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测评内容】1.《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 ,为南朝梁 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钟嵘的《 》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古诗十九首》:“ ”。

2.①芙蓉: 。

②遗:w èi , 。

③同心: 。

【评价方式】1.学生自评:在课前分发纸质测试题,限时完成,小组长统分,学生根据分数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课上对分数较高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分数不高的学生进行鼓励和督促。

【练习内容】月夜 杜甫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②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③。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②怜:想。

③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④虚幌:透明的窗帷。

⑤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问题:“对写法”在这首诗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评价方式】1.学生互评:根据教师的讲解,同桌之间相互打分,并给出打分的依据。

2.教师抽评:教师随机抽查一名学生的答案,当场点评并打分。

【测评内容】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①,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①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4分)【评价方式】1.学生估评:学生在完成练习后,先进行分数预估,给出一个预评分。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古典诗歌;(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诗歌中传达的真挚情感和人文精神;(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象分析;(3)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2)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欣赏诗歌;(3)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知识点;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和背诵诗歌;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其他类似诗歌,进行对比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歌的内容,了解相关背景知识;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找生僻字词的解释;3.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参考资料、相关诗歌作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翻译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句式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表达手法,分享学习心得;5. 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其他类似诗歌,加深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传达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的心境;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互动,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欣赏能力。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涉江采芙蓉》。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体会友谊、爱情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难点词汇的解释。

(2)诗歌意象的把握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涉江采芙蓉》,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难点词汇。

(2)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 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情况、诗歌鉴赏文章的写作水平等。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诗歌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意义。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深入感悟。

学生独立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能力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涉江采芙蓉》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该诗的初步理解。

3.2 诗歌讲解分段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其表达效果和意义。

通过讲解诗歌背景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3.3 讨论与实践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相互交流观点。

学生进行诗歌解读的实践活动,选择一首诗歌进行独立分析和解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诗歌解读作业的质量,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诗歌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采用《涉江采芙蓉》的官方教材或相关文学作品集。

提供相关的注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利用音乐和图片等资源,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性体验。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互动设计问答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涉江采芙蓉》教案(通用6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通用6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通用6篇)《涉江采芙蓉》篇1《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离别的痛苦的表达。

(2)理解友情和爱情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中意象和表现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讲解材料。

(3)准备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的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涉江采芙蓉》。

(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朗读《涉江采芙蓉》。

(2)提问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2. 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分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

4. 应用:(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默写练习。

(2)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学生的合作和发言情况。

2. 教师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和发言情况的评价。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将《涉江采芙蓉》与其他唐代诗人创作的离别诗进行比较,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分析不同诗人对离别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

2. 创作练习:(1)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离别诗,要求运用《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涉江采芙蓉》的基本内容及诗歌的艺术特点,掌握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欣赏诗歌解析及诗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杨慎的诗歌,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赏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涉江采芙蓉》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赏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与价值。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江南山水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江南山水的美景,引发学生对自然山水的关注与情感,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引入主题,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杨慎和《涉江采芙蓉》的背景。

2.诗歌解析(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读诗歌,让学生体验诗歌的美感与情感。

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1)分段朗读:让学生分段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2)诗歌解析:教师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艺术特点,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情感交流(20分钟)4.诗歌创作(30分钟)根据自己对江南山水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可以给学生几个写作方向的提示,如描写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色、描写一次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经历等。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一篇个性化的诗歌创作。

5.总结与展示(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并进行点评和赏析。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让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讲述与谈话:通过讲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

3.朗读与欣赏: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4.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意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相关参考资料和文献。

3. 学生分组合作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学习成果,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分享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5. 拓展延伸(1)学生举例其他类似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2)学生完成作业: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诗句,掌握诗人的表达技巧。

七、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1.2.2 诗歌解析:分析《涉江采芙蓉》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1.2.3 鉴赏技巧:教授如何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2.1.2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涉江采芙蓉》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2.2 深入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涉江采芙蓉》,理解诗意。

3.1.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1.3 分析讲解: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3.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背景信息。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和背景。

4.1.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4.1.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1.4 分析讲解: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

4.1.5 鉴赏练习:让学生尝试欣赏其他古典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新课:5分钟4.2.2 阅读理解:10分钟4.2.3 讨论交流:15分钟4.2.4 分析讲解:20分钟4.2.5 鉴赏练习: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理解诗歌。

(知识能力)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过程方法)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描绘出采莲思人的画面感。

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思乡怀人的“哀伤”和“美丽”。

【教学方法】对话探讨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和小学已经学过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古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也善于用丰富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远的如《诗经》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近的唐诗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宋词有李之仪的“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元曲有徐再思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吟读、译读、背读、阅读。

1、吟读:体会情味(方式:听录音、尝试读出情味)要求:a)声音要有起伏。

b)节奏比较自由。

c)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

教学过程:(1)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正音。

(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3)全班齐读。

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师生探讨、学生分享)要求:a)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b)尽量做到字句优美c)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其实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精选9篇)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精选9篇)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精选9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没有听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一般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

但是,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

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二、介绍文学常识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

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学生自读一遍诗。

2、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明确:是采摘芙蓉。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意境欣赏。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涉江采芙蓉》。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和古代文化。

(2)教师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主题思想。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价值,提高审美情趣。

5. 小结与作业(2)学生完成作业,包括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组织学生将《涉江采芙蓉》与其他涉江题材的诗作进行比较,如《江南逢李龟年》、《渔家傲·秋思》等,分析各自的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涉江采芙蓉》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故事,可以是对原诗的续写、改写,或是以同样的题材创作。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涉江采芙蓉》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每组挑选代表进行分享。

