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知觉和观察
第三章_第一节感觉和知觉
课堂小结和作业
• 1。感觉的含义是什么,它是如何分类的? • (答案) • 2。感觉的发生和发展有哪些共同规律? (答案)
• 1。感觉的适应
• • • • 2。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3.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4。联觉 5.不同感觉间的代偿与协作
二知觉
(一)。知觉的含义 •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 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客观 事物 直接 作用 于感 官
对事 物的 整体 反应
– 理解
• 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 •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后者的简单 相加。 • 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 过程。
知觉对客观事物能作整体 反映的原因
• 第一:客观事物本身就是由许多个别属性 组成的有机整体。 • 第二:人的大脑皮层联合区具有对来自不 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分析的机 能。
• 4. 联觉 • 即对一种感觉兼而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个体有差异与 职业的训练有关。如甜美的歌喉、明快的曲调、凝重的乐曲 等都是联觉 • 最容易产生联觉现象的是颜色感觉,如红、橙、黄称为暖色 色觉又兼有温度感觉,例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 所以这些颜色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 因此这些颜色被称作冷色。 • 视味联觉—红色更甜; 无色不甜 • “喧嚣的色彩”“甜密的声音” • 另外色调还会引起轻重感觉的变化。如黑色和白色的物体。 • 听觉 和视觉也有联觉现象如人们欣赏音乐 • 听觉 和肤觉也有联觉现象如刀割割玻璃会感觉到冷。 • 在实践中,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性是可以通过练习得到 提高的,即
• 尽管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类型的感觉,但这些感觉的发生和 发展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 • 1。感觉的适应 • 感受性可由相同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感觉、知觉、注意、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物的来源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内部感觉:指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部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
它包括运动感,平衡感、肌体感觉等。
感觉的一般规律感受性和感觉阈(yu)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觉指间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某以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产生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一种感受器)。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觉性,都会因同时或继时发生作用的其它感受器的影响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它的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比如: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他的听觉更加敏锐)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做联觉。
如红色给人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心理学 名词解释
78自尊感的功效:自尊的人渴望表现自己,进取心强,关心自我形象,对平等有强烈的要求,热爱真理,尊重客观现实,因此自尊心能使人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推动人不断进取的巨大动力。缺乏自尊心会使人产生自卑心理,自轻自贱,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弃。缺乏自尊心的儿童在和他人交往时常常发生困难,有了孤独感,荣誉,成就地位等社会要求水平降低,丧失积极向上的勇气和决心,变得意志小城,遇到挫折有可能就此沉沦
4.意志:是人自觉的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调节和支配行动,从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挫折感:是个人动机性的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预订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
72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他是推动人际性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虽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73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74气质的体液说: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
75高级神经活动与气质:强度,均衡性,灵活性
76气质类型及特点:胆汁质型 性情暴躁,动作迅猛,多血质,活泼型,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粘液质,稳重型,性情沉稳,动作迟缓,抑郁质,抑制型,性情脆弱,动作迟钝
1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
12.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贯穿着积极思维的知觉,观察是最高级的感知觉水平。
13.观察力:即观察的能力,是经过后天的系统训练逐渐形成的一种带有个性心理特点的能力。
感知觉的概述
体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
2、听觉 声波振动鼓膜产生的感觉
3、嗅觉
某些物质的气体分子作用于鼻腔 黏膜时产生的感觉就是嗅觉
4、味觉
可溶性物质作用于味蕾产生的感觉 基本味觉:酸 甜 苦 咸 食物温度在20-30度时,味觉敏感性最高 舌尖-甜 舌中-咸 舌后-苦 舌两侧重-酸
对他人的知觉:通过一个人的言语、行动
来认识其整体的知觉。
自我知觉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
人际知觉是人与人交往时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错觉
三、感知觉的规律
一、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指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
感知觉概述
经常听到小可妈妈批评他,这么大,都上 幼儿园的孩子了,还总是穿错鞋子,我就 不知道,你怎么就这么笨呢?左脚和右脚 明明就不一样,穿反了肯定也很不舒服, 你用眼睛稍微观察一下就知道哪个应该穿 左脚,哪个应该穿右脚。可是我就不知道 为什么,你就这么准,一穿上就绝对是反 的,怎么就穿不对一次呢?小可拿着鞋看 来看去也看不懂怎么回事?小可还小,方 位知觉还差,何况妈妈又没教他怎么观察, 应该观察哪儿呀?
