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教案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合集下载

第五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第五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作用在机械上的力
作用在机械上的力
惯性力( 由于构件的变速运动而产生的。 惯性力(矩):由于构件的变速运动而产生的。当构件加速运 由于构件的变速运动而产生的 动时,是阻力( );当构件减速运动时 是驱动力(矩 。 当构件减速运动时, 动时,是阻力(矩);当构件减速运动时,是驱动力 矩)。
1.给定力 .
外加力
驱动力 和驱动力矩 阻力和阻力矩
输入功
工作阻力( 工作阻力(矩) 输出功或有益功 有害阻力( 有害阻力(矩) 损失功
法向反力
2.约束反力 .
切向反力, 切向反力 即摩擦力
约束反力对机构而言是内力,对构件而言是外力。 约束反力对机构而言是内力,对构件而言是外力。 单独由惯性力( 单独由惯性力(矩)引起的约束反力称为附加动压力。 引起的约束反力称为附加动压力。 附加动压力
主要内容
解析法作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的步骤 解析法作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的注意事项 铰链四杆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的数学模型 铰链四杆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的框图设计 铰链四杆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的编程注意事项
不考虑摩擦时平面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解析法作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的步骤
1. 将所有的外力、外力矩(包括惯性力和惯性力矩以及待求的平衡力 将所有的外力、外力矩( 和平衡力矩)加到机构的相应构件上; 和平衡力矩)加到机构的相应构件上; 2. 将各构件逐一从机构中分离并写出一系列平衡方程式; 将各构件逐一从机构中分离并写出一系列平衡方程式; 3. 通过联立求解这些平衡方程式,求出各运动副中的约束反力和需加 通过联立求解这些平衡方程式, 于机构上的平衡力或平衡力矩。 于机构上的平衡力或平衡力矩。 一般情况下,可把这些平衡方程式归纳为解线性方程组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可把这些平衡方程式归纳为解线性方程组的问题。 可用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利用电子计算机解这些方程组算出所求的各 力和力矩。 力和力矩。

《机械原理》课件-第五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机械原理》课件-第五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一般可先将Fik设为正,如求出的力为负,则表示实际力的方 向与所设方向相反;反之,若为正,则表示二者的方向相同。
2)力矩: 一般设: 逆时针方向为正,顺时针方向为负。
已知力矩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时,用正值代入;否则, 用负值代入。
3)力: 若已知力或其分量的方向与所设坐标轴的正向 相反,则用负值代入;否则,用正值代入。
4)建立代数方程
a[i, j] x[i] = b[i]
机构力分析中未知量总共有:
F21x F21y F32x F32y F43x F43y F14x F14y Mb
x[i]
例如以构件1为例:
(5-8) (5-9) (5-10)
b(1)=0, b(2)=-G1
b[i]
a(3, 1)= -lABsinφ1
给定力
惯性力(矩)
外加力(矩)
机械运动时作用在构件 上的力可分为两类:
包括:驱动力、工作阻力(阻抗力)、重力
约束反力
法向反力 切向反力( 即摩擦力)
驱动力——在平面运动构件上,凡是力的作用方向与构件的运动速度方 向相同或成锐角的力(与构件角速度方向一致的力矩称为驱动力矩)。
驱动力(矩)所作功为输入功,用于驱动机械运动。 阻 力——在平面运动构件上,凡是力的作用方向与构件的运动速度方向 相反或成钝角的力(与构件角速度方向相反的力矩称为阻力矩)。
第五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作用在机械上的力 第三节 不考虑摩擦时平面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第四节 平衡力和平衡力矩的直接解析确定 第五节 机械的效率和运动副中的摩擦及自锁
第一节 概述
一、机构力分析的任务
约束反力、平衡力
1)确定各运动副中的约束反力 对机构进行构件的强度设计;估算机械效率;研究运动副中的摩擦

机械原理 第09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机械原理 第09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3)使运动副元素发热膨胀 导致运动副咬紧卡
死机器运转不灵活;
4)使机器的润滑情况恶化机器的磨损机器
毁坏。
摩擦的有用的方面
有不少机器,是利用摩擦来工作的。如带传动、摩擦
离合器和制动器等。
平面移动副
N VAB
Φ
RBA
F(合外力) Φ 摩擦角
Fx/Fy=tgβ Ff/N=tgΦ =f 摩擦锥
C B R21 F A 1 ω 4 D 2 3 R23 M3
画出各转动副的摩擦园 构件2分析:
fvr
∠ABC增大,判断ω21的转向
∠ BCD减少,判断ω23的转向 R12 连杆2受压;二力杆。 R21=-R12, R23=-R32
B
C
ω23
R32
ω21
2
C B R21 F A 1 ω 4 2 3 R43 C D R23 3 R43 R23 M3
B A 1 4 2
S2
3 C
B
A 1
2
S2 3 C
4 b c p
方向 //AC 大小 ?
1.速度分析 vC v B
⊥AB ω1lAB
vC B
⊥CB

2.加速度分析 n aC a B
方向 //CD 大小
aB
⊥AB
n aCB
C→B ω22lBC
aCB
转动副
v fvr
例9-1
例9-2
例9-3
例9-1 p356
l 2 tg
h
如图所示的摇臂钻床中,已知摇臂滑套的长度l和 它与主轴之间的摩擦系数f。该摇臂在其本身重力 G的作用下不应自动滑下,求质心S至立轴轴线的 间距h。

