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选择抗凝还是左心耳封堵术

合集下载

心房颤动病人行左心耳封堵术的观察及护理

心房颤动病人行左心耳封堵术的观察及护理

心房颤动病人行左心耳封堵术的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总结心房颤动病人行左心耳封堵术的观察及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8 月—2022 年 9 月在我院心内科行左心耳封堵术的 48例心房颤动病人的围术期护理,包括完善术前准备和检查,术后严密观察病情,严防并发症,做好出院健康宣教。

结果:48 例心房颤动患者均手术顺利,恢复良好出院。

结论:在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过程中给予严密的观察及精心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心房颤动;左心耳封堵术;护理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栓塞发生风险。

血栓栓塞并发症是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90% 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来自左心耳[1]。

由于来自左心耳,栓子的形态较复杂、直径较大,所诱发的脑卒中,较继发于动脉粥状硬化性脑血管病所诱发的脑卒中,具有梗死面积更大、致残率更高、死亡率更高、愈后更差等特点[2]。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系指使用特制的封堵器闭塞左心耳,从而达到预防房颤血栓的目的[3],为采用射频消融等手术效果欠佳及不能用抗凝剂的患者到来了希望。

我院心内科于2021年起逐步开展这项介入治疗手术。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8月—2022年9月在我院行左心耳封堵术的心房颤动患者 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56~ 86岁。

病人均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于手术治疗前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UCG)将左心房血栓存在的可能性排除。

48例患者均成功封堵出院。

1.护理2.1 术前护理2.1 .1健康宣教一般患者均缺乏对左心耳封堵术这项新介入技术的了解,同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很多家属不能陪伴,所以患者对手术都伴有一种恐惧心理,如焦虑、烦躁等不安定情绪,因此,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需要将左心耳封堵术的优点、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为患者进行详细解释,消除患者的疑虑,以最好的状态配合医师完成手术。

2.1.2 术前准备①积极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检验、检查项目,尤其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或左房增强 CT扫描是为了排除左心耳血栓必须要做的检查。

房颤患者行ACP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栓塞的护理

房颤患者行ACP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栓塞的护理

房颤患者行ACP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栓塞的护理总结了房颤患者2例行ACP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栓塞的护理体会。

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与随访等。

认为ACP左心耳封堵术创伤小,闭塞成功率更高。

通过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可以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介入治疗,预防术后并发症,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

标签:心房颤动;ACP左心耳封堵术;血栓栓塞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

心房颤动时,舒张期左房血流速度明显下降,左心耳血液呈高凝状态甚至形成血栓,危害主要表现导致血栓、卒中、心衰等并发症,致死及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及生活质量。

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是预防栓塞的主要方法。

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是华法林,但是使用华法林必须长期检测凝血功能,要求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0~3.0,不但有出血风险,而且与与食物、药物等有相互作用,影响比值变化;近年来出现一些新型抗凝药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因子Xa抑制剂等,这些药物无需监测INR(国际标准化比值),且与食物、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少,可是价格昂贵,仍潜在出血的风险。

外科治疗因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故此,两者的临床应用均受到限制。

对于老年人尤其是不适合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如何预防血栓栓塞是临床上的难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左心耳结构及功能有了深入的认识,发现对于非瓣膜性房颤而言,左心耳为血栓形成的高发部位,90%的血栓来自左心耳。

介入医生使用特制的封堵器使左心耳闭塞,从而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目的。

医学不断进步,左心耳封堵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提高。

因此,我院给患者2例进行了AMPLATZER Cardiac Plug封堵器行左心耳封堵术,均获得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选取心房颤动患者2例,均为男性,分别是59岁和74岁。

一例发现心房颤动7年,有糖尿病病史7年,现服用格列吡嗪10 mg,1次/d,二甲双胍0.25 g,3次/d降糖,血糖控制一般。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现状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现状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现状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治疗房颤的新型技术,近年来逐渐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和应用。

该技术通过导管插入左心房内,对左心耳进行封堵,以防止左心耳内的血栓形成,从而减少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

本文将对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现状进行综合介绍,以期加深大家对该技术的了解。

一、技术原理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指通过导管从静脉或动脉进入心脏,将封堵装置送达到左心耳内,使用不同的材料对左心耳口进行封堵,以达到预防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的目的。

左心耳是心房内一个袋状突出物,是房颤患者形成血栓的主要部位。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利用导管技术将封堵装置送达到左心耳内,进行封堵,从根本上解决了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的问题,降低了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

二、临床应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自2005年首次成功实施以来,逐渐在临床中得到应用。

在国内外的多个临床研究中,该技术已被证实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成为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之一。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发生率,减轻房颤对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房颤治疗的重要选择之一。

三、手术指征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适用于以下情况:1. 房颤患者合并有卒中或栓塞的高危因素;2. 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物或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3. 已接受了心脏消融治疗,但仍有明显的房颤发作;4.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房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之一。

