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位似(2)教案
九年级数学下册 27.3 位似教案
27。
3 位似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学习位似,初步形成基本的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2.学习目标(1)理解位似图形的概念,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2)利用位似图形的性质,掌握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并学会对图形放大或者缩小.(3)会用图形的坐标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化,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规律.(4)了解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的异同,并能在复杂图形中找出这些变换.3.学习重点了解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位似与平移、轴对称、旋转的异同.4.学习难点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运用四种变换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任务1 阅读教材P47-P48,思考:什么叫做位似图形?位似图形有什么特征?任务2 阅读教材P48-P50,思考:如何画位似图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位似变化与对应点坐标变化的规律是什么?2。
预习自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位似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得到;B。
位似图形的对应边平行且相等;C。
位似中心到对应点的距离之比都相等;D.相似图形的位似中心不止一个。
答案:C解析:略2.已知:△ABC∽△A′B′C′,下列图形中,△ABC与△A′B′C′不存在位似关系的是()答案:D解析:略3。
如图,△ABC与△A′B′C′是以点O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已知BB′=2OB′,则△A′B′C′与△ABC的面积比为( )A.1∶3 B.1∶4 C.1∶5 D.1∶9答案:D解析:略(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边之比等于相似比;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变换有:对称(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变换:对称轴,对称中心。
平移变换: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离。
旋转变换: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相似变换:相似比。
2.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一什么是位似图形?位似图形有什么性质?重点、难点知识★▲●活动1 情景导入构建新知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下面所给的这样一类相似的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归纳:如果两个图形不仅形状相同,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活动2 自主探究位似图形的特征下列图形中,每个图中的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都是相似图形.分别观察这五个图,你发现每个图中的两个四边形各对应点的连线有什么特征?对应边的关系(位置和数量)呢?每个图形中的两个四边形不仅相似,而且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所以都是位似图形.位似中心可在形上、形外、形内。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3位似(第2课时)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教师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巩固所学。
2.练习过程: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3.反馈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
3.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位似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如代数运算、几何证明等,解决位似变换相关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位似变换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选做题:
(1)课本习题27.3第4、5题,难度适中,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提高解题技巧。
(2)小组合作完成一道拓展题,如研究位似变换在建筑设计、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思考题:
(1)位似变换与相似变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判断两个图形之间是否存在位似关系?
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4.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几何基础知识,对图形的相似、全等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位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的学习将更加得心应手。然而,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位似变换的应用感到困惑,需要教师引导和点拨。此外,学生在数学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和锻炼。总体来说,学生对本章节的学习充满兴趣,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自信心。
《27.3 位似》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九年级下册
《位似》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位似图形概念,掌握位似图形性质。
2. 能够运用位似将图形进行相似变换。
3. 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位似图形概念的理解和位似图形性质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将位似性质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几何工具、图片等。
2. 准备教学材料:位似图形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3. 设计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位似图形概念的学习。
4. 设计探究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推理,理解位似图形性质。
5. 设计应用环节,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位似知识的能力。
6. 准备教学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通过展示两张相似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张图片的相似之处,从而引出位似图形和相似图形的区别。
2. 探索新知(1)位似图形定义:两个图形位似,位似图形一定是相似图形,但相似图形不一定是位似图形。
(2)位似中心:两个图形位似,位似中心只有一个,且在两个图形上对应点的连线上。
(3)探索方法:通过画点和画线两种方法来证明两个图形位似。
(4)位似图形性质:利用位似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活动(1)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组位似图形。
(2)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位似图形的理解。
4. 课堂小结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弥补。
5. 作业布置(1)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位似图形的理解。
(2)结合实际生活,利用位似图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位似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学生能够应用位似图形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掌握其应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将位似图形性质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27.3位似图形教学设计
