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核舟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核舟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核舟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核舟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是一篇以人类自身的力量为主要角色,用悬念和创意吸引读者的科幻小说。
这篇小说不仅发人深思,引发对未来的想象,同时也适合作为中学生们的阅读材料。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此为出发点,设计了以下的精品教学活动。
一、阅读理解:了解小说情节1.预读导入将第一章第一句也是小说全文的开头“是一天静谧而美丽的早晨。
“展示给学生答案,让学生思考,如何得知这是科幻小说,这句话为什么很有吸引力。
2.阅读过程中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读到重要情节时暂停阅读,带领学生展开思考,如:核舟的建造、核舟的起飞、过程中的细节、各种难题的解决方式等等,核对学生对情节的理解,帮助学生切实感受故事中的情节。
3.深度思考在阅读结束后,将一些重要的事件放在黑板上,要求学生们总结情节,分析主旨思想,收获及感受。
二、言语运用:发现文学特色1.文学语言小说中不乏一些极具意境的文学语言,如“雾霭笼罩着整座建筑群,模模糊糊中透出晨曦的光芒;“黎明时分,万物复苏。
一只乌鸦高高飞起,展翅翱翔”等等。
老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好这些句子,将其展示在投影仪幕布上,让学生观赏句子,体会及感受这些文学特色。
2.文字游戏小说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核舟,另一个是能源。
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编写两段同义大作文,一份要以核舟为主题,一份以能源为主题;还可以设计文字游戏,如拼音字谜、成语接龙等等,帮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吸收语文的知识,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综合素养:探究世界面貌1.科学探究“核舟”建造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引导学生探究建筑工程学、物理学、天文学、航空航天学等学科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指引下,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了解各个行业之间的相互紧密联系。
2.地理探讨小说中的“核舟”构想从一个地方灵感启发,因此,老师可以根据小说情节,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图片、视频,探讨解释土地利用、合理城市布局、城市景观的意义。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核舟记》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通过本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思维能力,如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等;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及背后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有限,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阅读1.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教师:你们知道《核舟记》这个故事吗?学生:知道/不知道。
教师:那你们猜一猜,《核舟记》是关于什么的呢?2.阅读(30分钟)教师让学生们用30分钟时间阅读《核舟记》,并提醒学生尽量理解故事的整体内容。
第二课时:讲解+思考1.讲解(10分钟)教师对《核舟记》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涵与背后的思想。
2.思考(1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以下问题:c)故事中的“核舟”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有类似之处?第三课时:讨论+解答1.讨论(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回答上一课时思考的问题。
2.解答(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和观点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第四课时:写作1.写作指导(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核舟记》的读后感或议论文的写作。
提供写作的框架和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去思考现实生活。
2.写作(3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完成自己的文章,可以在课后完成。
四、教学评价1.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对《核舟记》的阅读,学生能够了解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背后的思想: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并思考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3.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通过写作的指导,学生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通过文学作品去思考现实生活。
五、教学建议1.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如课文的教学材料、教辅资料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课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清代作家魏学洢的同名文章。
文章详细记述了核舟的雕刻过程和雕刻家王叔远精湛的技艺。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核舟的寓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以及体会作者通过核舟这个小物品表达的对工匠精神的赞美。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核舟这样的微雕艺术可能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的帮助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反复阅读和翻译,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并能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课文,理解核舟的寓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通过上下文和词语的搭配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核舟记,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欣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课文,理解核舟的寓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核舟这个小物品表达的对工匠精神的赞美,学会通过上下文和词语的搭配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要词语和句式。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翻译和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翻译和理解课文的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课文图片和视频资料3.课文翻译和解释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形状和雕刻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翻译和理解课文的任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让学生进行翻译和造句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024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这里是牛牛范文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
苏教版)《核舟记》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收集我国民间艺人的故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教学步骤一、课前积累1、字音字形储备。
贻八分有奇黍箬篷髯虞山倚舟楫脚趾衣褶壬戌篆章矫首昂视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罔不因势像个形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高可二黍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矫首昂视其两膝相比者与苏黄不属船背稍夷勾画了了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收集资料作业。
(1)从网上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班上交流。
(2)了解《虞初心志》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了解其特色,课外阅读《虞初心志》。
(3)从网上收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有关资料,班上交流。
二、整体感悟在师生问答中了解课文的。
主要内容及其写法: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文章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3、从文章中你了解了哪些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你能用自己的话准确地告诉你的同学吗?三、导读设计。
导读设计卡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16字,而不刻别的字?3、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与活动,这一段描述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4、文章是怎样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和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5、课文的分说部分不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部、船头船尾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品味语言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四、巩固所学,延伸拓展1、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用你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展开丰富想象,画一幅核舟图,班上交流。
核舟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核舟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材为《中华书局部编版语文》。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核舟记》的核心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愿意从反面看问题,具有审问问题,怀疑权威的思维习惯。
3.通过本文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文章结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为《核舟记》。
四、教学流程1. 教师导入(10分钟)通过背景介绍,生动形象地介绍故事的起点给学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核心内容。
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核舟吗?在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很多工具进行交通和旅行,但在古代的时候,交通显得格外艰难,核舟就是因为有这种困难而造出来的。
那么,你们觉得制造核舟会遇到哪些问题?为什么要制造核舟?有没有遇到过这种困难?2. 快速阅读(10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一遍《核舟记》,让他们了解文章的大意。
例如:请大家快速阅读一遍《核舟记》,了解整个故事的大意。
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先跳过。
