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静脉输液主要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静脉输液主要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静脉输液主要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对策通过对静脉输液中存在的一些容易被忽视但又不容忽视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对策,更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同时可以为刚下临床的实习同学或是新职工提供更加集中、有利、实用的静脉输液相关知识。

标签:静脉输液;常见问题;对策静脉输液已成为当今预防、保健、治疗、护理中最常见的一项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

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但对我们的日常工作存在很大影响的问题。

它们不仅影响着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还是潜在的医疗纠纷的诱因。

下面就静脉输液临床常见问题总结如下。

1 临床中常见的问题1.1配置药液后,输液瓶内产生很多气泡临床配置药液时,有一些药物在抽吸时或(和)加入输液瓶后,输液瓶内有很多泡沫产生,这不仅影响输液过程中滴速的调节,同时也浪费药液。

为了防止太多气泡产生,可以有以下措施:如果是中成药,抽吸时,应将针尖斜面完全浸入药液,同时抽吸速度不可太快,尤其是药液将完时应减慢速度,避免吸入太多空气,以减少泡沫的产生;加药时,应把输液瓶横放在治疗台面上,使注射器针头在药液中,再缓慢注入药液,药液注完后再把瓶子垂直放好,这样瓶内泡沫很少[1]。

如果是安瓿内溶液型药物,可将注射器针头插入安瓿内液面下,针尖斜面向下紧贴安瓿壁,开始抽藥时速度要快,药尽时立即停止。

如果是粉剂药物,用注射器抽取适量溶媒后排气,针尖斜面沿安瓿壁,然后抽出安瓿或瓶内空气,待药物完全溶解后按上法抽吸药液。

临床研究证实,易产生泡沫的粉剂药物较易溶解,无需用力摇动或震动,震摇反而使其易于产生泡沫。

1.2临床药液配置时,时常发生注射器的针头被切割下来的瓶塞堵塞,或是切割下来的瓶塞掉进配液中,这样不仅影响加药时间,而且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应该将针尖斜面垂直于瓶塞用力,待其穿过橡胶塞后再竖直注射器加药,不仅可避免针尖斜面周径对橡胶塞切割产生的碎屑堵塞针头,而且缩短了加药所需时间,提高了加药速度[2]。

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对策

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对策

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对策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故障问题。

本文将针对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处理对策,以帮助医护人员解决这些问题。

一、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1.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导致静脉内压力增大,引起疼痛、淤血和血管损伤等不良反应。

2. 输液速度过慢:输液速度过慢会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3. 输液管堵塞:输液管堵塞可能是由于输液管道被空气、血块或结晶物质堵塞所致。

4. 输液针脱落:输液针脱落可能是由于插入不当、患者活动过度或插入部位不稳定等原因造成的。

5. 输液过程中滴速不稳定:滴速不稳定可能是由于输液瓶底与输液器之间的连接松动、输液器压力不均衡等原因造成的。

二、处理对策:1. 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嘱要求,合理调整输液速度。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当出现不适时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2. 定期检查输液管道:定期检查输液管道是否畅通,如发现堵塞,可采取轻轻按压输液管道或更换输液管道。

3. 确保输液针稳固:正确插入输液针,确保其稳固,避免因插入不当或患者活动导致输液针脱落。

4. 检查输液器连接:定期检查输液器与输液瓶底之间的连接是否牢固,避免因连接松动导致滴速不稳定。

5. 及时处理故障问题:一旦发生故障问题,如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输液管道堵塞等,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处理。

三、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故障问题的发生。

2. 定期检查输液设备:定期检查输液设备的功能是否正常,如输液器、输液管道、输液针等,确保其正常使用。

3. 加强培训和学习:医护人员应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更好地应对静脉输液故障问题。

4. 注意患者的反应:在输液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输液并进行处理。

静脉输液缺陷分析与对策

静脉输液缺陷分析与对策

操作前后洗手不及时 压脉带松开不及时 输液巡视不到位 输液反应处理不到位
输液速度不当
护士重视不够 输液调节器松紧不稳定 患者自行调节
健康教育不够
用药知识掌握不全面,尤其对药
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映了解不够 机械操作,与患者缺乏交流与沟 通。
对策
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
定期学习药物、药理(重点作用、
配伍禁忌、不定反应) 操作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 培训,考核
对策
健康教育的实施:告知药物的主要作用、
可能发生的不定反应,输液中的注意事 项及简单的预防措施 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力争做到 “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所 想,急病人所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Hale Waihona Puke 查对不严(三) 查对姓名不规范,直接叫“某某”输液
了。对于老年、听力减退、反应前灵敏 或名字读音相近的患者易盲目答应,结 果发生差错。
查对消毒液浓度、名称不重视。
药液残留
工作繁忙、任务重,个别护士缺乏
耐心、责任心等引起
输液微粒
是引起纠纷的常见原因之一 配置过程中多次加药及穿刺
处置不到位
包装查对不严谨。 查对过程不规范:多瓶药物同时使用, 只看其中一两瓶的药名、剂量就认定是 它觉得外型一样不会有错。
查对不严(二)