四、术后管理术后管理对于手术效果及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术后患者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

在术后的数周内,患者需要服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的形成。

患者还需要注意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等相关指标,积极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的康复锻炼也非常重要,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术后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技术优势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相比传统的手术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1. 术中创伤小: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不需要开胸手术,只需在患者的脡部进行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2. 术中操作简便: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通过导管技术,操作简便,术中风险低;3. 术后疗效明显: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术后疗效显著,可以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

一例左心耳封堵术患者的相关知识点及护理

一例左心耳封堵术患者的相关知识点及护理

远期疗效
需长期观察患者疗效,确 认封堵器是否稳定,并评 估患者预后情况。
04
术后护理及观察
一般护理
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术后患者需要平卧位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保持病房环境安静,空气流通,避免噪音和污染。
特殊护理
术后应观察患者是否有心包填 塞、心脏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患者存在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脑卒中或 TIA的病理生理证据、或存在易导致脑卒中或TIA的血流动力 学因素。
手术禁忌症
左心房内径≥65mm,不能排 除二尖瓣狭窄且肺静脉压力大
于左心房压力者。
存在左心房内血栓、左心耳内 血栓者。
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或不能耐受 手术者。
手术方法
经股静脉途径
等食物的摄入。
患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 动图等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心
脏病变。
05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房颤 血栓形成的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安
全性和有效性。
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 其是术后24小时内,需要加强监护,
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抗凝治疗,并注意 定期复查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功能,以
在X线透视下,通过股静脉穿刺将导管送入右心房,然后依次 通过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将导管送至左心 耳,在左心耳内注射造影剂确认封堵伞位置良好后,释放封 堵伞,退出导管,手术完成。
经颈静脉途径
在X线透视下,通过颈静脉穿刺将导管送入右心房,然后依次 通过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将导管送至左心 耳,在左心耳内注射造影剂确认封堵伞位置良好后,释放封 堵伞,退出导管,手术完成。

心房颤动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护理

心房颤动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护理
表 1 比较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 [n、%]
组别 甲组(n=25) 乙组(n=25)
x2 P
血栓栓塞 3(12.00) 1(4.00)
残余分流 3(12.00) 1(4.00)
心包积液 2(8.00) 0(0.00)
总发生率 8(32.00) 2(8.00)
4.5000 0.0338
3. 讨论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信访颤动患者预防血管栓塞的最佳技术,医疗机构 医师与护士更应全方位掌握各类新技术、新理念,通过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措 施,再侧重术前干预、术中干预和术后干预的方式,强化护理效果及质量,预防 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 [5]。总之,在心房颤动患者中,以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为 前提侧重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在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同时,预防术后并发症, 应加大推广力度。
目前常见心房颤动治疗方式为左心耳结扎切除等虽可起到血栓栓塞预防的效果但因创伤较大使之使用率相对较低而华法林等抗凝药存在各类弊端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地位即以自身风险低创伤小和成功率高的优势成为心房颤动患者治疗的首选1
护理园地
医药界 2019 年 3 月第 5 期
心房颤动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护理
1.3 观察指标 比较各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即术后并发症包括血栓栓 塞、残余分流、心包积液。 1.4 统计学处理 取统计软件 SPSS 20.0,对本文研究数据加以汇总处理。即表示 计量 资料,组间数据用 t 检验;n/% 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数据用 x2 检验。P < 0.05 时, 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各组患者手术成功率 甲组手术成功率为 80.00%(20/25),乙组手术成功率为 100.00%(25/25), 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x2=5.5556,P=0.0184)。 2.2 比较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 乙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8.00%,甲组为 32.00%,各数据间比较有意 义(P < 0.05),见表 1。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现状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现状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现状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在左心耳内部植入封堵器来阻塞左心耳颤动或血栓导致的栓塞的技术。

它主要用于预防房颤患者中发生卒中的可能。

传统上,房颤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但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又会增加出血的风险,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困扰。

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治疗选择。

在国际范围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应用已经逐渐得到认可与推广。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已经将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列为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一线治疗选择。

在美国,FDA也已经批准了一些左心耳封堵器的使用,并且一些临床研究显示,左心耳封堵术与抗凝药物相比,在预防卒中方面具有相似的疗效,但出血风险更低。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备受推崇的治疗手段。

在国内,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也逐渐引起了医生和患者的关注。

目前,一些大型医院已经开始开展左心耳封堵术的临床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与国际上相比,国内对于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研究和应用还显得比较滞后,相关的技术、设备和经验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积累和提高。

尽管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左心耳的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风险较高,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心脏介入经验和精湛的操作技术。

左心耳封堵器的选择和植入位置对手术的成功与失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需要医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目前的左心耳封堵器在材料、结构和植入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鉴于以上挑战和问题,未来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发展方面还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努力。

一是加强医生的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其对于左心耳封堵术的认识和操作经验,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二是加大对于左心耳封堵器的研发和改进力度,提高其在材料、结构和植入方式上的性能和安全性。

