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 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在形式上各有特色,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造型、笔法、色彩为主要表现手段,其中“禅意”是它的核心内涵,注重内心表达和意境再现,形式上有对对称、组合等的发挥。

西方绘画艺术则以光线、色彩、空间、透视等为主要表现手段,注重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形式上有对立性、动态性、抽象性等的表达。

二者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但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具有浓厚的神秘氛围,而西方绘画艺术则强调真实再现。

总之,在欣赏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时,应该从各自的形式特点出发,对其作品进行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墨梅图与向日葵英语本科1104班朱文君指导老师李雅娟【内容摘要】中国画与油画,绘画作品呈现风格丰富多彩,不过从世界绘画两大体系来看,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代表,西文绘画以油画为代表,这两大体系绘画由于受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色。

中国画与油画作品的区别首先体现在工具材料上,中国画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

由于采用毛笔作画,使得“笔墨”成为中国国画技法和理论中的重要术语,甚至有时面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

所谓“笔”,是指钩、勒、点、皴等运用毛笔的不同技巧和方法,使中国画表现出无穷变化的线条情趣;所谓“墨”,则是指中国画以墨代色,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也就是常讲的“墨分五彩”。

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其特点是油画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覆盖力强,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在审美倾向上,西方油画更加重视客观物象形貌逼真的再现,中国画则更加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

概括的讲,如果中国绘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对象;中国绘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线。

梵高的《向日葵》与王冕的《墨梅图》是东西方绘画著名作品之一。

梵高与王冕的画风对于当今的画家有愈来愈大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绘画;后印象派;梵高;王冕;向日葵;墨梅图;山水画【正文】(1)梵高—《向日葵》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

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

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富春山居图》与《向日葵》作者:周莹珺高一(6)班内容摘要:在美术的发展史上,中西方拥有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绘画艺术,它们思想内涵不同,它们作画原料、技巧不同。

但当它们相互碰撞时,一种化学反应产生了,它们相互交融,一起进步与革新!关键词:中国小墨画,西方油画原料,绘画技巧,碰撞与融合,梵高与《向日葵》,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一、中西方不同的绘画技术(一)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常熟人。

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小墨,浅降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赵孟頫并称“元四家”。

他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

并且曾以卖卜为生。

因为生活的坎坷,寒暖自知,他所画的画一致地有两种风格,一为浅降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另一为小墨,皱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

在黄公望晚年时定居在今天的富阳市内,他情钟于富春山水。

79岁的高龄也未能阻止他终日不辞幸劳地奔波,观察那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之壮阔。

炉火纯青的技法夹杂着生活,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一幅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真实亲切。

世人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吴洪裕的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每天乐不思蜀的临摹。

甚至在临死前下令说要焚烧此画作为陪葬。

幸运的是,吴洪裕的侄子及时将其从火中抢出,但此时的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半,前段较小称作“剩山图”,后段较长,称作“无用师卷”。

(二)梵高与《向日葵》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牧师家庭,今名为文森特·威廉·梵高,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

1890年7月份的时候,因为受到精神病的困扰,割掉了自己的左耳,后来又在法国瓦兹河开枪自杀,那时他37岁,一位天才的画家便向着天堂上去了。

他死前的两年,也是他35岁时,梵高从巴黎来到了阿尔勒,一个法国南部的小城。

《向日葵》就从那蕴育出来,其画面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充斥每一个细胞,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温度就像跃跃欲试喷出的岩浆。

中外美术作品赏析与中西绘画比较之浅谈

中外美术作品赏析与中西绘画比较之浅谈

中外美术作品赏析与中西绘画比较之浅谈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美学史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注重人文自由。

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强调人体的美,争取人的尊严和解放,赞美人的力量和雄伟。

15世界的人文主义艺术家所创造的许多反映人间生活情趣的宗教美术品,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对象,是史无前例的。

先驱画家达芬奇的著名绘画作品《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基督教,通过耶稣与犹大的冲突反映出人类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立,实际上它所展现的,正是当时意大利社会上凡是正值的人们都能看到的光明与黑暗斗争的缩影。