机械原理-第02章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 平面连杆机构的力分析

机械原理-第02章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 平面连杆机构的力分析

件惯性力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G′
2020年4月23日星期四
5
§2-5 平面连杆机构的力分析
WHUT
3、机构力分析的方法
静力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
由于最初设计时,各构件的结构尺寸、形状、材料、质量及 转动惯量未知,因而惯性力(矩)无法确定。此时,一般先 对机构作静强度计算,初步确定各构件尺寸,然后再对构件 进行动态静力分析及强度计算,并以此为依据对各构件作必 要的修正。一般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
(2) 绕定轴转动的构件
a. 回转轴线通过构件质心
S
Pi = 0 Mi = -Js ε ( ε = 0 或 ε ≠0 ) b. 回转轴线不通过质心
Pi = -mas Mi = - Jsε
其中:h=Mi/Pi
2020年4月23日星期四
WHUT
Pi' Pi
h S
Mεi
8
§2-5 平面连杆机构的力分析
(3) 作平面复合运动的构件
2020年4月23日星期四
21
WHUT
(2) 判定构件间的相对转向
F
R12
R12
ω21
v
1
2
R23ω23
3Q
ω14
4
R41
R32R32
R43
(3) 判定作用力在摩擦圆上切点位置
Q R23
R21
F
R43 R41
(4) 依据力平衡条件求解
对构件3:Q + R23 + R43 = 0 对构件1:R21 + R41+ F = 0
2020年4月23日星期四
3
§2-5 平面连杆机构的力分析
2、机构力分析的任务和目的

机械原理之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机械原理之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机械原理之平面机构的力分析1. 引言在机械设计中,平面机构是一种常用的力传递装置。

它由多个固定的连杆构成,通过铰链连接点连接。

平面机构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如发动机、传动装置等。

为了正确设计和优化平面机构,了解力的分析是很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方法,包括静力学方法和动力学方法。

2. 静力学方法静力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平面机构的力。

它主要根据平衡条件和力的平衡方程来进行计算。

2.1 平衡条件平面机构的平衡条件是指在任何时刻,机构中的各个连杆受力之和为零。

这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 \\sum F_x = 0 $$$$ \\sum F_y = 0 $$其中F x和F y分别表示平衡方程的水平和垂直分量。

2.2 力的平衡方程力的平衡方程可以通过使用力向量的加法和减法来得到。

在平面机构中,力的平衡方程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 \\sum F_x = \\sum F_{xi} \\cos(\\theta_i) - \\sum F_{xj}\\cos(\\theta_j) = 0 $$$$ \\sum F_y = \\sum F_{yi} \\sin(\\theta_i) - \\sum F_{yj}\\sin(\\theta_j) = 0 $$其中F xi和F yi是作用在连杆上的水平和垂直分力,$\\theta_i$是作用力的夹角,$\\sum F_{xj}$和$\\sum F_{yj}$是作用在铰链上的水平和垂直反力,$\\theta_j$是反力的夹角。

2.3 举例说明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平面机构,由两个连杆和一个铰链组成。

其中,连杆1的长度为l1,连杆2的长度为l2。

连杆1和连杆2之间的夹角为$\\theta$,铰链受到的水平反力和垂直反力分别为F xj和F yj。

现在我们需要计算连杆1和连杆2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根据力的平衡方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公式:$$ F_{x1} - F_{x2} \\cos(\\theta) = 0 $$$$ F_{y1} + F_{yj} - F_{y2} \\sin(\\theta) = 0 $$通过解这些方程,我们可以得到连杆1和连杆2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机械原理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机械原理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机械原理-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效率和自锁第三讲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效率和自锁平面机构的力分析知识点:一、作用在机械上的力1.驱动力:定义:驱使机械运动的力特征:该力与其作用点速度的方向相同或成锐角,其所作的功为正功,称为驱动功或输入功。

来源:原动机加在机械上的力2.阻抗力:定义:阻止机械产生运动的力称为阻抗力特征:该力与其作用点速度的方向相反或成钝角,其所作的功为负功,称为阻抗功。

分类:生产阻力(有效阻力):有效功(输出功)有害阻力:非生产阻力:损失功二、构件惯性力的确定(考的较少)1、一般力学方法(1) 作平面复合运动的构件对于作平面复合运动且具有平行于运动平面的对称面的构件(如连杆2),其惯性力系可简化为一个加在质心S2 上的惯性力F I2和一个惯性力偶矩M I2, 即F I2 = -m2a S2 , M I2 = -J S2α2也可将其再简化为一个大小等于F I2,而作用线偏离质心S2一距离l h2的总惯性力F′I2,l h2 = M I2/ F I2F′I2对质心S2之矩的方向应与α2的方向相反。

(2) 作平面移动的构件如滑块3,当其作变速移动时,仅有一个加在质心S3上的惯性力F13=-m3a S3。

(3) 绕定轴转动的构件如曲柄1,若其轴线不通过质心,当构件为变速转动时,其上作用有惯性力F I1=-m1a S1及惯性力偶矩M I1=-J S1α1,或简化为一个总惯性力F′I1;如果回转轴线通过构件质心,则只有惯性力偶矩M I1=-JS1α1。

