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部编版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 第2课时 教案

部编版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  第2课时 教案

语文园地第二课时1.发现汉字的特点,会认6个生字。

2.读词语,想象画面,选择词语写句子。

3.背诵《早发白帝城》,感悟诗情。

重点读词语,想象画面,选择词语写句子。

难点背诵《早发白帝城》,感悟诗情。

一、识字加油站1.课件出示“蝌蚪、飞蛾、螃蟹、鲤鱼、鲫鱼、鲨鱼”的图片及词语,指名学生互相连一连。

2.请学生观察每行加点的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这些加点的字都是形声字。

(2)第一行加点的字都含有“虫”(蝌、蚪、蛾、螃、蟹):与虫有关。

(注意“虫”不是指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昆虫一类,在古代,“虫”是一个大类。

)(3)第二行加点的字都含有“鱼”(鲤、鲫、鲨):都属鱼类。

3.引导学生再说说带有“虫”“鱼”的字。

4.出示卡片识字,同桌互相检查。

二、词句段运用读词语,想象画面,并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1.出示词语。

懒洋洋慢腾腾颤巍巍兴冲冲静悄悄空荡荡乱糟糟闹哄哄2.全班齐读词语。

3.小组内说说这些词语的特点。

(都是ABB式的词语;第一组与动作有关,第二组与环境有关)4.指名说看到这些词语眼前出现的画面。

5.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妈妈出差后,我感觉家里空荡荡的。

6.学生任选词语说句子。

三、日积月累1.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汇报各自的自学情况,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汇报自学情况。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2)从前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距离多远、需要多少时间?)(3)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早晨我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4)指导朗读前两句诗。

(5)你是怎么理解后两句诗的?(6)这两句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3.指导朗读全诗,学生试读。

4.体会诗人的心情及诗歌意境。

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人教版新课标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6 说课稿(第2课时)

人教版新课标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6 说课稿(第2课时)

人教版新课标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6 说课稿(第2课时)Unit 6 The Story of Rain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即Unit6 The story of rain Part A Let’s talk.该单元是一个阅读单元,主要学习与自然现象和种植相关的一些单词,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植物种植过程的表达,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是英语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渗透整合。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听懂Let’s try 部分的录音,并正确写出标号,通过听说认读Let’s talk部分的对话,能用英语简单表达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在认读对话的过程中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并尝试用英语简单表达水的循环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关心世界性问题——地球水资源的缺乏,认识水的重要性,增强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注意保护水源、节约用水。

二、Learner Analysis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在以前的学习中也已经接触到了一些与自然界相关的一些单词,但在此之前学生还没有学过用英语表达某一种自然现象,关于水的循环过程学生在其他的学科中也有所了解,而且在本单元的主情景图中已经简单了解过,因此理解的难度不是太大,但对话中涉及到的两个生词become / shine 及相关的句子,是学生在表达时的一个难点,要创设具体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并通过趣味性的操练帮学生达到熟练表达。

三、Teaching aims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对高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能听懂Let’s try 部分的录音内容,完成标号练习。

2. 能听说认读本课对话,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3. 能听说读写粗体句子,并熟练掌握主要句型:Where does the …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4.能用英语简单描述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语言情景或模拟情景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内心产生表达思想、展示自我的欲望。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学写倡议书》(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学写倡议书》(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学写倡议书》(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2.写倡议书能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清楚。

【教学重难点】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环境污染、浪费资源等方面的图片;教师准备录制视频的设备。

【教学课时】 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写倡议书能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清楚。

【教学过程】一、回顾格式,完成习作1.谈话:上节课,我们针对自己关心的问题,完成了倡议书的建议部分。

想一想:除了写好建议,还要写什么?在格式上我们还要注意什么?2.出示范文,回顾内容及格式要求。

(学生交流)(1)标题要鲜明。

(2)依据倡议的对象确定称呼。

称呼要顶格写,后面用冒号。

(3)正文开头空两格。

(4)落款:先写提出倡议的人的名字,再写时间,两者向右对齐。

3.学生习作。

(1)引导:上节课我们完成了倡议书的“建议”部分,这节课我们根据习作提纲来写完整的倡议书。

课件出示:习作要求·完善内容:写清楚“向谁倡议、为什么倡议、倡议什么内容”。

·注意格式:仿照例文,做到格式正确。

(2)学生完善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利用习作例文,回顾倡议书的格式和内容,强化习作要点;依照例文和习作提纲来写,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出示明确的习作要求,让学生的习作有章可循。