画面情节取自于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设立圣餐》一节。

那是逾越节的一个晚上,耶稣知道他的死期将届,和十二个门共进晚餐,正在进餐时,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

”坐在中央的耶稣推开双手,把头垂向一边做无可奈何的淡漠的表情,与两边四组动作状态不一的人物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是场面富有喜剧效果。

而这12个人也由于各自年龄、性格和身份的不同,他们惊讶与疑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任务之间相互呼应,彼此联系。

古代所谓“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至达芬奇的这幅画上,才获得了空前有效的体现。

在背景和空间的处理上,达芬奇利用食堂壁画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画出画面的深远感。

明暗表现是利用了左上壁的窗子投射进来得光线,所有人物都被画在阳光中,显得十分清晰,唯独犹大的脸和一部分身体仍处在黑暗的阴影里。

这种象征性的暗示,再绘画上正式有达芬奇开始的。

看着这幅作品,意犹未尽,观者会对这戏剧性的一幕产生许多追问和联想。

达芬奇曾说,优秀的画家应该描绘两种主要的对象:人和人的心灵。

而描绘人的心灵比描绘人要难。

但这幅绘画作品的表现力我觉得一点不比电影《耶稣受难记》的表现力逊色,电影中运用声音、演员表演、语言对话等表现耶稣对灾难的淡漠和犹大的焦虑、惶恐,而绘画作品中,画家用深厚的绘画功力和对自然真实的美学追求,一样惟妙惟肖的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画家如此费尽心机的创作,不是仅仅为要花好一节圣经故事,他要通过犹大的叛变与正义人们的精神反映来隐喻人间的善恶斗争,鼓舞世界人民。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绘画艺术作品⽐较赏析中西⽅绘画艺术作品⽐较赏析中西⽅绘画各⾃的特⾊⽐较内容摘要通过中西⽅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西⽅美术鉴赏论⽂对⽐,以及中西⽅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标。

论⽂中主要采⽤对⽐的⼿法,通过对相同主题的两幅不同画的意义的分析和描述,分析西⽅绘画创作型思维注重的精髓,通过不同画主题和涵义却相近的两幅画的分析,分析中国绘画写意的主要⼿法。

再通过中西⽅不同作品运⽤的不同⼿法,找出之间的共同点,从⽽深刻的认识中西⽅绘画的区别在哪,作品的意义在哪,当时的社会背景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分析,更加深刻的了解其作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更好地了解这门课程的意义和知识。

关键词:内容,创作⼿法中西⽅的传统观念有所不同,西⽅认为⼈是宇宙或世界的中⼼,是⾃然的主宰;东⽅尤其是中国则认为⼈是⾃然界的⼀部分,⼈与⾃然应该和谐共⽣共存。

在艺术世界,西⽅绘画很早就开始固守焦点透视和视点固定的准则,时空概念⾮常强烈;中国绘画则采⽤散点透视或动点透视,画⾯常常是时空变换,景随⼈移,物随⼼动。

在对⾃然的态度上,中西⽅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常强调⼈与⾃然的调和,认为⾃然先于⼈类⽽存在,⼈是⾃然中后⽣的⼀部分;⽽西⽅则认为⼈是⾃然的主⼈,⾃然为⼈类⽽存在。

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

中西⽅世界观、艺术观等⽅⾯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活在同⼀⽚蓝天下的⼈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

⼀件艺术作品,内容⽅⾯的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作者采⽤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内容也会有相类似的表达⽅式。