一例左心耳封堵术患者的相关知识点及护理

一例左心耳封堵术患者的相关知识点及护理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 冒和其他感染,避免与 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 接触。
按照医生指导的剂量和 时间服药,不要随意更 改药物剂量或停药。
THANKS
感谢观看
就医指导
若出现胸痛、胸闷、气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 现的问题。
家庭护理建议
家庭环境
饮食调整
心理支持
预防感染
按时服药
营造舒适、安静、空气 清新的居住环境,保持 房间清洁,避免室内人 员过多。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和医 生建议调整饮食,保证 营养均衡,控制钠盐摄 入。
家庭成员应关注患者的 心理变化,给予必要的 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 减轻心理压力。
03
恢复日常活动。
05
出院指导及相关知识点
出院康复指导
休息与活动
出院后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 剧烈运动,保证充足休息。
饮食指导
保持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心理调适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紧张, 积极配合家庭护理和生活调整。
定期复查与随访
定期复查
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到医院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查 等,以监测封堵器位置及心功能状况。
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需平卧休息,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心电图表现。一般术后第一天即可出院,术 后需定期复查。
02
术前准备及相关知识点
术前检查与评估
病史采集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心血管 疾病、肺部疾病等。
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体温、 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实验室检查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 、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
心电图检查

房颤防卒中,可用ABC三步法!亚太指南

房颤防卒中,可用ABC三步法!亚太指南

房颤防卒中,可用ABC三步法!亚太指南11月13日,亚太心律学会更新了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

新指南强调房颤的整体管理路径ABC(Atrial fibrillation Better Care)在卒中预防中的重要性。

还特别强调,房颤患者的卒中和出血风险是动态变化的,必须定期重新评估。

房颤ABC整体管理路径对于亚洲房颤患者,指南建议采用基于房颤ABC路径的整合医疗或整体管理方法来改善预后。

房颤ABC整体管理路径A(Avoid stroke):首先要重视卒中预防,应用抗凝药物,例如控制良好的华法林[治疗窗内时间(TTR)> 65%~70%]或新型口服抗凝药。

这一过程分为3个步骤:(1)确定低危患者;(2)对于所有≥1个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提供卒中预防措施,并评估出血风险;(3)选择口服抗凝药。

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应用三步骤B(Better symptom management):其次是症状管理,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以症状为导向的临床决策来控制心率或节律,以更好地管理症状。

C(Cardiovascular risk and comorbidity management):第三是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合并症的管理。

包括控制血压、糖尿病、心衰、心肌缺血、睡眠呼吸暂停等,同时进行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减肥、规律运动、减少饮酒或使用兴奋剂、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等。

卒中风险评估建议采用CHADS-VASc评分来评估亚洲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

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并非一成不变,必须定期重新评估,至少每年评估一次,如可能每4个月评估一次。

对于初始卒中风险低(CHADS-VASc评分:男士0分,女士1分)的房颤患者,理想状态下应4个月后重新评估卒中风险,一旦发现CHADS-VASc评分增加,应及时应用口服抗凝药。

出血风险评估建议采用HAS-BLED评分来评估出血风险,这有助于找出不可纠正和可纠正的出血危险因素,确定出现风险高的患者,早期和更频繁地进行临床复查和随访。

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

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

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
房颤的治疗方法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个体患者的情况,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选择:
1. 药物治疗: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可帮助防止血栓形成;心率控制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减缓心率;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可恢复正常心律。

2. 心脏电复律(电击复律):用电击的方式将心脏的心律恢复为正常。

这种治疗适用于突发性或顽固性房颤,效果较好。

3. 射频消融术:通过导管插入体内,使用射频能量将导致房颤的异常心律的组织部分烧灼或摧毁,以恢复正常心律。

4. 再同步除颤术(ICD):体内植入可监测心脏节律的装置,能够自动检测到房颤,然后通过电击复律。

5. 外科手术治疗:如果其他治疗方法无效,可能会选择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如迷宫手术,通过切除或切割心房组织,以恢复正常心律。

最好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评估和决定。

因此,建议患者与医生紧密合作,根据患者的症状,整体健康状况和治疗目标,制定出最适合自
己的治疗方案。

左心耳封堵术(LAAC)用于接受其他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

左心耳封堵术(LAAC)用于接受其他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

左心耳封堵术(LAAC)用于接受其他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心房纤颤(房颤)是心律失常的一种常见形式,它会引起心房的不规则收缩,导致心房内的血液淤积和凝块形成,增加中风的风险。

左心耳封堵术(LAAC)是一种治疗房颤的介入性手术方法,通过在左心耳部位植入封堵器,阻止血栓形成与脱落,降低中风的风险。

随着心脏介入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房颤患者需要接受其他心脏介入手术治疗,但是否可以同时进行左心耳封堵术(LAAC)仍存在讨论。