2.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诗歌的内容、背景、艺术特色等问题进行互动。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涉江采芙蓉教案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3) 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 多角度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2) 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2) 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观和苦难观。

教学重、难点:(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这条有着五千年历史浩荡诗歌长河中,既有像唐诗这样的波澜壮阔的河段,也有像宋词这样的风光万千的河段,然而在它的上游有一条美丽而清澈的小溪,她虽然流量不大,却永远散发着隽秀夺目的光辉,她就是——《古诗十九首》。

我们刚才欣赏的这首歌就是根据《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改编而成的。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6页,我们来学习《涉江采芙蓉》。

(板书)(幻灯片1)二、文学常识介绍大家看一下课下注释,《涉江采芙蓉》选自哪部作品?幻灯片2:介绍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

幻灯片3:对其评价。

三、诵读品味(幻灯片4)1、咱们学习诗文,“多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能发展你的思维,激发你的情感,加深理解。

那么首先我们齐读一遍这首古诗。

(读后正音)2、我们听一遍朗诵录音,初步品味本诗语言和思想感情。

(评价录音。

要咬字清晰。

速度宜慢不宜快。

)3、个人自由诵读,并读出自己所理解的情感。

4、点名感情朗读。

5、请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自主整体感知: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幻灯片5)明确:诗歌的两种可能:你可以把抒情主人公想象成异地他乡,吟哦着乡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闺中怀人的思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能力;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赏析水平;3. 增强学生对于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教学: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杨万里和其背景,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讲解诗词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2. 诗词赏析:结合诗词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安排学生进行诗词赏析,引导学生观察和感悟作者的意图;3.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写一篇与自然景物相关的作文,或以诗词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悟;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于诗词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高。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感受自然景物的美丽和魅力,激发学生对于自然景物的兴趣;2. 课文教学: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讲解诗词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3. 诗词赏析:安排学生进行诗词赏析,引导学生观察和感悟作者的意图,对于诗词进行理解和解读;4.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写一篇与自然景物相关的作文,或以诗词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悟;5. 展示和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6.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发扬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2. 课堂互动教学: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3. 创造性作业设计:引导学生运用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自主性的创作和表达;4. 评价与反馈: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和进步。

教学资源:1. 诗词原文和注释;2. 视频、图片等展示材料;3. 学生的作品和展示场地;4. 计算机和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领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领会。

2. 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涉江采芙蓉》。

2.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图片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等。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的音乐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5. 课堂小结(2)学生展示学习收获和感悟。

6.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涉江采芙蓉》。

(2)结合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将《涉江采芙蓉》与其他表达思乡思亲情感的诗词进行比较,如《登高》等,分析其异同点。

2. 创作实践: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表达思乡思亲情感的诗,分享并交流创作心得。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分享中的积极性与投入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涉江采芙蓉》的情况以及读后感的质量。

3. 创作实践:评价学生在创作实践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和对情感的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优点,指出不足。

涉江采芙蓉 教案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教案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诗歌全文及其注释。

3. 相关古代文化知识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激发学生兴趣:展示一朵美丽的荷花,引导学生欣赏其美丽。

b. 提问:你们知道与荷花相关的诗词吗?c. 导入《涉江采芙蓉》诗歌的学习。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0分钟)a. 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b.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c. 学生自主背诵诗歌。

3. 诗歌内容解析(10分钟)a. 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情感。

b.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c.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意境与情感欣赏(10分钟)a.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b.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深入体会诗歌意境。

c.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与诗歌相关的作品(如绘画、书法等)。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b.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涉江采芙蓉》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展示学生创作的与诗歌相关的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古代文化背景的讲解还不够详细,今后可以进一步加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能准确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鉴赏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多角度探究诗歌主人公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一、导语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钟嵘《诗品》
同学们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知识积累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三、读
(多形式朗读,初步感悟诗歌内容及情感,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及审美能力。


读准字音:遗读wèi 赠与,送给,如遗之千金。

读出节奏:五言诗的断句 :二三格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1、自由诵读,扫除字音障碍,整体感知。

2、整体诵读,把握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

3、点名诵读,因声求气,体悟情感。

4、老师诵读,品味诗歌美感。

(学生闭目聆听)
四、析
谈谈你喜欢诗中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意象分析:“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有着香气清幽、品质高洁的特点,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侧面烘托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摘花欲赠送亲人。

可花没送出去。

由作者自问自答可看出他的情绪悄悄地由欢欣转为失落,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来衬托人的凄清心境。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
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写主人公由眼前的忧愁想到今后的生活。

两人彼此相爱,感情深厚,却万里相隔,天南地北,不能相聚相守,只能带着对彼此的思念,忧伤地终老一生。

•“忧伤”是全诗的诗眼。

五、探
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多元解读:
A. 是女主人公。

前四句是家乡的女人在采莲;后四句则是女子在想象自己远在他乡的丈夫思念他的情景。

故前实写,后虚写。

(女生诵读)
B.是男主人公。

前四句是他想象家乡的情人在采莲,并思念他的情景;后四句则是他自己在想心事。

故前虚写,后实写。

或本诗为实写,写男子采花送花,望乡思人。

(男生诵读)
C.两者皆有。

前四句是家乡女子在采莲并思念丈夫的情景。

后面是在外地的男子正在思念远在家乡的妻子。

均为实写。

(男女分角色诵读)
六、赏
欣赏示范诵读,再次品味诗歌带给我们的意象美和情感美。

七、小结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它,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
情、爱情的缩影。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

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不改变,永不消失。

八、拓展迁移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训练拓展迁移,对比阅读的能力)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备注】:此诗是高考浙江卷试题。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将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百余字的散文。

(训练写作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