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2 追及与相遇问题-2019高三物理一轮微专题系列之热点专题突破
高三物理追及与相遇问题含答案与规律归纳
高三物理追及与相遇问题含答案与规律归纳追及与相遇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问题类型,也是解决动力学和运动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追及与相遇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追及与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解题思路以及常见的规律归纳。
1. 追及与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在物理学中,追及与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在不同的起点同时开始运动,然后在某个时刻相遇的情况。
这种问题常常涉及到不同物体的速度、起点位置和运动时间等因素。
2. 解题思路解决追及与相遇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各个物体的起点位置、速度和运动时间,以及相遇时刻的位置和时间。
下面以一个简单的追及与相遇问题为例,介绍解题思路。
假设有两个物体A和B,它们分别从起点位置A₀和B₀开始,速度分别为vA和vB。
设它们相遇的时间为t,相遇时的位置为P。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速度公式v = Δx/Δt,计算出A和B在t时间内分别走过的距离。
即ΔxA = vA×t,ΔxB = vB×t。
然后,根据相遇时刻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得到 A₀ + ΔxA = B₀ + ΔxB。
这个方程是解决追及与相遇问题的重要条件之一。
接下来,我们可以将 A₀ + vA×t = B₀ + vB×t 这个方程进一步化简,得到关于 t 的方程。
然后通过求解这个方程,可以确定相遇的时间 t。
最后,根据相遇的时间 t,我们可以计算出相遇时刻的位置 P,即 P = A₀ + vA×t = B₀ + vB×t。
3. 使用示例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演示追及与相遇问题的解题过程。
假设有两个人A和B,他们以50m/s和30m/s的速度从起点同时出发,互相追赶。
求在什么时间他们相遇,并计算出相遇时的位置。
根据解题思路,我们可以列出以下方程:A₀ + 50t = B₀ + 30t (位置关系)50t - 30t = B₀ - A₀(化简方程)20t = B₀ - A₀t = (B₀ - A₀) / 20所以,他们相遇的时间为 t = (B₀ - A₀) / 20。
高考复习专题:追及相遇问题
v/ms-1
20
A
10
B
a tan 20 10 0.5 o
t0
t/s
20
则当a≥0.5m/s2时不相撞
物体的v-t图像的斜率表示加 速度,面积表示位移。
2019年高考复习专题:追及相遇问题(共20张 PPT)
1 2
2019年高考复习专题:追及相遇问题(共20张 PPT)
专题 追及相遇问题
追及相遇问题的概述:
当两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时,由于两物体的运 动情况不同,所以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会不断发生变化, 两物体间距离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这时就会涉及追 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
1. 追及相遇问题的实质
研究的两物体能否在相同的时刻到达相同的空 间位置的问题。
由A、B
位移关系:v1t
1 2
at 2
v2t
x0
a (v1 v2 )2 (20 10)2 m / s2 0.5m / s2
2x0
2 100
则当a≥0.5m/s2时不相撞
2019年高考复习专题:追及相遇问题(共20张 PPT)
2019年高考复习专题:追及相遇问题(共20张 PPT)
解2:(图像法)
两物体“恰相撞”或“恰不相撞”的
临界条件:两物体在同一位置时, 速度恰相同
若后面的速度大于前面的速度,则相撞。
2019年高考复习专题:追及相遇问题(共20张 PPT)
2019年高考复习专题:追及相遇问题(共20张 PPT)
解1:(公式法x、v、t)
两车恰不相撞的条件是两车速度相同时相遇。
由A、B 速度关系: v1 at v2
②若A恰好追上B,则相遇一次,
也是避免相撞、刚好追上的临界条件;
2019届高三人教版物理一轮复习课件:微专题2 追击相遇问题
练规范课时冲关
第一章
练规范课时冲关
由 Δ=162-4×68<0 可知 t 无实数解,即两车不会相撞,速度相 等时两车相距最近,此时
vA=vB-aBt1,t1=8 s 此过程中 xB=vBt1-12aBt12=160 m xA=vAt1=80 m 两车的最近距离 Δx=x0+xA-xB=5 m. [答案] 不会相撞 最近距离为 5 m
答案:(1)36 m (2)25 s
第一章
练规范课时冲关
第一章
练规范课时冲关
第一章
练规范课时冲关
第一章
第一章
练规范课时冲关
(2)甲车运动的时间 t2=va11=8.0 s 在甲车运动时间内,甲车位移: x1′=v21t2=64.0 m 乙车位移:x2′=v2t2+12a2t22=64.0 m 故甲车停止时,甲、乙两车仍相距 x0=40.5 m,甲车停止时,乙 车的速度:v2′=v2+a2t2=12.0 m/s,
练规范课时冲关
1.分析追及相遇问题的“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 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 (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 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2.追及相遇问题两种典型情况:假设物体 A 追物体 B,开始时, 两个物体相距 x0,有两种典型情况:
第一章
练规范课时冲关
(2)判断是否相撞. 方法一:两者速度相等时的位置关系: ①若 B 车在前,则相撞;②若 A 车仍在前,则不相撞. 方法二:列出两车位置相同的方程: ①若方程有解,则相撞;②若方程无解,则不相撞.
