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合集下载

主流灾备技术介绍

主流灾备技术介绍

主流灾备技术介绍1.冷备冷备是灾备技术中最简单且最低成本的一种方式。

冷备是将备份的系统和数据存储在一个离主要生产环境较远的地方,当主系统崩溃或不可用时,将备份系统切换为主系统。

冷备的特点是备份系统通常处于关闭状态,只有在灾难发生时才启动。

由于备份系统不会持续运行,因此资源利用率较低,恢复时间较长。

2.热备热备是一种将备份系统保持全时运行以实现实时数据同步的灾备技术。

与冷备不同,热备的备份系统始终处于运行状态,并与主系统保持数据同步。

当主系统发生故障时,备份系统可以快速切换为主系统,确保业务连续性。

热备的优点是恢复时间短,但成本较高,因为备份系统需要与主系统具有相同的硬件和软件配置。

3.数据复制数据复制是将主系统的数据实时复制到备份系统以确保数据一致性的一种灾备技术。

常见的数据复制技术包括同步复制和异步复制。

同步复制要求主系统和备份系统完全同步,即主系统更新数据后,必须等待备份系统确认接收后才能继续进行操作;异步复制则可以根据需要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进行数据复制,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

数据复制的优点是可以快速恢复数据,并且对业务中断时间要求较低。

4.容灾中心容灾中心是一种建立在远离主要生产环境的地方,用于托管备份系统和数据的物理设施。

容灾中心具备高度韧性和可靠性,通常包括冷备或热备系统、冗余电力和网络供应、防火墙和安全控制等设备。

容灾中心的优点是能够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网络和安全保障等,以确保业务的高可用性和可恢复性。

5.云灾备云灾备是将备份系统和数据存储在云平台上的一种灾备技术。

通过将数据备份到云平台,可以提供更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当主系统发生故障时,可以快速将备份系统部署在云平台上,以恢复业务。

云灾备的优点是具有弹性资源,可以根据需求动态扩展,同时还能够提供更好的数据安全和可靠性。

总之,主流灾备技术涵盖了多种备份和恢复方案,企业和个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灾备技术来保障业务连续性。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数据中心在现代企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据中心不仅承载着大量的业务数据和应用程序,还负责保护和存储这些数据。

然而,自然灾害、人为错误或硬件故障等不可预见的状况可能会导致数据中心的中断,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因此,数据中心的灾备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以确保数据中心在灾难发生时能够持续运作。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主要基于它们的可用性和恢复时间目标。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数据中心灾备系统分类。

1. 离线备份灾备系统离线备份灾备系统通过定期备份数据,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在离数据中心物理位置较远的地方。

一旦发生灾难,数据中心可以使用这些离线备份进行数据恢复,以保证业务的持续运行。

这种系统的优点是备份相对简单,成本较低。

然而,由于备份数据是定期进行的,灾难发生时会有一定的数据丢失,并且恢复时间较长。

2. 热备份灾备系统热备份灾备系统通过实时同步数据来保证数据中心的高可用性。

它将生产环境的数据实时复制到备份数据中心,以便在主数据中心发生灾难时,备份数据中心能够立即接管运行。

这种系统的优点是恢复时间较短,数据丢失较小。

然而,热备份灾备系统的成本较高,需要建立并维护两个数据中心以及数据同步的网络连接。

3. 冷备份灾备系统冷备份灾备系统在备份数据中心中准备好基础设施和系统环境,但不实时同步数据。

当灾难发生时,备份数据中心需要手动进行数据恢复,并恢复成为新的生产环境。

这种系统的优点是相对成本较低,且备份数据中心可以用于其他用途,节省资源。

然而,冷备份灾备系统的恢复时间相对较长,且数据丢失较大。

4. 高可用性集群灾备系统高可用性集群灾备系统通过在生产环境和备份数据中心之间建立集群,确保数据中心在灾难发生时可以无缝切换。

它使用心跳检测和故障切换机制来实现自动切换。

这种系统的优点是恢复时间非常短,几乎没有数据丢失。

然而,高可用性集群灾备系统的实施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

在选择数据中心灾备系统时,企业需要综合考虑业务需求、数据价值、预算以及恢复时间目标等因素。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根据数据中心的安全要求,应对灾难恢复系统采用的技术路线做出全面的考虑。

1.数据级容灾和应用级容灾按照容灾系统对应用系统的保护程度可以分为数据级容灾和应用级容灾,业务级容灾的大部分内容是非IT系统。

数据级容灾系统只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但提供实时服务的请求在灾难中会中断。

应用级容灾系统能够提供不间断的应用服务,让服务请求能够透明(在灾难发生时毫无觉察)地继续运行,保证数据中心提供的服务完整、可靠、安全。

因此对服务中断不太敏感的部分可以选择数据级容灾,以便节省成本,在数据级容灾的基础上构建应用级容灾系统,保证实时服务不间断运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1)数据级容灾。

通过在异地建立一份数据复制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当本地工作系统出现不可恢复的物理故障时,容灾系统提供可用的数据。

数据级容灾是容灾的基础形式,由于只需要考虑数据的复制和存放,不需要考虑备用系统,实现起来相对简单,投资也较少。

数据级容灾需要考虑三方面问题:在线模式与离线模式问题;远程数据复制技术问题;同步与异步容灾问题。

(2)应用级容灾。

应用级容灾能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在数据级容灾的基础上,建立备份的应用系统环境,当本地工作系统出现不可恢复的物理故障时,容灾系统提供可用的数据和应用系统。

应用级容灾系统是建立在数据级容灾系统基础上的,同时能完成数据和应用系统环境的复制存放和管理。

为实现发生灾难时的应用切换,容灾中心需要配置与工作系统同构和相同功能的业务网络、应用服务器、应用软件等。

应用级容灾还需要考虑数据复制的完全性、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完整性、网络的通畅性、容灾切换的性能影响、应用软件的适应性改造等问题,以及为保证业务运行的所需设备、环境、人员及其相应的管理。

