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证明二章节复习

合集下载

新北师大版2013-2014八下第一章证明(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北师大版2013-2014八下第一章证明(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证明二知识点归纳知识点睛: 1、全等三角形(1)定义: 能够完全 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性质:全等三角形的 、 相等。

(3)判定:“SAS ”、 、 、 、 。

三边 :边边边(SSS ) 两边: 边角边(SAS )一边 边角边(ASA ) 角角边(AAS )※※注:SSA,AAA 不能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证题的思路:⎪⎪⎪⎪⎪⎪⎪⎩⎪⎪⎪⎪⎪⎪⎪⎨⎧⎩⎨⎧⎪⎪⎩⎪⎪⎨⎧⎪⎩⎪⎨⎧⎪⎩⎪⎨⎧)找任意一边()找两角的夹边(已知两角)找夹已知边的另一角()找已知边的对角()找已知角的另一边(边为角的邻边)任意角(若边为角的对边,则找已知一边一角)找第三边()找直角()找夹角(已知两边AAS ASA ASA AAS SAS AAS SSS HL SAS 注意: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2、等腰三角形(1)定义:有两条 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性质:①等腰三角形的 相等。

(“等边对等角”)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 、 互相重合。

(3)判定:①定义②“ ” 3、等边三角形(1) 定义: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性质:①三角都等于②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

(3)判定:①定义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一个角 是等边三角形。

4、直角三角形(1)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是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斜边、直角边”或“HL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定理的作用: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5、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八年级下第一二章复习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八年级下第一二章复习

知识详解三角形证明一、先来试一试1、已知:如图,AN⊥OB,BM⊥OA,垂足分别为N、M,OM=ON,BM与AN相交于点P。

求证:PM=PN二、定理的内容、用途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内容:三角形全等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用途:证明两个三角形中,两个角或两条线段相等。

注意:一定要“对应相等”;书写时对应顶点对应着写【典型例题】如图,△ABC中,∠C=90°,AC=BC,AD平分∠CAB交BC于点D,DE⊥AB,垂足为E,且AB=12cm,则△DEB的周长为()A、6cmB、8cmC、12cmD、24cm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公理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HL)【典型例题】如图,由∠1=∠2,BC=DC,AC=EC,得△ABC≌△EDC的根据是()A、SASB、ASAC、AASD、SSS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内容: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边对等角)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三线合一”用途: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两个角相等方法:经常作高、中线或角平分线等辅助线,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典型例题】如图,在△AB C中,,点D在AC边上,且,则∠A 的度数为()A. 30°B. 36°C. 45°D. 70°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内容: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角对等边)用途:同一个三角形中,证明两条边相等【典型例题】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90°,CD⊥AD,AD2+CD2=2AB2.(1)求证:AB=BC;(2)当BE⊥AD于E时,试证明:BE=AE+CD扩展:在一个三角形中,较大的角所对的边较大,较小的角所对的边较小。

(完整版)八年级下_第一章_三角形的证明_(知识点总结和习题练习),推荐文档

(完整版)八年级下_第一章_三角形的证明_(知识点总结和习题练习),推荐文档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重要知识点:1、全等三角形(1)性质=辛等三角飛的対应功、対应角相罢。

(2)判定=“SAS”、SSS 、 AAS ASA 、HL(直角三角形)。

2、二免(1)性质:①^睽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等边对等角”)@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b的中线、底边上的髙线互相重合 (三线合一)。

(2)判定:①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3)反证法:先假设令题的结说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命題:由条件和结论组成逆錄:由结轮和条件组成3、等边三角形(1) 定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 性质:①三个内角都等于60度,三条边都相等②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性质。