第一章
[解析] 设 B 车刹车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 aB, 由 v2-v02=2ax 可得:02-302=2(-aB)·180 解得:aB=2.5 m/s2 设经过时间 t 两车相撞,则有: vBt-12aBt2=x0+vAt, 即 30t-12×2.5t2=85+10t 整理得 t2-16t+68=0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总结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总结
追及相遇问题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一类问题,涉及到物体在不同的速度下,相对运动以及相遇时的时间、距离等概念。
下面是关于追及相遇问题的总结:
1.基本概念:
o相对速度:指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移动速度。
o追及问题:指两个物体一起出发后,其中一个物体追赶另一个物体,最终相遇的问题。
o相遇时的距离和时间:指在相对运动中,两个物体最终相遇时的距离和花费的时间。
2.追及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o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问题描述,确定需要求解的变量,设定符号和数学关系。
o列方程:根据物体的运动特点,建立相对速度与距离、时间之间的数学关系。
o解方程:将列出的方程求解,得到未知数的数值。
o验证答案:回到原问题中,用求得的数值重新计算相关参数,验证答案的合理性。
3.常见的追及相遇问题类型:
o同向追及问题:两个物体以相同的方向、不同的速度移动,追及后相遇。
o反向追及问题:两个物体以相反的方向、不同的速
度移动,追及后相遇。
o来回追及问题:一个物体以一定速度往返移动,另一个物体以相同或不同的速度追及后相遇。
4.注意点:
o单位一致:保持问题中涉及的速度、时间、距离等单位统一,并根据需要进行换算。
o确定起点:确定问题中物体的起点位置,并根据需要选择相对位置进行计算。
o考虑时间方面:确保在方程中的时间一致,有时候需要根据问题的描述将时间分割为多个段落。
追及相遇问题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和要求,学生可以多进行实际问题的练习和实践,熟练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追及相遇问题(高中物理一轮复习)
考点一 追及相遇问题
方法一:物理分析法 假设再经t4时间两车第二次相遇(两车一直在运动),由位移关系得vt4 - 12a2t42=v0t4 解得t4=15 s 赛车停下来的时间 t′=av2=440 s=10 s 所以t4=15 s不符合实际,两车第二次相遇时赛车已停止运动
考点一 追及相遇问题
设再经时间 t5 两车第二次相遇,应满足2va22=v0t5,解得 t5=20 s。 方法二:图像法 赛车和安全车的v-t图像如图。由图知t=10 s, 赛车停下时,安全车的位移小于赛车的位移, 由v0t5=2va22 ,得t5=20 s。
考点二 图像中的追及相遇问题
当两车速度相等时,两车相距最远,由题图可知, 第 10 s 末时,两车速度相等,之间的距离最大。 0~10 s 内两车运动的位移分别为 x 甲′=0+2 6× 10 m=30 m,x 乙′=4+2 6×10 m=50 m,所以第 10 s 末两车相距 Δx′ =x 乙′-x 甲′+x0=45 m,故 C 错误;
返回
< 考点二 >
图像中的追及相遇问题
考点二 图像中的追及相遇问题
1.x-t图像、v-t图像中的追及相遇问题: (1)利用图像中斜率、面积、交点的含义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计算。 (2)有时将运动图像还原成物体的实际运动情况更便于理解。 2.利用v-t图像分析追及相遇问题:在有些追及相遇情景中可根据两个物 体的运动状态作出v-t图像,再通过图像分析计算得出结果,这样更直 观、简捷。 3.若为x-t图像,注意交点的意义,图像相交即代表两物体相遇;若为a -t图像,可转化为v-t图像进行分析。
考点二 图像中的追及相遇问题
例3 (多选)(2024·广东省四校联考)两车在不同的行车道上同向行驶,t= 0时刻,乙车在甲车前方25 m。两车速度—时间(v-t)图像分别为图中直 线甲和直线乙,交点坐标图中已标出,则 A.乙车的加速度是0.6 m/s2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专题突破 运动图象 追及相遇问题
专题突破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突破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运动学图象主要有x-t图象和v-t图象,运用运动学图象解题可总结为“六看”。
x-t图象v-t图象“一看”轴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位移x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速度v“二看”线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三看”斜率表示速度表示加速度“四看”面积无实际意义图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五看”纵截距表示初位置表示初速度“六看”特殊点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表示相遇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表示速度相等2.对运动图象的“三点”提醒(1)x-t图象、v-t图象都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图象中各点的坐标值x、v与t 一一对应。
(2)x-t图象、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
(3)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所描述的运动情况都是直线运动。
考向根据题目情景选择运动图象1.依据某一物理过程,设计某一物理量随时间(或位移、高度、速度等)变化的几个图象或此物理过程中某几个物理量随某一量的变化图象,从中判断其正误。
2.解决该类问题一般依据物理过程,运用对应规律,确定某物理量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选项的正确与否。
『例1』(多选)某时刻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下列关于两车的位移x、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能反映t1时刻两车相遇的是()解析x-t图象中图线上的点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由图A可知,t1时刻两车不会相遇,A错误;由图B可知,t1时刻两线相交,故两车相遇,B正确;v-t图象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通过的位移,由图C可知,在0~t1时间内两车的位移不同,故不会相遇,C错误;由图D可知,两车在0~t1时间内位移相同,故D正确。
答案BD考向根据图象信息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根据物理情景中遵循的规律,由图象提取信息和有关数据,根据对应的规律公式对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
高中物理复习 专题强化二 追及相遇问题
A.0~4 s内,甲做正向匀减速直线运动 B.甲的加速度为-2 m/s2 C.甲、乙相遇时,乙的速度为2 m/s D.5 s时乙的速度为12 m/s
图2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解析 x-t 图像的切线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由图像 可知,0 时刻甲图像的切线斜率为负,则甲的初速度 为负,t1=4 s 时甲图像的切线斜率为 0,则速度为 0, 即 0~4 s 内,甲的速度沿负方向减小,又 x-t 图像 为抛物线,则可知甲做负向匀减速直线运动,A 错误; 0~4 s 内,甲的位移为 x 甲 1=4 m-20 m=-16 m, 由逆向思维可得-x 甲 1=12a 甲 t21,解得 a 甲=2 m/s2,B 错误;t2=6 s 时甲、乙的图像相切即相遇,此时速度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目录
提升素养能力
2.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同向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0,若前 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住时,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 刹车。已知每辆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驶的距离均为s,若要保证两车在上述情
