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乌尔城
外国古代 城市规划 与建设 巴比伦与新巴比 伦城 ——公元前3000. 建巴比伦城 ——公元前650. 建新巴比伦城,
城市的起源 古埃及的城市 两河流域和波 斯的城市
城市人口达 到10万
古印度与古代 美洲的城市
古希腊的城市 古罗马的城市
——跨河两岸、 矩形平面、双 重城墙、设九门、 高大的山岳台和神 庙、狭窄的小巷、 新巴比伦的空中花 园,成为东方贸易 中心 。
三个文化中心: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 古墨西哥地区: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 古玛雅地区:提卡尔城 古印加地区:著名的马丘比丘(MACHU PICHU)遗址 特奥蒂瓦坎城 国家的都城,宗教中心 建设时间:公元前1世纪,3—9世纪最为繁盛 城市规模:18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 城市布局:中心是纪念建筑物,建筑物之间布局严谨
古印度与古代 美洲的城市
古希腊的城市 古罗马的城市
城市平面:卵形,有城墙与城壕,城墙内 有宫殿庙宇和贵族僧侣的府邸,墙外是普 通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地。
山岳台:着天体崇拜作用,夯土,外贴一 层砖,共七层,总高约21米 宫殿庙宇山岳台三位一体的土台上还 布 置了各种税收和法律等衙署、商业设施、 作坊仓库等,形成城市的公共中心
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影响 1.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村、镇、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或人工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和 交通运输。 2.金字塔建于尼罗河两岸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使法老尸体不受河流影响。 3.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5.在卡纳克与卢克索神庙群体设计中,运用2公里长中轴线布局,两边布置约1000人面狮身像。 6.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图文并茂】外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古印度与古代美洲的城市第一节古印度城市一、古印度文明与城市的兴起1、地理位置——印度河印度河发源于西藏,流经克什米尔,巴基斯坦。
恒河流域,印度半岛2、古代印度城市建筑史(1)在印度河流域考古发现古印度城市遗址(公元前3000~~2000年)(2)公元前2000~~500年吠陀文化时期(3)公元前324~~187年孔雀帝国文化时期(4)公元前187~~公元320贵霜帝国(4)公元320~~467年岌多帝国文化时期二、古印度城市概况1、莫享约一达罗城此城为现今已知最早的城市建设(公元前3000-前2000年),在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内。
面积7。
77平方公里,内有民居、宫殿、庙宇、主次分明的方格形道路网和完整的上下水道。
主要街道的走向同主要风向一致,南北走向,宽约10米,由东西向的次要街道连接起来,每个街区336×275米。
街区以道路划分较大的街坊,坊内又以小路划分更小的街坊,排水系统比较完善。
2、哈拉帕城寨哈拉帕文化属奴隶社会初期,居住地一般都有高高的厚实城墙环绕,面积可达几百公顷,市内的大街宽而直,并附有布置均匀的房屋,街道一般为直角。
哈拉帕城寨雄居于高地之上,有着厚厚的城墙,并在其中集中了规模庞大的行政建筑物。
第二节古代美洲的城市一、古代美洲历史文化概况1、地理位置(1)墨西哥地区(2)古马雅地区:墨西哥尤卡半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3)古印加地区:厄瓜多尔,哥伦比亚,智利,阿根廷2、历史文化(1)奥尔梅克文化(2)玛雅文化(3)印加文化二、古代美洲城市1、特奥蒂瓦坎城(墨西哥)特奥蒂瓦坎原义是天神降生之所,为印地安文化发祥地之一。
它位于墨西哥中部高原,离现在的墨西哥城48公里。
城市中心是一组举行宗教礼仪的记念建筑物,分布在一条长达2公里的大道两侧,包括好几座雄伟的庙宇,庙宇以月神庙为主,在主轴线的一端,其他建筑物形成若干个横轴,布局相当严谨。
2、诺奇迪特兰城、(1)阿兹台克人建造了诺奇迪特兰城,城建在盐湖的中央,用三道堤把城市和湖岸连接起来。
外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1.城市革命与城市的产生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货币交易、商人)--城市开始形成(4000BC-3000BC-城市产生一城市革命)城市产生的意义:城市的产生,对传播人类文化的贡献,仅次于文字的发明2. 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①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②最早运用功能分区原则(卡洪城、阿玛纳);③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阿玛纳),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④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规划中引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3.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与米利都城(1)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主要思想(原则)①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城市结构型式;②城市中有公共空间,城市典型平面中有两条垂直大路从城市中心通过;③把城市分成 3 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④私宅地段划分 3 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2)米利都城(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典型城市):①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②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③中间开敞式空间呈L 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④城市分为4个功能区:宗教区、商业区、公共建筑区(3)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的影响意义:积极影响:①几何化、程序化,典雅的规划型式满足了大规模城市建设中简便化的要求;②确定了一种新的城市秩序和城市理想。
消极影响:②规划从“杂乱” ,有机走向典雅、呆板,甚至为了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②对城市活力及城市发展产生限制。
4. 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建设及特点罗马营寨城:①方正的城墙②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③间的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4门④道路交叉处建神庙⑤典型:北非城市提姆加德古罗马城和罗马共和广场:①自发形成,后有城墙②没有统一合理的规划,古城由罗马七丘组成,其中帕垃丢姆为七丘之心③共和时期的罗马广场是由广场群组成,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周围房屋较乱④广场建筑物彼此在形式上与整体不甚协调,其建筑群体现了政治军事权力的逐步增长庞贝城:①原来是规则的营寨城市,后逐渐发展为古罗马的重要商港和休养城市,整个城市以火山为中心统一构图②城市平面为不规则卵形(着名的潘萨府邸),工程设备很好,道路坚固③广场边缘建造一圈两层高柱廊,使广场总体完整5. 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PS:主要兴建娱乐设施、纪念馆、宫殿和盈利性公寓)I罗马城:罗马城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但城市总体布局比较零乱,它是由许多点凑合而成,而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外国城市建设史(重点总结)