2.灾难恢复系统的在线/离线模式(l)在线模式。

在线灾难恢复系统要求工作系统与灾难备份系统通过网络线路连接,数据通过网络实时或定时从工作系统传输到灾难备份系统。

数据中心灾备技术浅析

数据中心灾备技术浅析

数据中心灾备技术浅析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中心已成为企业和组织运营的核心支撑。

然而,各种自然灾害、人为失误、网络攻击等不可预见的因素随时可能威胁到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导致数据丢失、业务中断,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数据中心灾备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灾备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在灾难发生时能够迅速恢复数据和业务,保障企业的持续运营。

它包括数据备份、数据恢复、业务连续性规划等多个方面。

数据备份是灾备技术的基础。

常见的数据备份方式有全量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异备份。

全量备份会将所有数据进行完整的复制,虽然备份过程较为耗时,但恢复时相对简单快捷。

增量备份则只备份自上次备份以来更改的数据,备份时间短,但恢复时需要依次应用多个备份集。

差异备份则介于两者之间,它备份自上次全量备份以来更改的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变更频率以及恢复时间要求等因素,综合选择合适的备份方式。

除了备份方式,备份的存储介质也有多种选择。

传统的磁带存储成本较低,但读写速度较慢,适合用于长期离线存储。

磁盘存储读写速度快,适用于需要频繁访问和快速恢复的场景。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云备份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选择。

云备份具有灵活扩展、成本可控等优点,但数据的安全性和网络带宽可能会成为限制因素。

数据恢复是灾备技术的关键环节。

当灾难发生后,能够快速、准确地恢复数据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提高恢复效率,通常会提前制定详细的恢复计划,包括确定恢复的优先级、恢复的步骤和流程等。

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恢复演练,以检验恢复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数据恢复过程中,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如果备份的数据存在不一致或不完整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恢复失败或者恢复后的数据无法正常使用。

因此,在备份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比如在备份前先停止相关业务、使用校验和等技术对备份数据进行验证等。

业务连续性规划则是灾备技术的更高层次要求。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1、概述数据中心灾备系统是在面对灾难性事件时保护数据中心关键信息和业务连续性的系统。

根据其实施方式和功能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数据中心灾备系统分类如下:2、备份与恢复系统备份与恢复系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数据中心灾备系统。

它的主要目标是提供数据的备份存储和灾难时的数据恢复能力。

根据存储介质的不同,备份与恢复系统可以分为磁带备份系统、硬盘备份系统等。

2.1 磁带备份系统磁带备份系统是最传统的备份与恢复系统之一,它通过将数据备份到磁带上,以防止主数据存储设备的故障或灾难事件对数据的丢失。

磁带备份系统通常具有较大的容量和较长的存储寿命,但恢复速度相对较慢。

2.2 硬盘备份系统硬盘备份系统将数据备份到硬盘上,与磁带备份系统相比,它具有更快的备份和恢复速度。

硬盘备份系统通常采用存储阵列或网络存储等形式,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读写性能和可靠性。

3、容灾与复原系统容灾与复原系统是一种更高级别的数据中心灾备系统,它不仅包括备份与恢复功能,还具备实时数据复制和灾难切换等能力。

根据数据复制方式的不同,容灾与复原系统可以分为同步复制和异步复制。

3.1 同步复制系统同步复制系统是一种实时数据复制技术,通过将数据同时写入主数据中心和备份数据中心,以确保两个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一致性。

同步复制系统通常需要较高的网络带宽和低延迟,但能够提供几乎无数据丢失的灾难切换能力。

3.2 异步复制系统异步复制系统是一种非实时数据复制技术,数据先写入主数据中心,然后再将数据异步地传输到备份数据中心。

异步复制系统相对于同步复制系统来说,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但在灾难发生时可能会有一定量的数据丢失。

4、容灾测试与演练系统容灾测试与演练系统是为了验证和提高整个容灾系统的可靠性和恢复能力而设计的系统。

它通过定期组织模拟灾难事件和业务恢复过程的测试和演练,以评估系统在实际灾难情况下的表现,并及时修正存在的问题。

数据中心灾备方案设计

数据中心灾备方案设计

数据中心灾备方案设计⒈引言数据中心是企业重要的信息处理和存储设施,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必须设计和实施灾备方案。

本文档旨在提供详细的数据中心灾备方案设计,以确保持续业务运营和最小化灾难对企业的影响。

⒉目标和范围⑴目标设计一个完整的数据中心灾备方案,确保在灾难发生时,能够快速恢复业务并最小化数据损失。

⑵范围本文档涵盖了数据中心的主要功能和流程,包括灾难恢复策略、备份与存储、机房设备和网络设施等方面。

⒊灾难恢复策略⑴灾难等级分类根据灾难的严重程度,将灾难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为每个等级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⑵应急响应队伍成立专门的应急响应队伍,包括各个部门的代表,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协作方式。

⑶灾难恢复步骤制定明确的灾难恢复步骤,包括事前准备、灾难发生时的应急措施以及灾后恢复和重建。

⑷灾难恢复测试定期进行灾难恢复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优化灾难恢复策略和计划。

⒋备份与存储⑴数据备份策略制定数据备份的频率和方式,包括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并确保备份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⑵存储设备选择选择适当的存储设备,包括硬盘阵列、磁带库等,以满足数据中心存储需求和备份恢复速度要求。

⑶远程备份和异地存储建立远程备份和异地存储策略,以确保在本地数据中心发生灾难时,能够快速恢复数据。

⒌机房设备和网络设施⑴机房环境监控安装温湿度监控、火灾探测和气体泄漏报警等设备,及时发现并处理机房环境异常。

⑵电力供应和UPS确保机房有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并配置UPS等设备,以保证在断电时数据中心不间断供电。

