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角度归纳与分析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内容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内容高考历史主观题是考生最为关注的部分,因为主观题涉及到解释、分析、评价等多种考查方式,需要考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和推理,以达到正确、恰当、准确的解答效果。
因此,掌握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非常重要,下面我将有针对性地讲述如何更好地应对高考历史主观题。
首先,建议考生在阅读完问题要点之后,在纸上列出要点,以便清晰把握问题要求。
此外,在解答主观题时,最好采取“笼统—具体—联系”的解答思路,即先阐述问题的整体概念和特性,然后分析具体的事例和现象,最后归纳总结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共性和特殊性。
其次,在解答主观题时,考生需要遵循“客观—主观—客观”的答题原则,即先阐述独立客观的客观事实或社会历史规律,然后陈述个人看法、态度和观点,最后再论述与事实或规律相一致的个人观点,以保证答案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第三,在考试前预测可能出现的历史主观题题型,有针对性地备考,可以提高答题效率和正确率。
例如,可以根据历史题材、考试命题规律、历史热点等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
对于不同的历史主观题,需要有相应的解答技巧。
例如,在解释类问题中,需要注意突出解释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的特性;在分析类问题中,需要注意突出分析对象的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在评价类问题中,需要注意融合正面和负面评价,以及注意评价的基准和标准。
总而言之,要根据历史主观题的不同要求进行反复练习和模拟考试,积累经验和技巧。
第四,需要合理阐述和利用历史术语、历史名词来加强答案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例如,对于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等,需要准确描述其主要特征、发展过程、影响等方面,避免概念模糊或不严谨的情况发生。
第五,需要注意答题的文字表达和语言规范。
历史主观题需要用到较为复杂和抽象的语言表达,因此考生需要对历史学科的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和练习。
同时,合理运用修辞和逻辑技巧,如排比、对比、并列、因果、转折等,可以使答案更加清晰、生动和有说服力。
历史各题型主观题答题模板
历史各题型主观题答题模板历史考试是中高考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升学考试中。
其中包含了很多主观题,如何回答主观题对于历史考试分数的高低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历史各题型主观题的答题模板,以帮助考生提高历史考试成绩。
一、对比题对比题是历史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要求考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之间进行比较,这种题型主要考察考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回答此类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正确理解题意在作答过程中,考生应该认真阅读题目,充分理解要求比较的历史事件,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确定答案所需考虑的方面。
2. 明确答题模式对于对比题来说,考生需要使用某种比较模式来回答题目,比如五个方面比较,时间轴比较等等。
在答题前要明确考虑需要的比较模式,帮助答案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3. 杜绝流水账答一道对比题,考生需要写出具有条理性的文章,不能简单罗列,而应该表现出一个学科浓厚、有条理、有结论的走向。
因此,在作答过程中,应尽可能不流于表述事件的单一或散乱状态,而应严格控制文章的分析范围和范式。
二、解释题解释题常遇到的问题是考生理解了问题但未理解足够深入,有时简单地就把问题赘述一遍而没有给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在解释题的回答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结合文本解释题的答案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结合原文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因此,在回答解释题的过程中,考生需要在文章中适度引用或借用原文的内容,并结合上下文的情境和语境来解释问题。
2. 用自己的语言考生在回答解释题时,不仅要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
良好的解释应该表现出你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3. 找出并解释关键概念在解释题中,通常会给出某个关键概念,考生首先要找出这个关键概念,并概括这个关键概念的含义,并尝试进一步解释或细化这个概念。
三、论证题论证题是历史考试中的一种比较难的题型,考生需要对一个历史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并最终给出自己的论证结论。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思路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思路高考历史是大家比较关心的科目之一,其中主观题应该是考生最需要认真准备和注意的部分。
本文将围绕这个主题,探讨一些高考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思路,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些许帮助。
一、掌握史实首先,我们必须掌握历史的基本实际。
对于从课本中学习的历史知识,我们需要紧紧记住,包括一段时间和一些事件的发生,以及各种人物等等相关的信息。
在定期的复习课程过程中,我们应该尝试着做一些笔记,以便更好地记忆历史事件和证据。
特别是在解答主观题时,正确的答案通常取决于你精确而清晰地记得历史的相关事实,否则就无法很好地回答问题。
二、分析材料考虑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你还需要学会分析历史材料。
大多数高考主观题的答案都涉及到材料的解释或比较,因此识别和分析材料是必要的。
首先,你需要仔细地审视和阅读所有文本或视觉材料,这可能包括地图、价格表或古代手写文本等。
在你阅读时,注意解决材料中的语气和论述细节。
你甚至需要注意材料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在找到关键词和语言提示之后,才能真正理解材料所表达的思想和策略。
三、准确表述思想第三个步骤是准确表达你的思想。
尽管一些问题或材料可能会在你的脑中引发一些想法,但是在回答问题时,你必须确保你的答案清晰、简洁并且准确,这样导师才能了解你的想法和结论。
在回答问题时,确保文章的叙述顺序自然而流畅,易于理解。
同时避免过于笼统或模糊的说法,少用模棱两可的词语和模糊的表达,用简单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最后,在你写完文章之后,需要花些时间进行修改,以保证文章的语法、语言和格式都符合标准。
总之,高考历史的答题思路需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轮廓,即学会掌握史实,良好地分析材料,准确表达思想。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认真思考和准备,相信大家都能够在高考历史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汇总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汇总历史是高考文科复习的重点之一,今天整理了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答题思路一、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二、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历史主观题答题角度归纳与分析