板块二交流评价,修改习作1.(课件出示习作评价单)学生对照评价单自评自改,看看自己能得几颗星。

课件出示:2.(1)指名朗读,全班对照习作评价单进行评议。

(2)教师引导学生从“内容清楚”和“格式正确”两方面进行评议。

内容清楚:想法是否写清楚了,必要性是否说明白了,倡议内容是否分点写清楚了。

格式正确:称呼、空格、标点符号、落款位置等是否正确。

佳作示例一。

课件出示:“保护野生动物”倡议书同学们: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村里的一员,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野生动物不是商品,更不应该成为食品。

2024年秋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课件 第六单元 课题2 碳的氧化物(第二课时)

2024年秋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课件 第六单元 课题2 碳的氧化物(第二课时)
不行,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2)有人说他身强力壮,不会煤气中毒,等到一闻到 煤气味就把煤炉搬出去,这样做行吗?
不行,因为一氧化碳没有气味。
(3)CO有剧毒,那么冬天房间里用煤或木炭取暖时应 该怎样做,才能防止发生煤气中毒事件?
应该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烟囱经常清理
(4)我们的家用煤气中常常会添加一些具有难闻气味 的气体(如乙硫醇),你知道为什么吗? 为了让人们易于察觉一氧化碳泄漏,以免一氧化碳中毒
无毒
燃料、冶炼金属 灭火、温室肥料、化工原料
2CO+O2 点==燃=2CO2
高温
CO2+ C === 2CO
典例1 燃气热水器中的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 下列关于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D ) 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 B.CO可用于冶炼金属 C.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解析:CO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无法吸收CO, 不能防止CO中毒。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一氧化碳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
CO 是可燃性气体,二与氧空化气碳,或燃氧烧气时混放合出点大燃量的 会爆炸。因此,点燃热前,,火焰一呈定蓝要色验,纯生。成能使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CO + O2 点燃 2CO2
煤炉中的化学反应
煤炉口 2CO + O2 煤炉中部CO2 + C
CO2
可燃性
点燃
2CO + O2 === 2CO2
CO 还原性?
CO + 2CuO?
CO2
实验探究: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
CO
CuO
CO有毒, 需尾气处理
反应物:固体 反应条件:高温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促进燃烧的方法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课件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促进燃烧的方法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课件新版鲁教版

你能对下列现象做出解释吗?
1. 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状。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 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气 缸。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 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炉 膛中吹入空气。
使空气流动加快
4. 家庭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5. 在空气中加热铁丝,铁丝不会燃烧;在 氧气中加热铁丝,就会剧烈燃烧,火星四 射。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二课时 促进燃烧的方法
新课导入
工人师傅进行金属焊接时使用的是什么? 乙炔(C2H2)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火焰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乙炔的不充分燃烧和充分燃烧
乙炔在空气中燃烧 C2H2+O2 点燃 C+H2O C2H2+O2 点燃 CO+H2O
乙炔在氧气中燃烧 C2H2+O2 点燃 CO2+H2O
增大氧气的浓度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一氧化碳的产生
1. 若氧气供给充足时,碳的燃烧是完全的,燃烧的产物是 二氧化碳 C+O2(充足)点燃 CO2
2. 若氧气供给不足时,碳的燃烧是不完全的,燃烧的产物 是一氧化碳 2C+O2(不充足)点燃 2CO
3. 在高温下,炽热的碳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C+CO2 高温 2CO
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 。CO+CuO △Cu+CO2 ③ 毒性:一氧化碳被吸入肺里,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稳定的
碳氧血红蛋白,随血流遍布全身。由于C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 合力要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300倍,故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 地与氧气结合,造成机体急性缺氧。因此一氧化碳有剧毒。

