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中数学教学精品教案:《2. 2.1条件概率》
《2.2.1条件概率》教学案1
《2.2.1条件概率》教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具体情景的分析,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过程与方法:掌握一些简单的条件概率的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会进行简单的应用.教学重点:条件概率定义的理解教学难点:概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探究: 三张奖券中只有一张能中奖,现分别由三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问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否比前两名同学小.若抽到中奖奖券用“Y”表示,没有抽到用“Y”,表示,那么三名同学的抽奖结果共有三种可能:Y Y Y,Y Y Y和Y Y Y.用B表示事件“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则B仅包含一个基本事件Y Y Y.由古典概型计算公式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为1 ()3 P B=.思考:如果已经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那么最后一名同学抽到奖券的概率又是多少?因为已知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所以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Y Y Y和Y Y Y.而“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包含的基本事件仍是Y Y Y.由古典概型计算公式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为12,不妨记为P(B|A ) ,其中A表示事件“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已知第一名同学的抽奖结果为什么会影响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呢?在这个问题中,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等价于知道事件A一定会发生,导致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必然在事件A中,从而影响事件B发生的概率,使得P ( B|A )≠P ( B ) .思考:对于上面的事件A和事件B,P ( B|A)与它们的概率有什么关系呢?用Ω表示三名同学可能抽取的结果全体,则它由三个基本事件组成,即Ω={Y Y Y,Y Y Y,Y Y Y}.既然已知事件A必然发生,那么只需在A={Y Y Y,Y Y Y}的范围内考虑问题,即只有两个基本事件Y Y Y 和Y Y Y .在事件 A 发生的情况下事件B 发生,等价于事件 A 和事件 B 同时发生,即 AB 发生.而事件 AB 中仅含一个基本事件Y Y Y ,因此(|)P B A =12=()()n AB n A . 其中n ( A )和 n ( AB )分别表示事件 A 和事件 AB 所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另一方面,根据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n AB n A P AB P A n n ==ΩΩ 其中 n (Ω)表示Ω中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所以,(|)P B A =()()()()()()()()n AB n AB P AB n n A n P n Ω==ΩΩΩ. 因此,可以通过事件A 和事件AB 的概率来表示P (B | A ) .条件概率1.定义设A 和B 为两个事件,P (A )>0,那么,在“A 已发生”的条件下,B 发生的条件概率(con ditional probability ). (|)P B A 读作A 发生的条件下 B 发生的概率.(|)P B A 定义为()(|)()P AB P B A P A = 由这个定义可知,对任意两个事件A 、B ,若()0P B >,则有()(|)()P AB P B A P A =⋅.并称上式微概率的乘法公式.2.P (·|B )的性质:(1)非负性:对任意的A ∈f . 0(|)1P B A ≤≤;(2)规范性:P (Ω|B )=1;(3)可列可加性:如果是两个互斥事件,则(|)(|)(|)P B C A P B A P C A =+.更一般地,对任意的一列两两部相容的事件i A (I =1,2…),有P ⎥⎦⎤⎢⎣⎡∞= 1|i i B A =)|(1B A P i i ∑∞=. 例1.在5道题中有3道理科题和2道文科题.如果不放回地依次抽取2 道题,求:(l )第1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2)第1次和第2次都抽到理科题的概率;(3)在第 1 次抽到理科题的条件下,第2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解:设第1次抽到理科题为事件A ,第2次抽到理科题为事件B ,则第1次和第2次都抽到理科题为事件AB .(1)从5道题中不放回地依次抽取2道的事件数为n (Ω)=35A =20.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n (A )=1134A A ⨯=12 .于是 ()123()()205n A P A n ===Ω. (2)因为 n (AB )=23A =6 ,所以()63()()2010n AB P AB n ===Ω. (3)解法 1由( 1 ) ( 2 )可得,在第 1 次抽到理科题的条件下,第 2 次抽到理科题的概3()110(|)3()25P AB P B A P A ===. 解法2 因为 n (AB )=6 , n (A )=12 ,所以()61(|)()122P AB P B A P A ===. 例2.一张储蓄卡的密码共位数字,每位数字都可从0~9中任选一个.某人在银行自动提款机上取钱时,忘记了密码的最后一位数字,求:(1)任意按最后一位数字,不超过 2 次就按对的概率;(2)如果他记得密码的最后一位是偶数,不超过2次就按对的概率.解:设第i 次按对密码为事件i A (i =1,2) ,则112()A A A A =表示不超过2次就按对密码.(1)因为事件1A 与事件12A A 互斥,由概率的加法公式得 1121911()()()101095P A P A P A A ⨯=+=+=⨯. (2)用B 表示最后一位按偶数的事件,则112(|)(|)(|)P A B P A B P A A B =+14125545⨯=+=⨯.课堂练习.1、抛掷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所得的样本空间为S={1,2,3,4,5,6},令事件A={2,3,5},B={1,2,4,5,6},求P(A),P(B),P(AB),P(A︱B).2、一个正方形被平均分成9个部分,向大正方形区域随机地投掷一个点(每次都能投中),设投中最左侧3个小正方形区域的事件记为A,投中最上面3个小正方形或正中间的1个小正方形区域的事件记为B,求P(AB),P(A︱B).3、在一个盒子中有大小一样的20个球,其中10和红球,10个白球.求第1个人摸出1个红球,紧接着第2个人摸出1个白球的概率.教学反思:1. 通过对具体情景的分析,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2. 掌握一些简单的条件概率的计算.3.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教学设计6: 2.2.1 条件概率
2.2.1 条件概率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情境的分析,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2.掌握求条件概率的两种方法.3.利用条件概率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知识 1.条件概率条件 设A ,B 为两个事件,且P (A )>0含义 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条件概率记作 P (B |A )读作A 发生的条件下B 发生的概率 计算公式①事件个数法:P (B |A )=n (AB )n (A )②定义法:P (B |A )=P (AB )P (A )2.条件概率的性质 (1)P (B |A )∈[0,1].(2)如果B 与C 是两个互斥事件,则P (B ∪C |A )=P (B |A )+P (C |A ). [注意] (1)前提条件:P (A )>0.(2)P (B ∪C |A )=P (B |A )+P (C |A ),必须B 与C 互斥,并且都是在同一个条件A 下. 教前测试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若事件A ,B 互斥,则P (B |A )=1.( ) (2)P (B |A )与P (A |B )不同.( ) 【答案】(1)× (2)√2.已知P (AB )=310,P (A )=35,则P (B |A )为( )A.950B.12C.910D.14 【答案】B3.由“0”“1”组成的三位数组中,若用事件A 表示“第二位数字为0”,用事件B 表示“第一位数字为0”,则P (A |B )等于( ) A.12 B.13 C.14 D.18 【答案】A4.一个盒子里有6只好晶体管,4只坏晶体管,任取两次,每次取1只,每次取出后不放回,则若已知第一次取出的是好的,则第二次取出的也是好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59探究点1 利用定义求条件概率例1.