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数据分析》课程论文
物理教学论论文(10篇)
物理教学论论文(10篇)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
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
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一、注重大学物理教学的文理渗透和美学教育平面镜成像、电荷的正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电生磁和磁生电、物质与反物质等空间对称性,角动量守恒体现了宇宙的空间转动对称性,能量守恒体现了宇宙的时间平移对称性。
1.简约美在一个艺术家眼里,简洁就是一种美。
物理学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摸索,曾经是很繁琐的,随着物理学家对自然规律一步步探究,他们逐渐总结出了反映物理本质属性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定律。
例如,宇宙中的种种作用力可归纳为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四种;牛顿三定律解释了低速条件下的物体动力学特征;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解释电磁学的许多问题;爱因斯坦相对论内涵很神奇,它的原理却十分简单明了。
二、注意文理科生大学物理教学的差异性文理科生物理基础差距大,理科生熟悉的内容,文科生可能并不了解。
文科生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理科生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强。
为解决不同知识背景学生的需求,教师应从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出适合高等院校实际的、能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的教学模式。
3.教材和考核方式不同我校大学物理课程是在理工科学生一、二年级开设的必修基础课,而文科生大学物理为选修课。
大学物理课教学内容丰富,知识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课时比较紧。
教师选用好的物理教材,可启发潜在的物理人才,精进其物理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参照教育部制定的《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工科大学物理课程选择了由程守珠和江之永主编的《普通物理学》(上、下册)作为主要教材,该教材还有配套的习题分析与解答、思考题分析与拓展、学习指导书等资料。
文科生选取的是由倪光炯和王炎森主编的《物理与文化》,是以传递物理文化和科学精神为主的教材。
GIS空间分析论文
《空间分析》课程报告学院:专业:学号:姓名:引言 (3)1. 学校选址研究的意义 (3)2. 位址选择准备 (4)2.1 位址选择 (4)2.2 学校选址的一般要求 (4)2.3 确定权重 (4)2.4 学校选址框架图 (5)3. 利用ArcGIS进行学校选址 (5)3.1 距离制图 (5)3.2 表面分析 (5)3.3 重分类 (5)3.3.1 新值取代原来值 (5)3.3.2 重新组合分类原值 (6)3.3.3 以一种分类体系对原始值进行分类 (6)3.3.4 指定值空值设置 (6)3.4 栅格计算 (6)4. 实验数据 (6)5. 数据处理过程及结果 (6)5.1 添加数据,并设置空间分析环境 (6)5.2 提取学校和娱乐场所直线距离数据集 (8)5.2 从DEM 数据提取坡度数据集 (9)5.3 重分类数据集 (10)5.3.1 重分类坡度数据集 (10)5.3.2 重分类娱乐场直线距离数据集 (11)5.3.3 重分类现有学校直线距离数据集 (12)5.3.4 重分类土地利用数据集 (13)6. 结论 (16)GIS在学校选址中的应用姓名:学号:摘要:栅格数据结构简单、直观,非常利于计算机操作和处理,是GIS常用的空间基础数据格式。
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是GIS空间分析的基础,也是ArcGIS空间分析模(SpatialAnalyst)的核心内容。
ArcGIS 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t)提供了一个范围广阔且功能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集,它允许用户从GIS数据中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并以多种方式进行分析操作,包括距离制图、密度制图、表面生成、表面分析、统计分析、重分类、栅格计算,等等。
合理的学校空间位置布局,有利于学生的上课与生活。
学校的选址问题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学生娱乐场所配套、与现有学校的距离间隔等因素,从总体上把握这些因素能够确定出适宜性比较好的学校选址区。
关键词: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学校选址中图分类号:查中图分类号手册文献标志码: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school locationAbstract:Raster data structure is simple, intuitive,and very easy to computer operation and treatment, it is the commonly used in GIS space based on data format. The space analysis based on the grid data is the fundamental of GIS spatial analysis,also is core content to ArcGIS space analysis module (Spatial Analyst). ArcGIS space analysis module (Spatial Analyst) provides a wide range and powerful Spatial analysis and modeling tool set,which allows users get the information quickly from GIS data, and to provides various analysis operations, including distance drawing, density drawing, surface formation, surface analysis, statisticalanalysis,reclassification, and raster calcunation, and so on. Reasonable school space position is good for the students of study and life. School issues consider the site selec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places of entertainment facilities, and existing school distance interval in general and other factors. Grasping these factors can determine the suitability better school location area.Key words: Raster data;Spatial Analyst;school location引言社会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ArcGIS具有功能强大、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在社会公共安全与应急服务、国土资源管理、遥感、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水利、电力、石油、国防、公共医疗卫生、电信等方面和领域都有深入的应用。
空间数据工作原理
空间数据工作原理
空间数据是指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数据,包括地貌、植被、水文、气象、土壤等多方面的数据。
空间数据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三个主要过程。
数据采集是指通过各种遥感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获取图像或其他数据。
其中,遥感传感器可以是激光雷达、微波雷达、红外相机等各种设备。
这些传感器会发射特定的电磁波或其他物理信号,接收返回的信号并记录下来。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取地表反射、吸收、辐射等信息,用于后续的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指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整理,以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即将图像进行配准,消除由于传感器、测量平台等因素引起的误差。
然后,对图像进行辐射校正,根据传感器响应特性将图像转换为真实的辐射值。
接着,进行大气校正,消除由于大气吸收、散射等因素引起的影响。
最后,可以进行图像增强、特征提取等处理,将图像数据转换为可用于分析的数据形式。
数据分析是指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应用。
可以利用图像分类算法将图像中的不同对象进行分类,如识别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分布等。
同时,还可以进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将空间数据与其他地理信息进行关联和集成,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和洞察。
此外,还可以应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模型建立和预测。
总之,空间数据工作原理包括采集、处理和分析三个主要过程,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并应用于各种领域。
研究性学习方案《数据分析》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模板研究课题名称:数据分析与整理设计者姓名*** 所在学校**中学所教年级七年级研究学科初中数学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就是学习统计与数据收集,利用学生的学习知识,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还源生活,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领悟“生活就是数学”的道理。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作教师的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现实生活中离不开统计学,让学生在探究现实生活的数学中成长,让学生中探究学习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会总结,学会分析。
3、课题介绍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我班第十四周即进行这课题的研究。
研究的目的:(1)了解全面调查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会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地描述数据。
(2)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的概念以及抽样调查的意义,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抽样调查或全面调查,进一步熟悉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3)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与生活中的关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1,参与者为乡镇中学学生,平时有接触到一些基本的经济生活,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2、差异是每个学生接触到的人与环境都不同,因此对同一事物也存在产生许多不同意见;3、不同的观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能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表述,使其它学生能从不同观点思考问题。
四、研究的问题、内容和方法(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采用什么研究方法来达成这一目标)研究的问题:通过这课题的研究,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明白,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是如此的简单,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11214884_基于CiteSpace_可视化分析的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
104《名家名作》·考证[摘 要] 以1980—2021年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检索到的有关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的1077篇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V.5.8.R3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显示,现代汉语量词的研究从发文量的年代分布上可以分为平缓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逐步回落阶段。
论文作者队伍尚未形成,研究者之间缺乏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现代汉语量词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量词的分类研究、结合认知理论和语法化的研究、结合语义特征的研究。
基于对当前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思考,应加强多理论、多学科的互动研究,以期推动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关 键 词] 现代汉语量词;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基于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的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侯炳楠量词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重要词类。
1898年马建忠编著《马氏文通》,最早开始了对于汉语量词的研究,该书涉及了量词的功能“故凡物之公名有别称以记数者”。
后来,吕叔湘、王力、高明凯等人开启了汉语量词的系统研究之路①。
前人多从语法角度对现代汉语的量词进行研究,从语义、词汇等角度对现代汉语量词的研究却不够深入。
只有明确了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才能为下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并打下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汉语学界对于现代汉语量词的研究逐步增强,方法也灵活多样。
因此,本文以1980年至2021年间有关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的文献为语料进行整理与统计,通过CiteSpace 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定量研究现代汉语量词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研究主题。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
在中国知网中,选择高级检索的方式,以“量词”为篇名,时间范围选择1980年至2021年,文献分类选择“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接下来选择“中文”“学术期刊”“中国语言文字”学科,默认其他选项后进行检索,共得到1528篇文献。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遥感影像处理与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遥感影像处理与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遥感影像处理与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摘要:本篇论文旨在研究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中遥感影像处理和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并针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论文从遥感影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开始,介绍了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重点关注了数据的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等方面。