(3) 判定: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个角等于6Q度的等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直角三角形(1)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是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定理:在直角三角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3)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垃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5) “斜边、直角垃”或“HL”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定理的作用: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5、线段的垂i平分线C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送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2)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6、角平分线(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送个叫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送个角的平分线上二、考点:考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己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8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A. 20°B. 40°C. 50°D. 80 °2.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5 on和6 cm,则它的周长是3.已知等腰三角形.4BC的腰4B=AC=10 cm,底边BC=12 cm,则八4BC的角平分线AD的长是考点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如图15 — 4,在中,ZB = ZC, AB=S,贝[(AC 的长为()A* 2 B. 3 C. 4 D. 52. 如图15—5,在AABC 中,AB=AC,点£>,£在忍6:途上,^ABD = ^DAE=^EAC=36a ,则图中共有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A. 4B. 5C. 6D. 7考点3等垃三角形的性质1.边长为6 cni的等边三角形中,其一边上高的长度.2.如圈15—6,己知A.4BC是等逊三角形,点B r C, D, E在同一直线上,且CGr = CD, DF=DE,贝度.考点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边长为6 的等边三角形中,其一边上高的长度.2.如图15—6,已知AABC是等边三角形,点忍,C, D, E在同一直线上,且CG=CD, DF=DE,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度.1.在RtAASC 中,^ACB = 90°、AB = 10, CD 是AB 逊上的中线,贝CD 的长是()A. 20B. 10C. 5D.-2.在AASC 中,^C=90°,^ABC=60°,SD 平分交AC 于点Z>,若A/> = 6,则CD= .考点5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1.在RtAABC 中,ZC = 90。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证明二章节复习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证明二章节复习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证明二》章节复习专题一、全等三角形 知识整理1、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理①:三边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公理②:两边及其夹角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公理③: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推论: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公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对应角 。

典例分析 例1、(2010年吉林)如图1,在△ABC 中,∠ACB=90°,AC=BC,CE ⊥BE ,CE 与AB 相交于点F ,AD ⊥CF ,垂足为D ,且AD 平分∠FAC ,请写出图中的两对全等三角形,并选择其中一对加以证明。

例2、已知:如图,D 是△ABC 中BC 边上一点,EB=EC ,∠ABE=∠ACE , 求证:∠BAE=∠CAE.(两种方法)专题二、等腰三角形 知识整理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 ,简称“ ”; (2)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 、 互相重合,简称“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且每个内角都等于 。

4、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有一个角为60°的 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典例分析例1、已知:如图,AB=AC,D 是AB 上一点,DE ⊥BC 于点E ,ED 的延长线交CA 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DF △是等腰三角形.例2、如图,在△ABC 中,AD ⊥BC 于D ,BE ⊥AC 于E,AD 与BE 相交于F ,若BF=AC ,求∠ABC 的度数图2 图1A BCDO O DCB A例3、 如下图,在△ABC 中,∠B =90°,M 是AC 上任意一点(M 与A 不重合)MD ⊥BC ,交∠BAC 的平分线于点D ,求证:MD =MA .例4、如图,在Rt △ABC 中,∠BAC=90°,AC=2AB ,点D 是AC 的中点,将一块锐角为45°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三角板斜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A 、D 重合,连接BE 、EC .试猜想线段BE 和EC 的数量及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例5、如右图,已知△ABC 和△BDE 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E =CD .例6、如图,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斜边AB 为边作等边△ABD ,连接DC ,以DC 为边作等边△DCE ,B 、E 在C 、D的同侧,若AB=2,求BE 的长.例7、如图1、图2,△AOB ,△COD 均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OB =∠COD =90º,(1)在图1中,AC 与BD 相等吗?请说明理由(4分)(2)若△COD 绕点O 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到达图2的位置,请问AC 与BD 还相等吗?为什么?(8分)例8、如图,在△ABC 中,AB=AC 、D 是AB 上一点,E 是AC 延长线上一点,且CE=BD ,连结DE 交BC 于F 。

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节知识梳理

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节知识梳理

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节知识梳理教学目标:经历探究、猜想过程能够运用公理和所学过的定理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里和判定定理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重难点:重点是写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

难点是两者的应用上的区别及各自的作用易错点:精确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题时要考虑全面,防止漏解整体分析【一】教学目标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根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优生不多,思想不够活泼,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跟不上。