2、质量代换法(记住定义和条件)1.基本定义:(1)质量代换法:按一定条件将构件质量假想地用集中于若干个选定点上的集中质量来代替的方法叫质量代换法。

(2)代换点:选定的点称为代换点。

(3)代换质量:假想集中于代换点上的集中质量叫代换质量。

2.应满足条件(1)代换前后构件的质量不变。

(2)代换前后构件的质心位置不变。

(3)代换前后构件对质心的转动惯量不变。

机械原理 第四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机械原理 第四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1 0 L sinϕ 1 1 1 0 0 0 0 0 0 −1 −L cosϕ 1 1 0 1 0 0 0 0 0 0 0 −1 0 −L2 sinϕ2 1 0 0 0 0 0 0 −1 −L2 cosϕ2 0 1 0 1 0 0 0 0 F x 12 0 1 0 0 0 F y 12 0 0 0 0 1 F x 23 0 0 0 0 0 F y 23 0 0 0 0 0.F x = 41 0 0 0 0 0 F y 41 0 0 0 0 0 F x 43 0 0 0 1 0 F y 43 0 0 0 0 0 M 1
P
1
P
Q
α- φ α
Q 2
HIGH EDUCATION PRESS
HIGH EDUCATION PRESS
第四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二、机构力分析的目的
1. 根据机构所受的已知外力确定各运动副中的 反力。 反力。 2. 根据作用在机构上已知的外力及给定的原动 件运动规律, 件运动规律,确定需要加在机构上的平衡力或平 衡力矩。 衡力矩。
HIGH EDUCATION PRESS
∑F =0,∑F =0,∑M =0
x y
F41x + F21x − m1 a s1x = 0 F41 y + F21 y − m1 a s1 y = 0 M 1 − F21x L1 sin ϕ 1 + F21 y L1 cos ϕ 1 − (− m1 a s1x ) r1 sin ϕ 1 + (− m1 a s1 y )r1 cos ϕ 1 + (− J s1α 1 ) = 0
B
M2 s
s2
G2
F 2 = −m as2 I 2 Ms2 = −JS2α2

机械原理教案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机械原理教案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达朗贝尔原理在机构力分析中的应用)
1、机构组的静定条件
“未知力数目”=平衡方程数目
结论:
1)求一个低副反力,需求解两个未知量,而高副则只需一个。
故有静定条件:
即:
仅有低副时:
2)杆组即是静定结构。(杆组中不含有未知的外力一定可求解)
2、机构的动态静力学分析
例题4-1往复式运输机构简图及受力情况。求应加在1构件上X—X方向上的平衡力。(图、解)
2、做平面移动构件
3、绕定轴转动构件
§4-3质量代换法
1、静代换问题求解
任取B、C为代换点:
解得:代换质量
2、动代换问题的求解
解得
结论:
1)静代换简单容易,其代换点B、C可随意选取。
2)动代换只能随意选定一点,另外一点由代换条件确定。
3)使用静代换,其惯性力偶矩将产生误差:
4)
§4-3用图解法作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不考虑摩擦力)
力分析的具体解法有图解法和解析法。讲述图解法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力分析时建立准确的几何概念,明确求解的基本原理,作到思路清晰。实际力分析应用中解析法较常用,它通常采用计算机求解,速度快、精度高,尤其是针对需要反复进行的分析计算。另外,进行机构的力分析可以象机构运动分析那样针对杆组对象进行编程,得到机构力分析的通用标准子程序,使解析法更具实用价值。以上内容可参阅:
《常见机构的电算程序设计》姚立纲等编,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机械原理电算程序集》机械原理电算程序集编写组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微机在机械原理中的应用》田竹友、郭莹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机床辅具生产图册》机械电子工业部机械标准研究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机械原理-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机械原理-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完全组合、收摺组合、曲柄滑块组合
传动条件
曲柄摇杆机构、齿轮传动机构
存储条件
转动机构、滑动机构
力的基本概念
1 力的作用点
力作用的位置或接触点。
2 力的方向
力作用的方向或施力线。
3 力的大小
力作用的大小或强弱。
平面机构的受力分析
1
受力分析
2
根据力的分解结果,分析各构件的受力情况。
3
力的分解
将力分解为平行于连接构件的分力和垂直于 连接构件的分力。
交叉槽的弯曲影响
交叉槽是指曲柄和滑块之间存在的交叉形状,它会导致机构的弯曲失效和运 动不稳定。
非正交曲柄机构的分析
1 自由度分析
根据曲柄滑块机构的结构,确定其自由度以及运动学约束。
2 力分析
通过力的平衡分析,确定机构各处的力大小和方向。
3 运动模拟
使用模拟软件或物理实验,验证机构设计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摆线和椭圆曲柄机构的分析
摆线曲柄机构
利用摆线曲线的特性,实现更平稳的运动传动。
椭圆曲柄机构
利用椭圆曲线的特性,实现更精确的运动传动。
内嵌框架的应用
机构设计
通过内嵌框架的布局,实现机构零 件的紧凑排列和高效传动。
机器人技术
内嵌框架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提 高了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
汽车工程
通过内嵌框架的结构布局,实现汽 车发动机和悬挂系统的高性能和节 能效果。
力的平衡
通过分析和计算,判断平面机构是否处于力 的平衡状态。
计算机构的自由度
自由度是指机构中独立变量的个数,它决定了机构的运动和约束情况。
平面机构的结构形式
齿轮传动
通过齿轮的啮合来实现转动传动功 能。