第27章第3节位似图形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图形的位似概念,会判断简单的位似图形和位似中心。
(2)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掌握以坐标原点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变换的性质。
2、能力目标:(1)能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图形的变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的形成。
(3)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较多的社会背景素材的展现,使学生亲身经历位似图形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位似图形、位似变换的性质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应用性、挑战性。
(2)进一步体验合作互助、解决难题的情感,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1.重点: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性质与作图.2.难点: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过程:一、实例引入:1.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下面所给的这样一类相似的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2.问:已知:如图,多边形ABCDE ,把它放大为原来的2倍,即新图与原图的相似比为2.应该怎样做?你能说出画相似图形的一种方法吗?二、新知探究:例1(补充)如图,指出下列各图中的两个图形是否是位似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请指出其位似中心.分析:位似图形是特殊位置上的相似图形,因此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位似图形,首先要看这两个图形是否相似,再看对应点的连线是否都经过同一点,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解:图(1)、(2)和(4)三个图形中的两个图形都是位似图形,位似中心分别是图(1)中的点A ,图(2)中的点P 和图(4)中的点O .(图(3)中的点O 不是对应点连线的交点,故图(3)不是位似图形,图(5)也不是位似图形)例2(教材P61例题)把图1中的四边形ABCD 缩小到原来的21.分析:把原图形缩小到原来的21,也就是使新图形上各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与原图形各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为1∶2 .作法一:(1)在四边形ABCD 外任取一点O ;(2)过点O 分别作射线OA ,OB ,OC ,OD ;(3)分别在射线OA ,OB ,OC ,OD 上取点A ′、B ′、C ′、D ′,使得21OD D O OC C O OB B O OA A O ='='='='; (4)顺次连接A ′B ′、B ′C ′、C ′D ′、D ′A ′,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 ′B ′C ′D ′,如图2.问:此题目还可以如何画出图形?作法二:(1)在四边形ABCD外任取一点O ;(2)过点O 分别作射线OA , OB , OC ,OD ;(3)分别在射线OA , OB ,OC , OD 的反向延长线上取点A ′、B ′、C ′、D ′,使得21OD D O OC C O OB B O OA A O ='='='='; (4)顺次连接A ′B ′、B ′C ′、C ′D ′、D ′A ′,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 ′B ′C ′D ′,如图3.作法三:(1)在四边形ABCD 内任取一点O ;(2)过点O 分别作射线OA ,OB ,OC ,OD ;(3)分别在射线OA ,OB ,OC ,OD 上取点A ′、B ′、C ′、D ′, 使得21OD D O OC C O OB B O OA A O ='='='='; (4)顺次连接A ′B ′、B ′C ′、C ′D ′、D ′A ′,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 ′B ′C ′D ′,如图4.(当点O 在四边形ABCD 的一条边上或在四边形ABCD 的一个顶点上时,作法略——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1.教材P61.1、22.画出所给图中的位似中心.1、把右图中的五边形ABCDE扩大到原来的2倍.四、课时小结,收获盘点:五、作业布置:p65第1、2题。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3位似2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位似变换实例,如建筑效果图、图片的放大与缩小等,将学生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位似变换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位似变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位似变换的性质和运用。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如:位似变换前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有何关系?位似变换是否改变图形的面积和周长?通过问题的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位似变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团队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探究位似变换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从他人的作品中汲取经验和启示,提高自己的位似变换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4.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共同讨论和探究位似变换的性质和应用。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团队项目,如:制作一个位似变换动画,展示位似变换的过程和效果。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验证位似变换的性质,巩固学生对位似变换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位似变换前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有何关系?位似变换是否改变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7.3位似27.3位似课程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7.3位似27.3位似课程设计一、背景介绍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27章“函数”的第三节课为“27.3位似”。
这一节课程主要介绍了位似变化,即通过相似变化,将图形扩大或缩小,并延伸到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例与侧比例的计算。
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位似变化会有很多应用,如绘画、建筑和地图等。
二、课程目标1.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例和侧比例的计算方法。
2.知道位似变化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运用位似变化扩大或缩小图形,并计算相应的比例。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位似变化,解决计算问题。
三、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讲述法和实践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首先,讲师将通过实例讲解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例和侧比例的计算方法,同时引入位似变化的概念和性质。
2.接下来,讲师将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或视频等方式,展示位似变化的效果,并引导学生探究其原理和应用。
3.最后,讲师将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增进对位似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四、课程计划一、引入(5分钟)1.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本节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30分钟)1.介绍相似图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例和侧比例的计算方法。
2.讲解位似变化的概念和性质,并展示位似变化的效果。
3.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实验,探究位似变化的原理和应用。
三、练习与巩固(10分钟)1.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计算。