甲、乙两地都位于长江下游,根据多年的气象记录知道,甲、乙两地一年中雨天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和18%,两地同时下雨的比例为12%,问: (1)乙地为雨天时甲地为雨天的概率是多少? (2)甲地为雨天时乙地为雨天的概念是多少?【解】 设“甲地为雨天”为事件A ,“乙地为雨天”为事件B , 根据题意,得P (A )=0.2,P (B )=0.18,P (AB )=0.12. (1)乙地为雨天时甲地为雨天的概率是 P (A |B )=P (AB )P (B )=0.120.18=23. (2)甲地为雨天时乙地为雨天的概率是 P (B |A )=P (AB )P (A )=0.120.2=35. 方法归纳利用定义计算条件概率的步骤(1)分别计算概率P (AB )和P (A ). (2)将它们相除得到条件概率P (B |A )=P (AB )P (A ),这个公式适用于一般情形,其中AB 表示A ,B 同时发生.跟踪训练 如图,EFGH 是以O 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的内接正方形,将一颗豆子随机地掷到圆内,用A 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正方形EFGH 内”,B 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扇形HOE (阴影部分)内”,则P (A )=________,P (B |A )=________.【解析】因为圆的半径为1,所以圆的面积S =πr 2=π,正方形EFGH 的面积为⎝⎛⎭⎫2r22=2,所以P (A )=2π.P (B |A )表示事件“已知豆子落在正方形EFGH 中,则豆子落在扇形HOE (阴影部分)”的概率,所以P (B |A )=14.【答案】2π 14探究点2 缩小基本事件范围求条件概率例2.集合A ={1,2,3,4,5,6},甲、乙两人各从A 中任取一个数,若甲先取(不放回), 乙后取,在甲抽到奇数的条件下,求乙抽到的数比甲抽到的数大的概率.【解】 将甲抽到数字a ,乙抽到数字b ,记作(a ,b ),甲抽到奇数的情形有(1,2),(1,3),(1,4),(1,5),(1,6),(3,1),(3,2),(3,4),(3,5),(3,6),(5,1),(5,2),(5,3),(5,4),(5,6),共15个,在这15个中,乙抽到的数比甲抽到的数大的有(1,2),(1,3),(1,4),(1,5),(1,6),(3,4),(3,5),(3,6),(5,6),共9个,所以所求概率P =915=35.互动探究1.[变问法]本例条件不变,求乙抽到偶数的概率.解:在甲抽到奇数的情形中,乙抽到偶数的有(1,2),(1,4),(1,6),(3,2),(3,4),(3,6),(5,2),(5,4),(5,6),共9个,所以所求概率P =915=35.2.[变条件]若甲先取(放回),乙后取,若事件A :“甲抽到的数大于4”;事件B :“甲、乙抽到的两数之和等于7”,求P (B |A ).解:甲抽到的数大于4的情形有:(5,1),(5,2),(5,3),(5,4),(5,5),(5,6),(6,1),(6,2),(6,3),(6,4),(6,5),(6,6),共12个,其中甲、乙抽到的两数之和等于7的情形有:(5,2),(6,1),共2个.所以P (B |A )=212=16.方法归纳利用缩小基本事件范围计算条件概率的方法将原来的基本事件全体Ω缩小为已知的条件事件A ,原来的事件B 缩小为AB .而A 中仅包含有限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相等,从而可以在缩小的概率空间上利用古典概型公式计算条件概率,即P (B |A )=n (AB )n (A ),这里n (A )和n (AB )的计数是基于缩小的基本事件范围的.跟踪训练 一个盒子内装有4个产品,其中3个一等品,1个二等品,从中取两次,每次任取1个,作不放回抽取.设事件A 为“第一次取到的是一等品”,事件B 为“第二次取到的是一等品”,试求条件概率P (B |A ).解:将产品编号为1,2,3号的看作一等品,4号为二等品,以(i ,j )表示第一次,第二次分别取得第i 号,第j 号产品,则试验的基本事件空间Ω={(1,2),(1,3),(1,4),(2,1),(2,3),(2,4),(3,1),(3,2),(3,4),(4,1),(4,2),(4,3)},事件A 有9种情况,事件AB 有6种情况,P (B |A )=n (AB )n (A )=69=23.探究点3 条件概率性质的应用例3.在一个袋子中装有10个球,设有1个红球,2个黄球,3个黑球,4个白球,从中依次摸2个,求在第一个球是红球的条件下,第二个球是黄球或黑球的概率.【解】 设“摸出第一个球为红球”为事件A ,“摸出第二个球为黄球”为事件B ,“摸出第三个球为黑球”为事件C ,则P (A )=110,P (AB )=1×210×9=145,P (AC )=1×310×9=130.所以P (B |A )=P (AB )P (A )=145÷110=29,P (C |A )=P (AC )P (A )=130÷110=13.所以P (B ∪C |A )=P (B |A )+P (C |A )=29+13=59.所以所求的条件概率为59.求解策略利用条件概率性质的解题策略(1)分析条件,选择公式:首先看事件B ,C 是否互斥,若互斥,则选择公式P (B ∪C |A )=P (B |A )+P (C |A ).(2)分解计算,代入求值:为了求比较复杂事件的概率,一般先把它分解成两个(或若干个)互不相容的较简单的事件之和,求出这些简单事件的概率,再利用加法公式即得所求的复杂事件的概率.跟踪训练 外形相同的球分装在三个盒子中,每盒10个.第一个盒子中有7个球标有字母A ,3个球标有字母B ,第二个盒子中有红球和白球各5个,第三个盒子中有红球8个,白球2个.试验按如下规则进行:先在第一个盒子中任取一个球,若取得标有字母A 的球,则在第二个盒子中任取一个球;若第一次取得标有字母B 的球,则在第三个盒子中任取一个球.如果第二次取出的是红球,则称试验为成功.求试验成功的概率. 解:设A ={从第一个盒子中取得标有字母A 的球}, B ={从第一个盒子中取得标有字母B 的球}, R ={第二次取出的球是红球}, W ={第二次取出的球是白球}, 则P (A )=710,P (B )=310,所以P (R |A )=12,P (W |A )=12,P (R |B )=45,P (W |B )=15,所以P (RA ∪RB )=P (RA )+P (RB )=P (R |A )P (A )+P (R |B )P (B )=12×710+45×310=0.59.知识结构深化拓展1.对条件概率计算公式的两点说明(1)如果知道事件A 发生会影响事件B 发生的概率,那么P (B )≠P (B |A );(2)已知A 发生,在此条件下B 发生,相当于AB 发生,要求P (B |A ),相当于把A 看作新的基本事件空间计算AB 发生的概率,即P (B |A )=n (AB )n (A )=n (AB )n (Ω)n (A )n (Ω)=P (AB )P (A ). 2.两个区别(1)P (B |A )与P (A |B )意义不同,由条件概率的定义可知P (B |A )表示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条件概率;而P (A |B )表示在事件B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 发生的条件概率.(2)P (B |A )与P (B ):在事件A 发生的前提下,事件B 发生的概率不一定是P (B ),即P (B |A )与P (B )不一定相等. 当堂检测1.已知P (B |A )=13,P (A )=25,则P (AB )等于( )A.56 B.910 C.215D.115【解析】P (AB )=P (B |A )·P (A )=13×25=215,故选C.【答案】C2.甲、乙、丙三人到三个景点旅游,每人只去一个景点,设事件A 为“三个人去的景点不相同”,B 为“甲独自去一个景点”,则概率P (A |B )等于( ) A.49 B.29 C.12 D.13【解析】由题意可知.n (B )=C 1322=12,n (AB )=A 33=6.所以P (A |B )=n (AB )n (B )=612=12.【答案】C3.考虑恰有两个小孩的家庭.(1)若已知某家有男孩,求这家有两个男孩的概率;(2)若已知某家第一个是男孩,求这家有两个男孩(相当于第二个也是男孩)的概率(假定生男生女为等可能).解:Ω={(男,男),(男,女),(女,男),(女,女)}. 设B =“有男孩”,则B ={(男,男),(男,女),(女,男)}. A =“有两个男孩”,则A ={(男,男)},B 1=“第一个是男孩”,则B 1={(男,男),(男,女)}, 于是得(1)P (B )=34,P (BA )=P (A )=14,所以P (A |B )=P (BA )P (B )=13;(2)P (B 1)=12,P (B 1A )=P (A )=14,所以P (A |B 1)=P (B 1A )P (B 1)=12.。
条件概率优秀教学设计
2.2.1条件概率
教学过程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问题1:概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2】从1,2,3,4,5中任取两个不同的数,事件A表示“取到的数字1”,事件B表示“取到的两个数之和为偶数”,则:
(1)事件A发生的概率是多少?
(2)事件A发生并且事件B发生的概率是多少?
(3)在事件A发生的情况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为多少?
(3)第一次抽到理科题的条件下,第二次也抽到理科题的概率.
问题3:求解条件概率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出条件概率的一般概念;配套例题巩固训练,加深理解并能熟练应用;在题目中启发学生归纳条件概率的性质及解题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抽象能力、规范逻辑推理能力及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渗透归纳、转化、数学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条件概率的概念及计算.
难点:条件概率计算公式的简单应用.
教学方法、手段
方法:学案导学、探究讲授
手段:多媒体课件、一体机
教学过程
四、总结提升
1.定义
条件概率:2.计算公式
有界性
3.性质乘法公式
可加性
注意:(1)P(AB)或n(AB);
(2)P(AB)与P(A)原样本空间下的概率.