国城市建设史1. 四大文明古国起源地带,年代和代表性的城市古埃及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底比斯城)死者之城位于左岸,城市位于尼罗河右岸,卡纳克与鲁克索神庙则是位于城中。
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及伊朗高原地区,乌尔城(城市平面为卵形,有城墙与城壕,两个港口通往水面,厚墙围抱宫殿庙宇,墙外是普通百姓和奴隶的居住地,划分明显,宫殿式四合院的,庙宇平面较为规整,一般是四方形平面),波斯波利斯(位于平缓山坡上,平面组合井井有序。
地段的西北角是建筑群的大门,地段中央是两个巨大的接待厅,大厅的南边是宫殿、宝库和后宫)新巴比伦城(总平面大体呈矩形,由于防筑需要,筑有两重城墙,间隔12米,墙厚6米,城东加筑了一道外城,内城有9座城门,城市主轴为北偏西)古印度:印度河-哈拉帕文明达罗城(毗荼人建,平面为正方形,有3条南北大道和2条东西大道,分划如棋盘。
分两部分,稍高的是卫城,东侧是较低的原市街地。
)中国:黄河流域河南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2. 古代城市的起源说:1.社会分工学说2.防御学说3.宗教学说4.地利学说3. 古代美洲的城市:印第安文化:特奥蒂瓦坎城(羽社神庙的金字塔)玛雅文化:提卡尔城,奇清依扎城印加文化:马丘比丘城4. 古代希腊的城市规划思想:1.对思想城市的追求-理性、秩序2.唯物主义思想3.城邦,社区精神4人本主义5积极和丰富的公共空间6追求理性主义-希波丹姆模式5. 希波丹姆模式的内涵:(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
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间敞开呈现L形,有多个广场。
市场及多个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面积较小,南部较大。
城市分为4个功能区)1.采用一种几何形式的,以棋盘式路网作为城市骨架的城市结构模式2.城市中有公共空间,城市典型平面中有两条大路垂直从城市中心通过。
3.把城市分成3个区: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区4.把城市居民分成3个区:匠人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外国城市建设史
第四章外国古代城市建设史城市的发源地: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黄河中下游的中国,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一、古代埃及城市(一)古代埃及城市发展背景(二)古埃及城市特点1.城市一般沿尼罗河布置,注意因地制宜2.有统一规划,形制较规整3.有简单的功能分区4.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三)古埃及典型城市举例古埃及典型的城市有:●孟菲斯城----古埃及第一王朝的都城,反映人与神、死的对立;神与死者的结合●底比斯城----十一王朝首都,反映神与人相结合,与死者的对立,生死观念转变●卡洪城----古埃及城市典型布局●阿玛纳城----新王国时期建造,城市有良好的功能分区,棋盘式道路,把神权向人权转化● 1.卡洪城●特点:a.有简单的功能分区:按阶级分区● b.规划比较方整,有统一的规划● 2.阿玛纳城●特点:a.有一定的分区● b.道路基本为棋盘式● c.中央区的建设● d.城市没有神秘、巫术、昏暗和阴沉的感觉二、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一)社会背景1.社会进程:在此比较有名的几个朝代有:a.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公元前3500年b.古巴比伦王国c.亚述帝国d.新巴比伦王国2.宗教文化:对神权的崇拜很淡,并没有政教合一,文化是交汇融合的,信仰多神教。
3.社会特征、科技:利用夯土和砖进行城市建设,出现陶钉硫璃(二)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特点1.多建于河边的高地上2.城市大多不太规则3.城市内的主要建筑是宗教和宫殿4.城市有明显的防御作用5.城市中有铺砌的街道和下水道如:•乌尔城—奠定了沙漠地区干旱地区的城市形态,街道窄,墙体厚重,平面为卵形,城市出现以山岳为主的城市公共中心,宫殿为四合院,山岳台中有庙宇,商业等,城市保留大量耕地,零星居民点。
•新巴比伦城—一个方正的平面,厚重的二重城墙,幼发拉底河穿城而过,宫中花园位于北部,最宽道路7.5米,王和民的对比,大量应用土和砖石造拱,彩色硫璃装饰。
•尼尼微城—古亚述首都,城址选于高差25米坡上,城分内外两圈,向北倾向底格里斯河•爱克巴纳城—用人工反映宇宙的观念,类似中国的象天法地(三)典型城市举例1.乌尔城特点:a.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的卵形b.城市由中间城寨和外城构成c.中间城寨宗教、宫殿、星象台占有大面积2.新巴比伦城a.城市布局不规整b.防御作用非常明显c.市中心布置在主干道和河流之间d.所有住宅都向院内开门e.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四)城市建设成就1.地方特色建筑形式和城市布局形式(乌尔城)2.建筑的全方位防御。
外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篇
底比斯城-----底比斯城 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 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 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巉岩) 生者之城与死者之城界限不明显 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巉岩),生者之城与死者之城界限不明显
阿玛纳城-----阿玛纳城 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 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没有 城墙的带形城市、 尼罗) 城墙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 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 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北 下层) 皇帝) 官吏) (下层)中(皇帝)南(官吏)三 区、出现城市中心区
第一menes王朝分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晚期四个历史时期2宗教信仰人生短暂灵魂永生千年复活生者之城简单马虎死者之城神圣永恒生死分离建造水平大量人力物力多工种的合作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学几何学工程机械等发展防御水患古埃及金字塔古埃及的城市城市概况孟菲斯古城白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巉岩生者之城与死者之城界限不明显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北下层中皇帝南官吏三区出现城市中心区古埃及的城市城市建设成就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古埃及的城市掌握
•
米利都城
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 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城市路网为棋盘式。 3、中心开敞空间呈“L”形,有多个市场。 4、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面街坊面积较南面街坊小。 5、城市中心: (1)四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北与南为商业区,东 南为主要公共建筑区; (2)城市中心用地选择适合港口运输及商业贸易要求; (3)南北两广场为规整长方形,结合商店用房。