2.讲师进行解答和讲解,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1.讲师给学生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提出自己的答案,讲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练习和实际问题的解答,检验学生对位似变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通过作业批改,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效果。
六、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位似变化的概念和应用,通过实例演示和实践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7.3位似2
“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设计新授课修改意见课题位似(2)课时 1 课型教学目标1.巩固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无2.会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3.了解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的异同,并能在复杂图形中找出这些变换.教学重点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无教学难点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无学情分析无学法指导小组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类比学习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意图情境引入合作学习,探索新知识例复习回顾1.什么叫位似图形?2.位似图形的性质3.位似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有何关系?4.利用位似可以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提问:如何把三角形ABC放大为原来的2倍?探索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位似比为3:1,把线段AB缩小.[.Com]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3:1,把线段AB缩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那么位似图独立思考后表达交流,得出结论对应点连线都交于________对应线段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再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后表达交流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再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后表达交流并对其判定进行数学语言表。
让学生把刚学到的知识在应用的我过程中得到熟悉,并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分析,巩固新师生互动,归纳小结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或-k.练一练:1.如图表示△ABC把它缩小后得到的△COD,求它们的相似比2.如图△ABC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2),B(4,-5),C(5,-2),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将这个三角形放大为原来的2倍.[.Com]小结:收获与疑惑示小组合作探究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进行验证独立思考完成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谈收获,谈体会,并结合本节教学目标,发现在学习中学会了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
九年级数学下册27.3位似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27.3位似(第二课时)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27.3.2位似
“活力课堂”学教设计
课题27.3位似(二)共2课时设计教师陈岩授课教师
课型新授年月日本节是第 2 课时总第节
学教目标1.巩固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2.会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
3.了解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的异同,并能在复杂图形中找出这些变换.
重点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
似变换.
难点
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
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
化的规律.
关键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
步骤时间
学教内容
学教方法、各环
节参与学生数
个案设计一.创设情境
活动1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教材
P61页探究:)
(1)如图27.3-4(1),在平面直角坐标
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
3
1
,把线段AB
缩小.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
有什么发现?
二、应用例题(教材P62页例)
学生小组讨论,共
同交流,回答结果.。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3《位似》教学设计2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3《位似》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3《位似》是学生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位似图形的性质和运用。
本节内容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位似的定义,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以及会运用位似图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运用,对图形的相似性有一定的理解。
但位似图形与相似图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位似图形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进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位似的定义,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
2.能运用位似图形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位似图形的性质和运用。
2.教学难点:位似图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实践等方式,理解和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位似图形,如相似的树叶、相似的建筑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回顾相似图形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位似的定义,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位似的概念。
呈现位似图形的性质,如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总结位似图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一些位似图形,运用位似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如给定一个位似图形,求其对应边的比例和对应角的大小。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3《位似(2)》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3《位似(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3《位似(2)》是位似变换这一章节的延续,主要介绍了位似变换的概念、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拓展,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位似变换的基本性质,还要求学生能够将位似变换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变换的基础知识,对于变换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位似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他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位似变换的概念、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位似变换的概念、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将位似变换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理解位似变换的概念和性质。