⑶网络设备和链路冗余采用冗余网络设备和链路,确保网络的高可用性和故障时的自动切换,提供稳定的网络连接。

⒍监控和报警⑴监控系统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监控数据中心的各个设备和系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⑵报警系统配置报警系统,当发生异常情况时能及时向相关人员发送警报。

⒎人员培训和演练⑴灾备团队培训定期组织灾备团队进行培训,包括应急响应流程、应对措施和灾难恢复策略等方面。

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设计之灾备方案设计设计

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设计之灾备方案设计设计

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设计之灾备方案设计设计灾备方案设计是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涉及到在发生灾难性事件时保护数据中心的关键系统和信息,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下面是一个关于灾备方案设计的详细说明,包括灾备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灾备方案设计的原则:1.高可用性:灾备方案应建立在高可用性的基础上,确保在发生灾难性事件时,数据中心的关键系统能够及时地恢复运行,避免影响业务的正常进行。

2.数据安全:灾备方案应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包括数据的备份、同步和恢复过程的保护措施,以及数据的加密和身份验证等安全性措施。

3.成本效益:灾备方案应在成本和效益之间寻找平衡。

它应考虑业务的重要性,根据业务需求确定适当的备份和恢复策略,同时控制成本。

灾备方案设计的步骤:1.风险评估:首先需要对数据中心及其相关系统和信息进行风险评估,了解可能的灾难性事件以及它们对数据中心的影响。

这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人为事故(如火灾、电力中断)等。

2.业务影响分析: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每个关键业务进行影响分析。

确定业务的优先级和恢复时间目标(RTO),即在发生灾难事件后能够接受的业务中断时间。

3.灾备策略选择:根据业务的优先级和恢复时间目标,选择适当的灾备策略。

灾备策略可以分为物理灾备和虚拟灾备两种类型。

物理灾备包括备份数据中心、双机中心等,而虚拟灾备则采用虚拟化技术来实现,如备份虚拟机等。

4.技术实现:根据选择的灾备策略,进行技术实施。

这包括数据备份和恢复、系统复制和同步、网络连接和安全措施的建立等。

5.测试和演练:进行灾备方案的测试和演练,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这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的灾难事件,例如关闭电源或模拟网络中断等来进行。

6.持续改进:灾备方案应定期评估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和技术发展。

总结:灾备方案设计是确保数据中心在灾难性事件发生时能够保持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安全性的关键措施。

它应建立在高可用性和数据安全性的原则上,并通过风险评估、业务影响分析、灾备策略选择、技术实现、测试和演练以及持续改进等步骤来实施和管理。

数据中心解决实施方案之灾备方案设计

数据中心解决实施方案之灾备方案设计

数据中心解决实施方案之灾备方案设计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企业和组织的核心资产。

数据中心作为数据存储和处理的核心设施,其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然而,各种自然灾害、人为错误、硬件故障、网络攻击等不可预见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数据中心出现故障,造成数据丢失和业务中断。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灾备方案的设计成为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灾备方案的目标是在主数据中心发生故障或灾难时,能够快速恢复数据和业务运行,将损失降到最低。

一个完善的灾备方案应包括数据备份、容灾系统、恢复策略、测试与演练等多个方面。

数据备份是灾备方案的基础。

常见的数据备份方式包括全量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异备份。

全量备份是对所有数据进行完整的复制,虽然备份时间长、占用存储空间大,但恢复速度快。

增量备份只备份自上次备份以来更改的数据,备份时间短、存储空间小,但恢复时需要依次应用多个备份集,恢复时间较长。

差异备份则备份自上次全量备份以来更改的数据,在备份时间和恢复时间上介于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之间。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变化频率和恢复时间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备份方式或组合使用多种备份方式。

除了选择合适的备份方式,备份数据的存储介质和位置也需要精心考虑。

常见的存储介质包括磁带、硬盘、光盘等。

磁带具有成本低、存储容量大的优点,但读写速度较慢;硬盘读写速度快,但成本相对较高。

对于重要的数据,还可以采用异地存储的方式,将备份数据存储在远离主数据中心的地方,以防止本地灾害对备份数据造成破坏。

同时,为了确保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还需要采取加密、校验等措施。

容灾系统是灾备方案的关键。

容灾系统可以分为同城容灾和异地容灾。

同城容灾通常距离主数据中心较近,通过高速网络连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业务切换。

异地容灾则距离主数据中心较远,主要用于应对区域性的灾难,但由于网络延迟等原因,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容灾系统的实现方式包括数据复制、应用切换和业务接管等。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组成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组成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组成文|广西聚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文刚一个典型的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由灾备中心基础环境设施、网络通信系统、数据备份系统、灾难恢复计划等组成。

1 灾备中心基础环境设施灾难备份中心是保证灾难恢复任务的关键性资源,灾难备份中心的位置、环境的选择应充分满足灾难备份中心功能定位的要求。

一般来说,建设独立的灾难备份中心的投资较大,应尽量考虑资源共享使用,降低投资成本。

(1)灾难备份中心选址:灾难备份中心地理位置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参数。

灾难备份中心地理位置的选择应当满足灾难恢复计划或业务连续性计划的要求。

任何地点都可能发生灾害,选址目标不是任何灾害都不会发生的地方,而是选择一个不太可能和主数据中心同时受到灾难袭击的地方,避免因同一灾难同时殃及两个中心。

(2)灾难备份中心的基础设施:在确保灾备中心与数据中心技术架构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明确所需要的设备类型和数量,以及机房配电、空调、地板承重以及布线的具体要求等基础环境信息,为选择具体的灾备中心基础环境提供参考。