加以提高的。
知觉的规律
1 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要因素
1、对象和背景的差异 2、对象的活动性 3、对象的特征
知觉的整体性
把认知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 对一个事物的知觉取决于其关健性的部分 知觉的整体性与知识经验有关,经验越丰
富,越能识别出事物的关键性特征,从而 精确地把握知觉对象。
5、肤觉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
二 内部感觉
心理学:感知觉复习
心理学:感知觉一、名词解释1、感觉: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受到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5、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错觉:定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7、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是高水平的知觉,是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层次。
8、社会知觉:对他人、对群体、对自己的知觉。
9、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11: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二、填空题1、(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
(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
2、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反应。
4、小学儿童听觉的发展包括( 声音听觉 )和(言语听觉 )。
5、感知觉是人的感性认识,而思维则属于_理性认识认识,是人类认识的_高级形式_6、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7、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_、理解性、恒常性)等特性8、(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
(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9、小王取看电影,进入电影院后眼前一片漆黑,过了一会,他才觉电影厅渐渐明亮。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暗适应)。
三、判断题1、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标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是利用感知的差异律和对比律。
(对)2、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对)3、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第三章 感觉、知觉与观察力的培养
第三章 感觉、知觉与观察力的培养学习的目的与要求理解感觉、知觉、感受性、感觉阈限、适应、错觉等基本概念,以及感受性的变化形式,掌握知觉的基本规律和培养观察力的方法。
第一节 感觉、知觉概述一、 感觉、知觉的概念(一)感觉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切高级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保证机体与环境平衡的重要条件。
感觉剥夺实验(Sensory Deprivation),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荷比(D.O.Hebb)等首创的一种试图控制或去除对人的感觉刺激的一种实验方法。
(二)知觉知觉 (Perception )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人虽然以感觉作为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但都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及联系(一)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二)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一) 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External Sensation)接受外部刺激并反映外部事物特征,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等。
其感受器位于体表。
内部感觉(Internal Sensation )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并反映内脏器官的状态。
内部感受器主要接受体内各种化学和物理刺激,主要包括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和内脏感觉(二) 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错觉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的基本特性一、感觉的基本特性及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Sensitivity)只有当刺激物的作用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才能引起感受器的反应,发放神经冲动引起感觉。
感受器这种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做感受性。
感觉阈限(Sensitivity threshold)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就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
(二)感受性的变化及其规律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ion)感觉对比(Sensory Contrast)感觉后像( Sensory Afterimage)感觉的空间积累和空间融合感觉的相互作用( Sensory Interaction)感觉补偿( Sensory Compensation)二、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一)知觉的选择性(Perceptual Selective)(二)知觉的理解性(Sensory Comprehension)(三)知觉的整体性( Perceptual Integration)(四)知觉的恒常性( Perceptual Constancy)大小常性(Size Constancy)明度常性(Brightness Constancy )颜色常性(Color Constancy)形状常性(Form Constancy)第三节 观察力的培养一、观察力概述(一)观察观察(Observation) 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的、主动的和系统的活动。
简述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关系
简述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看到一个物体立马反映这是苹果、手机、电视等,那说明这是知觉现象。
如果我们只观察反映苹果的颜色、气味、味道等个别属性,这说明是感觉现象。
一、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个别属性即1个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气味等。
例如苹果的颜色是红色,即视觉。
味道是甜的,即味觉。
气味香的即嗅觉。
这些都是感觉现象。
像这种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叫外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但如果吃了毒苹果就会感觉到胃疼肝疼等身体内部状况及器官变化的状态的感觉,这叫做内脏感觉,也叫机体觉。
当然你在吃苹果或者摘苹果都会运用关节肌肉操作,这种关节肌肉的感觉叫做运动觉。
如果你爬到树上在摘苹果的时候感觉自己重心不稳,摇摇欲坠快到摔倒,失衡了。
这是平衡觉的反映。
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都叫做内部感觉。
所以感觉在分类上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二、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整体属性即1个事物所有个别属性的集合,可理解为把其形状、颜色、味道、气味等全部合在一起。
例如把苹果的颜色、气味、味道等合在一起,我们看到这个事物立马反应是苹果。
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运动知觉和时间知觉。
三、感觉和知觉的联系与区别:首先要明确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虽然知觉比感觉复杂,但是感觉和知觉也有相同的一面。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