板
书
设
计
2.2.1条件概率
(一)条件概率的定义:
或
(2)发现条件概率的性质:
(1)有界性:0≤P(B|A)≤1
(2)乘法公式:
(3)可加性:B和C互斥,P(B∪C |A)= P(B|A)Biblioteka P(C|A)1、复习旧知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3 2.2.1条件概率教案
在上述两个问题中,通过计算 、 、 、 、 的值,引导学生探索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导致 、 不同的原因,辨析 、 的区别,引导学生发现 、 、 的关系,总结计算条件概率的两种基本方法。
(三)师生携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概念
根据以上分析,引导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1)试给出条件概率的定义,和定义中需要注意的问题。(2)既然条件概率也是概率,它具备概率性质吗?若具备,这些性质分别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架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桥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总结归纳出“在附加条件下”相当于缩小了基本事件的考虑范围,即样本空间发生了变化。凸显“缩小了基本事件的范围下,求事件B的概率,即可得到条件概率 ”的教学关键。同时,为了降低难度,借助韦恩图直观地描述事件关系,加深学生对于条件概率的理解。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进行归纳表达,教师给予启发和补充完善。锻炼学生的数学概括表达能力,让学生再次尝试对条件概率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把握。明确求解条件概率的具体方法,以及这些求解方法的使用背景,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此外,从性质这一角度,加深学生对条件概率的再认识,为以后应用条件概率公式及性质解决较复杂的条件概率问题做好铺垫。
(1)求此人患色盲的概率;
(2)如果此人是色盲,求此人是男人的概率.(以上各问结果写成最简分式形式)
教学反思:
学生在必修3中已经学习了有关概率的一些基础知识,对一些简单的概率模型(如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已经有所了解。条件概率是学生接触到的又一个全新的概率模型。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遇到具体问题时,学生常因分不清是P(B|A)还是P(AB)而导致出错。基于此,在本节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对于条件概率概念的生成,借助图示形象直观地展现条件概率概念的生成过程。
高中数学新人教版A版精品教案《2.2.1 条件概率》
2.2.1 条件概率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景泰二中 胡钰敏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与表示,理解条件概率的一般计算公式,会正确使用公式分析和解决一些条件概率的具体问题.过程与方法:借助具体情景,尝试解决简单的条件概率问题,归纳出古典概型背景下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经历非古典概型背景下条件概率问题的探究,初步理解条件概率的一般计算公式,会正确使用公式分析和解决一些条件概率的具体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和问题探究,感受概率问题的生活化特点,体验在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数学”地思考所带来的创造和快乐.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三已经学习过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概念,能够准确理解随机试验、随机事件的含义,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分类或分步原理求解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这为学习条件概率做好了知识准备.但条件概率对于学生是一个全新并且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对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参与到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数学规律的活动中去,经历条件概率公式产生的过程.另外应多设置一些小组讨论合作以及组内纠错的活动,通过互相帮助来解决问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条件概率的概念、计算公式的推导及条件概率的计算.难点: 条件概率的判断与计算.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在前面必修三中我们学习了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我们知道概率是计算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就像天气预报,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会关注空气质量,关注空气质量是否优良.现在大家一起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引例1.某地区空气质量监测资料表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0.75,连续两天为优良的概率是0.6,如果已知某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则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也为优良的概率是否仍然是0.75?如果不是,那么比0.75大还是小?生:不是,感觉比0.75小,连续两天为优良的概率是0.6.师: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直观感觉,究竟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仍然是0.75还是比0.75大或是比0.75小,学习了这节课后,我们就会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引例2.箱子里有红、黄、蓝三个小球,现由甲、乙2名同学依次无放回地摸球,问乙同学摸到红球的概率是多少?生:独立思考作答.(指定具体同学回答.)师:总结完善学生的回答.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记为Ω={红蓝、红黄、黄蓝、黄红、蓝红、蓝黄},共有6个基本事件,记事件B 为“乙同学摸到红球”,则包含的基本事件有两个:黄红、蓝红,因为基本事件数是有限个,而且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都是相同的,所以可以判断是古典概型,由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可得知3162)()()(==Ω=n B n B P . 思考:如果已知甲没有摸到红球,那么乙摸到红球的概率是变大还是变小了?又是多少? 生:变大了,21. 师:记事件A 为“甲没有摸到红球”,则样本空间缩减为A={黄蓝、黄红、蓝红、蓝黄},共4个,即n (A)=4,而事件B “乙摸到红球”包含的基本事件依然是只有黄红、蓝红两个,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相当于事件A 和事件B 同时发生,即AB 发生.所以n (AB)=2.因为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也是一样的,所以依然满足古典概型,因此由古典概型概率计算公式可知,在甲没有摸到红球的条件下乙摸得红球的概率2142)()(===A n AB n P ,确实比之前乙摸到红球的概率变大了. 通过刚才的分析计算,我们可以看出在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概率和B 发生的概率是不相等的,理由是样本空间不一样,总的基本事件数是不同的.【新知讲授】师:我们把这种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概率叫做条件概率.1.条件概率的概念 一般地,设A 、B 为两个事件,且P (A )>0,称)|(A B P 为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条件概率.)|(A B P 读作A 发生的条件下B 发生的概率.思考:)|(A B P 与)(AB P 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能借助Venn 图说明吗?我们把事件A 记做集合A ,把事件B 记做集合B ,A 与B 公共的部分记做AB ,所有基本事件的总体记做Ω. 因为已经知道事件A 发生,所以只需在A 发生的范围内考虑问题,即现在的样本空间缩小为A ,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等价于事件A 和事件B 同时发生,即AB 发生.2.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所以在前面摸球的例子中,2142)()()|(===A n AB n A B P ,我们给分子分母同除以原来样本空间的总个数,即:)()()()()()()()()|(A P AB P n A n n AB n A n AB n A B P =ΩΩ==,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条件概率更为一般的与计数无关的公式,这也是条件概率的定义公式.联系:都是求AB 同时发生的概率,且)()()|(A P AB P A B P = 区别:样本空间不同.强调:两公式分别适用的范围.现在我们再回头去看看前面提出的空气质量优良的那道题.由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可知,8.075.06.0)()()|(===A P AB P A B P ,变大了. 【例题讲解】例.在5道题中有3道理科题和2道文科题.如果不放回地依次抽取2 道题,求:(1)第1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2)第1次和第2次都抽到理科题的概率;(3)在第1次抽到理科题的条件下,第2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板书,规范做法.分析:“不放回依次”说明是有顺序的抽取,题目满足古典概型.解:设“从5道题中不放回地依次抽取2道题”的结果全体为Ω,“第1次抽到理科题”为事件A ,“第2次抽到理科题”为事件B ,则:.103206)()()(623)()2(.532012)()()(,1243)(,2045)()1(==Ω=∴=⨯===Ω=∴=⨯==⨯=Ωn AB n AB P AB n n A n A P A n n ,.2142)|(.3.21126)()()|(.2.2153103)()()|(.13========A B P A n AB n A B P A P AB P A B P 法法)法( 及时小结:条件概率计算中需注意的问题:1、条件概率的判断:(1)当题目中出现“在……前提(条件)下”等字眼,一般为条件概率.(2)当已知事件的发生影响所求事件的概率,一般也认为是条件概率.2、相应事件的判断:首先用相应的字母A 、B 表示出相应的事件,然后分析清楚在是哪个事件发生的条件下求哪一个事件的概率.然后用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求解.对于古典概型,可以采用缩减样本空间的方法来计算,即)()()|(A n AB n A B P =,或者也可以直接利用定义来计算. 【巩固练习】1.设()21=A B P ,()31=A P ,则()=AB P 61 . 2.100件产品中有5件次品,不放回地抽取2次,每次抽1件,已知第1次抽出的是次品,求第2次抽出正品的概率. 9995)|(=A B P 3.如图,EFGH 是以O 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的内接正方形.将一颗豆子随机地扔在该圆内,用A 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正方形EFGH 内”,B 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扇形OHE(阴影部分)内”,则:(1)P(B)= 41 ; (2))|(A B P =41 .【课堂总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提问个别学生回答1、数学知识:(1)条件概率的定义(2)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3)求解条件概率的一般步骤2、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由特殊到一般【课后作业】1、某种动物出生之后活到2021概率为0.8,活到25岁的概率为0.4,求现年为2021这种动物活到25岁的概率.2、口袋中装有外形质地都相同的2只白球和3只黑球,每次取1球,取后不放回,共取3次.(1)求第3次才将白球全部取出的概率是多少?(2)在前两次取球颜色不同的条件下,求第3次才将白球全部取出的概率是多少?。