况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为( B )
题 干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函数分析法讨论相遇问题的思路 设运动时间为 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二者之间的距离 Δx 与时间 t 的二 次函数关系,Δx=0 时,表示两者相遇。若 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 两次;若 Δ=0,即有一个解,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 Δ<0,无解,说明追不 上或不能相遇。当 t=-2ba时,函数有极值,代表两者距离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目录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追及相遇问
07 总结回顾与拓展 延伸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追及相遇的基本概念
理解追及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追及、相遇、相对速度等。
追及相遇问题的分类
掌握追及相遇问题的分类,如匀速追匀速、匀加速追匀速、匀减速 追匀速等。
追及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熟悉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如公式法、图像法、相对运动法等 。
易错难点剖析和纠正
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若加速度保持不 变,则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之差为定值,且等于加速度与 时间间隔平方的乘积。
匀减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加速度保持不变,则连续相等 时间内位移之差也为定值,且等于加速度与时间间隔平方 的乘积。
相遇时加速度关系探讨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追及 相遇问
汇报人:XX 20XX-01-22
目 录
• 追及相遇问题基本概念与分类 • 匀速直线运动中的追及相遇问题 •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追及相遇问题 • 曲线运动中的追及相遇问题 • 复杂情境下的追及相遇问题应对策略 • 实验探究:验证追及相遇规律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追及相遇问题基 本概念与分类
解析过程
设骑车人每小时行x千米,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解。
技巧总结
在解决追及相遇问题时,要注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解 。同时,要注意理解相对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03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中的追及相遇问 题
匀变速直线运动条件分析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位移 之比为1:3:5:7...,即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之差为定值。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高中物理诠释追赶和相遇问题专题辅导
高中物理诠释追赶和相遇问题一、追赶问题追和被追的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同向运动)是能追上、追不上,两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1.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追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1)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追赶者仍然没有追上被追者,则永远追不上,这种情况下当两者的速度相等时,它们间的距离最小.(2)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如它们处在空间的同一位置,则追赶者追上被追者,但两者不会有第二次相遇的机会.(3)若追赶者追上被追者时,其速度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两者会有第二次相遇的机会.2.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1)追上前,两者的速度相等时,两者间距离最大.(2)后者与前者的位移大小之差等于它们初始位置间的距离时,后者追上前者.二、相遇问题1. 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2. 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例1、两辆车同时同地同向做直线运动,甲以4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乙由静止开始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求:(1)它们经过多长时间相遇?相遇处离原出发地多远?(2)相遇前两物体何时距离最大?最大距离多少?例2、羚羊从静止开始奔跑,经过50m的距离能加速到最大速度为25m/s,并能保持一段较长的时间;猎豹从静止开始奔跑,经过60m的距离能加速到最大速度30m/s,以后只能维持这一速度4.0s. 设猎豹距羚羊x时开始攻击,羚羊在猎豹开始攻击后1.0s才开始奔跑,假定羚羊和猎豹在加速阶段分别做匀加速运动,且均沿同一直线奔跑,则:(1)猎豹要在减速前追到羚羊,x值应在什么范围?(2)猎豹要在其加速阶段追到羚羊,x值应在什么范围?例4、公共汽车从车站开出以4 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2 s后一辆摩托车从同一车站开出匀加速追赶,加速度为2 m/s2,试问:(1)摩托车出发后,经多少时间追上汽车?(2)摩托车追上汽车时,离出发处多远?(3)摩托车追上汽车前,两者最大距离是多少?例5、一列火车以v1的速度直线行驶,司机忽然发现在正前方同一轨道上距车为s处有另一辆火车正沿着同一方向以较小速度v2做匀速运动,于是他立即刹车,为使两车不致相撞,则a应满足什么条件?。
追及与相遇问题知识详解及典型例题
追及与相遇问题知识详解及典型例题〔精品〕知识要点追及和相遇问题主要涉及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的运动关系,所应用的规律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规律。
追及、相遇问题常常涉及到临界问题,分析临界状态,找出临界条件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速度相等是物体恰能追上或恰不相碰、或间距最大或最小的临界条件。
在两物体沿同一直线上的追及、相遇或防止碰撞问题中关键的条件是: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
因此应分别对两物体研究,列出位移方程,然后利用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解出。
解答追及、相遇问题时要特别注意明确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这些关系是我们根据相关运动学公式列方程的依据。
1. 追及追和被追的两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如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从不同地点出发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假设二者速度相等了,还没有追上,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二者间有最小距离。