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
在职教育硕士心理的生理基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一、概念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3、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受性通常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绝对感受性——是人对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域限是绝对感受性的客观指标4、感觉阈限——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量。
5、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6、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7、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适应有的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有的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
明适应——是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感到发眩耀眼,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后就能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
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降低的过程。
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化。
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8、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9、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10、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11、知觉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12、*观察——又称“思维的知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3、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14、感受野——20世纪60年代后期,研究者采用微电极技术研究神经系统的感觉信息加工,发现当呈现某种特定刺激的时候,可记录到感觉神经通路及大脑皮质各水平上单个神经细胞的放电现象,据此可以揭示该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心理学基础知识点】一、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实验和分析,揭示人类思维、情感、记忆、认知、行为等方面的规律。
以下是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点。
二、感觉与知觉1. 感觉:感觉是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到的外界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2. 知觉:知觉是基于感觉信息的加工和解释,使我们能够理解和认识到感觉的意义和特征。
三、注意与意识1. 注意:注意是指人们在感知、思考和行为中选择和集中精力的一种心理过程。
注意力可以分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两种形式。
2. 意识:意识是人们对外界和内界信息的知觉和理解。
它是人们主观体验和自我意识的基础。
四、学习与记忆1. 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和实践获取新知识、技能或观念的过程。
学习有多种形式,包括条件反射、经典条件作用和观察学习等。
2. 记忆:记忆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经历中所获得并保存的信息,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
五、思维与智力1. 思维:思维是人们对事物进行认识和推理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等。
2. 智力:智力是指人们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智力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来评估,如智商测验和心理年龄等。
六、情感与动机1. 情感:情感是人类情绪体验的一种主观感受,包括愉快、悲伤、愤怒、恐惧等。
情感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2. 动机:动机是人们追寻满足和避免负面体验的内在驱动力。
常见的动机包括生理需求、社会需求和成就需求等。
七、人格与性格1. 人格:人格是个体特质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一致性。
人格特征包括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等。
2. 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情绪、态度和行为上的稳定模式,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塑造。
常见的性格理论有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和Myers-Briggs性格类型指标等。
八、心理障碍与治疗1. 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人们在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交等方面出现异常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基础》练习题答案(四)
心理学第四章练习题[感知觉部分]一、名词解释1.感觉、知觉、超感知觉、错觉、幻觉感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指把感觉得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
超感知觉是一种以特殊方式感知世界的能力。
错觉是对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幻觉是指客观环境中没有相应的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知觉体验。
2.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是指相应于绝对感觉阈限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能力是指相应于差别感觉阈限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使人觉察出差异的刺激量。
3.适应、后像、结构优势效应、知觉的理解性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后像是指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在头脑中暂时保留片刻,这种现象即后象。
结构优势效应:在模式识别中,刺激模式的整体结构优于部分,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起有利作用,统称为结构优势效应。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事物,赋予其某种意义,并用语词把它标识出来。
4.双眼视差人的两眼相距约65mm,当我们看立体物体的时候,两眼从不同角度看这一物体,物体投射在左、右两个眼底上的视像不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双眼视差。
二、填空1.外部感觉有触肤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五种。
内部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三种。
2.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而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
3.感觉的基本规律有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联觉。
4.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通常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社会知觉、错觉三种。
5.直观教学的三种直观形式是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三种。
6.色觉有三种基本特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听觉的基本特性有频率、振幅和波形。