目前,关于左心耳封堵术(LAAC)用于接受其他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的研究较少。

有必要对该治疗策略的效果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对左心耳封堵术(LAAC)用于接受其他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心房纤颤(房颤)患者进行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左心耳封堵术(LAAC)用于接受其他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左心耳封堵术在心房纤颤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包括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长期随访结果。

2. 探讨左心耳封堵术在心房纤颤患者中是否能够降低卒中发生率、减少抗凝药物使用以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比较左心耳封堵术与其他心脏介入手术治疗心房纤颤的效果和安全性,探讨其优劣势和适用人群。

4. 探讨左心耳封堵术在治疗心房纤颤的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探讨,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关于左心耳封堵术在心房纤颤患者中的治疗选择和指导,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为进一步推动左心耳封堵术在心脏介入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LAAC在接受其他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房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其在这一特定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效果。

6种房颤管理方法远离卒中并发症(心房颤动与卒中预防)

6种房颤管理方法远离卒中并发症(心房颤动与卒中预防)

6种房颤管理方法远离卒中并发症1抗凝治疗预防卒中2019AHA/ACC/HRS指南指出抗凝适应证为男性CHA2DS2-VASc评分22分,女性CHA2DS2-VASc评分23分(I类)。

除二尖瓣中、重度狭窄以及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房颤患者外,均应首选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

如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但不能维持INR水平时,则可以换用NoAC(例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艾多沙班)。

选择抗凝治疗方案时,应注意平衡卒中和出血风险,可通过CHA2DS2-VASc和HAS-BLED等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并严格评分,综合选择。

2左心耳封堵研究证实左心耳封堵可降低心血管及全因死亡风险,对卒中的预防效果更佳。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指出,对于CHA2DS2-VASC评分22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进行左心耳封堵以预防卒中:①不适合长期规范抗凝治疗;②长期规范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③HAS-BLED评分23分,可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栓塞事件(IIa,B)o3心室率控制房颤心室率控制包括急性心室率控制和长期心室率控制。

房颤患者的最佳心室率控制目标值尚不明确,需根据患者的症状及合并症、心功能状态等情况个体化地确定。

宽松心室率控制(静息心率<110次∕min)可作为心室率控制的初始心率目标(Ila,B)o若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直接同步电复律(I,B)。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者,可考虑静脉使用胺碘酮以急性控制心室率(lib,O o LVEF240%的房颤患者,可选择口服B受体阻滞剂、非二氢毗咤类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草)或地高辛(I,B);LVEF<40%的房颤患者,可选择口服B受体阻滞剂或地高辛(I,B)。

单一药物未能达到心室率控制目标时,可考虑联合药物治疗(∏a,B)o完善超声心动图检吊(I.O进行室率控制治疗(I.B).必要时联合为物治疗(Ua.C)初始11标静息心率<110次∕min(Ila.B),避免心动过缓左心室射血分数去40%—!- ------------------ YP受体阻维拉帕米/ Wtrr4滞剂地尔破尊世商辛联合用药以达到靶心率目标或进一步控制症状地高节地高辛•剂.或维拉帕------- --------- 米/地尔破草图2房颤心室率控制的药物选择流程推荐静脉使用B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美托洛尔)或非二氢毗咤类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草)用于急症但不伴有预激综合征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

左心耳封堵术,解房颤患者之忧

左心耳封堵术,解房颤患者之忧

左心耳封堵术,解房颤患者之忧⊙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人民医院 杜梦荷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45岁以上成人的房颤标化患病率(编者注: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是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和描述疾病分布状态的一项测量指标)约为2%,75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均达到5%。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表现为无序的心房电活动及无效的心房收缩,患者往往会感觉到心跳快且乱,严重时可引发卒中、心衰。

所以,发现房颤要尽早干预。

目前,房颤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使用抗凝、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预防卒中等并发症,恢复窦性心率,但效果一般都不够理想;二是手术,这也是目前治疗房颤较为主流的方式。

近年来,随着微创介入技术的发展,导管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因为疗效和安全性优于传统药物治疗,已成为一线治疗方法。

病理研究表明,位于左心房左前外侧的左心耳,因结构狭长,内部有丰富的梳状肌及肌小梁,腔隙隐窝众多,易产生血液涡流,从而形成血栓。

临床总结,非瓣膜性房颤的血栓90%~100%发生在左心耳。

所以,如果把左心耳“捂住”,就能“摧毁”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根据地”,从而降低卒中风险,这就是左心耳封堵术的原理。

左心耳封堵术是通过微创方法,手术时在房颤患者大腿根部血管穿刺并插入导管,进入心脏后精确定位,在左心耳入口处释放一个外表覆有膜的草莓型封堵器,封堵住左心耳,从而消除左心耳形成血栓的隐患,达到预防卒中目的。