历史主观题答题角度归纳与分析历史主观题基本都以材料为依托,从某一角度为切入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问题的设置跨度很大,有时是对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考查,有时是对中国或世界近现代历史的考查,也有时综合考查古今中外的同一历史知识。
但不管考哪部分历史,问题的设置大体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概括、分析类;二、评价类;三、启示、认识类。
一、概括、分析类(一)“依据材料概括类”公式:立足分值和材料数量,概括段意(关注段头或段尾)或句意。
例:【材料一】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
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1966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
(6分)③参考答案:西欧六国经济力量增强,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性减弱;(2分)通过联合,摆脱超级大国政治附庸的地位;(2分)通过联合,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2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原因类”公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提醒:具体分析依据题干和课文)※提醒:“背景类”公式:原因+目的+条件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高考历史概括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第十五节概括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一、内涵概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加以简明的叙述,属于本质性的提升和抽象。
尽量使用短句。
二、设问类型1、提问动词中包含概括、归纳、概述等专业词汇引导的设问。
2、虽然没有明显的提问动词,但实际上也考查概括能力。
如指出、反映、说明等。
三、解题方法1、分析材料,获取信息。
(1)逐句找材料信息。
(2)标序号,圈画关键词、句。
(3)重视标点符号,分析层次或省略的内容,注意句与句之间的意思转折,段与段之间的段落大意,整段材料的中心思想。
(4)提炼信息,组织答案初稿。
2、挂靠教材。
将材料的重点信息与教材、提纲对照。
根据设问与材料有选择性将教材知识进行大挪移。
3、简化合并(1)合并同类项。
多角度、点多面广,句子简洁凝练。
(2)高度浓缩、准确提炼、完整再现。
4、关联结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切中本质。
四、经典例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法用战争打破清王朝对《南京条约》“一劳永逸”的愿望,并且《天津条约》明确规定条约“以十年为限”,可以“酌量更改”。
随着眼界的打开,清朝君臣对修约逐渐有了新认识。
《马关条约》签订后,一些开明的官员纷纷上奏呼吁修约。
1898年,总理衙门更是向英国提出“希望修改税则和条约中的通商各款”,虽未成功但迫使英国正面回应了中国的修约诉求。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时期条约关系观念的演变》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提出修约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进程的特点。
(6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希腊哲学为古代奥运史留下珍贵的精神遗产。
苏格拉底主张“凡属希腊国民应注意健身之道,以应付国家需要,以保民卫国为天职”。
亚理士多德不仅亲身参加体育实践,而且在《国家论》中提出体育、德育和智育应相互联系,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体育可以先于智育。
他认为运动过度或运动不足都会对身体有所损害。
历史唯物主义主观题(三年高考例题)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主观题一、小角度题目1、考点: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例1、(2009重庆卷39.)材料三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8)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三。
(10分)我国古代思想家说:“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4、考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注意包括价值观导向作用)2011年春晚小品《中奖》表现的是一位彩票投注站业主拒绝了金钱的诱惑,通知申奖者的诚信之举。
小品表现的只是千千万万诚信彩票投注站业主的一个缩影,而现实中归还大奖的业主不止一位。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不仅可以带来公益社会化的成果,而且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不仅可以增加社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也可以使人衲在彼此关爱中感受做人的尊严,体验人生的美好和幸福的生活,激发出不懈的创造力。
运用所学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
5、考点:人生价值观:(2009浙江卷)41.(32分)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
大学一毕业,小样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
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有哪些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有哪些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一、抓住材料的主旨,首先就要找到题设和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历史的材料分析题往往篇幅很长,信息量大,并且有时候会引用古籍中的句子,学生读起来困难,容易抓不住重点。
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可以从题设和材料中学会抓住关键的词句,并且用笔勾画出来,从而快速把握出题者的出题思路。
以2014年高考文综北京卷为例,第37题的材料二给出了四幅世界主要贸易路线时代变迁图,要求学生以世界洲际贸易发展为视角,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该题考查得十分灵活,一些学生看到后会不知从何下笔。
事实上,学生可以用笔圈出图示的历史时期,是在公元1400年以后,然后看图名的变化,如,图18的图名多了“航海”和“铁路”两个词,图19则多了“电子商务”和“网购”两个词,据此,学生就可以把贸易手段的多样化趋势作为答题的一个点。
二、答题要规范化,注意分点答题,并要有必要的提示许多学生的思路很开阔,答题字数很多,而且有史实有论据,思路也比较正确,但答题不规范,习惯用“一段式”的答法,这让许多老师在阅卷时不容易找出重点,得分也就不高。
因此,规范的答题对于文科生来说尤为重要。
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分点答题,并且在一题多问的主观题中,要求学生写出必要的提示语,如原因、意义、影响等,只有这样才能清晰地将答案呈现出来。
三、字数答得多不如要点分得全因为高考文综判卷往往是采点给分,只要学生能够想到这一点,并且史实正确、论点合理而且有必要的说明,那么判卷老师会合理给分。
倘若学生没有想到这一点,即便是把其中一点说得再全面、再详细也没有办法得高分。