机械原理(第4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机械原理(第4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一、作用在机构上的力: 作用在机构上的力:
6.附加动压力:在运动副反力中,由惯性力引起的部分, 6.附加动压力:在运动副反力中,由惯性力引起的部分,称为 附加动压力 附加动压力。对于高速机械来讲,其值比较大。 附加动压力。对于高速机械来讲,其值比较大。 而机械在静态时对应的是静态附加动压力。 而机械在静态时对应的是静态附加动压力。 1、小型低速机械可以不考虑重力、惯性力的影响; 、小型低速机械可以不考虑重力、惯性力的影响; 注意 2、一般在进行力分析时,可以不考虑摩擦力,但对 、一般在进行力分析时,可以不考虑摩擦力, 于摩擦力影响比较大, 于摩擦力影响比较大,特别是依靠摩擦力来作功时 则必须考虑; 则必须考虑; 3、高速、重载的情况下由于惯性力远大于重力,可 、高速、重载的情况下由于惯性力远大于重力, 以不考虑重力。 以不考虑重力。 总的来说作用在机械上的力可以归并为两大类: 总的来说作用在机械上的力可以归并为两大类: 驱动力和阻抗力。 驱动力和阻抗力。
质点的达郎伯原理—当非自由质点运动时, 质点的达郎伯原理 当非自由质点运动时,作用于 当非自由质点运动时 质点的所有力和惯性力在形式上形成一平衡力系。 质点的所有力和惯性力在形式上形成一平衡力系。
机构的力分析法具体包括图解法和解析法,本章采用图解法。 机构的力分析法具体包括图解法和解析法,本章采用图解法。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第四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一、作用在机构上的力: 作用在机构上的力:
摩擦力和介质阻力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有效阻力, 摩擦力和介质阻力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有效阻力, 有效阻力 注意 甚至为驱动力 比如磨床砂轮受到工件给与的摩擦力, 驱动力。 甚至为驱动力。比如磨床砂轮受到工件给与的摩擦力, 搅拌机叶轮所受到的被搅拌物质的阻力等等均为有效 阻力。 阻力。 3.重力:地心对构件的引力。 3.重力:地心对构件的引力。 重力 其特征是机构的重心向下运动时重力为驱动力, 其特征是机构的重心向下运动时重力为驱动力,重力所作 是机构的重心向下运动时重力为驱动力 的功是正功;机构的重心向上运动时重力为阻抗 的功是正功;机构的重心向上运动时重力为阻抗 正功 力,重力所作的功是负功; 重力所作的功是负功; 负功 重力在物体的一个运动循环过程中所做的功的总和为零。 重力在物体的一个运动循环过程中所做的功的总和为零。

机械原理之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机械原理之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aB
b
b
k
aK
m
b
k
k
aB
b
b
k
aB
aKB
m
aB
b
b
k
aKB
B
m
由加速度影像得:
B
aSB
akB
SK
C
b
k mk
aSB aKB
b bk
b
b
k
aKB
aSB
PI
maB
aSB
maS
代换前
代换后惯性力矩:
MI
mBaBt b mK aKt k
m bk bk
aBt
注意
F G tg( )
FR21 FN21
1
F'
FR21
-
G Ff21
F'
V12
2
G
➢ 当滑块1下滑时,G为驱动力,F'为阻抗力,其作用为
阻止滑块1 加速下滑。
➢ 如果,F'为负值,成为驱动力的一部分,作用为促
使滑块1沿斜面等速下滑。
三、螺旋副中的摩擦
1. 矩形螺纹螺旋副中的摩擦 1)矩形螺纹螺旋副的简化
构件2为二力构件——受拉状态
FR12
B
M1
1 1
A
23
2
21
4
C FR32
3
D
2. 轴端摩擦
G
从轴端取环形微面积ds
2、按作功的正负分:
1) 驱动力:驱使机械产生运动的力。
特征:
F ,V 90
(M,同向),作正功。称
驱动功或输入功。
2) 阻抗力:阻止机械产生运动的力。

机械原理第4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机械原理第4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Fig.4-7 Friction in a journal bearing(径向轴承中的摩擦)
2) 推力轴承的摩擦。 图4-8a为推力轴承示意图,G为轴向载荷。未经跑合时,接 触面压强p为常数,p=c。经过跑合时,压强与半径的乘积为 常数,pρ=c。
Fig.4-8 Friction in a thrust bearing(推力轴承的摩擦)
例4-4 图4-12a所示的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中,已知凸轮机构的尺 寸、轴径尺寸、运动副处的摩擦因数f以及作用在从动件F点的阻力Fr, 在不计构件质量和惯性力时,求各运动副处的反作用力及作用在凸轮上 的平衡力矩Mb。
2.计入摩擦力的力分析
例4-3 图4-11所示的曲柄滑块机构中,已知各构件尺寸和曲柄的位置和 作用在滑块4上的阻力Fr以及各运动副中的摩擦因数f,忽略各构件质量和 惯性力。在图4-11上标注出各运动副的反力以及加在曲柄上的平衡力矩Mb。
Fig.4-11 Force analysis considering the friction in a slider-crank linkage (考虑摩擦的曲柄滑块机构力分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螺旋副中的摩擦 根据螺纹牙型可将螺纹分为矩形螺纹 和三角形螺纹。 图4-9a所示为一矩形螺纹,将螺母2简化为图4-9b所示的滑 块,承受轴向载荷[WTBX]G,由于螺纹可以看成是斜面缠 绕在圆柱体上形成的,故将矩形螺纹沿螺纹中径[WTBX]d展 开,该螺纹成为图4-9b所示的斜面,斜面底长为螺纹中径 处圆周长,高度为螺纹的导程l。驱动力F等于拧紧力矩M除 以螺纹半径d/2,方向一般垂直于螺纹轴线。
3) 槽面摩擦。如果将图4-6a所示滑块作成图4-6b所示夹角为 2θ的楔形滑块,并置于相应的槽面中,楔形滑块1在外力F 的作用下沿槽面等速运动。设两侧法向反力分别为N21 , 铅直载荷为G,总摩擦力为Ff。