假设二者相遇时〔追上了〕,追者速度等于被追者的速度,则恰能追上,也是二者防止碰撞的临界条件;假设二者相遇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时机,其间速度相等时二者的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再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有最大距离,位移相等即追上。
“追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常见的情形有三种:一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乙时,一定能追上,在追上之前两者有最大距离的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即v甲=v乙;二是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时,存在一个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的临界条件:两物体速度相等,即v甲>v乙,此临界条件给出了一个判断此种追赶情形能否追上的方法,即可通过比较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的速度大小来分析,具体方法是:假定在追赶过程中两者能处在同一位置,比较此时的速度大小,假设v甲>v乙,则能追上去,假设v甲<v乙,则追不上,如果始终追不上,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两物体的间距最小;三是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情形跟第二种相类似。
2019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微专题系列之热点专题突破 专题2 追及与相遇问题学案
突破2 追及相遇问题一、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概述1. 当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由于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所以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会不断发生变化,这时就会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相碰等问题。
2. 追及与相遇问题的实质是研究两个物体的时空关系,只要满足两个物体在同一时间到达同一地点,即说明两个物体相遇。
二、追及相遇问题中的一个条件和两个关系1. 一个条件:二者速度相等。
它往往是能否追上或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2. 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可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位移关系,也是解题的突破口。
三、追及相遇问题常见的情况常见情形:物体A追物体B,开始二者相距x0,则1. A追上B时,必有x A-x B=x0,且v A≥v B。
2. 要使两物体恰不相撞,必有x A-x B=x0,且v A≤v B。
易错警示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判断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四、两点解题技巧五、主要方法①临界条件法 ②图象法 ③数学法【典例1】 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待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a =3 m/s 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时一人骑自行车以v 0=6 m/s 的速度匀速驶来,从后边超过汽车,试问:(1)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大?(2)当汽车与自行车距离最近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 【答案】 (1)2 s 6 m (2)12 m/s 【解析】 方法一 用临界条件求解(1)当汽车的速度为v =6 m/s 时,二者相距最远,所用时间为t =a v=2 s最远距离为Δx =v 0t -21at 2=6 m.(2)两车距离最近时有v 0t ′=21at ′2解得t ′=4 s汽车的速度为v =at ′=12 m/s.方法二 用图象法求解(1)汽车和自行车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得t =2 s 时,二者相距最远.最远距离等于图中阴影部最大值Δx m =v 0t -21at 2=6×2 m-21×3×22m =6 m.(2)当Δx =v 0t -21at 2=0时相遇得t =4 s ,汽车的速度为v =at =12 m/s.【典例2】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的a 车和b 车,其速度-时间图像分别为图中直线a 和曲线b ,由图可知( )A .a 车与b 车一定相遇两次B .在t 2时刻b 车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C .t 1到t 2时间内某时刻两车的加速度可能相同D .t 1到t 2时间内b 车会追上并超越a 车 【答案】C【跟踪短训】1.入冬以来,全国多地多次发生雾霾天气,能见度不足100 m 。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总结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总结
追及相遇问题是高中物理中一个经典的问题类型,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
的情景。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对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进行总结,包括相关概念的介绍、解题方法和实际应用等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追及相遇问题。
在物理学中,追及相遇是指两个物
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一个物体追赶另一个物体,最终它们相遇的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两个物体的速度、起点位置和相遇时间等因素。
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两个
物体的运动方程,即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然后,通过分析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建立方程来求解它们相遇的时间和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速度的正负方向、相遇时的位置关系等因素,以确保得到准确的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追及相遇问题经常出现在交通运输、竞赛比赛等场景中。
比如,两辆车从不同地点出发,以不同的速度向同一目的地驶去,我们可以通过追及相遇问题来计算它们相遇的时间和位置,从而更好地安排行程。
又如,田径比赛中的追击赛跑,也可以用追及相遇问题来分析选手之间的竞赛情况。
总的来说,追及相遇问题是高中物理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类型,也是一个贴近生
活的实际问题。
通过对追及相遇问题的总结和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和启发。
希望通过本文档的阅读,读者能够对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也能够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新的动力和乐趣。
感谢阅读!。
高三物理追及和相遇问题
高三物理追及和相遇问题
高三物理中的追及和相遇问题是指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追赶另一个物体,当两个物体相遇时,求出相遇时的时间、距离、速度等相关物理量。
通常情况下,追及和相遇问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来讨论:
1.追及问题:已知两个物体的速度和初始位置,求出多长时间后一个物体能追到另一个物体。
2.相遇问题:在追及问题的基础上,已知第一个物体的速度、初始位置和时间,求出第二个物体的速度。
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步骤如下:
1.设第一个物体在第n秒时追上第二个物体,设相遇的时间为t。
2.根据已知的速度和时间,可以得到第一个物体追上的距离为
D1=n*v1,第二个物体走过的距离为D2=t*v2。
3.由于追及时两物体的距离相等,所以有D1=D2,即n*v1=t*v2。
4.根据以上关系式,可以求得相遇时间t。
5.根据已知的时间和速度,可以求出第二个物体的位置。
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判断追及问题中的是否会相遇,即要保证追击的速度要大于被追逐物体的速度。
2.在相遇问题中,要注意判断解的合理性,即要保证得出的速度为正值,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正确。
3.多进行思维转化,可以使用代数解法或图形解法来解决问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解法。
高三物理追及相遇知识点
高三物理追及相遇知识点在高三物理中,追及相遇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追及相遇的基本概念、公式和解题方法,并给出一些例题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点。
一、追及相遇的基本概念追及相遇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并在某一时刻相遇的现象。
其中,至少有一个物体在追赶另一个物体,或者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二、追及相遇的公式1. 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的情况下:设两物体分别为A、B,A相对于B的速度记作v_ab,B相对于A的速度记作v_ba,A与B的初始距离为s0。
若A最终追上B,并与B同时到达终点的时间为t,则有以下追及相遇的公式:s0 = v_ba * t2. 在同一直线上有加速度的运动下:设两物体分别为A、B,A相对于B的初速度记作v0_ab,加速度记作a_ab;B相对于A的初速度记作v0_ba,加速度记作a_ba。
若A最终追上B,并与B同时到达终点的时间为t,则有以下追及相遇的公式:s0 = v0_ab * t + 0.5 * a_ab * t^2其中,s0为初始距离。
三、追及相遇的解题方法1. 确定问题类型:首先,分析问题中所涉及到的物体、运动方式和给定的已知量。
根据情况确定问题属于同一直线匀速运动还是同一直线有加速度运动。
2. 建立方程:根据已知量,利用上述追及相遇的公式建立方程。
3. 求解方程:将方程中的未知量表示出来,并根据已知条件解方程。
4. 检验答案:将求得的未知量代入原方程进行验证,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下面是两个例题,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追及相遇的知识。
例题1:已知两辆列车在同一铁路上行驶,列车A开动后1小时,列车B也启动,列车A的速度为54 km/h,列车B的速度为72 km/h。
求列车A追上列车B需要多长时间。
解析:首先,分析问题可知为同一直线上的匀速运动问题。
列车A最终追上列车B并到达终点,说明列车A的速度相对于列车B是有正方向的。
根据追及相遇的公式,设列车A追上列车B并到达终点的时间为t,则有:54t = 72(t-1)解得t = 3答案:列车A追上列车B需要3小时。
追及和相遇问题高中物理
追及和相遇问题高中物理追及和相遇问题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问题类型,主要涉及到相对速度和加速度的应用。
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析:一、基本概念追及问题:是指在两个物体同向运动时,一个物体追赶另一个物体,直到追上或超过另一个物体的问题。
这类问题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以及两物体在时间上的差异。
相遇问题:是指两个物体在某个特定地点或时刻相遇的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关注的是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以及两物体在位移上的差异。
二、基本解题方法公式法:根据物理公式,如速度公式、位移公式等,结合题目的已知条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求解。
图像法:通过画运动过程图,把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从而直观地找出物体间的速度、位移关系。
相对运动法:通过分析两物体的相对速度和相对加速度,找出两物体的速度和位移关系。
三、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匀加速追匀速:当一个匀速运动的物体被另一个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时,如果初始距离合适,匀加速的物体可能追上或超过匀速的物体。
这类问题主要考察的是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以及两物体在时间上的差异。
匀速追匀加速:当一个匀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另一个匀加速运动的物体时,如果初始距离合适,匀速的物体可能永远追不上匀加速的物体,或者在某一时刻追上。
这类问题主要考察的是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以及两物体在位移上的差异。
匀减速追匀速:当一个匀速运动的物体被另一个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时,如果初始距离合适,匀减速的物体可能追上或超过匀速的物体。
这类问题同样考察的是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以及两物体在时间上的差异。
匀速追匀减速:当一个匀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另一个匀减速运动的物体时,如果初始距离合适,匀速的物体可能永远追不上匀减速的物体,或者在某一时刻追上。
这类问题考察的是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以及两物体在位移上的差异。
四、注意事项考虑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和初始距离等条件,判断是否能追上或超过。
注意运动方向对相对速度的影响,尤其是负速度的情况。
正确使用物理公式和数学方法求解问题。
高三物理专题辅导与能力提升 追及与相遇
高三物理专题辅导与能力提升 追及与相遇专题二 追及与相遇运动学是动力学的基础,在每年的高考中,或者单独命题,或者渗透在动力学问题中,都要对运动学的概念和规律进行考查.追及和相遇问题是运动学中一类典型问题,解答这类问题对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通过这类问题的练习,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类问题也能较好地体现高考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所以,在高考中多次出现追及和相遇问题.追及和相遇问题主要涉及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的运动关系,所应用的规律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规律. 解答追及、相遇问题时要特别注意明确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这些关系是我们根据相关运动学公式列方程的依据.追及、相遇问题常常涉及到临界问题,分析临界状态,找出临界条件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速度相等是物体恰能追上或恰不相碰、或间距最大或最小的临界条件.[例1]为了安全,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为v =120 km/h,假设前方车辆突然停止,后车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经操纵刹车,到汽车开始减速所经历的时间(反应时间)t =0.50 s ,刹车时汽车受到的阻力大小F f 为汽车重力的0.40倍.该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间距s 至少应为多少?