3. 细节理解(20分钟)请学生重点阅读文章的每段内容,了解文章中所提到的人物、事件、情感和感受,让他们融入全文环境。
4. 理解交流(20分钟)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与同桌进行交流,让他们交换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例如:请你们与旁边的同学一起交流,分享你们的理解。
你们觉得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它教给我们什么?你们有怎样的感悟?5. 课堂讲解(4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
例如:请问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它告诉我们什么?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周防和他的朋友来反映出这个主题的呢?作者用像核舟这样的普通物品,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
这种想法是我们在生活和阅读中都应该有的,就像周防和他的朋友,虽然没有柳暗花明,但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感到疲惫、失落、无望,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呢?6. 课后练习(20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或者完成一篇简短的作文。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核舟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想1、教材根据《核舟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也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
2、指导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目的和内容中“阅读”第9条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进步自己的欣赏品位。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这个要求是我们教学的理论根据。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课程标准修订后〔20xx年〕的人教统编教材,已经使用至第5学年。
这套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构造,阅读教学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理论中获得语文才能,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
3、单元目的和课文目的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妙生活(《桃花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
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核舟记》是一篇自读课文,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按照今天的观念是一篇说明性文字,应重点关注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的顺序等。
其内容并不艰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根本内容,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
4、班级学情从语文才能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才能,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其次,要继续训练诵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核舟记》的文学背景,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汇,如“刻舟求剑”、“世外桃源”等成语的用法。
3.领悟作者通过核舟所传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核舟图片,引发学生对核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介绍文学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a.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b.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体验人物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c.课堂小游戏:设计相关文学知识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5.课后拓展,提升能力:
a.布置课后阅读任务,推荐相关文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b.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以核舟为题材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理解: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核舟记》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文章主题及结构,掌握重要词汇、成语、典故及文言文句式,如“刻舟求剑”、“世外桃源”等,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2.技能运用:培养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2.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从文章中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核舟图片,引发学生对核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核舟的寓意,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 难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展示核舟图片,引发学生对微雕艺术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介绍作者魏学洢和《核舟记》的创作背景。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3. 小组讨论: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展示出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
4.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我国其他的微雕艺术作品,如象牙微雕、竹雕等。
5. 课堂总结:总结本文的主旨,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核舟的示意图。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对古代艺术的欣赏能力。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核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思想感情把握:理解作者通过核舟所表达的对工艺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举例:《核舟记》中“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一句,重点讲解“因势象形”这一成语的用法及其在文中的含义,强调文言文的精炼表达。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如“核舟”、“奇巧”等词语,以及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章结构分析:理解《核舟记》的整体结构,包括开篇、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作手法欣赏:分析作者魏学洢在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如对比、排比、细节描写等,体会其艺术效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
1.文章背景:了解魏学洢的生平及其创作《核舟记》的背景。
2.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3.词语释义: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如“核舟”、“罔不”、“奇巧”等。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其在现代文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核舟记》的文学价值、历史背景及作者魏学洢的生平;掌握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图像描绘和情景模拟,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微雕艺术的欣赏和感悟,以及对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敬佩。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作者与背景介绍•文本解读与赏析•图像描绘与情景模拟•微雕艺术与文化拓展•主题探讨与情感共鸣•总结与作业布置一、导入新课活动设计:展示一张现代微雕作品的图片,如一枚硬币上雕刻的精美图案或一幅微小的山水画,引导学生惊叹于微雕艺术的精湛技艺。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在古代,有人能在一枚桃核上雕刻出一艘船,并且船上还有人物、景物和文字,你会相信吗?”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的笔下,一起探访他笔下的那艘神奇的核舟——《核舟记》。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教师讲解:•简要介绍魏学洢的生平、文学成就和时代背景,强调他作为明代著名文学家和学者的地位。
•提及《核舟记》的创作背景,如核舟的来历、作者的写作动机等,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学生活动:•分组搜集更多关于魏学洢的信息,包括他的其他作品、家庭背景等,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分享。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搜集到的信息,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魏学洢。
三、文本解读与赏析教师引导:•带领学生逐段诵读《核舟记》,注意语音语调,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解释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如“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如核舟的整体布局、人物刻画、景物描写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提出自己对文中景物描写、人物刻画和主题的理解,如核舟的雕刻技艺是否真实存在、作者的情感是否过于夸张等。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核舟记》的深层含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举例解释:
-如在教学难点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分组讨论文中某一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运用,然后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这些方法,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详细解释,如比较说明方法在文中的具体例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解释“比较”如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核舟的大小。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所学知识,以便检验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于某些知识点的理解仍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和巩固,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吃透知识点。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核舟记》中核舟的基本概念、艺术价值和制作工艺。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言文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生活中发现和欣赏传统艺术的美好。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一、教学内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1课《核舟记》,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熟读并理解课文《核舟记》,把握文章主题和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如分类别、作比较、举例子等;