勒柯布西埃画的雅典城速写
• 雅典卫城(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完美结合) 雅典卫城(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完美结合) 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希波战争后历经40年 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 众活动地 2、建于山顶之上,有乱石挡土墙而成的大平台,山 势险要。 3、建筑群布局自由活泼,顺应地势与观景要求。 4、南坡有平民活动中心,露天剧场和竞技场,体现 了设施的平民化。 5、建筑布置、入口与各部分的角度存在一定关系, 符合数学庇撒格拉斯分析。
外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18. 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一.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村镇庙宇建于高地,有利于解决水源和运输,金字塔建于远离尼罗河的高地沙漠,免受泛滥之灾。
二.最早运用功能分区,入卡洪城,阿玛那。
三.最早运用棋盘路网,对希波丹姆模式有影响。
四.早期的“死者之城”和新王国时期的阿玛那城均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手法。
19.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及其演变,典型城市模式:城市典型模式为两条垂直大道交于城市中心,在道路一侧布置广场,一般占一个或一个以上街区。
全城为棋盘式格局,城市一般分为三个区: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住宅私地。
演变:米利都城――单纯棋盘式塞里纳斯城――有显著城市轴线普南城――建筑与道路有机结合20. 希腊化时期城市特点1.城市大多按希波丹姆模式建设,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尤其在殖民地量大。
2.广场规整、统一。
分区、道路、住区、广场布局均几何设计。
3.卫城和庙宇不再是城市中心,广场成为中心,而且往往在道路交叉口处,在海滨城市靠近船埠,便于交易。
4.城市广场多设敞廊,形象完整。
21. 古罗马不同时期城市特点(伊达尼亚时期——罗马共和时期——罗马帝国时期)伊达尼亚时期:均建于山岩与高地上,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地区划分很明显(马尔扎波多)罗马共和时期:城市较多的是营寨城,而且一般以广场为城市中心(庞贝城)罗马帝国时期:特色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但城市总体布局比较混乱,是由许多点凑合而成,并未形成完整体系。
(罗马城)22. 营寨城特点及其演变,典型城市方整的城墙,平面为正方形,中间为十字交叉路网直通各边,交叉口处建神庙。
演变是由圆形改变到方形。
典型城市:提姆加德城,23. 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周围房屋较凌乱。
广场上建筑物彼此形式上与整体不协调,建筑群体现政治军事权力的增长,每一个都比以前的大。
帝国时期广场是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雕象在中央,以巨大庙宇和柱廊来表彰功绩,广场逐渐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规整。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件)-推荐下载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件整理)第一编远古时期的城市1、城市的起源原始社会---狩猎、采集,有穴居、巢居,以游猎为主旧石器晚期---相对定居、土窑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三个特点:有秩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显示社会等级;辟邪与占卜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7000BC.-4000BC.---土地耕作者居民点,易碎不宜携带的陶器,罐子装物,房子装人---采用容器形状,减少建材用量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剥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货币交易、商人4000BC.-3000BC.---城市产生---城市革命,文字---城市城市:交通便利、利于交易、防卫需要2、古埃及的城市2.1社会背景1)历史沿革4000BC. 原始社会过渡奴隶社会---3500BC. 上下埃及---3200BC.第一(MENES)王朝分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晚期四个历史时期2)宗教信仰人生短暂、灵魂永生、千年复活生者之城简单马虎,死者之城神圣永恒,生死分离3)建造水平大量人力物力,多工种的合作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学、几何学、工程机械等发展防御水患2.2城市概况孟菲斯古城------白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巉chan岩)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北(下层)中(皇帝)南(官吏)三区、出现城市中心区、毁于风沙2.3城市建设成就1、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2、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3、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HIPPODAMUS结构形式的雏形4、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掌握:1.古埃及城市布局与其宗教信仰的关系3.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影响3.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3.1古西亚文明历史沿革--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9世纪)、埃及帝国和亚述帝国(公元前16世纪初)、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7-6世纪)、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公元前4世纪)信仰宗教--多神教、天体(山岳台)崇拜与国王(宫殿)崇拜相结合、宗教与社会商业活动一体、波斯时期露天拜火不设庙宇成就--天文学、数学、精美雕饰3.2城市概况乌尔城2100BC.-2000BC.建城、有城墙城壕的卵形城市、内城为宫殿和僧侣府第、分区明显、以山岳台为核心的公共中心(税收、署衙、作坊、商店、仓库等)、四合院宫殿、小街避日晒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3000BC.建巴比伦城---650BC.建新巴比伦城---跨河两岸、矩形平面、双重城墙、设九门、高大的山岳台和神庙、狭窄的小巷、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东方贸易中心掌握:山岳台建筑与古西亚宗教信仰的关系乌尔城、巴比伦城和新巴比伦城的基本特征4.古印度城市2500BC.-1500BC.史前文化---哈拉帕文化的存在1000BC.雅利安文化的冲击、住宅与城镇建设的准则、罗盘定方位、按规定划分地块和街道、游行用地环城街、中央高起的STUPA(窣su屠婆)按照天堂的美好愿望修建城市死者之丘---莫亨约达罗城、周密计划兴建的哈拉巴城、孔雀王朝时期的华氏城5.古代美洲的城市三个文化中心: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古墨西哥地区: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古玛雅地区:提卡尔城古印加地区:著名的马丘比丘(MACHU PICHU)遗址特奥蒂瓦坎城:天神降生之地、印第安文明发祥地、太阳神、月神和羽蛇神崇拜、雄伟的庙宇建筑6.