目前的指南推荐,服用抗凝药物存在禁忌症(出血、过敏),不愿意长期服用抗凝药,高出血风险,INR不容易达标、波动大,服用抗凝药物期间出现卒中,心房颤动合并PCI术,肾功能不全,预计消融成功率低或者多次消融术,左心耳电隔离,左心耳发现血栓或者血液淤滞,已经发生卒中等情况的患者,均是左心耳封堵术的适应人群。

左心耳封堵术虽然是一项微创手术,安全性较高,但在手术前后还是有些注意事项需要患者知晓的——术前要完善相关检查术前,医护人员会详细记录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药物使用情况等。

左心耳封堵术预防高危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增添新证据

左心耳封堵术预防高危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增添新证据

左心耳封堵术预防高危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增添新证据心房颤动(房颤)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房颤所致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20%左右。

国内外的指南均推荐,男性CHA 2DS 2-VASc 评分≥2分,女性≥3分,建议长期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性事件。

但是,抗凝治疗可能带来一定的出血风险,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每年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在2.1%~3.6%。

此外,患者的依从性或耐受性也影响房颤长期抗凝治疗的效果。

研究表明,我国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不足10%,随访2年有近60%的患者因各种原因停药。

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LAAO )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介入治疗技术,通过“内塞式”或“外盖式”设计的封堵器,将最容易产生血栓(>90%)的左心耳隔绝于系统循环之外,可预防绝大多数的血栓形成和脱落引起的血栓栓塞事件。

在PROTECT AF 和PREVAIL 研究中,使用Watchman 封堵器进行LAAO 在预防脑卒中/系统性血栓/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而在安全性终点方面优于华法林。

直接口服抗凝剂(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 ,DOAC )或称新型口服抗凝剂(neworalanticoagulant ,NOAC )因其安全性和方便性特点,在新近的一些研究中显示出比华法林更优的安全性和抗凝效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1]。

目前,LAAO 与DOAC 的直接对比还比较有限。

最近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医院团队发表在《JACC :心血管介入》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提示了新技术和新药物用于房颤抗凝孰优孰劣的一些可能。

该研究入选了参加Amulet 观察性研究的1078例患者(在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接受了LAAO ),通过倾向性评分在丹麦两个全国性注册研究中匹配到1184例接受DOAC 治疗的患者。

房颤治疗方案

房颤治疗方案

房颤治疗方案第1篇房颤治疗方案一、方案背景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本方案旨在为房颤患者提供一套全面、科学、人性化的治疗方案,降低房颤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二、治疗目标1. 缓解房颤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 控制心室率,预防心功能不全。

3. 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降低血栓栓塞风险。

4. 改善心血管预后,降低死亡率。

三、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抗凝治疗:所有房颤患者均应进行风险评估,根据CHA2DS2-VASc评分,给予口服抗凝药物。

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沙库巴曲等。

(2)心律控制:针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可选用以下药物:①β受体拮抗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可降低心室率,改善心功能。

②钙通道拮抗剂:如地尔硝唑、维拉帕米等,用于控制心室率。

③钠通道拮抗剂:如普罗帕酮、氟卡尼等,用于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3)心功能不全治疗:针对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给予ACEI/ARB、β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

2. 电生理治疗(1)电复律:适用于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房颤患者。

(2)射频消融: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愿长期服药的患者,可考虑射频消融。

3. 外科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电生理治疗失败的难治性房颤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如迷宫手术、左心耳封堵术等。

4. 非药物治疗(1)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

(2)心理干预:针对房颤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给予心理支持和治疗。

四、治疗监测与评估1. 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指标。

2.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3. 长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和心血管预后。

五、注意事项1. 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2. 抗凝治疗期间,注意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风险。

房颤疗法全程介入治疗及护理

房颤疗法全程介入治疗及护理

房颤疗法全程介入治疗及护理一、房颤简介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主要表现为心房快速且不规律地收缩。

房颤可引发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并发症。

本文档主要介绍房颤的全程介入治疗及护理。

二、房颤全程介入治疗房颤全程介入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2.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包括抗凝治疗、率控治疗和节律控制治疗。

1. 抗凝治疗:目的是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常用药物有华法林、达比加群、沙库巴曲等。

2. 率控治疗:目的是控制心室率,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3. 节律控制治疗:目的是恢复窦性心律,常用药物有氨碘苯、普罗帕酮、伊布利特等。

2.2 电生理治疗电生理治疗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和电复律。

1. 射频消融:通过导管进入心脏,释放射频能量,破坏异常的心肌组织,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

射频消融分为经导管射频消融和外科射频消融。

2. 电复律:通过给心脏施加电击,使心脏恢复正常的节律。

电复律分为直流电复律和交流电复律。

2.3 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迷宫手术和左心耳封堵术。

1. 迷宫手术:通过手术创建心脏的正常电生理通路,从而恢复正常的节律。

2. 左心耳封堵术:通过封堵心脏左心耳,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三、房颤全程介入护理房颤全程介入护理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康复护理。