【人教B版】高中选修2-3数学(理):2.2.1《条件概率》教案设计
2.2.1 条件概率【教学目标】①了解条件概率的意义;②掌握一些简单的条件概率的计算;③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会进行简单的应用.【教学重点】条件概率定义的理解【教学难点】概率计算公式的应用一、课前预习1.条件概率:对于_____两个事件A和B,在已知事件___发生的条件下,事件___发生的概率叫做条件概率,用符号________来表示.2.事件A与B交(或积):我们把由事件A和B_________构成的事件D,称为事件A与B交(或积),记作__________(或__________)3.条件概率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上学习第2页 共2页 例1、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小孩.假定生男、生女是等可能的,已知这个家庭有一个是女孩,问这时另一个小孩是男孩的概率是多少?总结:1.条件概率的判断:题目中出现“在⋅⋅⋅前提下(条件下)”等字眼,或题目中没有出现上述明显字眼,但已知事件的发生影响了所求事件的概率.2.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2、设某种动物由出生算起活到20岁的概率是0.8,活到25岁的概率为0.4.现有一个20岁的这种动物,问它能活到25岁的概率是多少?例3、甲、乙两地都位于长江下游,根据一百多年的气象记录,知道甲、乙两地一年中雨天占的比例分别为20%和18%,两地同时下雨的比例为12%,问:(1)乙地为雨天时甲地也为雨天的概率是多少?(2)甲地为雨天时乙地也为雨天的概率是多少?三、 课后练习1.若1.0)(,4.0)(,3.0)(===B A P B P A P 则.________)|(_____,)|(==B A P A B P2.一个口袋内装有2个白球和2个黑球,那么:(1)先摸出一个白球不放回,再摸出一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2)先摸出一个白球放回后,再摸出一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3.有红色、蓝色两颗骰子,设事件A 为“抛红骰子所得点数为偶数”,设事件B 为“抛蓝骰子所得点数大于4”.求)|(A B P4.同时抛掷三颗骰子一次,设A :“三个点数都不相同”,B :“至少有一个6点”,则)|(A B P =______.。
最新高二数学选修2.2.1条件概率精品公开课导学教案设计
221 条件概率【学习要求】1.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2.掌握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3.利用条件概率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法指导】理解条件概率可以以简单事例为载体,先从古典概型出发求条件概率,然后再进行推广;计算条件概率可利用公式P(B|A) = TpAB也可以利用缩小样本空P(A)间的观点计算.b5E2RGbCAP1 .条件概率的概念设A, B为两个事件,且P(A)>0,称P(B|A) = ______ 为在事件—发生的条件下,事件—发生的条件概率. P(B|A)读作—发生的条件下—发生的概^^. plEanqFDPw2.条件概率的性质(1)P(B|A) €----(2)如果B与C是两个互斥事件,则P(B U C|A) = ________________ .[一点通]求条件概率一般有两种方法:P(B|A)=常,其是对于古典概型类题目,可采用缩减基本事件总数的办法来计算,中n(AB)表示事件AB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n(A)表示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DXDiTa9E3d二是直接根据定义计算,P(B|A)= P P A B,特别要注意P(AB)的求法.RTCrpUDGiTP(A)一只口袋内装有2个白球和2个黑球,那么:[例1](1) 先摸出1个白球不放回,再摸出1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先摸出1个白球后放回,再摸出1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思路点拨]先摸出1个白球后放回或不放回,影响到后面取到白球的概率,应注意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的不同. 5PCzVD7HxA[精解详析](1)设“先摸出1个白球不放回”为事件A, “再摸出1个白球”为事件B,则“先后两次摸到白球”为AB,先摸1球不放回,再摸1球共有4X 3种结果.jLBHrnAlLg __ 2X 3 1 ________ 2X 1 1・・ P(A)—=二P(AB)—=二xHAQX74J0XP(A) 4X 3 2,P(AB) 4X 3 6P AB 1・P(B|A)= PAB=1・1个白球”为事件B1,两次都摸到白⑵设“先摸出1个白球放回”为事件A1,“再摸出球为事件A1B1.LDAYtRyKfE:.P(A1) = ^^4= 1P(A1B1) = 2^2= 1Zzz6ZB2Ltk1丿4X 4 2 1B1)4X 4 4.1P A1B1 4 1P(B1|A1)P A1 1 221故先摸1个白球不放回,再摸出1个白球的概率为亍先摸1个白球后放回,再摸出1个1白球的概率为2』qyn14ZNXI1 .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所出现的点数的所有可能结果为{1,2,3,4,5,6},记事件A= {2,3,5}, B ={1,2,4,5,6},则 P(A|B) = 1 c 1 A _ B._ A・251解析:P(B 戶 6, P(A n B)二 3 P(A|B 戶 PAB = 3= 5SixE2yXPq56 1 12•已知 P(A|B) = 2,P (B )= 3,贝U P (AB)= 解析:••• P (AIB 戶 P ^AB ,1 1 1 --P(AB) = P(A|B) P(B)=石 X $ = .kavU42VRUs23 63•甲、乙两地都位于长江下游,根据一百多年的气象记录,知道甲、乙两地一年中雨天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20%和18%两地同时下雨的比例为12% 问:(1) 乙地为雨天时甲地也为雨天的概率是多少? (2) 甲地为雨天时乙地也为雨天的概率是多少?解:设“甲地为雨天”为事件A , “乙地为雨天”为事件B ,由题意,得P(A) = 0.20, P(B) =0.18, P(AB) = 0.12 .y6v3ALoS89(1)乙地为雨天时甲地也为雨天的概率是 PfAB ) 0 12P(A|B)= = 018~ 0.67W 2ub 6vSTnP (2)甲地为雨天时乙地也为雨天的概率是 PfAB \ 0 12 P(B|A戶 77 0 £ = 0.60.0YujCfmUCw探究点一条件概率问题1 3张奖券中只有1张能中奖,现分别由3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问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否比其他同学小?eUts8ZQVRd1答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为3,不比其他同学小.2 3C _D~EmxvxOtOco '5 '5.6ewMyirQFL问题2如果已知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那么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多少?1答按照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此时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为1小结已知第一名同学的抽奖结果会影响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这就是条件概率.例1在5道题中有3道理科题和2道文科题.如果不放回地依次抽取2道题,求:(1)第1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sQsAEJkW5T⑵第1次和第2次都抽到理科题的概率;⑶在第1次抽到理科题的条件下,第2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解设“第1次抽到理科题”为事件A,“第2次抽到理科题”为事件B,贝U “第1次和第2次都抽到理科题”就是事件AB.GMslasNXkA(1)从5道题中不放回地依次抽取2道的事件数为n(Q) = A i = 20.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n(A) = A3X 12.TIrRGchYzgnA 12 3于是P(A)= =乔=丄.7EqZcWLZNXn( Q) 20 5⑵因为n(AB) = A3 = 6,n AB 6 3所以P(AB)二TV 2T 1i lzq7IGf02E⑶方法一由(1)(2)可得,在“第1次抽到理科题的条件下,第2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为P(B|A)9P AB 10 1PA 3 2. pgq5方法二因为n(AB) = 6, n(A) = 12,所以P(B|A) = nnAB= 12 = 1・NrpoJac3v1小结利用P(BA)=nAA割军答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B中的基本事件空间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在A事件必然发生的前提下,B事件包含的样本点数即为事件AB包含的样本点数.1now fTG4KI跟踪训练1 一个盒子中有6个白球、4个黑球,每次从中不放回地任取1个, 连取两次,求第一次取到白球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到黑球的概率. *nFLDa5Z。
教学设计2 : 2.2.1 条件概率