古希腊的城市6.1自然与文化背景古典文化先驱、欧洲文明摇篮、影响2000多年多岛多山、土地不富饶、盛产大理石、气候宜人、以海上霸权为基础的外贸型奴隶制商品经济多神教、崇拜人本身、人神同形、实用主义宗教四个历史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6.2古典时期为古希腊文化的代表爱琴文化的代表---克里特岛与迈西尼岛城邦/市国家---奴隶制之下的民主政治6.3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城市594BC.梭伦变法---发展生产与对外贸易亚里士多德《政治篇》---探讨社会、人口与城邦等问题柏拉图《乌托邦》---理想城市朴素的唯物论、奴隶制民主政治、科技发展、没有宗教特权阶层的阻挠----四大发展动因圣地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公众场所卫城: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专政时期的产物、以防御为目的6.4古典时期的雅典与雅典卫城雅典城:自发形成、背山面海、无轴线无规则、街巷复杂纪念希波战争胜利而大规模建设起来的城邦国家雅典卫城: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希波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6.5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服务、理论阐述几何形式、棋盘式道路骨架、中央十字大街、靠一侧的中心广场秩序美、数学比例和谐城市分区、分类成为典范、影响深远在米利都的实践:主要公共建筑靠近港口、南北两区6.6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城市中心:由庙宇卫城转变为城市中心广场遵循:严格的几何和数规律与秩序广场周边设敞廊、讲求透视效果和气势普南城(尼罗河入海口处的)亚历山大城:近百个亚历山大城,分布于地中海、印度、阿富汗等地壮丽完整重视文化(亚历山大本人迷恋东方文化)掌握:古希腊的文化与历史发展圣地建筑群与卫城的区别雅典卫城的基本特征希波丹姆规划型式7、古罗马的城市7.1历史背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城邦制、公民权、神人同形、军事强权统治、自由民主生活三个历史时期:伊达拉里亚时期、罗马共和时期、罗马帝国时期分裂后: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后为拜占廷帝国)、西罗马帝国(罗马城)7.2伊达拉里亚时期的城市建设选择高地建城,先修城墙力求体现对天体和世界的认识,体现宗教思想城市规则、分区明确街坊内,围绕内院造房子7.3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建设主要兴建:军事、运输、娱乐、大型市政和商业设施罗马营寨城---战争需要、方形城堡、棋盘路十字干道,以北非的提姆加德为代表古罗马城:公元前753年奠基、自发形成、后有城墙以罗马七丘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建设逐步建设增长的中央广场群:共和广场与帝国广场被火山吞没的庞贝城:原为营寨城、不规则卵形、著名的潘萨府邸7.4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帝国时期是古罗马的鼎盛期,主要兴建:娱乐设施、纪念物、宫殿和赢利性公寓帝国时期的古罗马城:台伯河的运输设施、古罗马输水道、公元前5世纪的上下水道、大型公共浴场、逐步完善起来的帝国广场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的大型建筑群落---阿德良离宫凯旋门---与列柱街道、广场、交叉路口相结合,阅兵式7.5维特鲁维与《建筑十书》公元1世纪的论文集,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城市选址建筑物选址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关于理想城市的构想,对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掌握:罗马营寨城的基本特征伊达拉里亚时期城市建设思想罗马共和时期古罗马城的特征《建筑十书》的作者与其主要论述第二编中古的城市1、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1.1西欧中世纪社会概况中世纪初期(5-10世纪)---城市衰落时期世袭制/封建庄园/战争/中国没有这样一个阶段9-10世纪前后城市兴起,始于意大利行会GUILD的建立/多种方式改变政治和经济结构/城市自治机构(如市政厅、议会、法庭、监12-13世纪城市繁荣,成为社会活动中心1.2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三大起源类型: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城市选址与发展保守的选址、突破城墙发展、逐步专业化的商业街市道路---环状与放射状为主(后期也有方格网)教堂建筑与城市中心广场丰富的城市景观教区划分(小教堂/井亭/喷泉雕塑/商住混合/专业化商业街)、建筑体量/色彩/建材的巨大反差、自发形成的街道、城市主体色调1.3中世纪的意大利城市西罗马帝国的防卫型据点---工商业城镇最先进的城市公共建筑城市共和国教堂高塔与城市独立纪念碑代表: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比萨西格诺利亚广场和大卫雕塑、水城与圣马克广场、山城锡耶那与德尔坎波广场1.4法兰西中世纪城市王权与封建领主的斗争也是城市发展动力之一中世纪的巴黎古罗马营寨城、塞纳河口的城岛、多次扩建城墙和城市、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设施的修建圣米琪山城---典型的城堡型城市2、东罗马与俄罗斯中世纪封建城市2.1社会概况公元5-6世纪强大的拜占廷帝国没有城市衰落拜占廷文化的影响1、较少教会的垄断,哲学与神学分离(11世纪)2、综合了东方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3、13世纪的“文艺复兴思潮”罗斯人的崛起和(16世纪中叶)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君士坦丁堡---沟通东西方的金桥拜占廷时期的宗教建筑---连续的穹隆顶之下的巨大室内空间60米高的圣索非亚大教堂(东正教中心教堂)三面环水的城市和防卫城墙,中心区仿古罗马七丘优美的沿海景观和城市轮廓线2.2俄罗斯的建设活动公元10-13世纪前后已有相当繁荣的大城市大量的广场、教堂,市政设施先进,商贸繁华依托封建势力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世袭城市摆脱蒙古人的侵略后,形成以莫斯科为首都的沙皇制多民族国家克里姆林(莫斯科)建筑群音译,意“内城”,城市中心设防的区域,由宫殿、教堂、塔楼、防卫设施组成,围有城墙跳跃的洋葱头穹顶----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是战后民族解放和国家繁荣的建筑纪念碑,体现爱2.3阿拉伯与其它伊斯兰教国家的中世纪城市6-7世纪伊斯兰教产生8世纪中叶阿拉伯国家统一---萨拉森帝国至10世纪分裂为多个独立的伊斯兰教国手工业和商业兴盛,科技文化发达集中在数学、化学、造纸、航海、医学、文学等方面伊斯兰城市宗教改变了城市建设观念,借以描绘对天堂的向往城市反映教义,也反映对宇宙的认识---城市的象征性以穆斯林区为单位组成城市以清真寺为核心(包括图书馆、浴室、医院、学校、经文学院、井亭等)的穆斯林区受气候影响---封闭式设计:城市、穆斯林区、街道、院落住宅巴扎---经商的场所,市场巴格达、伊斯法罕、撒马尔罕、格兰纳达3、印度中世纪封建城市5-7世纪进入封建社会,9世纪印度教成为国教由婆罗门教和佛教的长期结合渗透形成印度教突厥人带来伊斯兰教以及新的建筑类型,经文学院、清真寺、塔、陵墓等14世纪起建立强大的莫卧尔帝国莫卧尔王朝的新都---安哥拉宫殿等世俗建筑逐渐丰富起来城堡防卫严密,坚固高大印度之珠---泰姬.