因此,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开阔学生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在答题中,让他们学会多列几个点,简明扼要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以免在高考中造成时间不够用。
有哪些实用的高考历史答题技巧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实用,必备!)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非选择题(主观题)一、分值分配:共4道大题/总分52(14+12+14+12),题2小问,常为8+6、8+4、6+6等分值(少数清况会有3问)。
二、时间分配:(考试共75mi n,选择题用时20~25mi n)非选择题用时SO~S Smi n,一道主观题的用时控制在10~12mi n内,最多不超lSmin(每小问可视分值分配时间)。
三、主要类型:(题目多为综合考察)概括归纳类、特点特征类、背景原因条件类、影响作用意义类、评价评析评述类、比较类、认识启示类、(新题型)史料价值类;开放性题目。
四、答题要求1用词科学学用转化语言,进行专业化表述,减少口语化用词!2书写表达(1)网上阅卷速度快,故规范答题是获得高分的关键(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把得分点作为队长排在队伍的最前面”(2)看分答题(如果答题没把握则宁滥勿缺、多多益善)。
(3)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回答(指要点多,并非文字多,同一个方面不要用很多的语言来阐述,不要重复论述同一角度).五、解题方法和技巧1特点变化类问题答题角度主体人物或政府或民间-自匕巨牙旦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国内、主观客观等目的维护统治或具有多重目的过程顺利或曲折方式和平暴力、民主、妥协、平等协商自上而下等内容重点在哪里?体现某种思想空间地理范围领域、规模大小时间发生的时间早晚(如历史悠久),经历的时间长短影响政治经济思想等、现实深远等2背景原因、影响意义类问题解题角度:(1)经济.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国内)经济结构、(世界)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文化: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思考。
3角度上升(材料:微观/具体一宏观/性质)(1)人物:从具体人物上升到其代表阶级;如孙中山一资产阶级革命派。
(2)事件:从具体事件上升为同一性质的事件;如鸦片战争一列强侵华战争。
历史主观题答题角度归纳与分析
历史主观题答题角度归纳与分析历史主观题基本都以材料为依托,从某一角度为切入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问题的设置跨度很大,有时是对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考查,有时是对中国或世界近现代历史的考查,也有时综合考查古今中外的同一历史知识。
但不管考哪部分历史,问题的设置大体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概括、分析类;二、评价类;三、启示、认识类。
一、概括、分析类(一)“依据材料概括类”公式:立足分值和材料数量,概括段意(关注段头或段尾)或句意。
例:【材料一】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
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1966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
(6分)③参考答案:西欧六国经济力量增强,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性减弱;(2分)通过联合,摆脱超级大国政治附庸的地位;(2分)通过联合,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2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原因类”公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提醒:具体分析依据题干和课文)※提醒:“背景类”公式:原因+目的+条件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三)“影响类”公式:性质(实质或地位)、积极(对内、对外)、消极(不足或局限性)(四)“比较类”公式: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异同1.比较方面:背景、目的、方式、结果、影响2.不同点:锁定一方,逆向思维。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汇总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汇总<!---->历史是高考文科复习的重点之一,今天整理了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答题思路一、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二、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高考历史主观题高分攻略:变化类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六)变化类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下面对变化类题目所独有的答题技巧进行总结,并举例说明。
(一)做变化类题目首先弄清楚什么是变化:事物被另外的事物取代。
下面需要做的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很多题目只要遵循一般规律就可以解决了,现举例如下:(2019全国2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
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
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
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
(6分)步骤一:根据材料提供的“清康熙时解除海禁...... 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时空定位“清代海关税”,理解材料解决问题。
步骤二:根据所给分值确定所需答的要点数量,本题6分可能2点,每点3分;也可能3点,一点2分;甚至四点。
面对这种情况,就高不就低,即按多的点答。
因为考试改卷的原则是按点给分,多答不扣分。
另外为了稳妥起见建议多答一到两点,以防个别点答得不准确或不贴合题意。
步骤三:基本框架已经确定,下面就要结合材料组织答案了:①根据“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
高考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技巧方法
高考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技巧方法高考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技巧方法。
在历史答题中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语言不简洁,不能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来回答;2.知识学得过死,灵活性方面不足。
这实际上说明了考生答题不能符合考试标准。
高考试题参考答案具有层次化、要点化、规范化等特点。
其次,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历史主观性试题的训练。
如何答题本身就涉及到考生的能力问题。
答题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逐步提高,直至符合考试标准。
它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这种能力一旦具备,也不会轻易丧失。