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六章:《三角形的证明》、《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因式分解》、《分式与分式方程》、《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证明》:本章将证明与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有关的一些结论,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将研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探究不等式的根本性质,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解集、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通过具体实例渗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最后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应。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本章将在小学学习的根底上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探究平移,旋转的性质,认识并观赏平移,中心对称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因式分解》: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揭示分解因式的实质,最后学习分解因式的几种根本方法。

《分式与分式方程》:本章通过分数的有关性质的回忆建立了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并在此根底上学习分式的化简求值、解分式方程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能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平行四边形》:本章将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还将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的规律;经历操作,实验等几何发觉之旅,享受证明之美。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证明(二)》知识点及习题教学教材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证明(二)》知识点及习题教学教材

1等腰三角形知识点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述为等边对等角).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1所示,在△ABC 中,∵AB =AC ,∴∠B =∠C .定理的证明:取BC 的中点D ,连接AD .∵(),()()AB AC BD CD AD AD =⎧⎪=⎨⎪=⎩已知中点定义,公共边,∴△ABD ≌△ACD (SSS).∴∠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定理的作用: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相等.拓展 等腰三角形还具有其他性质.(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都等于45°.(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是锐角,不能是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以是锐角、钝角或直角.(3)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 ,底边长为b ,则2b <a . (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A ,底角为∠B ,∠C ,则∠A =180°-∠B -∠C =180°-2∠B =180°-2∠C .知识点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1)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3所示,①在△ABC 中,∵AB =AC ,∠1=∠2,∴AD ⊥BC .BD =DC ;②在△ABC 中,∵AB =AC ,AD ⊥BC ,∴∠1=∠2,BD =DC ;③在△ABC 中,∵AB =AC ,BD =DC ,∴∠1=∠2,AD ⊥BC .(2)推论1的证明.①在△ABC 中,∵AB =AC ,∠1=∠2,AD =AD ,∴△ABD ≌△ACD (SAS).∴BD =DC ,∠ADB =∠ADC =90°.∴AD ⊥BC .②在△ABC 中,∵AD ⊥BC ,∴∠ADB =∠ADC =90°.∵AB=AC,∴∠B=∠C.又AD=AD,∴Rt△ADB≌Rt△ADC(AAS).∴∠1=∠2,BD=CD.③在△ABC中,∵AB=AC,AD=AD,BD=CD,∴△ABD≌△ACD(SSS)∴∠1=∠2,∠ADB=∠ADC=90°,∴AD⊥BC.(3)推论1的作用: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或垂直.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1)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4所示,在△ABC中,∵AB=BC=AC,∴∠A=∠B=∠C=60°.(2)推论2的证明:∵AB=AC,∴∠B=∠C.∵AB=BC,∴∠A=∠C.∴∠A=∠B=∠C.又∵∠A+∠B+∠C=180°,即3∠A=180°,∴∠A=∠B=∠C=60°.知识点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述为等角对等边).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6所示,在△ABC中,∵∠B=∠C,∴AB=AC判定定理的证明:如图1-6所示.过A作AD⊥BC于D,则∠ADB=∠ADC=90°.∵∠B=∠C,AD=AD,∴△ABD≌△ACD(AAS),∴AB=AC.√判定定理的作用: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相等.拓展如图1-6所示,在△ABC中,(1)如果AD⊥BC,∠1=∠2,那么AB=AC;(2)如果AD⊥BC,BD=DC,那么AB=AC;(3)如果∠1-∠2,BD=DC,那么AB=AC.知识点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推论推论1.(1)推论1的内容: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8所示,在△ABC中,∵AB=AC,∠A=60°(或∠B=60°或∠C=60°),∴AB=AC=BC.(3)推论1的证明:在△ABC中,∵AB=AC,∴∠B=∠C.又∵∠A=60°,∴∠B=∠C=1802A-∠=60°∴AB=AC=BC.(或∵∠B=60°,∴∠A=180°-2∠B=60°.∴AB=AC=BC.或∵∠C=60°,∴∠A=180°-2∠C=60°.∴AB=AC=BC.)√推论2.(1)推论2的内容: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8所示,在△ABC中,∵∠A=∠B=∠C,∴AB=AC=BC.(3)推论2的证明:在△ABC中,∵∠A=∠B,∴BC=AC(等角对等边).又∵∠B=∠C,∴AB=AC(等角对等边).∴AB=AC=BC.(4)推论1和推论2的作用: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拓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定义,证明三条边相等;(2)根据推论1,证明两条边相等,有一个角是60°;(3)根据推论2,证明三个角都相等.√推论3.(1)推论3的内容: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证明(二)单元复习试题(附答案).doc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证明(二)单元复习试题(附答案).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第一章复习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6分)1.在△ABC中,AB=AC,∠A=44°,则∠B=度.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50°,则顶角是度.3.如图,AB=AD,只需添加一个条件,就可以判定△ABC≌△ADE.4.已知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分别是3和6,则它的周长等于.5.如图,在△ABC中,∠C=90°,D为BC上的一点,且DA=DB,DC=AC.则∠B=度.(第3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6.如图,△ABC中,∠ACB=90°,CD⊥AB于点D,∠A=30°,BD=1.5cm,则AD= cm.7.在△ABC中,∠A:∠B:∠C=1:2:3,AB=6cm,则BC=cm.8.在△ABC中,AB=AC,∠BAC=120°,延长BC到D,使CD=AC,则∠CDA =度.9.等边△ABC的周长为12cm,则它的面积为cm2.10.如图,ED为△ABC的AC边的垂直平分线,且AB=5,△BCE的周长为8,则BC=.(第10题图) (第11题图)11.如图,在△ABC中,∠C=90°,∠B=15°,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D,交AB于E,若DB=10cm,则AC=.12.命题“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逆命题是。

