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层学》讲义-第四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00ms
4500ms
沙1井正极性VSPLOG剖面插入过井三维地震时间剖面(东西向 )
0 500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2100 2300 2500 2700 2900 3100 3300 3500 3700 3900 4100 4300 4500 4700 4900 5100 5300 5500
2 最佳地震参数分析
选择最能代表沉积环境的地震参数划分地震相。这 一方法是以地震剖面为基础的。
首先分析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勾绘成平面图。
然后统计反射特征与岩性的关系,作层速度、岩性 量板,勾绘砂岩百分比图,最后在砂岩百分比图的
基础上编制沉积相图。
100
德 3
60 2000 40 20 25
2 地震相划分的标志
划分地震相的标志很多,但应 用比较广的,主要的地震标志是 地震反射的外部几何形态、内部 反射结构、振幅、频率、连续性 等。
2 地震相划分的标志
标志识别的层次性
第一层次:外部几何形态
第二层次:地震反射结构
第三层次:地震反射属性,即振幅、
频率和连续性
地震相分析
A— B C 式中:A代表地震相单元的顶部接触关系。 B代表地震相单元的底部接触关系。 C代表地震相单元的内部反射结构。 “—”代表连字符号,并非数学中的减号。
3 地震相单元编码
第二步:地震相标志识别
利用地震参数研究地震相的平面变化
地震属性参数分析 最佳地震参数分析
地震相单元编码
合成地震记录和井
T21
T3
T32
T4 T40
T41 T42
附图2-1-3 芳深10井合成地震记录桥式对比图
第一步:地震地层单元的划分
地震层序单元划分
超层序
层序
亚层序
界面反射特征及地震地层单元划分
地层系统 统 组 地层代 号 地震 反射 波组 界面特征(上界面/下界面) 地震 地层组 地层接 触关系 构造运动期
以古地貌和古水流为地质背景建立沉积 体系
古地貌图和地层等厚图 古水流体系及沉积体系的建立
以古地貌和古水流建立沉积体系
这一方法是在古地貌的背景上,利用地震反射的外部几 何形态和内部反射结构研究沉积体的平面展布。 据Fisher和Mcgowen(1967年),“沉积体系是在成 因上由现代或古代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联系在-起的岩 相三维组合”。 沉积体系是地震地层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工具。掌握了 不同沉积体系的特征及其在不同盆地内的分布规律,就 可以利用已知的资料预测盆地内不同沉积相的分布和它 们的形态。 沉积体系与古地貌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利用古 代地形的轮廓,勾绘古代湖岸线的位置、高山、平原和 河流的分布,以及沉积体系的分布。
古地貌图和地层等厚图
为了校正这一推测厚度是否可靠,也可以利用 Athy(1930)提出的页岩密度跃差,计算不整合面 上下地层的缺失厚度。 第三是古水深的校正。就是说,地层在当初沉积 结束时,可能并未填满水体,而可能是沉积在水面 以下。因此,这一校正是十分困难的。它需要众多 的指示古水深的生物或岩矿标志,对地震地层研究 来说,要取得这些资料是不可能的。在地层层面(即 反射界面)大体平行的条件下,可以舍去不管。在存 在古阶地或者古三角洲平原的情况下,可以古阶地 或三角洲平原作为原始水深的基准面,并加以校正。
地震资料中没有地质资料中那么多方面的信息。例如地质资 料中反映的信息有岩石颜色、岩性成分、沉积构造,化石, 岩矿以及沉积旋回等等。而地震资料中仅仅反映的是几何形 态,振幅、频率、连续性等间接反映地层变化的信息。 地震资料中有时受一些非地质因素或非沉积因素的影响。
1、地震相的概念
地震相分析包括对地震资料的识别和沉积环 境的理解,二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其分 析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二个方面。