同时,还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分析方法展开了探讨,包括空间插值、空间关联分析和空间模式分析等。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提供参考,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支持和指导。
1、引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对地理现象进行空间分析和管理的综合性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GIS的数据来源和处理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遥感影像是获取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广泛的遥感探测能力和空间分布特征。
因此,研究遥感影像处理和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尤为重要。
2、遥感影像处理方法2.1 遥感数据获取遥感数据的获取可以通过航拍、卫星遥感、无人机拍摄等多种方式进行,每种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论文中可以从数据获取的角度出发,系统介绍各种遥感数据获取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2.2 遥感数据预处理遥感数据的预处理是遥感影像处理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去除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和减少信息冗余等。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无人机图像配准等。
论文可以深入研究各种预处理方法的原理和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
2.3 遥感数据特征提取遥感数据特征提取是利用遥感影像中的信息来获得地物或地域的特征信息,常被用于土地利用分类、植被覆盖度分析等。
该部分可以介绍图像灰度特征、纹理特征、几何特征等不同类型的特征提取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2.4 遥感数据分类遥感数据分类是将遥感影像中的像元划分为不同类别的过程,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混合分类等。
空间数据工作总结
空间数据工作总结
空间数据工作是当今科技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地图制作等多个领域。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空间数据工作,并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经验。
首先,空间数据工作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这个领域里,我们需要掌
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了解遥感技术的原理,熟悉地图制作的流程等。
同时,对于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也需要一定的编程能力和数学基础。
在我的工作中,我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应对不同的工作需求。
其次,空间数据工作需要严谨的态度和耐心。
在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时,往往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有时候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清洗和整理数据,有时候可能需要进行复杂的空间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严谨的态度,不断思考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空间数据工作需要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我所在的团队里,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专长和经验,我们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项目。
在工作中,我学会了与同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总的来说,空间数据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发展潜力的工作。
通过这段时间
的工作,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提升了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在空间数据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推荐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推荐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涉及地理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学科,对于地理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推荐几个研究方向,希望能够对大家的论文选题有所帮助。
一、空间数据挖掘与分析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和海量地理数据的积累,如何挖掘和分析这些数据成为了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这个研究方向下,可以考虑探索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方法,对地理数据进行分类、聚类、时空模式挖掘等分析。
可以选择具体的地理现象或问题进行研究,比如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等。
二、遥感与地理模拟遥感技术是地理信息科学中常用的数据获取方式之一,通过获取卫星、航空或无人机等平台获得的遥感影像,可以对地表进行快速、全面的观测。
在这个研究方向下,可以考虑将遥感影像与地理模拟技术相结合,通过模拟分析地表的物理过程,比如植被生长、水文循环等,来解释遥感影像的信息,并对地表变化进行预测。
可以选择具体的地域范围或应用场景进行深入研究,比如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的影响等。
三、地理网络分析与交通规划地理网络是地理信息科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通过对道路、铁路、水系等交通网络进行分析和建模,可以揭示城市交通、物流等复杂的空间关系。
在这个研究方向下,可以考虑如何利用网络分析方法,提高交通规划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可以选择具体的交通问题进行研究,比如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交通规划中的环境影响评估等。
四、位置服务与社会行为分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位置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研究方向下,可以考虑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位置服务数据和社会行为数据之间的关系,并探索位置服务对社会生活、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00-2022)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基于Cite_Space的可
D e c .2023V o l .43N o .6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12月第43卷第6期[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国西部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18X J C 880014);202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教材研究院青年项目 课程思政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研究 (2021G S 0006)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张婧,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㊂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00-2022)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基于C i t eS pa c e 的可视化分析研究ʻ张婧(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 分析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对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以及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㊂文章采用C i t eS p a c e 计量学软件对2000 2022年间的292篇核心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出网络图谱,从发文量㊁作者分布㊁机构分布㊁期刊分布㊁研究方法与研究热点及演进主题方面揭示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㊂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有:英语教学㊁外语教学㊁多元化培养㊁培养模式以及文化教学㊂最新研究前沿体现在根据国家 一带一路 建设以及 乡村振兴 等发展目标的实际需求来培养国际跨文化人才以及乡村跨文化外语人才等㊂建议未来研究应树立多学科视角,增加跨机构㊁跨领域的合作;拓展理论视角,强化应用型和实用型研究,同时扩大研究外延,最终实现 以外语专业为主,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发展 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㊂[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能力培养; 热点主题; 前沿演进; 可视化分析[中图分类号]H 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6-0085-12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3.06.013一㊁引 言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个日益成熟的学科㊂但是,由于学界对于交际能力的构成和定义没能达成统一,因此目前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持以下三种观点:1)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同于跨文化能力(L u s t i g &C h e n 1998,S p i t z b e r g 1994), 等同说 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与 跨文化能力 是同一概念,可互用,在论述时可交叉使用这两个概念;2)跨文化交际能力大于跨文化能力(B y r a m 1997,文秋芳1999), 大于说 认为 跨文化能力 只是 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典型代表人物是B y r a m (1997),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跨文化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语言能力㊁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篇能力;3)跨文化交际能力小于跨文化能力(K o t t h o f f1999,S p e n c e r-O a t e y 1999), 小于说 支持 跨文化能力 涵盖 跨文化交际能力 ,代表人物K o t t h o f f(1999)认为跨文化能力包括诸多要素,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是其中之一㊂鉴于国内大部分学术文献对 跨文化能力 和 跨文化交际能力 都不予区分(胡文仲2013:4),本研究也倾向于将两种提法视为同一种能力,即认同 等同说 的观点㊂在以下的论述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用法不做区分㊂西方国家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动力主要来自实际需求(R u b e n1989:229-230),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三类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型,分别是构成要素类㊁发展阶段类和对话互动类㊂构成要素类模型界定了跨文化能力的关键构成维度(B y r a m1997,G u d y k u n s t 2004,T i n g-T o o m e y&K u r o g i1998,R i s-a g e r2007),其中以B y r a m(1997)的模型最具影响力,即从知识㊁技能㊁态度和批判思维四个维度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态度㊁知识㊁阐释和联系技能㊁发现技能㊁交际技能等;发展阶段类模型注重跨文化能力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B e n n e t t1993,F a n t i n i&T i r m i z i 2006,K i n g&B a x t e r M a g o l d a);对话互动类模型旨在突出交际的对话性质,阐释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在交际的动态过程中发挥作用(S p i t z b e r g2000,D e a r d o r f f2006,L i d d i-c o a t&S c a r i n o2013)㊂L i d d i c o a t&S c a r i n o (2013)在模型设计中首次结合了语言学习理论,并提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会经历注意㊁比较㊁反思和交流四个阶段的循环㊂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本土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贾玉新1997;许力生2000;高一虹2002;杨盈,庄恩平2007;张卫东,杨莉2012等)㊂而针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研究,根据中国知网(C N K I)的数据,最早刊载的核心期刊文章收录于1999年:卢春媚在‘外语电化教学“发表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上好视听说课的关键“,她首次尝试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低年级的英语视听教学相结合,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樊葳葳于‘高等教育研究“发表了‘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文中提到我国外语教育只注意语法㊁语音和词汇的教学,忽略了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指出外语教学应转向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㊂2000年,我国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出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㊁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㊂自此,我国学者开始积极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㊂及时梳理与总结这些成果不仅能够全方位了解当下的研究现状,发现研究的不足与缺陷,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这对于推动我国跨文化学科发展和跨文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㊂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可视化分析,结合文献计量和文献研读的分析方法,系统分析2000 2022年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相关文献,绘制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知识图谱,探寻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分析当下研究不足,力求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㊂二、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一)文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文献均来自中国知网(C N K I)的 核心期刊 ,考虑到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多维度和多视角,因此除C S S C I来源期刊以外, C S S C I扩展版以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也纳入筛选范围,以期获得更加全面的文献资料㊂鉴于我国是在2000年首次将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纳入高校外语的教学大纲,由此极大地推动了国内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因此,2000年被视为国内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时间起点,检索跨度为2000-2022;主题选择为 跨文化能力培养 ,共得到初始检索结果359条㊂首先剔除书评及会讯,再通过对摘要的阅读分析,删除主题重复文献共计67篇,最终得到292篇有效文献㊂(二)分析方法与工具本文将主要使用C i t eS p a c e软件,同时结合中国知网计量分析以及内容分析法对292篇文献进行分时动态的可视化图谱分析,主要包括年度发文量分析㊁核心作者分析㊁核心期刊分析㊁重要研究机构分析㊁研究方法分析等,科学展示知识的宏观结构及其发展脉络;并通过高频关键词聚类追踪出跨文化能力培养热点与发展演进㊂三、结果与讨论(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时空知识图谱1.