美术史上的⼤量事实,展⽰了东西⽅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以及在不同的观念世界中表达⽅式的变化。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与丁托列托的《最后的晚餐》是两幅同样标题、同样题材、同样内容的作品,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样。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及代表作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及代表作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 格的比较及代表作 赏析
contents
目录
•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 • 中国绘画艺术风格代表作赏析 • 西方绘画艺术风格代表作赏析 •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融合与创新 •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鉴赏与评价
01
CATALOGUE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
绘画材料与工具的比较
绘画材料
代表作品
《抢夺留西波斯的女儿们》、《阿波罗与达芙妮》
印象派绘画
总结词
注重光影变化和色彩运用,追求自然、清新、轻快的艺术风格。
详细描述
印象派绘画作品以日常生活、风景等题材为主,如莫奈的《睡莲》和塞尚的《苹果与橘子》,通过细腻的光影变化和 色彩运用,展现出自然之美和日常生活之趣。
代表作品
《睡莲》、《苹果与橘子》
表现形式
中国绘画注重画面的整体和谐与意境的营造,强调“留白”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画面的完整性和细节的表现,追求真 实再现。
02
CATALOGUE
中国绘画艺术风格代表作赏析
文人画
总结词
文人画以其独特的笔墨技巧和内敛的意境,展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 底蕴。
详细描述
文人画强调笔墨的运用,注重意境的营造,多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题材,表 现出文人士大夫的闲适与雅致。其代表作有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明代文徵 明的《山水图》等。
具有跨文化特色的新作品。
探索新的媒介材料
尝试使用新的媒介材料进行创作 ,如综合材料、数字绘画等,可 以突破传统绘画的限制,为中西 方绘画艺术风格的融合提供更多
可能性。
中西绘画艺术风格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艺术交流的增多,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艺术家们将更加注重个性表达和创作自由。

黄沛涵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赏析

黄沛涵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赏析

管理学院工商企业管理1201班黄沛涵《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赏析》——吴冠中《柳荫沐牛图》与毕加索《斗牛士》工商企业管理1201班黄沛涵指导老师:李雅娟老师【摘要】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

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

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吴冠中;毕加索;《柳荫沐牛图》;《斗牛士》这幅《柳荫沐牛图》由吴冠中先生于1995年创作。

国画上钤印为“吴冠中印、九十年代”,题识标明“九五,吴冠中”。

经吴冠中介绍,作此画时是在一个小房子里,由于画面展不开,效果没体现出来就没重视。

后来有人欣赏要去了,裱好以后却惊喜地发现大画要有适当的距离看,吴冠中先生因为当时没能看到全貌,遗憾未收入全集。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

他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

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就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中西方绘画艺术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父亲和蒙娜丽莎的微笑国贸1002 XXX 指导老师李雅娟【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

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

油画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体现着一种新型审美价值——意境审美,而这,其实是古老的传统审美。

这听起来就是一个悖论,是油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上存在着的众多的悖论之一。

但悖论往往孕含着生机,随着对西方绘画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清晰和准确地发现了自身传统文化的优势。

重新认识古典的意境审美,并将之在当今油画创作中进行解读和转换,是油画创新的资源之一,也是油画由走向自主发展的必由道路之一。

在《中外美术鉴赏》这门课中见到了许许多多的世界名画,其中很多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最喜欢的是罗中立的《父亲》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随着对达芬奇了解的深入,对大师创作的背景、时间和境况也有了更多了解。

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完成,它为达芬奇大师的绘画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至今大家还都会被这幅画深深震撼,也被达芬奇大师对绘画的热情和执著追求而感动。

【关键词】中西;绘画;父亲;蒙娜丽莎【正文】1 《父亲》在油画中追求意境,开拓油画审美的本土化的路途中,罗中立的《父亲》堪称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形象,却像一首扣人心弦的沉重又悲怆的奏鸣曲令人震撼令人感动。

《父亲》这幅中国油画史上的“名作”,主要从意境审美角度进行分析。

绘画的意境由象内之境和象外之境构成。

首先,《父亲》的象内之境:人物形象。

这是一个农民形象的父亲,画里的“父亲”脸上布满皱纹、额头流淌着汗水,手里端着一个粗瓷大碗,望着前方。

对于油画《父亲》,相信观众不会把它当作画家罗中立本人的父亲的肖象来看待。

即便知道这个“父亲”的真实身份,观者的欣赏还是不会就这个形象而止,还仍然会产生很多联想和感触。

这其实触及到了意境的本质了。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富春山居图》与《星空》【内容摘要】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立的价值。

有人曾说,艺术就是艺术,犹如水就是水一样,它的美学价值无需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