学生在练习中要尽量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对于教师布置的练习题,一定要独立完成,认真审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要严肃对待,不可敷衍塞责。
二是注意教师的批改和评讲。
在这个过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教师评讲练习时,既会注意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也会教同学们如何审题,如何答题。
当教师评讲练习时,学生应用心体会教师的思路,学会思考。
尤其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师没有提及的问题大胆发言,请教师分析指正。
三是总结反思。
一些主观性试题练习、评讲以后,教师还会做一个或给一个现成的答案,针对参考答案,要多看多思,学习其思路,学习其对要点的把握,并与自己做的答案做对比。
对于优点要发扬,并由此增强信心,更要正视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思考中加以改进,力争在下次练习中避免类似的问题。
第三,重视对重大历史知识、历史概念的掌握和积累。
近几年来,历史学科命题一直坚持“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为主线,考查学生分析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比较鉴别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命题思想(国家考试中心史明体语)。
这里讲的主干知识,也就是我们历史学习中的重大概念、重大阶段的特征性的知识。
学习历史从了解历史事实、形成历史概念及概念体系,进一步发展到理论概念,这是历史学习的一个深化过程。
历史概念的形成对历史学习尤为重要。
因此,了解和掌握考纲中要求的知识点尤其是阶段性特征,是做好历史主观性试题的前提条件。
[历史]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精品例析
(一)比较题:题目要求将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放在一起,要求找出其异同点,有的还明确要求就相同点或不同点,得出认识或启示。
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异同,是高考所要求的重要学科能力之一,因此,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解答比较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比较需明确宗旨。
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比较宗旨是比较题的灵魂,有的题目对此有明确的要求,有的则需要自己判断。
怎样判断比较宗旨呢?首先,要考虑所比较的问题是否与现实存在联系,如有,通过比较得出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意义的结论就是宗旨。
其次,如感到所比较内容确实与现实无联系,那就应从相关内容本身着眼,看能得出哪些理性的结论或规律,这就是宗旨。
当然,有些题目的命题宗旨是明确的,如“比较说明中国洋务运动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这样,就不存在确定命题宗旨的问题了。
2、比较需求同存异。
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
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如比较康有为与孙中山,如从其具体主张看,一个主张君主立宪,一个主张民主共和,一个要保留清政府,一个要推翻清政府,这就难以找到相同点。
但将条件放宽到阶级属性、基本追求,他们的相同点就出现了: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都主张兴民权,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3、比较需分开层次。
首先,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
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原因的异同点,在最基本的层次上,相同点是:两次世界大战都有德国挑起;大战前战争发动者都扩军备战;战争发动者都结成了同盟等。
不同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密切相关,第一次则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有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第一次世界大战迅速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由法西斯国家对弱小国家的侵略,逐渐发展而来等。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高考临近时,我们需要复习的科目有很多,通常留给历史科目的复习时间是不多的,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才是重要的考点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希望大家喜欢!1.呈现的方式背景原因类设问呈现的方式有宽泛性和限定性两种。
宽泛性的设问,如分析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条件、因素等;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是什么,或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根源是什么等。
2.路径的选择(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原因、条件、因素等可以从外因、内因,国际、国内,或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思考。
如经济方面,可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角度;政治方面,可涉及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角度;思想文化方面,可涉及思想、科技、教育等角度。
(2)对于某一具体原因的分析,如根本原因,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生产力的发展、主观需要等方面进行思考;主观原因,可以从领导某一运动(或事件) 的阶级或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客观原因,可以从自然或社会环境(或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例 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
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一个新的时代。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形成一种“超轻结构” 。
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摘编自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二马戛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
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的眼中只有不屑。
清政府对马戛尔尼的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戛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启示、认识类设问
⾼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启⽰、认识类设问⾼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启⽰、认识类设问【题型特点】启⽰、认识类⾮选择题的设问⼀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认识、启⽰、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