机械原理 第8章 平面机构的受力分析

机械原理 第8章  平面机构的受力分析

式中, 为摩擦系数,当运动副元素是平面时,不同材料组 合测得的摩擦系数参数见表8.1。 由于 f 21 是一个常数,在计入摩擦的受力分析时,为了简化 N 21 分析过程,通常不单独分析 f 21 和 N 21 ,而研究它们的合力 F 21 , 称为构件2对构件1的总反力。从图8.4中可以看到: F 21 与 N 21 之间 f arctan , 称为构件的摩擦角。因为 F 21 与 的夹角 arctan N 之 v12 间夹角为 90° ,F 21故是运动的总反力。引入摩擦角的概 念对分析构件的运动十分方便。如图8.4(b)所示,当与滑移副导轨 的垂直方向夹角为 的驱动力 F 的作用线作用在摩擦角以内时 (即 时),无论驱动力 F 加到多大,其水平分力永远小于 摩擦力 f 21 ,滑块原来不动将永远不会运动;如果滑块原来在运 动,则将作减速运动,直至运动停止。当 时,滑块将加速运 动;当 时滑块原来不动仍然不动,原来在运动,则将继续 保持原方向匀速运动。
● 8.4
● 8.4.1
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低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1. 移动副中的摩擦力和总反力 图8.4(a)所示移动副,滑块1为示力体,当载荷为 Q 的滑块1在 驱动力 F 水平作用下相对构件2以匀速 v12 水平移动时,根据库 仑定理,构件2作用在滑块1上的法向反力 N 21 与摩擦力 f 21 有以下 关系: f 21 N 21 Q (8.8)
两种。
① 有效阻力,即工作阻力。它是机械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改变 工作物的外形、位置或状态等所受到的阻力,克服了这些阻力就 完成了有效的工作。如机床中工件作用于刀具上的切削阻力,起 重机所起吊重物的重力等均为有效阻力。克服有效阻力所完成的 功称为有效功或输出功。 ② 有害阻力,即机械在运转过程中所受到的非生产阻力。机 械为了克服这类阻力所做的功是一种纯粹的浪费。如摩擦力、介 质阻力等,一般常为有害阻力。克服有害阻力所做的功称为损失 功。 当然,摩擦力和介质阻力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有效阻力,甚 至是驱动力。例如磨床砂轮受到工件给予的摩擦力,搅拌机叶轮 所受到的被搅拌物质的阻力等均为有效阻力。而在带传动中,从 动轮所受到的带的摩擦力则是一种驱动力。 此外,作用于构件重心上的重力,是一种大小和方向均不变化 的力。当重心上升时为阻抗力,而当重心下降时则为驱动力。

第4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第4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21
21
与 fv 相对应的摩擦角φv 称为当量摩擦角,φv= arctan fv 。 三)总反力R21方向的确定: V12 :构件1相对于构件2的相对速度 R21与V12的方向成90°+φ,其中φ为摩擦角。 R21 :构件2对构件1的总反力 再次提醒注意: 在确定运动副(包括转动副、高副)的反力时,常用 总反力R21来表示,而不分法向反力N21与摩擦力F21。
二、螺旋副中的摩擦 当组成螺旋副的两构件(螺母、螺杆)作相对运动时, 如两者的螺纹间受有载荷,则在螺纹接触面间将产生摩擦 力。 螺纹可分: 矩形螺纹、三角形(普通)螺纹。 1、矩形螺纹螺旋副中的摩擦 如图4-5a) 所示为矩形螺纹螺旋副, 1为螺母、2为螺杆。由于螺杆2的螺纹 可以设想是由一斜面卷绕在圆柱体上 形成的,所以可以将螺母1与螺杆2螺 旋副中的摩擦简化为滑块1沿斜面2滑 动(如图b)的斜面摩擦来研究。
如图4-6所示为三角形(普通)螺纹,其螺旋副中的 摩擦可简化为一槽形滑块沿槽形斜面滑动的摩擦问题。 在研究三角形(普通)螺纹螺旋副中的摩擦时,只要 用当量摩擦角φv代入矩形螺纹公式中的摩擦角φ即可。 fv = f / sin(90°-β)= f / cosβ φv= arctan fv 其中:90°-β为三角形螺纹的楔形 半角,β为螺纹工作面的牙形斜角。
图4-8
现来讨论摩擦力对轴颈所产生的摩擦力矩Mf,以及确 定总反力的作用线。 由于轴颈1受有径向载荷G及驱
动力矩Md的作用,则轴承2对轴颈1
产生:法向反力N21、摩擦力F21。 并且有:F21 = f N21= fv G。 式中fv——当量摩擦系数,其大小为:
fv=(1~π/2)f
对于有较大间隙的转动副,fv取较小值。
M′= F′d2/2 = G d2 tan(α-φ) /2 分析:当α>φ时,M′为正值,其方向与螺母运动方向相反, 它是一阻抗力矩,其作用是阻止螺母的加速松退。 当α<φ时,M′为负值,其方向与预先假定的方向相 反,即与螺母运动方向相同,这时,它是放松螺 母时所需外力的驱动力矩。