3.1 术前护理1. 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心功能、血压、心律等。

2. 完善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常规等。

3.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解释手术的必要性、风险和注意事项。

3.2 术后护理1.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2. 观察患者的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3. 做好患者的止痛护理,减轻患者的疼痛。

3.3 康复护理1.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

2. 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遵守医嘱。

房颤脑栓塞诊疗指南

房颤脑栓塞诊疗指南

房颤脑栓塞诊疗指南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不规则跳动。

当心房颤持续时间较长时,会导致血液在心房内积聚,形成血栓,这些血栓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引发脑栓塞,导致卒中等严重后果。

因此,对于房颤患者,预防脑栓塞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房颤脑栓塞的诊疗指南。

诊断:对于房颤患者,应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以明确诊断房颤类型和频率。

同时,需进行颅脑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检测脑部血栓形成、卒中等情况。

评估脑栓塞风险:根据国际房颤协会(EHRA)指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因素,可以评估患者发生脑栓塞的风险。

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

抗凝治疗:对于低风险和中风险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Warfarin)或非维生素K拮抗剂(NOACs)。

华法林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而NOACs则无需常规监测。

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风险。

介入治疗:对于高风险患者,或有其他禁忌症无法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介入治疗,如左心耳封堵术。

左心耳是心房与心耳的连接处,也是形成血栓的主要部位之一、封堵左心耳可以阻止血栓形成,并降低脑栓塞的风险。

抗栓治疗:对于一些高风险患者,如出血倾向较大或手术后无法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栓治疗。

抗栓治疗包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或抗凝药物(如肝素),以及进行机械性血栓切除。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病史、合并疾病等,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决策。

同时,还需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其治疗偏好和期望,以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脑栓塞的预防是房颤患者管理的关键部分。

通过评估患者的脑栓塞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脑栓塞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然而,对于每个患者来说,诊疗方案都应个体化,并需定期与医生进行随访,以调整治疗计划,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老年房颤治疗的新方法

老年房颤治疗的新方法

老年房颤治疗的新方法老年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特别容易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房颤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

老年房颤患者由于心脏的不规则跳动,容易导致血液在心房内凝结,形成血栓,增加了卒中的风险。

因此,老年房颤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老年房颤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通过口服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的形成,同时也可以通过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制心律失常的发作。

而手术治疗则包括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和心房封堵术等方法,通过手术来恢复心脏的正常跳动。

然而,传统治疗方法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药物治疗需要长期服用,容易出现出血等副作用;手术治疗则需要患者承受手术的风险和恢复期的不适。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老年房颤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其中,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关注。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左心耳封堵术和心房消融术两种方法。

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通过植入左心耳封堵器来预防血栓形成的方法。

左心耳是心房内一个常见的血栓形成部位,而左心耳封堵术可以有效地阻止血栓在这一部位的形成,从而降低卒中的风险。

相比传统的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左心耳封堵术无需长期服药,同时也减少了出血等副作用的发生。

心房消融术则是一种通过导管在心脏内进行消融治疗的方法。

相比传统的手术治疗,心房消融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通过导管在心房内进行消融,可以有效地恢复心脏的正常跳动,从而减轻心脏负担,改善症状。

除了介入治疗,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药物治疗方法。

例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出现,不仅可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还可以减少出血等副作用的发生。

同时,针对老年房颤的特点,还出现了一些针对性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更好地控制心律失常的发作。

综上所述,老年房颤治疗的新方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介入治疗的出现,为那些不能耐受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同时,新型药物的出现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颤患者选择抗凝还是左心耳封堵术?一、INR控制不佳致卒中风险升高对于心房颤动患者,现在临床上面临的选择是抗凝还是左心耳封堵术。

无论是传统抗凝药还是新型抗凝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看华法林INR达标率控制在2.0~3.0之间,达标率达到70%~100%。

反之,如果不抗凝或者达标率低的话,那么生存率也显著下降。

所以,抗凝治疗首先抗凝强度的控制非常重要。

在国际上,抗凝50%都是达标的。

在临床中,有一半的病人很难稳定地维持在达标范围内。

长期随访发现,不管任何年龄段,只要达到5年,停药率非常高。

大约60%的患者不能继续坚持服用华法林。

二、新型抗凝药物目前新型抗凝药出现的越来越多。

在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首次公布迄今为止最大型的房颤转归临床试验RE-LY(新型凝血酶直接抑制剂达比加群酯长期抗凝治疗的随机评价)研究数据。

结果显示,达比加群酯(150mg bid)在同时减少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方面优于华法林,研究还显示了与控制良好的华法林治疗相比,达比加群酯在减少致命性出血事件以及颅内出血事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利伐沙班在治疗期间,栓塞减少21%,阿哌沙班减少栓塞21%。

最重要的是出血,AVERROES研究是一项双盲研究,5599名中风高危且不适合维生素K拮抗剂患者随机分入阿哌沙班(5 mg bid)或阿司匹林(81~324 mg/d)组,明确阿哌沙班是否优于阿司匹林。