条件概率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条件概率公式解决有关的简单概率问题.(二)情感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和兴趣,加深学生对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认知规律的认识,树立学生善于创新的思维品质.(三)能力目标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归纳能力及运算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渗透归纳、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二、教学重点条件概率的概念,条件概率公式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条件概率公式,并能灵活运用条件概率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教师] 问题1:掷一个骰子,求掷出的点数为3的概率. [学生] (回答)61[教师]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本次试验的全集Ω={1,2,3,4,5,6},设B ={掷出点数为3},则B 的基本事件数为1. 61)(=中的元素数中的元素数Ω=∴B B P[教师] 问题2:掷一个骰子,已知掷出了奇数,求这个奇数是3的概率. [学生] (回答)31 [教师]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已知掷出了奇数后,试验的可能结果只有3个,它们是1,3,5. 本次试验的全集改变为A ={1,3,5},这时相对于问题1,试验的条件已经改变. 设B ={掷出的点数为3},则B ={3},这时全集A 所含基本事件数为3,B 所含基本事件数为1,则P (已知掷出奇数的条件下,掷出3)=31A =中的元素数中的元素数B .[教师] (针对问题2再次设问)问题2与问题1都是求掷出奇数3的概率,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学生] 这两个问题的提法是不一样的,问题1是在原有条件(即掷出点数1,2,3,4,5,6的一切可能情形)下求得的;而问题2是一种新的提法,即在原有条件下还另外增加了一个附加条件(已知掷出点数为奇数)下求得的,显然这种带附加条件的概率不同于P(A)也不同P(A ∩B).[教师] (归纳小结,引出条件概率的概念)问题2虽然也是讨论事件B (掷出点数3)的概率,但是却以已知事件A (掷出奇数为前提的,这样的概率称为A 发生条件下的事件B 发生的条件概率.(板书课题——条件概率) (二)传授新知 1.形成概念[教师] 在引入课题的基础上引出下列概念:(多媒体演示)设A 、B 是事件,用P(B|A)表示已知A 发生的条件下B 发生的条件概率,简称为条件概率.2.归纳公式引例1:某校高中三个年段各派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参加市里的中学生运动会,每人参加一个不同的项目,已知一名女生获得冠军,求高一的女生获得冠军的概率.[学生] (口答)设A ={只有一名女生获得冠军},B ={高一女生获得冠军} 依题意知 已知A 发生的条件下,A 成为试验的全集,B 是A 的子集,A 所含元素数为3,B 所含元素数为1,则31A )|(=中元素数中元素数B A B P =[教师] (问)P(A)为多少?P(A ∩B)为多少?P(A),P(A ∩B),P(B|A)之间有何关系? [学生] (口答)61)(,2163)(===B A P A P )()()|(A P B A P A B P =∴[教师] 这个式子的含义是明确的. 由此,便将P(B|A)表示成P(A ∩B)与P(A)之比,这为我们在原样本空间Ω下完成条件概率P(B|A)的计算提供了方便. 那么是否其它情况下条件概率仍有上述的计算公式呢?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引例2:在一副扑克的52张(去掉两张王牌后)中任取1张,已知抽到草花的条件下,求抽到的是草花5的概率.[学生] (口答)设A ={抽到草花},B ={抽到草花5},依题意知 已知A 发生的条件下A 成为试验的全集,A 中的元素发生的可能性相同,B 是A 的子集.∵一副扑克中草花有13张 ∴A 所含元素数为13,B 所含元素数为1. 则131A )|(=中元素数中元素数B A B P =.[教师] 本例中P(A)为多少?P(A ∩B)为多少?P(B|A)与P(A)、P(A ∩B)是否仍有上例的关系?[学生] 由于5213)(=A P ,521)(=B A P 所以也有)()()|(A P B A P A B P =.[教师] 综合引例1与引例2我们可由特殊到一般地归纳出下列的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 条件概率公式:若P(A)>0则)()()|(A P B A P A B P =.注:(1)其中P(A)>0是在概率的非负性的基础上,要求P(A)≠0,以保证)()(A P B A P 有意义;(2)类似地,若P(B)>0则)()()|(A P B A P A B P =;(3)公式的变形可得(概率的乘法公式):若P(A)>0,则P(A ∩B)=P(A) P(B|A). (三)讲解例题1.条件概率计算公式的应用例1.由人口统计资料发现,某城市居民从出生算起活到70岁以上的概率为0.7,活到80岁以上的概率是0.4,若已知某人现在70岁,试问他能活到80岁的概率是多少?【解析】设A ={活到70岁以上},B ={活到80岁以上},则P(A)=0.7 P(B)=0.4 又∵B ⊂A ∴P(A ∩B)= P(B)=0.4 ∴)()()|(A P B A P A B P =57.07.04.0≈=.[教师] 在求条件概率时,要求知道两事件之积(A ∩B)的概率,这概率或者题设已经给出,或者隐含在其他条件中,需要对所给条件进行分析才能得到.2.上述例题是通过条件概率公式来计算条件概率,但有时候根据问题的特点可以直接得到结果.如下面的例2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例2.(课本P54页例3) 把一副扑克的52张随机均分给赵、钱、孙、李四家,A =赵家分得的13张牌中有6张草花,B =孙家分得的13张牌中有3张草花.①计算P(B|A) ②计算P(A ∩B)【解析】①四家各有13张牌,已知A 发生后,A 的13张牌已固定.余下的39张牌中恰有7张草花,在另三家中的分派是等可能的.问题已经转变成:39张牌中有7张草花,将这39张牌随机分给钱、孙、李三家,求孙家得到3张草花的概率.于是 .278.0/)|(13391073937≈=-C C C A B P②在52张牌中任选13张牌有1352C 种不同的等可能的结果.于是Ω中元素数=1352C ,A 中元素数=.739613C C 利用条件概率公式得到 P(A ∩B)=P(A) P(B|A)=278.01352739613⨯C C C ≈0.012.[教师] 综上各例所述我们看到:(Ⅰ)条件概率公式提供了P(A ∩B)、P(A)、 P(B|A)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中知二求三,关键在于分析实际问题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Ⅱ)我们也可以把条件概率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的概率问题,从而将条件概率的计算转化为古典概型的概率的计算(如例2中)=中元素数中元素数-13391073937C C C )|(Ω=B A B P . (四)技能训练课本第54页练习(1)(2)(3)[学生] 设题中试验的全集Ω={(i,j)|i,j=1,2,3,4,5,6}(1)A ={投掷一枚骰子是偶数点}={(i,j)|i=2,4,6 ,j=1,2,3,4,5,6} B ={投掷另一枚骰子也是偶数点}={(i,j)|i=1,2,…6 ,j=2,4,6} ∴A ∩B={(i,j)|i=2,4,6, j=2,4,6}A ={投掷两枚骰子都是奇数点}={(i,j)|i=1,3,5, j=1,3,5}434111)(1)(16161313=-=-=-=∴C C C C A P A P41)(16161313==CC C C B A P 314341)()()|(===∴A P B A P A B P 因此已知一枚是偶数点,另一枚也是偶数点的概率为.31(2)A ={(1,1),(2,2),(3,3),(4,4)(5,5),(6,6)} B={(3,3)}则A ∩B ={(3,3)} P(A)=61366= 361)(=B A P 6161361)|(==∴A B P因此已知两枚点数相同条件下,点数都是3的概率为.61(3)A ={(3,3),(1,5),(5,1),(2,4),(4,2)} B ={(1,1),(2,2),(3,3),(4,4),(5,5),(6,6)} 则A ∩B ={(3,3)} 361)(=B A P 365)(=A P 51365361)|(==∴A B P .因此已知点数和中6 条件下两枚骰子点数相同的概率为.51[教师](引导学生得到(2)(3)题的另一种解法)我们也可以用另一种观点来求 P(B|A) 即通过转化样本空间Ω,将A 看着试验的全集(样本空间),在A 中考虑满足B 的元素数,则有解法2:(2).61A )|(=中元素数中元素数B A B P =(3).51A )|(=中元素数中元素数B A B P =(五)课堂小结1.条件概率是指在已知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概率. 2.求条件概率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条件概率公式即先分别求P(A)和P(A ∩B),再用公式)()()|(A P B A P A B P =来计算.二是转化为概率,即(1)把A 看着试验的全集(样本空间),从而把P(B|A)转化为新样本空间A 下的概率,再用公式中元素数中元素数A )|(B A B P =直接得到结果.(如练习(2)(3)的解法)3.把条件概率问题直接转化为古典概型的问题求解.(如例2(课本P54/例3)的第①题)(六)思维与拓展:1.两台车床加工同一种零件共100个,结果如下表正品数 次品数 总计 第一台车床加工数 35 5 40 第二台车床加工数50 10 60 总 计8515100设A ={从100个零件中任取一个是正品},B ={从100个零件中任取一个是第一台车床加工的},求P(A|B)和)|(A B P . 【解析】10085)(=A P 10040)(=B P 10035)(=B A P 10015)(=A P 1005)(=B A P875.04035)()()|(===∴B P B A P B A P333.0155)()()|(≈==A P B A P A B P 2.P(A)>P(A|B)对吗?【解析】一般说来,P(A)与P(A|B)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事实上,“事件B 已经发生”这一条件可能使P(A|B)比P(A)大,也可能使P(A|B)比P(A)小,还可能P(A|B)=P(A).但是如果A ,B 之间存在一些特殊的关系,这时P(A|B)与P(A)谁大谁小将可以有进一步的结论.(1)A ,B 之间有包含关系,则P(A|B)≥P(A). (2)若A ∩B =Φ,则P(A|B)≤P(A). 五、布置作业1.某动物活到20岁的概率为0.8,活到25岁的概率是0.4,问现龄20岁的动物活到25岁的概率是多少?2.投掷两枚骰子,已知点数和为10,求两枚骰子中第一次投掷的点数大于第二次投掷点数的概率.六、教后记。
高中数学新人教版B版精品教案《人教版B高中数学选修2-3 2.2.1 条件概率》0
课题:§2.2.1 条件概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条件概率定义,掌握条件概率公式,并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总结归纳出条件概率的定义,进而通过讨论分析得到条件概率的公式。
②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加强数学应用知识和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条件概率的定义和公式。
难点: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条件概率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问题1:抛掷一红蓝两颗骰子, 设事件A=“蓝色骰子的点数为3或6”事件B=“两颗骰子的点数之和大于8”求: ①事件A发生的概率②事件B发生的概率③事件B在事件A已发生条件下的概率④事件A和事件B同时发生的概率Y654321归纳总结:①条件概率的定义:②事件A 和事件B 同时发生的概率的定义: ③思考PB │A 与PA,PA ∩B 的关系④条件概率的公式)(A B P 数发生的条件下基本事件在包含的基本事件数发生的条件下在A B A =包含的基本事件数包含的基本事件数A B A =总数包含的基本事件数总数包含的基本事件数A B A =)()(A P B A P =2课上交流合作解决问题:① 已知家中有两个小孩假定生男和生女是等可能的,已知这个家有一个是女孩,问这时另一个小孩是女孩的概率是多少变式:已知家中有两个小孩假定生男和生女是等可能的,已知这个家老大是女孩,问这时另一个小孩是女孩的概率是多少② 某种动物出生之后活到2021概率为,活到25岁的概率为,求现年为2021这种动物活到25岁的概率是多少③ 甲、乙两地都位于长江下游,根据一百多年的气象记录,知道甲、乙两地一年中雨天占的比例分别为202118 ﹪,两地同时下雨的比例为12 ﹪,问:⑴乙地为雨天时甲地也为雨天的概率是多少 ⑵甲地为雨天时乙地也为雨天的概3收获条件概率的定义条件概率的公式概率 PB|A与PA∩B的区别与联系4布置作业学生独立完成评测练习。