机械原理力分析平面机构力学分析

机械原理力分析平面机构力学分析

质心控制
利用质心加速度的知识来设计机 构的控制方案,以实现特定的运 动行为。
平面机构的速度分析
研究平面机构的速度分析方法,包括速度图解和运动约束关系。
1 速度图解
利用速度图解法计算机构中各连杆和关节的速度分布。
2 速度约束关系
了解机构中各部分之间的运动约束关系,以分析速度传递和输出。
3 速度优化
通过调整机构参数和变量,优化机构的速度特性和性能。
机械原理力分析平面机构 力学分析
这个演示文稿介绍了机械原理力分析平面机构力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并探讨了力学分析在机械设计和机器人技术中的应用。
简单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了解简单平面机构的基本原理和力学行为,包括对平行四边形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和齿轮传动机构的力学分析。
平行四边形机构
探索平行四边形机构的力平衡和 传动比分析。
运动学仿真
使用数值计算和模拟软件分 析机构的运动学行为,并研 究力学响应。
力学优化
将运动学优化与力学分析相 结合,以获得最佳的设计解 决方案。
质心加速度分析
研究质心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探索质量分布对机构运动和稳定性的影响。
质心概念
理解质心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 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
稳定性分析
通过质心加速度分析来评估机构 的运动稳定性和平衡性。
曲柄滑块机构
理解曲柄滑块机构的力矩和力平 衡,以及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齿轮传动机构
研究齿轮传动机构的力学特性, 包括扭矩传递和齿轮磨损分析。
复杂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探索复杂平面机构的力学行为,包括多杆机构、摆线减速器和液压系统的力分析。
1
多杆机构
分析多杆机构中的力矩平衡和轴线排布,

机械原理-平面机构的力研究分析、效率和自锁

机械原理-平面机构的力研究分析、效率和自锁

机械原理-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效率和自锁————————————————————————————————作者:————————————————————————————————日期:第三讲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效率和自锁平面机构的力分析知识点:一、作用在机械上的力1.驱动力:定义:驱使机械运动的力特征:该力与其作用点速度的方向相同或成锐角,其所作的功为正功,称为驱动功或输入功。

来源:原动机加在机械上的力2.阻抗力:定义:阻止机械产生运动的力称为阻抗力特征:该力与其作用点速度的方向相反或成钝角,其所作的功为负功,称为阻抗功。

分类:生产阻力(有效阻力):有效功(输出功)有害阻力:非生产阻力:损失功二、构件惯性力的确定(考的较少)1、一般力学方法(1) 作平面复合运动的构件对于作平面复合运动且具有平行于运动平面的对称面的构件(如连杆2),其惯性力系可简化为一个加在质心S2 上的惯性力F I2和一个惯性力偶矩M I2, 即F I2 = -m2a S2 , M I2 = -J S2α2也可将其再简化为一个大小等于F I2,而作用线偏离质心S2一距离l h2的总惯性力F′I2,l h2 = M I2/ F I2F′I2对质心S2之矩的方向应与α2的方向相反。

(2) 作平面移动的构件如滑块3,当其作变速移动时,仅有一个加在质心S3上的惯性力F13=-m3a S3。

(3) 绕定轴转动的构件如曲柄1,若其轴线不通过质心,当构件为变速转动时,其上作用有惯性力F I1=-m1a S1及惯性力偶矩M I1=-J S1α1,或简化为一个总惯性力F′I1;如果回转轴线通过构件质心,则只有惯性力偶矩M I1=-JS1α1。

2、质量代换法(记住定义和条件)1.基本定义:(1)质量代换法:按一定条件将构件质量假想地用集中于若干个选定点上的集中质量来代替的方法叫质量代换法。

(2)代换点:选定的点称为代换点。

(3)代换质量:假想集中于代换点上的集中质量叫代换质量。

机械原理第4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机械原理第4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作者: 潘存云教授
F21=f N21
当材料确定之后,F21大小取决于
法向反力N21
而G一定时,N21 的大小又取
决于运动副元素的几何形状。
N”21
θ
平面接触: N21=-G
Q N’21
F21=f N21= f G
槽面接触: N’21 +N”21= -G N’21 = N”21 = G / (2sinθ)
第四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4-1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与方法 §4-2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4-3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4-4机构力分析实例
湖南理工学院专用
作者: 潘存云教授
§4-1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与方法
力分析的必要性:
▲作用在机械上的力是影响机械运动和动力性能 的主要因素;
▲是决定构件尺寸和结构形状的重要依据。
原因:是由于N21 分布不同而导致的。
湖南理工学院专用
作者: 潘存云教授
应用:当需要增大滑动摩擦力时,可将接触面设计
成槽面或柱面。如圆形皮带(缝纫机)、三角形皮
带、螺栓联接中采用的三角形螺纹。
θ 对于三角带:
=18° fv=3.24 f
不论P的方向如何改变,P与R两 者始终在同一平面内
作者:潘存云教授
C
S2
c
作者:潘存云教授
C
S2
3
m2
C
S3
因为不满足第三个条件,故构件的惯性力偶会
产生一定误差,但不会超过允许值,所以这种简化 处理方法为工程上所采用。
湖南理工学院专用
作者: 潘存云教授
§4-3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概述:
摩擦产生源-运动副元素之间相对滑动。
摩擦的缺点: 效率↓ 磨损↑ →强度↓ →精度↓