二、选择题(每空3分,共24分)13.下列条件中能判定△ABC≌△DEF的是( )A.AB=DE,BC=EF,∠A=∠D B.∠A=∠D,∠B=∠E,∠C=∠F C.AC=DF,∠B=∠F,AB=DE D.∠B=∠E,∠C=∠F,AC=DF 14.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有两条边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B.两腰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C.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D.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15.对“等角对等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只要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B.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C.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16.以下各组数为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其中能作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2,3,4 B.4,5,6 C.1,2,3D.2,2,417.如图,△ABC与△BDE都是等边三角形,AB<BD.若△ABC不动,将△BDC绕B点旋转,则在旋转过程中,AE与CD的大小关系为( )A.AE=CD B.AE>CD C AE<CD D.无法确定(第17题图)(第18题图)18.如图,△ABC中,AC=BC,直线l经过点C,则( )A.l垂直AB B.l平分AB C.l垂直平分AB D.不能确定19.三角形中,若一个角等于其他两个角的差,则这个三角形是( )A.钝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锐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20.已知△ABC中,A 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ABC和△DBC的周长分别是60 cm和38 cm,则△ABC的腰和底边长分别为( )A.24 cm和12 cm B.16 cm和22 cm C.20 cm和16 cm D.22 cm和16 cm三、解答题(6+6+6+6+8+8分,共40分)21.如图,在△ABC中,∠ACB=90°,BC=15,AC=20,CD是高.(1)求AB的长;(2)求△ABC的面积;(3)求CD的长.22.已知:如图,点D是△ABC内一点,AB=AC,∠1=∠2.求证:AD平分∠BAC.23.已知:如图,△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点D在BC边上.求证:AD=BE.24.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的交点到底边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25.已知: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C=BC,∠ACB=90°,直线l经过点C(点A、B都在直线l的同侧),AD⊥l,BE⊥l,垂足分别为D、E.你知道线段AD、DE、BE的关系吗?证明你的结论。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 / 2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定理: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定理: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 定理: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等.(AAS)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四、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定义法)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五、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3. 等边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 六、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定义法)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七、反证法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八、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4.(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年级 班级 姓名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卷……………………………………………………装………………订…………………线…………………………………………………………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2 / 2九、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十、线段垂直平分线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3.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4.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 、B 为圆心,以大于AB 的一半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 、N ;作直线MN ,则直线MN 就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十一、角平分线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3.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4.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平分线 十二、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互逆命题: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互逆定理: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备注:1.一个命题一定有逆命题,但一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 2.真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假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是假命题. 3.互逆定理一定是互逆命题,但互逆命题不一定是互逆定理.。