而建设灾难备份机房必须符合国家对机房建设的各种标准和规范:◆《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2008);◆《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2887-2000);◆《计算机站场地安全要求》(GB/T9361-88);◆《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GB65650-86);◆《静电活动地板通用规范》(SJ/T10796-2001);◆《信息技术-用户建筑群的通用布缆》(GB/T18233-200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6-87 2001年版);◆《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GB 4943-2001);◆《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电磁波脉冲安全防范规范》(GA267-2000)。

灾难备份场所所要满足避免灾难同时发生的条件,在灾难备份现场的建设时要注意场地的条件,特别是通信条件、电力供应和生活保障条件等。

数据中心灾备体系设计详细介绍与分析

数据中心灾备体系设计详细介绍与分析

数据中心灾备体系设计详细介绍与分析数据中心灾备体系设计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灾备需求分析、灾备技术体系设计与灾备管理制度设计。

灾备需求分析是根据数据中心的业务特点与系统特点,分析存在的风险;灾备技术体系设计则是为达到灾备需求的旧标而进行的具体技术实现;灾备管理制度设计则是为确保灾备系统规范运作而设立的管理制度。

由于《规范》中对灾备管理制度的设计已经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设计方法与要求,本文将不再赘述,而将重点放在介绍灾备需求分析与灾备技术体系设计方面,为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参考。

一、区域数据中心灾备需求分析(一)风险分析全面详尽的风险分析是数据中心灾备体系设计的基础,风险分析方法包括:1.资产识别,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硬件、软件、数据、文档、服务和声誉等。

单位应对资产进行分类,以区分资产的不同重要程度并确定重要资产的范围,应X对资产进行标识以区分资产对业务正常运作的影响程度,据此确定资产的等级。

2.威胁识别,即识别信息资产构成潜在破坏的可能性因素,如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等。

3.脆弱性识别,即识别可能被威胁利用的信息资产的弱点,主要包括技术与管理两个方面。

技术脆弱性涉及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等各个层面的安全问题;管理脆弱性可分为技术管理脆弱性和组织管理脆弱性两方面,前者与具体技术活动相关,后者与管理环境相关。

具体分析活动可通过问卷调查、工具检测、人工核查、文档查阅和渗透性测试等方式开展。

完成风险分析后,需要根据灾难发生的可能性、灾难发生后的损失预计等因素,计算对应的风险值,进行风险分级,为后续分析工作提供参考。

(二)业务影响分析1.定义业务影响分析(Business Impact Analysis,BIA)的目的是确定不同业务遭遇到风险后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通过分析有形的和无形的影响,估算对停止业务时间长短的接受情况和使影响降至最低的处理需求,对灾备的其体实现提出明确要求。

BIA的目标包括:(1)识别和量化每个业务单元或者资源对整个企业在业务运行方面的影响;(2).识别潜在的失效场景和评估潜在的威胁;(3)定义针对不同的灾难恢复要求所需要的不同级别的投资情况;(4)建立灾难恢复时的恢复流程优先级,指导灾难备份恢复策略的制订。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备份数据的存储位置
云端存储
将数据存储在云端,如AWS S3、Google Cloud Storage等 。
远程服务器
将数据存储在远程服务器上,如FTP服务器、SFTP服务器等 。
恢复数据的流程
检测故障
当数据中心发生故障时,需要 检测到故障并进行报警。
远程备份数据获取
从云端或远程服务器获取备份 数据。
数据恢复
在灾难发生后,能够快速 恢复数据到可用的状态。
灾备系统的重要性
数据安全
保障数据免受灾难性事件 的影响,确保数据的完整 性和可靠性。
业务连续性
确保业务应用的连续性, 减少因灾难导致的业务中 断。
合规性
满足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 求,保证组织的合规性。
灾备系统的分类
按位置分类
分为本地灾备系统和远程灾备系统 。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2023-10-29
目 录
•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概述 • 离线备份系统 • 在线备份系统 • 远程备份系统 • 选择合适的灾备系统
01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概述
灾备系统的定义
01
02
03
灾备系统
指在灾难发生时,能够提 供业务接管和数据恢复的 设施和服务。
业务接管
确保关键业务应用能够在 灾难发生后迅速恢复并继 续运行。
恢复数据的流程
数据备份
远程备份系统定期将数据备份到远程灾备中心,一般采 用增量备份或差异备份的方式,以减少备份时间和数据 量。
故障检测
当数据中心发生故障时,远程备份系统可以自动检测到 故障,并触发备份恢复流程。
数据恢复
远程备份系统将从远程灾备中心或云端存储中恢复数据 到数据中心,一般采用全量恢复或增量恢复的方式,以 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根据数据中心的安全要求,应对灾难恢复系统采用的技术路线做出全面的考虑。

1.数据级容灾和应用级容灾按照容灾系统对应用系统的保护程度可以分为数据级容灾和应用级容灾,业务级容灾的大部分内容是非IT系统。

数据级容灾系统只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但提供实时服务的请求在灾难中会中断。

应用级容灾系统能够提供不间断的应用服务,让服务请求能够透明(在灾难发生时毫无觉察)地继续运行,保证数据中心提供的服务完整、可靠、安全。

因此对服务中断不太敏感的部分可以选择数据级容灾,以便节省成本,在数据级容灾的基础上构建应用级容灾系统,保证实时服务不间断运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1)数据级容灾。

通过在异地建立一份数据复制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当本地工作系统出现不可恢复的物理故障时,容灾系统提供可用的数据。

数据级容灾是容灾的基础形式,由于只需要考虑数据的复制和存放,不需要考虑备用系统,实现起来相对简单,投资也较少。

数据级容灾需要考虑三方面问题:在线模式与离线模式问题;远程数据复制技术问题;同步与异步容灾问题。

(2)应用级容灾。

应用级容灾能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在数据级容灾的基础上,建立备份的应用系统环境,当本地工作系统出现不可恢复的物理故障时,容灾系统提供可用的数据和应用系统。