平均随访1.1年。

主要研究终点为中风或全身栓塞事件。

死亡率在阿哌沙班和阿司匹林组分别为3.5%/年和4.4%/年(HR 0.79,95% CI 0.62-1.02,P=0.07)。

主要出血事件在阿哌沙班组和阿司匹林组分别为44个(1.4%/年)和39个(1.2%/年)(HR1.13,95% CI 0.74-1.75,P=0.57);11名阿哌沙班和13名阿司匹林组患者发生了颅内出血事件。

心血管疾病导致首次住院的危险性在阿哌沙班组明显降低(12.6%/年vs15.9%/年,P<0.001),与阿司匹林组比较。

亚组分析得出类似结果(图1)。

AVERROES研究显示,对于不适合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的房颤患者,与阿司匹林相比,阿哌沙班降低卒中或全身性栓塞的风险大于50%,同时并不增加大出血的发生率。

此外,阿哌沙班与阿司匹林相比,缺血性事件和大出血的复合终点、心血管原因住院、严重不良事件显著减少和停药率均明显降低。

阿哌沙班作为新型的口服抗凝制剂在减少血栓栓塞事件上毋庸置疑优于阿司匹林,即使在过去曾经应用过华法林不能耐受或出血的患者中应用阿哌沙班,与阿司匹林相比仍能明显减少血栓栓塞事件,且不增加大出血发生率。

为这些不愿或不适合服用华法林而又需要抗凝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以往的荟萃分析显示,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在房颤抗栓治疗中相比疗效更好,但出血增加。

而AVERROES研究中阿哌沙班在疗效更优同时大出血的发生率与阿司匹林相当的情况下,证实了其具有非常好的安全性。

房颤伴有栓塞危险因素的患者大多需要长期抗凝治疗,需要抗凝药物应具有很好的耐受性,方便长期服用。

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已经被证实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AVERROSE研究中阿哌沙班的停药物比阿司匹林降低12%,且不良事件少。

印证了阿哌沙班具有很好的耐受性,方便长期服用。

AVERROES研究通过阿哌沙班与阿司匹林在房颤抗栓治疗中的比较,证实了前者在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方面的优势。

为不适宜应用华法林的患者提供更好的选择。

结合ARISTOTLE和AVERROES两项研究来看,在有效性方面,与华法林相比阿哌沙班使卒中或体循环栓塞风险显著降低21%,与阿司匹林相比降低55%;在安全性方面,与华法林相比阿哌沙班使大出血风险降低31%,和阿司匹林相当;在耐受性方面,阿哌沙班组停药率较华法林组降低27.5%,较阿司匹林组降低12%。

此外,阿哌沙班较华法林降低死亡风险11%,是至今唯一被研究证实不但卒中预防的效果优于华法林,大出血的风险显著低于华法林,同时降低全因死亡率的新型口服抗凝血药。

最近有关新型口服抗凝血药与华法林的多项大型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包括RE-LY研究和ROCKET-AF研究等,在卒中预防方面均显示了与华法林相比有较大的优势。

新型口服抗凝血药因不需血药监测,服用方便,必将为房颤患者卒中预防提供更好的选择,从而改善我国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

总的来说,新型口服抗凝药可减少出血性卒中达50%以上。

在2012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中,抗凝治疗适应证进一步扩张。

比起2006年的抗凝治疗指南,房颤在欧洲的新房颤指南里,抗凝治疗适应证扩大了50%。

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或者当患者无法耐受两药联用而采取效果更差的阿司匹林单药应用)以预防卒中应当仅限用于拒绝服用任何形式的口服抗凝药物的房颤患者。

ESC2012年房颤管理指南关于NOAC更新内容如下:1. 患者具有OAC适应证,无法维持INR在2.0~3.0之间(因华法林副作用、不能或不愿意监测INR)。

(Ⅰ类适应证,证据水平B)2. 建议患者服用OAC时,首选NOAC。

(Ⅱa类适应证,证据水平B)3. 达比加群多数患者150 mg bid;年龄大于80岁,服用相关药物(如维拉帕米等),高出血风险和中度肾功能受损110 mg bid(CrCL 30~49 ml/min)。

(Ⅱa类适应证,证据水平C)4. 利伐沙班常规20 mg qd,中度肾功能受损者15 mgbid。

(Ⅱa类适应证,证据水平C)5. 服用NOAC的患者每年需作至少一次肾功能检查,肾功能障碍者,每年肾功能检查2~3次。

(Ⅱa类适应证,证据水平B)6. 对于严重肾功能受损者,不推荐NOAC(CrCL<30ml/min)。

(Ⅲ类适应证,证据水平A)达比加群150 mg bid显著降低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发生风险,包括出血性卒中。