时间分布图谱㊂年度发文数量是衡量一个主题研究热度与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㊂据图1显示,从2000年至2022年,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总体呈现出在 波动中增长 的特点㊂其中,2000 2011年发文量逐年增多,但是论文发表总数较少;2012 2022年的发文量虽然也有所波动,但是较2000 2011年来说发文数量相对稳定,平均每年都在20篇以上㊂2012年和2018年均达到了近20来年发文量的峰值(27篇)㊂由此,我们可以将2000-2011年划分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 快速发展期 ,而2012-2022年则是研究的 稳定发展期 ㊂值得注意的是,几次国家相关文件的发布及实施促使了研究成果的激增㊂图1 发文量变化趋势2.空间分布图谱㊂期刊分布㊂根据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我国2000 2022年关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文献共分布于81种核心期刊,涵盖了外语㊁教育㊁汉语㊁对外汉语㊁电影㊁农林㊁管理经济类等学科㊂其中,C S S C I 来源期刊有20种,其中以‘外语界“和‘中国外语“的发文量最高;‘教育发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教育类期刊的发文量紧随其后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江苏社会科学“等综合类社科期刊的发文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㊂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和教育学科,近些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科的普遍重视,高质量成果比较丰富,已经形成了 以外语教育学科为主,多学科共同发展 的核心期刊群㊂作者分布㊂使用C i t eS pa c e 软件,并将N o d e t y pe s 设定为 作者 (A u t h o r ),时间跨度为2000 2022年,时间切片为1年,运行之后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作者共现图谱㊂其中,节点数为250,连线数为80,密度为0.0026㊂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研究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只出现了个别两人及多人之间的联合研究,大多数都属于独立研究,因此图谱中连线和密度都较低,整个图谱的网络也较为零散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国内学者对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视角比较多元,关注的重点各不相同㊂图2 作者共现图谱机构分布㊂从发文机构的共线图来看(见图3),连线数只有36,没有形成明显的聚类,只有少数地理位置接近的研究机构之间存在着合作,如黑龙江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的合作等㊂这反映了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虽然得到了较多学术团体的关注,但多为独立研究,研究人员和机构缺乏合作意识,知识与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不强㊂这也与作者共现图谱显示出来的信息基本吻合㊂图3 机构共现图谱3.研究方法㊂根据A l a v i &C a r l s o n(1992)对文献研究方法的分类,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㊂凡是基于一定研究对象进行了观察㊁调查㊁分析然后总结归纳出结论的研究都属于实证研究,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除此之外的研究统称为非实证研究,涉及书评㊁综述和思辨类文献㊂经过对292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统计结果(表1)显示近20多年来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中非实证研究论文居多,共271篇,达到92.8%,由于书评已经在文献筛选时剔除,因此非实证研究主要是理论思辨类文章㊂实证研究论文有21篇,其中定量研究14篇,定性研究7篇㊂具体来说,在快速发展期(2000-2011),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数量分别是102和4,比例为25.5ʒ1;在稳定发展期(2012-2022)数量分别是169和17,比例约为9.94ʒ1㊂表1 研究方法统计数量非实证实证定量定性快速发展期(2000-2011)106102440稳定发展期(2012-2022)18616917107总量29227121147以上数据表明,近20来年国内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一直是以理论建设为主,重点聚焦培养模式的构建和策略,涉及能力培养的实证性研究数量则偏少㊂但是,相较于快速发展期(2000-2011),稳定发展期(2012-2022)的实证研究数量还是呈现出上升趋势(4ʒ17)㊂而且就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而言,稳定发展期的实证研究除了问卷调查㊁教学实验等定量研究方法以外,还出现了访谈㊁观察法㊁个案分析㊁行动研究以及叙事研究等定性研究手段和研究范式㊂这些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国内学者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研究视角的逐渐纵深,从而开始更多地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这也和核心期刊科学实用的研究导向密切相关(王晓宇,潘亚玲2019)㊂(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㊁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研究问题或专题㊂由于论文的关键词往往是作者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提炼与概括,体现着文章的研究价值与方向,因此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以及从文章中提取出的名词短语可以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侯剑华2016ʒ71),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领域的研究热点㊂通过C i t e S p a c e 的寻径法(P a t h f i n d e r )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以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进行热点追踪㊂图3反映了近20年来国内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领域和视角,共包括9个聚类标签,分别是 跨文化外语教学 文化 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 移情 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㊂其中,聚类表中Q=0.8233(>0.03),M S =0.8769(>0.05),说明聚类轮廓清晰,结果合理㊂图3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接下来,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的基础上,通过 S u m m a r i z a t i o no fC l u s t e r s ,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2)㊂表2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031英语教学对外汉语英文影片跨文化交际意识高校教师614文化导入多元识读情节能力文化差异文化能力230外语教学交际能力国际语言外国文化教学培养学生714科学主义文化能力认知结果建构主义自主学习325高职院校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一带一路构成要素国家标准811培养路径新常态深度教学法教学模式新技巧续表2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420民族地区特殊素养本土化知识乡土情怀乡村教师106国际商务培养目标本族语者失误现象文化教学520商务英语专业实验研究培养途径合作技巧合作精神结合图3和表2,我们可以对热点主题进行综合分析㊂首先,避免主题重复和范围太大的聚类,因此剔除掉 跨文化 和 交际能力 两个主题检索词,考虑到大部分文章都是针对培养模式的构建,因此将 教学模式 聚类扩为 培养模式 ; 文化 文化交际能力 语用失误 移情 这几个主题都是在文化教育理念下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因此归纳为 文化教育 ;最后,结合 乡村教师 体育文化 民族地区 等关键词,生成 多元化培养 聚类㊂最终,近20来年内来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 英语教学 外语教学 多元化培养 培养模式 以及 文化教育 五个主题领域㊂1.英语教学㊂共现标识词为:英语教育㊁高校学生㊁跨文化交际意识㊁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等㊂在我国,跨文化交际是隶属于语言学而存在的一个学科㊂2000年,我国首次提出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是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大纲“;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也将跨文化交际列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2017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 人文性 需要体现在跨文化教育上;2018年和2020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都将 跨文化能力 作为外语类专业的核心能力指标㊂国家教育政策是学科研究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政策都是针对英语教学展开的,所以就使得该领域研究在近20来年内始终受到国内英语教学界的持续关注㊂从根本上而言,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从目标到内容始终都在响应国家对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要求(付小秋,张红玲2017:90)㊂可以说,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与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是息息相关的㊂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属性㊁内容和方法都是兼具外语教学与教育学特色,研究主体多为教育学和外语教学领域学者(张红玲2012:6),针对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且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权威的跨文化理论(吕丽盼,俞理明2021;顾晓乐2017;杨秋宁,肖龙海2015;刘春燕2012;潘亚玲2008;高一虹2002等)和相对稳定的培养模式(许力生,孙淑女2013;刘慧云2012;彭健2010;刘育东,周迎2009等),并且有不少实证研究对培养效果进行了测评(廖鸿婧,李延菊2017;高永晨2016;黄文红2015;韩晓蕙2014等)㊂除了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进行积极探索,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是针对英语教师跨文化素养及能力的提升(刘玮,杜景芬;高月琴2016;王小清2015;陈素琴,张丽红,王金生2010;张祖辉,丁妍2010等),因为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体成分(王晓宇,潘亚玲2019)㊂只有英语教师切实提高跨文化素养,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能力提升㊂2.外语教学㊂共现标识词为:对外汉语㊁外国文化教学㊁外语教育㊁国际语言等㊂随着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在英语教学领域的不断深入,其他语种也逐渐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研究㊂这也是对英语跨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积极借鉴和推广㊂涉及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的语种有日语(王艳2019;刘钟鸣,曾妍2014;刘慧云2012;高红2007等)㊁德语(杨建培2020)㊁法语(木艳娟2010)等㊂这也证实了外语教学始终是我国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㊂值得注意的是,以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对外汉语领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是除英语以外,所占比例最多的㊂这些研究积极探索了汉语在推广过程中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建立和能力的培养(叶紫,杨阳2021;崔永华2020等),这也反映出我国近些年来汉语推广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㊂目前,对外汉语领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主要是针对以下四类研究对象:来华留学生(李玉琪,崔巍2017;张春斌,卢丹2018等)㊁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张晓红2014;任晓霏2018)㊁国际汉语教师(李昊2012)以及对外汉语与英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庞小峰2016)㊂总体来说,学者们都认可汉语在进行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应该落实到对外汉语的日常教学之中㊂3.多元化研究㊂共现标识词为:国际商务㊁商务英语㊁高职院校㊁民族地区㊁乡村教师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以及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我国跨文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从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外语人才提升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㊁拥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国际跨文化人才㊂因此在近五年来,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出现了多元融合的局面㊂特别是在 一带一路 建设的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大批了解他国文化且具备一定商务知识的跨文化人才,因此除英语专业外,商务英语以及国际商务专业逐渐成为与跨文化交际紧密结合的两个主要领域,有关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探索㊁构建及实施路径研究占到了相当一部分比例(柳超健2018;柴奇2018;冯敏2014;李美阳2013;李娟,柳青军2006等)㊂此外,非外语专业大学生(钟华,樊葳葳2000;廖英2006;王桂祥2015等)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付娜;刘玉颖2017;周少蓉2014;邢琰2013;张晓梅2012等)㊁军校学生(舒莉;任莉;易兰2014)㊁中小学生(冀盈2011;李雄2007;刘玮2009等)以及民族地区㊁乡村学生及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以及民族性格的形成也受到了学界持续的关注和重视(刘河燕;郭平2013;康华2014;严峰2017;闫建敏,杨长喜2020等)㊂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出现如此多元化研究的局面是跨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即立足于外语教育,而后向多学科多领域拓展,最终体现和实现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应用型本质,即与全球化㊁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的需求相结合㊂4.