2.实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位似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教材、练习题、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相似变换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位似变换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位似变换。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位似变换的知识进行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讲评,纠正错误,巩固位似变换的知识。
27.3.2《位似2》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位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位似的概念和位似比的计算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位似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位似的基本原理。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位似2》这一章节,整体来看,学生们对位似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让我来谈谈今天的课堂感受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课堂上,我通过提问导入新课,让学生们回顾日常生活中的位似现象,这个环节大家的参与度很高,能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位似比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表现得不错,能够将所学的位似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但在小组讨论时,有些组员过于依赖组改进。
关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讲解,我觉得自己在这个环节做得还不够细致。尤其是在位似性质的应用方面,我应该多举一些典型的例子,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位似性质在几何证明和解题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位似的概念:位似是图形相似的特殊形式,理解位似图形的定义及其相关性质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应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位似图形的特点,如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平行等。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27.3 位似(2)教案
年级九年级课题27.3 位似(2) 课型新授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巩固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2.会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3.了解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的异同,并能在复杂图形中找出这些变换.过程方法让学生了解相似与轴对称、平移、旋转都是图形之间的基本变换,经历探究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得到位似图形各个顶点的坐标。
总结四种变换的异同.情感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教学难点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1.在前面几册教科书中,我们学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用坐标表示某些平移、轴对称、旋转(中心对称)等变换,相似也是一种图形的变换,一些特殊的相似(如位似)也可以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2.如何把三角形ABC放大为原来的2倍?对应点连线都交于位似中心,对应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二、自主探究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31,把线段AB缩小.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2.△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以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BC放大,观察对应顶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3.归纳: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或-k.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的关键是要确定位似图形各个顶点的坐标,而不同方法得到的图形坐标是不同的.4.例题1.(教材P6 2例题)分析:问题的关键是确定位似图形的各个顶点的坐标,根据上面总结的规律,可以得到,然后依次连接各点,即可得到要求的四边形ABCD的位似图形。
(导学案) 27.3位似2
27.3位似2【教学内容】课本4850页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位似图形在直角坐标系下的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2、能利用直角坐标系下位似图形对应点坐标变化的规律来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会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难点: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导学过程】【知识回顾】1、 什么叫位似?2、如何画一个图形的位似图形?【情景导入】1.如图,△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1)将△向左平移三个单位得到△A 1B 1C 1,写出A 1、B 1、C 1三点的坐标;(2)写出△关于x 轴对称的△A 2B 2C 2三个顶点A 2、B 2、C 2的坐标;(3)将△绕点O 旋转180°得到△A 3B 3C 3,写出A 3、B 3、C 3三点的坐标.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 (6,3),B (6,0),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1:2,把线段缩小 方法一: 方法二:探究:(1)在方法一中,'A 的坐标是 ,'B 的坐标是 ,对应点坐标之比是 ;(2)在方法二中,''A 的坐标是 ,''B 的坐标是 ,对应点坐标之比是【新知探究】探究一、例 如图,△的坐标分别为A (-2,4),B (-2,0),C (0,0),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画出一个三角形,与△相似比为 32解:如图,利用位似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分别取A’(-3,6)’(-3,0) O(0.0).顺次连接点A’’,所得△就是要画的一个图形。
【知识梳理】、如图表示△和把它缩小后得到的△,求△和△的相似比.、如图,△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2),B(4,-5),C似中心,将这个三角形放大为原来的2倍.、如图,△是格点三角形.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点B的坐标为((2)把△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o后得到△A2B2C,则点B2的坐标为(3)把△以点A为位似中心放大,使放大前后对应边长的比为1:2,则B3的坐标是。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27.3位似图形教学设计
第27章第3节位似图形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图形的位似概念||,会判断简单的位似图形和位似中心||。
(2)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掌握以坐标原点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变换的性质||。
2、能力目标:(1)能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图形的变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的形成||。