配伍禁忌查对不严:配制药业过程中抽完一支药就 随手扔掉,没有再次查对。现在用药品种多,新药 层出不穷,医生配伍用药随便。 1 潘托拉唑必须用NS做溶媒 倍福必须用GS 做溶媒 2平衡液、甘露醇、甘油果糖原则上不应加入 任何药剂 3头孢匹胺与左氧氟沙星不可同用 4环丙沙星与氨苄青霉素、中西医针剂连续滴 注时,皮条内可出现变色,沉淀现象。

临床护士静脉输液给药错误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临床护士静脉输液给药错误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临床护士静脉输液给药错误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临床护士静脉输液给药错误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医疗事故,它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于这类错误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将围绕临床护士静脉输液给药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原因分析1.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临床护士静脉输液给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类错误通常是由于护士的疏忽、马虎、注意力不集中等个人因素导致的。

例如,护士可能没有仔细核对药物的标签和患者的身份信息,导致给药错误发生。

2. 信息传递和交流问题信息传递和交流问题也是临床护士静脉输液给药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包括医生与护士之间、护士之间以及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问题。

例如,医生在医嘱中没有清楚表达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等信息,以及护士在执行医嘱时没有与医生进行及时沟通,导致给药错误的发生。

3. 设备问题设备问题是导致临床护士静脉输液给药错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这包括输液泵、注射器、输液管路等设备的故障或操作不当所导致的错误。

例如,输液泵没有正确设定流速,导致药物过快或过慢给药,从而引发给药错误。

4. 药物因素药物因素也会对临床护士静脉输液给药错误产生影响。

这包括药物操作不当、药物相互作用等。

例如,护士可能没有正确稀释药物,导致药物过于浓缩或过于稀释,从而引发给药错误。

二、改进措施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来减少临床护士静脉输液给药错误的发生。

1. 加强培训和教育培训和教育是降低临床护士静脉输液给药错误的关键措施。

医院应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培训内容包括药物知识、输液操作规范、注意事项等。

同时,医院还应定期举办研讨会、培训课程等形式,加强护士之间和医生与护士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质量。

2. 强化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和强化安全文化是预防临床护士静脉输液给药错误的重要措施。

医院应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强调药物安全的重要性,并要求所有人员共同参与药物安全工作。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静脉输液是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的有效性,以下是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规范:预防感染类并发症- 消毒:在操作前,务必对输液部位进行充分的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剂。

- 规范穿刺: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和针头,确保插入位置正确,并避免多次穿刺。

- 手部卫生:操作前后及过程中,保持双手清洁,洗手、戴手套等常规操作应得到遵循。

预防血管穿破类并发症- 技术熟练:操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和经验,能够准确找到血管并正确穿刺。

- 观察仔细:在插入针头之前,仔细观察皮肤表面的静脉是否清晰可见,是否有异常情况,以避免血管穿破。

预防静脉外渗类并发症- 定期观察:输液进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定期观察输液情况,确保管路连接牢固、无渗漏。

- 保持通畅:避免输液管路的扭曲或堵塞,及时更换输液器和管路。

处理并发症- 感染处理:如发现感染征兆,立即停止输液,进行适当的抗感染治疗,并咨询医师进行评估和指导。

- 血管穿理:如果出现血管穿破并出血,应立即停止输液,用干净的纱布进行局部外敷,并咨询医师处理。

- 静脉外渗处理:若发现管路发生渗漏,应立即更换管路,避免药液进入组织间隙,咨询医师进行评估。

以上是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操作人员需严格遵守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的效果。

在操作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应及时咨询医师并采取适当措施。

同时,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与学习,提高操作技术和专业知识水平,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门诊静脉输液管理情况报告

门诊静脉输液管理情况报告

门诊静脉输液管理情况报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门诊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情况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本文将从门诊静脉输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门诊静脉输液的现状1. 静脉输液在门诊治疗中的应用广泛:随着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多和治疗方法的日益完善,静脉输液在门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许多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

2. 门诊输液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各级医疗机构纷纷加大对门诊输液环境的投入,提高输液室的环境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的输液环境。

3. 静脉输液技术不断改进:随着静脉输液技术的不断发展,如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等技术的应用,使得静脉输液更加安全、方便、高效。

二、门诊静脉输液管理存在的问题1. 输液反应发生率较高:由于输液药物的种类繁多、配伍禁忌复杂,加之患者个体差异,使得输液反应的发生率较高,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2. 静脉输液操作不规范:部分医护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现象,如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未充分评估患者血管条件等,容易导致静脉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 输液药物管理不完善:部分医疗机构在输液药物的管理上存在漏洞,如过期药物未及时清理、药物配伍禁忌未充分了解等,容易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4. 患者及家属对静脉输液认知不足:部分患者及家属对静脉输液的认知不足,容易导致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影响治疗效果。