培养模式㊂共现标识词为:能力培养㊁教学模式㊁移情㊁策略分析㊁主动适应㊁模因论㊁自主学习㊁建构主义等㊂近20来年,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策略研究一直是我国跨文化教育的热点主题㊂从发文量来看,无论是快速发展期(2000-2011)还是稳定发展期(2012-2022),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一直是所有聚类中文献最多的,由此也能看出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地位㊂跨文化能力的构成维度尚在探索中,加之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势必会造成培养模式研究的多元性和动态性㊂目前,我国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方式可以分为 课堂教学培养 和 非课堂教学培养 两个方向㊂ 课堂教学培养 是指依托课堂教学为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也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主要培养方式㊂由于我国跨文化学科脱胎于外语教育,因此大部分跨文化能力培养是基于外语课堂为主要依托和平台来实现的㊂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及培养目标出发,采用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同时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从教学视角提出了多个成熟且可操作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模型和教学模式㊂其中包括以过程为导向的 反思性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 (谭瑜,弗朗索瓦㊃维克多㊃涂尚2018),利用 S P O C+微课 的培养理念和技术手段㊁以 能力 培养为牵引的 三位一体 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韩琰,曾立,李明清,刘书雷2017);借鉴了历史文化人类学中的模仿理论和实践性知识理论的 双向 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杨秋宁,肖龙海2015);基于C D I O教育理念创建的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李艳,张卫东2013);根据莫兰的能力结构理论以及后现代课程理论提出的多元文化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刘育东,周迎2009)㊂另一方面,语言教师们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践,如P B L教学模式㊁翻转课堂㊁合作教学㊁自主学习模式等,力争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系统地㊁科学地训练(徐海宁,田晓蕾,黄晓梅2020)㊂非教学培养 ,顾名思义,是指在课堂外以非教学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㊂常见的方式有利用外语电影(李欣2019;郑金霞2012;熊启煦2012;项莉;郭亮2011;欧阳敏2009等)㊁网络视听资源库(汤易,2018;高晓慧,胡家英,李德义,任悦姝,王晶,李友善2015等)以及外国文学作品(贾磊2015;李欣2019等)等作为文化载体,通过真实的语境和语言学习场景,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兴趣,从而提升跨文化意识㊂可以说, 非课堂教学培养 方式是对 课堂教学培养 的有效补充和拓展㊂5.文化本质㊂共现标识词为:文化导入㊁外国文化教学㊁文化知识㊁文化冲突㊁语用能力㊁语用知识㊁语用失误㊂虽然我国是从2000年才正式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到外语人才能力培养,但其实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从未脱离文化教学,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和处理方式各有不同(张红玲2012)㊂文化教学理念始终是我国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已经基本达成了 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统一,并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目标相结合,才能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的共识㊂因此,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题大多是围绕外语文化教学展开,即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通过外语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与能力(B y r a m1997;胡文仲,高一虹1997)㊂文化教学理念也一直是我国跨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㊂首先,通过中外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输入,在对比中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吕丽盼,俞理明2021;顾晓乐2019;贾磊2015;黄文红2015),进而培养文化意识,构成跨文化能力的基础(B y r a n,1999)㊂随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不断探索和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只有通过提升母语表达能力㊁提高母语文化知识,树立文化平等交流意识才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毛凌滢2009;霍翠柳2012等),因此 母语文化 长期受到忽视的情况有了极大改观㊂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产生原因与解决对策,进一步探讨语用能力的培养及习得(莫艳萍2016;黄峻2006;),增强文化自觉(李智2014;田瑾2015等)㊂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跨文化交际学科与外语学科的差异性,虽然我国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方式已经打破完全外语教学垄断,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目前的跨文化研究仍以本质主义文化观为主导㊂这可能是由于外语教学长期受到语言工具观的影响导致(郑萱2019)㊂近年来,打破边界的新语言文化观开始运用于外语教学理论探索(翁立平,顾力行2016),但在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中还非常少见,应该受到更多关注㊂(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前沿演进关键词时序图可以用来反映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而呈现的主要研究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定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㊂因此,我们通过C i t eS p a c e按时间片段生成关键词时序图谱(见图4)㊂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出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热点的历时变化,我们还利用时区图谱(t i m e z o n e)来呈现聚类分析的可视化结果,从而观察研究热点在时间线的演进路线和变化轨迹(见图5)㊂从图5中可以看到, 英语教学 文化 外语教学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等聚类内部关键词的交叉和重叠非常频繁,始终构成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这也再次印证了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一直是在外语文化教学这个大框架下进行展开和发展的㊂但是不同时期涌现出来的高频关键词还是体现出在不同时期所关注的培养目标及其演进趋势,我们结合高突现值的相关文献进行如下分析㊂。
大数据毕业论文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毕业论文大数据时代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本人为您提供的大数据毕业论文伴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正在被数字化,被记录,被跟踪,被传播,大量数据产生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大数据犹如一把双刃剑,它给予我们社会及个人的利益是不可估量的,但同时其带来个人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方面的问题也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两会期间,维护网络安全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也在会议上呼吁政府对个人信息安全立法,加强监管,并在整个社会中树立起诚信文化大数据时代下维护个人安全成为重中之重。
一、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受到侵犯的表现(一)数据采集过程中对隐私的侵犯大数据这一概念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其数据采集手段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
用户在上网过程中的每一次点击,录入行为都会在云端服务器上留下相应的记录,特别是在现今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大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每时每刻都与网络连通,同时我们也每时每刻都在被网络所记录,这些记录被储存就形成了庞大的数据库。
从整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数据的采集并没有经过用户许可而是私自的行为。
很多用户并不希望自己行为所产生的数据被互联网运营服务商采集,但又无法阻止因此,这种不经用户同意私自采集用户数据的行为本身就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二)数据存储过程中对隐私的侵犯互联网运营服务商往往把他们所采集的数据放到云端服务器上,并运用大量的信息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保护但同时由于基础设施的脆弱和加密措施的失效会产生新的风险。
大规模的数据存储需要严格的访问控制和身份认证的管理,但云端服务器与互联网相连使得这种管理的难度加大,账户劫持、攻击、身份伪造、认证失效、密匙丢失等都可能威胁用户数据安全。
近些年来,受到大数据经济利益的驱使,众多网络黑客对准了互联网运营服务商,使得用户数据泄露事件时有发生,大量的数据被黑客通过技术手段窃取,给用户带来巨大损失,并且极大地威胁到了个人信息安全更多详情点击进入毕业论文范文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创作毕业论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合集10篇)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合集10篇)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1)1、我国绿化工程监理微观环境分析2、知识产权对微观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3、外生驱动互联网消费增长的微观空间计量研究4、房地产市场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微观探析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财务层面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6、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7、经济责任审计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基于“中国之谜”中政府官员的作用8、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9、基于半鞅过程的中国股市随机波动、跳跃和微观结构噪声统计特征研究10、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11、货币政策、所有制差异与商业信用再配置--兼论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治理的微观路径12、微观权力、自我技术与组织公民行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后现代分析13、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14、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市场定位微观制度因素分析--以某村镇银行和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15、城乡关系重构下乡村人口城镇化微观进程研究--基于家庭流动人口的视角16、微观商业视角下的微信经济17、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18、微观开放性视角下创造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探究19、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微观决策20、微观经济与企业管理探讨21、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内就业的影响--基于温州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22、房产税、房价与住房供给结构--基于上海、重庆微观数据的分析23、基于微观经济学方法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研究24、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以重庆市山区为例25、我国纺织业企业创新与生产率关系的微观测度26、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资源配置的微观机制27、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杭州市区为例28、从微观管理视角浅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29、“双创”背景下非正规就业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微观分析--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30、我国众筹融资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效应31、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32、利率调控对房地产营销市场波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33、中国对外并购的绩效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微观分析34、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35、市场微观结构下高频交易流动性--基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36、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职能与作用37、典型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38、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微观农户视角的分析39、中国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宏观与微观解构40、