统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行香子》

统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行香子》

了什么内容?
全词围绕“愁”字来写的。
词的上片,着重写自己因年少涉世
不深,喜欢仿效历代文人骚客,登高觅
愁。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龄阅历
的增长,处世渐深,对“愁”的内涵有
此处请大家按下暂停键
了真切的体会。
体会“愁”的内涵之深
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而今的愁又是怎样的一种愁?
少年时的愁
闲愁?
少年时的愁:
明确:“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 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 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 味。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 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课堂小 结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弹 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 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 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
悟读,感知情感美
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明确:而今的愁是胸怀壮 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 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 无法解脱的愁。
悟读,感知情感美
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 的有何不同?
明确: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 望远,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 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qiǎnɡ
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huán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
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处请大家按下暂停键
听读,感知词蕴美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事。 强:竭力,极力。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 表达。
悟读,感知情感美

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形体,并能说出相应的名称。

突破方法:感知探索。

难点: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形体,特别是能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突破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铅笔、肥皂、皮球、魔方、薯片筒、积木、橡皮泥等。

互动设计教学环节教师导学学生探究设计意图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将实物放在封闭的纸箱里,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摸,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

(2)将实物摆到讲台上,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在哪里见到过,并说出它的用途。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自主分物。

①初步感知。

把纸箱里的学具按各自的特征分一分。

手持两个不同的长方体实物,提问:为什么要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

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吸取别人的方法充实自己。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把这两个物体分在一块呢?像这种长长的方方的形状的物体,我们就叫它长方体。

接着举起魔方提问:它的形状和刚才认识的长方体是不是完全相同?哪里不同?找出来,给它起一个名字。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辨认,并贴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圆柱体、球的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说出它们的特点。

②动手摸物,加深认识。

游戏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为师生合作——我说你摸,由教师与一学生合作摸物,教师说形体名称,学生按要求摸出相应的物体,之后师生交换角色。

第二环节,同桌合作——我说你摸,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说形体名称,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给学生一个示范性的合作学习模式,让他们初步学会合作的方法。

让全体同学都有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通过触摸,强化对于四种形体的认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学生一个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完成学生自身意义的认知建构,并发展探索和创新意识。

一人摸物。

③联系实际,探索新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参观花圃》说课课件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参观花圃》说课课件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师:欣赏了那么多漂亮的植物,你现在了解到花圃的基本情况了吗?
学生汇报视察的收获:
花圃里有154盆牡丹花和120盆月季花;
可以用牡丹花摆22个小花坛;
用18盆月季花可以摆成三角形图案。
师:你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平均每个小花坛有多少盆牡丹花?
生2:月季花可以摆几个三角形图案?还剩几盆?
⑤如何检验?(用求得的商乘除数,看结果是否与被除数相等。)
学生演示计算。教师归纳算法: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
作整十数进行试商,有余数的要验算。(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行归
纳)师:今天同学们在参观花圃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并自己探索
解决了问题,学会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下面咱们就来练一练,
比一比。说一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70÷31=
(明确:试商的时候,把22看作20,把154看作是150,20×7=140,最接近150, 所以商7。)
想老师法和算法。你会验算?师:试算120÷18,必须思考清楚这几个问 题:①该把18看成多少试商?②应该商几?商写在哪里?为什么?③商“6”是 乘18,还是乘20?为什么?④这一竖式与上一竖式有何区分?怎样知道对错?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列出算式:154÷22
120÷18
师:能估计一下第一个算式的答案吗?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交流。 汇报: 生1:22比15大,商在个位上,是一位数。 生2:22≈20,20×7=140,20×8=160,140<154<160,所以可能是7盆。 生3:154≈140,22≈20,154÷22≈7。 师:用除法竖式你会吗?先自己试一试。 师:小组间交流你们的计算方法,说清楚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可以上台板书你们的 竖式。

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质数与合数节次: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归纳、推理,获得什么是质数和合数的数学猜想,理解质数和
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内容:分解质因数节次: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的分解质因数。

教学难点: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

第六单元 第二课时

第六单元 第二课时

永和中学七年级下英语导学案课型:新授课备课人:单钟辉审核人:王庚文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使用时间:2013年4月Unit 6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Section A 2a--2c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要发生的事情。

