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压强
压强初中物理教案7篇
压强初中物理教案7篇压强初中物理教案篇1一、设计意图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中,大气压强和浮力中尤其是浮力,新课标要求的要求难度有所降低,这是新教材考虑到初中生思维特点的一个体现。
对于大气压强要求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但流体压强是新增内容,它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
本节课中力图通过对大量的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流体压强的知识,并会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而对于浮力,要求学生会用弹簧测力计去测浮力的大小,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帮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
二、复习目标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知道1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会用注射器测大气压2、知道和掌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4、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分析归纳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并进行物理方法的渗透教育三、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算大气压的值、用注射器测大气压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难点:用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四、教具与学具多媒体、塑料吸盘、注射器、细尼龙绳、弹簧测力计、刻度尺、装水的水槽、烧杯、热水、冷水和纸片等。
五、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复习相关知识,看听课笔记,对大气压、流体的压强及浮力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对这些知识有大概的印象。
六、教学过程压强初中物理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完整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压强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压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3.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4.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媒体工具.进行协作式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渗透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科学家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对自然学科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
难点: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
三、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力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多媒体电脑的基本操作,如word文档、powerpoint的制作、输入、编辑,以及网络的初步知识,会收发邮件,会上网搜寻相关的信息等。
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协作学习,反馈交流,应该能够很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本节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选择足够的信息资源完成教学。
内容包含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意义建构、应用创新等多种学习情景.可方便地为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
同时创设了多个多媒体动画模拟学习情景和相关的信息链接.如动画展示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飞速滑行进行设疑。
同时利用人机交互性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兴趣。
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上。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学生探究性实验,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砝码、木板、装有沙的容器,同时电脑模拟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放映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八章《压强与浮力》的第一节,主要内容是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具体内容包括:1. 压强的定义及公式:P = F/S2.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Pa)3.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受力面积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了解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并运用压强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压强计、压力计、尺子、气球等。
2. 学具:练习本、笔、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演示用一根针和一块木板,让学生感受到在不同压力下,针头对木板产生的压强。
2. 知识讲解:(1)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2)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S。
(3)压强的单位:帕斯卡(Pa)。
3.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1)压力大小。
(2)受力面积。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一个物体质量为2kg,底面积为0.1m²,求该物体对地面的压强。
(2)实践题:用气球、尺子等材料,设计一个简单的压强实验。
2. 答案:(1)压强 = 物体的重力 / 底面积= 2kg × 9.8N/kg / 0.1m² = 196Pa。
(2)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实验,无固定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掌握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压力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难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站在同一片雪地上,站在滑雪板上的同学浮在雪面上,穿自己鞋子的小朋友却陷进了雪里,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他们穿的鞋子不同。
教师追问:鞋子不同为什么就相差这么多?那蚊子为什么能用口器很容易刺破皮肤,体型大的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地里?通过追问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
(板书)环节二:生成新知(一) 演示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过渡:我们来看几个小实验,认真观察,用心思考来回答老师接下来的问题。
教师演示甲、乙两个实验: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一个小桌,甲图的小桌上放一个重物,乙图的小桌上放一个相同的重物,但放在一个较大的面积上。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1. 两个实验中哪个海绵凹陷得更深?为什么?2. 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二)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大小的关系教师演示实验:将一个重物放在不同面积的海绵上,让学生观察海绵凹陷的程度。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1. 重物放在不同面积的海绵上,海绵凹陷的程度是否相同?2. 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三)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教师演示实验:将一个重物放在同一面积的海绵上,但放在不同的位置。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1. 重物放在不同位置,海绵凹陷的程度是否相同?2. 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环节三: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提问学生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初中物理压强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压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压强的概念,学会使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并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难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步行时鞋子陷进泥土、动物的脚掌形状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压强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压强。
环节二:探究压强的概念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即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大小。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测量压强,并得出测量压强的方法。
环节三:学习压强公式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压强公式:压强 = 压力 / 受力面积。
2. 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掌握如何使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环节四:探究影响压强的因素1.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压强的因素,如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等。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环节五:应用压强知识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为什么大型车辆容易陷进泥潭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环节六:总结和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巩固对压强的理解。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主动探究压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利用实验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压强的直观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物理《压强》教案范文模板