玛哈尔陵墓4、日本中世纪封建城市7世纪进入封建社会,受中国唐文化影响飞鸟时期的京城藤原京仿唐长安,奈良时期的平城京(奈良)、平安时期的平安京(京都)也都受中国影响9世纪始形成独特的日本文化平城京仿隋唐长安城制,约1/4大小方格网道路形式,条坊制,有东西京、东西市宫城位于主轴线北,坐北朝南日本城市均无城墙平安京天守阁---卫城中央的高楼,军事堡垒,权力象征,1576年至1643年间5、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5.1文艺复兴---欧洲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由东而西渐,拜占廷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14世纪开始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意识领域斗争:以复兴古典为旗帜的新文化,但反映新兴阶级的政治与权力要求反对封建、神学、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早期(佛罗伦萨)、盛期(罗马)、晚期(威尼斯)文艺复兴时期以及随后的巴洛克时期5.2建筑理论与建设活动思想解放,全面繁荣 15世纪发现古罗马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遗稿阿尔伯蒂Alberti与理想城市Ideal City1450年著述《论建筑》(另外还有费拉瑞特、斯莫卡齐等理论家、设计师)合理选址,兼顾城市与要塞便利美观的原则---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理性思考---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征理想城市:中心为教堂宫殿城堡等,街道由中心辐射出去,几何形体,星形、棱形防御城堡/城墙已出现格栅形(方格网)道路和矩形城市建设活动科学合理化的设想,实施少(缺少新的生产力做动力和经济基础)改建活动由细节而始,逐步扩大至环境大型世俗建筑取代宗教建筑,成为城市主要景观5.3城市改建、广场与园林建设佛罗伦萨通往西格诺利亚广场的乌菲齐大街1434年勃鲁乃列斯基主持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威尼斯与欧洲客厅---圣马可广场拓建街道,新建筑类型如市政府、钟塔、博物馆、行业集会所等圣马可广场:10世纪初建,历经修建(1902年复建钟塔);由三个梯形广场复合而成的封闭形广场;临海有两个由东罗马帝国搬来的立柱,98米高耸的塔楼,华丽的教堂,哥特式总督府,连续发券外廊。
外国城市建设史—近代资本主义城市的产生和欧洲旧城改建
与英国兴起的浪漫主义
的造园思想一致,在英
国出现了风靡一时的 “英华庭院”。
英国新的园林设计
追求自然、变化、惊奇、
隐藏和田园情调,有意
识保存自然起伏的地形。
15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
16
成因:
• 英国本土丘陵起伏,有众多的 牧场、河流、湖泊和自然生长 的草地、树林,园林师从自然 中吸取营养,把园外自然风景 引入园内。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庞大 城市,促使人们追求开朗、明 快的自然风景;
• 法国园林更多地体现唯理主义 审美倾向,而英国园林追求浪 漫主义风格。
17
四. 法国的旧城改造
1.雅各宾专政时期的巴黎改建 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
命,1793年雅各宾党执政,制定 了改建巴黎的规划。 主要内容:
⑴改建目的: ▪ 拓宽城市道路,一方面解决城市交通阻塞问题,另一方面
能使军队顺利、安全抵达城市各个角落; ▪ 在原有基础上改善城市景观,进行市中心改建和城市绿化
建设,以体现帝都风范; ▪ 迫使贫民从市中心迁出,改善巴黎贵族与上层阶级居住环
境;
24
(2)具体内容
• 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路 • 市中心改建 • 公园和绿地 • 市政建设
得更多的可供出租的临街地段
纽约: 1800年纽约人口79000人,集中于曼哈顿岛的端部; 1811年城市总图规划采用了方格网形道路布局南北方向1 2条大街,东西向155条大街;
市内为军事阅兵留有一块空地,后改建为中央公园。
l 方格网城市的局限性:
1)机械分割城市的规划方法缺乏对城市的生活需要、人文 环境、地理条件、交通规划、结构布局等的综合考虑,仅仅关 注利益;
外国古代城市建设1
2、荷马时期(BC12世纪—BC17世纪中叶) 荷马史诗为后人了解希腊当时的社会状况、经济状况、民众习 惯、城市建设、建筑设计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并且通过欧 洲许多考古学家在19世纪—20世纪前期的考古发掘工作获得了 证实。 这时期的希腊半岛长期处于城邦和城邦的战争之中,长年的征 战对于城市建设是巨大的阻力,这一时期,难于找到在这方面 的一些辉煌的成就。
三、成就总结
1.城市选址上,因地制宜: 生者之城:近河——水源、交通运输; 死者之城,远离河道、沙漠高地——防止水患;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卡洪城、阿玛纳城——体现为功 能性分区,阶级性分区。 3.棋盘式路网:阿玛纳城 4.城市景观设计:阿玛纳城,运用了城市设计的多种手法。 5.建筑群风格统一、主次分明。 6.宗教为神庙,陵墓非常发达,并且用较大的尺度来表现神的 力量。
位于一个狭窄而陡峭的山峡陡坡两侧是250300m高的壁立的悬崖前面横过一道很深的河谷环境极其险峻在宽度不足足140m的圣地里修造了曲折的道路沿路布置了许多小小的祭品库之类的建筑物组成一幅幅富有变化的然而又各自完整的画面以高台上的阿波罗神庙居于主导地位庙后是个圆形剧场景观非常奇险壮丽能给人强烈的震撼
外国城市建设史
第三章 古代印度城市
一、时代背景
1、社会进程: BC3000年 出现国家,开始城市建设活动 BC2600年 开始印度河文明 BC2000年 外族(雅利安人)入侵,产生婆罗门教 BC500年 佛教产生,盛于BC300—400 AD600—900 形成封建社会,印度教形成 2、文化特征: · 宗教意识是社会主要的意识形态 · 由于外族,统治民族发生更替, 产生宗教等文化思想方面的交替(城市建设艺术特性的变化); 多元共生的文化特性(城市建设艺术特性的多元性)。
外国城建史
外国城建史外国城市建设史二、名词、术语希腊广场:希腊文化时期的城市中心,往往位于两条主要道路的交叉点上,在海滨城市里,它靠近船坞,以利贸易。
普遍设置敞廊,沿一面或几面,开间一致,形象完整。
卫城:氏族制时代希腊政治、军事和宗教的中心是围城,围城位于城的高地活山顶,并视为神圣地段,在贵族寡头专政的城邦里,神庙以及其他建筑的规划构图,同自然不相协调,无生气感。
米利都城:是“城市规划之父”希波丹姆规划思想完整的体现。
三面临海,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
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由多个广场,城市南北广场呈现一种崭新的面貌。
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
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
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普南城:是希波丹姆规划系统的一个进步,道路和建筑有计划的配合,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城市面积小,建于4个不同高程的宽阔台地上。
市中心广场与城市公共活动相适应,街坊面积小。
罗马广场:分共和国时期广场和帝国时期广场,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广场有广场群组成,是城市和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心,建筑群体现出政治军事权利的逐步增长;帝国时期的罗马广场成为了荒地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由开敞变为封闭,自由变为严整。
建筑主体属于广场空间,由广场上的方形,直线型和半圆形的空间组成。
田园城市: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田园城市的理论,即三种磁力图解,认为现代的城市和乡村都具有相互交织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霍德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磁体,认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市和乡村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一样互相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市结合体被称为田园城市。
(是为了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置的城市,他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之一限度。
城市周围要有永久性农田用地环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新城运动:英国的新城运动是战争的产物。
两次世界大战后伦敦受到重创,英国政府开始讨论重建城市的方案。