从理论上讲,地层等厚图还不是真正的古地貌。原因有 三: 一是各处地层的岩性并非均一,它们的压缩程度相差 很大。如欲精确计算,则应根据各地段层速度的变化, 推出各地段的总体岩性,并根据脱压实校正方法,恢复 该段地层沉积结束时的原始厚度。依照这种厚度作出的 等厚图,将更逼近当时该层底面的古地形变化。 第二是目前在地震剖面看到的地层厚度,可能是残余 厚度。在它沉积完成后,在某些地段,特别是盆地的边 缘或盆地中的隆起区,可能遭到剥蚀,为恢复它的真实 厚度和真实边界,可以采用顺地层顶底面斜率的自然延 伸法,交会出推测的尖灭线位置,并用以编图。
1、地震属性参数分析
1、地震属性参数分析
最近我国不少地区把地震参数与岩性资料配合,初步确定不同参 数地震相与沉积相的关系。根据某油田研究结果表明: 不连续、弱振幅地震相一一浅湖相。 连续、强振幅地震相----河流湖泊交替相。 较连续、强振幅地震相——滨湖相。 斜交前积地震相----三角洲相。 上述地震相与沉积相的关系是综合了岩性、化石等资料而确定 的。如不连续、弱振幅地震相经钻井揭示为一套深灰,黑色泥岩夹白 色细砂岩,泥岩中富含介形虫及轮藻等化石,并见蠕虫,孔穴等活动 痕迹。这些现象都说明沉积时水比较浅,稳定、低能环境,应属浅湖 相沉积。 注意: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所采用的采集和处理技术不同, 会影响到解释的一致性。因此,—种地震相不一定对应—种沉积相。 二种类型的地震相对应—种沉积相的现象也经常发生。
1、地震相的概念
地震相分析的目的是进行区域地层解 释,确定沉积体系,岩相特征和解释 沉积发育史,最后预测有利生油区和 储集相带 测井相?
1、地震相的概念
地震相单元与地质相单元
地震分辨率远远低于地质方法的分辨率。就垂直分辨率而言, 地质上可以划分出几毫米厚的砂岩。而地震分辨率一般也要 十几米到数十米。
《地震地层学》讲义
第四讲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的概念 地震相划分的标志 地震相分析方法 典型碎屑岩沉积体的地震特征
1、地震相的概念
沉积相 地震相 地震相分析
1、地震相的概念
沉积相:是一定岩层生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及其物质表现的总和 地震相:可以理解为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或说“地 震相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 地震相分析:则是“根据地震资料解释环境背景和岩相(Vail, 1977)。 Brown认为地震相分析中一个基本概念就是,地震相是岩相的地 震波或声波的响应,所以地震相内的反射层代表地层层面,有地层 意义的不整合面或可能的流体接触面。如果资料处理的精度较高, 勘探学家们就可以审慎地将剖面视为地下地层的“声波图”或者 “地下成象”。
C B2 B1
局部不整合 局部不整合
稳定充填期
坳陷扩张期 区域不整合 局部不整合 局部不整合 断陷充填期 局部不整合 不整合 强烈断陷期 断陷萎缩期
A3 A2-2 A2-1 A1
地震层序划分与对比
T21 K1q1+22 K1d3+42 K1d1+2 K 1y K1s2 T3 T32 T4 T40 T41 T42 T5
本部分将沉降史分析的回剥分析方法三维可视化方法应用 于研究区古构造重建中,再造盆地深层古构造演化史。
型
沉 降 分 析 模
任一点P在层1沉积末期的古海拔深度H(相对于现今海平面)可表示为:
•
火石岭组底古构造演化
营城期末 登楼库期末
现 今
姚家期末
泉头期末
火石岭底(T5)现今构造格局营城期末已经定型,以后的构造活动除使构造 面埋深不断加大外,基本构造格局没有发生改变。
前 三 角 洲
2600
深 湖 -半 深 湖 相
2700
浊 积 岩
2800
浊 积 岩 浊 积 岩
深 湖 -半 深 湖
2900
3000
阶梯状复合前积结构(DH97-543)
斜交型前积结构 斜切型前积结构
3 地震相单元编码
在地震相单元内,采用巴博(Bubb)等人的编码系 统编制成地震相平面图。 巴博的编码系统反映了地震相单元的内部反射结 构和地震相单元的顶底界接触关系,以表示:
登楼库组底古构造演化
登楼库期末 姚家期末
现
今
泉头期末
登楼库组底 (T4)构造格 局的雏形形成 于热沉降期的 热冷却沉降, 由于热沉降期 的构造活动是 与断陷期构造 活动密切相伴 的构造事件, 登楼库组底构 造格局较好地 继承了下伏构 造面断陷期的 构造格局,但 构造幅度较火 石岭底明显降 低。
3. 泉头组底古构造演化
1.地震相分析必须掌握沉积体系在三维空间分 布的特点,了解各种沉积环境模式、地层组合模 式,沉积发育模式等等,才能进行地震地层学的 解释。 2.地震相分析的另一个基础是要掌握地震勘探 的基本原理,了解各项地震参数所代表的地质意 义。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的概念 地震相划分的标志 地震相分析方法 典型碎屑岩沉积体的地震特征
德 深 2
200 65 100 0
德 深 1
50 0 100 2200 25 50
营 城 组
SS3
2200 2100
冲 积 扇 冲 积 扇
SE3
泛 滥 平 原
三 角 洲 前 缘
2300
SE2
冲 积 扇
扇 三 角 洲 前 缘
2400
湖 底 扇
2400
SE1
深 湖 -半 深 湖 扇 三 角 洲 前 缘
湖 底 扇 2500
泉 头 期 末
泉头组底( T3 )构造格局的雏形
地震相的概念 地震相划分的标志 地震相分析方法 典型碎屑岩沉积体的地震特征
3、地震相分析方法
第一步:地震地层单元的划分
地震层位的标定 层序划分标志 利用地震参鼓研究其在纵横向的变化规律 以古地貌和古水流为地质背景建立沉积体系
第二步:地震相标志识别
第三步:利用井资料标定或解释地震分 区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1、下第三Leabharlann Baidu底界 (波谷)
2、东沟组底界 (波谷)
3、吐谷鲁群底界 4、西山窑组底界(波谷) 6、砂岩顶界 5、砂岩顶界 7、三工河组底界(波谷) 9、砂岩顶界 10、砾状砂岩顶界 11、砂岩顶界 12、白碱滩组底界 8、砂岩顶界
VSPLOG负极性剖面与过井地震剖面(东西向)、VSP层速度曲线、岩性柱状图组成的桥式剖面图。
古地貌图和地层等厚图
在理想情况下,即假设地层的岩性均一的 条件下,只要把目的层段的顶面拉平,量 出各地该层段的厚度(在地震地层学研究 中常用其时间差),并作成等值线图,即 得该地层的等厚图(或等时差图)。这张 图即反映了该层段的厚度变化,也反映了 该层段底面在该层段结束沉积时的古地貌。
古地貌图和地层等厚图
上超,局部整一 K1q3+4 泉头 组 K1q2 K1q1 下 白 垩 统 登娄 库组 营城 组 沙河 子组 火石 岭组 K1d34 K1d12 K1y K1sh2 K1sh1 J3h
T21 T3 T32 T4 T40 T41 T42 T5
上超 / 局部削截 上超 / 局部削截 上超 / 局部削截 上超 / 局部削截 上超 / 局部削截 上超 / 局部削截 削截 上超
频率和连续性
第二步:地震相标志识别
利用地震参数研究地震相的平面变化
地震属性参数分析 最佳地震参数分析
地震相单元编码
以古地貌和古水流为地质背景建立沉积 体系
古地貌图和地层等厚图 古水流体系及沉积体系的建立
利用地震参数研究地震相的平面变化
1.地震属性参数分析:利用振幅、频率、连 续性等地震参数,通过有钻井资料的地震剖面, 分析哪些是砂岩,哪些是泥岩,最后以剖面或 平面图表示
第一步:地震地层单元的划分
地震层位标定
标定的目的:建立地质分层与地震 层序间的对应关系 标定方法:VSP和合成地震记录
VSP方法标定地震
1000ms
1500ms
2000ms
2500ms
3000ms
3500ms
说明: 地震剖面的基准 面海拔为500m, VSP处理基准面 海拔为324.648m, 两者高程相差 175.352m,用 1800m/s的转换 速度转换成双程 时间,相差 194.84ms。
K1s1
J3h
徐家围子二维工区56.0测线
第二步:地震相标志识别
标志的层次性
第一层次:外部几何形态 第二层次:地震反射结构 第三层次:地震反射属性,即振幅、 频率和连续性
2 地震相划分的标志
标志的层次性
第一层次:外部几何形态
第二层次:地震反射结构
第三层次:地震反射属性,即振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