应用级容灾系统是建立在数据级容灾系统基础上的,同时能完成数据和应用系统环境的复制存放和管理。

为实现发生灾难时的应用切换,容灾中心需要配置与工作系统同构和相同功能的业务网络、应用服务器、应用软件等。

应用级容灾还需要考虑数据复制的完全性、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完整性、网络的通畅性、容灾切换的性能影响、应用软件的适应性改造等问题,以及为保证业务运行的所需设备、环境、人员及其相应的管理。

2.灾难恢复系统的在线/离线模式(l)在线模式。

在线灾难恢复系统要求工作系统与灾难备份系统通过网络线路连接,数据通过网络实时或定时从工作系统传输到灾难备份系统。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数据中心灾备系统是指为应对灾难事件而设计的一套系统,可以保证数据中心的业务连续性和灾难恢复能力。

根据不同的设计目标和技术手段,数据中心灾备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

一、基于数据复制的灾备系统基于数据复制的灾备系统通过实时或定期的将主数据中心的数据复制到备份数据中心,以实现数据的备份和恢复。

这种系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⒈同步复制系统:主数据中心和备份数据中心之间采用实时的数据同步机制,确保主备数据的一致性。

这种系统的优点是数据恢复速度快,但要求主备数据中心之间的网络延迟和带宽较高。

⒉异步复制系统:主数据中心和备份数据中心之间采用异步的数据复制机制,主数据中心将数据更改记录异步传输到备份数据中心。

这种系统的优点是对网络要求较低,但在灾难发生时可能存在少量数据丢失的风险。

⒊点对点复制系统:数据从主数据中心直接复制到备份数据中心,不经过中间节点。

这种系统的优点是数据传输效率高,但要求主备数据中心之间的网络连接可靠性较高。

二、基于虚拟化技术的灾备系统基于虚拟化技术的灾备系统利用虚拟化技术将主数据中心的业务环境复制到备份数据中心,以实现业务的快速恢复。

这种系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⒈虚拟化复制系统:利用虚拟机镜像或快照技术将主数据中心的虚拟机环境复制到备份数据中心。

这种系统的优点是恢复速度快,但要求主备数据中心之间的网络延迟和带宽较高。

⒉虚拟化容灾系统:主数据中心和备份数据中心之间采用虚拟机的实时迁移技术,将主数据中心的虚拟机快速迁移到备份数据中心,实现业务的连续性。

这种系统的优点是对网络要求较低,但在灾难发生时可能存在少量业务中断的风险。

三、基于云计算的灾备系统基于云计算的灾备系统利用云平台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将主数据中心的业务环境复制到云端,以实现业务的弹性恢复和灾难分散。

这种系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⒈全球云备份系统:将主数据中心的数据备份到全球多个地理位置的云存储,以实现数据的长期存储和跨地域的灾难恢复。

数据中心灾备技术基础介绍

数据中心灾备技术基础介绍

数据中心灾备技术基础介绍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数据中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存储着企业的关键业务数据和信息。

然而,各种自然灾害、人为失误、硬件故障、网络攻击等风险随时可能威胁到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导致数据丢失或业务中断。

为了应对这些潜在的灾难,数据中心灾备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为您介绍数据中心灾备技术的基础知识,帮助您了解其重要性、类型和实施要点。

一、数据中心灾备技术的重要性想象一下,一家银行的数据中心突然遭遇火灾,所有客户的账户信息丢失;或者一家电商企业在购物高峰期间,服务器崩溃且数据无法恢复,导致大量订单流失和客户不满。

这些场景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可能真实发生的灾难。

数据中心灾备技术的重要性就在于能够在灾难发生时,迅速恢复数据和业务,减少损失,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声誉。

灾备技术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应对突发的灾难事件,还能在日常的运营中提供数据的备份和保护,防止因误操作、病毒感染等原因造成的数据损坏。

此外,拥有完善的灾备方案也是企业满足合规要求、提升客户信任度的重要手段。

二、数据中心灾备技术的类型1、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是灾备技术的基础,它将数据复制到另一个存储介质或位置,以便在原始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进行恢复。

常见的数据备份方式包括全量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异备份。

全量备份会复制所有的数据,恢复速度快,但备份时间长,占用存储空间大。

增量备份只备份自上次备份以来更改的数据,备份时间短,存储空间占用少,但恢复时需要依赖之前的备份。

差异备份则备份自上次全量备份以来更改的数据,综合了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的优点。

2、数据复制数据复制是将数据实时或定期地从一个数据中心复制到另一个数据中心,以保持数据的同步。

数据复制可以分为同步复制和异步复制。

同步复制在数据写入主数据中心的同时,将数据实时复制到备份数据中心,确保数据的一致性,但对网络带宽和延迟要求较高,可能会影响主数据中心的性能。

异步复制则先将数据写入主数据中心,然后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将数据复制到备份数据中心,对网络要求较低,但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数据延迟。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李春晟
【期刊名称】《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根据数据中心的安全要求,本文对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作简要的阐述。

1数据级容灾和应用级容灾按照容灾系统对应用系统的保护程度可以分为数据级容灾和应用级容灾,业务级容灾的大部分内容是非IT系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中。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李春晟
【作者单位】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4
【相关文献】
1.数据中心容灾备份系统——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规划 [J], 李洪鹏
2.数据中心灾备系统建设研究 [J], 郭可;王庆福
3.数据中心灾备系统建设研究 [J], 狄广义
4.广东农信"基于多活数据中心的灾备系统"建设概述 [J], 苏汉槟
5.广东农信“基于多活数据中心的灾备系统”建设概述 [J], 苏汉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根据数据中心的安全要求,应对灾难恢复系统采用的技术路线做出全面的考虑。