教学设计3 : 2.2.1 条件概率
条件概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现实情境的探究,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并能简单地应用公式进行问题解决。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条件概率计算公式的探究,渗透归纳思维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和直观能力;2.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现实情境,渗透概率思想,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条件概率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条件概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
解决难点的关键:弄清楚“事件A发生”、“事件A发生并且事件B也发生”以及“事件B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发生”的概率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教法分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结合问题情境,通过探究、交流合作,运用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讲授过程中善于解疑、设疑、激疑,通过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让学生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教学手段】计算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预案:问题情境:某人有两个孩子,请思考:问题1:他的两个孩子都是男孩的概率是多少?问题2:如果他说:“我的大孩子是男孩”,则两个孩子都是男孩的概率是多少?归纳:(预计学生都会凭直觉而出错)分析问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给出条件概率的定义。
形成概念;条件概率的概念对于任何两个事件A和B,在已知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叫做条件概率。
记作:)(ABP,读作:A发生的条件下B的概率。
教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
学生:大胆尝试,给出答案。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回答情况分析两个问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鼓励学生给出条件概率的定义,引入新课。
条件概率(教学设计)
课题:§2.2.1 条件概率
石狮一中高二数学备课组 邱爱福
1.教学任务分析
(1)了解条件概率及其性质;
(2)掌握求条件概率的两种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3)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条件概率的概念; 难点:条件概率的概念和应用 3.教学基本流程
4.教学情境设计
1、这节课以问题链组织课堂教学,设置了创设情境、尝试探求;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揭示新知;应用新知、练习巩固;小结评价、作业布置等环节。
2、本设计注意应用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引导认知主体积极参与到探索、发现、讨论、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数学思想场所。
高中数学_2.2.1 条件概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条件概率-数学-高中-环节一【创设情境】问题:三张奖券中只有一张能中奖,现分别由三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问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否比前两名同学小?目的:举贴近生活的例子,学生急切解决问题,引发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环节二【探究新知】探究一:如果已经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那么最后一名同学抽到奖券的概率又是多少?意图:把上面的问题改成有条件的概率,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思考:已知第一名同学的抽奖结果为什么会影响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呢?意图:用多媒体协助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探究二:A表示事件“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B表示事件“最后一名同学抽到奖券”P ( B|A)与P(A)、P(B)、P(AB)有什么关系呢?结论:(1)条件概率的.定义:(2)条件概率的公式师生共同总结条件概率的公式环节三【知识应用】例1:甲、乙两地都位于长江下游,根据一百多年的气象记录,知道甲、乙两地一年中雨天占的比例分别为20%和18%,两地同时下雨的比例为12%,问:(1)乙地为雨天时甲地也为雨天的概率是多少?(2)甲地为雨天时乙地也为雨天的概率是多少?双边活动: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例题,教师再加以说明,总结,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公式的应用。
练习1:在5道题中有3道理科题和2道文科题.如果不放回地依次抽取2 道题,求:在第 1 次抽到理科题的条件下,第2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条件概率的求法,可以用公式,也可以缩减样本空间的方法。
例2:某种动物由出生算起活20岁以上的概率为0.8, 活到25岁以上的概率为0.4, 如果现在有一个20岁的这种动物, 问它能活到25岁以上的概率是多少?对于公式的深刻理解练习2课本P50 练习A 的第4题归纳总结:意图:学生总结后,PPT 展示,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环节四 【当堂检测】1、若P (A )=0.5,P (B )=0.3,P(AB)=0.2,则P(A/B)= ,P (B/A )=2、P (B/A )=45,P (A )=34,则P(AB)= 3、根据历年气象资料统计,某地四月份刮东风的概率是308,既刮东风又下雨的概率是307,求在四月份刮东风的条件下,某地四月份下雨的概率( ) A 31 B 32 C 87 D 43 4、某种动物由出生算到10岁的概率为0.9,活到15岁的概率为0.3,现有一个10岁的这种动物,问它能活到15岁的概率是5、一盒子装有4 只产品,其中有3 只一等品,1只二等品.从中取产品两次,每次任取一只,作不放回抽样.设事件A 为“第一次取到的是一等品” ,事件B 为“第二次取到的是一等品”,试求条件概率P(B|A).6、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小孩,假定生男生女是等可能的,已经知道这个家庭有一个女孩,,问这 时另一个小孩是男孩的概率是多少?环节五 【课堂反思总结】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先由学生回答总结,教师适时的补充完善)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逐步得到了推导出条件概率公式。
高中数学_2.2.1条件概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2.1条件概率》教学方案(1)(2)加法公式:如果B 和C 是两个 事件,则 )|(A C B P类型二:条件概率的性质及其应用C 例2、一张储蓄卡的密码共6位数字,每位数字都可从0~9中任选一个.某人在银行自动提款机上取钱时,忘记了密码的最后一位数字,求: (1)任意按最后一位数字,不超过 2 次就按对的概率; (2)如果他记得密码的最后一位是偶数,不超过2次就按对的概率.题后反思:四、总结反思——提高认识1、知识小结:2、思想方法:回归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五、当堂检测——目标达成A1、 若P (A )=0.3,P (B |A )=0.2,则P (AB )=B2、如图,EFGH 是以O 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的内接正方形.将一颗豆子随机地扔到该圆内,用A 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正方形EFGH 内”,B 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扇形OHE(阴影部分)内”,则P(B|A)=C3、100件产品中有5件次品,不放回的抽取两次,每次抽一件,在第一次抽出的是次品的条件下,第二次抽学生动手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教师投影部分学生的学案,先投有问题的: 1、 解题步骤缺失 2、 解题结果错误 3、 书写不规范 在投影正确规范的解题过程一学生回答,另一生补充,教师用PPT 展示PPT 展示学生解答并展示结果, 教师讲评并小结, 提升方法和规律 并利用条件概率公式的变形引出下一节课。
性。
2、对于相同条件下只涉及次数的事件的设法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让学生回顾知识形成过程,梳理思路,自我归纳总结,形成良好的自主反思习惯。
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认识检测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 第1题为概率乘法公式的应用第2题为缩小基本事件范围方法在几何概型中的应用 第3题再次体会古典概型下的条件概率的计算根据学生层次,分层作业,巩固学习效果,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作铺垫。
出的是正品的概率六、布置作业——评价反馈基础作业:A1、甲、乙两城市都位于长江下游,根据一百余年气象记录,知道甲、乙两市一年中雨天占的比例分别为20%和18%,两地同时下雨的比例为12%,求:(1)乙市为雨天时,甲市也为雨天的概率;(2)甲市为雨天时,乙市也为雨天的概率.B2、掷两颗均匀骰子,问:⑴“第一颗掷出6点”的概率是多少?⑵“掷出点数之和不小于10”的概率又是多少?⑶“已知第一颗掷出6点,则掷出点数之和不小于10”的概率呢?C3、一批产品中有 4% 的次品,而合格品中一等品占45% .从这批产品中任取一件,求该产品是一等品的概率.探究作业:1、三张卡片的骗局:我们先准备3张卡片,1号卡片正反面都是黑色,2号卡片正反面都是红色,3号卡片一面是黑色,一面是红色,然后把卡片放进一个盒子里,摇一摇,让对手抽一张平放在桌子上,接着和他赌反面的颜色和正面的一样,这个赌局公平吗?2、概率乘法公式:若P(A)>0,则P(AB)=P(B|A)P(A),那满足什么条件时有P(AB)=P(A)P(B)?七、学后反思——自我升华本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我还存在的疑惑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课下独立完成部分或全部。