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解析】 本题中前方车辆突然停止,后车先做匀速运动(反应时间内),后做匀减速运动,若后车速度减为零时恰好运动到前车处,这种情况对应两车行驶时的最小距离,该最小距离就是前车停止后,后车匀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的总位移.a=mF f =4 m/s2该高速公路上汽车间距至s=vt +av 22=1.6×102m小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高速公路上汽车的最小距离是什么,还应注意汽车的运动分两段:匀速运动和减速运动. [例2]一列货车以28.8 km/h 的速度在平直铁路上运行,由于调度失误,在后面600 m 处有一列快车以72 km/h的速度向它靠近.快车司机发觉后立即合上制动器,但快车要滑行2000 m 才停止.试判断两车是否会相碰.【解析】 两车速度相等恰追及前车,这是恰不相碰的临界情况,因此只要比较两车等速时的位移关系,即可明确是否相碰.因快车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2000220222⨯=s v 快 m/s 2=0.1 m/s 2.t=1.0820-=-a v v 货快 s=120 s.s快=v 快t -21at 2=20×120 m-21×0.1×1202 m=1680 ms货=v 货t =8×120 m=960 m因为s 快>s 货+s 0=1560 m,故两车会发生相撞.小结:该题还有多种讨论方法,如讨论两车相遇时速度关系或利用相对运动知识求解,请同学们练习.[例3]公共汽车从车站开出以4 m/s 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2 s 后一辆摩托车从同一车站开出匀加速追赶,加速度为2 m/s 2,试问:(1)摩托车出发后,经多少时间追上汽车? (2)摩托车追上汽车时,离出发处多远?(3)摩托车追上汽车前,两者最大距离是多少?【解析】 开始一段时间内汽车的速度大,摩托车的速度小,汽车和摩托车的距离逐渐增大,当摩托车的速度大于汽车的速度后,汽车和摩托车的距离逐渐减小,直到追上.显然,在上述过程中,摩托车的速度等于汽车的速度时,它们间的距离最大.(1)摩托车追上汽车时,两者位移相等,即v(t +2)=21at 2t =5.46 s(2s=21at 2=29.9 m(3)摩托车追上汽车前,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即: v =at ′t′=av=2 s 最大Δs =v (t ′+2)-21at ′2=12 m小结:求解追及问题要注意明确三个关系:时间关系、位移关系、速度关系,这是我们求解时列方程的依据.涉及临界问题时要抓住临界条件.[例4]一列火车以v 1的速度直线行驶,司机忽然发现在正前方同一轨道上距车为s 处有另一辆火车正沿着同一方向以较小速度v 2做匀速运动,于是他立即刹车,为使两车不致相撞,则a 应满足什么条件?【解析】 若后面火车的速度减小到比前面火车的速度还小时,后面火车还没追上前面火车,两车不会相撞.若后面火车速度减小到跟前面火车速度相等时,两列火车恰好相遇,这是相撞的临界情况.方法1:设两车经过时间tv1t -21at 2-v 2t =s化简得:at 2-2(v 1-v 2)t +2s =0当 Δ=4(v 1-v 2)2-8as <0即a >sv v 2)(221 时,t 无解,即两车不相撞.方法2v 1-at =v 2v 1t -21at 2-v 2t =s解得a =sv v 2)(221-为使两车不相撞,应使a >sv v 2)(221-.方法3:后面的车相对前面的车做匀减速运动,初状态相对速度为(v 1-v 2),当两车速度相等时,相对速度为零,根据v t 2-v 02=2as ,得,为使两车不相撞,(v 1-v 2)2<2asa >sv v 2)(221-小结:利用相对运动分析追及、相遇问题往往较简便.1.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 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住时,后车以前车刹车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驶的距离为s ,若要保证两辆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应为A.1sB.2sC.3sD.4s【解析】 两车同时刹车,则两车将滑行相同的距离s 而停止,由于前车刹车停止后后车接着刹车,所以后车比前车多运动的位移(即题中所求最小间距)即为前车刹车时间内后车以原速运动的位移.由刹车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原速的21,故前车刹车过程中,后车以原速运动的位移为2s .【答案】 B2.汽车A 在红绿灯前停住,绿灯亮起时起动,以0.4 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30 s 后以该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设在绿灯亮的同时,汽车B 以8 m/s 的速度从A 车旁边驶过,且一直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与A 车相同,则从绿灯亮时开始A.A 车在加速过程中与B B.A 、B C.相遇时AD.【解析】 若A 车在加速过程中与B 车相遇,设运动时间为t ,则:21at 2=v B t ,解得:t =4.0822⨯=a v B s=40 s >30 s ,可见,A 车加速30 s 内并未追及B 车.因加速30 s 后,v A =12 m/s >v B =8 m/s ,故匀速运动过程中可追及B 车.【答案】 C3.A 、B 两车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A 车的速度v A =4 m/s,B 车的速度v B =10 m/s.当B 车运动至A 车前方7 m 处时,B 车以a =2 m/s 2的加速度开始做匀减速运动,从该时刻开始计时,则A 车追上B 车需要的时间是____s,在A 车追上B 车之前,二者之间的最大距离是___ m.【解析】 设在B 车减速过程中A 车追及B 车,其间历时为t ,则:v A t =v B t -21at 2+7,代入数据解得:t =7 s(取有意 义值).而B 车减速至零,历时t 0=a v B =5 s <t ,故上解错误.正确的解答应为:v A t =av B 22+7,所以:t =A Bv a v 722+=8 s. 两车等速时间距最大,B 车减速至A 、B 等速历时:t 1=2410-=-a v v A B s=3 s ,所以A 、BΔs m =v B t 1-21at 12+7-v A t1=10×3 m-21×2×32m+7 m-4×3 m=16 m【答案】 8;164.同一直线上的A 、B 两质点,相距s ,它们向同一方向沿直线运动(相遇时互不影响各自的运动),A 做速度为v 的匀速直线运动,B 从此时刻起做加速度为a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若A 在B 前,两者可相遇______次,若B 在A 前,两者最多可相遇______次.【解析】 若A 车在前匀速运动,B 车在后匀加速追赶A 车,两车等速时相距最远(间距大于s ),故B 车追及A 车时必有v B >v A ,以后B 车在前,两车间距逐渐增大,不可能再相遇.若B 车在前匀加速运动,A 车在后匀速运动,若追及时两车恰等速,因以后v B >v A ,不可再次相遇,即只能相遇1次;但若A 车追及B 车时v A >v B ,相遇后A 车超前,但由于B 车速度不断增大,仍能再次追及A 车,即能相遇2次.【答案】 1;2 5.从同一地点以30 m/s 的速度先后竖直上抛两个物体,抛出时间相差2 s,不计空气阻力,两物体将在何处何时相遇?【解析】 设第一物体上抛t s 后相遇,则: 30t -21×10t 2=30×(t -2)- 21×10×(t -2)2解得:t =4 s,相遇高度 h =30t -21×10t 2=40 m. 【答案】 距地40 m ,第一物体抛出后4 s 相遇6.从相距30 km 的甲、乙两站每隔15 min 同时以30 km/h 的速率向对方开出一辆汽车.若首班车为早晨5时发车,则6时从甲站开出的汽车在途中会遇到多少辆从乙站开出的汽车?【解析】 每车在两站间运动时间t =vs=1 h.当6时某车从甲站开出时,乙站的首发车已进甲站,此时路上已有3辆车在路途中,且乙站恰有一车待发.当该车行至乙站时历时1 h ,乙站将又发出4辆车,故最多可有7辆车相遇.【答案】 7辆7.如图1-2-1所示,A 、B 两物体相距s =7 m,A 正以v 1=4 m/s 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而物体B 此时速度v 2=10 m/s ,方向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不能返回),加速度大小a =2 m/s 2,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问在什么情况下,经多少时间A 追上B .图1-2-1【解析】 物体B 的运动时间为t B =210=a v A s=5 s在此时间内B 前进了sB =v ·t B =210×5 m=25 m这时A 前进了sA =v A tB =4×5 m=20 m可见在此时间内A 没有追上B ,必须在B 停止后,A 才能追上B .故A 追上Bt =4257+=+A B v s s s=8 s 【答案】 8 s8.A 球自距地面高h 处开始自由下落,同时B 球以初速度v 0正对A 球竖直上抛,空气阻力不计.问:(1)要使两球在B 球上升过程中相遇,则v(2)要使两球在B 球下降过程中相遇,则v【解析】 两球相遇时位移之和等于h .21gt 2+(v 0t -21gt 2)=h 所以:t =v h. 而B 球上升的时间:t1=gv 0,Bt 2=gv 02. (1)欲使两球在Bt <t 1,即v h <g v 0,所以v 0>gh . (2)欲使两球在B 球下t 1<t <t 2即:g v 0<0v h <g v02, 所以:22gh<v 0<gh . 【答案】 (1)v 0>gh(2) 22gh<v 0<gh运动物体的追赶、相遇问题,一般解法较多:解析法、图象法、极值法等.应适当地做些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开启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但平时训练仍应以物理意义突出的解析法为主.通过例题讲解和适当的练习后,引导学生总结一下追赶、相遇、避碰问题的特点、分析方法,特别是对其中所涉及的“相距最远”、“相距最近”、“恰好不相碰”等临界问题,应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总结出临界状态的特点,找出临界条件.。