1.数据级容灾和应用级容灾按照容灾系统对应用系统的保护程度可以分为数据级容灾和应用级容灾,业务级容灾的大部分内容是非IT系统。

数据级容灾系统只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但提供实时服务的请求在灾难中会中断。

应用级容灾系统能够提供不间断的应用服务,让服务请求能够透明(在灾难发生时毫无觉察)地继续运行,保证数据中心提供的服务完整、可靠、安全。

因此对服务中断不太敏感的部分可以选择数据级容灾,以便节省成本,在数据级容灾的基础上构建应用级容灾系统,保证实时服务不间断运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1)数据级容灾。

通过在异地建立一份数据复制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当本地工作系统出现不可恢复的物理故障时,容灾系统提供可用的数据。

数据级容灾是容灾的基础形式,由于只需要考虑数据的复制和存放,不需要考虑备用系统,实现起来相对简单,投资也较少。

数据级容灾需要考虑三方面问题:在线模式与离线模式问题;远程数据复制技术问题;同步与异步容灾问题。

(2)应用级容灾。

应用级容灾能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在数据级容灾的基础上,建立备份的应用系统环境,当本地工作系统出现不可恢复的物理故障时,容灾系统提供可用的数据和应用系统。

应用级容灾系统是建立在数据级容灾系统基础上的,同时能完成数据和应用系统环境的复制存放和管理。

为实现发生灾难时的应用切换,容灾中心需要配置与工作系统同构和相同功能的业务网络、应用服务器、应用软件等。

应用级容灾还需要考虑数据复制的完全性、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完整性、网络的通畅性、容灾切换的性能影响、应用软件的适应性改造等问题,以及为保证业务运行的所需设备、环境、人员及其相应的管理。

2.灾难恢复系统的在线/离线模式(l)在线模式。

在线灾难恢复系统要求工作系统与灾难备份系统通过网络线路连接,数据通过网络实时或定时从工作系统传输到灾难备份系统。

容灾系统部分简介

容灾系统部分简介

1 容灾系统1.1 容灾系统简介当计算机信息系统在遭受诸如火灾、水灾、地震、战争或人为破坏等灾难时,计算机系统的硬件、数据、系统和服务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如果灾难发生在通信、金融或军事系统,如果不能够及时应付灾难,恢复系统功能,将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

容灾(Disaster Recovery)系统,简称DR系统,也称为灾难恢复系统,就是通过特定的容灾机制,能够在各种灾难损害发生后,仍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提供正常应用服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容灾系统按照所保障内容分类,可以分为数据级容灾和应用级容灾系统。

数据级容灾系统需要保证用户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而对于提供实时服务的信息系统,用户的服务请求在灾难中可能会中断。

应用级容灾系统却能提供不间断的应用服务,让客户的服务请求能够透明地毫无觉察灾难发生地继续运行,保证信息系统提供的服务完整、可靠、安全。

容灾系统按照容灾功能实现的距离远近,又可以分为远程容灾系统和近距容灾系统。

远程应用级容灾系统,简称RALDRS,指距离较远的(至少超过100公里),能够在灾难中提供正常应用服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仅是数据的动态备份系统,也是应用的动态备份系统,是最能经受灾难考验和最具战略价值的容灾系统,也是实现难度和成本最大的容灾系统。

1.2 容灾系统的等级容灾是通过在异地建立和维护一个备份存储系统,利用地理上的分离来保证系统和数据对灾难性事件的抵御能力。

根据容灾系统对灾难的抵抗程度,可分为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

数据容灾是指建立一个异地的数据系统,该系统是对本地系统关键应用数据实时复制。

当出现灾难时,可由异地系统迅速接替本地系统而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应用容灾比数据容灾层次更高,即在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本地数据系统相当的备份应用系统(可以同本地应用系统互为备份,也可与本地应用系统共同工作)。

在灾难出现后,远程应用系统迅速接管或承担本地应用系统的业务运行。

设计一个容灾备份系统,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备份/恢复数据量大小、应用数据中心和备援数据中心之间的距离和数据传输方式、灾难发生时所要求的恢复速度、备援中心的管理及投入资金等。

灾备系统的评判指标:RTO、RPO

灾备系统的评判指标:RTO、RPO

灾备系统的评判指标:RTO、RPO
灾备重要吗?
当然,如今灾备的重要性⽏庸置疑,天灾⼈祸的出现让⼈们意识到灾备已经是数据中⼼必不可少的⼀环。

如今企业的IT应⽤环境⼏乎都运⾏在数据中⼼中,数据中⼼越来越复杂,业务数据也越来越重要,这个时候灾备也就也来越重要。

⽽天灾和⼈祸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需要建⽴数据中⼼的灾难恢复系统,来保证数据中⼼业务的安全性。

 建⽴灾难恢复系统的⽬的,是为了在灾难发⽣后能够以最快速的恢复数据,保证企业业务的持续稳定运⾏,在数据中⼼灾难恢复系统中,最常见的指标是恢复时间⽬标(RTO)和恢复点⽬标(RPO)。

RTO (Recovery Time Objective,复原时间⽬标)是指灾难发⽣后,从IT系统当机导致业务停顿之时开始,到IT系统恢复⾄可以⽀持各部门运作、恢复运营之时,此两点之间的时间段称为RTO。

⽐如说灾难发⽣后半天内便需要恢复,RTO值就是⼗⼆⼩时;
RPO (Recovery Point Objective,复原点⽬标)是指从系统和应⽤数据⽽⾔,要实现能够恢复⾄可以⽀持各部门业务运作,恢复得来的数据所对应时的间点。

