力,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②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2)目标和实质:①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实质: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主线,以责、权、利关系及制度调整为核心。
(2)以旧制度最薄弱和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以外生产新体制,即新体制增加与旧体制调整并行。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进行改革。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1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1)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现实原因:农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国家现代化建设。
(3)安徽、四川等省率先试点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内容(1)经营体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3)经济结构: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3.意义(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开始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1)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3)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认识到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
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指导。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1)含义: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从历史谈中国改革
从历史变革谈中国改革中国拥有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史,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在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但封建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直至辛亥革命的爆发,使中国的体制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变革。
又经过共产党的建立和夺取政权,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
回顾历史革命经验教训纵观中国的近现代史,是屈辱的被侵略史。
经过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然而他们都失败而告终。
这其中有我们值得学习的经验教训。
洋务运动。
中国清政府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地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等多方面的活动。
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
指导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由于洋务运动本身既不可能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控制,又不可能摆脱封建势力的阻挠和侵蚀,因此也就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
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战败和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缺乏完整的计划方针;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受到传统文化、思想之约束;总之传统文化欠缺现代人事管理思维。
其仅仅改革经济,而不对体制变革也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致命因素之一。
这点我们对照一下日本的明治维新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来。
戊戌变法。
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戊戌变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他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提倡新学,兴民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浅谈银行业体制改革的历史和未来
浅谈银行业体制改革的历史和未来银行业体制是一国金融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银行业具有公众性、垄断性,加上银行自身高负债和无抵押负债经营的运营特点,银行业体制模式对我国金融安全可谓重中之重。
但目前我国银行业体制的主导思想还有不少计划经济时代的残留,政策灵活性不足,抗风险能力欠缺。
整个银行业的系统化、数据化水平无法满足国家行使监管职能、公众追求金融安全的需求,无法为全社会提供普惠、绿色和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业的体制机制、经营理念和行业现状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整体演变是密不可分的,脱离历史脉络和外部环境谈论中国银行业的问题只是“外行看热闹”,真正想要辩清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到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中去探寻,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新中国的银行业发端比建国时间更早,早在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就已经在石家庄市成立,1949年,中国人民银行被正式赋予央行的职能,并且,在此后的公私合营浪潮里,民国时代的诸多商业银行如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等等相继被接收、改造,与此同时外资银行也陆续退出中国大陆市场。
至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了中国大陆境内唯一的一家银行。
此时的人民银行既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又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职能,事实上充当了政府“财政会计”的角色。
配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维持经济和金融秩序的稳定、推动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是这一时期人民银行的核心甚至是唯一的任务,盈利完全不在人民银行的目标话语体系之内。
当然,这样的银行体制与这一阶段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互适应的,人民银行提供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货币和金融资源,同时也成为了国家计划和资源调配的重要抓手。
1977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整顿和加强银行工作的几项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从财政部中独立出来。
从1978-1980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都陆续重新设立,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体系中剥离。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综述.doc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综述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4个年头。
按照胡绳提出并得到党史界多数人赞同的中共党史时期划分,这个时期无疑是中共党史中分量既重而研究又比较薄弱的部分。
由于关于这个时期的研究论著很多,涉及面非常广(多数不是史学论著,而是从现实需要出发的研究论著,但对历史又有所涉及),加上这24年毕竟离我们太近,有些事情还看不清楚。
因此,本文仅就体制改革的研究作一点介绍,遗漏和错误恐怕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一、研究概况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多从实证的角度,描述改革的过程,并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二是外国,多从比较角度,探索中国的改革。