I. 教学目标1. 掌握压强的定义及计算方法;2. 能够理解压强的物理意义和应用;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II. 教学重点1.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压力和力的关系;3. 压强的应用实例。
III. 教学难点1. 压强与力的关系的深入理解;2. 压强的应用实例的掌握。
IV. 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压强”两个字,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个概念。
将一个带有铅笔芯的宝特瓶放在桌子上,让学生尝试用手指压住宝特瓶,让学生感受一下指尖的力量对于面积的影响。
2. 概念讲解(20分钟)教师开始讲解压强的概念,介绍了压力与面积的关系,并深入探讨了压强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同时,引入力的概念,阐明了压强和力的关系。
3. 应用实例(30分钟)教师通过丰富的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压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茶杯底部会容易破裂,或者介绍水泵的原理等等。
4. 实验探究(40分钟)教师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图,探究物体受力的变化及与压强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合理操作,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实验结果。
5. 总结(10分钟)在本节课的结束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并让学生思考一下,如果你要为一辆自行车的轮胎充气,应该如何选择打气筒的头部?V. 课后作业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教师布置了一些相关题目,并让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VI.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了压强的概念及应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能够自主巩固所学知识,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及教学设计通用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及教学设计通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压强与浮力》的第二节《压强》。
内容包括:1. 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3. 压强的单位及换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了解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压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方法,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2.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压强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压强演示仪,压力计,尺子;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压力现象,如书包带对肩膀的压力,引导学生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
2. 知识讲解:(1)压强的概念: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2)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A;(3)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压力越大,压强越大;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3. 例题讲解:(1)计算一个物体在不同受力面积下的压强;(2)比较两个物体在相同压力下的压强。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压强的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压强的概念;2. 压强的计算公式;3. 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物体质量为10kg,重力为98N,放在水平地面上,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1m²,求物体对地面的压强;2. 答案:(1)压强为980Pa;(2)两个物体的压强相等,均为50Pa。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部分学生对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鞋底有花纹,汽车轮胎为什么要有一定的宽度等。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压强与浮力”教学的整合分析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压强与浮力”教学的整合分析对于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而言,“压强与浮力”一课非常重要,属于初中阶段的重点知识体系之一,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择,传统的物理大气压强教学方式往往与现阶段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存在较大出入,这也使得最终的教学效果收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压强与浮力”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进行紧密结合,与现阶段新课程教学标准中物理科目标准要求较为符合,即:初中物理课程应该与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结合,使得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积极发挥。
一、“压强与浮力”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点分析(一)实验操作精度高对于压强与浮力这一知识内容来说,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应用教师实验演示的方式来展开教学,但是在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因素等相关实验的时候,往往这些实验对操作精度有很高的要求,即使很多教师的物理实验经验已经非常丰富,但是也很难保证实验可以一次成功,有时候甚至需要进行三到四次的实验才能够得到一个相对满意的实验结果。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自身的实验积极性,并且耗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实现,使得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经常会出现不合理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实验容易产生偏差,从而使得最终的结果准确性降低。
归根结底,是因为在进行液体内部压强因素探究的时候,存在一些限制性问题,例如,设备要保证良好的气密性,不能出现漏气现象。
一旦实验失败,就必须重新进行,严重浪费了课堂时间以及实验物力资源。
而如果应用信息技术来对这一实验过程进行展示则变得容易很多,主要通过多媒体设备视频播放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成功实验的整个过程,并且可以任意控制播放或者暂停,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对重点实验环节进行深入分析。
(二)实验原理不易理解对于压强与浮力教学来说,在实验过程中会涉及到连通器等结构的应用,当上游闸门开启的时候,闸室与上游的河道会构成一个完整的连通器结构,当下有闸门打开之后,闸室与下游河道也会构成连通器,这也使得落差较大的河面可以让船只正常行驶。
关于初中压强的教案
关于初中压强的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初步认识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计算方法。
2.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学会通过生活实例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难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压强的兴趣,如两个人站在同一片雪地上,为什么体重差不多的人会有不同的陷落情况等。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压强。
2. 生成新知(1) 教师讲解压强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不同因素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结果。
(3) 教师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如为什么蚊子能刺破皮肤,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地里等。
3.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5.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2. 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不同因素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3. 生活实例法:教师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
4. 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压强的教案
初中压强的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影响压强的因素。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过程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步行时脚下的压力、举重时的压力等,引导学生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提到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等。
2. 生成新知:(1) 教师介绍压强的概念,解释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 = 压力 / 受力面积。
(2) 教师演示实验,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一:保持压力大小不变,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观察压强的变化。
实验二:保持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观察压强的变化。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主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3. 巩固知识:(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问题。
如:为什么步行时脚下的压力会感到舒适,而举重时压力会感到巨大?(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应用拓展:(1)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