机械原理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新

机械原理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新
aS ―质心的加速度
V=
FI 0
C
S
aS
FI
S
第5页/共66页
2) 定轴转动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① 构件的质心在转轴
匀角速度ω转动 FI maS 0
MI JS 0 角加速度ε转动 FI maS 0
MI JS 0
0
VS 0 aS 0
0
VS 0 aS 0
ω S
ε
MI
S
第6页/共66页
1.7 2469 4197N
FIC mCaC mC pca
s2 aB
0.851780 1513N
c b
第23页/共66页
M I2 FI2 h M I 2 M I 2 FI2 h JS2 2
主矩改变
BFIB
FI2
1
A
S2
2
S2
C3
FIC
、结论:静质量代换法
c
aC
p
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
反或成钝角,其所作的功为负功。
驱动力
F
1
V12
<90
2 2
阻抗力
F
1
V12
>90
第3页/共66页
阻抗力又可分为 有效阻力―即工作阻力,它是机械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改变工
件的外形、位置或状态时所受到的阻力,克服这些阻力 就完成了工作。如机床中作用在刀具上的切削阻力,起 重机提升重物的重力等都是有效阻力。
1) 代换前后构件的质量不变; 2) 代换前后构件的质心位置不变; 3) 代换前后构件对质心轴的转动惯量不变;
即 mB mk m2
mBb mk k
mBb2 mK k 2 JS2
mB m2k /( b k ) mK m2b /( b k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4-1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1、作用在机械上的力驱动力:∠VS 锐角(驱动力→原动力)作功 生产阻力(有效阻力) (+、-) 阻力 : ∠VS 钝角有害阻力常见的作用力:原动力、摩擦力、运动副反力、重力、“惯性力”2、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影响及其运动的动力性能→运转性能、调速、平衡、振动、功率分析力(力矩)后续机械设计重要参数→尺寸、机构、强度 确定运动副反力→ 强度、摩擦磨损、效率任务(目的)确定机构的平衡力(或平衡力矩)→原动机功率?克服生产阻力?§4-2构件惯性力的确定假设已知构件质量、转动惯量(实际设计中可采用类比法,初估计,再逐步修正)及运动参数。

1、 做平面复合运动构件两者可合二为一:力偶等效原理 2、做平面移动构件 0=ε 3、绕定轴转动构件§4-3质量代换法1、静代换问题求解解决方法图解法(均不考虑构件的弹性变形,属于一般刚体运动学、动力学问题) 解析法惯性力 s I a m P -= 惯性力矩 εs J M -= 绕质心轴转动 0=s a 绕非质心轴转动 只需考虑惯性力刚体 几个集中质量 使问题简化 (有质量、转动惯量) (一般是2个) 用于平衡调速 代换代换前后总质量不变 代换前后质心不变 代换前后转动惯量不变 静代换 动代换任取B 、C 为代换点:解得:代换质量2、 动代换问题的求解解得结论:1) 静代换简单容易,其代换点B 、C 可随意选取。

2) 动代换只能随意选定一点,另外一点由代换条件确定。

3) 使用静代换,其惯性力偶矩将产生误差:()[][][]εεεεmb c k mbc I c b bc c b cb m I c m b m I M C C C B C I --=--=⎥⎦⎤⎢⎣⎡⎪⎪⎭⎫ ⎝⎛+++--=⋅+⋅--=∆22224)m m m C B =+ c m b m c B ⋅=⋅c b c m m B += c b b mm c += m m m k B =+ k m b m k B ⋅=⋅c k B I k m b m =+22 (原构件转动惯量)k b k m m B += k b b mm k += BCm I k =§4-3用图解法作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不考虑摩擦力)(达朗贝尔原理在机构力分析中的应用) 1、机构组的静定条件“未知力数目”= 平衡方程数目结论:1) 求一个低副反力,需求解两个未知量,而高副则只需一个。

故有静定条件:h l P P n +=23 即:023=--h l P P n 仅有低副时:023=-l P n2) 杆组即是静定结构。

(杆组中不含有未知的外力一定可求解) 2、机构的动态静力学分析例题4-1 往复式运输机构简图及受力情况。

求应加在1构件上X —X 方向上的平衡力。

(图、解) 解:1、作出机构简图并作出运动分析2、确定各构件中的惯性力(矩),将其加在机构上3、 取出构件4、5进行力分析平衡方程654555=++++R R P P Q I r ρρρρρ确定运动副反力需求解的未知量 (不考虑摩擦)转动副:(反力过轴心,大小、方向) 2 移动副:(反力垂直导路,大小、作用点)2 平面高副:(反力沿公法线)1绘机构简图作运动分析将外力+惯性力以力的形式加在机构将机构看成静力平衡系统加以分析由外力已知构件开始,取杆组、杆为示力体分析运动副反力 平衡力图解→45R ρ、65R ρ的大小 4、 取出构件2、3进行力分析2构件对C 点取矩,→求出τ12R 3构件对C 点取矩,→求出τ63R 对2、3构件组有:0121222436363=++++++nI n R R Q P R R R ϖϖϖϖϖϖϖττ图解可解出→n R 63ϖ、nR 12ϖ的大小 5、取构件2可直接求出32R03212212=+++R R Q P ϖϖϖϖ6、取构件1(三力汇交)有:06121=++R P R b ϖϖϖ图解可解出:→b P ϖ、61R ϖ的大小补充:茹可夫斯基杠杆法茹可夫斯基杠杆法是求解平衡力的一种简易方法,不必求运动副反力。

①作出机构的转向速度多边形(转900),无需知道真实运动规律。

②将所有外力(包括惯性力)以力的形式平移至速度矢量图上的对应点上。

③这些力对极点P 的力矩之和为零。

*外力为惯性力偶矩时,应将惯性力平移后将其替代;外力为力矩时,可将其用作用在选定点上的力来替代。

*实际上,可将作用力均按同一方向转900,然后再移至速度矢量图上即可(免去转向速度多边形)。

*此法不必求运动副反力就可以求出平衡力(即使需要求运动副反力时,先求出平衡力,再求运动副反力,问题也将简化)。

例1、曲柄滑块机构,已知驱动力矩M ,求滑块在方向上的平衡b P 。

例2、铰链四杆机构,已知外力1P 、3P ,求X —X 方向上的平衡力b P 。

该机构中待求平衡力b P 作用于不与机架相连的构件2上F 点X —X 方向,不论怎样取杆组均不静定,但使用茹可夫斯基杠杆法可顺利求解。

茹可夫斯基杠杆法证明 静力平衡状态,根据虚位移原理0cos =⋅⋅∑i iidSF α上式除以dt 得此时瞬心功率为零0cos =⋅⋅∑iiiv F αi i i v n αcos ⋅=i F 对P 点求矩 i i i i i v F n F αcos ⋅⋅=⋅动态静力分析方法难点及注意事项1、 外力为力矩形式(包括惯性力)应将其转化成力形式加在机构上,这样解题会更方便。