7.1860年,德国的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进一步研究了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E=k lgI+C 公式。
心理学:感知觉
心理学:感知觉一、名词解释1、感觉: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受到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5、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错觉:定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7、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是高水平的知觉,是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层次。
8、社会知觉:对他人、对群体、对自己的知觉。
9、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11: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二、填空题1、(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
(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
2、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反应。
4、小学儿童听觉的发展包括( 声音听觉 )和(言语听觉 )。
5、感知觉是人的感性认识,而思维则属于_理性认识认识,是人类认识的_高级形式_6、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7、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_、理解性、恒常性)等特性8、(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
(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9、小王取看电影,进入电影院后眼前一片漆黑,过了一会,他才觉电影厅渐渐明亮。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暗适应)。
三、判断题1、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标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是利用感知的差异律和对比律。
(对)2、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对)3、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4心理学 第四章 感知觉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一、感知觉概述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他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
他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观察力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2、感知觉的种类(1)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2)知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深度(距离)知觉】,物体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
3、感知觉在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3)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痛觉1、视觉的发展(1)视敏度①视力发展的一般情况a.出生1天的新生儿,其视力仅相当于成人的20/150。
b.半岁至1岁期间,儿童的视力已可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
c.对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用E字表来测查视力,因为儿童的方位知觉,尤其是左右方位的知觉水平不高,常常分不清楚。
d.3岁以上的儿童在测查前要经过训练,让儿童明白测查要求,但仍旧难免有错误。
e.3~6岁儿童的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视力发展的特殊情况:远视、近视、弱视。
(2)颜色视觉(辨色力)①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而且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
②即使同为彩色,婴儿也能区别它们并表现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了解儿童颜色识别能力的方法:a.配对法。
b.指认法。
c.命名法。
)2.听觉的发展(1)婴儿的听觉偏爱①1~2个月的婴儿偏爱乐音而不喜欢噪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②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③7~8个月的儿童已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对成人安详、愉快、柔和的语调报以欢愉的表情,而对生硬、呆板、严厉的声音表示烦躁、不安、甚至大哭。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和知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和知觉人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人的心理现象也是复杂多样的。
感觉和是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心理现象。
今天,中公教育为大家整理总结了有关心理学上的感觉和知觉的内容,来帮助大家理解记忆。
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具有着各不相同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
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感觉。
通过感觉使我们获得了关于事物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冷热、粗糙、光滑等感觉信息。
感觉除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外,还反映机体内部状况,例如,通过感觉我们可以反映有关自身的位置、运动、姿势以及机体内部器官的活动状态等种种感觉信息。
二、知觉知觉同感觉一样,也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了事物整体,即在以感觉的形式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同时也反映了事物的整体。
譬如,儿童面前有一朵花,他们并非孤立地反映它的红色、香味、多刺的枝干而是通过脑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从整体上同时反映出它是一朵玫瑰花。
三、两者的联系与区别(1)区别: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②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则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③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它们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感性认识的形式。
(2)联系:①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②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③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心理学名词解释
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1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2、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4、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9、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10、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
1、创造性——是产生独特非凡而具有一定人类价值产品的能力。也称创造力,或创造心理。
2、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6、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