教学设计5:2.2.1 条件概率
2.2.1条件概率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2)掌握条件概率的两种计算方法.(3)利用条件概率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逐步探究,让学生体会条件概率的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重点、难点重点:条件概率的概念.难点:条件概率的求法及应用.教学时要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引导学生结合古典概型知识,不断地观察、分析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通过例题与练习,进一步让学生对条件概率的求法及应用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化解难点、突破重点.教学建议教学时以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抽奖问题为背景,为引出条件概率作辅垫,先让学生凭直觉回答问题,然后分组探究p(B|A)与P(AB)、P(A)的关系,理解条件概率.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掌握条件概率.⇒通过例1及互动探究,使学生掌握利用定义求条件概率.⇒通过例2及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利用基本事件个数求条件概率.⇒通过例3及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条件概率的综合应用.⇒归纳整理,进行课堂小结,整体认识所学知识.⇒完成当堂双基达标,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反馈、矫正.课标解读1.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2.掌握求条件概率的两种方法.3.能利用条件概率公式解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识条件概率【问题导思】100件产品中有93件产品的长度合格,90件产品的质量合格,85件产品的长度、质量都合格.令A={产品的长度合格},B={产品的质量合格},AB={产品的长度、质量都合格},(1)求P (A )、P (B )、P (AB );(2)任取一件产品,已知其质量合格(即B 发生),求它的长度(即A 发生)也合格(记为A |B )的概率;(3)试探求P (B )、P (AB )、P (A |B )间的关系.【提示】 (1)P (A )=93100,P (B )=90100,P (AB )=85100. (2)事件A |B 发生,相当于从90件质量合格的产品中任取1件长度合格,其概率为P (A |B )=8590. (3)P (A |B )=P (AB )P (B ). 1.条件概率的概念设A ,B 为两个事件,且P (A )>0,称P (B |A )=P (AB )P (A )为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条件概率.P (B |A )读作A 发生的条件下B 发生的概率.2.条件概率的性质(1)P (B |A )∈[0,1].(2)如果B 与C 是两个互斥事件,则P (B ∪C |A )=P (B |A )+P (C |A ). 类型1 利用定义求条件概率例1 一个袋中有2个黑球和3个白球,如果不放回地抽取两个球,记事件“第一次抽到黑球”为A ;事件“第二次抽到黑球”为B .(1)分别求事件A ,B ,AB 发生的概率;(2)求P (B |A ).【思路探究】 解答本题可先求P (A ),P (B ),P (AB ),再用公式P (B |A )=P (AB )P (A )求概率. 解 由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可知(1)P (A )=25, P (B )=2×1+3×25×4=820=25, P (AB )=2×15×4=110. (2)P (B |A )=P (AB )P (A )=11025=14. 规律方法1.在本题中,首先结合古典概型分别求出了事件A 、B 的概率,从而求出P (B |A ),揭示出P (A ),P (B )和P (B |A )三者之间的关系.2.用定义法求条件概率P (B |A )的步骤是:(1)分析题意,弄清概率模型;(2)计算P (A ),P (AB );(3)代入公式求P (B |A )=P (AB )P (A ). 变式训练本例条件不变如何求P (A |B ).解 P (A |B )=P (AB )P (B )=11025=14. 类型2 利用基本事件个数求条件概率 例2 现有6个节目准备参加比赛,其中4个舞蹈节目,2个语言类节目,如果不放回地依次抽取2个节目,求:(1)第1次抽到舞蹈节目的概率;(2)第1次和第2次都抽到舞蹈节目的概率;(3)在第1次抽到舞蹈节目的条件下,第2次抽到舞蹈节目的概率.【思路探究】 第(1)、(2)问属古典概型问题,可直接代入公式;第(3)问为条件概率,可以借用前两问的结论,也可以直接利用基本事件个数求解.解 设第1次抽到舞蹈节目为事件A ,第2次抽到舞蹈节目为事件B ,则第1次和第2次都抽到舞蹈节目为事件AB .(1)从6个节目中不放回地依次抽取2个的事件数为n (Ω)=A 26=30,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n (A )=A 14A 15=20,于是P (A )=n (A )n (Ω)=2030=23. (2)因为n (AB )=A 24=12,于是P (AB )=n (AB )n (Ω)=1230=25. (3)法一:由(1)(2)可得,在第1次抽到舞蹈节目的条件下,第2次抽到舞蹈节目的概率为P (B |A )=P (AB )P (A )=2523=35. 法二:因为n (AB )=12,n (A )=20,所以P (B |A )=n (AB )n (A )=1220=35.规律方法1.本题第(3)问给出了两种求条件概率的方法,法一为定义法,法二利用基本事件个数直接作商,是一种重要的求条件概率的方法.2.求条件概率P (B |A )的关键就是抓住事件A 作为条件和A 与B 同时发生这两件事,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公式P (B |A )=P (AB )P (A )既是条件概率的定义,同时也是求条件概率的公式.变式训练某个班级有学生40人,其中有共青团员15人.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第一小组有学生10人,其中共青团员4人.现在要在班内任选一名共青团员当团员代表,求这个代表恰好在第一组内的概率.解 把40名学生看成40个基本事件,其中第一小组所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为10个,第一小组的团员所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为4个.记“代表恰好在第一组”为事件A .记“代表为团员代表”记为事件B .∴n (A )=10,n (AB )=4.∴P (B |A )=n (AB )n (A )=410=25. 故这个团员代表恰好在第一组内的概率为25. 类型3 条件概率的性质及应用例3 有外形相同的球分装三个盒子,每盒10个.其中,第一个盒子中有7个球标有字母A,3个球标有字母B ;第二个盒子中有红球和白球各5个;第三个盒子中则有红球8个,白球2个.试验按如下规则进行:先在第一个盒子中任取一个球,若取得标有字母A 的球,则在第二个盒子中任取一个球;若第一次取得标有字母B 的球,则在第三个盒子中任取一个球.如果第二次取出的是红球,则称试验为成功.求试验成功的概率.【思路探究】 先设出基本事件,求出基本事件的概率,再求试验成功的概率. 解 设A ={从第一个盒子中取得标有字母A 的球},B ={从第一个盒子中取得标有字母B 的球},C ={第二次取出的球是红球},D ={第二次取出的球是白球},则容易求得P (A )=710,P (B )=310, P (C |A )=12,P (D |A )=12, P (C |B )=45,P (D |B )=15. 事件“试验成功”表示为CA ∪CB ,又事件CA 与事件CB 互斥,故由概率的加法公式,得P (CA ∪CB )=P (CA )+P (CB )=P (C |A )·P (A )+P (C |B )·P (B )=12×710+45×310=0.59. 规律方法1.应用概率加法公式的前提是事件互斥.2.为了求复杂事件的概率,往往可以先把该事件分解成两个或多个互斥事件,求出简单事件概率后,相加即可得到复杂事件的概率.变式训练把一副扑克(不含大小王)的52张随机均分给赵、钱、孙、李四家,A =赵家得到6张草花(梅花),B =孙家得到3张草花.(1)计算P (B |A );(2)计算P (AB ).解 (1)四家各有13张牌,已知A 发生后,A 的13张牌已固定,余下的39张牌中恰有7张草花在另三家中的分派是等可能的.问题已经转变成:39张牌中有7张草花,将这39张牌随机分给钱、孙、李三家,求孙家得到3张草花的概率.于是P (B |A )=C 37C 1039-7C 1339≈0.278. (2)在52张牌中任选13张牌有C 1352种不同的等可能的结果.于是Ω中元素数=C 1352,A 中元素数=C 613C 739,利用条件概率公式得到P (AB )=P (A )P (B |A )=C 613C 739C 1352×0.278≈0.012. 易错易误辨析概率类型判断失误致错典例 一个盒子装有4件产品,其中3件一等品,1件二等品,从中取产品两次,每次任取1件,进行不放回抽样,若第一次取到的是一等品,求第二次取到一等品的概率.【错解】 因为从产品中不放回地抽取两次,故第一次取到一等品,第二次取到的也是一等品的概率为P =3×24×3=12. 【错因分析】 根据题意知所求概率是条件概率,而错解中忽略了这一点,导致错误.【防范措施】 深入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在具体的题目中,必须弄清谁是事件A ,谁是事件B ,即在哪个事件发生的条件下,求哪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正解】 设事件A 为“第一次取到的是一等品”,事件B 为“第二次取到的是一等品”,则AB 表示“第一次取到一等品,第二次也取到一等品”.因为P (A )=C 13C 14=34,P (AB )=C 23C 24=12,所以在第一次取到一等品的情况下,第二次取到一等品的概率为P (B |A )=P (AB )P (A )=1234=23. 课堂小结1.由条件概率的定义可知,P (B |A )与P (A |B )是不同的.另外,在事件A 发生的前提下,事件B 发生的概率不一定是P (B ),即P (B |A )与P (B )不一定相等.2.在条件概率的定义中,要强调P (A )>0.当P (A )=0时,P (B |A )=0.3.P (B |A )=P (AB )P (A )可变形为P (AB )=P (B |A )·P (A ),即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值就可以求得第三个值. 当堂检测1.下列正确的是( )A .P (A |B )=P (B |A ) B .P (A ∩B |A )=P (B )C .P (AB )P (B )=P (B |A )D .P (A |B )=n (AB )n (B )【解析】 由条件概率公式易知D 正确.【答案】 D2.把一枚硬币投掷两次,事件A ={第一次出现正面},B ={第二次出现正面},则P (B |A )等于( )A .14B .12C .16D .18【解析】 P (AB )=14,P (A )=12,∴P (B |A )=12. 【答案】 B3.设某动物由出生算起活到20岁的概率为0.8,活到25岁的概率为0.4,现有一个20岁的这种动物,则它活到25岁的概率是________.【解析】 根据条件概率公式知P =0.40.8=0.5. 【答案】 0.5.4.抛掷红、蓝两个骰子,事件A =“红骰子出现4点”,事件B =“蓝骰子出现的点数是偶数”. 求P (A |B ).解 ∵P (B )=12,P (AB )=112. ∴P (A |B )=P (AB )P (B )=11212=16.。
数学人教A版选修2-3教案:2.2.1条件概率含解析
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2.2。