历史试题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少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
与“启⽰”有所不同的是,“认识、看法”需要考⽣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的是依托问题谈⾃⼰的感悟。
⼀般有如下⼏种情况:对问题进⾏总体把握,实际就是对所给材料进⾏⾼度概括;对问题做出简要的分析评价;由某⼀具体问题上升到谈对某⼀类问题的看法;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提升到理性⾼度。
“启⽰”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借鉴的认识,要求学⽣对某⼀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来检测学⽣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平及历史感悟能⼒。
因⽽启⽰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
启⽰类试题通常是通过“启⽰”、“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引出来。
认识、启⽰类试题,⼀般⽽⾔与前⾯⼏个设问联系紧密,因⽽,⼀定要注意这⼀问答案与前⾯答案的协调,不能⽆中⽣有,泛泛⽽谈。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般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般分三步解答。
⾸先,对材料进⾏系统归纳,找出“题眼”。
根据⾃⼰的理解将材料涉及的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益”“害”两⽅⾯。
其次,抓关键,切要害。
结合设问,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提炼,并上升到理论⾼度。
最后,注意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度组织答案,要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1.认识类:、为什么(阐述道理)、怎⼀般从事件本⾝思考,“就事论事”,侧重于是什么(判断表态)么样(明确做法)的⾓度回答。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
设问往往要求学弟学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高考历史大题解题思路审问题一般材料型的问答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三种提示语:第一种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分析……”,就是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种提示是“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
第三种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步骤二,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阅读过程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分层,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句号、分号、省略号。
步骤三,注意材料的出处和时间。
一般会在材料的开头和最后有提示。
步骤四,关注每段(种)材料。
试卷所给每段(种)材料都是有用的。
步骤五,作答过程: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抄材料(照抄材料是很多同学经常犯的错误);要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提炼;要正确使用历史名词和学科术语;看分答题;多角度思考作答。
提炼(概括)要点型试题1、设问方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特点(背景、影响、作用)”。
2、变式提问:“说明……阶段性特征”、“材料反映……的问题”等。
3、解题思路:①对材料分层提炼要点;尽量使用材料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
②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分角度提炼要点4、存在问题与对策:问题主要是答题角度单一、要点概括不全,或挂一漏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主观题答题角度归纳与分析历史主观题基本都以材料为依托,从某一角度为切入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问题的设置跨度很大,有时是对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考查,有时是对中国或世界近现代历史的考查,也有时综合考查古今中外的同一历史知识。
但不管考哪部分历史,问题的设置大体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概括、分析类;二、评价类;三、启示、认识类。
无论是应对哪一种类型的问题,首先得教会并让学生熟悉掌握解题的关键:审题——中心词(作答点)+范围(材料、所学知识)+限定词(时空、中心内容)+分值(作答点数)。
为了帮助学生能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更简单有效地掌握解题技能,立足于不同类型问题的作答规律,我归纳出相关的答题公式,通过相关试题的讲练与引导,争取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进而提升学生的答题技能。
一、概括、分析类(一)“依据材料概括类”公式:立足分值和材料数量,概括段意(关注段头或段尾)例:【材料一】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
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1966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
(6分)分析:①分值:6分作答点数:3、4或6点②材料:一段归纳句意(3句)③参考答案:西欧六国经济力量增强,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性减弱;(2分)通过联合,摆脱超级大国政治附庸的地位;(2分)通过联合,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2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原因类”公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提醒:具体分析依据题干和课文)例:【材料二】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简要说明“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的原因。
(4分)分析:回归课文——必修一第六单元第二课的相关内容只有经济和政治方面参考答案:①经济方面: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2分)②政治方面:随着扩张和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多。
(2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提醒:“背景类”公式:原因+目的+条件(三)“影响类”公式:性质(实质或地位)、积极(对内、对外)、消极(不足或局限性)例:【材料二】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三】“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
”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4分)分析:回归课文,单项分析(积极方面)参考答案:①地位: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②对内积极影响: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③对外积极影响: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1分)罗马法的影响还涉及亚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都受罗马法的影响。