(一)国内研究方面,又可分为两种研究,一是搞研究的学者型论著;二是参与决策的官员型回顾和描述。
第一类的代表作有:学者方面的有林毅夫等人的《中国的奇迹:战略与经济改革》;樊纲的《渐进改革的经济学》;张宇燕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盛洪主编的《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吴敬琏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汤应武的《抉择——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的历程》;苏东斌主编的《中国经济特区史略》等。
第二类的代表作有:《薛暮桥回忆录》、朱佳木的《我所知道的三中全会》以及许多国家领导人的文集等。
毕业论文“九五”期间,受纪念改革开放20年和建国50年的推动,国内的研究出现了一个热潮,出版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例如:张卓元等主编的《20年经济改革回顾与展望》(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樊纲的《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张军的《“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张宇的《过渡之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出版社,1997);王辉的《渐进革命--震荡世界的中国改革之路》(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的《透过历史的表象--中国改革2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宋承先的《过渡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张军的《中国过渡经济导论》(立信出版社,1996);邹东涛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20年基本经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全面解读中国经济体制的演变与发展
全面解读中国经济体制的演变与发展中国的经济体制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其经济体制的演变成为各国学者和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全面解读中国经济体制的演变与发展,探讨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取得的显著成就。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演变与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即国家对资源配置进行集中管理和计划安排。
这一体制使得中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弊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这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逐渐放开了价格、贸易等方面的管制,采取了一系列市场化的改革措施。
这一时期的体制演变与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二、市场经济时期的体制演变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中国通过改革建立了一系列市场机制,逐步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农村改革。
中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城市集体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进,也为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一时期的体制演变与发展使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在两位数增长,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三、创新驱动时期的体制演变与发展当前,中国正进入创新驱动的新时期。
在全球化和快速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演变和发展,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推动经济创新,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教育水平,培养人才也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
创新驱动的体制演变与发展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并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论文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论文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它的质量决定着国家经济水平的高低。
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曾经实现过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而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论文将从历史角度,阐述一下各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及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历过高速工业化进程的日本,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日本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其改革核心是:“放权、去管、去税”。
通过深化市场改革,削减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减轻企业负担,创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助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同时,日本还采取了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并将工业化重心从传统工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
这些措施在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之一,其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也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20世纪80年代,英国在理顺市场经济关系的同时,略微加强政府干预,加快市场经济的进程。
具体措施有:削减企业税、贸易限制,同时建立了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和健全的福利体系。
英国的成功经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我国加强政府调控、实现市场健康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德国是欧洲经济大国,其经济体制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20世纪90年代,德国政府在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注重企业自主经营和民主管理的发展。
特别是德国长期坚持高度的工薪中产阶层在社会选择中的优先地位,确保了国家社会公正、经济公正和政治公正的有效运行。
因此,学习德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加强和完善国家公共服务,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制度,有利于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各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或多或少存在差异,但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与各国分享,学习并掌握各类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的腾飞。