外国城市建设史-全套ppt课件
• 伊瑞克提翁神庙 是雅典卫城建筑中爱奥尼亚样式的典型代表,建在高低不 平的高地上,建筑设计非常精巧。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与米利都城
•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 希波战争前,希腊城市大多自发形成,城市均不规 则。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 后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中采取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 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模式。 这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 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虽然这种规划形式早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城市中 有所应用,但是希波丹姆却最早把这种规划模式在理论 上予以阐述,并大规模地在战后重建中予以实践。自希 波丹姆以后,这种规划形式便成为一种主要典范。而希 波丹姆也被称以“城市规划之父”之名 。
•
古典时期的雅典与雅典卫城
• 雅典 雅典城邦位于希腊中不的阿提卡半岛,有良好的港湾、丰富的矿 产,有利于手工业、商业及航海业的发展,平民阶层力量强大,与 统治者展开了不懈斗争,城市中出现民主化倾向。雅典城就在这样 的环境中发展起来,改成背山面海,城市按地形变化而布置。城市 布局不规则,无轴线关系,中心是卫城,城市发展到卫城西北角形 成城市广场,最后形成整个城市。 广场时群众集聚的中心,有司法、行政、工商业、宗教、文娱交 往等社会功能。为强调给公民平等的居住条件,以方格网划分街坊 。 雅典卫城 雅典城最杰出的就是它的卫城。卫城一直是军事、政治及宗教中 心。波希战争中,原来的城市被洗劫一空。战后重建时,军事意义 消失,主要把它作为宗教中心与公共活动场所,作为雅典帝国强盛 的纪念碑。
• 雅典卫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第一,赞美雅典,纪念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炫耀它 的霸主地位; 第二,把卫城建设成为全希腊的最重要的圣地,宗教和 文化中心,吸引各地的人前来,以繁荣雅典; 第三,给各行各业的自由民工匠以就业的机会,建设中 限定使用奴隶的数量不得超过工人总数的25%; 第四,感谢守护神雅典娜保佑雅典在坚苦卓绝的反波斯 入侵战争中赢得的辉煌的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工匠的积极性很高。古罗马的历史 学家普鲁塔克写到卫城建设时说:“大厦巍然耸立,宏伟卓 越,轮廓秀丽,无与伦比,因为匠师各尽其技,各逞其能, 彼此竞赛,不甘落后。
外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1、城市产生的时间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2、卡洪城的特点卡洪城:Kahun建于公元前2000多年的中王国时期,是一个为建造金字塔而形成的城市。
(P5图2---2)城市的平面为方形,有完整的砖砌城墙、互相垂直的街道,城中有厚墙将城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城西为奴隶居住区,城东又有一条东西向大路将城东分为南北两部分,大路北侧为贵族区,大路南侧为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住区,其中有集市。
城中心有庙宇,城市东南角有一片墓地。
城市分区明确,对比鲜明,反映了奴隶制社会阶级分化的城市有了最早的功能分区思想。
3、古埃及城市建设对后世的影响1.在城市选址上,注意因地制宜。
考虑因素:良好水源、交通便州、无水患之害。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原则。
3.最早采用棋盘式路网,对以后古希腊城市规划理论形成有一定影响。
4.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4、圣地建筑群与卫城圣地建筑群和卫城(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圣地是古希腊人崇拜守护神和民间自由神的地方。
在共和制城邦中圣地很重要,在节庆时期这里是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周围也自然建起了一些公共建筑,是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
卫城是早期氏族专政制时代古希腊的政治、军事和宗教的统治中心,含贵族宫殿,设置祭祀火塘,建筑对环境条件疏于考虑,与环境不协调,机械、生硬。
共和制城邦中卫城成为守护神的圣地,由民间自由神的圣地发展起来,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卫城的建设学习圣地建筑群,与环境结合,与圣地建筑群结合。
5、雅典卫城的平面特点2.雅典: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进入盛期。
雅典城人口近十万。
雅典背山面海,地处丘陵地区,受地形限制,城市布局不规则,无轴线关系。
雅典与滨海庇拉伊斯城之间修筑了防御性公路。
城市中心就是著名的雅典卫城,卫城的主要建筑有帕特隆神庙、伊瑞克仙神庙、山门、胜利神庙等。
(2)市中心有广场(P26图5-9)位于卫城西北角山坡下,广场无定形,周围有市场和公共建筑,广场中心有敞廊,是公布法令的地方。
外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 1 / 45《外国城市建设史》古代的城市城市的起源古埃及的城市卡洪城Kahun十二王朝时期于公元前2000年建立,平面长方,砖砌城墙,用死墙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奴隶居住,此区仅有一条8~9m宽南北向道路通向南城门。
死墙以东被一条东西长280m的大路划分为南北,北部贵族区,南部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等。
城市有市集,中心有神庙,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
底比斯城Thebes底比斯位于峡谷,两岸峭壁,金字塔设计构思不再适用,于是在山岩上凿石窟作为陵墓,利用原始拜物教崇拜神化皇帝估计此城面积9X6公里,西南到东北一条轴线贯穿全城。
阿玛纳城Tel-El-Amarna此城面临尼罗河,三面山陵环抱,无城墙,格局采取沿尼罗河稍呈弯曲的带形,长3.7km,宽1.4km,道路系统灵活,城分北、中、南三部分,以三条道路自南向北通过这三部分,道路与尼罗河平行,北部下层人口,中部皇帝统治中心,南部高级官吏宅邸。
有明确分区。
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影响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
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乌尔城Ur乌尔:建于公元前2000年,平面卵形,有城墙与壕沟,有两个港口通往水面,厚墙围抱的宫殿庙宇和贵族僧侣高踞西北,墙外为普通居住地,分划明显。
其天体崇拜作用的山岳台(月神台)共7层,高21m,顶上有一间不大的象征神之住所的神堂。
在宫殿、庙宇、山岳台三位一体的土台上还布置了各种税收和法律等衙署、商业设施等,形成一个全市公共中心,宫殿四合院,若干院落组成。
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帕塞波利斯(Persepolis)波斯王大流士于公元前520年~515年间建立此城,是一个宏伟的宫殿建筑综合体,位于平缓山坡上,山坡被削成高12m,宽450m,深300m大平台,面向下面与山脉平行的一片平原,帕塞波利斯宫占地13.5公顷,地段西北角是建筑群的大门,中央是两个巨大的接待厅。
外国城市建设史—城市的起源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三. 城市的产生
l 工具由石器进化到金属工具,人类的手工制作达到较 高的水平,并引导了进一步的社会革命。
l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随后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于是 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阶级-----商人。