如:为什么汽车在泥泞的道路上容易打滑?为什么冰面上的压力会导致冰裂?(2) 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压强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并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操作、问题解答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影响压强的因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对液体的压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熟悉使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让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
【难点】应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设疑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固体的压强,提出问题:液体内部是不是也有压强呢?环节二:新课讲授过渡:学生列举生活中能体现出液体压强的事例。
1.潜水员必须穿潜水服潜水;2.科学实验表明,水下100多米的深度连罐头也被压爆;3.很多鱼类无法在深海生存;4.水库大坝上窄下宽。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一)液体压强的特点演示1: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演示2:将水倒入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侧壁开口且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演示3:把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水中。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讨论交流橡皮膜总会发生形变,并且总是向外凸出。
总结:容器内的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二)液体压强的大小我们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那么它的压强大小又如何呢?压强的大小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假想在液体内部深度h处有一很薄的小液片,小液片的面积为S。
小液片要受到它上面液体的压力F,这个压力就等于上面液体的重力G,而重力G大小与质量m有关,质量m与液体密度ρ和体积V有关。
利用上述物理量,能否计算出小液片受到的压强?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说明:(1)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压强(推荐5篇)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压强(推荐5篇)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压强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压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3.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4.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媒体工具.进行协作式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渗透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科学家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对自然学科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
难点: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
三、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力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多媒体电脑的基本操作,如word文档、powerpoint的制作、输入、编辑,以及网络的初步知识,会收发邮件,会上网搜寻相关的信息等。
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协作学习,反馈交流,应该能够很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本节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选择足够的信息资源完成教学。
内容包含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意义建构、应用创新等多种学习情景.可方便地为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
同时创设了多个多媒体动画模拟学习情景和相关的信息链接.如动画展示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飞速滑行进行设疑。
同时利用人机交互性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兴趣。
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上。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学生探究性实验,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砝码、木板、装有沙的容器,同时电脑模拟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放映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及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及教学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压强》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以及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重点探讨压力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并介绍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2. 使学生了解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以及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压强计、实验器材(如气球、海绵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气球在手指按压下变形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压力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 介绍压强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2) 讲解压强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 介绍压强的单位,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压强现象。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压强计算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有关压强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实验演示:演示压强计的使用,引导学生观察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并解释实验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
2.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3. 例题及解答过程。
4. 课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计算下列物体的压强:a) 重量为10N的物体,受力面积为0.1平方米。
b) 重量为5N的物体,受力面积为0.2平方米。
2) 解释生活中一个与压强相关的现象。
2. 答案:1) a) 压强为100Pa;b) 压强为25Pa。
2) 示例:在冰面上行走时,穿着冰鞋可以减小脚对冰面的压强,从而防止陷入冰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例题,使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引言:物理学中的压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初中物理课程中也是必须要学习的内容。
理解和掌握压强的概念对于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初中物理压强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压强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压强的概念和定义;2. 学习计算压强的方法;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概念和定义;2. 压强的计算方法;3. 压强与力的关系;4. 压强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压力的概念和分析力对物体产生的作用。
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不同大小的力对物体的压力是否相同?有何差异?”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出压强的概念和定义。
2. 理论学习:2.1 学习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首先,教授学生压强的定义:在物体上的一个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然后,教师通过示例和图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计算压强。
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的环境中,互相向导,并互相检查答案。
2.2 压强与力的关系:教授学生压强和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不同面积上分别施加相同大小的力,并观察压强的变化。
通过实验的结果,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力越大,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3. 实践活动:3.1 实验:压力的分布在实验室或教室中,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一个透明的均匀物体,如玻璃板或塑料板,然后,请学生将均匀的重物放在不同的位置上。
学生可以使用一个小面积的物体和一个大面积的物体分别施加相同的力。
然后,学生可以使用干净的纸巾或其他吸水材料测量和观察物体上的压力的分布情况。
3.2 讨论: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不同面积上压强的大小和分布情况。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物体上压力的分布和对物体的影响。
4. 应用: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压强》章节,内容包括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及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详细内容如下:1. 压强的定义:物体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2. 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A,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受力,A 表示受力面积;3.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Pa);4. 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高压锅、针管、自行车轮胎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和单位;2. 能够运用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压强的计算和应用;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压强计、压力计、气球、针管、高压锅等;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气球、针管等物品,让学生观察在不同受力面积和受力情况下,压力对物体的影响。