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 不等关系1. 一般地,用符号“<”(或“≤”), “>”(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 区别方程与不等式:方程表示是相等的关系,不等式表示是不相等的关系。

3. 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非负数 <===> 大于等于0(≥0) <===> 0和正数 <===> 不小于0 非正数 <===> 小于等于0(≤0) <===> 0和负数 <===> 不大于0 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那么a+c>b+c, a-c>b-c.(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c bc a >. (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cb c a < 2. 比较大小:(a 、b 分别表示两个实数或整式) 一般地: 如果a>b,那么a-b 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 是正数,那么a>b; 如果a=b,那么a-b 等于0;反过来,如果a-b 等于0,那么a=b; 如果a<b,那么a-b 是负数;反过来,如果a-b 是正数,那么a<b; 即:a>b <===> a-b>0 a=b <===> a-b=0 a<b <===> a-b<0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 三. 不等式的解集:1.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2. 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与方程的解不同.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①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②方向:大向右,小向左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要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⑤系数化为1(不等号的改变问题) 4. 一元一次不等式基本情形为ax>b(或ax<b)①当a>0时,解为a bx >;②当a=0时,且b<0,则x 取一切实数;当a=0时,且b ≥0,则无解;③当a<0时, 解为abx <;5. 不等式应用的探索(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基本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相类似,即:①审: 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等含义; ②设: 设出适当的未知数;③列: 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④解: 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⑤答: 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五.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 定义: 由含有一个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无公共部分,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是利用数轴来确定.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情况(a 、b 为实数,且a<b) 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 图示叙述语言表达⎩⎨⎧>>b x ax x>bba 两大取较大 ⎩⎨⎧<<b x ax x>aba两小取小⎩⎨⎧<>b x ax a<x<bba大小交叉中间找 ⎩⎨⎧><bx ax 无解ba在大小分离没有解(是空集)第二章 分解因式一. 分解因式1.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八年级下册数学一二章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数学一二章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数学一二章知识点归纳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每个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八年级下册中,我们学习了数学的一二章,其中包含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我将结合我的学习经验,为大家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分式与有理数1.分式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分式是指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形式,其中除数不能为0。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可以是整数、分数或者变量的表达式,我们可以将它简化为最简分式。

2.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都是根据分式的定义和四则运算法则进行的。

(1)分式的加、减:对于分母相同的分式,可以直接将分子相加或相减,保留分母不变。

对于分母不同的分式,则需要通过通分来实现分式的加减运算。

(2)分式的乘法:分式的乘法是将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然后将结果简化为最简分式。

(3)分式的除法:将一分式除以另一分式,相当于将除数翻转后,乘以被除数,即求出的分子为除数的分子,分母为除数的分母,然后将结果简化为最简分式。

3.有理数的定义有理数是指可以表示为分式的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

有理数在数轴上有对应的坐标。

4.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都是根据有理数的定义和四则运算法则进行的。

(1)有理数的加、减:对于同号数,可以将它们的绝对值相加或相减,符号与这些数相同。

对于异号数,可以将绝对值近似相等的两个数相减,符号与绝对值大的数相同。

(2)有理数的乘法:符号相同的两个数相乘为正数,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相乘为负数。

模的乘积为两个数绝对值的乘积。

(3)有理数的除法:符号相同的两个数相除为正数,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相除为负数。

被除数除以除数的商的符号与两者相同,余数的符号与被除数相同。

二、代数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1.代数式的概念代数式是由数字、字母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

字母表示未知数或变量,可以通过代入值来计算出代数式的值。

2.代数式的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是指具有相同变量和次数的代数式的项,可以通过合并同类项来简化代数式。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证明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证明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证明第一节等腰三角形知识回顾:复习证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也就是说,在同一个三角形中,;(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底边上的和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有下面的判定方法:(1)、依据三角形定义:如果一个三角形有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依据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简单地说:在同一个三角形中,;3、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有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三角形,也叫三角形。