l 手工业者和商人通过生产和出售商品牟利,摆脱了对 土地的依赖,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聚居,逐渐形成最 早的城市雏形。
l 西方的第一批城市诞生于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 。
6
4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二、农业居民点
l 新石器时代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人类开始进 入永久的定居生活。
l 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农业定居点主要分布在几条河 流域:尼罗河(古埃及)、长江和黄河(中国)、印 度河恒河(古代印度)、幼发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河和底格里斯河( 古代巴比伦)等 。
l 埃及与两河流域的居民点形式:6—60户,每户有 火炉、供奉家神,村内有庙宇,村周有护栏。
外国城市建设史
1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一、穴居、巢居、部落民族
l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 活居无定所,依附于采、 狩猎,采用穴居、树居。
l 中石器时代出现了部 落居民点,但人们的居所 仍经常变动。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岩洞壁画
2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法国拉斯科洞穴岩画
3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英国索尔兹伯里石环
l 距今一万五千年前(中石器时代)部落居 民点出现 。
第六章外国城市建设史
(二)理想城市的规划形态 1从苏格拉底到亚里斯多德-关于理想国家 (城市)的探求。 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斯多德 《理想国》中所设计的城市是按照“社会几 何学家”的理想设计出来的(圆形+放射) 2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 实例:雅典卫城
八、文艺复兴 (一)背景:意大利:弗洛伦萨(15世纪,早 期文艺复兴)、罗马(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盛期)、威尼斯和伦巴低(晚期,16世纪中 期和末期)、17世纪以后的巴洛克时期 (二)建筑与城市建设活动表现 1、早期及盛期情况:弗洛伦萨主教堂的大穹顶 追求唯美、呆板、单一、平衡、庄重、理性、 人文、多样性。人文主义色彩建筑:育婴院、 广场园林等 2、巴洛克时期 追求动感、对比、有较多的戏剧性和夸张手法。
(三)建设内容 1)道路、桥梁、城墙(目的:军事与运输需要) 2)剧场、浴室、输水道、府邸(目的:奴隶主 的享乐) 3)广场、船港、交易所兼法庭的巴西利卡 (以上是罗马共和国时期) 4)广场、凯旋门、纪功柱、陵墓(目的:宣扬 帝功) 5)宫殿、出租公寓 以上是罗马帝国时期
• (四)不同时期城市建设 • 1、伊达拉里亚时期 • 1)早期的伊达拉里亚城市,均建在山岩或 高地之上。 • 2)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城市地区的划分极 为明显。 • 有明确的步骤:A选址B划分地区,地区再 划分地块C确定街道走向D城市奠基仪式
•
• 阿尔伯蒂 阿尔伯蒂主张首先应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合理 地考虑城市的选址和选型,而且结合军事防卫 的需要来考虑街道的布局。在文艺复兴时期, 他是用理想原则考虑城市建设地开创人,主张 从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反映了 文艺复兴时代理性原则地思想特征。 • 费拉锐特 费拉锐特——《理想的城市》——是一个星形 加环状地城市,是一个单中心的城市,建成的 有帕尔曼-诺伐城,设计人是意大利学者斯卡 莫齐。 • 斯卡莫齐 斯卡莫齐——城市中心为建有宫殿地市民集会 广场,两侧为两个正方形地商业广场。南北分 别为交易所及市场广场。主要广场地南侧有运 河横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城市建设史1、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影响:1、在用地选址上,注意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2、两河流域信仰多神教,但君主制将国王神化。
崇拜国王和崇拜天体结合起来,故宫殿常与山岳台邻近。
波斯信奉拜火教,露天设祭,没有庙宇,世俗建筑占主导地位。
3、迈西尼:主要城市建设是城市核心的卫城。
迈西尼的泰伦卫城是希腊建筑的雏形。
4、圣地建筑群与卫城:德尔斐的阿波罗圣地与奥林比亚圣地是这类圣地的代表。
5、希波丹姆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
理念: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获得秩序与美。
模式: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进行规划。
典型平面: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把城市分3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特点:布局规整,模式统一,逻辑清晰,广泛应用于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
代表:米利都城、普南城。
6、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特点:1、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代表城市:普南城、亚历山大城。
7、共和时期罗马广场位置:帕拉丢姆以北。
性质:市民聚会的公共活动场所。
特点:有丰富的雕像装饰。
建筑物彼此在形体上不甚协调。
体现政治军事权力的逐步增长,即每一建筑群都比以前的更大。
8、罗马帝国广场位置:从共和广场的轴线中段向西北延伸。
性质: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
布局特点:实体与空间;空间转合;帝王业绩之彰显。
设计手法:轴线对位;柱廊。
特点:总体上,广场形式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形成三度空间艺术组群。
巨大建筑物构成巨大空间,辉煌而开阔,明朗而有秩序。
9、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社会特点:是封建主世袭领地的分封和教会的庄园化。
阶段:中世纪初期:特点是城市处于衰落状态。
使得西欧文化处于极端破落的状况。
西欧城市兴起于9-10世纪,始于意大利。
11-12世纪,城市发展出现质的飞跃。
成立了行会,获得了自治。
城市议会是其中主要机构。
12-13世纪,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城市变为商业活动中心。
规划建设特征:1、中世纪西欧城市是自发成长的,这些城市主要在三种类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第一种是要塞型,第二种是城堡型,第三种是商业交通型。
2、以环状与放射环状为多。
3、教堂常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广场是城市的主要中心。
4、中世纪城市化分为若干教区。
5、有美好的城市环境景观。
6、建筑群具有美好的连续感,丰富感和活泼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7、环境视觉秩序通过建筑物之间的相似与相异的明确分野而取得。
8、弯曲的街道既可挡冬日寒风,防夏日暴晒,又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10、巴黎:法兰西封建国家公元888年以巴黎作为首都,在罗马营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1、拜占廷的城市建设活动,以首都君士坦丁堡最为活跃。
12、首都君士坦丁堡特征:居高临下,防卫区仿古罗马七丘,筑于高丘之中。