如果现时企业每天凌晨零时进⾏备份⼀次,当服务恢复后,系统内储存的只会是最近灾难发⽣前那个凌晨零时的资料。

根据以上两个简单的原则,企业不以对现有的数据系统作出,也可以按照既定的RTO及RPO要求,选购最适合企业数据中⼼的灾备⽅案。

下⾯这张图可以帮助理解RTO、RPO、Cost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中心灾备系统的分类根据数据中心的安全要求,应对灾难恢复系统采用的技术路线做出全面的考虑。

1.数据级容灾和应用级容灾按照容灾系统对应用系统的保护程度可以分为数据级容灾和应用级容灾,业务级容灾的大部分内容是非IT系统。

数据级容灾系统只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但提供实时服务的请求在灾难中会中断。

应用级容灾系统能够提供不间断的应用服务,让服务请求能够透明(在灾难发生时毫无觉察)地继续运行,保证数据中心提供的服务完整、可靠、安全。

因此对服务中断不太敏感的部分可以选择数据级容灾,以便节省成本,在数据级容灾的基础上构建应用级容灾系统,保证实时服务不间断运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1)数据级容灾。

通过在异地建立一份数据复制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当本地工作系统出现不可恢复的物理故障时,容灾系统提供可用的数据。

数据级容灾是容灾的基础形式,由于只需要考虑数据的复制和存放,不需要考虑备用系统,实现起来相对简单,投资也较少。

数据级容灾需要考虑三方面问题:在线模式与离线模式问题;远程数据复制技术问题;同步与异步容灾问题。

(2)应用级容灾。

应用级容灾能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在数据级容灾的基础上,建立备份的应用系统环境,当本地工作系统出现不可恢复的物理故障时,容灾系统提供可用的数据和应用系统。

应用级容灾系统是建立在数据级容灾系统基础上的,同时能完成数据和应用系统环境的复制存放和管理。

为实现发生灾难时的应用切换,容灾中心需要配置与工作系统同构和相同功能的业务网络、应用服务器、应用软件等。

应用级容灾还需要考虑数据复制的完全性、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完整性、网络的通畅性、容灾切换的性能影响、应用软件的适应性改造等问题,以及为保证业务运行的所需设备、环境、人员及其相应的管理。

2.灾难恢复系统的在线/离线模式(l)在线模式。

在线灾难恢复系统要求工作系统与灾难备份系统通过网络线路连接,数据通过网络实时或定时从工作系统传输到灾难备份系统。

对数据保护的实时性高,对业务连续性要求高,就需要采用在线模式。

(2)离线模式。

离线灾难备份系统的数据通过存储介质(磁带、光盘等,搬运到异地保存起来实现数据的保护。

离线模式适合于对数据保护的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场合,离线模式设备比较简单,投资较少。

3.数据备份技术正常情况下系统的各种应用在数据中心运行,数据存放在数据中心和灾难备份中心两地保存。

当灾难发生时,使用备份数据对工作系统进行恢复或将应用切换到备份中心。

灾难备份系统中数据备份技术的选择应符合数据恢复时间或系统切换时间满足业务连续性的要求。

目前数据备份技术主要有如下几种:(1)磁带备份。

(2)基于应用程序的备份。

通过应用程序或者中间件产品,将数据中心的数据复制到灾难备份中心。

在正常情况下,数据中心的应用程序在将数据写入本地存储系统的同时将数据发送到灾难备份中心,灾难备份中心只在后台处理数据,当数据中心瘫痪时,由于灾难备份中心也存有生产数据,所以可以迅速接管业务。

这种备份方式往往需要应用程序的修改,工作量比较大。

另外,由应用程序本身来处理数据的复制任务,对应用系统的性能影响较大。

(3)数据库的远程数据复制。

基本原理是将数据中心的数据库日志传送到远程灾难备份中心的数据库中,通过日志同步两端的数据库。

这种方式需要数据库软件的支持。

由于数据库方式只是传送数据库日志,与应用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无须对应用程序做大量修改。

这种灾难备份方式比较适合于只对数据库有远程灾难备份需求,传输距离较长且网络传输带宽不大的用户环境。

(4)服务器逻辑卷的远程数据复制。

这种方式在服务器操作系统逻辑卷管理软件基础上实现,通过IP网络将逻辑卷操作传输到异地主机,在异地主机执行同样的逻辑卷操作,保证本地和远端逻辑卷的一致性。

这种灾难备份方式适合文件、数据库等多种数据的远程复制要求,并且对应用系统和数据库是透明的,但需要数据中心和灾难备份中心主机同构。

(5)基于存储备份软件实现的远程数据复制。

数据的复制和同步通过存储备份软件实现,系统的灵活性很强,完全不依赖主机系统和存储系统,也不影响本地应用的响应速度,数据可以从任何存储设备上镜像到任何地点的任何存储设备上。

(6)基于智能存储设备的远程数据复制。

由智能存储设备自身管理软件实现数据的远程复制,即智能存储设备将系统中的存储操作指令发送到远端的智能存储设备上,在远端智能存储设备中重做存储操作指令,实现数据远程复制。

这种灾难备份方式要求数据中心和灾难备份中心配置同构的智能存储设备。

4.同步/异步方式数据复制技术是灾难备份系统的核心技术。

数据复制技术主要是将数据中心的生产数据复制成灾难备份数据,灾难备份数据与生产数据应保持一致。

在线模式下,数据复制的主要方式有同步数据复制和异步数据复制两种。

(1)同步数据复制。

同步数据复制指的是备份中心的数据在任何时间与数据中心的数据均保持一致。

复制环境中的任何一个结点的复制数据发生了更新操作,这种变化会立刻反映到其他所有的复制结点,同步数据复制方式在主机向本地磁盘写数据的同时,将数据传到备份中心的磁盘系统,在确认远程备份系统的数据同步更新后,完成写数据的操作。