(3)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较多的社会背景素材的展现||,使学生亲身经历位似图形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位似图形、位似变换的性质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应用性、挑战性||。
(2)进一步体验合作互助、解决难题的情感||,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1.重点: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性质与作图.2.难点: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过程:一、实例引入:1.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下面所给的这样一类相似的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2.问:已知:如图||,多边形ABCDE||,把它放大为原来的2倍||,即新图与原图的相似比为2.应该怎样做?你能说出画相似图形的一种方法吗?二、新知探究:例1(补充)如图||,指出下列各图中的两个图形是否是位似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请指出其位似中心.分析:位似图形是特殊位置上的相似图形||,因此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位似图形||,首先要看这两个图形是否相似||,再看对应点的连线是否都经过同一点||,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解:图(1)、(2)和(4)三个图形中的两个图形都是位似图形||,位似中心分别是图(1)中的点A ||,图(2)中的点P 和图(4)中的点O .(图(3)中的点O 不是对应点连线的交点||,故图(3)不是位似图形||,图(5)也不是位似图形)例2(教材P61例题)把图1中的四边形ABCD 缩小到原来的21.分析:把原图形缩小到原来的21||,也就是使新图形上各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与原图形各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为1∶2 .作法一:(1)在四边形ABCD 外任取一点O ;(2)过点O 分别作射线OA||,OB||,OC||,OD ;(3)分别在射线OA||,OB||,OC||,OD 上取点A ′、B ′、C ′、D ′||, 使得21OD D O OC C O OB B O OA A O ='='='='; (4)顺次连接A ′B ′、B ′C ′、C ′D ′、D ′A ′||,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 ′B ′C ′D ′||,如图2.问:此题目还可以如何画出图形?作法二:(1)在四边形ABCD外任取一点O ;(2)过点O 分别作射线OA||, OB||, OC||,OD ;(3)分别在射线OA||,OB||, OC||, OD 的反向延长线上取点A ′、B ′、C ′、D ′||,使得21OD D O OC C O OB B O OA A O ='='='='; (4)顺次连接A ′B ′、B ′C ′、C ′D ′、D ′A ′||,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 ′B ′C ′D ′||,如图3.作法三:(1)在四边形ABCD 内任取一点O ;(2)过点O 分别作射线OA||,OB||,OC||,OD ;(3)分别在射线OA||,OB||,OC||,OD 上取点A ′、B ′、C ′、D ′||, 使得21OD D O OC C O OB B O OA A O ='='='='; (4)顺次连接A ′B ′、B ′C ′、C ′D ′、D ′A ′||,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 ′B ′C ′D ′||,如图4.(当点O 在四边形ABCD 的一条边上或在四边形ABCD 的一个顶点上时||,作法略——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1.教材P61.1、22.画出所给图中的位似中心.1、把右图中的五边形ABCDE扩大到原来的2倍.四、课时小结||,收获盘点:五、作业布置:p65第1、2题。
教学设计5:27.3 位似(2)
27.3位似(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
2.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过程与方法1.了解位似图形的四种变换,即: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2.让学生能在复杂图形中找出这四种变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2.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二、重点难点重点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难点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问题设计师生活动备注情境创设如图,△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1)将△ABC向左平移三个单位得到△A1B1C1,写出A1、B1、C1三点的坐标;(2)写出△ABC关于x轴对称的△A2B2C2三个顶点A2、B2、C2的坐标;(3)将△ABC绕点O旋转180°得到△A3B3C3,写出A3、B3、C3三点的坐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关于坐标平移,x轴对称以及旋转的内容已经学过,可先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完成这三个问题,然后观察、思考、在小组内交流,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在前面几册教科书中,我们学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用从旧知识中发现新问题。
通过问题,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进坐标表示某些平移、轴对称、旋转(中心对称)等变换,相似也是一种图形的变换,一些特殊的相似(如位似)也可以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行交流、学习,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自主探究问题一(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31,把线段AB缩小.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2)如图,△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以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BC放大,观察对应顶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找出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并小组内相互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3位似(2)教案
教学目的: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位似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利用位似图形的相似比,求对应点的坐标
教学难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位似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位似定义
二、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与相似比的关系
1、探究1: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1:3,把线段AB缩小。
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探究2:如图,△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以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BC放大,观察对应顶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注意:1、借助网格线,构造相似比
2、多解
2、归纳: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或-k.
三、例题
教材P62例题
四、练习
P63---64 练习1、2
五、比较四种变换
回顾并比较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四种变换之间的异同(结合教材P64)
补充例题:
(2009年浙江省衢州、舟山)如图,△ABC中,A,B两个顶
点在x轴的上方,点C的坐标是(-1,0).以点C为位似中心,
在x轴的下方作△ABC的位似图形,并把△ABC的边长放大到
原来的2倍,记所得的像是△A′B′C.设点B的对应点B′的横坐
标是a,则点B的横坐标是
A.
1
2
a
-B.
1
(1)
2
a
-+
C.
1
(1)
2
a
--D.
1
(3)
2
a
-+
对应练习:
1、(2009年甘肃庆阳)如图,正方形OEFG 和正方形ABCD 是
位似形,点F 的坐标为(1,1),点C 的坐标为(4,2),则这
两个正方形位似中心的坐标是 .
2、(2009年山西省)如图,ABC △与A B C '''△是位似图形,且顶点都在格点上,则位
似中心的坐标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