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视角--微观产品质量角度41、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运行障碍调研与政府责任分析--以吉木萨尔县为例42、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分析--基于价格机制与制度结构的视角43、微观视角下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44、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策略研究45、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基于微观经济个体的视角46、税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基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47、论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的辩证平衡48、基于微观动力视角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49、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50、以“供给管理”激发微观活力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型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2)1、生产率冲击与经常项目失衡--基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的研究2、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下经济稳定的动态分析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税收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实验宏观经济学方法4、对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分析5、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歧与融合6、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麻烦”能解决么?7、美国金融负债产生的非生产性GDP--经济虚拟化和危机的宏观经济学8、浅析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9、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10、对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思考11、罗默关于“宏观经济学困境”的困境--基于“理论三分法”的分析12、休生养息与强筋健骨--卡莱斯基宏观经济学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13、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国模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演变14、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分析15、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研究16、中国货币之谜:假说17、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原理方法的综述研究--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新探索18、问题导向型的知识建构方案设计--以“宏观经济学”为例19、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探讨20、在常识的基础上重构宏观经济学2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22、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与未来分析23、贫困救济的宏观经济学思考--以英国《济贫法》为例24、商品与信用:货币理论的两种本质观--兼论宏观经济学的重建25、我国行为人认知特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26、财经本科院校微27、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比与结合28、当前宏观经济学的盲点29、关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30、试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3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模型与估算--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理论32、宏观经济学中理论的应用33、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学分析3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借鉴与启示35、布兰查德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36、20XX年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37、浅谈宏观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及科学方法论的构建38、探究金融危机时期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的威胁及反思39、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团队简介40、生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新进展41、由诺贝尔奖看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42、宏观经济学重构发展的实证研究43、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趋势的思考44、从“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看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45、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与投资46、贸易条件与经常项目的动态变化关系47、反思宏观经济学区块链带来新启示48、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49、罗伯特·巴罗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50、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3)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21、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及财税扶持政策22、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探究23、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24、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研究25、在杭高校校区的三次扩张:驱动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26、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2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28、社会经济管理中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29、光电网新兴产业及社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30、浅谈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1、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32、不丹科达格帕石膏矿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33、喜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34、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35、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6、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增长37、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熵时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38、浅谈港口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39、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40、重庆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4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分析4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43、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重庆主城区机动车增长预测研究44、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45、西安地铁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46、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变量测度与思考--基于上海市社会经济数据的实证测度47、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及对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48、发挥经济统计职能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探究49、浅析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50、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51、推进社会经济协调绿色发展52、治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53、大面积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抑制影响研究54、四川省粮食产量变化与社会经济的相关性研究55、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以陇南山地为例56、基于GIS的赣江源地区社会经济空间分异研究57、核心互联网经济体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核心驱动力58、社会经济地位对环境认知与环境行为的影响59、浅谈中国服饰文化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60、博斯腾湖流域社会经济调控减污方案研究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4)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21、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及财税扶持政策22、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探究23、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24、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研究25、在杭高校校区的三次扩张:驱动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26、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2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28、社会经济管理中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29、光电网新兴产业及社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30、浅谈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1、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32、不丹科达格帕石膏矿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33、喜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34、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35、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6、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增长37、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熵时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38、浅谈港口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39、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40、重庆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4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分析4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43、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重庆主城区机动车增长预测研究44、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45、西安地铁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46、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变量测度与思考--基于上海市社会经济数据的实证测度47、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及对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48、发挥经济统计职能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探究49、浅析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50、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5)1、管理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角度2、“管理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索与研究3、管理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4、管理经济学的教改实践与总结5、怎样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与效率——基于校企知识转移视角6、人事管理经济学:一个述评7、对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8、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分析阶梯电价制定策略及其效益9、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下的重大医疗纠纷成本控制10、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商城“双十一”案例分析11、对《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12、管理经济学对企业运作的启示13、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14、《管理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初探15、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16、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双十一”成功分析17、管理者的经济学——谈《管理经济学》的定位与发展18、中国管理实践情境与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改进19、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