13、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期的纪念碑。
14、俄罗斯的城市规划结构多数是围绕着城市中心的克里姆林向外放射。
形成放射环形规划系统。
15、日本自公元894年起,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模拟,形成日本独特的文化。
平城京:城市全模仿隋唐的长安城。
16、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分期:1、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15世纪),特点: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较自由,风格平易,空间大多较封闭,雕像多在广场一侧。
代表:佛罗伦萨的西格诺里亚广场、安农齐阿广场。
2、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文艺复兴(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3、以威尼斯和巴比伦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晚期(16世纪中期和末期)。
中晚期特点:严整、柱廊、形体环境协调统一,空间较为开敞,雕像多置于中央。
代表:罗马市政广场(卡比多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4、17世纪以后的巴洛克时期特点:富于动态,气势宏伟;在强化设计意图方面手法娴熟、风格强烈;建筑物的体积构图受到强调。
代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罗马纳伏那广场(封闭式)。
17、阿尔伯蒂:文艺复兴时期用理想原则考虑城市建设的开创人。
继承了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思想理论。
主张:1、首先应从城市的环境因素考虑城市选址和选型。
2、结合军事防卫的街道布局。
3、提出“理想城市”模式。
4、体现了理性原则。
5、筑城要求便利,美观。
18、阿尔伯蒂:1450年《论建筑》。
19、费拉锐特《理想的城市》。
斯卡莫齐有个理想城市方案。
20、城市改建:文艺复兴的城市突破了中世纪城市宗教内容的束缚,教堂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性建筑构成了城市的主要景象。
巴洛克时期城市改建强调运动感和景深。
21、安农齐阿广场:文艺复兴早期最完整的广场。
22、1655年法国在法兰西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皇家绘画与雕刻学院”。
1671年又成立了建筑学院。
23、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唯理主义在美学上的反映。
它认为不依赖感性经验的理性是万能的。
古典主义在艺术作品中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
24、绝对君权最伟大的纪念碑是对着卢佛尔宫建立的一个大而深远视线的中轴,延长丢勒里花园的轴线,向西稍偏北延伸,与1724年其轴线到达星形广场,长3公里,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圆形广场。
25、凡尔赛的建设:路易十四时期,服务于王权的最重要的纪念碑是凡尔赛宫。
26、巴黎协和广场主要特征:开敞。
园林广场的做法也用到了城市广场中来。
协和广场出色的起到了从都勒里花园过渡到爱丽舍田园大道的作用,成了卢佛尔宫至星形广场的巴黎主轴线上的重要枢纽。
27、伦敦:市中心、船埠及其交通的功能布局,反映了资本主义城市重视经济职能的新特征。
28、英国旧城改造起因:1666年伦敦一场大火。
规划师以园林思想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格局。
整个规划重视的是城市的经济职能,但不能协调城市现状与地形,不能协调英国的不彻底资产阶级革命。
29、英式园林----18世纪30年代,抛弃欧洲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此时中国传统的模仿自然山水的造园方法正与英国兴起的浪漫主义的造园思想一致,在英国出现了“英华庭园”。
30、1853——1870拿破仑第三执政期间的奥斯曼巴黎改建:主要内容:骨架——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市中心—分散为几个区中心;帝国式风格。
卢浮宫、宫前广场、协和广场、北至军功庙西至雄狮凯旋门。
市容—道路宽与建筑控高;重视绿化(滨河绿地,林荫大道。
评价: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未解决贫民窟问题。
31、田园城市: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改革的和平道路》又名《明日的田园城市》 32、20世纪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两种思路:1、分散:电的利用;建设地点自由;城市可分散布局;交通工具的进步;铁路、汽车四通八达。
2、集中:立体交通将摩天楼连成一片。
33、田园城市:莱奇华斯田园城市、韦林田园城市、汉普斯特德城郊居住区。
34、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为缓解由于城市技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端,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
内容: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地凝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
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城市的位置上,轻工业也应疏散出去。
35、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原则制定了大赫尔辛基现象,方案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独立的城镇,以控制城市的进一步扩张。
36、雅典宪章:1928年在瑞士成立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1933年的雅典会议上,指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息、交通四大功能。
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著名的雅典宪章。
37、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心地学说:德国地理学家瓦尔特、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38、增长极核的概念是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F佩鲁提出的。
39、1955年在阿尔及尔召开国际现代建筑师会议(CIAM)第十次小组成立大会。
基本出发点是:对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关注。
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簇群城市。
40、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英国的区域规划:著名的英国“东南部研究计划”和苏格兰的区域发展规划是根据增长极核的理论进行规划的。
41、联邦德国的拜恩州是“中心地”理论产生的地区。
42、英国第二代新城比第一代新城大,功能分区不如第一代严格,密度比第一代新城高。
第三代新城主张建设一些规模较大的有吸引力的“反磁力”城市。
43、第二代新城朗科恩: 1、以8000人组成一个邻里单位,各单位的中心被城市公交干道串联。
2、规划布局与城市交通组织紧密结合,限制小汽车,鼓励公共汽车。
以8字形道路骨架组织公共交通是经济有效的。
3、工业除围绕居住区外围布置外,邻里单位内安排一定的工业用地。
4、注意利用地形和自然条件,组成完善的绿化系统,重视古迹保护。
44、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新城:1、土地使用与交通紧密结合。
2、活动中心位置环境区边缘。
3、交通系统的高效率和经济性。
4、突出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