三、门诊静脉输液管理对策1. 加强输液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输液反应的监测,一旦发现输液反应,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停药、对症治疗等,确保患者安全。

2. 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医疗机构应制定完善的静脉输液操作规范,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医护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规范。

3. 完善输液药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输液药物的管理,严格执行药物采购、储存、配制、使用等环节的监管,确保输液药物的安全性。

输液错误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输液错误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输液错误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一、背景输液是医疗过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手段,然而偶尔发生的输液错误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和医疗事故。

因此,深入分析输液错误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输液错误的原因分析1. 人为操作失误:人为因素是输液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医务人员无法准确识别药物或溶液,或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缺乏专注、注意力分散等问题。

2. 药物标签混淆:输液过程中,药物标签的混淆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有时不同药物的标签相似度较高,容易导致护士或医生选择错误的药物进行输液。

3. 输液设备故障:输液设备可能存在功能故障或技术问题,例如输液泵故障、管路堵塞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输液过程中的错误。

4. 低水平医务人员:一些低水平医务人员可能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正确执行输液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从而引发输液错误。

三、防范对策1. 强化培训教育: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输液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的认识。

定期组织培训,包括药物识别、注射操作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2. 标签清晰明确:制定统一的药物标签规范,确保药物标签的清晰明确,避免混淆的发生。

标签上应包含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方法等关键信息。

3. 检查设备完好性:定期检查输液设备的完好性,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并无故障。

对于发现的任何设备问题,应及时修复或更换。

4.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流程,确保每一步操作都按照规定进行,并确保医务人员遵守操作规程。

四、结论为了减少输液错误的发生,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人为因素、药物标签混淆、设备故障和医务人员水平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

通过加强培训教育、优化标签规范、检查设备完好性和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可以有效减少输液错误的发生,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静脉输液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静脉输液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静脉输液的安全问题及对策静脉输液是目前对病人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90%的住院患者需要静脉输液治疗,静脉输液治疗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是护士工作的重点;更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静脉输液是最常见的、最基本的医疗技术。

静脉输液的安全关系到病人的安全。

影响静脉输液安全的因素很多,包括液体与容器质量、输液工具质量、药物本身质量及药物贮藏、配药环境、医生护士专业知识、责任心与技术水平等,通过观察发现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每个环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有许多不安全因素,影响了医疗质量,甚至导致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引发医疗和护理纠纷。

2静脉输液的安全问题2.1操作前的问题:不规范执行口头医嘱,转抄输液执行单后未查对;准备药物、用品的不仔细检查核对;配药过程中不规范行为造成的污染;操作前的健康教育不到位等方面。

2.2操作中的问题2.2.1 未严格查对,违反无菌操作原则,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造成加药、穿刺、更换液体等过程中污染,输错、加错液体,或污染而引发医源性感染。

2.2.2静脉输液微粒的存在:溶解药物时,橡皮塞表面的微粒、穿刺而产生的橡皮屑、砂轮割据安瓶时产生的微粒进入药液。

配药时有药品结晶未溶颗粒,中成药针剂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

2.2.3药物配伍问题当应用一种药物疗效不佳时,就需要选择其他的药物进行合理的配伍。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配伍是合理的有些配伍使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有些配伍使不良反应或毒性增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2.2.4输液反应2.2.4.1发热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

2.2.4.2循环负荷过重: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

2.2.4.3静脉炎: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见且重要的操作,然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却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痛苦和风险。

本文将对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一、原因分析1. 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查对制度的落实不够到位是导致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给患者进行治疗时,只喊床号而不喊姓名,更换液体时未做到姓名、药名、输液卡三对照,导致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

2. 执行医嘱不正确:护理人员盲目地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用药剂量的更改,对患者造成影响。

此外,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

3. 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流程未严格执行:由于低年资护士较多,工作经验不足,对专科知识、基本常识、操作规程掌握不牢固,工作流程不熟悉。

导致病情观察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如卧床患者翻身不及时造成压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让家属给患者鼻饲造成窒息。

4. 静脉输液操作不当: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未能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如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此外,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

5. 沟通不良:护理人员与患者、医生之间的沟通不足,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进而影响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例如,护理人员未能正确理解医生的医嘱,或未能向患者充分解释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导致患者不配合。

6. 管理因素:护理管理层面的不足,如人员配置不合理、工作压力大、培训不足等,也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重要原因。

二、防范对策1. 加强查对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姓名、药名、输液卡三对照制度,确保患者用药的正确性。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查对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其严谨的工作态度。

2. 提高医嘱执行的准确性: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医嘱的内容,严格执行医嘱,并及时发现并纠正医嘱中的错误。

输液反应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输液反应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输液反应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背景输液是医疗过程中常见且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有时候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给患者健康带来风险和困扰。

因此,对于输液反应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原因分析导致输液反应不良事件的原因可能有多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输液过敏:有些患者对输液中的药物或药物成分可能存在过敏反应。

