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词汇流行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词汇流行语
网络词汇流行的动力,正是对常规的逆反。在逆反的双关意义中,表达自己对生活、对时事的矛盾情绪。与其说三道四,不如博君一笑。这大概就是年轻人的生活观了。
●在一个网络时代,纯粹分析、纯粹讲道理,永远比不上戏谑和调侃,大家已经习惯在自嘲中会心一笑。借用一下前人对喜剧的理解作为答案:“笑是最后的和最高的审判”。
年末将至,网友们已经迫不及待纷纷盘点本年度的网络流行语。相关帖子楼台高筑,热闹非凡。
首当其冲的,就是流行词“给力”。据说本来是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现在多用来赞扬有作用、给面子。反义词“不给力”,常常被网友们用来表达失望、遗憾。
接下来是流行短句“神马都是浮云”。“神马”不是一匹马,而是“什么”的谐音。与“虾米”等词汇类似,诞生于拼音输入法的误选。“浮云”其实单独流行了一阵,“菖菖都是浮云”,意思是“菖菖不值一提,犹如过眼云烟”。没想到有人把“神马”和“浮云”两个流行词汇放在了一句话里,立刻产生神奇效应,很多人奉此句为“万能用语,放诸四海皆准的警句”。
最新流行的还有“非常艰难的决定”。这是来自著名的“3Q大战”。腾讯发表了“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其中称“我们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迅速掀起模仿之风。甚至还有网民模仿腾讯公开信,写起了所谓“QQ体”。
此外,随着近几个月物价广受关注,“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苹神马”等等,新词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上涨的物价还催生了“海豚族”,指喜欢海量囤积的人。
介绍到这里,意义不言自明。网友们盘点的不只是词汇本身,更是一年来的各种时事热点、民生话题。着力点在词汇身上,好处显而易见:流行词本身就很有趣,吸引眼球;每一个背后都能让人联想到一大串故事,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小说的术语来形容,那就是“留白的魅力”;最后,这些词汇直接道明了一种态度和情绪———我们的生活有太多无奈,既然无力改变,只好用戏谑代替愤懑,以自嘲纾解压力,化无奈为笑料。与其说三道四,不如博君一笑。这大概就是年轻人的生活观了。
网络创造新词并非中国独有。美国年轻人也自有一套数字和单字母的交流系统,某部美剧里甚至把这套“密码”作为破案线索。
疑问接踵而来:为什么全世界的年轻人,都热衷于给语言加密?或者谐音,或者拆字,或者表意,或者引入图画和方言,总之一定要把正常的符号给扭曲了表达,才会有效果。
语言学研究的鼻祖级大师索绪尔,如果能看到今日网络语言之丰富多变,大概会激动非常。从索绪尔开始,有一套分析语言的工具,影响之大,最后干脆飘出了语言学的边界,成为整个大众文化、文艺评论,甚至哲学、史学、社会学等等都爱借用的概念。那就是语言的“能指”和“所指”。
简单说,能指是指声音,所指是指概念。比如“书”,我们头脑
中浮现出的概念,可能是一本厚厚的长方形册子,这时候中国人的发音是shu,美国人却读成book。换句话说,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并不完全一致。多义词和同义词,也表明能指和所指互相独立,关系是任意的,只不过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习惯罢了。
由此而言,过分计较语言的“纯洁性”,是个伪命题。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很多早已和原意脱节,早就“不纯洁”了。甚至五十年内,语言的流变之大,都出乎我们的想象。关键还在于,大多数人对词义和声音关联起来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如果某一天,不只是网络,所有国人都把“什么”写成“神马”,那“神马”的含义就是“什么”,和马完全没关系,会成为所有人的常态理解、第一心理。其结果,当然也就不具备喜剧效果和流行动力。
如此就不难明白,网络流行语,要的就是打破大众的第一心理反应。把原本汉语词汇中的能指和所指拆开来重组,玩的是一个规则游戏。破坏约定俗成的符号规则,创造自己的规则。而再建规则,往往就是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自己的身份。其中的心理,无需再多讨论。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当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套规则,新的能指和所指组合,渐渐从第二反应升格为第一反应,也就意味着流行到此结束。
这背后的信号其实是:网友们从来不太指望新规则被主流接受,这也是为什么《人民日报》用了“给力”当头版头条的标题,令网络一阵受宠若惊。可是继续常态化下去,就不好玩了。网络词汇流行的动力,正是对常规的逆反。在逆反的双关意义中,表达自己对生活、
对时事的矛盾情绪。
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词汇的力量,永远在于逆反、戏谑、双关这些非主流的补充,属于生活的边角料和调剂品,它可以被广泛流传,可一旦飘进常规地盘,意义就被消解。这一点上看,它的边界很小,力量不大。
但问题是,用这样的思维进行情绪表达,观点隐而不宣,却总是被轻易认可。比如有网友评论吴宇森的电影《赤壁》,并不指责编导有这些那些问题,而是说:“小乔给周瑜留下一封含情脉脉的书信,意思总结起来有三点:1,我已经怀孕了;2,东吴是个好地方,我很喜欢;3,我要给你戴绿帽子去了,请你别担心,一给你戴上我就回来。”荒谬之处,不言自明。比起滔滔不绝的影评,如此表达效果更好。
在一个网络时代,纯粹分析、纯粹讲道理,永远比不上戏谑和调侃。大家已经习惯在自嘲中会心一笑,不用再直面观点、直面思考的尖锐。这样的语言力量,大到可以涵盖我们对生活的所有感觉,影响我们内在的价值体系。那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不妨借用一下前人对喜剧的理解作为答案:“丑是喜剧性东西的起点和本质”,“而笑是最后的和最高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