不过,如果我们想更好地欣赏个别艺术作品,还是要首先了解人类艺术的全貌,唯有在这个历史全景中,才能凸显具体作品的创造性特性。

而且,艺术是人类精神王国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精神和物质相互结合的审美产品。

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

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

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

一件艺术品,内容方面的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作者采用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内容也会有相类似的表达方式。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凡高;星空【正文】1.《富春山居图》元代着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明代的着名文人周知麟对此赞叹说:“黄志久,画之圣者也,书中之右军;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及代表作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及代表作赏析
过桥的行人也不由停足观看,情不自禁地指点提醒、呼号助力, 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来谈中国画特点。
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 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应有尽有。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来谈中国画特点。
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楝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有医药门诊、 大车修理、看相算命的,还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街上 的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备。
中西方 代表作 赏析
梵高:星空
梵高:星夜
梵高:咖啡馆
梵高:麦田上的乌鸦
梵高:麦田
梵高:麦田与柏树
梵高:农场午睡的人
梵高:鸢尾花
毕加索:梦
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
达芬奇:岩间圣母
米勒:拾穗者
米开朗其罗:圣母怜子像
。艺、得追
术人益求


或灵重西

画魂强方 作,调绘 本西色画 身方彩总 要绘的给
: 西 方 绘
表画渲人

达用染以

的色。色 情彩色彩

感传彩斑
。达是斓
画西的
家方感
的绘觉
情画,
感的着

.

的或等完西

渲温自美方 染暖然线绘 ,的景条画 大人观,用 胆文,用色
: 西 方 绘
地景或色彩

描观哀彩的

绘,伤的对 艺西、渲比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来谈中国画特点。
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 紊,同时又具有情趣。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来谈中国画特点。

中西绘画的意象造型比较研究

中西绘画的意象造型比较研究

中西绘画的意象造型比较研究一、中西绘画意象的共同之处中西绘画在意象造型上存在一些共同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景物无论是中西绘画中都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这是因为自然景物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色彩为绘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西绘画中都有对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天空、水面、石头等自然界的元素的绘制。

2.人物形象中西绘画中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也是共同之处。

无论是中方的仕女画、国画中的人物形象,还是西方油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家们对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的再创造。

这些人物形象往往能够通过绘画表达出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3.宗教题材宗教题材的绘画在中西方都是常见的。

在中方绘画中,佛教题材的绘画作品众多,如壁画、石窟等;而在西方绘画中,基督教题材的绘画作品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如天使、圣母等形象。

二、中西绘画意象的区别尽管中西绘画存在共同点,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主要来自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1.意境表达中西绘画在意境的表达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方绘画强调的是意境的内化与表达,追求的是意蕴悠长、胸怀壮丽的艺术效果。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关注画面的真实性和形象的逼真度,追求透视和光影的效果,力求将画面还原到真实的感觉。

2.色彩运用中西绘画在色彩运用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绘画注重的是色彩的抒发,在运用色彩上追求的是自然的和谐感和质地的明快纯粹。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色调的变化和层次的增加,追求的是色彩的多样性和变化的效果。

3.构图方式中西绘画在构图方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方绘画追求的是留白、头面、点线面的完美结合,形成独特的结构塑造方式。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构图的平衡感和对称性,追求的是对画面整体的完美掌控。

三、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中西绘画在意象造型上的差异并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在交流与融合中逐渐演变和发展的。

1.中西绘画的交流中西绘画在意象造型上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绘画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两种绘画风格得到相互影响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富春山居图》与《星空》
【内容摘要】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立的价值。

有人曾说,艺术就是艺术,犹如水就是水一样,它的美学价值无需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

不过,如果我们想更好地欣赏个别艺术作品,还是要首先了解人类艺术的全貌,唯有在这个历史全景中,才能凸显具体作品的创造性特性。

而且,艺术是人类精神王国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精神和物质相互结合的审美产品。

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

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

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

一件艺术品,内容方面的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作者采用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内容也会有相类似的表达方式。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凡高;星空
【正文】
1.《富春山居图》
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明代的著名文人周知麟对此赞叹说:“黄志久,画之圣者也,书中之右军;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这幅作品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黄公望非常喜欢在富春江两岸带着画本游历写生,他画《富春山居图》前后共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在他画完最后一笔时,已是80多岁的高龄。