这可能是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或对某种药物成分的过敏性所导致的。

2. 输液反应:有些药物本身会引起输液反应,例如血小板输注时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和发热。

3. 输液操作不当:输液是一个操作复杂的过程,如果操作不当,例如穿刺部位未消毒、注射速度过快或过慢等,都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4. 药物错误:输液中的药物错误、浓度错误或配药错误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防范对策为了减少输液反应不良事件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防范对策:1. 评估患者过敏史:在进行输液前,医务人员应仔细评估患者的过敏史,特别是对于常用的输液药物和成分是否存在过敏反应。

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在输液操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包括正确的穿刺消毒、注射速度控制和检查输液前后的情况。

3. 多重检查药物:在配药和配置输液液体时,医务人员应多次核对药物的名称、浓度和剂量,确保没有错误。

4. 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准确识别不良反应,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5. 监测和报告:建立完善的输液反应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记录和报告输液反应不良事件,以便更好地分析原因和采取措施。

结论输液反应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能涉及多个原因,包括过敏、药物、操作和错误等因素。

通过评估患者过敏史、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多重检查药物、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建立监测和报告系统等防范对策,可以有效减少输液反应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静脉输液管理制度和方案

静脉输液管理制度和方案

静脉输液管理制度和方案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静脉血管向患者体内输送药物和营
养液。

正确的静脉输液管理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静脉输液管理的必要性、管理原则及具体方案等方面展开探讨。

第二部分:静脉输液管理的必要性
1.患者安全: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感染、漏液等风险,有效的管理可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治疗效果:正确管理可确保药物按时到达患者体内,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部分:静脉输液管理原则
1.护理人员培训:护理人员应接受专业的静脉输液培训,掌握操作技
巧和注意事项。

2.环境净化:输液环境应保持清洁整洁,减少感染风险。

第四部分:静脉输液管理具体方案
1.输液设备检查:每日对输液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完好无损。

2.输液观察:对患者输液过程进行定期观察,监测输液速度和患者反
应。

3.输液相关感染预防:定期更换输液管、皮肤消毒等方式预防感染。

4.紧急处理方案:建立静脉输液并发症的紧急处理方案,提高应急处
置能力。

结语
静脉输液管理制度和方案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有建立科学的静脉输液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管理方案,才能保证输液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相关医护人员和患者有所帮助。

静脉注射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注射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注射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引言
静脉注射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生
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并处理静脉注射法并发症的方法。

预防措施
1. 确保正确的注射技术:使用无菌技术进行注射,避免空气进
入静脉导致空气栓塞。

注射时注意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2. 检查药物和溶液:确认药物和溶液是否过期,以及是否与其
他药物有不良反应。

3.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
避免选择已经受损或者静脉曲张的部位。

4. 注射速度控制: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者情况,控制注射速度,避免快速注射引发过敏等不良反应。

并发症的处理
1. 护理监测:在注射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红斑、肿胀等。

若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
止注射并做好记录。

2. 处理感染:若患者出现静脉注射相关感染,则需及时处理。

处理方式包括拔除导管、给予抗生素治疗,并加强局部卫生护理。

3. 处理血栓:静脉注射可能引发血栓形成,患者出现血栓相关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输液操作,采取适当的溶栓治疗方法。

4. 处理过敏反应:当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注射,给予相应的抗过敏治疗,如注射抗组胺药物等。

结论
为了预防并处理静脉注射法并发症,医疗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注射,确保注射技术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在注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并及时做好处理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儿科门诊输液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儿科门诊输液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儿科门诊输液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对策儿科门诊输液是指将药物或生理盐水等液体通过静脉或皮下途径输送到儿童体内的一种治疗手段。

尽管儿科门诊输液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安全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以及医疗环境的不同,在输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

一、感染风险1. 静脉置管感染:静脉置管时,需要注意操作的无菌性,以及管道是否经过适当清洗消毒。

对策: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对静脉置管操作进行规范化培训,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检查。

2. 输液引起的皮肤感染:如果穿刺点没有妥善处理,药液可能会从注射点处渗出,污染周围皮肤。

对策:注射点应妥善处理,保持清洁干燥,并根据需要进行定期更换穿刺点。

二、过载风险1. 液体过载:由于儿童代谢率较低,体液平衡调节功能不完善,输液过程中流速过快或液体容量过大,容易造成液体过载。

对策:医护人员应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和特殊情况合理确定输液速度和容量,及时监测患儿的体液平衡。

2. 药物过量:输液过程中,如果计算或配置错误,药物剂量可能过大。

对策:医护人员应认真核对药物剂量,严格按照患儿体重和年龄计算剂量,并对药物进行明确标记。

三、药物不良反应1. 过敏反应:由于儿童对药物过敏的可能性较高,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对策:医护人员应询问患儿和家长过敏史,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观察患儿输液过程中是否出现过敏症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2. 药物不良反应: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有害反应,如药物溶解性渗出、药物过敏性休克等。