3.学习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如“盖”、“夫”、“之”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核舟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文言文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更生动地理解核舟的制作工艺。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3单元第11课《核舟记》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模拟核舟制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核舟制作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处理上,我尽力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物展示来突破难点,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难点仍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来巩固。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设计一些更有针对性的练习,如角色扮演、模拟翻译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此外,我也在思考如何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自然地融入到教学中。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仅仅通过讲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未来,我计划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采访手工艺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核舟记》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与魅力。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文化和民间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明显感受到了他们在文言文阅读和理解上的难度。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我认为将核舟的制作技艺与课文紧密结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实物图片和模拟制作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核舟艺术的精妙,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文言文断句和翻译时,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未来我需要考虑如何更加生动、具体地讲解这些知识点,或许可以通过更多有趣的例句和情境模拟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11课《核舟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核舟记》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
正如单元提示里所说“这个单元所选的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
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文介绍的这件微雕艺术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核舟的主题是文人墨客们耳熟能详的文化典故——“大苏泛赤壁”。
它技法精湛,巧夺天工,寓意丰厚,彰显了我国古代手工艺术“奇巧”的高超境界和工艺美术的不朽成就。
而作者魏学洢则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精美生动的语言,调动读者的想象,再现了它“奇巧”的整体形象。
所以本课不仅是一篇生动精美的状物篇,也是一篇充满文化气息的意味隽深的文艺小品。
基于以上对本课文体和主题的认识,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抓住本文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把握核舟的特点和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确定为紧扣“奇巧”二字,补充材料,品析精美语言,体会雕刻者工艺的奇巧和作者语言的奇巧。
教学时间安排为3课时。
第1课时和第二课时突出重点,体现文言文中“言”的要素。
首先通过朗读、借助注释,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对文意的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
其次,通过圈画关键信息,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明确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写作特点。
第3课时突破难点,体现文言文中“文”的要素。
首先以“奇巧”二字为抓手,紧扣课文第1自然段,解读王叔远手艺“奇巧”的特点有四个方面:雕刻材料小、雕刻内容丰富、雕刻构思精巧、雕刻形象逼真。
然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件核舟作品是怎么具体体现王叔远手艺“奇巧”的四个方面的,找出相关句子并赏析品味。
其中体会“雕刻构思精巧、雕刻形象逼真”难度较大,此时给学生补充相应的助读材料。
补充的材料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更加深入具体地体会王叔远的技艺奇巧,同时体会核舟作品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感受古人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其次在感受王叔远技艺奇巧的同时,通过赏析描写核舟人物精美生动的文字体会他们的鲜明独特的个性,从而感受作者语言文字表达之妙、功力之深。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核舟记》教案
5.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核舟记》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并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古代民间艺术,提高艺术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说明文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核舟记》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也想到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首先,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对文言文的词汇、句式掌握不够熟练,导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大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力度,通过更多的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举例说明:
1.教学重点
-例如,讲解“罔不”一词时,教师可以列举课文中出现的句子,如“罔不因势象形”,解释其意为“无不”,并让学生模仿造句,加深理解。
-在分析说明文写作方法时,教师可以以课文中的“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为例,讲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尺寸描述核舟的大小,使学生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写作方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核舟记教案
11.核舟记【教学目】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
2.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及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微观雕刻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总称,是雕刻技法的一门独立分支。
常见的种类有微刻、微画、微画雕、核雕、骨雕和微雕等。
中国微观雕刻历史源远流长。
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
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
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核舟记》,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二、检查课内预习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箬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试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三、朗读课文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
1、朗读全
2、检查
一、二段的背诵情况。
二、整体感知
1、分析讨论第三、四段(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2)作者是如何介绍的这三个人物的?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介绍的。
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3)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学家。
位置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现右足,微侧。
神态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现左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让学生上台模仿他们的形态。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
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
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
个出家人。
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
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
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
作者用比较的方法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
(4)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左者:仰面啸呼(动)居右者:视端容寂(静)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
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
2、分析讨论第五段:介绍舟的背面(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的内容、大小、颜色。
(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3、分析讨论第六段:对“核舟”总结、评价。
(1)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从统计入手,进行总结。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大,对比中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
最后用“嘻,技艺灵怪矣哉!”的赞叹收束全,点明中心。
三、总结全: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
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足见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的精品。
四、熟读课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
二、三
2、熟读并背诵全板书设计:
一、综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船舱----船舱的结构形态船头----三个人物的姿态、神情
二、具体介绍核舟船尾-----舟子二人的形象奇巧船背----题刻及颜色
三、对“核舟”总结、评价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