只有当备份数据的写操作完成后,主机程序继续进行,否则主机程序将等待备份数据的写操作的完成。

同步数据复制方式的数据实时性强,灾难发生时备份数据能够与生产数据保持一致,几乎没有数据丢失,恢复时间短。

同步数据复制技术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实现起来较为简单,但是增加了网络和应用系统的负担,由于需要等待远程站点的确认,数据更新操作时间长,影响应用的性能。

同时,由于数据在两个中心间传输要消耗时间,使得数据读/写操作时间受到两个中心之间距离的影响,两个中心间的距离限制很难突破60km。

由于受到传输技术的限制,该方式对数据中心和备份中心之间的距离和通信质量有严格要求。

一般适用于同城异地的备份。

(2)异步数据复制。

异步数据复制方式是在主机系统问本地磁盘写数据后,将本地生产数据以后台的方式复制到异地。

异步数据复制方式对数据的更新操作不必等本地卷和备份卷的数据都更新完毕后才算是更新完成,因此减少了更新操作的时间,对生产主机性能的影响较小。

异步数据复制方式的所有复制结点的数据在一定时间内是不一致的。

复制环境中的其中一个结点的复制数据发生了更新操作,这种改变将在一段时间后反映到其他复制结点以最终保证所有复制结点间的数据一致。

异步复制技术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实现起来较为复杂,但是减少了网络和应用系统的负担。

但由于数据不能时时同步,灾难发生时可能出现少量数据的丢失。

5.存储子系统存储子系统是容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存大量数据的灾难备份中心存储子系统适合采用SAN架构,由磁盘阵列和SA N交换设备组成数据存储池。

存储系统中存储设备是最重要的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SA N存储系统,存储设备特别是磁盘阵列必须考虑以下重要技术特性:(1)存储子系统的性能。

对磁盘阵列产品来说,性能指数主要有两个,即带宽和IO ps(每秒10次数)。

带宽决定于整个阵列系统,与所配置的磁盘个数也有一定关系,而IO ps则基本由阵列控制器决定。

在Web、E-mail数据库等小文件频繁读/写的环境下,性能主要由IO ps决定。

在视频、测绘等大文件连续读/写的环境下,性能主要由带宽决定。

(2)存储子系统的数据保护能力。

数据保护能力是指在存储设备的设计方面,对各种偶然性错误和意外情况的预测,以及采取的预防或补救措施。

存储系统是一个从软到硬的复杂系统,所以对数据保护能力的评价应当考虑到整个系统。

一些低端磁盘阵列厂商宣称他们的产品由于采用了RA ID、热交换磁盘、双电源等技术,数据将永不丢失。

对一些中小型用户,这些数据保护技术基本可以满足要求,对重要的应用系统,还需要考虑对数据完整性的保护,对主机连接的保护及对远程容灾的支持等方面。

(3)存储子系统的容量。

存储容量是存储系统最基本的参数,用户不仅要关心产品的最大容量,还要关心实际可使用容量及扩容成本等问题。

(4)存储子系统的连接性。

在SAN环境中,以光纤连接设备(光纤通道交换机等)为中心,连接主机、磁盘阵列、磁带库等多种设备,环境比较复杂。

因此在产品选型时,要充分考虑设备间的连接性。

选择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连接性的产品,不仅是当前系统正常连接和运行的要求,也为系统将来扩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

(5)存储子系统的可管理性。

可管理性是存储产品的重要性能。

首先,用户应考虑产品所提供的管理功能或方式是否实用可靠。

其次,要考虑管理的方便性,是否支持中心化管理和远程管理,是否支持故障自动通知机制,在配置改变或系统扩容时,不需宕机或尽可能缩短宕机时间,也是企业级产品的重要特征。

(6)存储子系统的其他功能的考虑,如数据快照功能、LU N Masking功能、异地数据复制功能等。

6.服务器系统容灾系统中服务器平台的性能和可靠性对容灾系统的整体性能有重要影响。

在选择容灾服务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RISC服务器/U NIX在性能、可靠性方面越来越高,而在性价比和易用性等方面也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

而基于MicrosoftWindow s操作系统的PCSer v er在性能方面也有非常大的提高,价格相对小型机来说低廉,比较适合做中小型系统的容灾服务器。

(2)在需要采用应用级容灾的情况下,往往要求容灾中心服务器与用户数据中心服务器同构,实现应用系统的兼容。

特别应当注意容灾中心服务器中软件环境的配置,容灾中心的软件环境必须能够保证应用服务的正常运行。

(3)在需要采用服务器逻辑卷数据复制技术实现容灾功能的情况下,容灾中心服务器与用户数据中心服务器同构。

(4)为了节省容灾系统的建设成本,在性能满足的条件下,几种应用可以共享一台服器。

容灾系统服务器的性能应满足容灾方案的要求如C PU处理能力、数据缓存能力、良好的I/O吞吐能力、服务器的性能稳定等。

服务器应具有一定的高可用性(如冗余网卡,使用RA ID 磁盘等),保证在灾难恢复期间的可靠运行。

①C PU性能。

可以用服务器的TPC-C(TransactionProcessingP erformanceC ouncil,事务处理性能委员会C类指标)值作为相对选型参考值。

厂家公布的TPC-C值,一般是采用该服务器最大的硬件配置,接近100%使用率得到的TPC-C值,而实际购买的配置往往小得多,实际系统性能的TPC-C值不会有公布值那么高,在设计服务器处理能力时,需要将一些实际经验值和TIC-C值一起综合考虑,留有一定余量。

②内存大小。

内存是所有程序运行的环境,一般来说内存空间越大服务器的事务处理性能越好,但不同的应用对内存的要求不同,所以在数据处理系统服务器内存设计中,需要从应用的角度来考虑,寻找最佳的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