对策:医护人员应了解药物的使用规范,合理选择药物,并定期对患儿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四、误用风险1. 误输液: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选择了错误的液体类型或药物。

对策:医护人员应仔细检查液体规格、浓度和药物种类,避免输液时发生误用。

2. 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输液速度过快可能引起液体过敏或心肺系统负担加重,而输液速度过慢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对策:医护人员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儿的病情,合理控制输液速度,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

杜绝静脉输液中安全隐患的对策

杜绝静脉输液中安全隐患的对策
13 静脉 炎 .
发 生 混 浊 … , 资 料 报道 与 p 值 有 关 。 有 H 112 防 范对 策 : 合 理 安 排 输 液 顺 序 , 特 殊 药 品做 到 现 .. ① 对 配 先 用 , 格 执行 无 菌 操 作 。② 加 强 新 、 药 药 理 知 识 学 习 , 严 特
药 理知 识 学 习 , 根据 药 物 性 质 , 择 专 用 溶 媒 和 指 定 稀 释 液 , 选
合 理安 排 输 液顺 序 , 殊 药做 到现 配 现用 , 证 药 物 质 量 防止 特 保 药 物变 色 。 同时 在 输 液过 程 中加 强巡 视 , 格 控 制 输 液 滴 速 , 严
输液并发症 和不 良反应现象 发生 , 使其成 为输液 安全 隐患。 。平 均 每 日输 液 ( 1 开 1 10
±1) , 药 (8 0次 配 30±1 ) 。我 院 自 20 5次 05年 开 展 安 全 注 射 活 动 以来 , 们 认 真分 析 输 液 中存 在 的 安全 隐患 , 定 针 对 性 防 我 制
严 洁 , 栾 琰
[ 键 词 ] 输 注 , 脉 内 ; q 出血 ; 理 ; 防 关 静 / r  ̄ 护 预 [ 国图 书 资 料分 类 号 ] R 7 .9 中 4 29 [ 献 标 志码 ] B 文 [ 章 编 号 ] 29 —4 X 2 1 ) —150 文 0510 (0 10 0 9 - 4 2
部 处 理 不 当可 引 起 渗 血 、 液 、 胀 和 局 部 炎 症 反 应 , 为 感 渗 肿 成
染源。
等 , 至 导致 严 重 的 过 敏 反 应 。② 操 作 不 规 范 。在 新 药 使 用 甚 前 , 仔 细 阅读 药 品 说 明书 , 未 未按 指 定程 序 配 制 或选 择 了 不恰 当溶 媒 和稀 释 液 , 致 药 物 变 色 。③ 忽 视 输 液 中药 物 间 配 伍 导 禁忌或 p H值 。将 两种 存 在 或 可 能 存 在 配 伍 禁 忌 的药 物 先 后 输 入 使 其在 输 液 管 中 出现 混 浊 变 色 或 者 将 不 同 p H值 药 物 连

静脉输液的安全问题

静脉输液的安全问题
缺点
静脉输液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感染 、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此外,静脉输液的过程需要严格 控制,否则可能会造成液体过量或不足,影响患者的健 康和安全。
02
静脉输液的安全问题
药品安全问题
01 药品质量问题
药品在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中可能存在质量 问题,如污染、失效等。
02 药品使用问题
静脉输液的安全问题
汇报人:
汇报日期:
目录
• 静脉输液简介 • 静脉输液的安全问题 • 提高静脉输液安全性的措施 • 医疗培训在静脉输液安全性方面
的应用
01
静脉输液简介
静脉输液的定义
静脉输液是一种将药物、营养物质、血液等通过静脉血 管输入体内的方法,以达到治疗疾病、补充营养、维持 电解质平衡等目的。
01 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组织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
03 或专业护士进行授课和指

培训过程中注重实践操作
02
,加强模拟演练和案例分

对护士进行定期考核,确
04
保培训效果和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03 操作责任心问题
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如未认真核对药品信息、 未关注患者反应等,可能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
器械安全问题
01
02
03
器械质量问题
输液器、针头等医疗器械 在生产、储存、运输等环 节中可能存在质量问题, 如污染、破损等。
器械使用问题
器械使用不当,如针头型 号不匹配、输液器过期等 ,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的发 生。
药品使用不当,如剂量错误、药物过敏等,可能 导致严重后果。
03 药品监管问题
药品监管制度可能存在漏洞,导致不合法药品进 入市场,从而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

静脉治疗的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静脉治疗的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管脉治疗的安全问题及其对策静脉输液是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歪要方法之一,也是护理人员护理操作必须懂得的基础,为了确保患者的人身安全,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和人员的伤亡,就必须正确的对待输液问题.由此,本文从多角度对静脉治疗进行分析的探讨,找出它的安全问题和如何应对安全问题的措施,标签:群脉治疗安全问题对策―前言静脉输液是现今各医院和医学机构对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之%大约有90%的患者是要经过冷脉输液的治疗,静脉输液是最普通和最基础的医疗技术。