4、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且等于;等边三角形是图形5、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有角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3)有个内角都等于600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4)有个内角等于600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典型例题: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另一边长为,则它的周长为。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另一边长为,则它的周长为。

3、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一腰上的中线把其周长分为两部分的差为 .则腰长为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于36°,则底角等于_________度;如果底角等于36°,那么顶角的度数为_________.4、有一个角等于50°,另一个角等于__________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5、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6、有一个内角为的等腰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为______.7、有一个内角为的等腰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为________.8、在等腰三角形中,如果顶角是一个底角的2倍,那么顶角等于_____度;如果一个底角是顶角的2倍,那么顶角等于_______度.9、如图,,交BC于点D,,那么BC的长为_________.10、如图,在中,D是AC上的一点,且,,则_______, ______, ________.11、如图,已知:在中,,,BD是的角平分线,求的度数.1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比另一个内角的2倍少30o,求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13.如图,已知∠D =∠C ,∠A =∠B ,且AE = BF 。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复习资料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复习资料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 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复习
资料
第一页,共21页。
第一章 知| 复识习归纳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相等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_平__分__线___. 性中质线(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_________、底边上的
________、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图YK1-5
C. CN < EN D.无法确定
第十九页,共21页。
12、
F
第二十页,共21页。
谢谢观赏!
2020/11/5
2211
第二十一页,共21页。
则AC=_____. 2
第十五页,共21页。
6.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长为a,另一条边长为2a
,那么它的三个内角之比为( )D
A.1∶2∶3
B.2∶2∶1
C.1∶1∶2
D.以上都不对
7.如图1-10,△ABC中,∠ACB=90°,BA的垂直平分线
交CB边于点D,若AB=10,AC=5,则图中等于60°的角的
______平_.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______直___角三角形.
第四页,共21页。
第一章 | 复习
7.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
点的距离______相_.等
判定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
判定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________相
等距的离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注意] 角的平分线是在角的内部的一条射线,所以它的

八年级下数学第一二章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下数学第一二章知识点复习

⎩⎨⎧<-≥==)0()0(2a a a a a a 二次根式复习1、概念(1)二次根式:式子a (a ≥0)叫做二次根式。

像这24,3,2a b s +-样表示的算术平方根,且根号内含字母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为了方便,我们把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如)也叫做二次根式。

(2)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a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b 、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3)同类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若被开方数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性质:①)0(0≥≥a a 非负性; ②)0()(2≥=a a a ;③ (分类讨论思想:字母从根号中开出来时要带绝对值再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讨论)3、二次根式的运算:(1)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ab =a ·b (a≥0,b≥0); b b a a =(b≥0,a>0).)0,.....0,0(...............21321321≥⋅≥⋅≥⋅⋅⋅=⋅⋅⋅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一元二次方程复习1、定义:一个未知数,最高次数是2,整式方程2、一般形式:ax ²+bx+c=0(a ≠0)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方程的左边是完全平方式,右边是非负数,即形如x ²=a(a ≥0)(2)配方法:适应于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步骤:a 、变形: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b 、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c 、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d 、用开平方法求解。

(3)公式法:适应于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前提是:a 、必需是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 ax ²+bx+c=0(a ≠0)b 、042≥-ac b 公式:)04(2422≥--±-=ac b aac b b x (4)因式分解法:适应于左边能分解为两个一次式的积,右边是0的方程一般步骤:方程的右边=0;方程的左边因式分解;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写出方程两个解。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证明(二)》知识点及习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证明(二)》知识点及习题