20、构建适于中国应用的管理经济学新体系21、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22、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23、管理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其局限性24、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案例教学满意度研究——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25、浅析管理经济学与企业、市场的关系26、管理经济学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27、课程分野、定位与案例的选择——公共管理“视角”下管理经济学教学的探讨28、管理经济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应用29、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30、论管理经济学在监理企业工作中的应用31、医改与管理经济学研究分析32、基于高职教育的管理经济学课程体系研究33、《管理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34、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35、企业管理中管理经济学的应用36、边际分析法在管理经济学中的运用研究37、学校管理经济学的性质与边界38、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39、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40、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动漫品牌价值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41、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兼论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4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43、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经济学分析与风险管理方法44、信息安全的经济学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45、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研究46、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47、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公立医院薪酬管理研究48、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社区学院教师管理制度研究49、企业管理道德的经济学分析50、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51、行为经济学视角下企业CIO的管理行为研究52、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移动Agent资源管理分配模型53、物业产权与管理的制度经济学分析54、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经济学分析55、基于经济学分析的企业预算管理问题研究56、经济学角度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57、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下的高等教育混合管理模式研究58、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物业管理市场研究59、中国城市社区经济研究60、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6)1、公路交通运输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2、不同客运交通方式对新疆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3、非正式约束与区域经济增长--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4、江苏省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5、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规律及效益分析6、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7、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河南区域经济差异性研究8、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9、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10、新常态下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相融合的引智体系建设研究--以河北省为例11、新建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绩效状况及影响因素12、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13、航空经济对区域经济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与路径研究14、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研究15、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16、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17、浅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对策建议18、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19、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20、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失衡与区域经济增长21、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研究22、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协调方式23、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新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对策24、“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刍议25、海峡西岸经济区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26、信息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27、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28、文化学视域下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29、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对策30、浅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31、金融危机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32、物流园区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33、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34、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思路探究3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法对策36、专业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37、区域经济视角下的衡阳物流产业发展研究38、基于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39、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需求分析40、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1、碳税制度设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42、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探讨--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43、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44、通信服务业在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45、生产要素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46、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研究47、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关联性研究48、服务业、工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关系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异质性视角49、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差异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为例50、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内容及政策调控51、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式收敛表现52、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及其财税政策分析53、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实证研究--以宜宾市为例54、湖南水运与区域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55、浅谈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56、资源税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以新疆地区为例57、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机制研究58、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59、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分析60、公路运输工程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探讨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7)1、长三角投资结构分析2、我国收入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3、中国房地产畸形价格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4、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5、新农村建设与缩小城乡差距的互动研究6、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7、当前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思考8、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9、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就业增长――奥肯定律的中国经验10、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11、中国经济增长中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局限12、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3、中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14、后危机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1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6、中国对外开放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17、中国公共财政政策的实施及其局限18、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研究19、财政政策在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中的作用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地区发展不平衡关系研究21、中国货币政策与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22、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经济不平衡关系研究23、物价上升成因探研与对策24、中国绿色GDP核算的框架和模式分析25、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实现中的互动影响的实证研究26、20_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探究与展望27、中国GDP的构成特点分析28、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还将持续20年的探究29、经济周期与房地产波动的关系研究分析30、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建议31、浅谈住院药房药品质量的管理32、加强医院经济管理降低医疗成本33、基于模拟仿真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34、企业经济管理决策35、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发展模式36、企业应当理性面对经济危机之浅见37、浅析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根本特点38、宏观经济政策应稳步微调39、未来中国将遭遇的再就业危机40、再论突破“两难”困境41、浅析未来2年美国经济仍有下行忧虑42、医学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育模型的43、论企业扩张须练内功本事44、浅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还将持续20年的探究45、浅论美国经济逆境中悄然换挡46、浅析通胀预期是社会公众对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担心47、浅析后危机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48、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数据解说49、经济周期与房地产波动的关系研究分析。
gis有关毕业论文
gis有关毕业论文GIS(地理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处理、分析和展示空间数据,提供了更好的数据可视化和决策支持能力。
本篇论文将围绕GIS的应用探讨,介绍GIS 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并探究如何利用GIS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是利用城市主体经济、交通、文化、生态等因素进行整体规划与构造的过程,其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是地形分析,包括地形高程的生成、地形数据处理、地形变化监测、城市场地分析等,这些都是城市规划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为例,通过GIS技术将遥感图像、数字地形模型和地理数据库等数据进行集成,分析空间分布、土地类型和地形地物,制定出可行的规划方案。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城市规划的效率和准确性,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也能够减少环境污染。
二、GIS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农作物的病虫害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GIS 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主要是基于空间和时间数据的决策支持系统。