静脉输液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病患者的人生安全。

所以科学的严谨对待这个问题。

二静脉治疗的安全问题1.配药室的生态环境和用物的不合格。

一般在没有配理中心配药的情况下,都是在治疗室配制药液的.因为治疗室经常多人随意走来走去,所以会导致室内空气的细菌超过了国家有关规定和质量问题。

也有多数医护人员再没有清洁手的前提卜.,就随意配药。

造成配药受到污染等.2.治疗用物不合格治疗盘、治疗车、止血带、盛放棉签和输液贴的罐子大多都没仃根据有关规定去进行消毒“还有不合格的一次性物品,或者是治疗用物的包装有破裂,漏气、过期等情况,这些小问题医护人员通常是不去在意的,在使用时更没进行严格的检查。

3.多种药物配伍当选择--种药物给病患者治疗。

可是疗效不佳,就要选用别的药物进行恰当的配伍。

可是不是所有的配伍是正确的无害的,某些配伍药物减少治疗的作用,从而使得治疗失败,有些配伍会引起不乩反应或者是增强毒性,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和危害生命。

4.操作中的问题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杳,没有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

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导致药物在配药、穿剌、更换液体的过程中受到污染。

优而导致医源性的感染。

5.静脉输液微粒的存在在进行溶解药物的时侯,常常会出现橡皮寒表面的微粒和产生的橡皮屑进入到药液之中,从而导致药液受到污染。

6.患者因素劭位输液病患者经常出现不良的反应:特别是为门诊输液患者,曲位输液很容易导致病患者发生晕厥现象。

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输液不良事件是指在输液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出现不适或损害的事件。

输液不良事件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对输液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一、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1. 医嘱处理问题:医嘱处理问题是导致输液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包括医嘱重复、剂量错误、给药时间不当等。

例如,重复给药可能导致药物过量,剂量错误可能引起患者不适或治疗效果不佳,给药时间不当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 护理操作问题:护理操作问题是输液不良事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包括静脉穿刺失败、输液速度不当、输液泵使用不当等。

例如,静脉穿刺失败可能导致患者疼痛和局部炎症,输液速度不当可能引起患者不适或药物过量,输液泵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输液速度不准确或输液中断。

3. 药物因素:药物因素也是导致输液不良事件的重要原因。

包括药物质量问题、药物配伍问题、药物浓度问题等。

例如,药物质量问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或药效不佳,药物配伍问题可能引起药物相互作用或沉淀,药物浓度问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佳。

4. 患者因素:患者因素是指患者自身的特点和状况对输液不良事件的影响。

包括年龄、性别、体重、病情等。

例如,年龄较大的患者血管弹性降低,穿刺难度增加;病情严重的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5. 环境和管理问题:环境和管理问题是影响输液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包括医院感染、医疗器械污染、护理人员不足等。

例如,医院感染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并发症,医疗器械污染可能引起患者感染,护理人员不足可能导致护理质量下降。

二、输液不良事件防范对策1. 加强医嘱处理:医院应加强对医嘱的处理和管理,确保医嘱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医生在开具医嘱时应仔细核对,避免重复给药和剂量错误。

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应再次核对,确保给药时间和剂量准确。

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输液是常见的医疗操作,但在实际操作中,输液不良事件时有发生。

这些事件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危害。

为了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加强输液操作的规范性和质量,有必要对输液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一、输液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1.人员错误(1)护士技术不熟练:输液是常见的护理操作,要求护士掌握准确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然而,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或繁忙的科室,由于人员流动较大,新进护士的培训不足导致技术水平不高,容易发生输液操作错误。

(2)用错针头或注射器:不同的输液操作需要使用不同的针头或注射器,如果患者被用错针头或注射器,容易引发不良事件。

2.设备问题(1)输液管或注射器材质不合格:输液过程中,如果使用质量不合格的输液管或注射器,容易导致材料老化、渗漏或断裂,从而引发不良事件。

(2)漏气:输液过程中,如果输液瓶未密封好或输液管路存在链接不严密的情况,会导致漏气,影响输液质量,甚至引发感染等不良事件。

3.药物因素(1)药物选择错误:输液过程中,如果药物选择错误,比如剂量过大或过小、错误配伍导致药物不稳定等,可能引发不良事件。

(2)过敏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存在过敏反应的风险,如果没有进行过敏测试或未按照患者过敏史的要求使用药物,可能引起不良事件。

4.操作环境(1)操作场所不洁净:输液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如果操作场所不洁净,容易导致输液污染,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

(2)噪音干扰:输液操作需要专注和细心,如果操作环境存在较大的噪音干扰,容易使护士操作不集中,从而引发不良事件。

二、防范对策1.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1)加强新进护士的培训,确保其掌握正确的输液操作流程和技术。

(2)定期组织培训班,加强护士的技术培训和能力提升。

(3)建立护士的绩效考核制度,依据操作规范和质量评价,对护士的输液操作进行评估和监督。

2.规范设备选用和管理(1)严格控制设备质量,只选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的输液管和注射器。