从历史角度浅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从历史角度浅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摘要:通过借鉴古今中外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基于我国经济现状,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我国进一步深化并逐步完善经济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也为建设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学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历史角度自主创新引言:借鉴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建设并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过探索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从管仲“经济强国”奠定齐国民富国强,从唐代赋税改革开创开元盛世,从魏源“师夷长计”改良运动,从列宁新经济政策解除苏联内忧外患,从“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使美国摆脱危机,从二战后日本由千疮百孔到经济腾飞,从新兴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转型中,从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举措中。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改革经验成效,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有重要意义。
一、古今中外经济改革的启示我国是农业大国,经济改革首先要从农村开始,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就是土地的分配和减轻农民负担问题,孔子感谓“苛政猛于虎也”,张养浩也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虽然历朝历代为缓和阶级矛盾采用“与民生息”的减赋免税措施。
唐代实施“两税法”以户等高低和资产多少为标准收税,一改过去以“丁身为本”的税收原则,使更多的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经营,成为促使农民家庭人口由核心家庭向联合家庭整合。
对宋、明等朝代的税收和农民负担状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敲响了晚清的丧钟,有志之士开始救亡图存。
任何时代,谁掌握了土地,就控制了经济命脉。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十分重视农业(1950~1952)完成了农村合作化,引导个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1956年中共八大的《论十大关系》提出发展重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协调关系,经济与国防的关系,随后由于“左倾”的影响,“多快好省”大跃进运动,“十年浩劫”背离了经济建设的主线,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并将其扩大化,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浅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浅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摘要: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是就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艰巨性而言的。
关键词:改革开放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句话我们听了很多年。
这一论断是邓小平于1985年3月28日在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提出的,他阐述道:“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
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那么怎样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呢?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一些认识:首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这两次革命,前者属于制度选择,后者属于政策选择。
第二次革命具有同第一次革命一样的伟大意义。
第一次伟大革命,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35年的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而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这无疑是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最伟大的革命。
然而,中国的革命历史并没有到此完结, 1949年3月在中国人民大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就高瞻远瞩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①“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②正如毛泽东所预言的那样,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又开始走上了新的伟大革命的征程。
这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行和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中国充分体现出来,如果说前一次革命还只是一出长剧的序幕,那末这场新的革命则已经和正在进入长剧的高潮。
浅析建国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浅析建国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一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而政府的组织和管理必须以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为基础,并不断创新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个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变迁过程。
本文以制度变迁为视角分析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标签:制度变迁;计划经济;制度改革一、制度变迁的理论研究1.制度变迁的原因制度学派认为交易费用的降低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而降低交易费用的关键在于制度变迁。
由于交易成本的增加,人们能够获得的潜在利润就会降低。
举个例子,在我国农村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之前,农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由于经济落后,家庭的收入水平仅能解决温饱问题,不能支付所需的教育费用。
随着义务教育的推行、相应学杂费的免除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
加之,教育费用成本的降低,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通过教育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时,开始接受教育。
2.制度变迁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制度变迁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认知潜在利益,发现变迁机会、创造变迁条件;其次,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和形成行动团体或变迁主体;接着,确定变迁目标、设计和选择变迁方案;之后,便是实施制度变迁;最后,还要检验变迁,并不断修补和完善。
如果已有的制度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需要探索新的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制度,进行下一轮制度变迁。
二、我国经济体制变迁方式和过程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在中央和各级政府手中,中央指导地方指令化生产,有计划地发展经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下,我国超计划地完成了战后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100%计划经济体制。
我国开始实行一种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脱离了现实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现实需要,基层各生产者相互攀比指标,严重脱离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出现问题后也不能及时向相关政府部门反映,下级政府部门隐瞒不报,国家发布的经济指令太过超前而脱离实际。
浅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2)