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

画中景致,是他一生对富春江的记忆的积累。

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

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

在布局上采用积树成林,垒石为山的方法,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
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

整幅作品境界阔大,气势恢宏,跌宕起伏,饶有韵致。

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早已内化并发展为自身的形式语言,显得更为简约
苍劲,浑厚老辣。

山石的勾、皴,准确的表现江南丘陵的特征,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平沙则用淡墨勾勒,枯湿并用,变化神奇。

除了率意老辣的皴笔和潇洒奇纵的点苔之外,水墨渲染恰如其分,且处处见笔,功力深厚。

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

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普染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但已足以醒目。

这是一幅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足以标程百代之作,无怪乎董其昌见了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2.《星空》
凡高的宇宙,可以在《星空》中永存。

《星空》这幅画是凡高在精神病院中纯意象性的创造,而不是对某地某景的写生。

它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凡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

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

这不是
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

将以往所描绘的众多母题融汇在画面中,包括柏树、橄榄树林以及星空。

几乎每一件事物都被赋予了寓意,星空具有某种神似的力量,而小镇代表了世俗生活,他对上帝的召唤置若罔闻。

柏树则象征着作者自身不甘平凡的灵魂,它遗世独立,渴望投入上帝的环抱。

凡高记述道,当他在圣雷米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时,“柏树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在地中海一带,柏树往往摘种在墓园中,象征着哀悼与不朽。

作者在这里似乎用柏树喻示他已预见到自己的死亡,同时向往着在彼岸世界获得永生。

在凡高之前,从未有人敢于将自然描绘得如此主观,他用画笔告诉世人,如果画家想要表达自身的感受,那么一切题材皆可为我所用,画家所采用的手段和技法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在画面中描绘了一个高度夸张,饱含情感色彩的虚幻的星空景象。

星光如同一簇簇火团在天空燃烧,月亮呈现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星云形成了巨大的漩涡蜿蜒旋转,仿佛将要吞噬一切。

在画面下方的右边,一个橄榄树林和一个在欧洲随处可见的乡村随处可见的乡村小镇正在夜色中入睡,似乎并没有觉察到夜空中惊人的景象。

而在左端,一颗柏树冲破地平线而直插云霄,其纵向的动势与横向的风景形成了视觉上的平衡。

凡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流动的世界,它躁动不安,如同作者对自己此时精神状态的写照。

然而画家并没有沉溺于对自身情感的无节制的宣泄。

在作画时,凡高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与作为一名画家的深思熟虑。

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主要的笔触,一种短促破碎,一种绵长舒缓。

前者是用来表现星空,随着圆周而编制成螺旋形的图案;而后者则用以描绘柏树,使其如同一簇黑色的火焰。

画面色调在整体上呈黄绿色,与灿烂的星光和月色形成反差,同时也有效地舒缓了趋于沸腾的画面氛围,使其不致烦闷和压抑。

凡高在这幅画中回到了他所喜爱的德拉克洛瓦的传统,运动的星空具有浪漫主义的美感;扭动而不失优美的柏树则让我们想起作者早年的艺术理想,即以诗意的画面来“慰藉人们的心灵”。

记得一句关于梵高的话:“灿烂到极致不是黯淡就是死亡。


3.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异同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是通过一定的色彩、线条、形状,构成异常精确具体而又个性化的图景,以传达审美经验供人感受的艺术。

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使得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绘画,不仅种类和形式丰富多彩,而且由于各国和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国绘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

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淡浓不辨,是无凹凸远近。

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中国画和西洋画不一样,可能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

西洋画是表象的,非常写实的。

中国画是写意的,这个写意可不是大概的,是写的意象,写的是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

所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因此中国画不光要画得好,光是技术好不行,你还得有文化。

涉及到诗、书、画、印等各方面的修养。

不管是古希腊的西方艺术,还是中国的东方艺术,这两座在世界艺术中的巍巍高峰,它们都有着它们自己的独特的价值。

因为艺术的奇妙之处在于抗拒文字的描述,要求我们用心灵去感知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