7、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8、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9、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9、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科学观察与感知觉的关系及其教学策略
教学活动设计实例
实例1
组织学生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 溶解现象。让学生通过视觉、触 觉和味觉等多种方式感知物质的
溶解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例2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物体 的浮沉现象。通过改变物体的形 状、大小和重量等条件,让学生 实际操作并观察浮沉现象的变化
。
实例3
利用多媒体和教具,让学生感知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通过模 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
实物教学与观察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教具,让学生通过直 接观察获得直观体验。例如,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昆虫的结构特点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比观察与记录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并 做好记录。例如,比较不同种类的鸟类、昆虫等生物的特 征,提高学生的观察敏锐度和准确性。
感知觉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等基本感觉,而知觉则是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如对物体形状、大小、颜色、距离和方位等的知觉 。
感知觉在科学观察中的重要性
01
感知觉是科学观察的基础
科学观察依赖于人的感知觉系统,通过感知觉获取自然现象的信息,并
科学观察的心理学基础
注意与意识
在进行科学观察时,我们需要集中注意力,将意识集中在所要观察的对象上。注意和意识 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们涉及到人类如何选择性地关注和理解环境中的信息。
记忆与知觉
记忆是知觉的基础,我们通过记忆将知觉信息储存起来,以便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使用。 知觉则是对记忆信息的解释和组织过程,它涉及到如何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并将其与外部 环境中的刺激相匹配。
观察能力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对于科学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的积累至关重要。通过观察,学生可以了解 自然现象、发现规律、验证假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感觉的特征 • (1)直接性 • 感觉反应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的属性,不是过去的或者间接的事物属性,那 些记忆中再现的事物属性或者幻想中的各种类似 感觉的体验都是感觉。 •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 事物的整体特征。 • (3)感觉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 感觉是以客观事物为源泉,以主观解释为形式
• 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 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 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 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 量,更好地发展。
• 感觉剥夺是指将志愿者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 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 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病理 心理现象。 •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海勃(Hebb)实验室所进行的感觉剥夺实 验。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天后,出现了经典的病理心 理现象:①出现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及继发性情绪 行为障碍;②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③思维 迟钝;④暗示性增高;⑤体诉多,各种神经症症状;另外, 美国心理学者的“感觉剥夺试验”,也说明一个人在被剥 夺感觉后,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 不同程度的损伤,经过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 这说明人们日常生活中,漫不经心地接受各种刺激,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感觉是很重要的。
I 为原刺激量, ∆I
I
为差别感觉阀限,I 不同,则 ∆I
知觉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 息的加工过程。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 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与感觉区别与联系: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 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 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 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 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 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显微镜下边的血样,只要不 是色盲,无论谁看都是红色的;但医生还能看出里边的红 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就看不出来。
• 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 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 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 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 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形成对某 一事物的知觉的时候,各种感觉就已经结合到了 一起,甚至只要有一种感觉信息出现,都能引起 对物体整体形象反映。例如,看到一个物体的视 觉包含了对这一物体的距离、方位,乃至对这一 物体其他外部特征的认识,所以,现实生活中很 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单一或狭隘感觉的研究往 往只能产生于实验室中 。
• • • • •
感觉系统的进一步分类: 距离感觉系统:眼、耳 化学感觉系统:嗅、味 身体感觉系统:触、温、痛、动、位置和平衡。 感受器: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 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过程的结 构。按感受器在身体上分布的部位并结合一般功 能特点可区分为:内感受器、外感受器和本体感 受器三大类。
感觉系统
• 1感觉系统由感觉器官、传入神经、感觉通路、和感觉中 枢构成。 • 直观分类:眼、耳、鼻、舌、身。 • 细分为:视、听、嗅、味、触、温、痛、动、位置和平衡 等10个感觉系统。 • 第六感:标准名称“超感官知觉”(英文简称ESP)的俗 称。是一种某些人认为存在的能力。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 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 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超感官”的定义 很模糊。但通常认为“超感官”是指现今科学还不熟悉的 讯息。这些能力与现代研究的神通有相应之处。 • 第六感是潜意识的漂浮物,并且是可以能过意识辨认的漂 浮物。
• 止痛方法: • 1外科手术(通常是切割与痛觉有关的神经 通路) • 2 药物镇痛 • 3 生理学方法镇痛(如针灸、按摩等) • 4 心理学方法镇痛(如暗示、催眠、安慰剂 等)