2. 例题讲解:(1)计算压强:一个物体受到10N的力,受力面积为5cm²,求压强;(2)解释现象:为什么高压锅内的气压比普通锅内的气压高?3. 随堂练习:(1)填写压强计算表格,巩固计算方法;(2)观察生活中的压强应用实例,并解释原理。
4. 小组讨论: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压强的知识,如何运用。
六、板书设计1. 压强的定义;2. 压强的计算公式;3. 压强的单位;4. 生活实例:高压锅、针管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物体受到15N的力,受力面积为2cm²,求压强;(2)简述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压强为7.5×10³Pa;(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加强计算方法的训练。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物理量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速度、密度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压强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2. 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和答案解析;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压强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压强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掌握压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压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1. 压强的计算。
2. 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具:压强计、压力传感器、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压强计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压强的存在。
2. 提问:什么是压强?为什么会产生压强?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压强的概念: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 讲解压强的计算方法:压强 = 压力 / 面积。
3. 讲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
4. 举例说明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轮胎的压强、大气压等。
三、动手实践(15分钟)1. 让学生使用压力传感器测量不同物体的压强。
2. 让学生用气球演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如何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设计一个测量桌面压强的实验。
2. 请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压强有关,并进行简要描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讲解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了压力的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围绕初中物理中的压强概念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压强的基本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了解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力、面积等概念,为本节课学习压强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压强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压强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压强的定义,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单位;(2)了解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如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等;(3)能够运用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互动性;(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3)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学习效果;(4)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遵循实验规律;(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4)通过学习压强知识,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退一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机会。
通过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压强的相关知识。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压强现象。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掌握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对于压强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关注物理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压强的定义,知道压强是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掌握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4)通过实例分析,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压强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4)通过课堂讲解、习题练习、课后拓展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4)通过物理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即在教学难点处适当退一步,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掌握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能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影响压强的因素3. 压强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影响压强的因素。
2. 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压强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压强的概念。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压强的定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压强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3. 学习影响压强的因素:通过实验、图片等资源,让学生观察、分析影响压强的因素。
4. 应用压强知识:让学生举例说明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注意压强的计算及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压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压强概念和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压强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计算公式的熟练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压强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工厂、实验室等,观察压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压强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3.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压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3.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4.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媒体工具.进行协作式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渗透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科学家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对自然学科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
难点: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
三、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力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多媒体电脑的基本操作,如word文档、powerpoint的制作、输入、编辑,以及网络的初步知识,会收发邮件,会上网搜寻相关的信息等。
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协作学习,反馈交流,应该能够很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本节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选择足够的信息资源完成教学。
内容包含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意义建构、应用创新等多种学习情景.可方便地为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
同时创设了多个多媒体动画模拟学习情景和相关的信息链接.如动画展示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飞速滑行进行设疑。
同时利用人机交互性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兴趣。
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上。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学生探究性实验,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砝码、木板、装有沙的容器,同时电脑模拟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放映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媒体
教师:大屏幕投影、网络教室、多媒体计算机
学生:网络教室、多媒体计算机、海棉、压力小桌、砝码、木板、装沙的容器等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规律。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实验:手指压住铅笔两端,感觉有什么不同?(图实验一)
问:为什么笔尖的一端手指感到痛?是压力大吗?