(1分)罗马法中蕴含的公民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1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四)“比较类”公式: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异同1.比较方面:背景、目的、方式、结果、影响2.不同点:锁定一方,逆向思维。
3.作答思维:①比较需明确宗旨。
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②比较需求同存异。
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
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③比较需分开层次。
首先,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其次,将基础内容进行比较后,应再跃上一个层次,找到更根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找根本、抓本质、看趋势)。
④具体作答要求。
A.最后作答时取舍比较点 B. 先明确比较点,再作简要说明例:材料一“黑船事件”:1853年培理船队叩关,日本开国。
如图材料二19世纪末中国时局图康有为图请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面临民族危机,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2分)(2)这两次改革的结果有何不同?(2分)分别对两国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参考答案:结果: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2分)。
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逐渐成为亚洲强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3分)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分)二、评价类:(一)评价“史实、事件、概念、名词”:1.分析思维:辨证思维2.作答思路:性质(实质)+特征(地位)+影响+启示(提醒:立足于课文)例:中国古代孔子的“仁”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有很大的差异。
试比较孔子“仁”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人”的基本含义的不同(8分),并做对比评价(5分)。
参考答案:中国古代孔子“仁”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人”基本不同(6分)主张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人的社会性。
(3分)强调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注重人的个性。
(3分)评价(5分)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在维护封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但也禁锢了个性的发展、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
(3分)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个性得到解放,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个人欲望也膨胀。
(2分)(二)评价“观点(主张)”:1.立足点:课文2.作答思路:表态+论据+总结(回应论点)3.作答心态:史论结合,有始有终(总分总);自圆其说。
例:材料一:1956年12月,毛泽东指出:“上海的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
……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
……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
……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
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材料二: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材料三: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3)有人说,现阶段的私营企业主是的世纪5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延续和发展,你同意吗?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4分)参考答案:表态:不同意。
(1分)理由: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和私营工商业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1分)今天的私营工商业者是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发展的产物。
(1分)总结:所以,我不同意上述观点。
(1分)三、启示类(通常用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为提示语)(一)立足点:现象或问题出现的原因、教训(回归课文)(二)表述方向:正面(逆向思维)(三)作答心态:提出今后应该怎样做,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避免什么,尽量少走弯路。
例1: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最近连续几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国家更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将其列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国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种改变给今天留下了怎样的启示?(4分)参考答案:变化:由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分)启示:国家经济(农业)政策的制定要认清国情;尊重客观规律;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国家稳定。
(2分)例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苏中是怎样“求同存异”,联合反抗法西斯侵略的?(6分)并谈谈你的认识。
(3分)参考答案:反抗:四大盟国:(1)政治上互相协商。
召开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2分)(2)经济上互相支援。
提高了盟军的作战能力。
(2分)(3)军事上互相配合。
中国战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法西斯,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
(2分)认识: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可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人类的挑战,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地球。
(3分)(评分说明: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最后,提醒学生注意:答案规范化——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