2、 对复杂机构进行力分析,一般应由远离待求平衡里端按杆组取示力体进行分析(即取出的杆组示力体上不含未知力)。

3、 对杆组和构件示力体,反力的表达:4、 移动副中反力问题深入的理解F '' 平衡于r P杆端受作用力FF '=-R (与移动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实际上,用一个反力R 表示移动副的反力,只是移动副反力的合力(且经过平移),移动副中的真实反力(1R ,2R 或分布力)与移动副的结构有关,它可能大于R 。

5、 如杆组(示力体)未知力因素(大小、方向)超过2个,首先需借助力或力矩平衡方程针对某一构件求出某些未知力(图解+解析)。

6、 对含有高级杆组(如III 级)的机构,力分析可能困难些(需用其他方法:如茹科夫斯基杠杆法,特殊点法)运动学上的III 级机构:若5ω为原动件 力学上的III 级机构:若5M 为待求平衡力矩(但是:5ω为原动件,1M 为待求平衡力矩,并非力分析上的III 级组)转动副n ijR t ijR尽可能利用二力杆,三立汇交移动副反力垂直导路作用点需判定解法:2构件对E 取矩:→tR 12, 3构件对F 取矩:→tR 63, 4构件对G 取矩:→t R 64,整个杆组对特殊点S 取矩:→nR 64,然后再进行图解法求另外两个作用力,即可顺利求解。

7、 实际上,机构设计初期,m 、s J 均未知,只能类比估算出来(极不准确),在此基础上§4-3用解析法作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可自学,或讲力矩矢量表示法和首解副的概念)1、 矢量方程解析法复习:力矩的矢量表达式P r M ϖϖϖ⨯=0P r rP P r M ϖϖ⋅=-=⋅⋅=ταα)90cos(sin 0以下用例题说明如何用解析法作机构动态静力分析例题:图示为四杆结构,设力P ϖ为作用在构件2上E 点处的已知外力(包括惯性力),r M 为作用在构反复三次,精度足够类似 运动分析解析法 力分析解析法 数学上均是处理矢量方程 运动学建立方程 力平衡条件建立方程 求反力 确定构件尺寸 m 、sJ (修正)件3上的已知生产阻力。

现在需要确定各运动副中的反力以及需要加于主动件1 上的平衡力矩b M 。

j R i R R R R y x A ϖϖρϖϖ41411441+=-== j R i R R R R y x B ϖϖρϖϖ12122112+=-== j R i R R R R y x C ϖϖρϖϖ23233223+=-== j R i R R R R y x A ϖϖρϖϖ41411441+=-==1、 取杆组2、3为隔离体(其上外力均已知,其上未知量6个,可解方程为6 格,静定结构),先解决C 副反力(C 副为首解副,该副连接两构件上外力均已知)。

①以构件3 为隔离体:0=∑DM,得cos sin )(32333233232333233=-+-=-+⋅=-⋅r y x r y x tr t M R l R l M j R i R e l M R l θθϖϖϖϖϖ (a)②同理,对2 构件:0=∑BM,得:)cos()sin(cos sin )()()(2222322232232322322=-----=⋅+++⋅-=⋅++⋅p p y x ta t a y x t t t t bP aP R l R l P eb e a j R i R e l P b a R l θθθθθθϖϖϖϖϖϖϖϖϖϖϖ (b)联立(a) (b)式,解得:③求反力D R 0=∑F ϖ得:2343R R ϖϖ-=④求反力B R 0=∑F ϖ得:03212=++P R R ϖϖϖ分别用i ϖ及j ϖ点积上式,可求得:p x x P R R θcos 2312-= p y y P R R θsin 2312-=j R i R R y x ϖϖϖ121212+=2、 取构件1为隔离体①由0=∑F ϖ04121=+R R ϖϖ 得: 2141R R ϖϖ=②12111211212111211cos sin )(θθy x y x tb R l R l j R i R e l R l M +-=+⋅=⋅=ϖϖϖϖϖ**用解析法作机构动态分析一般方法(运动分析、惯性力分析略)1) 矢量方程的建立0=∑M P r M tϖϖ⋅=0=∑F ϖ2)运动副反力的表达移动副:反力N 方向垂直导路,作用点也是未知量。

(N 代表平移后的反力合力,其真实反力与运动副尺寸结构有关)。

3)“首解副”的选择就选II 级杆组(外力均已知)的内接副。

若其中含有多个II 级杆组,则由远离位置平衡力端开始,可以顺利求解。

其主要形式:0=∑xF0=∑y F 用矢量i 、j 点积或者向X 、Y 轴投影jix ijx R R -=(X 方向+)jiy ijy R R -=(Y 方向+)转动副 对1构件0=∑A M x x R R 2112-=对2构件0=∑C M y y R R 2112-= ① 再对1构件0=∑F A R 再对2构件0=∑F C R 对1构件0=∑AM N对2构件0=∑CML②联立①②再对1构件0=∑F A R再对2构件0=∑F CR联立2、矩阵法图示教练四杆机构的一般受力模型,已知外力:1F1M 2F 2M 3F 3M ,阻力矩r M ,求平衡力矩b 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