2.通过听力练习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学习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2 minutes.1.Review the sentences and phrases.2.Read the words and phrase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Step 2 自主学习: 11 minutesⅠ.你能写出下列单词吗?计划,规划_______ 西藏_______ 徒步旅行_______ 香港_______ 是的_______ Ⅱ.你能写出下列短语吗?去沙滩__________ 度假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星期一_________________在家放松___________________ 在11号____________________Ⅲ.试着写出下列句子:(1)他们假期要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要临时照顾我的妹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她假期要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她要和朋友们一起度过时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tep 3 合作探究:10 minutes1.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2.听力:Listen 2a. 2b. Check the answers.3. Make a dialogue about 2c.Step 4 学生展示: 5 minutesGroupwork.A: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Li Chen?B: I’m going camping. A: Who are you going with?B: I’m going with my parents.Step 5 扩展提升:10 minutesI. Grammar focus. Remember the sentences.Ⅱ.教师精讲点拨:1. That sounds nice. 那听起来不错。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 画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练习)冀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  画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练习)冀教版

第二课时:画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练习题1.按要求画出下面的图形。

(1)把各图形放大到原来的2倍。

(2)把放大后的图形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31。

2.把下面梯形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31 。

3.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的各边放大3倍后的图形。

(1)放大后的长方形周长是原来周长的( )倍。

(2)放大后的长方形面积是原来面积的( )倍。

4.把梯形的各边都放大到原来的3倍。

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5.把下面正方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6.(1)分别求出两个三角形每条边的比。

(2)求出两个图形的面积比。

(3)图形A 是按怎样的比放大得到图形B 的?7.下图1格代表1平方厘米。

(1)如果把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所得的图形边长应该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面积是原正方形的( )倍。

(2)如果把正方形的边长缩小到原来的21,所得图形的边长应该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面积是原正方形的( )。

8.方格纸上的图形分别是( )和( ),先画出把它们缩小到原来的21的图形,再画出把原图放大到原来的2倍的图形。

9.把一个长3 cm 、宽2 cm 的长方形的各边长度缩小到原长度的21后,画出的新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答案:1.(1)按放大2倍后各边的长画出放大图形,如下图。

(2)把放大后的图形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31。

如下图。

2.分析:原梯形的上底、下底分别为12格、21格,缩小到原来的31后分别为4格、7格;左边的腰是一个长6格、宽3格的长方形的一条对角线,缩小到原来的31后变为长2格、宽1格的小长方形的对角线;右边的腰是一个边长为6格的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缩小到原来的31后变成一个边长为2格的小正方形的对角线。

画图步骤(不唯一):先画下底(7格),再画左边的腰(长2格、宽1格的长方形的对角线),再画右边的腰(边长2格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最后连接上底。

(如下图)3.画图略 (1)3 (2)94.图略5.图略6.(1)各边的比均为2;3 (2)4:9 (3)12÷8=1.57.(1)4 16 4 (2)1 141 8.梯形 三角形 画图略9.3×21=23(cm) 2×21=l(cm) 23×1=23(cm 2)。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课桌有多长》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课桌有多长》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二课《课桌有多长 》。本节课主要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测量的 知识,由于课桌本身就是学生身边最常见的物体,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而 课题的设疑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热情,《课桌有多长》是学 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要让学生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 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 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为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刻度尺。 师: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先 认真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直尺上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 师: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 “cm”来表示。1厘米有多长呢?直尺上从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 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到哪段长度是1厘米呢? 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如直尺上从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
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 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 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 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 长度的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体现先导后教"、进而无为而教"的教学思想。以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 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 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 “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 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 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 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

人教版一年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雨点儿》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雨点儿》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雨点儿》第2课时教学设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生字“雨点儿”。

2.能够朗读课文《雨点儿》。

3.能够理解课文表达的简单情感并做适当表达。

二、教学重点
1.生字“雨点儿”的认读和书写。

2.课文《雨点儿》的朗读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2.课件:课文《雨点儿》PPT。

3.教具:黑板、粉笔、图片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1. 热身(5分钟)
教师播放下雨的声音,让学生模仿雨滴下落的声音,引入“雨”字。

2. 导入新课(10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生字“雨点儿”,让学生认读、书写,并解释意义。