GIS技术可以帮助农民、农业专家和政府监管部门快速了解农作物病虫害的分布情况,及时进行监测和预警,制定出科学、合理和建设性的病虫害防治方案。
同时,通过GIS技术还可以分析农作物的土地类型和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为病虫害防治提供更加准确、高效和可靠的数据。
在GIS的帮助下,病虫害防治将更加科学、精准和可持续。
三、GIS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自然资源管理是对土地、水资源、空气和生态系统等资源进行全面规划、管理和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
GIS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各种资源数据的收集、整合和处理,并将数据放入到一张空间图中,利用特定的分析方法进行展示、分析和评估,最终制定出合适的资源管理方案。
例如,利用GIS技术进行森林资源的管理,可以帮助管理人员详细了解森林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制定出恰当的森林资源保护措施,避免损失过多的森林资源。
2024大专会计毕业论文范文6篇
2024大专会计毕业论文范文2024大专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6篇〔一〕随着时代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各种专业课程,其中会计专业一直备受瞩目,随着经济的开展,会计专业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在2024年,大专会计毕业论文范围不仅局限于会计核算、税务、本钱控制等根底理论,也需要拓展新的领域,比方数据分析、信息技术等。
因此,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也在不断创新、理论中不断深化。
比方企业的小规模纳税人需要向国家每年交纳一定比例的税负,对于一些小规模企业而言国家对其免税的政策施行并不充分,此时会计师或税务师需要挖掘优惠政策,进而为企业节约开支,为企业提供最大的盈利空间。
我们可以选择《企业免税政策调查报告》作为大专会计毕业论文选题,通过问卷调查、采访等方式,理解目的企业在免税政策施行过程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税收政策和法规,找出现有税收政策的缺乏之处,为企业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进而到达优化企业盈利空间的目的。
1、问卷调查法:采用大量问卷搜集企业的根本情况、免税政策适用情况、对免税政策效果的评估等方面信息。
2、个案分析法: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企业的运营状况,关注免税政策的应用情况以及政策施行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经济分析法:分析企业应用免税政策的经济效益,从宏观价值预测和财务分析等角度深度挖掘企业运营的问题。
1、摸清群众对免税政策的理解程度和运用情况,准确掌握税收减免政策、报销和结账等根底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在研究的根底上提出增强免税政策适用的启示及建议,对行业现状有深化性的分析和研究,最终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市场营销模型。
3、拓展会计专业学科的深度领域,为笔者提升视野、拓展视野以及创新思维方式提供了平台。
总之,大专会计毕业论文的研究,需要注重理论和理论的结合,注重问题与解决方案的研究,在将来会计行业的开展趋势中,会计师或税务师需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以满足市场对他们的需求并创造更多的价值。
论文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论文常用数据分析方法在撰写论文时,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是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包括平均数、中位数、频数、百分比等。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寻找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情况等。
2. 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用于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常用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有皮尔逊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等。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研究变量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相关性。
3.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降维技术,用于研究多个观测变量背后的潜在因子。
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减少变量的数量,简化分析,提取核心因素。
常用的因子分析方法有主成分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等。
4. t检验和方差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是用于比较不同组间差异的方法。
t检验适用于比较两个组别的平均值差异,方差分析适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组别的平均值差异。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研究因变量在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
5.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用于研究因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回归分析方法包括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多元回归等。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了解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预测因变量的取值等。
6.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研究地理空间数据的特点和关系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包括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插值、空间聚类等。
空间分析可以用于研究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相关性等问题。
以上是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具体应选择适合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分析。
同时,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应注意数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投稿论文格式要求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投稿论文格式要求为规范审稿流程,本刊严格要求论文的写作格式,请对照本刊论文格式要求整理您的论文。
对于不符合格式要求的论文,编辑部将直接退回。
按照要求修改后,方可进入正式的审稿阶段。
采用A4版面,单倍行距,通栏排列,不排双栏。
具体的格式要求如下:1 题头部分中文部分(1)题目:二号,宋体,加粗,居中。
(2)基金:使用尾注标注在中文题目上,编号使用“*”。
内容采用五号,宋体,形式为:本文系****基金项目“****”(项目编号:****)的研究成果之一。
(3)作者:五号,宋体,采用上标序号区分不同单位的作者。
(4)单位,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分类号:五号,宋体。
英文部分(1)题目:二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居中。
(2)作者:五号,Times New Roman,采用上标序号区分不同单位的作者。
(3)单位,地址,邮编,Abstract,Keywords:五号,Times New Roman。
2 正文部分(1)一级标题:小三,宋体,加粗,编号格式为:1, 2, ……(2)二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编号格式为:, , ……(3)三级标题:四号,宋体,编号格式为:(1), (2), ……(4)四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编号格式为:①, ②, ……(5)五级标题:小四,宋体,编号格式为:1), 2), ……(6)正文:小四,宋体。
(8)图、表:五号,宋体,图题置于图下方,表题置于表上方。
(7)参考文献:文后参考文献采用小五,宋体。
文中编号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上角标,格式为:[1], [2], ……(8)附加信息(通讯作者、ORCID、E-mail):小五,宋体。
(9)作者贡献声明:五号,宋体。
(10)利益冲突声明:五号,宋体。
(11)支撑数据:五号,宋体。
以下是本刊的论文模板:题目张××1李××2赵××1,2 王××21(××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2(××大学××学院北京 100871)摘要:*本文系******基金项目“********”(项目编号:*****)的研究成果之一。
学术论文修订申请
学术论文修订申请尊敬的_____:您好!我是_____,我的论文题目是《_____》。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论文,并给予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我诚恳地向您提出修订申请,希望能够有机会对论文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
首先,我想向您阐述一下我进行此次修订的原因。
在您的审阅意见中,指出了论文在研究方法、数据分析以及结论阐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这些问题让我深刻认识到论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相关领域的新发展,我也发现了一些可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内容,以增强论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研究方法方面,您提到我所采用的_____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经过重新审视和学习相关文献,我计划采用更为先进和适用的_____方法,以提高研究的精度和效度。
同时,对于研究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收集过程,我也将进行更加严格的把控和规范,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代表性。
在数据分析部分,我意识到之前对于数据的处理和解读不够深入和全面。
在修订过程中,我将运用更多的统计分析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比较,挖掘出更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
并且,我会加强对数据分析结果的讨论和解释,使其与研究问题和假设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和紧密。
关于结论阐述,您指出我的结论不够明确和有力,缺乏对研究成果的有效总结和展望。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将重新梳理研究结果,提炼出核心观点和重要发现,并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同时,我也会对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建议,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为了确保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已经制定了详细的修订计划。
首先,我将重新查阅相关领域的最新文献和研究成果,为论文的修订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然后,按照上述提到的改进方向,对论文的各个部分进行逐一修改和完善。
在修订过程中,我会不断与导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修订后的论文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论文空间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论文空间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逐渐成为迫切需要的领域。
针对空间信息的测绘、分析、管理等需求,各种科技手段被不断引入和应用。
本文旨在对当前空间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探讨,以期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一、空间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内容空间信息处理技术以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为基础,涵盖了地理信息、空间分析、遥感图像处理和地球物理等多个领域。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地形地貌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综合应用、空间数据挖掘、智能空间信息服务等。
其中,地形地貌分析是空间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立“数字地球”模型的过程中,地形地貌分析能够提供准确的空间数据和高分辨率的地形图,为各种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二、空间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领域当前,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气象、海洋、能源等领域。
其中,城市规划是应用空间信息处理技术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
在城市规划中,空间信息处理技术能够提供精细的地形地貌数据、GIS数据、遥感数据等,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例如,GIS技术可以帮助规划者进行土地利用评价、城市地图制作、立体地形展示等工作。
三、空间信息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面临着更高的应用要求。
未来,该领域将会面临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空间信息的智能化:智能空间信息服务是空间信息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技术将被广泛应用在空间信息处理中,从而实现空间信息智能化。
2. 空间数据的开放: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未来,随着各种机构和组织对空间数据的开放与共享,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 多源数据的融合:未来,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将不再局限于单一数据源的处理,而是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实现更精细、准确的数据处理。
大数据分析报告课程设计
Xx大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小论文课程名称:数据分析课程编号:论文题目:大学生网上购物状况的调查分析学生〔学号〕:学生〔学号〕:学生〔学号〕:论文评价:最终成绩:任课教师:评阅日期:摘要: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了当前大学生的网上购物现状。
我们以统计软件SPSS为工具,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加以整理,分析得出在校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网上购物的经历,平均每月每人会进展2-3次的网上购物,月网购费用平均为169元。
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地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网上购物的习惯也各不一样。
对城镇的大学生来说,由于月生活费用比农村性质的大学生要高,因此月网购的花费相对更高,网购次数也越频繁。
通常大家更喜欢在网上购置服装,书籍等商品,女大学生也喜欢购置装饰品和护肤产品。
尽管大学生都喜欢网上购物,但是也有一局部人群对网上购物流程的不太熟悉,并且对所购的商品不满意。