1等腰三角形知识点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述为等边对等角).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1所示,在△ABC 中,∵AB =AC ,∴∠B =∠C .定理的证明:取BC 的中点D ,连接AD .∵(),()()AB AC BD CD AD AD =⎧⎪=⎨⎪=⎩已知中点定义,公共边,∴△ABD ≌△ACD (SSS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定理的作用: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相等.拓展 等腰三角形还具有其他性质.(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都等于45°.(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是锐角,不能是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以是锐角、钝角或直角.(3)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 ,底边长为b ,则2b <a . (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A ,底角为∠B ,∠C ,则∠A =180°-∠B -∠C =180°-2∠B =180°-2∠C .知识点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1)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3所示,①在△ABC 中,∵AB =AC ,∠1=∠2,∴AD ⊥BC .BD =DC ;②在△ABC 中,∵AB =AC ,AD ⊥BC ,∴∠1=∠2,BD =DC ;③在△ABC 中,∵AB =AC ,BD =DC ,∴∠1=∠2,AD ⊥BC .(2)推论1的证明.①在△ABC 中,∵AB =AC ,∠1=∠2,AD =AD ,∴△ABD ≌△ACD (SAS).∴BD =DC ,∠ADB =∠ADC =90°.∴AD ⊥BC .②在△ABC 中,∵AD ⊥BC ,∴∠ADB =∠ADC =90°.∵AB=AC,∴∠B=∠C.又AD=AD,∴Rt△ADB≌Rt△ADC(AAS).∴∠1=∠2,BD=CD.③在△ABC中,∵AB=AC,AD=AD,BD=CD,∴△ABD≌△ACD(SSS)∴∠1=∠2,∠ADB=∠ADC=90°,∴AD⊥B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证明二》章节复习
专题一、全等三角形
知识整理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公理①:三边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公理②:两边及其夹角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公理③: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推论: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公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典例分析
例1、(2010年吉林)如图△1,在ABC中,∠ACB=90°,AC=BC,CE⊥BE,CE与AB 相交于点F,AD⊥CF,垂足为D,且AD平分∠FAC,请写出图中的两对全等三角形,并选择其中一对加以证明。

A
C
例2、已知:如图,D是△ABC中BC边上一点,EB=EC,∠ABE=∠ACE,求证:∠BAE=∠CAE.(两种方法)D
F
E
B
专题二、等腰三角形
知识整理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简称“”;(2)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简称“”;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且每个内角都等于。

4、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有一个角为60°的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典例分析
例1、已知:如图,AB=AC,D是AB上一点,DE⊥BC于点E,ED的
延长线交CA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DF△是等腰三角形.
例△2、如图,在ABC中,AD⊥BC于D,BE⊥AC于E,AD与BE相交于F,若BF=AC,求∠ABC 的度数
A
例 3、 如下图,在△ABC 中,∠B =90°,M 是 AC 上任意一点(M 与 A 不重合)MD ⊥BC , 交∠BAC 的平分线于点 D ,求证:MD =MA .
例 4、如图,在 △Rt ABC 中,∠BAC=90°,AC=2AB ,点 D 是 AC 的中点,将一块锐角为 45° 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三角板斜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 A 、D 重合,连接 BE 、EC .试猜 想线段 BE 和 EC 的数量及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例 △5、如右图,已知 ABC 和△BDE 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E =CD.
例 6、如图,以等腰直角三角形 A BC 的斜边 AB 为边作等边△ABD , 连接 DC ,以 DC 为边作等边 △DCE ,B 、E 在 C 、D 的同侧,
若 AB= 2 ,求 BE 的长.
例 7、如图 1、图 △2, AOB ,△COD 均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OB =∠COD =90º,
(1)在图 1 中,AC 与 BD 相等吗?请说明理由(4 分) (△2)若 COD 绕点 O 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到达图 2 的位置,请问 AC 与 BD 还相 等吗?为什么?(8 分)
B
B
D
C
D
A
C
图 1
O
O 图 2
例 △8、如图,在 ABC 中,AB=AC 、D 是 AB 上一点,E 是 AC 延长线上一点,且 CE=BD ,连结
DE 交 BC 于 F 。