• 痛觉的特点 • 和其他感觉相比,有其特殊的属性。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 其他一种或多种感觉,例如刺痛、灼痛、胀痛、撕裂痛、 觉。 • 其次,痛觉往往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恐怖、紧张不安 等。 • 痛觉还具有“经验”的属性。同样一个伤害性刺激,对不 同的人员,可以产生在程度上甚至性质上差别很大的痛感 觉。这是由于各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所造成的。例如,有 人观察到:前线的伤员对于伤口并不感到十分痛,而当注 射针刺入他们的皮肤时却大声呼痛;而另一些久病的人, 则对于针刺注射并不在意。
• 痛觉是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感觉。有 痛觉是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感觉。 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 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 能引起防御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 能引起防御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但是强烈的 疼痛会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 疼痛会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它 没有一定的适宜刺激,无论是机械的, 没有一定的适宜刺激,无论是机械的,物理的还 是化学的刺激, 是化学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并对机体造 成损害或者破坏时都会引起痛觉。 成损害或者破坏时都会引起痛觉。 • 痛觉:皮肤痛,深部痛(来自肌肉,膝关节等) 痛觉:皮肤痛,深部痛(来自肌肉,膝关节等) 和内脏痛
• 感觉的意义 • (1)感觉是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 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 • (2)感觉是复杂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 础,没有感觉,外部客观信息不可能进入 人脑,人也就不可能产生知觉,记忆,想 象,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过程。 • (3)感觉又是维持和调节一个人正常心理 的重要因素。
•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 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 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 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 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 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 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 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 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 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 ①刺痛,又称快痛或第1痛。其特点是:感觉鲜明, 定位明确,感觉迅速产生又迅速消失,引起较弱 的情绪变化。 • ②灼痛,又称慢痛或第2痛。它表现为:痛觉缓慢 2 地加剧,呈烧灼感,定位较差,持续时间较久,感 觉难以忍受,常伴有较强的情绪反应。 • ③内脏痛和躯体深部痛,多半是酸痛、胀痛、绞 痛等。有时很难描述,感觉定位很差,可引起强 的情绪变化和内脏、躯体反应,如恶心等。
• 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 提出者:19世纪中叶,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 “神经特殊能量说” • (2)主要的观点 • 1)他认为,每种感觉神经都具有特殊能量,每种 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不能产生其他感觉。 2)人直接感知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是感觉 神经自身的状态,客观事物是不可知的。 • (3)评价:否定感觉是客观事物的映像。夸大了 感觉对感受器的依赖,分离感觉同客观事物的联 系,因此,此学说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差别感觉阀限:刚刚能引起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的最小差异 量,与之相应的感受性称为差别感受性。是被试辨别两种同 类刺激强度不同时所需要的最小差异量。这一量值又称为最 小可觉差。 差别阀限与差别感受性的关系:反比关系。差别感觉阀限越 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反之,差别感觉阀限越大,差别感 受性越小。公式
K = ∆I
• 感受器的一般特征: • 1.各类感受器都具有各自的适宜刺激。引起感受器发生兴 奋的最小适宜刺激强度称之为该感受器的感觉阈值。 • 2.各类感受器都具有换能作用,即能把各种形式的刺激能 量转变为相应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传入中枢神经系 统相应部位。 • 3.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不仅仅是发生 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涵的环境变化的 信息也转移到新的电信号系统中,这就是所谓编码作用。 • 4.各类感受器都具有适应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 其香”。即反应嗅觉对刺激的适应现象。实验也证明,当 刺激仍继续作用于感受器时,而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 位频率有所下降,这些都证明感受器具有适应现象。
• 绝对感觉阀限:又称绝对阀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 最小刺激量强度。 • 绝对感受阀限又分为感觉的下绝对阀限和上绝对阀限。刚 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下绝对阀限;能够引起 感觉的最大刺激量称为感觉的上绝对阀限。上绝对阀限到 下绝对阀限之间的距离,即是人的感受性的范围。 • 绝对感觉阀限的测量:绝对感觉阀限不是仅靠一次被试的 判断为根据,而是以被试多次判断中的50%的点为根据。 • 绝对阀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关系:二者成反比关系。绝对阀 限越低,即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越小,绝对感受性就 越高,即对刺激越敏感。公式S=1/R • 影响绝对感觉阀限的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有机体的状况
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第三讲 82#A202
•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个别属性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 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是最简单的心理活动。 • 虽然感觉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心里活动, 但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 感觉为人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是人认识事 物的开端和知识的源泉。其次,感觉是一切高级 和复杂心里活动的基础。是维持正常心里活动, 保证机体与环境平衡的重要条件。
• 外感受器包括:光感受器、听感受器、味 感受器、嗅感觉器和分布皮肤、粘膜(包 括嗅粘膜、味蕾)等处的感受器。 • 内感受器包括:心血管壁的机械和化学感 受器,胃肠道、输尿管、膀胱、体腔壁内 的和肠系膜根部的各类感受器。 • 本体感受器:分布于骨骼肌肌腹、肌腱、 关节囊、韧带和内耳味觉器等处的感受器, 接受机体运动和平衡时产生的刺激。
• 痛觉达到一定程度,通常可伴有某种生理变化和 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 人的痛觉或痛反应有较大的个别差异。有人痛感 受性低,有人则高。 • 痛觉较大的个别差异与产生痛觉的心理因素有很 大关系。 • 痛觉在民族、性别、年龄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 异。 • 影响痛觉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注意力、态度、意志、 个人经验、情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