临床试验中,由于种种原因OAC停药率依然较高。

达比加群150 mg bid和华法林的停药率分别是16%和10%;2年时停药率分别为21%和18%,而因消化不良的停药率,达比加群150 mg bid和华法林的停药率为11.3%和5.8%。

三、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卒中服药抗凝药过程是漫长的,而且作用局限。

就算效果是完美的,也不可以全部应用。

无论是NOAC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或因子Ⅹa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还是华法林,大约21%~28%的患者会因为药物不良反应会因为出血,主要是消化道出血而停药。

至少有20%~25%的患者无法长期口服抗凝药。

左心耳是一个带钩的长管状结构,心耳壁由梳状肌形成小梁,小梁间有缝隙。

左心耳和左房腔之间有一直径10~40 mm的颈,位于左上肺静脉和二尖瓣瓣环之间,冠状动脉回旋支靠近左心耳开口基底部。

左心耳独特的钩状结构以及内膜面丰富的肌小梁易于造成血流淤滞;房颤患者心腔内径增大和左心耳心内膜纤维化等都是血栓形成的诱发因素。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房血栓90%以上存在于左心耳,左心耳中血栓形成使脑卒中发生率增加3倍。

即使恢复窦律后,左心耳收缩顿抑,仍有可能再形成血栓。

尽管房颤时血栓主要来自于左心耳,但并非全部。

目前临床上外科长期使用左心耳切除术或者闭合术以减少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但迄今尚未有大型对照临床研究对此提供肯定的证据。

针对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的PROTECT-AF研究提示。

WATCHMAN植入成功率88%,WATCHMAN组血栓事件发生率3.0/人年,WATCHMAN降低卒中相对风险29%(P>0.05)。

尽管由于学习曲线的原因,封堵组的并发症明显高于口服抗凝药物组,但其主要终点事件不劣于药物组。

另一组使用Amplatzer Cardiac Plug的研究结果与此相似。

目前,介入性左心耳封堵尚无法作为口服抗凝药物的替代疗法用于卒中的预防。

左心耳封堵器(PLAATO和WATCHMAN)的基本结构相似。

自膨胀镍钛记忆合金笼状结构支架的外面包被可扩张的高分子聚合物膜,镍钛合金支架的杆上有锚钩(类似鱼钩上的倒刺),可以协助装置固定在心耳中以免脱落。

高分子聚合物膜可以封闭左心耳心房入口,隔绝左心耳和左房体部,防止血流相通。

封堵器置入后,左心房内皮细胞会在高分子聚合物膜表面爬行生长,一段时间后形成新的内皮。

封堵器通过特殊设计的房间隔穿刺鞘和释放导管释放。

经皮左心耳封堵治疗系指使用特制的封堵器使LAA闭塞,从而达到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目的,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创伤较小的操作简单、耗时较少的治疗方法,目前许多学者致力于应用该技术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从2001年开始,经皮左心耳封堵治疗先后在动物身上、人身上进行了实验研究。

早期研究使用的是PLAATO左心耳封堵器,初步证实了该项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2002年Nakai等首先在[Circulation 2002 Apr 23;105(16):1887-9]上发表了25条狗置入PLAATO封堵器的实验结果,术中采用心腔内超声和左心房造影来确定封堵器周围是否有渗漏,有渗漏者重新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

所有的实验动物均成功地置入了封堵器,随访2天~6个月,封堵器无移位、变形、表面无血栓形成。

将实验动物安乐死后行组织学检测显示:术后1个月,封堵器左心房侧表面内皮覆盖率为90%,术后3个月为100%。

同年Sievert等在Circulation 上发表文章,最先报道了在人身上置入PLAATO封堵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该研究入选了15名不适合长期抗凝治疗并有脑卒中高危风险的慢性房颤患者,14例患者均一次置入成功,术后1个月经胸片及食管内心脏超声(TEE)证实封堵器无移位、破损,其心房面光滑,无血栓形成。

PREVAIL试验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的研究。

在美国的41个医疗中心入选了407名患者,随机以2∶1的比例分配到封堵器治疗组和华法林对照组。

主要终点:①术后7天内死亡率,缺血性卒中,栓塞和需干预的其他并发症;②复合终点:卒中、栓塞,心血管/不能解释的死亡;③7天后缺血性卒中/栓塞发生率。

试验有新加入的中心和新的术者,但均得到强化训练,非常有效。

封堵器的置入成功率为95.1%,较先前的PROTECT-AF试验的置入成功率91%明显提高。

与PROTECT-AF 试验中心脏穿孔发生率1.6%相比,PREVAIL试验中已降至0.4%。

PROTECT-AF试验中的心包填塞为2.4%,而PREVAIL为1.5%。

这两个试验都没有出现手术操作相关的死亡。

一级有效终点是比较中风、体循环栓塞、心血管死亡或无法解释的死亡的构成比,先前的PROTECT试验恰恰是丢掉了这一可以展示的非劣势结果,事件发生率略高于成功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