教师通过图片卡片引出《雨点儿》这篇课文。

3. 课文学习(20分钟)
1.教师朗读课文《雨点儿》,学生跟读。

2.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分组表演课文,展示对情感的理解。

4. 拓展活动(10分钟)
学生分组,编写一个小故事或画一个插图,围绕“雨点儿”展开想象和创作。

5. 总结(5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课文要点,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册上关于《雨点儿》的练习作业。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字引入和课文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雨点儿》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老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第六单元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第二课时课件(共27张PPT)

第六单元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第二课时课件(共27张PPT)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 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随着祖国 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 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 饶。
小练笔 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课后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 绍西沙群岛。
课后小结(一)
2023-2024学年秋季统编教材(部编版)《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主要描述了我国
南海的西沙群岛及其周边海洋景色的美丽和富饶。
1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引入课文:我先向学生们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们对西沙群
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讲解课文:我逐段讲解了课文的内容,解释了生词和难懂的句子,让学生们理解课文
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图像辅助: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们展示了西沙群岛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更
加直观地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独特。
小组讨论:我组织了小组讨论,让学生们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加深对
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朗读训练:我进行了朗读训练,让学生们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律和节奏,进一步理
解课文的情感和艺术价值。
课后小结(二)
在课后,我布置了一些相关的作业,比如让学生们再次朗读课文,并背诵其中的精彩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 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小组合作学习:
自读第4自然段: 1.描写了哪些好看的鱼?用“—”画出来。 2.表示鱼的数量多的词语。用 圈出来。
在小组内交流。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 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 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 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 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 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 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 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人教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语文园地六 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语文园地六 第二课时
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下 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理解诗意
白帝:白帝城。故址在 千里:形容两 辞:这里指出发。 今四川奉节白帝山上。 地相距之远。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 江陵:今湖北江陵。 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诗意:早晨告别彩霞缭绕的白帝城,千里之遥
的江陵一天可达。
啼:叫。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舟:指载得轻行得快的船。
诗意:两岸的猿猴叫个不停,轻捷的船儿 早已驶过万重大山。
赏析:首句是写诗人离开白帝城。“彩云间”三字 既说明白帝城地势的高峻,又表现出其间景色的绚丽多 彩。次句是写诗人回江陵的情况。“千里”二字写出了 路途之遥,“一日还”三字说明了旅途用时之短。第三 句是诗人心情欢愉的表现。第四句从对舟行之速的描写 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欢乐轻松的心情。
根据提示,试背古诗。
朝辞
彩云间,千里
两岸
,轻舟
一日还。 。
拓展阅读 渡荆门送别
[唐]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朗读链接
品味古诗,想象画面
朗读链接

早发白帝城
[唐]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líng
huán
千里江陵一日还。
yuán tí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自由朗读古诗,把诗句读通顺。
早发白帝城
[唐]李 白
出发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归来
轻舟已过万重山。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2)边读边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课题
17.古诗三首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3.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3.理解“千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4.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5.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教学过程
复备

2022年pep五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教案第2课时

2022年pep五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教案第2课时

第二课时一、课时内容教科书第59页:A. Let’s learn Draw and ask二、课时分析本课时是义务教育灵通版(pep)小学英语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二课时,依然围绕“Is there a …? Yes, there is. /No, there isn’t.”这个句型展开内容。

包括Let’s learn和Ask and answer两个板块。

Let’s learn是在第一课时情景对话内容的基础上,主要学习五个重点词汇,以及重点问答句型Is there a…? Yes, there is. /No, there isn’t..这一部分内容是用一幅自然公园的地图来呈现几个核心词汇,地图上显示公园内部的各种景物,依次是森林forest,小山hill,小河river,高山mountain,湖泊lake。

为学生们专项巩固训练重点词汇和句型设置替换内容,容易被学生们吸收并内化,拓展了学生交际用语的适用范围,为学生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句型的展示在这一部分是通过Chen Jie和John的针对公园景物的对话呈现的,这一部分中,五个核心词汇的听说读写是重点内容,而句式的操练一方面也是为巩固单词而服务,单词的教学也为练习句型、灵活运用和交流提供了可能性。

Ask and answer是在第一部分Let’s learn基础上延伸的活动版块。

活动要求是画一幅自然公园的图画,然后和你的搭档谈论你的画作,目的是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新单词的基础上还可以灵活运用句型,根据所画的图画在小组和搭档之间进行问答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好效果。