输液室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

输液室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

可编辑ppt
4
(4)未按医嘱规定时间内完成治疗
• 对策:“慎独”精神宣教落实制。护士自 觉把好输液质量关、配液时间关、输液速 度关,按时完成医生下达的治疗。根据病 人的病种、病情和年龄,根据不同药物的 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对其进行输液用药 的指导、滴速控制、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 项、拔针后的按压方法等方面知识教育, 尤其要交代病人不可自己调节输液速度, 并说明原因和后果。
可编辑ppt
2
(2)病人药液易被混淆
• 对策:(1)登记药液、配制药液、穿刺前后、 更换液体时要严格做好查对制度(2)反问姓 名制。输液室病人与病区住院病人不同, 病人流动性大,无法核对床号,三查七对 制度缺少对床号,到病人面前要反问: “请问,您叫什么名字?”。
可编辑ppt
3
(3)一针不见血
• 对策:(1)专人负责制。由高年资经验丰富 的护士,负责儿童区域的输液治疗,提高 一针见血率,并对长期输液、化疗及老年 病人制定“由远到近”的输液计划。(2)年 轻护士实行导师制,做好传、帮、带工作。
10
可编辑ppt
1
(1)医嘱有误
• 对策:(1)凡来输液室治疗的病人必须携 带本院的处方或药房输液卡或门诊病历卡, 护士不得执行口头医嘱(2)对于老年病人 尤其要详细询问有无糖尿病、心脏病、高 血压、药物过敏史等等(3)青霉素类的药 物必须在确定皮试为阴性的情况下才可输 液(4) 对医嘱内容不明确或有疑问的医嘱, 必须查明确认后才可执行。
可编辑ppt
5
(5)病人呼叫更换液体频繁、漏输现 象
• 对策:面对面服务巡视签名制。实行面对 面的护理服务,经常在输液室巡视,为病 人及时更换液体。护士给病人输液时必须 挂输液卡,配制药液、更换液体须在输液 卡相应处签名,以杜绝输错液体或漏输液 的护理差错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输液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八科韩璐)摘要:①目的:通过对静脉输液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探讨针对各种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以降低静脉输液过程中安全隐患的发生,保证静脉输液的相对安全,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和病人对静脉输液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②方法:加强静脉输液过程中护士安全意识的培养,针对隐患发生源(治疗室、输液药物、输液用具等),完善与输液安全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

③结果:针对各中安全隐患,采取与之相对应的防范措施。

④结论:护士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临床经验,加强法律意识,增强静脉输液的安全意识,熟练静脉输液的各种操作流程及技能,及时有效规避各种安全隐患的发生,保证静脉输液安全。

关键词:静脉输液;安全问题;对策
正文: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是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和给药途径,因注射的部位与输液的不同,可分为外周静脉输液、中心静脉输液、高营养输液(TPN)与输血等。

可达到解毒、治疗和控制感染的目的;补充营养及水分,维持和调节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体液,纠正血容量不足,改善微循环,回升血压;输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减轻或消除腹水及组织水肿。

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静脉输液被广泛应用,因此本文对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防范措施作出如下分析及归纳总结。

1.安全问题
1.1治疗室环境及医疗用物不合格
(1)治疗室未严格按照规定清洁消毒,室内空气及治疗桌面细菌严重超标,工作人员未严格洗手,造成配药过程中的污染。

(2)治疗车、治疗盘、止血带、盛放镊子、棉签及输液贴的缸子等医疗工具未按规定严格消毒;一次性物品不合格,存在包装破裂、漏气,过期等不合格产品,护士在使用时未能严格检查。

1.2药物配置过程中的隐患
随着层出不穷的各类新药在临床输液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药物配伍禁忌也变的日趋复杂,尤其是新药、特殊药物首次使用以及多重药物联合使用时,新药的配伍禁忌在旧的配伍禁忌表中查询不到,使护士产生疑惑,在不知其导致的不良反应的情况下,盲目遵循医嘱导致输液不良反应发生。

在临床上更具隐蔽性的是药物配伍后澄清度好,而本质上因药物配伍不合理使药物溶解度改变,或产生不溶性结合物,使细微晶体增多或药物发生降解,多数情况是反应继续进行,而液体外观无任何变化。

1.3配药及输液用具无菌操作不严
(1)配药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造成操作过程污染,如加药过程中液体的瓶口及针管轴心的后1/3被污染,造成药液污染;在启开瓶盖后较长时间不消毒就开始加药,形成医源性感染。

(2)临床上常使用的输液用具有:输液器、输液港、浅静脉置管、PICC管、深静脉留置针、肝素帽、三通接头等,它们均属于高分子化合物,适于病菌附着,若不严格无菌操作流程,可引发感染;若使用不合格或灭菌不达标、包装破损、过期的产品,会出现严重感染,静脉炎、静脉栓塞等严重后果。