(1)猜想 DF 与 EF 的大小关系;(2)请证明你的猜想。

例9、已知: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的AC边上取中
点D,BC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使CE=CD.求证:
BD=DE.
例10、(2010年宁波)如图2,在△ABC中,AB=AC,∠A=36°,BD,CE分别是△ABC,△BCD的角平分线,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A A
O D
D F
G
E
E
B C B
C
图2图3
例11、如图3所示,已知△ABC和△DCE均是等边三角形,点B,C,E在同一条直线上,AE与BD交于点O,AE与BD交于点F,连接OC,FG,则下列结论:①AE=BF;
②AG=BF;③FG∥BE,④∠BOC=∠EOC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例12、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7,一腰上的中线把其周长分成两部分的差为3,则腰长是()A、4B、10C、4或10D、以上答案都不对
专题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
知识整理
1、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的距离相等;到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距离相等;在角的内部,到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3、三角形的三边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点到三角形的的距离相等;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点到三角形的的距离相等;
典例分析:
例△1:在ABC中,AB的中垂线DE交AC于F,垂足为D,若AC=6,BC=4,求△BCF 的周长。

E
C
F
A D B
例△2: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AC=1200,D、F分别为AB、AC的中点,
DE⊥AB,FG⊥AC
,E、G在BC上,BC=15cm,求EG的长度。

A
D F
B E G C
例3::如图所示,△Rt ABC中,,D是AB上一点,BD=BC,过D作AB的垂线交AC于点E,CD交BE于点F。

求证:BE垂直平分CD。

C
E
F
A D B
例4、如图3所示,在△ABC中,AC=BC,∠C=90°,AD是∠BAC的平分线,CD=2求BD的长。

C
D
A B
图3
例5、如图19,在∆ABC中,∠C=900,AC=BC,AD平分∠CAB交BC于点D,DE⊥AB于点E,若AB=6cm.你能否求出∆BDE的周长?若能,请求出;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例6、(8分)如图21,在∆ABC中,∠A=900,AB=AC,∠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
D,CE⊥BD的延长线于点E.求证:C E=1
2
BD.

例7、(8分)如图23,∠AOB=900,OM平分∠AOB,将直角三角板的顶点P在射线OM上移动,两直角边分别与OA、OB相交于点C、D,问PC与PD相等吗?试说明理由.
图23

例 8、如图所示,AB>AC , ∠A 的平分线与 BC 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 D ,作 DE ⊥AB 于 E ,
DF ⊥AC 于F ,求证:BE=CF 。

A
E B
M
C F
D
例 △9、如图, ABC 中,AD 为∠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直平分 线 EF 交 BC 的延长线于点 F ,连接 AF 。

求证:∠B=∠CAF
A
E
B
D C F
专题四、直角三角形 知识整理
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勾股定理: ;即: ; (2)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 。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 。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逆定理:若一个三角形中, ,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2、直角三角形的全等: 和 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 定理。

典例分析:
例 1、 2010 年菏泽市)如图 1 所示,在 △Rr ABC 中,∠C=90°,∠A=30°,BD 是∠ABC
的平分线,CD=5cm ,求 AB 的长。

B A
D
C

1
例 2 :如图 2-5 所示.在等边三角形 ABC 中,AE=CD ,AD ,BE 交于 P 点,BQ ⊥AD 于 Q .求证: BP=2PQ .
例3、已知:如上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D、E分别为BC、AC上的点,且AE=CD,连结AD、BE交于点P,作BQ⊥AD,垂足为Q.求证:BP=2PQ.
35
例4:如图,∆ABC中,∠C=90︒,∠1=∠2,C D=,BD=
22,求AC的长。

例5:如图所示的一块地,∠ADC=90°,AD=12m,CD=9m,AB=39m,BC=36m,求这块地的面积。

C
D
A B 例6:如图,一架2.5米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C上,这时梯足B到墙底端C的距离为0.7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0.4米,那么梯足将向外移多少米?
A
A1
B1B C
例7、(13分)如图12,ABCD是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折叠它的一边AD,使点D落在BC 边上的F点处,已知AB=8cm,BC=10cm,那么EC等于多少?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例8、(2010年三明市)如图△ACB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ECD=90°,D为AB边上一点。

(△1)求证:ACE≌△BCD;(2)若AD=5,BD=12,求DE的长。

A
D
E
C B
图2
例9、(2010年绥化市)在△Rt ABC中,∠BAC=90°,AB=AC=2,以AC为一边,在△ABC外部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CD,则线段BD的长为,(提示:分三种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