例谈高中物理中“追及”和“相遇”类问题常见解法
的速度叫“牵连速度”。它们之间的速度关系为 :
ν绝对 =ν相对 +ν牵连
图4
运 动 参 考 系 如 果 相 对 地 面 的 运 动 不 是 匀 速 的,
解析 :选 B 船为参照系,则只有 A 相对 B 沿 PA
则还有加速度,这加速度叫“牵连加速度”。而质点 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叫“绝对加速度”,质点相对于 运动参考系的加速度叫“相对加速度”。它们之间的
陶行知
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物体间的距离随时间 的长度为 L=20m。
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距离最大、最小或
求 :(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 a ;
者是相遇的情况,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追及相遇问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
条件 :如同向运动中,最大距离、最小距离出现在
“面积”的大小可解决同一直线上同时运动物体的追
及与相遇问题。
例 1 :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
现 :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 9m/s 的速度跑完全程 ;
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 图2
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
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 S0=13.5m 处作了标记, 并以 V=9m/s 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 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
联立以上四式得 :a=3m/s2
ν牵连 =ν绝对 −ν相对 = 10m/s
S=2
v=t ′ 2
v=2 13.5m 2a
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
L-S2=6.5m 小结 :用图像法处理追及、相遇类问题的最大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直线运动中的追击和相遇问题专题(无答案)
直线运动中的追击和相遇问题专题讲解一、相遇和追击问题的实质研究的两物体能否在相同的时刻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的问题。
二、 解相遇和追击问题的关键画出物体运动的情景图,理清三大关系(1)时间关系 :0t t t B A ±=(2)位移关系:0A B x x x =± (3)速度关系:两者速度相等。
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三、追击、相遇问题的分析方法:A. 画出两个物体运动示意图,根据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选择同一参照物,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B. 找出两个物体在运动时间上的关系C. 找出两个物体在运动位移上的数量关系D. 联立方程求解.说明:追击问题中常用的临界条件:⑴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追上前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⑵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追上前在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即必须在此之前追上,否则就不能追上.四、典型例题分析:(一).匀加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v 1< v 2):v 1< v 2时,两者距离变大;v 1= v 2时,两者距离最大;v 1>v 2时,两者距离变小,相遇时满足x 1= x 2+Δx ,全程只相遇(即追上)一次。
【例1】一小汽车从静止开始以3m/s 2的加速度行驶,恰有一自行车以6m/s 的速度从车边匀速驶过.求:(1)小汽车从开动到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者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 (2)小汽车什么时候追上自行车,此时小汽车的速度是多少?法一 根据匀变速运动规律求解法二 图象法(二).匀速运动追匀加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v 1> v 2):v 1> v 2时,两者距离变小;v 1= v 2时,①若满足x 1< x 2+Δx ,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距离最近;②若满足x 1=x 2+Δx ,则恰能追上,全程只相遇一次;③若满足x 1> x 2+Δx ,则后者撞上前者(或超越前者),此条件下理论上全程要相遇两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破2 追及相遇问题一、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概述1. 当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由于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所以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会不断发生变化,这时就会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相碰等问题。
2. 追及与相遇问题的实质是研究两个物体的时空关系,只要满足两个物体在同一时间到达同一地点,即说明两个物体相遇。
二、追及相遇问题中的一个条件和两个关系1. 一个条件:二者速度相等。
它往往是能否追上或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2. 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可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位移关系,也是解题的突破口。
三、追及相遇问题常见的情况常见情形:物体A追物体B,开始二者相距x0,则1. A追上B时,必有x A-x B=x0,且v A≥v B。
2. 要使两物体恰不相撞,必有x A-x B=x0,且v A≤v B。