学生要用到本课重点句型“Is there a … ? Yes, there is. /No, there isn’t.”。

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对本单元第一课时中的对话情景的一个提炼与延展。

五个重点词汇是核心,重点问答句型Is there a…? 及肯定回答和否定回答Yes, there is. /No, there isn’t..是运用,两者相辅相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英语学科导学案
课题Unit6 When was it invented? 课型Reading
主备人Xu lihu 备课组长教研组长
授课人授课时间第周第导学案
教师寄语You’ll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学习目标1)Master the key words: nearly, ruler, boil, remain, smell, national, doubt
2)Master the important phrases; by accident, take place, without doubt 3)Talk about tea, who invented it, and when it was invented
教学重点Talk about passive voice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tea 教学难点Passive voice
教学方法Cooperation and discussion
一、自主预习
1) Do you drink tea everyday?
2)Who invented tea in history?
3)Do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drink tea in their daily life?
4)The tiger is looked as the _r_______ of this forest.
5)Alice is without _d______ the best student in our class.
6)The dragon is treat as a _n________ symbol of the Chinese.
7)Mother is _b_____ the milk for baby. 二、展示交流
1) Important sentences:
A: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tea was first drunk nearly 5000years ago.
B: It is said that a Chinese ruler called Sheng Nong first discovered tea as a drink.
C: It is believed that tea was brought to Korea and Japan during the 6th and 7th centuries.
D: The tea trade from china to western countries took place in the 19th century.
2) when was tea first drunk?
Tea was first drunk nearly 5000 years ago.
3) When was tea brought to other countries?
Tea was brought to other countries during the 6th and 7th centuries.
3)Make conversations
T: Could you tell me where tea is grown?
S: Tea plants are grown on the sides of mountain…
T: Where is tea produced in china?
S: In many different areas. For example, Anxi and Hangzhou are widely known for their tea.
三、拓展提高
1) invent (v) 发明,创造,发明一种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
When was the computer invented?
Discover (v) 发现,一种本来存在的东西,后来人们才意识到Columbus discovered America in 1492.
2) by accident等同于by chance 偶然地,意外地
Yesterday I met my old friend by accident.
3)It is said that…据说,其中it为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that 引导的从句。

类似的句型有
It is believed that…It is supposed that…
It is said that the book was published.
4)take place 发生,有事先预料的意思
Everything takes place 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nature.
Happen 指客观事件的发生,有偶然性,未能预见。

The big earthquake happened three years ago.
5)fall into掉入
Look out,don’t fall into the hole.
Fall phrases: fall over 跌倒; fall asleep 入睡; fall in love with 爱上,喜爱; fall behind 落后
6)one of +形容词最高级+可数名词复数,表示“最……的之一”
Heart trouble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auses of death among old people.
7) Without 毫无疑问
四、巩固检测
1)即使最简单的日常活动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Even the simplest ____ _____ can affect the environment.
2)那个小孩在登山中意外摔伤了腿。

That child broke his leg _____ _____ when he was climbing the mountain.
3)据说张艺谋是中国最著名的导演之一。

_____ _____ _____ Zhang Yimou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directors in china.
4) We saw a new style of bicycle _____ when we passed the mall.
A: by accident B: by mistake
C: by the way D: by the time
5)The man _____ the river because his boat broke against the
bridge.
A: knocked into B: looked into
C: fell into D: broke into 五、归纳小结
1) invent (v) 发明
Discover (v) 发现
2) by accident等同于by chance 偶然地,意外地
3)It is said that…据说
It is believed that…
It is supposed that…
4)take place 发生,有事先预料的意思
Happen 指客观事件的发生,有偶然性,未能预见
5)fall into掉入
Fall phrases: fall over 跌倒; fall asleep 入睡; fall in love with 爱上,喜爱; fall behind 落后
6)one of +形容词最高级+可数名词复数,表示“最……的之一”
7) Without 毫无疑问
六、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P66 section A (3A—3C)
七、预习作业
1)Learn about zipper, who and when it was invented (Section A 2d)
2)Try to finish (4a ---4c)
八、课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