1.4配药过程中的微粒污染
水剂药物大部分为玻璃安瓿,在安瓿用砂轮划过后的玻璃微粒未用棉签消
毒,而直接掰开安瓿,使药液受到不同程度的玻璃微粒脱落污染;粉剂药物为小瓶胶塞装置,当空针扎入时,胶塞容易落屑;配药时有药品结晶未溶颗粒,中成药针剂与输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

1.5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
(1)热源反应:大多由内毒素所致。

由于护理的各项操作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导致微生物各种微粒等热源污染液体,或对本身存在质量问题的液体未能检查出来,引起患者高热、寒战等一系列热源反应。

(2)静脉血管的炎性反应:由于静脉输液药物种类及联合用药的方法增多,使药液的PH值和液体浓度增高,对血管壁造成不良刺激。

(3)皮肤组织肿胀或坏死:静脉输液在临床应用中,常有药物渗出血管外的现象,导致皮肤肿胀、疼痛、重血等;特别是升压药、垂体后叶素、化疗药物、高渗液体等,一旦药液渗出血管外就容易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坏死、溃疡等并发症。

1.6护士方面的因素
护士基本操作技能不扎实,静脉穿刺成功率低,不仅对患者血管造成破坏,而且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及手卫生,造成配药过程污染;护士未能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输液后巡视不及时,导致医疗差错,药液外渗;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时,应对能力差,处理不及时;护士更换液体不及时,导致空气栓塞、静脉栓塞等。

1.7患者方面的因素
坐位输液患者容易出现心悸、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

主要诱发因素:患者空腹时血糖低,心跳加快引起紧张、恐惧;或坐立时间过长,身体虚弱、疲劳等引起大脑供血不足所致。

2.对策
2.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配药室及治疗室每天用紫外线消毒3次,每月做空气培养1次,护士应在输液前后洗手或皮肤消毒液擦手。

(2)网套每次使用后消毒,止血带实行一人一用消毒,治疗用的缸、罐每周高压消毒一次,一次性用具使用前抽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2.2加强药物配置管理
熟悉常用药物的配伍禁忌,治疗室内张贴常用药物配伍禁忌表。

对于一些新药的配伍,如果药物配伍禁忌表中没有记载,应特别注意,最好不要随意和其他药物配伍,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另外,配药时还应注意观察药液有无异常反应,如变色、浑浊、沉淀等,若发现此类现象,应及时与医生取的联系,确保用药安全。

2.3配药过程及输液用具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1)配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液体瓶口、加药操作等被污染,以及开启瓶盖时间较长不消毒就加药,引起医源性感染。

药物要现配现用,不能配置过长时间后给患者输入,导致药效降低或变质沉淀。

(2)严格控制输液用具的质量,使用前必须检查输液用具是否具有合格证,消毒灭菌是否达到标准,是否超过有效期,包装是否完整。

2.4防止配药过程中的微粒污染
安瓿要认证消毒,用砂轮划过后,用无菌纱布掰开,不要未经消毒直接掰开,减少玻璃微粒脱落污染;选用合适大小的针头,避免针头重复穿刺胶塞同一位置,减少胶塞落屑;可使用精密输液器用具,过滤部分微粒。

2.5加强输液反应的管理
输液反应发生后,护士应立即到场判断反应的轻重,对于反应较轻的患者,应该首先停止输液并测量生命体征,告知医生作出处理,对于反应严重的患者,应立即通知医生到现场抢救,将患者输入中的液体及输液器重新更换,保持静脉通路并与医生一起进行现场抢救,待患者病情平稳后送至急救室进一步抢救,护士还应将患者的反应情况及处理情况进行记录,对于更换下来的的输液用具及液体封存后送药剂科监测,并做好登记及追踪检测结果,以便找出原因及时改正,确保输液安全。

2.6加强护士职业素养教育
加强护士安全输液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培训新技术及新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输液基本知识,如见尿补钾原则、先盐后糖原则,高龄患者及婴幼儿需减慢速度等;强化无菌操作及手卫生;加强护士责任心的培养,从转抄医嘱、摆药、配药、换液体、拔针每个环节都要做好查对,每一环节执行后在输液卡上签名,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以减少差错事故发生,提高静脉输液质量。

2.7加强对患者巡视及健康教育
(1)在整个静脉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及时了解和发现患者病情及心态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出现,及时针对问题,作出具体分析及初步处理。

(2)对于精神紧张、恐惧的患者,要善于沟通,注意使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使患者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战胜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告知患者静脉输液的治疗常识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小结:静脉输液是医院治疗、抢救病人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确保静脉输液安全,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教育,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提高各环节护理质量,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应对能力,注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加强巡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杜绝差错及医疗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程清琳,步晖静脉治疗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2020-2021.
[2].吴艳梅,白燕妮浅析静脉输液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2):231
[3].吕静,孙曙,秦艳玲静脉输液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 中国保健,2010(3):2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