易错警示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判断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四、两点解题技巧五、主要方法①临界条件法 ②图象法 ③数学法【典例1】 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待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a =3 m/s 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时一人骑自行车以v 0=6 m/s 的速度匀速驶来,从后边超过汽车,试问:(1)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大?(2)当汽车与自行车距离最近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 【答案】 (1)2 s 6 m (2)12 m/s 【解析】 方法一 用临界条件求解(1)当汽车的速度为v =6 m/s 时,二者相距最远,所用时间为t =a v=2 s 最远距离为Δx =v 0t -21at 2=6 m. (2)两车距离最近时有v 0t ′=21at ′2解得t ′=4 s汽车的速度为v =at ′=12 m/s.方法二 用图象法求解(1)汽车和自行车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得t =2 s 时,二者相距最远.最远距离等于图中阴影部最大值Δx m =v 0t -21at 2=6×2 m -21×3×22m =6 m. (2)当Δx =v 0t -21at 2=0时相遇得t =4 s ,汽车的速度为v =at =12 m/s.【典例2】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的a 车和b 车,其速度-时间图像分别为图中直线a 和曲线b ,由图可知( )A.a车与b车一定相遇两次B.在t2时刻b车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C.t1到t2时间内某时刻两车的加速度可能相同D.t1到t2时间内b车会追上并超越a车【答案】C【跟踪短训】1.入冬以来,全国多地多次发生雾霾天气,能见度不足100 m。
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甲、乙两汽车在一条平直的单行道上,乙在前,甲在后同向行驶。
某时刻两车司机同时听到前方有事故发生的警笛提示,同时开始刹车,结果两辆车发生了碰撞。
如图所示为两辆车刹车后若恰好不相撞的v-t图象,由此可知( )A.两辆车刹车时相距的距离一定等于112.5 mB.两辆车刹车时相距的距离一定小于90 mC.两辆车一定是在刹车后的20 s之内的某时刻发生相撞的D.两辆车一定是在刹车后的20 s 以后的某时刻发生相撞的 【答案】 C【解析】 v -t 图象给定了两车的初速度和加速度,不确定值是刹车前两车间距离。
由两车的v -t 图象可知,两车不相撞的最小距离Δx min =25+15×20 m =100 m ,即当Δx <100 m时两车必相撞,选项A 、B 均错误;两车相撞一定发生在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时,即t =20 s 之前,选项C 正确,D 错误。
2. 甲、乙两车在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车启动时,甲车在其前方50 m 处B.运动过程中,乙车落后甲车的最大距离为75 mC.乙车启动10 s 后正好追上甲车D.乙车超过甲车后,两车不会再相遇 【答案】 ABD【解析】 根据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乙在t =10 s 时启动,此时甲的位移为x =21×10×10 m =50 m ,即甲车在乙前方50 m 处,故选项A 正确;当两车的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最大距离为:s max =21×(5+15)×10 m -21×10×5 m =75 m ,故选项B 正确;由于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沿直线运动,当位移相等时两车才相遇,由图可知,乙车启动10 s 后位移小于甲的位移,还没有追上甲,故选项C 错误;乙车超过甲车后,由于乙的速度大,所以不可能再相遇,故选项D 正确。
3. 汽车A 以v A =4 m/s 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其前方相距x 0=7 m 处以v B =10 m/s 的速度同向运动的汽车B 正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a =2 m/s 2。
从此刻开始计时。
求:(1)A 追上B 前,A 、B 间的最远距离是多少? (2)经过多长时间A 才能追上B? 【答案】 (1)16 m (2)8 s运动的位移x B ′=B 2B =25 m汽车A 在t 1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x A ′=v A t 1=20 m此时相距Δx =x B ′+x 0-x A ′=12 m 汽车A 需再运动的时间t 2=vA Δx=3 s故A 追上B 所用时间t =t 1+t 2=8 s课后作业1. 某时刻,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下列关于两车的位移x、速度v 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中,能反映t1时刻两车相遇的是( )【答案】BD2. A、B两车在同一直线上,同向做匀速运动,A在前,速度为v A=8 m/s,B在后,速度为v B=16 m/s,当A、B两车相距x=20 m时,B车开始刹车做匀减速运动,为避免两车相撞,刹车后B车的加速度至少应为多大?【答案】1.6 m/s2【解析】如图所示,3.某物理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如图(a)所示,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停放相距x0=10 m的甲、乙两车,其中乙车是风力驱动车.在弹射装置使甲车获得v0=40 m/s的瞬时速度向乙车运动的同时,乙车的风洞开始工作,将风吹向固定在甲车上的挡风板,从而使乙车获得了速度,测绘装置得到了甲、乙两车的vt图像如图(b)所示,设两车始终未相撞.(1) 若甲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大小的乘积等于乙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大小的乘积,求甲、乙两车的质量比;(2) 求两车相距最近时的距离。
【答案】(1)1∶3 (2)4.0 m【解析】(1)由图像可知,a 甲=t140-10m/s 2 a 乙=t110-0m/s 2车的位移等于vt 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有 x 甲=2(40+10)t1 m =7.5 m x 乙=210t1m =1.5 m两车相距最近时的距离为x min =x 0+x 乙-x 甲=4.0 m.4.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分析交通违法事例,将警示我们遵守交通法规,珍惜生命。
如图所示为某型号货车紧急制动时(假设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v 2-x 图象(v 为货车的速度,x 为制动距离),其中图线1为满载时符合安全要求的制动图象,图线2为严重超载时的制动图象。
某路段限速72 km/h ,是根据该型号货车满载时安全制动时间和制动距离确定的,现有一辆该型号的货车严重超载并以54 km/h 的速度行驶。
通过计算求解:(1)驾驶员紧急制动时,该型号严重超载的货车制动时间和制动距离是否符合安全要求;(2)若驾驶员从发现险情到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反应时间为1 s ,则该型号货车满载时以72 km/h 速度正常行驶的跟车距离至少应为多远?【答案】 (1)不符合 (2)60 m【解析】 (1)根据速度位移公式v 2-v 02=2ax ,有v 2=2ax +v 02,图线斜率的一半表示加速度;根据题图象得到:满载时,加速度大小为a 1=5 m/s 2,严重超载时加速度大小为a 2=2.5 m/s 2;设该型号货车满载时以72 km/h(20 m/s)的速度减速,制动距离x 1=020=2×5400m =40 m ,制动时间为t 1=a1v0=520s =4 s ;设该型号货车严重超载时以54 km/h(15 m/s)的速度减速,制动距离x 2=2a2v0′2=2×2.5152m =45 m>x 1,制动时间为t 2=a2v0′=2.515s =6 s>t 1;所以驾驶员紧急制动时,该型号严重超载的货车制动时间和制动距离均不符合安全要求。
(2)货车在反应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x 3=v 0t 3=20×1 m =20 m ,跟车距离x =020+x 3=40 m +20 m =60 m 。
5. 甲、乙两辆车在同一直轨道上向右匀速行驶,甲车的速度为v 1=16 m/s ,乙车的速度为v 2=12 m/s ,乙车在甲车的前面。
当两车相距L =6 m 时,两车同时开始刹车,从此时开始计时,甲车以a 1=2 m/s 2的加速度刹车,6 s 后立即改做匀速运动,乙车刹车的加速度为a 2=1 m/s 2。
求:(1)从两车刹车开始计时,甲车第一次追上乙车的时间;(2)两车相遇的次数;(3)两车速度相等的时间。
【答案】(1)2 s (2)3次(3)4 s和8 s解得Δt=4 s此时乙仍在做减速运动,此解成立综合以上分析知,甲、乙两车共相遇3次。
(3)第一次速度相等的时间为t3,有v1-a1t3=v2-a2t3解得t3=4 s甲车匀速运动的速度为4 m/s,第二次速度相等的时间为t4,有v1′=v2-a2t4解得t4=8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