浅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新中国建立以后,经济发展与日俱增,中国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但是,伴随着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也呈现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中国社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便是经济体制的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首先,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其次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再次,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最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现在我国的改革面临比较复杂的形势:一方面,国内发展和国际形势对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有许多体制性障碍,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虽然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但是在改革中也暴露出来很多的问题和矛盾。
一、能源消耗严重,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煤炭资源开采方式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还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中国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始终是一个国家特别是依赖进口的国家关注的重点,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
二、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城市化过程中乱占耕地的现象严重, 导致城市占地扩张过快对农用耕地的破坏和侵占; 城市化改造拆迁过程中来自政府的控制软弱无力, 导致不少城市出现私搭乱建, 套取国家补偿款项的事件极为普遍。
好的环境和制度可以约束坏人变成好人, 恶劣的环境和制度可以诱使好人变成坏人。
浅谈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意义
浅谈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及其
意义
尤努斯
【期刊名称】《新疆财经》
【年(卷),期】1994(000)006
【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尤努斯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3.9
【相关文献】
1.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 [J], 王荣红
2.试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J], 何霜梅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 [J], 杨启先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简论——关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性及其主要环节 [J], 董瑞龙
5.略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 [J], 胡嘉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 , 二 战 后 日本 由 千疮 百 孔 到 经 济 腾 飞 , 新 兴 工 业 化 资 本 主 义 国 从 从 家 经 济转 型 中 , 发 展 中 社会 主 义 国家 经 济 改 革 的 举 措 中 。 回顾 改 革 从 开放 三 十年 来 经 济 改 革经 验 成 效 .为 完 善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 提 高 开 放型 经 济 水 平 , 高 自主创 新 能 力 , 快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 动 提 加 推
、
古今 中外 经 济 改革 的启 示
我 国是 农 业 大 国 , 济 改 革 首 先 要 从 农 村 开 始 , 农 村 经 济 体 制 经 而 改 革 的焦 点 就 是 土 地 的 分 配 和 减 轻农 民 负 担 问 题 . 子 感 谓 “ 政 猛 孔 苛
三 、 往 开 来 与 时俱 进 自主 创 新 继
产业 结 构 优 化 , 全 现代 市 场 体 系 有 重 要 意 义 。 健
一
上 发生 剧 变 解 体 。中 国 领导 人 立足 本 国 国情 . 学 创 造 地 提 出 建设 中 科 国 特 色 的 社 会 主义 理 论 , 现 在 全 球 化 时 代 下 . 国 内 改 革 与 对 外 开 实 使 放 结合 起 来 , 据 国 情 , 根 主动 积 极 地 参 与全 球 化 进 程 , 时始 终 保 持 自 同 己 的特 色 和 自主 性 : 正确 处 理 改 革 、 展 与 稳 定 的关 系 : 持 市 场 导 向 发 坚 的 经 济 改 革 , 时 辅 之 以 强 有 力 的 政 府 调 控 : 渐 进 改 革 为 主 要 的 发 同 以 展 策略 . 同时 进 行 必 要 的 突破 性 革 。 由建 设 经 济 特 区到 加 入 WT O, 实现 了 由封 闭 型 经 济 向 开 放 型 经 济 的转 变 。 17 ,90年 开 始 建 立 深 圳 、 海 、 头 、 门 四 个 经 济 特 9918 珠 汕 厦 区 , 又建 立 海 南 经 济特 区 , 为 对 外 开 放 的 “ 1 ” 94年 , 放 沿 后 作 窗 2 。18 / 开 海 的上 海 、 津 、 州等 l 港 口城 市 。 18 天 广 4个 9 5年 . 将珠 江三 角 洲 、 又 长 江 角 洲 、 南 三 角 地 区 的 6 闽 1个市 、 开辟 为沿 海 经 济 开放 区 。1 9 县 90 年 , 发 和 开 放 上 海 浦 为新 区 。19 开 92年 以来 , 一 步 开 放 沿海 、 边 等 进 沿 地 区。 0 1 , 国加 入 世 贸 组 织 。 个 “ 济 特 区一 沿 海开 放 城 市 一 20 年 中 一 经 沿 海 经 济 开 发 区一 内地 ” 层 次 、 重 点 , 有 有 由沿 海 向内 地 、 由东 向 西 、 由 南 向北 逐 步 推 进 的全 方 位 开 放 格 局 已 经 形成
经济 论坛
从பைடு நூலகம்史角度浅谈我 国经济体制改革
中北 大 学人 文社 会 科 学 学 院 周 亚莉
【 要】 过 借 鉴 古今 中 外经 济 改 革 的 成 功 经验 , 摘 通 回顾 我 国改 革 开放 三 十 年 来 取 得 的 巨大成 就 , 于我 国 经 济 现 状 , 往 开 基 继
来与 时 俱 进 , 为我 国进 一 步 深 化 并逐 步 完善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 化 产 业 结 构 . 为 建 设 健 全 具 有 中 国特 色的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优 也 制提供参考。
纵 观 经 济 体 制 历 史 变迁 的 整 个 过 程 . 难 看 出 . 总 体 上 呈 现 出 不 在 政府主导 、 自上 而下 的显 著 特 点 。 府 主导 不 是 主 导 经济 活 动 , 是 主 政 而 导 变 革 的 进程 , 即对 经 济 体 制 变革 进 程 的推 动 、 控 和 引导 。 国在 经 调 我 济改革同时, 注重 发 挥 政 府 的 宏 观 调 控 职 能 , “ 府 主 导 ” 其 优 点 在 即 政 , 于 减 少 改 革 实施 过 程 中的 利 益 协 调 成 本 . 证 了 我 国 市 场 化 改 革 的 有 保 序 进 行 。 经济 体 制 不 是 孤 立 的 东 西 . 只 有 在 一 定 的 社 会 政 治 环 境 中 它 才 能 发 挥 作 用 . 为 社 会 总 机 制 的 一 部 分 . 济 体 制必 然 同 其 他 方 面 作 经 发生关系 . 互依赖又相互影响。 相 我 们 必 须 毫 不 动 摇 地 坚 持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改 革 方 向 . 科 学 以 发 展 观 为 统领 ,进 一 步深 化 改 革 、 大 开 放 。通过 深 化 国有 企 业 改 革 , 扩 不 断 完 善 国有 资 产 监 管 体 制 ; 快 推 进 垄 断 行 业 改 革 。 励 、 持 和 加 鼓 支 引 导 多种 形 式 的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发 展 ; 深化 财 政 、 收 、 融 和计 划 体制 税 金 改 革 , 建 有 利 于 科 学 发 展 的 宏 观 调 控体 系 。 尽 管 不 同 形 式 的 矛盾 需 构 要 采取 不 同手 段 来 解 决 .但 归 根结 底 只 有坚 定 不移 地 推进 改 革 开 放 . 形 成 更 具 活 力 、 加 开放 的 体 制 机 制 . 能 从 根 本 上 解 决 制 约 发 展 的 更 才 诸 多矛 盾 和冲 突 , 在 日趋 激 烈 的 国 际竞 争 中提 高 我 国 的综 合 实 力 和 并 国 际竞 争 力 。
【 关键词】 经济学 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 历史 角度 自主创新
‘
引 言
借 鉴 封 建 主 义 和 资 本 主 义经 济体 制 建 设 并 逐 步 完 善 具 有 中 国特 色 的 社会 主 义市 场 经 济 体 制 , 我 国在 社 会 主 义建 设 过 程 中经 过 探 索 是 得 出 的一 个 重 要 结 论 。从 管 仲 “ 济 强 国 ” 定 齐 国 民富 国强 , 唐 代 经 奠 从 赋 税 改 革 开 创 开 元 盛 世 . 魏 源 “ 夷 长 计 ” 良运 动 . 列 宁 新 经 济 从 师 改 从 政 策 解 除苏 联 内忧 外 患 , “ 从 罗斯 福 新 政 ” 国家 干 预 经 济 使 美 国摆 脱 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