因此本文针对大学生网购出现的状况,对当前的网上购物现象和问题进展了总结,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了在的新形势下,如何让大学生更好地更放心的进展网购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上购物 SPSS 网购现状对策引言:随着网络的普与,电脑本钱的不断下降,依赖于网络的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方式,在全国乃至全球围都在飞速的开展,并且越来受到人们的青睐。
网上购物已经慢慢地从一个新鲜的事物逐渐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局部,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消费习惯和思维、生活方式,以其特殊的优势而逐渐深入人心最适合年轻族群购物口味的一种购物方式。
作为“高触网〞的大学生,随着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开展,他们成为网络购物群体中的主体。
他们往往扮演者引领社会消费趋势的角色。
尽管在校期间学生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在消费能力上受到了限制,但由于他们作为容易承受新鲜事物的一个群体,更加喜欢快捷、选择多的商品,因此省时省力的网络成了他们最好的购物方式。
其次,大局部学生4年之后都会获得一份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收入。
《基于SpringCloud的科技论文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范文
《基于Spring Cloud的科技论文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入,科技论文的撰写和发表成为科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提高科研效率和精准性,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论文分析系统来辅助科研人员完成论文的撰写和评估。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Spring Cloud的科技论文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二、背景与意义在科技论文的撰写和评估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包括文献引用、实验数据、图表分析等。
传统的论文分析方法往往依赖于人工完成,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
因此,研究和实现一个基于Spring Cloud的科技论文分析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该系统能够自动完成文献的检索、引用、分析等任务,提高科研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数据支持。
三、系统需求分析在系统需求分析阶段,我们首先对科技论文分析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梳理。
系统需要具备以下功能:文献检索、文献引用管理、实验数据分析、图表生成与展示、系统管理(包括用户权限管理、日志管理等)。
同时,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我们采用了基于Spring Cloud的微服务架构,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服务模块。
四、系统设计与实现1. 系统架构设计基于Spring Cloud的微服务架构,我们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服务模块,包括文献检索服务、文献引用管理服务、数据分析服务、图表生成服务等。
每个服务模块都采用微服务的设计思想,具有独立的功能和接口,可以独立部署和扩展。
2. 关键技术选型在技术选型方面,我们采用了Spring Boot作为后端开发框架,使用Spring Cloud进行微服务架构的实现。
前端采用Vue.js框架进行开发,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
数据库方面,我们选择了MySQL作为存储数据的数据库。
此外,我们还使用了Redis作为缓存工具,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3. 系统实现在系统实现阶段,我们首先完成了各个服务模块的开发和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市银行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测绘工程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信2012班)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全面渗透,银行业金融电子化改造来临了。
许多银行网点的分布多以行政层级制来决定网点的建设,忽视市场规律的作用,对市场的分析不够,进而导致有些银行网点经营状况不佳。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科学的布局银行网点,无疑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选取南京市城区为研究区域,以南京市地理基础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统计分析、核密度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银行网点布局特征研究。
结果表明:南京市各个城区的银行网点数量存在较大差异,鼓楼区最多,雨花台区最少,银行网点主要积聚在城市的中心区以及各城区的中心,同时具有商业繁华区聚集性;高校区聚集性;交通便利区指向性;相对于以鼓楼区、白下区、玄武区为中心的区域,外围城区银行网点聚集程度较低。
随着空间尺度不同,银行集聚区形成机制差异较大,小尺度集聚区形成主要受到交通便利性的影响,比如典型的有浦口区和六合区。
较大尺度银行集聚区则更加关注服务对象。
通过分析可知城区面积、人口、GDP 总量、交通等是影响银行网点布局的重要区位因子。
最后给出改善南京市城区银行网点分布的建议。
关键词:南京市;银行网点;布局;影响因素1引言1.1研究意义在江苏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经济发展中心的南京,分析其银行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其影响因素,这对于了解南京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格局,促进南京市金融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GIS空间分析视角,对银行网点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首先其能够指导金融业的发展规划,尤其是空间布局方面;其次随着南京市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能够为今后银行选址及分布提供指导。
1.2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1.2.1 国外研究现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地理学展开了一些的研究。
Hepworth(1981)探讨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简单的发展历程;E.P.Davis(1988)则将企业选址理论运用到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研究中去[1]。
20世纪年代以来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商务区,学术界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共识:集聚在市中心能使金融业更方便地获得外部效益和信息资源[2]。
尽管城市空间格局不断重组,但对于一个城市的高端服务业(如金融、保险、证劵)的布局来说,集聚经济发挥的作用始终没有减弱,它们总倾向于布局在CBD[3]。
学者们对影响金融业布局因素的研究较多,有学者强调集聚作用,有学者强调文化根植[4],还有学者认为信息的共享性和易获得性至关重要。
大体可以分为4个因素:经济因素、空间因素、信息因素、人文因素。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银行业空间布局作为金融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逐渐受到学者重视,金融行业也被细分为银行业、基金业、保险业和证劵业等分支行业,每种行业都具备独特的功能和特定的布局形式。
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的区位进行比较研究,通常会得到明显的差别。
从单一类别来看,国外学者对银行业布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比较成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行了大量案例研究。
例如Yamori 究利用多元离散模型研究了日本跨国银行在其国际化过程中选址的考虑因素,研究发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其海外银行的投资规模关系密切[5]。
可以看出,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多是国家或区域层面上的,更多的是关注跨国银行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通常是建立数学模型,借助软件进行求解。
1.2.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有关金融及银行网点空间分布研究的主体是银行的从业人员,主要从金融网络及金融网点经营与管理的角度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银行网点的研究首先集中在不同类银行的发展形势。
各大银行的功能定位,一些学者则从研究方法入手,为银行网点布局选址分析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法银行区位选择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资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而对中国银行业的区位选择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却寥寥无几[6]。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旧体制问题和市场挑战的双重压力,一些学者对银行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摸索性研究。
如黄黎阳认为,要使储蓄网点的布局合理化,必须将认真的市场调研、拟设网点业务潜力的匡算以及网点设置的可行性评估相结合[7],这一阶段针对银行区位的研究很少。
在宏观上,主要是研究跨国银行,省域、市域之间银行的布局差异。
在微观方面,近几年有些学者从城市内部的角度来研究银行的布局,出现了一些实证案例[8],例如李小建等人在研究发展中地区银行控件系统变化时发现不同银行间也会有所不同,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相比,会更加倾向于在居民区、企事业集中地等直接客户地布局分支机构。
但从目前来看,研究并未产生显著的指导作用。
2009年后,国内银行网点的转型成为了研究热点,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学术研究越来越多,这主要源于国内银行业不断开放,外资银行加快了在中国的扩张,造成国内银行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要对网点进行改进[9]。
其中,网点的布局优化是重要内容之一。
总体来说,国内关于银行网点布局的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首先,在研究内容上,考虑的问题较为零散与单一,并未形成体系。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方法研究不多,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切合实际的分析。
尽管GIS 空间分析法和复杂网络法能够直观反映布局现状,但是数据难以获取。
最后,在研究层面上,以城市内部的银行网点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还不多,研究理论和实证分析有待提高。
1.3研究思路结合GIS空间分析理论与实践,结合南京市当前的热点问题,制定出研究思路,如图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思路2 材料与方法2.1 研究区域概况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中部富庶地区,江苏省西南部,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东),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
总面积6597k㎡(不含水域)。
2014年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为821.61万人,户籍人口648.72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20.75亿元,列全国第十一位,2014年南京产业结构为,第一产业占据2.6%,第二产业占据41.6%,第三产业占据55.8%,第三产业比重位列国内第五,前四为北上广深。
2014年中国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估,南京仅次于深圳广州。
[10]本文选择南京市其中的十一个区作为研究对象,如图2-1所示,是因为这些区相对于南京市其他区而言,处于中心区域,经济较发达,服务业对经济的要求较高,而且金融业具有很强的向心性。
2.2 研究方法2.2.1 数据来源主要数据:本文数据主要是由专业网站和各银行门户网站数据组成,研究数据为2014年南京部分市区内的银行网点(本文所指的银行网点是指能在营业厅内办理业务的银行地点,不包括设立在营业厅外的取款机),主要选取“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 21 家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部分数据来源于《2014年南京市市统计年鉴》,如表2-1所示。
市区浦口区六合区雨花台区建邺区秦淮区栖霞区下关区鼓楼区玄武区白下区江宁区GDP/亿元635.96 710.79 364.38 253.71 567.23 772.71 483.36 906.94 482.49 532.63 1405.61人口/万人71.03 92.5 41.3 25.14 103 64.5 29 131.4 65.2 46 114.6面积/km2913 1485.5 134.6 80.87 49.11 390.52 29 53 80.97 26 1573图2-1 研究区域表2-1 南京市基础数据2.2.1 研究方法为了全面研究南京市银行网点的分布特征,利用Arcgis 软件进行空间分析法对银行网点空间布局进行详细分析,包括银行网点在每个区的状况、整体的分布集中度、主成分分析法等。
银行网点的集中分布程度主要采用GIS 空间分析中核密度分析法,它反映的是一种空间点位分布的相对集中程度,最后经过统计分析,制作专题地图。
3 结果与分析3.1 南京市区之间银行网点分布差异图3-1和表3-1中清楚地呈现了南京市各个区内分布的银行网点数量。
明显可以得出:1) 城区主要职能与发展定位和银行网点数量之间存在很大关系。
从表中可看出,鼓楼区最多为219个,其次是白下区为171个,而雨花台区最少,只有36个,说明银行网点总数在各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从地图上看鼓楼区、玄武区、江宁区拥有众多的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因此分布着众多的金融机构;其次高校、科研机构分布密集,吸引了不少银行网点。
雨花台区居住的人口较少,而银行网点布局必须要有足够的服务消费人群做支撑,因此雨花台区布局的银行网点数量很少。
2) 从数量来看,邮政储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知名银行的数量较多,而跨国银行的分布较少。
这说明银行的数量与市民的需求量成正比。
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银行的种类也较多,这极大程度的满足了市民的需求,同时也为南京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3.2 银行网点的空间分布集中程度核密度分析是空间分析中运用最广泛的非参数估计技术。
通过核函数可将离散分类数据变成连续变量。
能够直观、简洁地反映出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了解南京市银行网点是否具有空间聚集性,同时核密度估计得结果表面将是连续的。
核密度估计公式为:市区浦口区 六合区 雨花台区 建邺区 秦淮区 栖霞区 下关区 鼓楼区 玄武区 白下区 江宁区 网点数 84 118 36 46 50 62 42 219 140 171 132表3-1 南京市各区银行数量表图3-1 南京市银行种类统计图其中,为s 处的密度;为第i 个观测点的向量位置;为带宽,>0,用来定义平滑量的大小,是核密度函数中心点s 与影响区内各个观测点之间的距离。
函数中心点s处密度最大,随距离衰减,到极限距离处()密度为0[11]。
基于核密度得到的空间分布集中度能反映银行网点的区位偏好,能为网点选址提供很好的借鉴。
从图3—2中我们能看出南京市区银行网点的集中程度具备以下特征:1) 银行网点集聚区几乎都在以鼓楼区为市中心的区域,局部聚集在与各城区的区政府中心,以六合区和江宁区最为典型,这说明银行业具有强烈的中心集聚特征,我们也可以在图中画出等值线,区分出高、低点密度区域。
2) 银行网店的分布还存在着交通指向性,随着交通干线的分布较为明显,同时还分散着多块小型集聚区,图3-2 南京市银行网点核密度成果图3.3 银行网点密度分区分析关于银行服务网点的分布密度,本文采用了 2 个指标,密度 I 是指行政区划中每平方公里的营业网点数,该指标表现银行服务的地域范围;密度 II 是指每万人的营业网点数,该指标体现了银行服务的人口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