1 条件概率错误!教材分析条件概率的概念在概率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科书只是简单介绍条件概率的初等定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以简单事例为载体,逐步通过探究,引导学生体会条件概率的思想.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具体情境的分析,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掌握简单的条件概率的计算.过程与方法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唯物主义思想.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条件概率定义的理解.教学难点:概率计算公式的应用.错误!错误!抓阄游戏:三张奖券中只有一张能中奖,现分别由三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问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否比前两名同学小.活动结果:法一:若抽到中奖奖券用“Y”表示,没有抽到用“错误!”表示,那么三名同学的抽奖结果共有三种可能:Y错误!错误!,错误!Y错误!和错误!错误! Y.用B表示事件“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则B仅包含一个基本事件错误!错误!Y。
由古典概型计算公式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为P(B)=1 3。
故三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相同的.法二:(利用乘法原理)记A i表示:“第i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事件,i=1,2,3,则有P(A1)=错误!,P(A2)=错误!=错误!,P(A3)=错误!=错误!.提出问题:如果已经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那么最后一名同学抽到奖券的概率又是多少?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组内同学合作讨论,得出以下结论,教师因势利导.学情预测:一些学生缺乏用数学语言来表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适当辅助完成.师生共同指出:因为已知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所以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错误!错误!Y和错误!Y错误!。
而“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包含的基本事件仍是Y错误!Y。
由古典概型计算公式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为错误!,不妨记为P(B|A),其中A表示事件“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进一步提出:已知第一名同学的抽奖结果为什么会影响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呢?共同指出:在这个问题中,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等价于知道事件A一定会发生,导致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必然在事件A中,从而影响事件B发生的概率,使得P(B|A)≠P(B).提出问题:对于上面的事件A和事件B,P(B|A)与它们的概率有什么关系呢?活动结果:用Ω表示三名同学可能抽取的结果全体,则它由三个基本事件组成,即Ω={Y Y Y,错误!Y错误!,错误!错误!Y}.既然已知事件A必然发生,那么只需在A={错误!Y错误!,错误!错误!Y}的范围内考虑问题,即只有两个基本事件错误!Y错误!和错误!错误!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1条件概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具体情景的分析,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掌握一些简单的条件概率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教学重点:条件概率定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概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良好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探究: 三张奖券中只有一张能中奖,现分别由三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问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否比前两名同学小.
若抽到中奖奖券用“Y ”表示,没有抽到用“Y”,表示,那么三名同学的抽奖结果共有三种可能:Y Y Y,Y Y Y和Y Y Y.用B 表示事件“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 则B 仅包含一个基本事件Y Y Y.由古典概型计算公式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
的概率为
1 ()
3 P B=.
思考:如果已经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那么最后一名同学抽到奖券的概率又是多少?
因为已知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所以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Y Y Y和Y Y Y.而“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包含的基本事件仍是Y Y Y.由古典概型计算公式
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为1
2
,不妨记为P(B|A ) ,其中A表示事件“第
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
已知第一名同学的抽奖结果为什么会影响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呢?
在这个问题中,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等价于知道事件A 一定会发生,导致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必然在事件A 中,从而影响事件B 发生的概率,使得P ( B|A )≠P ( B ) .
思考:对于上面的事件A和事件B,P ( B|A)与它们的概率有什么关系呢?
用Ω表示三名同学可能抽取的结果全体,则它由三个基本事件组成,即Ω={Y Y Y, Y Y Y,Y Y Y}.既然已知事件A必然发生,那么只需在A={Y Y Y, Y Y Y}的范围内考虑
问题,即只有两个基本事件Y Y Y 和Y Y Y .在事件 A 发生的情况下事件B 发生,等价于事件 A 和事件 B 同时发生,即 AB 发生.而事件 AB 中仅含一个基本事件Y Y Y ,因此
(|)P B A =12=()()n AB n A .
其中n ( A )和 n ( AB )分别表示事件 A 和事件 AB 所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另一方面,根据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
()()(),()()()
n AB n A P AB P A n n ==ΩΩ 其中 n (Ω)表示Ω中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所以,
(|)P B A =()
()()()()()()
()
n AB n AB P AB n n A n P n Ω==ΩΩΩ. 因此,可以通过事件A 和事件AB 的概率来表示P (B| A ) .
条件概率
1.定义
设A 和B 为两个事件,P(A )>0,那么,在“A 已发生”的条件下,B 发生的条件概率(conditional probability ). (|)P B A 读作A 发生的条件下 B 发生的概率.
(|)P B A 定义为
()(|)()
P AB P B A P A =. 由这个定义可知,对任意两个事件A 、B ,若()0P B >,则有
()(|)()P AB P B A P A =⋅.
并称上式微概率的乘法公式.
2.P (·|B )的性质:
(1)非负性:对任意的A ∈f. 0(|)1P B A ≤≤;
(2)规范性:P (Ω|B )=1;
(3)可列可加性:如果是两个互斥事件,则
(|)(|)(|)P B C A P B A P C A =+.
更一般地,对任意的一列两两部相容的事件i A (I=1,2…),有
P ⎥⎦⎤⎢⎣⎡∞= 1|i i B A =)|(1
B A P i i ∑∞
=.
例1.在5道题中有3道理科题和2道文科题.如果不放回地依次抽取2 道题,求: (l )第1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
(2)第1次和第2次都抽到理科题的概率;
(3)在第 1 次抽到理科题的条件下,第2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
解:设第1次抽到理科题为事件A ,第2次抽到理科题为事件B ,则第1次和第2次都抽到理科题为事件AB.
(1)从5道题中不放回地依次抽取2道的事件数为
n (Ω)=35A =20.
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n (A )=1134A A ⨯=12 .于是 ()123()()205
n A P A n ===Ω. (2)因为 n (AB)=23A =6 ,所以
()63()()2010
n AB P AB n ===Ω. (3)解法 1 由( 1 ) ( 2 )可得,在第 1 次抽到理科题的条件下,第 2 次抽到理科题的概
3
()110(|)3()2
5
P AB P B A P A ===. 解法2 因为 n (AB )=6 , n (A )=12 ,所以
()61(|)()122
P AB P B A P A ===. 例2.一张储蓄卡的密码共位数字,每位数字都可从0~9中任选一个.某人在银行自动提款机上取钱时,忘记了密码的最后一位数字,求:
(1)任意按最后一位数字,不超过 2 次就按对的概率;
(2)如果他记得密码的最后一位是偶数,不超过2次就按对的概率.
解:设第i 次按对密码为事件i A (i=1,2) ,则1
12()A A A A =表示不超过2次就按对密码.
(1)因为事件1A 与事件12A A 互斥,由概率的加法公式得 1121911()()()101095
P A P A P A A ⨯=+=+=⨯. (2)用B 表示最后一位按偶数的事件,则
112(|)(|)(|)P A B P A B P A A B =+
14125545
⨯=+=⨯.
课堂练习.
1、抛掷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所得的样本空间为S={1,2,3,4,5,6},令事件A={2,3,5},B={1,2,4,5,6},求P (A ),P (B ),P (AB ),P (A ︱B )。
2、一个正方形被平均分成9个部分,向大正方形区域随机地投掷一个点(每次都能投中),设投中最左侧3个小正方形区域的事件记为A ,投中最上面3个小正方形或正中间的1个小正方形区域的事件记为B ,求P (AB ),P (A ︱B )。
3、在一个盒子中有大小一样的20个球,其中10和红球,10个白球。
求第1个人摸出1个红球,紧接着第2个人摸出1个白球的概率。
巩固练习: 课本55页练习1、2
课外作业:第60页 习题 2. 2 1 ,2 ,3
教学反思:
1. 通过对具体情景的分析,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
2. 掌握一些简单的条件概率的计算。
3.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会进行简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