(二)压力
设计多媒体动画模拟:书放在气球上,气球的形状慢慢变化。
问:气球的形状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引导,这个力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施力、受力物体各是什么?从而给出压力概念。
进一步扩展: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受压力作用呢?学生举例后,通过多媒体把有代表性的例子展示,同时演示一些常见物体压力图示的画法。
总结:一、这种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二、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
(三)压强
1.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多媒体动画模拟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手指压住铅笔头,然后再压住铅笔尾。
实验二:手掌接触的部分和指尖接触气球的部分
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
验(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
每组器材:海棉、
压力小桌、砝码、木板、装有沙的容器、盛有适量水的矿泉
水瓶等(右图示)。
还在学习资源库中链接了“开展科学探
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学会提出问题”、“怎样设计科学
探究方案”等内容,启发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学生
也可以上网搜寻相关信息,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可以通过链接、粘贴等方式补充进学习资源库里.其他学生都可以在线浏览.实现资源共享。
此处实验方案较多,对同学的不同方案,只要方法正确,都要给予充分鼓励。
选取两个代表性的方案。
方案一:
器材:矿泉水瓶、海绵、水。
方法:(1)在矿泉水瓶中装入适量的水。
(2)将瓶直立于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情况。
(3)将瓶中灌满水后再直立于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情况。
(4)将瓶中灌满水的矿泉水瓶横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情况。
比较(2)、(3)知: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比较(3)、(4)知: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方案二:(右图)
器材:装沙的容器、压力小桌、砝码。
方法:(1)将压力小桌的桌面放在沙面上加上砝码,观察下陷的深度。
(2)将压力小桌的四条腿放在沙面上,观察下陷的深度。
(3)把砝码放在桌面上后,观察四条腿下陷的深度。
比较(2)、(3)知: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比较(1)、(3)知: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进行信息搜寻、矫正、完善,学生是通过操作、
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验展示,由学生们的探究结论,
经由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有关。
我们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作用的效果。
对开展科学探究实验有困难的
学生.也可以不动手做实验,利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资源库中的多媒体资源,动画模拟实验,完成探究实验的全过程。
(四)压强的计算公式:
1.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
3.单位:①帕斯卡(Pa)1Pa=1N/m2
4.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它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其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
(五)压强知识的应用
了解压强知识的应用,组织学生自学课本79页“压强的增大与减小”部分,总结出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最后教师多媒体展示,请学生分析哪些图片是需要增大压强的?而哪些事例中又是要减小压强的?
①增大压强的方法有:、。
②减小压强的方法有:、。
(六)小结
引导学生应用所受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设置的问题,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最后根据板书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小结。
(七)反馈练习
1.图示,物体重10N,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40N,,墙壁受到的压力是()
A 10N
B 40N
C 30N
D 50N
2.下列事例中,能够减小压强的是( )
A.把书包带做得宽些
B.为了易于把吸管插入软包装饮料盒内,吸管的一端被削得很尖
C.刀、斧、剪的刃都磨得很薄
D.用细线切割湿软的肥皂
3.滑雪板长2m、宽10cm,当质量为60kg的人用它滑雪时,求雪地受到的压力和压强。
(设每块滑雪板的质量为1kg)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初步的区分压力和重力,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合理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科学的探究,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于探究只是被动地接受课本中提供的器材。
针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适时变通,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和动手实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分层教学,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对于压强的应用先组织学生自学然后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去体验、感悟,这样使学生本节课学有所得,综合科学素养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